1

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開始算起,一直到孫權病死為止。他在二十九的時間里面,先后熬死了曹丕、諸葛亮、蔣琬、司馬懿等與他同輩的當世之英杰,也熬死了曹叡和公孫淵這些比他晚一輩的人。說他是三國時期第一能熬,實質(zhì)名歸。

但是在這二十九年中。孫權卻幾乎沒有什么作為,這與他早期的銳意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讓人很難理解。這里就對孫權在曹操和劉備死后,他的所做所為,以及他的心里想法做一個陳述總結。說說孫權晚年的那點事。

公元219年,孫權干了一件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大事——偷襲荊州。

這是他一輩子干的最成功的一件事,也是他一輩子干的最失敗的一件事。

說他成功,是因為孫權在多次謀求淮南合肥失利后,他的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與曹魏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東吳不應該跟曹魏死磕了,而是拿下荊州,徐圖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他派兵偷襲荊州,重錘了劉備的上升勢頭。并且他不再以謀求曹魏的土地為自己的第一訴求,而是以劫掠人口、財貨為主要目標,力圖縮小自己與曹操的差距。

從后來的結果來看,孫權很成功。因為東吳的地盤和人口都擴大了一倍,而劉備對東吳的壓力也銳減。

但是,讓孫權沒想到的是。曹魏方面對劉備根本看不上。之前關羽在荊州時,魏國還派重兵防著關羽。等于關羽替孫權分擔了一部分的壓力。然而當關羽被孫權殺死后,魏國的壓力就全部壓倒東吳身上了。

夷陵大戰(zhàn)之后,曹丕以孫權對自己不恭敬為借口,迅速調(diào)集了曹仁、張遼、張郃、曹真和曹休等一干曹魏大將征討東吳。這一戰(zhàn)下來,曹魏和東吳都是精銳盡出,動用的總兵力比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都要多。雙方大戰(zhàn)六個月,最終以曹魏退兵收場。

這一戰(zhàn),曹魏用事實證明了一件事:雖然是三足鼎立,但是魏國對蜀漢沒興趣。曹丕的眼里只有孫權這一個對手。如果蜀漢忍著不出兵,孫權只能自己單挑曹魏。

孫權瞬間傻眼了……



因此在公元223年,也就是劉備病死白帝城的那一年。孫權在打退曹魏的入侵后,他迅速與蜀漢復通了關系。雙方締結同盟,關系恢復到了呂蒙偷襲荊州之前。在此之后,一直到蜀漢滅亡前夕,孫權都沒有再動過蜀漢的心思。

也就是說,不是他沒想過滅蜀,而是他不敢滅蜀。他怕自己滅蜀時,曹丕會揍他。

既然攻蜀已經(jīng)不可能了,孫權就只能把目光投在曹魏的身上。但是孫權打不贏曹丕,他之前已經(jīng)吃過幾次大虧。如果沒有劉備幫他分擔壓力,他根本不敢挑釁魏國。

所以,孫權也就只能放棄擴張的想法。專心處理東吳的內(nèi)部問題。

什么問題呢?主要是兩方面。

第一,孫權自己的名分問題;

第二,東吳內(nèi)部的叛亂勢力;

所謂名分,就是孫權當時對自己的定位。曹丕和劉禪都是皇帝,只有他是吳王。而他的吳王還是曹丕封的,也就是說,東吳名義上是曹魏的藩屬國。但是公元222年時,東吳已經(jīng)與曹魏翻臉,這個藩屬地位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所以孫權需要自己給自己找名分。也就是像劉備那樣,自己給自己編一個稱帝的理由。否則他就天然的比魏、蜀矮三分。

而東吳的不安定因素,指得是東吳內(nèi)部的士族問題和反對孫權的叛亂分子。這些人的力量太強大,孫權一時半會解決不了。他需要時間來消化新占領的荊州和交州,也需要時間緩和自己與士族的關系,更需要時間去消滅江東的山越人。

于是這么一拖,孫權也就有五年時間沒有對外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擴張。



到了公元228年,孫權見時機成熟,便來了一把大的。他授意周魴詐降,引誘魏軍進入他在石亭設好的伏擊圈。這一戰(zhàn),即歷史上的石亭之戰(zhàn),也叫“周魴斷發(fā)賺曹休”。

當時的魏國揚州都督曹休中計,率兵深入?yún)菄硟?nèi)。吳軍九萬,魏軍十萬,結果魏軍被東吳打的屁滾尿流,連曹休的老命都差點丟了。所幸是后來魏軍的增援趕到,魏軍才沒有被吳軍全殲。

諸葛亮在聽說孫權主動出擊后,也迅速調(diào)了三萬蜀軍,以強行軍的速度,在一月之內(nèi)北上陳倉,攻打陳倉關,減輕孫權的壓力(第二次北伐)。然而東吳接下來的行為卻讓諸葛亮失望了。孫權見魏軍增援后,立即下令退兵。讓諸葛亮空歡喜了一場。

一年后,孫權憑借石亭大戰(zhàn)的威望,在建業(yè)稱帝。(這是他發(fā)動石亭大戰(zhàn)的原因)

在此之后,東吳與曹魏又有四年沒有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


一直到公元233年,諸葛亮決定第五次北伐魏國時(也是最后一次),孫權才再次出兵。這一次是諸葛亮挑的頭,孫權認為諸葛亮的建議可行,便積極響應了蜀漢的行動。

結果,諸葛亮在渭水河畔被司馬懿熬死。孫權在前期風風火火了一把,后期見戰(zhàn)局朝著不利的方向發(fā)展,他就趕緊退兵了。

而他這次退兵,他把臉都丟光了。

當時,魏明帝曹叡對大臣說:這次蜀吳來犯我大魏,諸葛亮才是勝敗的關鍵,渭水一戰(zhàn)只許勝,不許。∥也还芩抉R懿怎么打,哪怕是丟人現(xiàn)眼也無所謂,只要能打退諸葛亮即可。否則大魏的西部危矣。而孫權那個鼠輩,只要我親自帶兵去討伐,孫權膽小鬼肯定要跑路。因為我已經(jīng)看穿他的尿性了。

然而,曹叡居然還是高看了孫權。他本以為自己到前線后,孫權就會跑。結果,魏軍主力離前線還有數(shù)百里時,孫權聽說曹叡親征,連照面都不敢打,直接就望風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親御龍舟東征,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zhàn),帝軍未至數(shù)百里,權遁走,議、韶等亦退!度龂尽の好鞯郾炯o》

這就是孫權的德性,也難怪曹叡會笑他膽小如鼠。



可能有人會問,孫權與曹丕同輩,他被曹叡這個晚輩小兒這么欺負,他就能甘心?

答案是:孫權他不忍氣吞聲能怎么辦?自己造的孽,只能自己還

三足鼎立的局勢早已穩(wěn)定,蜀漢不能打,魏國又不打蜀漢。東吳就那么大,他的實力只有魏國的一半。實力懸殊太大,他確實是打不贏。

為了繞過曹魏擴充實力,孫權還曾經(jīng)派衛(wèi)溫和諸葛直帶一萬士兵去臺灣搶人口,可帶回來的蠻夷還沒有損失的人多,氣得孫權把衛(wèi)溫、諸葛直給砍了。

為了繞過曹魏擴充實力,孫權還曾經(jīng)向遼東霸主公孫淵暗送秋波,派了一萬士兵去遼東幫助公孫淵。結果使者被公孫淵斬殺,一萬兵也被繳械。差點把孫權氣瘋了,急得他要千里奔海去征討遼東。

擴充不了實力,孫權也沒有辦法。先前他與曹操打過多次,也與張遼、滿寵這些魏國的大將打過多次。每一次他都打不贏,失敗的教訓太多了。他只能忍。


后來,諸葛亮病死。蜀漢方面的新任總經(jīng)理蔣琬聯(lián)絡孫權,希望聯(lián)合北伐。結果孫權還瞧不上蔣琬,不愿意搭理他。對合作北伐的提議一拖再拖。

再后來,遼東霸主公孫淵被司馬懿斬殺,東吳徹底失去了從東北購買戰(zhàn)馬的可能。也失去了一個盟友。此時的孫權,只剩蜀漢這一個獨苗伙伴了。

他瞧不起蜀漢,又沒有任何的盟友,只能就這么忍氣吞聲,不再對曹魏動武了。

外事諸多不利,家里又禍事連連。

孫權六十歲時,太子孫登去世。孫權立了新太子孫和,但他又寵愛魯王孫霸,導致東吳內(nèi)部二宮之爭。沒過多久,親密戰(zhàn)友諸葛瑾也去世了。孫權腦神經(jīng)抽瘋,開始與天斗與地斗,與吳國全國斗!

為了避免自己死后士族擅權,孫權在太子孫登病死三年后,派人去罵陸遜,罵的陸遜最后憂憤而死。

又過了五年,孫權腦子又開始抽瘋。他先是廢了太子孫和,接著又賜死魯王孫霸。改立年僅七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

到他六十九歲時,他把巨能熬的司馬懿也熬死了,成為漢末三國的那批群雄中,僅剩的一個獨苗。但是這時孫權也已經(jīng)中風,離咽氣也不遠了。

公元252年,孫權七十歲。駕崩。

縱觀孫權這一生,他的輝煌是偷襲荊州,他的上升轉折點也是偷襲荊州。當劉備被他砍掉左膀右臂之后,蜀漢就殘廢了。沒有蜀漢的從旁牽制,光靠孫權自己的能力,他根本就撼動不了曹魏的霸主地位。

一個連合肥都打不下來的人,還能對他抱有過多的期望么?



不過,東吳的外戰(zhàn)不利,也不能都賴到孫權一個人的頭上。當時是士族社會,是一個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時代。蜀漢和東吳卻都不搞這一套。這就導致了吳蜀兩國很嚴重的國內(nèi)矛盾。很多的蜀人和吳人,成天都在散布亡國論,盼望“魏國鬼子”來“解放”自己

這三天兩頭的有人造謠,搞得人心惶惶,仗還怎么打?

后來的人就對當時東吳軍隊有過評價:吳軍不是沒有戰(zhàn)斗力,但就是沒有凝聚力。東吳的豪族對開疆擴土的積極性不高,不想陪孫權去伐魏,削弱自己的力量。這個問題反過來想,也證明吳軍是一支守土責任感很強的軍隊,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夠堅決的抵御侵犯之敵。

也就是說,東吳軍隊在保家衛(wèi)國這方面表現(xiàn)的很出色。但是開疆擴土時,就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了。

孫權他在位時,憑借他的威望,還能處理好東吳的三大派系的關系(淮泗將領、流亡北士和江東士族)。讓東吳政權在曹魏的壓力下,茍延殘喘。

但是,東吳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彌合的矛盾。這樣,也就不可能給孫權有作為的條件和空間了。

所以,為什么孫權在劉備和曹操去世后,毫無作為呢?歸根到底來說,就是當時的東吳政權不支持孫權的銳意進取。英雄人物,并不是能改變歷史軌跡的人,因為歷史的大方向,不是一個人無法改變的。這一點,不僅僅是針對孫權一個人,同樣也適用在劉備和曹操身上。

并且,孫權也算不上是一個能打仗的人。不說跟曹操和劉備比,他跟同輩的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有差距。孫權他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確立天下三分后,他對開疆擴土也保留了很大的克制性。

最佳貢獻者
2

江東孫氏,雖說是兵圣孫武后裔,可卻與江東世家大族的顧、朱、張、陸不同,是為寒族庶民,沒有社會地位,為諸侯所輕。孫堅雖然人杰,號稱江東猛虎,殺伐決斷,頗有英雄氣,卻始終未能畫地而治,投靠了袁術,在征伐黃祖的戰(zhàn)斗中竟然殞命。長子孫策不得不也托庇于袁術,為其效力。在孫策21歲那年,終于得到機會南渡江東,帶著從袁術處討還的父親舊部1000多人和自家的門客數(shù)百人從現(xiàn)在的安徽和縣渡江,在路上得到了周瑜帶領的自家部曲的支持,開始縱橫江東,僅僅兩年間即掃平江東六郡,開基立業(yè)。

(孫策平定江東)

孫氏雖然祖居吳郡,可是孫堅發(fā)跡卻并非以江東精兵以聞。當時孫堅參加討董聯(lián)軍,在江蘇、安徽北部招募兵勇,是為淮泗精兵。如今孫策兵臨江東,是為淮泗軍閥無疑。盡管孫策在戰(zhàn)斗中盡量保持了與世家大族的合作態(tài)度,對當時的名士表示了友好,不斷拋出橄欖枝,希望他們能進入自己的江東幕府班底。然而孫策畢竟冒犯江東世家大族的前科,世家大族對孫策多抱以非暴力不合作態(tài)度。

孫策之前在袁術處打工,奉命攻打廬江郡,袁術也答應功成后任命孫策為廬江郡守,孫策因此打仗十分賣力。結果這廬江郡太守陸康,率軍隊固守,一直堅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城池陷落后,陸康就病逝了,時年70歲。陸康宗族有百余人,逢此戰(zhàn)亂及饑荒,死了近一半。江東世家大族彼此聯(lián)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自然不會待見始作俑者的孫策。所以孫策不管做出什么樣的姿態(tài),江東世家大族都是一副混不吝的樣子。

孫策年少氣盛,接連幾次示好沒有得到積極回應,孫策的熱情也就漸漸冷卻了,開始了鐵腕治理。既然不配合,那么就最好別犯我的令。所以,在孫策當政的4年間,江東政權一直不穩(wěn)固,外來的軍閥政權對世家大族保持著軍事壓力。在很多決策中,孫策都感受到江東世家大族無形的掣肘力量,這讓孫策感到頗不耐煩,情急之下往往兵行險著,有幾次孫母都不得不以投井威脅來勸諫。孫策遇刺,即與此有關。

(赤壁之戰(zhàn)前的孫氏軍閥領地)

那么孫策為什么不利用手中的兵權將江東世家大族一舉鏟除,一勞永逸呢?

這是因為東漢末黃巾起義和其后的軍閥混戰(zhàn)時,許多苦于戰(zhàn)亂的農(nóng)民都去請求武裝的世族大姓保護,而世族大姓為聚眾自;虺鰩熥鲬(zhàn),也需要充實武裝力量。于是世家大族更多地采用軍事封建制來部勒自己的宗族、賓客、佃客、門生、故吏。這樣,部曲就成了世族大姓私人武裝,少者數(shù)百人,多者上萬人。孫策帶兵路過舒城時,周瑜就帶著自家的部曲1000多人來迎接。孫策感激涕零,執(zhí)著周瑜的手,說“得卿之佐,大事偕矣”。

周瑜還不算當時的世家大姓,只能算是當?shù)氐囊粋普通的豪強家族,尚能有此武裝,那么江東的顧、朱、張、陸等世家大族的武裝力量就更為可觀了。孫策兵強,連橫者數(shù)萬,這些世家部曲若單獨來攻,任何一個都不會是孫策的對手。不過,如果孫策倒行逆施,讓這些世家聯(lián)合起來,孫策未必就能在江東立足。所以,孫策在被刺客重傷(應是破傷風)不治,死前還放心不下孫氏一族,對引為心腹的張昭說:“江東要是能待下去就努力一把,要是待不下去,就帶著淮泗子弟緩步西歸!

于此就可以看出,江東政權的軍制與府兵制、募兵制都有不同,是為貴族聯(lián)合政治。

孫權上位后,一改孫策時期對世家大族的高壓態(tài)度,采取了更為有好的姿態(tài)。孫權頗有儒者之風,與孫策的好俠任氣有不同,看起來像是一個保境安民的軍閥,這符合江東世家大族的利益。因此在孫權前期,江東世家大族對孫氏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態(tài)度,具體表現(xiàn)是有很多世家大族的子弟進入了孫權的幕府。這樣,在200年至208年間,江東形成了以孫氏軍閥與世家大族部曲共治的局面,孫氏作為江東最大的軍事武裝,成了盟主一樣的存在,在當時亂糟糟的局勢中,保衛(wèi)江東免遭戰(zhàn)火。

這是一種相生相克的政治局勢,注定了孫氏政權的集權程度不會很強,什么事都要商量著來,跟曹操、劉備這樣的梟雄的班底完全不能比。曹操想要東征西討,只要拿著皇帝的印璽蓋一個戳,就能夠以大義的名義討伐不臣。劉備雖然在赤壁之戰(zhàn)前一直東奔西走,但是核心班底一直都在,也可以做到如臂使指。所以,當曹操云集大兵,寫信給孫權邀請他一起打獵時,孫氏集團內(nèi)部一片吵嚷聲,這在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中有具體反映。

孫權勢孤力弱,在周瑜沒有從岳陽前線趕回來之前,沒有足夠的實力彈壓這種世家大族發(fā)起的投降風潮。在與周瑜達成一致后,孫權才以決絕的勇氣對世家大族下達了一個斬釘截鐵的命令:孤意已決,有言降曹者,有同此案。

(有可能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的赤壁之戰(zhàn))

在孫氏的軍事壓力下,各個世家大族選擇了與孫氏合作,紛紛帶領自己的部曲到周瑜部隊報到,前后約集齊了5萬人馬。所以,赤壁之戰(zhàn)對于曹操來說,是輸了一場戰(zhàn)爭,雖然傷筋動骨,失去了統(tǒng)一全國的契機,尚沒有性命之憂;可是對于孫氏集團來說,如果這一場仗輸了,后方的政變幾乎可以斷定會立刻發(fā)生。

孫權和周瑜的這一次豪賭,啟動了孫氏政權的本土化進程。孫氏集團表現(xiàn)出了能夠庇護這些世家大族的能力,這些世家大族終于認可了孫氏軍閥集團作為本土軍事力量存在。但也僅此而已,這些世家大族一直保持著部曲武裝(或大或。以诮瓥|政權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他們選擇與孫氏和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孫氏軍閥集團能夠保境安民——僅此就足矣,不需要再多。

當年的項羽曾經(jīng)帶著江東8000子弟爭衡天下,結果卻是無一人生還。孫策號稱“小霸王”,其也有征發(fā)江東子弟與中國爭雄的雄心,這對江東世家大族的利益而言絕不是好事。一旦孫策功成,必然定都中原或關中。以江東經(jīng)濟的殘破,來實現(xiàn)孫氏一族的皇帝夢,這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所以,江東世家大族一直不與孫策合作,因為他一直把江東作為兵源、物資基地,從而率十萬之眾與中國爭雄,江東世家大族顯然對這樣的定位并不滿意。歷史上,江東世家大族的這點心思不止一次的表現(xiàn)出來,以至于宋太祖頗為嫉恨地說道“南人不得居吾此堂”,即“南人不可為相”,蓋是因為南人志短,不能以天下為先。

到了孫權時期,赤壁之戰(zhàn)證明了孫氏軍閥集團的實力,盟主的地位越發(fā)穩(wěn)固了,江東從此緊緊地團結在以孫權為首的軍閥集團周圍。孫權也成功地熬死了曹操,擊敗了劉備,并在公元223年等來了劉備病逝的消息。此時,孫權年屆41歲,正是年富力強,有所作為之時。那么孫權為什么不一鼓作氣,趁著劉備去世,蜀中大亂(劉備在四川橫征暴斂,蜀民心不歸附,因此在劉備去世后在川中各地作亂,以至于蜀漢瀕臨亡國),西征蜀漢,北伐中原,混一中國呢?

(18歲就當了CEO的孫權)

前面已經(jīng)分析了江東政府政治勢力以及軍事力量的組成,可知江東政權對于恢復中原、發(fā)動大規(guī)模統(tǒng)一戰(zhàn)爭缺乏意愿,同時可知江東政權是一個寡頭政治聯(lián)合體,集權程度相對最弱,即使是大帝孫權,也做不到令行禁止。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孫權任內(nèi)發(fā)動的幾次北伐,大多都草草收場,前線的將官和士兵出工不出力,戰(zhàn)斗意愿很低。可當曹魏舉大兵來襲,這些士兵卻能夠為了保家衛(wèi)國,舍身一戰(zhàn)。所以,江東政權的特點就注定了其防守有余,進攻不足。

其次,曹操雖然去世了,但是不代表曹魏的國勢就衰弱了。自三國鼎立開始,曹魏一直是三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方,這一點在曹操去世后,依然沒有改變。雖然《吳志.諸葛瑾傳》中認為“丕之于操,萬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其言之切切,宛如其實。然而,終曹丕之世,卻是曹丕主動伐吳,在位七年,無歲不征,接連三次大規(guī)模征討江東,孫權疲于奔命,自保尚且不暇,哪兒還有余力去西征和北伐?至于曹睿,則更是得了一個烈祖的廟號,明皇帝的謚號,遍觀當時的史書記載,都說這位皇帝明睿果決,諸葛亮和司馬懿一代人杰,號稱虎嘯龍吟,也掀不翻曹魏的天下。曹操更是在曹睿小的時候就夸耀說:“我基于爾三世矣!”可見,曹睿也絕非等閑之輩。

(曹丕一直壓著孫權打)

最后,蜀漢在夷陵之戰(zhàn)時曾經(jīng)瀕于亡國,陸遜本可趁機伐蜀,可卻擔心曹魏懲其后,因此果斷班師。須知蜀中道路難行,陸遜若要深入蜀地,一旦曹魏從襄陽南下,切斷夷道,則東吳大軍首尾不得相顧,東吳情勢將陷入危急之中。劉備也是梟雄,肯定早知道江東的苦處,在永安白帝城收攏了一些散兵,加上趙云從蜀中帶來援兵,約莫有2萬兵馬,就開始叫囂要再次伐吳。孫權此時已經(jīng)與曹丕關系破裂,即將開戰(zhàn),不得已孫權卑辭厚禮,前往劉備軍中請和。劉備打了敗仗,孫權還要對這個大舅哥好生伺候,個中難言之隱,孫權怎會不知?

所以,此時三國鼎立態(tài)勢已成,天時已定,地利已分,唯待人和可取?墒,孫權在世時,不管是曹魏還是西蜀,在人和方面都沒有發(fā)生特別重大的失誤。曹魏雖有高平陵政變,但是上臺的司馬懿家族能夠安然掌控局勢。蜀漢雖諸葛亮去世,但是蔣琬、費祎、姜維等人也能勉力維持朝局。天下大勢已成,孫權雖有搏擊蒼天之心,卻無縛龍之纓,唯待后人徐徐圖之。他能做的,是在他有生之年,把江東的世家大族的武裝力量盡力剪除,以確保孫氏的中央集權。因此,我們才看到了大帝孫權晚年的剛愎自用,殘酷嗜殺。

3

在魏蜀吳三國中,東吳的領導者顯然比其他兩位要小很多,孫權的父親孫堅和曹操同一年出生,孫權整整比曹操劉備小一輩,在曹操、劉備相繼去世后,孫權為什么沒能乘機統(tǒng)一呢?

孫權比曹操年紀小到什么程度?在曹操和劉備相繼逝世后,孫權一直活到了公元252年才去世,而這時候距離曹操和劉備去世已經(jīng)間隔了30年多的時間,就連蜀漢的諸葛亮也已經(jīng)去世了18年。但是奇怪的是,孫權在后來的這么多年的時間里面,幾乎沒有多少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雖然也和魏國打了幾仗,但都沒有取得大的成果,而和蜀漢方面則是一直相安無事。

其實孫權在當時并不是沒有想過一統(tǒng)天下,孫權是一個有野心的人,為了自己的野心不惜出賣同盟,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孫權絕對有過一統(tǒng)天下的想法。孫權從稱帝到去世多次試探性進攻曹魏,但是大部分都失敗了,就算是偶爾成功也沒能擴大戰(zhàn)果,反而不如蜀漢打的更加漂亮。

孫權最大的一次勝利是石亭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擊敗了曹休的主力,導致了曹休羞愧而死。之后東吳的軍事活動主要圍繞著合肥,合肥就像是東吳繞不過去的坎,一直都沒能打下來。這一時期的東吳在外交活動上非常的活躍,甚至和蜀漢訂立了平分天下的盟約,當然這個盟約最后沒有用到。孫權還曾經(jīng)派遣使者去遼東地區(qū)聯(lián)合遼東的公孫淵,不過這個做法最后也以失敗告終。

伴隨著軍事上的失敗,孫權在政治上也慢慢的昏庸起來。年老的孫權在繼承人問題上沒妥善的能解決兒子們的矛盾,當孫權的長子孫登去世后孫權就讓三兒子孫和做了太子,而魯王孫霸對于太子之位一直耿耿于懷。這樣就導致了太子孫和的對手魯王孫霸的權力之爭,當時東吳的大臣很多都卷入了爭斗。內(nèi)部斗爭的緊張環(huán)境下,對外的征戰(zhàn)也就緩慢下來,一直到了公元250年,孫權才動手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的孫權已經(jīng)沒有年輕時期的英明果斷了,他的做法非常的簡單粗暴,廢除了孫和的太子,殺死了魯王孫霸,并且連累逼死了一大批重臣。孫權的晚年行事暴虐昏庸,造成了后期人才的大量虧空,并且給東吳后來的持續(xù)內(nèi)亂埋下了隱患。孫權的這些行為也導致了東吳最后的衰落,到了公元252年71歲的孫權去世時,東吳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再也沒有一統(tǒng)天下的實力了。

綜上所訴,孫權并不是沒有過統(tǒng)一天下的想法,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孫權的江山都是他父親和哥哥打下來的,他自己唯一一次開疆拓土還是偷襲盟友的荊州。

4

應該有很多朋友都和題主一樣有此疑問,為何孫權不在曹操,劉備死后北伐中原呢。

原因也很簡單,孫權的朝廷他無法完全做主。先不說孫權有沒有北伐的志向,單說孫權在他朝堂的影響力有多少。

孫策當初攻略江東,是得到了江東顧、朱、張、陸四大世家士族的支持的。所以孫權接手孫策的班子,滿堂皆是世家士族的代言人。如張昭、顧雍、朱桓及后來的陸遜。

這些世家士族,只想維持自己的利益甚至占領更多的利益。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自己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效忠對象。

曹操欲統(tǒng)一全國,大軍南下之時,寫了封招降信給東吳朝廷。此信引得東吳群臣蠢蠢欲動,個個心思思準備投降,可惜當權人孫權心知如果投降,地頭蛇的群臣利益肯定會得到保障的,換個主公還一樣要他們治理東吳。只不過他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要走到盡頭了,甚至于有可能性命不保。于是堅決不降,并將跟他一樣心思的周瑜招來商量對策。憂于投降后利益分配問題,和周瑜有兵權,被兵權強壓的江東群臣同意一致對付曹操。并最終打贏了赤壁之戰(zhàn)。

由此可見,江東世家士族把控東吳朝廷是何等的根深蒂固,他們滿足于自身所得的利益,不會付出沒有回報的結果。比如北伐中原,出兵就要后勤糧草裝備,這些保障是誰提供的呢?還不是由東吳各大世家士族牽頭提供。這些人精也清楚,憑江東兵,擅水戰(zhàn)山地戰(zhàn)的素質(zhì),想去北方跟騎兵硬碰,猶如雞蛋撞石頭。而且曹魏軍強國盛,又有司馬懿坐鎮(zhèn),根本不會傻得去打曹魏。

即使是攻伐劉備也是蜀道難行,天險難過。蜀國又民心歸附,屆時有可能陷入全蜀皆兵的后果。且蜀吳倆弱相爭,曹魏得利。斷不是孫權希望看到的。

所以,孫權不管有沒有爭霸天下的雄心都不重要,江東世家士族們不支持他,他就是一個隨時后院起火,糧草后勤供應有憂隨時失敗的下場。不如好好享受榮華富貴,所以他有什么理由去冒險呢?大家說是吧。

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點贊,并深入討論一下。

5

首先在戰(zhàn)略上東吳就是以據(jù)守東南為目標 此外軍隊臨江據(jù)險的戰(zhàn)斗模式已經(jīng)長期形成 要棄船登岸與中原騎兵作戰(zhàn)恐怕是兇多吉少吧

6

曹操是220年去世的,劉備是223年去世的,孫權直到252年才去世,曹操與劉備都死了以后,孫權還活了30年,孫權不僅熬死了曹操和劉備,還熬死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甚至還熬死了自已的兩個兒子,孫權確實有大把青春。

孫權19歲執(zhí)掌江東,內(nèi)薦賢臣,平定叛亂、安撫士族,外阻強敵,開疆拓土。27歲力敗曹操于赤壁,引得曹操力贊:生子當如孫仲謀。想當初是何等的英雄!

孫權38歲偷襲荊州,力挫劉備的復仇,隨后又大敗曹丕的討伐,在魏、蜀之間左右逢源,力保江東利益不失,是何等的世故與老練。



既然如此,孫權為什么不在曹操和劉備都去世后,進一步擴大地盤,進而統(tǒng)一天下?

孫權也想啊,只可惜能力有限,北邊張遼斷了孫權北進的夢想,南邊和東邊大海阻止了孫權前進的腳步,西邊唇亡齒寒的危機感和崇山峻嶺的超難度讓孫權放棄的西進的戰(zhàn)略。

215年的逍遙津一戰(zhàn),張遼率800勇士讓孫權10萬大軍毫無臉面可言,張遼兩進兩出,無人可擋,此戰(zhàn)差一點就賠上了孫權的性命,讓孫權對張遼,對曹魏,對北伐平生第一次產(chǎn)生恐懼心理。

自從孫權偷襲荊州后,全據(jù)長江中游,暫時解除了自荊州順江東下對江東之地的威脅,而對于益州之地,恐怕就不是孫權所能圖謀的呢。



劉備死的那一年,孫權42歲,我們來看看孫權這30年都干了些什么?

223年,孫權與蜀漢互派使者議和;

225年,孫權平定鄱陽山越叛亂;

226年,孫權乘曹丕病逝,派兵攻江夏,無功而返;

228年,吳魏兩國暴發(fā)石亭之戰(zhàn),孫權大勝魏軍,斬殺俘虜魏軍一萬余人,大敗曹休。

229年,48歲的孫權登基為帝。

231年,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夷;

232年,企圖外結遼東的公孫淵,失;

241年,孫權令三路大軍北伐魏國,無功而返;同時這一年孫權的太子孫登去世。

251年,孫權得了風疾,召大將軍諸葛恪輔政,次年便去世,享年71歲。



可以看到,這30年來,孫權并沒有放棄北伐魏國的雄心壯志,至少有三次大規(guī)模北伐魏國,無奈難有建樹,即使如石亭之戰(zhàn)大勝,卻也止步并未擴大戰(zhàn)果,實在是進取心不足。

而且這30年,對孫權來說,有一個明顯的時間過渡點,就是241年太子孫登的去世。241前孫權還有些雄心壯志,偶有北伐,并未放棄。241年后,孫權明顯沒有大的動作,基本上三國處于各掃門前雪的階段,一直到去世再沒有什么動作。

孫權為什么進一步擴大地盤,進而統(tǒng)一天下?總結如下:

1、名將調(diào)零,實力有限。

到了后期,吳國的名將基本上調(diào)零,缺少能征慣戰(zhàn)、銳意進取型的大將,如周瑜、呂蒙、甘寧等人,僅僅靠孫權一人進取,實屬無奈。而吳國的實力又不如魏國,后期三次北伐,兩次失敗,唯一的一次勝利,還因為謹小慎微,而放棄擴大戰(zhàn)果。



2、守土有責,進取無力。

吳國的利益集團,也就是四大家族,對于統(tǒng)一天下興趣不大,而對于外敵入侵守備家園是非常上心的,所以數(shù)次北伐皆無果而終。而孫權本人,也由于老對手曹操和劉備的去世,造成壓力的驟減,有句話說的好:壓力越大,動力越大。而一旦沒有壓力,也就失去了動力,孫權這個時候基本上就失去上進的動力,尤如魏國皇帝曹睿在諸葛亮死后,如釋重負、縱情享樂一般。

3、老來昏庸,薄情嗜殺。

這個人上了年紀,難免判斷事情就會失誤,就連英明如曹操也有得隴望蜀的退意,和關羽威震華夏欲遷都的昏招,孫權晚年因為太子去世,而另立太子而寵魯王,導致兩宮之爭,逼死陸遜,殺死親兒子,最終為吳國的滅亡埋下誘因。

7

曹操死的時候,孫權38歲。劉備死的時候,孫權41歲。孫權一生活了70歲,三四十歲的年紀,對于他來說,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當時三國鼎立,孫權把曹操和劉備都熬死了,正該他大展宏圖的時候。可是,為什么孫權卻始終按兵不動,又那樣碌碌無為地生活了30年,最終壽終正寢呢?

(孫權劇照)

要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在江南建立過的政權中,究竟有沒有發(fā)展壯大,變成全國性政權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吳越,一度爭霸天下,問鼎中原,但是并沒有成功。

東晉政權,數(shù)次試圖北伐,還是沒有成功。

后來劉裕取代東晉,雄心勃勃北伐,依然沒有成功。此后經(jīng)歷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沒有一個能夠?qū)崿F(xiàn)統(tǒng)一北方的。最終,結束南北朝亂世局面的,是楊堅建立的北方政權。

五代時期,江南也出現(xiàn)過多個國家,南唐強盛一時,但是,也沒有成功,最后被北方政權的北宋被滅掉。

南宋政權,也有多次北伐的經(jīng)歷,發(fā)動了數(shù)次統(tǒng)一戰(zhàn)爭?墒亲罱K,卻被從北方打下來的蒙元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再后來,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一度氣勢如虹,但是最終依然落得一個失敗的結局。

實際上,從南方政權出發(fā),建成全國性政權的,朱元璋似乎算唯一的一個。

但是朱元璋只能算是農(nóng)民起義軍,當時元朝衰敗,各路諸侯崛起,朱元璋最終打敗眾多諸侯,實現(xiàn)建國。他其實并不完全算南方政權,他是融合了包括韓林兒在內(nèi)的北方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一個復合政權。當時的北方,除了衰敗的元朝外,也沒有其它更厲害的政權。包括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軍事實力,都主要在南方。因此,朱元璋也只能在南方打仗。如果北方有更厲害的力量,朱元璋也就在北方打仗了?傊,朱元璋不能算是從南方出發(fā)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的的例證。

(曹操劇照)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中國古代兩千年,在江南建立的政權,最終實現(xiàn)了全國統(tǒng)一的,幾乎是沒有的。孫權作為一個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就算曹操和劉備都死了,他要想由此發(fā)展成全國政權,也是很困難的。

那么,為什么江南的政權很難發(fā)展成全國政權呢?主要還是地域的原因。江南地勢比較平坦,沒有蜀地那樣的山川之險。身后又是大海,沒有中原那樣的騰挪空間。江南唯一可以依憑的,就是有長江天險,有充足的糧草。但是,沒人理它也就罷了,它可以勉強立足。若是北方政權真正和江南政權較勁,江南政權顯然是無法立足的。

如果說東吳政權有可能發(fā)展壯大的話,就是在孫策時期。因為那時候北方有多股勢力,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等,大家打成一團,力量分散。南方的劉表、劉璋、張魯?shù)日䴔,力量也不強大,比較分散。

如果在這時候放手一搏,或許是有機會的。

(劉備劇照)

不過,對于孫策的東吳來說,也不能說這時候就有機會,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當時孫策其實遇到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就是東吳內(nèi)部不穩(wěn)。畢竟孫策是外來戶,他打下東吳,實際上損傷了東吳內(nèi)部世家大族的利益,內(nèi)部的反抗很激烈。如果孫策在這時候猛烈地發(fā)動征伐戰(zhàn)爭,也許他能夠獲得更多的地盤,但是內(nèi)部可能就鬧起來了。實際上,最終孫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刺殺而死。

孫策在臨死前,是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他選擇孫權為接班人,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補救。他對孫權說,打江山你不如我,守江山我不如你。這意思就是要孫權無論如何,先要想辦法把江山守住。

孫權自然也明白孫策的意思,所以他上臺后,并不急于四處征伐,而是努力搞好內(nèi)部關系,最終使得東吳內(nèi)部團結一致,四方太平。

不過,這樣一來,孫權也就失去擴大疆域最好的時機。在這個時間段里,曹操實現(xiàn)了北方的統(tǒng)一,而且還率領大軍南下。雖然后來經(jīng)過赤壁大戰(zhàn),曹操敗北。但是曹操也只是軍事上的一次失利,赤壁大戰(zhàn)并沒有改變北方的形勢,內(nèi)部依然是相當穩(wěn)定的。而一場赤壁大戰(zhàn),讓劉備獲得了最大的紅利,奪益州,取漢中,在西邊成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

也就是說,當三國形成的時候,孫權就和歷史上的那些江南政權一樣,徹底失去爭奪天下的機會了。而無論是曹操去世,還是劉備去世,都沒有改變這樣一種態(tài)勢。因此,孫權是不可能征伐做大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等)

8

不是孫權不努力,實在是各方面條件不具備,他無法覬覦中原。

兵者,天時地利人和,能完備者,天下無與其爭鋒。江東政權沒有天時的優(yōu)勢(魏國沒有內(nèi)部出現(xiàn)問題,而且實力遠強于吳蜀),沒有地利(南方政權少有北進中原能夠成功的,沒有人和的優(yōu)勢(孫吳屬于外來勢力,能在東吳扎根,很大程度上是安撫并依賴聯(lián)合江東地方勢力,如果北進出兵,會有后方叛亂的憂患))。

而且地利這個條件,對于古代用兵爭天下是非常關鍵的。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征戰(zhàn)天下,最后奪取了江山的政權,除了明朝的朱元璋之外,沒有一個是從南方起家后搞定華夏的。這里面主要的原因和地理位置(是否險要可守,是否占據(jù)絕佳出兵的地形條件)相關,再有和兵員的儲備以及日常戰(zhàn)備相關。從舒適的地方向寒冷的地方地方出兵,大概率是出力占不到便宜。古時候,南方充其量有水上的優(yōu)勢,但在陸地山林中,北方的陣列和騎兵就更加不可抵擋。所以對于南方政權來說最多是可以做到自保,很難做到進擊擴張。

而且再說到東吳自己的政權穩(wěn)定性,其實也是有問題的。地方豪強,大致上是傾向于北方宗主“漢”,對其內(nèi)部權力斗爭影響嚴重,所以也無法形成一致有效的擴張策略,更別說爭天下了,想做到自身發(fā)展壯大都是有難度的。進而東吳是相對蜀而言,擴張需求還要弱的一方政權了。

9

曹操、劉備這些大佬去世后,孫權正值青春年華,為什么沒有趁此機會統(tǒng)一中國?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曹操、劉備這樣的亂世梟雄去世后,孫權的確有更好的機會實現(xiàn)人生抱負!但是為什么沒有實現(xiàn)?這得從孫權這個人說起。

俗話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是曹操評價孫權的。其實其完整的語句是“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意思就是說,生兒子就該像孫權這樣能夠守得住父兄基業(yè)的,而劉表的那些個兒子,卻都如豬狗一般,既不能守住家業(yè),也不能保全性命。這話當然是曹操發(fā)自內(nèi)心表演孫權的,但在不經(jīng)意間卻揭露了孫權的致命軟肋——守成之君!即,一方面孫權很好地守住了家業(yè),另一方面也說明孫權這輩子最大的功業(yè)是守成,而非創(chuàng)業(yè)。我們知道,江東人口眾多?富庶肥沃,一條大江成為天然屏衛(wèi),擁有成就王霸之業(yè)的雄厚基礎。但這個基礎卻不是孫權創(chuàng)造的,而是其父孫堅和其兄兩代豪杰艱苦奮斗而來。如果沒有父兄的努力,憑孫權儒雅文弱的風格,恐很難有江東的基礎。換句話說,孫權雖然也很有能力,也有韜略,但在曹操、劉備這樣的江湖大佬面前,還是算晚字輩,就開拓基業(yè)的能力來說也很難有與他們掰手腕的勢力。

此外,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也并非沒有為拓展基業(yè)付出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諸葛亮評價孫權:“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睂O策評價孫權說:“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綜合起來講就是孫權雖然抱負很大,治國能力也很強,卻短于臨陣突敵,戰(zhàn)功不著,直接影響他爭天下的進程,孫權親臨戰(zhàn)陣所指揮的戰(zhàn)役,多次失敗。有的是在絕對優(yōu)勢情況下失敗,比如赤壁之戰(zhàn)后的合肥之役,孫權攜赤壁大勝之余威,親率大軍北上合肥。當時合肥并非曹魏集團的重心,守將不是核心人物,而是張遼。但是,就是在這樣一個勢力不太對等的地方,孫權不僅沒有拿下戰(zhàn)略目標,而且還因為沖動而折損了大將太史慈,極大地打擊了東吳的士氣!說明孫權應變將略,不是他的長處。這也是帝業(yè)不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個人觀點,歡迎關注一下!


10

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到252年孫權去世這些年里,東吳集團再沒有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也許有的人會認為孫權沒有趁機西取蜀漢北伐魏國這是因為他不思進取,滿足于偏安一隅,但其實仔細地分析一下,其實東吳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公元221年爆發(fā)的夷陵之戰(zhàn)嚴重地削弱了東吳的軍事實力。眾所周知,夷陵之戰(zhàn)是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而對東吳發(fā)動的一場戰(zhàn)爭。雖然東吳在陸遜的帶領下,歷時一年最終徹底地打敗了劉備,但是這場戰(zhàn)爭對東吳造成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光是在戰(zhàn)爭中陣亡的高級將領就有甘寧 潘璋 朱然 馬忠等人,據(jù)記載這場戰(zhàn)爭讓東吳至少付出了數(shù)萬青壯,至少有三年國力恢復不上來,可見東吳在戰(zhàn)后的軍事實力也是受到了嚴重削弱,短期內(nèi)根本無力去北伐和西進。

其次,東吳在之前的合肥之戰(zhàn)中被曹魏打怕了。公元215年,曹操率大軍攻漢中。孫權趁曹操主力陷在漢中之機,帶領10萬大軍圍攻合肥,引發(fā)了著名的逍遙津之戰(zhàn)。孫權圍城十余日不拔,又聞曹操主力已從漢中回師,便引軍撤走。曹操合肥守將張遼縱兵追擊,在逍遙津大破吳軍,殺得東吳軍隊全線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 ,就連孫權也險些被活捉。此戰(zhàn)殺得東吳人人驚懼,據(jù)說戰(zhàn)后東吳的小孩聽到張遼的名字都不敢啼哭,可見這場戰(zhàn)役對東吳的影響有多么巨大。

最后,孫權在夷陵之戰(zhàn)后也重新看清了東吳的實力和蜀漢不相上下,只有兩方聯(lián)合才能對抗強大的曹魏,于是在諸葛亮的倡導下兩國又重新結盟。其實孫權在劉備死后也并不是沒有對魏國展開軍事行動,公元229年和232年,孫權曾兩次集結大軍攻打合肥,結果兩次都大敗而回,至此,東吳集團再也無力進行北伐。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