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邀。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作為明清交替的敏感時期,孝莊文皇后的很多細節(jié)都被抹上了異樣的解讀,接下來悅史君將進行探討和分析。

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年),愛新覺羅·皇太極出生,他是建州女真首領(lǐng)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

明朝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當(dāng)時,愛新覺羅·皇太極只有12歲。

明朝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出生,她的父親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

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后金,任命愛新覺羅·皇太極為四貝勒,居四大貝勒最后一位。

明朝天啟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嫁給愛新覺羅·皇太極為側(cè)福晉,兩人相差21歲。

此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的姑姑和姐姐已經(jīng)嫁給了愛新覺羅·皇太極,都是他的福晉。

明朝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去世,愛新覺羅·皇太極經(jīng)過一番斗爭后,在盛京(今沈陽)大政殿即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史稱天聰汗。

明朝崇禎九年,后金天聰十年(1636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史稱清太宗。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冊封側(cè)福晉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為永福宮莊妃。

明朝崇禎十一年,清朝崇德三年(1638年),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生下了愛新覺羅·福臨,是清太宗的皇九子。

明朝崇禎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駕崩,在多方勢力的平衡下,愛新覺羅·福臨即位,史稱順治帝。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登基后,將母親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尊為圣母皇太后。

南明永歷五年,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帝為圣母皇太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上徽號曰昭圣皇太后。

南明永歷十五年,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去世,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位,史稱康熙帝。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后,尊祖母昭圣皇太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為太皇太后。

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75歲的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去世,史稱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一生經(jīng)歷清太宗、順治帝、康熙帝三朝,跨越祖孫三代皇帝,中間助兒子順治帝對付小叔子和碩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幫孫子康熙帝鏟除權(quán)臣瓜爾佳·鰲拜等,因此也多了不少軼聞。

不過,悅史君對孝莊文皇后死后的特殊安排,有自己的解讀,理由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兒孫一手帶大感情深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是孝莊文皇后的兒子,孝莊文皇后不僅養(yǎng)育了他,還陪他度過了挺進中原、與和碩睿忠親王爭權(quán)等關(guān)鍵歷史節(jié)點,母子感情和利益都緊緊相連。

南明永歷十五年,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去世時,即位的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才8歲,孝莊文皇后繼續(xù)養(yǎng)育、輔佐孫子,祖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

第二,明清易鼎太速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生前,清朝的范圍并沒有超過長城以南,孝莊文皇后生活在盛京。

到了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即位沒多久,清軍就在大順皇帝李自成和明朝平西伯、寧遠總兵吳三桂的斗爭中,趁機殺進關(guān)內(nèi),遷都北京。

因此,孝莊文皇后在順治帝、康熙帝時期,生活在北京。

第三,帝后亡年間隔太久

明朝崇禎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駕崩,葬于當(dāng)時的京師盛京昭陵。

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在北京去世,距離丈夫清太宗的死,已經(jīng)過去了44年。

關(guān)于這一點,孝莊文皇后去世前,對孫子康熙帝交代得很清楚:“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dāng)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孝莊文皇后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說她丈夫清太宗已經(jīng)去世很久了,不要因為她再打開陵墓,她舍不得順治帝和康熙帝,想安葬在順治帝的孝陵附近。

康熙帝當(dāng)然聽祖母孝莊文皇后的話,沒有將她的靈樞運往盛京與清太宗合葬,而是暫安在清東陵。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在孝莊文皇后的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將她葬入地宮。因這個陵園在盛京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

綜上,孝莊文皇后只是考慮是時間地點,還有與兒孫的感情因素,康熙帝、雍正帝兩代皇帝執(zhí)行了她的遺愿,并沒有什么其他的因素摻雜,當(dāng)然也不存在所謂堅決不跟丈夫清太宗合葬一說了。

最佳貢獻者
2

孝莊文皇后,生于1613年,死于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降貴人的意思),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的老婆,清世祖皇帝順治的母親,圣祖皇帝康熙的奶奶,但請注意,她還有幾個身份要特殊說明: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端文皇后,名哲哲,生于1599年,死于1649年,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同時,也是孝莊的親姑姑。

敏惠恭和元妃,也就是著名的海蘭珠,皇太極的妃子,生于1609年,死于1641年,是孝莊的親姐姐!

一家娘仨嫁給了一個男人--皇太極。

孝莊前半輩子的后宮生活并不如意,雖然13歲就嫁給皇太極,獲封側(cè)福晉,但是隨著老公女人的增加她的地位逐漸下降,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冊封五大福晉,孝莊從入宮的第二跌到第五。而其姐姐海蘭珠雖然入宮比她晚,卻寵冠后宮!

但是孝莊的后半生開掛了,皇太極暴斃以后經(jīng)過一番爭執(zhí):孝莊的兒子福臨意外即位,而孝莊地位猛然提升,先是輔佐幼主親政,順治死后(一說出家),又輔佐孫子即位。

她也從五大福晉的末尾晉升為孝莊文皇后,1688年她走完了偉大而又多災(zāi)多難的一生,死前留下遺囑:“我身后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wù)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翻譯過來就是:皇太極已經(jīng)死了很久了,不方便打擾他,我就不和他合葬了,也免的勞民傷財,況且我不舍得你們父子,就想葬在這。

這是一份奇怪的遺囑,記載于《孝莊后傳》,是真是假,有待甄別,歷朝歷代,皇后后妃去世都是必須與老公合葬的,合葬既是傳統(tǒng)也是一種榮譽,但孝莊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費解。但就事情的發(fā)展來看,遺囑可信度很高。因為1688年孝莊去世以后一直沒有下葬,直到雍正二年才正式下葬昭西陵!時隔38年。

究竟為什么不愿意歸葬盛京和老公埋在一起,后世總結(jié)了幾條原因

(1)對老公不滿,哲哲是正宮皇后,自己縱然有大功也取代不了姑媽的地位,而姐姐后來居上,老公偏心疼姐姐,一來二去導(dǎo)致孝莊心里不舒服,所以不愿意和她們葬在一起。

(2)遺囑屬實,不愿意勞師動眾,且眷戀兒孫。

(3)這點也是最有爭議的,就是坊間流傳的:孝莊曾下嫁皇叔多爾袞,因為二嫁,所以死后不好意思歸葬皇太極。

第三點后世爭議最大,許多人扒出來編造孝莊下嫁多爾袞的是張煌言是明朝舊臣,對清朝不滿所以故意造謠誹謗。(簡直是廢話,和清朝關(guān)系好當(dāng)然會為尊者諱)

我個人恰恰覺得第三條可信度最高,當(dāng)年皇太極暴斃,皇子豪格和皇叔多爾袞爭皇位,雙方互不相讓,后來詭異的落到了年幼的福臨頭上,福臨的皇位來路無法解釋;后來多爾袞更是自稱“皇父攝政王”,這一新穎的叫法究竟代表什么學(xué)界也沒有合理的解釋;而嫂嫂下嫁小叔子在滿族本就是傳統(tǒng),說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滿族入主中原以后慢慢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才漸漸拋棄。

如果孝莊的確曾經(jīng)下嫁多爾袞,此事就可以圓滿解釋。而康熙顯然是知道內(nèi)情的,但囿于奶奶心愿和祖制無法取舍,所以就把奶奶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cè)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墻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

這一“暫安”就是三十八年,直到康熙去世都沒有結(jié)果,反倒是重孫子雍正有辦法,先是給太奶奶一通歌功頌德,后來又引經(jīng)據(jù)典解釋不合葬是有理可依的,最后整出個昭西陵與太爺爺?shù)恼蚜陮?yīng)起來,事情圓滿解決!

最后補個彩蛋:1981年另外一位偉大女性去世也主動要求不和老公合葬,原因大家可以自己查。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xiāng)關(guān),歡迎關(guān)注!

3

孝莊太后沒有下嫁

許多史學(xué)家對太后下嫁的傳聞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太后下嫁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捕風(fēng)捉影之事,甚至是敵視滿族的文人士子的故意編造、惡意中傷的產(chǎn)物,根本與史實不符。

一,政治婚姻之說

說孝莊太后和攝政王多爾袞之間有難以言說的戀情是可能的,但是說為了保住順治帝的皇位,孝莊太后被迫接受政治婚姻,下嫁多爾袞,則是完全不可能的。首先,順治的皇位是經(jīng)過八旗之間劍抜弩張的斗爭,最終作為權(quán)力平衡和斗爭多方互相妥協(xié)的結(jié)果而最終確立的,并非多爾袞的個人因素決定的。其次,清軍入關(guān)后,多爾袞確實曾大權(quán)獨攬,對順治帝構(gòu)成了極大的感脅,然而并不是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就能阻止他稱帝野心的。而事實恰恰相反,下嫁多爾袞不是增加反而是削弱了孝莊太后牽制多爾袞的能力。因為,按照清初八旗制度的規(guī)定,兩黃旗作為太宗皇太極的遺產(chǎn),其合法繼承人應(yīng)該是繼承帝位的福臨。

孝莊太后只有作為太宗的遺孀和當(dāng)今皇上的生母,才能與兒子共同享有繼承權(quán),才能被兩黃旗承認為女主人。如果她下嫁了多爾袞,就不再是皇太后了,而成了攝政王妃,這樣就理所當(dāng)然不再被兩黃旗認可了,而失去兩黃旗的支持,孝莊太后將無所憑依,對多爾袞的制約將更加有限。所以,太后下嫁對維護兒子的帝位,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并且以歷史上看,孝莊太后一直是兩黃旗的女主人,而這恰恰證明了她設(shè)有下嫁多爾袞。

二,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風(fēng)俗說

對于有人認為按照當(dāng)時滿族有兄死則弟娶其嫂的風(fēng)俗,太后下嫁有可能之說。事實上,清朝入關(guān)以后,婚姻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滿族貴族內(nèi)部也逐漸視“族內(nèi)婚”為犯法。比如,順治七年多爾袞強娶侄兒豪格的妻子,就引起了許多人的非議。據(jù)《湯若望傳》記載“是為全國之所憤慨非難的一件事情了”。雖然當(dāng)時人們迫于多爾袞的淫威,敢怒不敢言,但是他死后,這件事受到了很多人的抨擊,成為了他的一大罪狀。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娶自己的皇嫂,無疑罪名會更大。以多爾袞和孝莊太后的英明,都不可能作出這種極不明智的選擇。既便,滿族有兄死弟娶其嫂的風(fēng)俗,也不能以此推測多爾袞娶了皇嫂,這中間沒有義然的聯(lián)系。

三,皇父之稱疑問之說

至于“皇父攝政王”的稱謂,已故著名史學(xué)家孟森認為,清朝入關(guān)后,逐步接受了漢族的文化,“皇父”的稱呼可能如同古代“尚父”“仲父”一樣,都是皇帝對臣下的尊稱。比如周文王稱呂望(姜子牙)為尚父,意為可尊尚為父輩;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是事之如父的意思。雖然稱呼中都有“父”字,其實并非真的成了父親,而只是對功高重臣的一種尊稱。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也應(yīng)該是如此。另外,滿族本就有將親屬稱謂與爵秩稱號聯(lián)系起來以示寵幸的習(xí)慣。比如,多爾袞被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就是這種稱號。

四,難以取信的《建夷宮詞》之說

明舊臣張煌言所作《建夷宮詞》,其題名,建指建州,不稱“后金”“清”,且稱“夷狄”的“夷”,這本身就帶有明顯的民族偏見且懷有敵意。據(jù)考證《建夷宮詞》作于順治年,而《清會殿事例》上則記載:“順治十年建慈寧宮于隆宗門之西”也就是說孝莊太后最早于順治十年才搬進慈寧官的,那么說“慈寧官里爛盈門”,在慈寧官中大辦婚事,必須在順治十年之后,而事實上多爾袞早于順治七年十二月病死,太后嫁給誰呢?另外,據(jù)《清實錄》中記載,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正月娶自己的政敵、順治的大哥豪格的妻子時,曾張燈結(jié)彩,鋪張了一番。因此,張煌言很可能把多爾袞娶博爾濟錦氏當(dāng)成了“太后下嫁”,寫進了《建夷宮詞》。再說,張煌言作此詩時,身在江南,根本不在京城,很可能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

五,風(fēng)水墻外的風(fēng)水

孝莊太后沒有與皇太極合葬,而是葬于清東陵外,據(jù)分析主要源于以下原因:首先,滿族人入關(guān)以前,實行火葬;入關(guān)后,由于受漢族文化影響,逐漸認為火化是不仁不孝,也開始實行土葬。而孝莊太后知道自己死后肯定要土葬的,這樣一來,皇太極的墓必須經(jīng)過改建,才能放下兩個骨灰罐和一口大棺木,而按制“卑不動尊”,這對死者大不敬。鑒于此,才決定另行安葬;其次,說太后葬在風(fēng)水墻外,是罰她為兒孫看陵園之說,試想,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清廷后來認為是件大丑事,那么必定會嚴加封鎖,諱莫如深,不可能對她如此公開懲罰,留笑柄。太后之所以葬在“風(fēng)水墻”外,主要是順治帝的孝陵占據(jù)了東陵區(qū)的最佳位置(因為他是入關(guān)后去世的第一個皇帝,當(dāng)然要選擇至高無上的墓穴),當(dāng)初也沒有考慮孝莊太后會不入盛京昭陵,也就沒有在清東陵為她留下一個好地方。由此,當(dāng)孝莊太后要求葬在孝陵附近時,讓康熙帝犯了大難,因為太后是順治帝的母親,身份最高貴,把她葬在陵區(qū)的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順治帝的孝陵。而孝莊太后又遺言“一定要在孝陵附近為我找一塊地方安葬”,只有把她葬在孝陵附近,但又不能葬于陵園,否則就成了一個體系,無法區(qū)別。正因此,康熙帝不知如何是好,遲遲不能定奪,這也是太后靈柩遲遲不能安葬的原因。一直到雍正王朝,雍正看到大清江山永固,康熙兒孫滿堂,便認為多蒙太后疵佑,也說明太后“安厝”之地為風(fēng)水寶地,便決定把她葬在了那里。

實際上,孝莊太后的陵墓被稱為昭西陵,與孝陵近在咫尺,卻獨成體系,其名義上仍與沈陽皇太極的昭陵是一個體系。并且按照清室拜祭皇陵的規(guī)定,拜謁時應(yīng)從高輩分的人拜起,昭西陵處于清東陵門口,正好符合了這一要求。由此可見,太后葬于清東陵風(fēng)水墻外,完全出于實際情況的需要。

4

清朝孝莊文皇后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后,以“賢惠”著稱。她盡其一生,共培育了清朝初期兩位杰出的皇帝:順治帝和康熙大帝。(孝莊文皇后)


她對清皇室有著如此杰出的成績,那為何待她死后,她的昭西陵并沒有和丈夫皇太極的昭陵建在一起,而是單獨地建在了一邊(昭陵的西邊)?給了后人無限的猜想。


我們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清東陵總共入葬清朝:

5位皇帝,

15位皇后,

136位嬪妃,

1位皇子

總共157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其中156人入葬時,都是必須經(jīng)過正門的“大紅門”的,唯獨1位皇后入葬時沒有經(jīng)過正大門,而是被葬在了陵園之外。此人就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孝莊文皇后。ㄐ⑶f皇后劇照)


為什么孝莊的陵墓沒有和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呢?針對這個神秘的疑惑,野史上有以下說法:

1、因為另嫁給了多爾袞

野史民間傳聞,說皇太極死后,31歲的孝莊皇后不耐寂寞,另嫁給了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因此,她就失去了入葬皇太極昭陵的資格。


2、后人懲罰孝莊皇后給昭陵看門

傳聞皇太極死后,孝莊皇后嫁給了多爾袞,皇室后人們覺得此舉甚是丟盡了皇族的顏面。于是,在孝莊死后,故意不讓她經(jīng)過正門,葬在了陵園之外。以示懲罰。(《孝莊秘史》多爾袞與孝莊)


3、陵墓位置是孝昭皇后托夢選定的

相傳,孝莊皇后死后,康熙皇帝原本是要將祖母(孝莊皇后)和祖父皇太極葬在一起的?墒窃谙略嵬局校l(fā)生了一件奇事:


途中共有128名杠夫(抬棺材的工人)被孝莊皇后的靈柩壓得透不過氣,簡直寸步難行,迫不得已將孝莊皇后的靈柩暫放于此。并且派人立馬上報康熙皇帝,康熙得知后,當(dāng)晚就夢見了祖母孝莊皇后,祖母對康熙拖夢話:我不要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了,我現(xiàn)在暫放靈柩的位置,有著最好的風(fēng)水,就葬在這吧!不得延誤!(清東陵正門“大紅門”)


第二天康熙皇帝醒來后,立馬下令工人在暫放靈柩的位置,動工興建孝莊皇后的陵墓。因此,孝莊皇后就沒有和皇太極葬在一起。


其實,這以上的3種傳聞,都是不可信的,都被野史附上了奇幻的色彩。不葬在一起的真正原因是以下幾種:

1、孝莊皇后生前給孫兒康熙帝留下了遺囑:

由此可見,孝莊皇后是非常舍不得康熙,不想被葬的很遠,康熙帝順從了祖母的遺囑,將祖母的陵墓葬在了近一點的昭西陵。(昭西陵全景圖)


2、在我國清朝,人們是以“左”為貴的!將孝莊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陵的西邊(也就是左邊),更彰顯了孝莊皇后的尊貴之位,表明了康熙皇帝對祖母的崇仰之情。


所以,康熙皇帝將孝莊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西陵,是他對孝莊皇后的孝順和尊崇之意。

5

孝莊太后,原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13歲嫁給皇太極為妻,被封為莊妃。后被康熙追尊為“孝莊文皇后”。

孝莊歷經(jīng)三朝,盡心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位皇帝。她一生都在竭盡所能地做好女人的三個角色:妻子、母親、祖母。她為清王朝皇權(quán)的平穩(wěn)交接,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也為維護清朝社會的長治久安,嘔心瀝血。孝莊不愧為萬千皇后的楷模,母儀天下的典范。

順治曾贊其母:“統(tǒng)兩朝之養(yǎng)孝,極三世之尊親!

康熙也對其祖母給予盛贊:“憶自弱齡,早央怙持,設(shè)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那么,為什么這樣一位青史留名的皇后,死后沒有和皇太極合葬呢?

(孝莊文皇后畫像)

第一,孝莊是皇太極的賢內(nèi)助,但她卻不是皇太極的最愛。

孝莊嫁給皇太極,很大原因是政治需要。

《清檔案》中記載:“天聰八年,科爾沁部烏克善洪臺吉率諸臣送妹至,汗偕諸福晉迎至,設(shè)大宴納之為福晉!

當(dāng)年后金為拉攏蒙古族,特別是科爾沁部落,通常都會采取聯(lián)姻的方式,以確保蒙滿同盟,不至于內(nèi)斗。孝莊的姑姑孝端皇后也是在這種背景下嫁給皇太極的。

所以,皇太極和孝莊談不上有多少真情,只是政治需要而已。

皇太極真正愛的人是宸妃。

宸妃就是海蘭珠。在26歲時嫁給皇太極,兩人一見傾心,形影不離;侍珮O親自為海蘭珠的寢宮題名“關(guān)雎宮”,封為四妃之首。

不久,海蘭珠在皇太極的專寵下,生下了一個皇子。皇太極大喜過望,召群臣宴舞,大赦天下。

只不過這個皇子早夭,讓皇太極想傳位于他的愿望落空。

海蘭珠因此倍受打擊,痛不欲生,終至積郁成疾,于崇德六年去世。

(皇太極和海蘭珠劇照)

皇太極大悲,為海蘭珠舉行了國葬。詔令舉國禁歌舞,罷朝數(shù)日。并親自為海蘭珠撰寫祭文:“朕自遇爾,厚加眷愛。正欲同享富貴,不意天奪之速,中道仳離。朕念生前眷愛,雖沒不忘,追思感嘆,是以備陳祭物,以表衷悃。仍命喇嘛僧道諷誦經(jīng)文,愿爾早生福地!

兩年后,皇太極因太過思念海蘭珠,無疾而終。

第二,孝莊留有遺訓(xùn)。

孝莊彌留之際,曾對康熙說:“我身后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放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wù)于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皇太極雖然不愛孝莊,但孝莊至死都在為皇太極著想。她不想因自己的后事驚擾皇太極,只想一如當(dāng)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支持和奉獻。

因此,孝順的康熙最終將皇祖母葬在了遵化清東陵,和皇太極遙遙相望。

第三,孝莊非正宮皇后。

皇太極的正宮皇后是孝端,也就是孝莊的姑姑博爾濟吉特?哲哲。孝莊當(dāng)時只是被皇太極封為莊妃,皇后之名是康熙為孝莊追尊的。按清朝慣例,非正宮皇后,如果要與皇帝合葬,需皇帝下詔認可。孝莊去世時,皇太極已駕崩多年,自然無法和皇太極合葬。

(孝莊和多爾袞劇照)

第四,孝莊曾下嫁多爾袞。

這個說法只是一種傳說。

皇太極死后,6歲的福臨被諸王推舉即位,多爾袞輔政,帝弱臣強。

在這種情況下,孝莊為確保福臨皇位安穩(wěn),必須全面倚仗多爾袞,諸事都要和多爾袞商議。彼此接觸次數(shù)較多,相處時間較長,難免引人非議。甚至傳言孝莊已下嫁多爾袞。

但關(guān)于孝莊下嫁多爾袞,只存在野史和傳說中,并無實據(jù)。

(昭西陵)

孝莊最終雖沒能和皇太極合葬,但還是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入了皇陵,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傳言。

(參考資料:《清史稿》)

6

孝莊太后是清代第一女政治家。她出身于蒙古科爾沁部,親姑姑嫁給皇太極為嫡福晉后,他在十三歲也嫁給了姑父。又過了幾年,姐姐海蘭珠也嫁了過來。于是姑姑和兩個侄女都嫁給了一個人。

皇太極登基為帝,姑姑被封為皇后,即孝端文皇后。姐姐海蘭珠排名第二,為關(guān)雎宮宸妃。孝莊排名第五,為永福宮莊妃。

姐姐海蘭珠是最受丈夫?qū)檺鄣,但去世早。第二年丈夫皇太極也死了。在族長禮親王代善等斡旋下,皇太極長子豪格、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各方勢力達成妥協(xié),立莊妃所生的六歲的福臨為皇帝,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于是年輕的莊妃也和姑姑一起成為太后。

清代早期繼續(xù)實行原女真民族的火葬習(xí)俗,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都是火葬。最初位于沈陽的福陵、昭陵也沒有修建地宮,應(yīng)是在享殿內(nèi)供奉或淺埋骨灰壇,即寶宮。

孝端文皇后于順治六年去世,在北京紫禁城舉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動。第二年運送棺槨至沈陽昭陵,火化后,與丈夫皇太極合葬。順治八年,昭陵地面建筑初具規(guī)模。至康熙二年,又修建了地宮,并奉安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的寶宮。

莊妃教導(dǎo)、輔佐兒子順治、孫子康熙,至康熙二十六年時去世,卒年七十五歲。當(dāng)時的稱呼已經(jīng)是太皇太后。但她去世后,一致沒有正式安葬。

按正式記載,孝莊太后臨終前囑咐孫子康熙帝:“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dāng)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于是孝莊的棺槨被“安厝”在清東陵附近。即康熙帝“命撤太后所居宮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號“暫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宮詣昌瑞山。自是,歲必詣謁!

雖然康熙帝每年都去祭祀奶奶,但其有生之年,始終沒有解決正式安葬問題。直到雍正帝繼位后,經(jīng)過充分理論分析,認為太奶奶暫安以來國泰民安,父親康熙帝又在位那么久,所以充分證明暫安地點的風(fēng)水是非常好的,于是下令改建陵寢,正式安葬。即“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

值得注意的是,昭西陵并不在清東陵的風(fēng)水圍墻內(nèi),而是在外邊。因為清東陵以順治帝孝陵為核心。孝莊是其母親,不能位于從屬地位,所以以圍墻進行了分割為兩個體系。

對于孝莊的這種安葬理由,有野史說是因為“下葬多爾袞”,不適宜再與太宗合葬。但下嫁之說并無史料可佐證。而“卑不動尊”一說,雖然被清代后世封為制度,但在明代卻是皇后全都與皇帝合葬,故清初也并未沒有成例可循。唯一一個問題,就是若孝莊不火葬的話,棺材和骨灰壇不好擺放。至于單獨建陵,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五十六年去世,即已修建了孝東陵。

所以題述這個問題,并無確認答案,無論哪一種觀點都是推測而已。

7

孝莊太后死后沒有與皇太極合葬于一處我認為有三大原因。

原因一孝莊臨終前曾經(jīng)對康熙皇帝說過:“我心念汝皇父及汝”。孝莊輔佐順治、康熙數(shù)十年,且不論骨肉親情,這數(shù)十年的情感便難以割舍!因此孝莊皇后斷不會遠葬盛京。

原因二:孝莊太后生性節(jié)儉,不會準(zhǔn)許康熙皇帝在自己去世之后大動干戈把自己的棺槨遠移盛京,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的。

原因三:皇太極生前對孝莊(布木布泰)并不寵愛,甚至十分冷淡。尤其是在海蘭珠進宮之后,孝莊更是被晾在一旁,因此孝莊從感情上也不會想去和皇太極合葬的。

以上便是我個人拙見了,歡迎大家評論指點!

8

孝莊太后的一生十分傳奇,同時她也是清朝最重要的女人,沒有她,何來所謂的“康乾盛世”。但是她死后37年未下葬,也令人唏噓。因為她叮囑康熙:不合葬。但是祖制規(guī)定皇后皇帝必須合葬。兩難啊!因而康熙采取拖延策略。幸運的是后來雍正在孝莊太后和皇太極成親一百周年下葬!



那么,為什么孝莊太后不與皇太極合葬?并非孝莊下嫁多爾袞無顏,而是以下兩點原因:

1.卑不動尊

當(dāng)時皇太極的后宮皇后是孝端文皇后哲哲,同時也是孝莊太后的姑姑。而那時的孝莊什么地位?次西宮莊妃,也就是西側(cè)福晉。

在順治六年(1649年),孝端文皇后逝世,之后與皇太極合葬。

而孝莊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逝世。

兩個時間點相隔接近四十年。

孝莊不愿再去打擾他們們,畢竟卑不動尊!

2.舍不得兒子順治孫子康熙



1626年,孝莊嫁給皇太極;1638年,生下福臨;1643年皇太極崩,同年福臨繼位。

1654年,玄燁出生;1661年,玄燁繼位!

1687年,孝莊逝世。

這明顯跟兒子孫子時間長,最重要的是他們倆都是孝莊輔佐培養(yǎng)的。尤其是康熙,孝莊對他十分疼愛,而且康熙也孝順。

這明顯是舍不得兒子孫子!

最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qū)一吐為快!

9

按照規(guī)距,孝莊去世后是沒有條件和皇太極合葬的。

皇太極是皇帝,孝莊只是皇后,而且是皇太極死后封的,皇帝為尊,皇后為卑,如果皇后先去世,等皇帝駕崩,把皇后墓打開,尸骨拿出來,和皇帝合葬一處;实巯锐{崩,皇后后去世,不能動皇帝的陵墓,只能在帝陵旁邊建一個相對小些的陵墓安葬。因為孝莊比皇太極去世晚,所以不能合葬。這是第一個原因。



皇太極駕崩時,孝莊只是妃子,按古制能和皇帝合葬的只有皇后。所以,孝莊即使先去世也不能與皇太極合葬,她不夠資格。孝莊當(dāng)過皇太后,也當(dāng)過太皇太后,就是沒當(dāng)過皇后,她被稱為孝莊文皇后,是因為母以子貴,兒孫們給封的。這是第二個原因。

孝莊在皇太極那里,只能陪葬不能合葬,這是毫無疑問的。那孝莊為什么連陪葬都不愿意呢?



孝莊和皇太極的婚姻是為拉近滿蒙關(guān)系而結(jié)合的政治婚姻。孝莊只生育過一個孩子,就是愛新覺羅福臨。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孝莊并不受寵,她和皇太極并沒有深厚感情。而她和多爾袞的感情,我個人認為,要比皇太極深得多。孝莊下嫁多爾袞,不管是公開的還是秘密的,為了福臨能坐穩(wěn)皇位,她都必須對多爾袞付出真情。真情的碰撞,必然產(chǎn)生感情的火花。雖然孝莊對多爾袞的感情付出帶有條件,似乎動機不純,但是卻換回了多爾袞的真愛。應(yīng)該說,孝莊和多爾袞的感情,遠比與皇太極的感情深得多。



另一方面,孝莊為了順治和康熙,她付出太多太多。她對順治和康熙的感情,也遠遠超過對皇太極的感情。

皇太極死后葬在北京,順治死后也葬在北京附近的東陵,康熙將來駕崩也會葬在北京。孝莊情感上最近的人都留在了北京,那你說她能愿意回沈陽陪葬皇太極嗎?

所以孝莊在臨終前交代,不與皇太極合葬,她要和子孫們在一起。當(dāng)然也想離多爾袞近一些,不過這個理由,她有點兒說不出口。

10

問題的描述非常準(zhǔn)確,的確是歷經(jīng)三朝,她見證了皇太極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朝帝君,是為莊妃。至于其死后為什么沒有和太宗皇太極合葬,歷史上有些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莊妃下嫁多爾袞,自然不允許與太宗合葬。但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歷史依據(jù),應(yīng)該是無稽之談!

還有一種說法來自民間傳說“莊妃托夢定陵址”,大意是說莊妃托夢給孫子康熙,確定了安葬的地點。有點神話故事的滋味,并不足信!

比較權(quán)威的說法是莊妃依據(jù)自己的意愿,在其過世前立下明確的遺囑給康熙,對身后事做了安排。遺囑主要表達了三個方面的意思:一、太宗安葬已久,莊妃不忍其受到驚擾。二、勞民傷財,非其所愿。三、掛念兒孫,就是指順治和康熙,不想離他們太遠。

康熙從其所愿,并沒有安排莊妃與皇太極合葬,而將其祖母葬于昭西陵!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