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一種被后世嚴(yán)重神化的物種,所以現(xiàn)在只要提到龍,很多人都認為是神話故事。
但是在最早的史料記載中,龍僅僅是一種特殊的生物而已。大家要是不信的話,對比一下龍和其它“神獸”的記載,就一目了然了。
(龍虎陪葬墓)
《山海經(jīng)》中關(guān)于龍的記載非常多,要是仔細看的話,這里面的龍是作為坐騎存在的。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大樂之野,夏后啟……乘兩龍……
東方句芒,鳥面人身,乘兩龍。這里的龍是用來騎的,作用和馬基本一致,只不過龍地位更高。
《史記》當(dāng)中還專門記錄了黃帝的事跡,說他鑄鼎之后,騎著龍離開。
不僅如此,關(guān)于龍的記錄也詳細描述它的生物特征,比如《續(xù)夷堅志》當(dāng)中:“龍鱗甲中出黃毛……頭與大樹齊,腥臭不可近!
龍是一種動物,身上有腥臭味。
《后漢書·五行志》記載了:“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余丈,形貌似龍。”
這是東漢皇帝劉宏看到的龍,身上有幾種顏色,體長大概十多丈。
《唐年補錄》中記載的更加詳細,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于桐城縣境內(nèi),因喉部有傷,當(dāng)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狀,鱗片很像魚鱗,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看著的話,分明就是在記錄一種不太常見的動物,鱗片、頭上的角、口須,都一一列舉出來了。
郎瑛的《七類修稿》的中更牛,記載了明成化末年,廣東新會縣海灘上墜落了一條龍,被漁民活活打死,這條龍有身長數(shù)十丈,腹部呈紅色的。既然都能被漁民打死,還算什么神獸?
《永平府志》記載,道光十九年夏天,一條龍墜落在灤河下游的樂亭縣境內(nèi),身上的味道都招來了很多的蒼蠅。當(dāng)?shù)氐娜罕娊o它搭棚子遮蔽陽光,并且不斷的往它身上潑水,三天之后一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歷朝歷代都有關(guān)于龍的記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仔細看看就會知道,龍的基本形象沒有太大出入。龍身上很腥臭,并且會因為意外墜落,死亡也是正常的。
這么看的話,古人很清晰的告訴我們:龍是一種生物,只不過不常見。
一直以來,一些專家學(xué)者都認為龍是一種古老的圖騰,是一種自然崇拜。但是,被崇拜的神,為什么有這么多被騎乘、墜落、死亡的記錄?
再說說養(yǎng)龍。
龍既然作為坐騎存在過,當(dāng)然是要有人養(yǎng)的。《左傳》當(dāng)中記載的,應(yīng)該是比較靠譜的。
秋,龍見于絳郊……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粲酗f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
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其后有劉累,學(xué)擾龍于豢龍氏……可見,早就有專門的養(yǎng)龍人,而且董父這個人非常厲害,他知道龍的飲食癖好,所以能養(yǎng)很多龍。
而且養(yǎng)龍技藝是一直流傳下來的,傳到了劉累這里,說明只要你愿意學(xué),就能學(xué)會。不恰當(dāng)?shù)谋扔饕幌,就跟現(xiàn)在的熊貓飼養(yǎng)員一樣,雖然養(yǎng)的是國寶,但也不見得非要有什么神奇的能力,學(xué)學(xué)就能養(yǎng)。
后面還有一段記載:“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
這就不得了了,龍可以死,而且還能吃,味道還非常不錯。
(饕餮)
正好相反的是,傳說中的其他神獸,就基本沒有這面的記載。比如鳳凰,一直都是神鳥,沒有多少民間養(yǎng)鳳凰吃鳳凰的事情。再比如麒麟、饕餮、窮奇、九尾狐……都是傳說中的神獸,和龍相比,幾乎沒有什么落難、被殺、被吃的記載。
為什么同樣是神獸,同樣是傳說,龍會有這么多的“非神性”的記載?為什么龍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稀有動物?
所以,養(yǎng)龍的記載是有的,能不能證明龍是存在的,那就不好說了。畢竟對于很多人來說,沒見過,就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