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后主劉禪投降鄧艾之后,身處劍閣前線的姜維就和滅蜀總司令鐘會玩到了一起,并鼓動他造反,割據蜀地稱王。
在大軍出發(fā)之前,司馬昭已經明確下令:不許殺害劉氏一族?蓜⒍U是沒事了,他的長子——也是蜀漢原太子的劉璿卻最終被殺了。
劉璿之死
《三國志》里僅僅記載了:“時會作亂于成都,劉璿亦死于亂軍之中”幾個字,在鐘會作亂到被殺身亡的這段時間里,劉璿到底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我認為劉璿之死是受到了鄧艾的拖累,被滅蜀監(jiān)軍衛(wèi)瓘害死了。鄧艾接受后主投降后,以曹魏天子的名義,私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劉璿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其他蜀漢舊臣各自都有安排,并約束部隊,安撫百姓,于是“蜀人稱焉”。
鄧艾在成都建立了不小的威信,而面對這樣的大國將領,成都舊主人自然也需要和他打好關系了。那派誰去勞軍好呢?劉禪親自去是不合禮制的,派個官吏去又難免寒酸了一點,而姜維此時又在鐘會軍中。那么唯一一個適合的人選,就是地位尊貴、舉止得體的原太子——劉璿了。
自延熙元年正月正式冊立,到景耀六年蜀漢滅亡,劉璿一共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太子,而且勤勤懇懇、十分稱職,沒犯過什么大錯(劉禪可不止劉璿一個兒子)。兼地位尊貴(蜀漢第二號人物),由劉璿去接待鄧艾大軍是最合適不過了。
后面鄧艾上表司馬昭,希望把劉禪家族都留在蜀地,不要遷往洛陽,并授予官職、王位,以降服東吳孫休。鄧艾此舉是出于穩(wěn)定局勢方面提出的,是一個很合理的建議,但同時也從側面可以看出:鄧艾對劉家確實有好感。而此好感從何而來?我認為大概就是在劉璿勞軍一行中的表現得來的。劉璿和鄧艾,兩人朝著穩(wěn)定益州局勢的方向而共同攜手努力著。
直到鐘會入成都,以鄧艾“私立官員,違旨行事”等做法,與監(jiān)軍衛(wèi)瓘一起上書誣陷鄧艾謀反,解除了他的兵權,把鄧艾和其子鄧忠押往洛陽。鐘會自己則和“親信”姜維,共同往割據益州、自立為王的方面前進著。
之后監(jiān)軍衛(wèi)瓘策反了鐘會的部下丘建等人,于鐘會、姜維不備之時,率軍殺死了兩人,而原太子劉璿也在這次亂戰(zhàn)中被殺。但奇怪的是,鐘會謀反,立自己為益州牧,打的是曹魏郭太后的旗號,又怎么會把蜀漢太子劉璿抬出來呢?而姜維謀反本意是要借鐘會之手,再行復國之舉,所以他也沒必要勸鐘會把劉璿搬出來。因為時機還不到,這樣做的話不止會害到劉家,更會讓鐘會起疑心。再說了,要論號召力的話,劉璿怎么比得上劉禪呢?所以劉璿不是因為參與叛亂被殺的,而是因為當時平亂的主導者衛(wèi)瓘,他害怕劉璿會替鄧艾申冤,害怕自己會擔上“知情不報”的罪名。
鄧艾本就沒有謀反之心,可鐘會卻為了自己的野心而陷害鄧艾,這其中的內情曲折,衛(wèi)瓘是清清楚楚的。對于鄧艾被誣陷下罪,鐘會密謀造反一事,衛(wèi)瓘不止知情不報,還助紂為虐(鄧艾被捉就是衛(wèi)瓘親手辦理的)。這事要是捅上去,那衛(wèi)瓘就會從平亂功臣,變成陷害忠良、協助內亂的逆臣。這是他最不想得到的結果,所以即使已證明鄧艾無罪,衛(wèi)瓘依舊派了和鄧艾有過節(jié)的田續(xù)去解決掉他,殺人滅口。
同樣的,劉璿之死也是如此,以劉璿和鄧艾的關系,極有可能為鄧艾上書喊冤,老劉家里不怕死的人還是不少的(北地王劉諶一聽說父親投降后,就殺妻殺子,自殺了)。而就算劉璿不主動說,但難保司馬昭會問,到時引起他的疑心那就更可怕了(這家伙狠起來可連皇帝都敢殺的)。
為了一勞永逸,衛(wèi)瓘決定借平亂一事,把當時所有有可能透露內情的人統(tǒng)統(tǒng)殺光。鐘會、姜維、劉璿已經死在亂軍之中了,而鄧艾正在押往洛陽的路上,則派遣田續(xù)去殺掉鄧艾鄧忠父子,一切陰謀也就此死無對證。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