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漢后主劉禪投降鄧艾之后,身處劍閣前線的姜維就和滅蜀總司令鐘會玩到了一起,并鼓動他造反,割據蜀地稱王。

在大軍出發(fā)之前,司馬昭已經明確下令:不許殺害劉氏一族?蓜⒍U是沒事了,他的長子——也是蜀漢原太子的劉璿卻最終被殺了。

劉璿之死

《三國志》里僅僅記載了:“時會作亂于成都,劉璿亦死于亂軍之中”幾個字,在鐘會作亂到被殺身亡的這段時間里,劉璿到底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我認為劉璿之死是受到了鄧艾的拖累,被滅蜀監(jiān)軍衛(wèi)瓘害死了。鄧艾接受后主投降后,以曹魏天子的名義,私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劉璿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其他蜀漢舊臣各自都有安排,并約束部隊,安撫百姓,于是“蜀人稱焉”

鄧艾在成都建立了不小的威信,而面對這樣的大國將領,成都舊主人自然也需要和他打好關系了。那派誰去勞軍好呢?劉禪親自去是不合禮制的,派個官吏去又難免寒酸了一點,而姜維此時又在鐘會軍中。那么唯一一個適合的人選,就是地位尊貴、舉止得體的原太子——劉璿了。

自延熙元年正月正式冊立,到景耀六年蜀漢滅亡,劉璿一共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太子,而且勤勤懇懇、十分稱職,沒犯過什么大錯(劉禪可不止劉璿一個兒子)。兼地位尊貴(蜀漢第二號人物),由劉璿去接待鄧艾大軍是最合適不過了。

后面鄧艾上表司馬昭,希望把劉禪家族都留在蜀地,不要遷往洛陽,并授予官職、王位,以降服東吳孫休。鄧艾此舉是出于穩(wěn)定局勢方面提出的,是一個很合理的建議,但同時也從側面可以看出:鄧艾對劉家確實有好感。而此好感從何而來?我認為大概就是在劉璿勞軍一行中的表現得來的。劉璿和鄧艾,兩人朝著穩(wěn)定益州局勢的方向而共同攜手努力著。

直到鐘會入成都,以鄧艾“私立官員,違旨行事”等做法,與監(jiān)軍衛(wèi)瓘一起上書誣陷鄧艾謀反,解除了他的兵權,把鄧艾和其子鄧忠押往洛陽。鐘會自己則和“親信”姜維,共同往割據益州、自立為王的方面前進著。

之后監(jiān)軍衛(wèi)瓘策反了鐘會的部下丘建等人,于鐘會、姜維不備之時,率軍殺死了兩人,而原太子劉璿也在這次亂戰(zhàn)中被殺。但奇怪的是,鐘會謀反,立自己為益州牧,打的是曹魏郭太后的旗號,又怎么會把蜀漢太子劉璿抬出來呢?

而姜維謀反本意是要借鐘會之手,再行復國之舉,所以他也沒必要勸鐘會把劉璿搬出來。因為時機還不到,這樣做的話不止會害到劉家,更會讓鐘會起疑心。再說了,要論號召力的話,劉璿怎么比得上劉禪呢?所以劉璿不是因為參與叛亂被殺的,而是因為當時平亂的主導者衛(wèi)瓘,他害怕劉璿會替鄧艾申冤,害怕自己會擔上“知情不報”的罪名。

鄧艾本就沒有謀反之心,可鐘會卻為了自己的野心而陷害鄧艾,這其中的內情曲折,衛(wèi)瓘是清清楚楚的。對于鄧艾被誣陷下罪,鐘會密謀造反一事,衛(wèi)瓘不止知情不報,還助紂為虐(鄧艾被捉就是衛(wèi)瓘親手辦理的)。這事要是捅上去,那衛(wèi)瓘就會從平亂功臣,變成陷害忠良、協助內亂的逆臣。這是他最不想得到的結果,所以即使已證明鄧艾無罪,衛(wèi)瓘依舊派了和鄧艾有過節(jié)的田續(xù)去解決掉他,殺人滅口。

同樣的,劉璿之死也是如此,以劉璿和鄧艾的關系,極有可能為鄧艾上書喊冤,老劉家里不怕死的人還是不少的(北地王劉諶一聽說父親投降后,就殺妻殺子,自殺了)。而就算劉璿不主動說,但難保司馬昭會問,到時引起他的疑心那就更可怕了(這家伙狠起來可連皇帝都敢殺的)。

為了一勞永逸,衛(wèi)瓘決定借平亂一事,把當時所有有可能透露內情的人統(tǒng)統(tǒng)殺光。鐘會、姜維、劉璿已經死在亂軍之中了,而鄧艾正在押往洛陽的路上,則派遣田續(xù)去殺掉鄧艾鄧忠父子,一切陰謀也就此死無對證。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最佳貢獻者
2

謝謝邀請!公元263年,司馬昭三路大軍攻蜀,很快威逼成都。后主劉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勸說下,決定向魏國投降。后主的兒子劉堪極力反對投降,要抗爭到底。劉禪不聽,劉堪氣急,跑到太廟在劉備的亡靈前大哭一番,殺死自己兒子妻子,后自殺。劉禪依然令人聯系魏將鄧艾,向鄧艾投降了。太子劉璿在鐘會作亂成都時被亂軍殺死!

3

后主劉禪,一共有七個兒子,七個孩子性格都很好,心地善良,可稱為好人,但是身在帝王家,這樣的性格卻不再適合稱霸天下了。

劉禪與劉備相比,本來就已經弱了幾等,到了劉禪兒子的層面更是相差極多。只靠姜維苦苦支撐的蜀漢,岌岌可危,面臨鄧艾的偷襲,劉禪與蜀漢的大臣們積極商議,一時之間,“天命所歸”“順勢而為”的聲音此起彼伏,幾乎是一邊倒的贊成投降。

后主生七子:長子劉璿,次子劉瑤,三子劉琮,四子劉瓚,五子即北地王劉諶,六子劉恂,七子劉璩。七子中惟諶自幼聰明,英敏過人,余皆儒善。

蜀漢主降

蜀漢面對鄧艾的偷襲部隊,以成都之兵,完全可以抵御,等待姜維回援,其實沒啥大事兒。至少再撐一陣子沒啥問題,但是為啥劉禪這么快選擇投降了呢?

對于劉禪投降這個絕對,有兩個截然相反的聲音,一個是說劉禪有眼光,高瞻遠矚,看清了未來魏國一統(tǒng)天下的形勢,為了避免百姓受戰(zhàn)爭之苦,最終決定順勢而為,投降曹魏。

還有一種說法與之相反,說劉禪是無能之輩,虎父犬子,守不住父親打下來的基業(yè),也不敢選擇與社稷共存亡,茍且偷生,貪戀權貴,全然不顧世人的眼光,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姜維主戰(zhàn)

姜維的立場很堅定,因為姜維深受諸葛亮的厚恩,所以,即便姜維在蜀漢中經常被孤立,沒人支持他,他還是堅持走諸葛亮生前的路線,立志完成諸葛亮的遺愿。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了報答劉備的恩情;姜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則是為了報答諸葛亮的恩情。

當姜維聽到劉禪投降的時候,相信他當時一定是撕心裂肺,在他手里斷送了蜀漢,他無顏面對諸葛亮,于是他哪怕知道機會渺小,還是進行了最后的復國之舉,求仁得仁,死而后已。

自保富貴的文官們

劉禪身邊的那些文官,與姜維則有很大不同,他們其中一部分人來自荊州集團,一部分人來自益州集團,屬于本地人。

他們對劉禪也好,劉備也罷,無非就是求富貴,根本不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們也不想匡扶什么漢室,而且此時蜀漢滅亡之際,也沒有漢什么事情了。此情此景和當年赤壁之戰(zhàn)一樣,文官主降,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可降,他們身為當地的門閥士族,投降誰都會重用他們,他們其實跟誰混都無所謂。所以他們在覺得打仗無利可圖的時候,就開始主張投降,保全自己的家族勢力。

最終,蜀國投降,劉禪全身而退,以幾近“厚顏無恥”的方式茍活多年,不失富貴。但是劉禪的大兒子劉璿卻沒這么好的運氣了,被魏國殺死了。

太子之死

不殺劉禪,是為了留著劉禪這個名義上的老大舉國投降,避免將蜀漢的勢力分裂,導致局勢復雜。但是姜維和太子劉璿就慘了,還有關羽的滿門。

“殺漢太子璿及姜維妻子,軍眾鈔略,死喪狼藉。衛(wèi)瓘部分諸將,數日乃定!薄顿Y治通鑒·卷七十八》

司馬昭殺劉璿有他的理由,因為當時的劉璿與父親劉禪不一樣,他與姜維都有不投降的舉動,且都與姜維有復國之舉。這一點決定了劉璿必死的下場,因為司馬昭不能留著一顆定時炸彈,此人若在,則蜀國不可安定。

劉禪懦弱無能的性格,讓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可以說,他的富貴是用忍受屈辱和蜀漢百姓的鮮血換來的,他的兒子死于司馬昭之手,他卻能不生氣,這樣的人也算是一腳踹不出一個屁來了。

成都投降之日,魏軍屠城數日,成都鮮血橫流,這就是劉禪所謂的避免生靈涂炭,令人覺得可笑。

劉璿雖然不是什么人才,但是勇氣可嘉,相信在面對底下的列祖列宗時,劉璿至少是有臉一見,而劉禪,不知道要被其父劉備,如何訓斥!

4

劉璿是劉禪的太子,他的死與姜維的復國行動有關,姜維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鼓動鐘會謀反,又暗寫密信給后主,要他忍耐幾天,管教日月重光,復國有望。在正月十六這天,鐘會召集牙門騎督以上的將士以及蜀國的舊官,假借曹睿的皇后郭太后臨終遺詔命討伐司馬昭,舉起反旗,眾將不聽都被囚禁,魏將胡烈的兒子及部下偷偷放出眾人,鐘會姜維措手不及,奮力反抗被殺,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仆蔣顯等也死于亂兵中。


劉禪有七個兒子,最有氣節(jié)的屬第五子北地王劉諶,在鄧艾兵圍成都時,斥責勸后主投降的譙周,并對其父劉禪說,國運會有終了時,這個時候正是君臣奮力一戰(zhàn)的時刻,死后也好有面目地下見昭烈皇帝,怎么可以不戰(zhàn)而降呢?劉禪不聽,劉諶便哭著走到劉備的昭烈廟中痛訴,殺妻殺子然后自殺。劉璿是劉禪長子,是王貴人所生,王氏是張飛大女兒的婢女,張大小姐進宮當皇后時隨侍入宮,不知何時與劉禪勾搭上,隨后有了身孕,生下劉璿。在張飛大女兒去世那一年,劉禪又迎入張飛的小女兒立為皇后,同一月,封庶長子劉璿為皇太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


238年劉璿當太子,剛十五歲,立太子這件事有點奇怪,大張皇后的婢女生下皇子,而皇后無所出,估計主婢關系從此不大好,生有阻隔,才有劉禪多年不立太子的情況,而太子之立,又在大張皇后死后不久,卻又同時迎立小張皇后,以妹繼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要是后主夫婦感情甚篤才如此行事,卻又為何同時立了劉璿為太子,堵了小張皇后的后路,如果小張皇后生下兒子,又該如何處理?


從史書看,小張皇后入宮后可能真有生下兒子,因為張飛的老婆是他在徐州打獵時搶來的,沒想到搶的是夏侯淵的侄女,木已成舟,后來各為其主,戰(zhàn)場爭戰(zhàn)不留情面,而到249年曹魏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誅殺曹魏宗室,夏侯淵的第二子夏侯霸正在對蜀前線,懼禍投奔蜀漢,劉禪親自迎接他,并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也是夏侯氏的外甥,借此撫慰拉近距離“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可見小張皇后已有兒子,其中迷云重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

史載劉璿頑劣,喜愛騎馬射箭,出入沒有節(jié)制,在霍峻子霍弋的苦諫下才有所收斂,在劉禪和各屬官的嚴厲教導下,情況有所好轉,郤正說劉璿侍奉雙親虔誠恭敬毫不怠懈,接待群臣時,舉止言行顯示出仁義寬恕之心,有點劉備的味道。

5

謝謝邀請!

準確來說不是司馬昭滅了蜀國,而是大將鄧艾最先攻進成都滅蜀。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璿,字文衡,王貴人(原本是張皇后的侍女,張皇后即張飛的長女)所生,是蜀國后主劉禪的長子,公元238年被立為皇太子,時年15歲。

當鄧艾破蜀時,劉禪的6個兒子(劉璿、劉瑤、劉琮、劉瓚、劉諶、劉恂、劉璩)中,僅有北地王劉諶不甘于受亡國之恥,“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而太子劉璿最初是跟著老爹一起投降,等到魏軍大將鐘會取代鄧艾坐鎮(zhèn)蜀中后,姜維使計說服鐘會叛亂,結果事機泄露,鐘會被部將所殺,成都陷入混亂,《三國志》記載劉璿死于亂軍,對于具體的原因則沒有作過多闡釋。從姜維、張翼、關彝等同時被亂軍所殺來看,劉璿或許是曾參與到了姜維意圖復國的密謀中。

6

史書上說劉璿是被亂軍殺死的,并沒有明確記載司馬昭為何要殺掉劉璿,但是,結合史書記載,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其中的原因。

1.劉璿是蜀漢太子,參與了姜維和鐘會的起事。

公元264年,劉禪打開城門投降了魏國,并隨魏軍遷移至洛陽。姜維知道后,寫迷信安慰劉禪“你先在洛陽待幾天,我們還會回來的”。事后,姜維策反了鐘會,并和鐘會起兵攻曹。這里沒有交代蜀漢太子劉璿的事情,只是說他死于亂軍之下。此時,劉璿應該是在姜維軍中的,而且他還參與了攻打魏國的起事,起事失敗后,司馬昭肯定要殺死劉璿,以絕后患。

2.司馬昭殺掉劉璿,還能震懾劉禪。

劉禪投降魏國后,司馬昭一直將劉禪樹立成投降的典型,用他來招降孫皓,所以,沒有殺掉劉禪,還給他封了安樂公。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司馬昭心里也想殺掉劉禪,除掉后患,雖然劉禪說過“此間樂,不思蜀”,但是,多疑的司馬昭怎能會輕易的相信這句話?不能殺劉禪,那就殺掉他的兒子劉璿吧,以此來旁擊側敲式地告訴劉禪:你若敢叛逃,就會有你兒子的下場。

3.殺掉劉璿,也是告訴蜀漢舊臣不要再做無謂的掙扎了。

劉禪投降了曹魏,當時,姜維和將士們都氣得不得了,紛紛拔出戰(zhàn)刀砍碎了石頭。這說明蜀漢的將士是不愿意輕易投降曹魏的,而且,劉備父子在蜀漢經營了42年,一直推行仁政,贏得了蜀漢人民的愛戴。劉禪投降后,被軟禁在洛陽,但是,外面還有太子劉璿,這就會給蜀漢舊臣和遺老們埋下復國的希望,所以,司馬昭殺了劉璿,也算是告訴蜀漢舊臣和遺老: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你們的希望已被我破滅。

這里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假如劉璿跟著劉禪遷移至洛陽,老老實實地活在司馬昭的監(jiān)視之下,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以上是讀史三悟的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們,在評論區(qū)補充、吐槽!

7

不殺劉璿,他爹劉禪就活不了。


劉璿是后主劉禪長子,但不是嫡長子,他的母親王貴人本是敬哀皇后張氏(張飛女兒)侍女,被劉禪納入宮中后封為貴人。蜀漢建興二年(224年),王貴人生下劉璿。延熙元年(238年),14歲的劉璿被立為太子。


后主劉禪共有七個兒子,而且個個品行端正,聰慧好學。魏征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兵進成都,后主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下執(zhí)意投降,其第五子北地王劉湛泣血進諫,請求背城一戰(zhàn),遭后主拒絕,劉湛跑到昭烈帝廟痛哭,殺死妻子后自刎殉國。

太子劉璿仁孝好學,性格溫和寬容,大臣郤正評價他“奉親虔恭,夙夜匪解,有古世子之風;接待群僚,舉動出于仁恕!(據《資治通鑒》)意思是說:太子劉璿侍奉雙親虔誠恭敬,日夜不敢怠懈,有古代世子的風范;接待百官群臣時,其舉止行為顯示出仁義寬恕之心。這樣一個近乎于完美的皇太子,將來若能繼承帝王,復興漢室或許還有希望。可是,蜀漢現在亡了,劉璿連命也丟了。


后主劉禪投降曹魏的時候,司馬昭準備將劉禪和他的六個兒子(五子北地王劉湛自盡殉國)遷徙至洛陽居住,但還沒等劉璿隨父皇出發(fā),發(fā)生在成都的一起變亂,導致了劉璿死于亂兵刀下。

劉禪投降后,當時大將軍姜維與張翼等人還在劍閣堅守抵擋鐘會,劉禪派人敕命姜維就地投降。姜維假意投降鐘會,并借鐘會之手誅殺攻陷成都的征西將軍鄧艾父子,慫恿鐘會擁兵自立割據兩川,然后再率舊部殺死鐘會,收其兵,則可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據《華陽國志》姜維寫給后主的密信)。


結果還沒等鐘會起兵造反,事情泄露,鐘會被部將胡烈殺死,姜維也死于亂軍之中。原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大尚書衛(wèi)繼等人也被亂軍所殺。關羽全家更是被龐德之子龐會滅門。

“殺漢太子璿及姜維妻子,軍眾鈔略,死喪狼藉。衛(wèi)瓘部分諸將,數日乃定!睋顿Y治通鑒·卷七十八》

劉璿被殺,是在保全劉禪的性命。

在成都兵變中,姜維及張翼等蜀漢舊臣,難逃一死。司馬昭敢三路大軍伐蜀,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姜維當時正遭到猜忌不得已屯田沓中以避禍。司馬昭忌憚姜維,所以姜維必不能保全其身,在成都兵變中,司馬昭也是很清醒的意識到蜀地還有很多人懷念劉氏的統(tǒng)治,所以為了防止節(jié)外生枝,不使滅蜀大業(yè)功歸一簣,借著鐘會謀逆之事,大開殺戒,把來不及離開成都的蜀漢太子劉璿也殺了。

司馬昭也意識到人心的重要性,姜維敢于在蜀漢新滅的情況下慫恿鐘會自立,割據兩川做西川之主。也是因為太子劉璿在成都讓他充滿了復國的希望。國之其存,嗣君為重,太子在成都更可以號召蜀地人民團結起來趕走魏軍恢復故國。司馬昭為了穩(wěn)定大局 ,不使兩川得而復失,就必須要這么做。

而遷徙洛陽的劉禪和他的五個兒子,在太子劉璿遇害后,算是基本安全下來了。漢末三國以來,沒有殺他國皇帝的先例。漢獻帝劉協禪位于魏之后,還被封為山陽公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司馬昭不想背負殺亡國之君的罵名,更何況蜀太子劉璿、大將軍姜維已死,劉禪及諸子留居洛陽,時刻都在他的監(jiān)視之中,蜀地局勢漸趨穩(wěn)定,劉禪已不具備威脅,在洛陽給劉禪供吃供喝供住,還可以收買人心,博得美名。

8

謝邀。司馬昭滅蜀,劉禪投降,太子劉睿是在成都動亂中被亂軍殺死的。

題主這個問題,問為何“唯獨太子劉睿要被殺掉”,似乎殺死劉睿是曹魏官方的意識,實際上并非如此。劉睿之死,并不是曹魏官方的授意,更多屬于魏軍中下層群情激憤的犧牲品。

263年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投降之后,鄧艾對蜀漢朝廷和軍民都是非常寬懷:

艾執(zhí)節(jié)解縛焚櫬,受而宥之。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yè),蜀人稱焉。輒依鄧禹故事,承制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

注意這里面,鄧艾不光是對蜀漢君臣給與優(yōu)待,還約束士兵,不許劫掠成都軍民。

而鐘會隨后逮捕了鄧艾,他的態(tài)度也差不多。鐘會是自己有野心的,想要“進取天下,退亦不失為劉備”。他重用蜀漢降將姜維擔任自己的心腹,甚至打算把魏國將領都抓起來殺死。本著這樣的想法,鐘會當然也不會允許魏軍搶劫成都。

對于成都附近的十多萬魏軍來說,費勁氣力,提著腦袋打了一年的仗,翻越千萬里蜀道,好容易進入天府之國,誰不眼巴巴地盯著發(fā)財?當初劉備打進成都,將士們把府庫劫掠一空。現在鄧艾、鐘會兩個主將都不讓大家劫掠,這種怨氣一定早積蓄起來了。更別說鐘會居然勾結蜀漢方面的余黨,多半對魏軍還有所壓制。作為勝利者的魏軍,怎能受得了這個氣?于是乎,因為魏軍主將的作為,反而讓魏蜀之間的矛盾被激化起來。

等到鐘會在姜維攛掇下謀反,企圖殺死魏將,魏軍嘩變,殺死鐘會、姜維,整個局面完全失控。在成都的十多萬魏軍失去了有力的領導,于是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大混亂開始了,成都陷入浩劫:

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混亂中,鄧艾的部下救走了被囚禁的鄧艾,卻被田續(xù)帶兵追殺。龐德的兒子龐會趁機殺了關羽的孫子關彝滿門,以報父仇。姜維的妻兒也被魏軍殺光。而蜀漢太子劉睿則成為不幸者之一。其實,除了劉睿之外,蜀漢第二任總理蔣琬的兩個兒子蔣斌、蔣顯,還有老將張翼,也都死在亂軍之中。

那么,為何劉阿斗沒事,劉禪的兒子反而出事呢?史書并沒有詳細記載,我們只能猜測、分析。一方面可能就是運氣不好,恰好撞到了一隊殘暴的魏軍;另一方面也可能劉睿作為太子,是被姜維暗中保護起來,以備后續(xù)復國時候擁立(畢竟劉禪年事已高,且作為皇帝目標太大)。結果魏軍嘩變,姜維的指揮部成為攻擊焦點,反而給劉睿帶來殺身之禍。還有一種可能,劉睿當時年過四旬,正式年富力強的時候,又自詡為漢室嫡傳,沒準在大亂中不自量力,起來糾集蜀漢殘部想要抵御魏軍劫掠,或者呵斥了亂軍,最終死于刀下。由于史書缺乏記載,真相到底如何,已湮滅于流逝之中。

9

  

  司馬昭派遣大軍征討蜀國,大將軍鄧艾出奇策,由小道進軍突襲成都。蜀漢國主劉禪放棄抵抗,已經向鄧艾投降。為何蜀漢太子劉璿還是會被殺死呢?

  那是因為蜀漢太子劉璿圖謀復國,不想投機失敗,方才被魏軍殺死!

  雖然說,《三國志》中只是簡單記載劉璿死于亂軍之中,但是,當時蜀漢國主劉禪已經投降,其安全還是有著最基本的保證。為何劉禪的其他子嗣都無恙,偏偏皇太子劉璿死于非命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太子劉璿參與了鐘會、姜維兵變。

  鄧艾破蜀之后,鐘會接管了魏軍。他一面將鄧艾送走,一面與姜維商議割據蜀地自立。要想割據蜀地,鐘會要得到兩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魏軍的支持。這方面他是魏軍主帥,有兵符在手,在他看來并無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蜀漢的支持。在軍隊中有姜維支持,可是,若無蜀漢皇族的支持,蜀漢文武也未必肯歸順鄧艾。

  此時的劉禪已經明確降魏,他基本不可能再次叛魏,這樣風險太大。但是,鐘會謀反又必然要求裹挾蜀漢皇族。

  因此,或者是皇太子劉璿主動請纓,或者是蜀漢皇帝劉禪暗中下令,劉璿應該與姜維一起,與鐘會達成了某種協定。

  鐘會叛變本來有幾率成功,但因為他做事優(yōu)柔寡斷,致使消息泄露,反被部下殺害。鐘會被殺之后,魏軍無人約束。各部人馬四處劫掠,不僅鐘會麾下數百心腹被殺,姜維妻子兒女一家人也被殺死。

  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仆蔣顯、大尚書衛(wèi)繼等也被亂軍殺死。

  我們細看這個名錄可以發(fā)現,這些被殺的人基本都是蜀漢的實權派,也是真正忠于蜀漢皇族的一派。他們這幫人確實有可能與姜維聯手,在魏軍出現內訌時,圖謀再次振興蜀漢。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姜維不惜自污投降鐘會,蜀漢皇太子劉璿、車騎將軍張翼等人協助,最終還是無力回天。

  姜維投機失敗,皇太子劉璿、車騎將軍張翼等人被殺,也就意味著蜀漢最后的反抗力量慘敗。蜀漢皇帝劉禪后來在魏國當眾表演樂不思蜀,實在是已到絕境,無可奈何。

關注葉之秋頭條,了解更多精彩歷史。

10

曹魏景元四年(西歷263年),曹魏將領鄧艾突襲蜀漢都城成都。蜀漢皇帝劉禪對于宛如從天而降的曹魏軍隊沒了主意。而蜀地本土的士族,也不愿意支持蜀漢政權繼續(xù)和曹魏對抗,于是要求劉禪投降。無奈之余,劉禪只好向曹魏投降,自此,立國四十余年的蜀漢政權滅亡。

但是,讓很多人感到難以理解的是:不論是曹魏政權還是后來的西晉政權,都對劉禪采取善待態(tài)度,但劉禪的太子劉璿卻遭到了殺害。

這其中的原委,要從蜀地的特殊性說起。

巴山蜀水

對于中國歷史,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

在中國歷史上,楚漢相爭的第一把火,是在蜀地燒起來的;

東漢王朝立國多年后,蜀地依舊處于割據狀態(tài);

東漢末年,最先實行割據的,也是蜀地;

永嘉之亂,最先獨立建國的,是成漢,其版圖也是蜀地。

甚至晚清的崩潰,也和四川保路運動爆發(fā),導致武漢兵力空虛,為武昌起義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條件。

可以說,對于歷代統(tǒng)治者來說,巴蜀之地,是最不省心的地方。

之所以巴蜀之地總是會在動亂年代,成為最先割據之地,在于巴蜀地區(qū)的地勢復雜,易守難攻,非常有利于野心者的割據——五代時期,后蜀開國皇帝孟知祥本是后唐將領。后唐滅亡前蜀以后,孟知祥利用中原動亂,趁機脫離后唐,建立后蜀王朝。

因此,當曹魏將領鐘會大軍進入蜀地之后,鐘會在姜維的游說之下,也產生了野心。

鐘會的野心

和后世的孟知祥一樣,天資聰穎、才干過人且野心勃勃的鐘會,在率軍占據蜀地之后,內心已經產生了不臣之心。而對于蜀漢的滅亡,蜀漢將領姜維則認為這是偶然現象,只要挑起鐘會和鄧艾的火拼,自己就可以趁機復辟蜀漢。

就這樣,各懷心思的鐘會和姜維結成了同盟,準備以蜀地為根據地,進和實際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爭奪天下,退則可以效仿當年的劉備割據一方。


不料,對于鐘會的野心,很多跟隨鐘會入蜀的曹魏軍士陷入猶豫不決的態(tài)度,并且,曹魏軍隊中也產生了謠言:有說法稱鐘會準備把曹魏的將領都活埋、誅殺,然后反叛曹魏朝廷。

謠言很快激起了兵變。一時間,鐘會陷入眾叛親離的狀態(tài),并和姜維相繼被亂兵所殺。

亂兵殺死鐘會之后,蜀地陷入動亂狀態(tài),失去節(jié)制的曹魏軍士,在蜀地到處燒殺,在混亂中,蜀漢太子劉璿也遭到亂兵殺害。

從這點來說,劉璿之死算是一個意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