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呂后去世后,賦閑的丞相陳平、周勃都活動起來,朱虛侯劉章起到了串聯(lián)各方反對呂氏的勢力,合力剿滅了呂氏。不過呂后也非常厲害,西漢皇室的很多實權派人物都和呂后家族有姻親關系,不可以小覷。呂氏家族的帶頭人呂祿、呂產死后,這也姻親關系也受到了株連,被無情打擊,誅滅了很多人。

廢殺漢少帝劉弘。

漢惠帝有幾個兒子,其中前少帝劉恭被呂后毒殺,后少帝劉弘在位。鏟除呂氏家族的政治集團擔心后少帝劉弘(和呂氏有血緣關系)長大后會為呂氏家族平反,于是稱漢惠帝劉盈的幾個兒子非劉盈所生,劉弘和其他四個兄弟全部被殺害了。

這樣皇帝的位置就空了,需要選擇新的人選繼承。(陳平像)

為何選擇代王劉恒為帝?

當時選擇新的皇帝人選主要是陳平、周勃、朱虛侯劉章以及朝中大臣。當時首推的人選是朱虛侯劉章的親哥哥齊王劉襄,當時他帶領封國的將士陳兵齊國邊境,對原來握有軍權的呂氏家族是一個威懾。劉襄還有一個優(yōu)勢,他是漢高祖劉邦的長孫,兄弟劉章平定諸呂有大功,按道理他最有資格成為新的皇帝人選。(齊王劉襄劇照,太強大讓群臣害怕)

齊王劉襄起兵時因為兵力不足,挾持了當時的瑯琊王劉澤,將他的軍隊收為己用。劉澤是劉邦的遠房堂兄弟,因為娶了呂后妹妹呂須的女兒為妻,才獲封瑯琊王。劉襄此舉本為一舉兩得,即獲得軍隊,又剪除了呂氏可能的后援,但劉澤懷恨在心。(周勃劇照)

劉澤在呂氏被滅后,請纓到京都去替劉襄做說客,讓他登上皇帝位置,劉襄也答應了他。不過到了都城后,劉澤一反常態(tài),稱劉襄不能登上帝位,因為他有一個兇殘霸道的舅舅駟鈞。齊王相國召平是呂后的嫡系,呂后死后他派軍隊包圍了齊王劉襄的府邸。劉襄的舅舅駟鈞幫助劉襄奪取了軍權,并任齊國相國,期間大肆屠殺和呂氏有關的人員。

以陳平、周勃為首的大臣們對呂后專權心有余悸,再來一個霸道的外戚,無疑是養(yǎng)虎為患,舉手表決之際,只有少數大臣同意劉襄繼任皇帝,大多數人都不同意。

這樣劉邦的第四子代王劉恒(山西晉陽為都城)進入大臣們的視野,劉恒的母親薄妃沒有多少外戚的勢力,在朝廷中也幾乎沒有勢力存在,陳平等人認為立一個沒有多少根基的皇帝對朝廷的大臣們都好,既有擁立之功,也離不開這些鏟除呂氏的大臣們,君弱臣強,是一個好搭配。于是劉恒就被選為皇位繼承人了。(漢文帝劉恒劇照)

劉恒付出的代價如何?

劉恒起初也覺得天上掉餡餅的事不可靠,先派遣自己的舅舅打前站,結果證實果然自己被立為皇帝。他仍然不放心,于是占卜了一卦,得到了大吉的征兆,于是決定進京做皇帝。

到達長安后,漢文帝劉恒迅速掌控軍權,保護自己的安危,封賞誅滅呂氏家族的功臣,封賞被呂氏打壓的劉氏諸王,這幾招徹底鞏固了漢文帝的地位。

不過也不是沒有代價,劉恒即位兩個月內,他在代王時生下的四個嫡親兒子幾乎同時去世,這在《史記》中沒有明確記載是怎么回事。

代王劉恒的王后歷史中沒有記載,四個兒子死的蹊蹺。很多人直接推斷,代王劉恒的這位王后是呂后時期封的,她的身份和呂氏家族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她養(yǎng)育的后代不可能存活下來,被人集中殺害了?匆豢创蟪紝h惠帝劉盈幾個兒子的處理方法就明白了,和呂后有血緣關系的皇帝直系后代堅決不能存活,大臣們擔心將來遭到報復,永絕后患。

后人傳言漢文帝的皇后竇漪房殺害了這幾個漢文帝的嫡系兒子,竊以為,竇漪房在當時沒有那么大的政治能量,應該是漢文帝和朝臣妥協(xié)的結果。

最佳貢獻者
2

劉恒當時是劉邦最年長的兒子

劉邦只有呂雉一位皇后,也只有漢惠帝是嫡子。漢惠帝去世后,也就沒喲嫡庶之分了。老大劉肥和老三劉如意都已經去世了,劉恒是老四,劉恒按照年紀,是劉邦最年長的兒子了,在禮法上,沒有人比他更有繼承權。

大臣們想立一個勢力小的人為帝

功臣集團誅呂成功后,劉氏子孫都想當皇帝。各個諸侯帶著兵來,他們都有強大的封國做后盾。一旦他們之中有人登基,功臣集團控制不住他們,一定會被打壓。而劉恒深處代地,地方偏僻,防御匈奴就夠忙的了,實力也不算厲害,更不富裕。這樣的人為帝,功臣集團可以繼續(xù)輔政,好掌控。

薄姬沒有勢力,不專權,性格好

經過了呂后專權的事,大臣們都不愿意選一個有強大外戚的皇帝。劉恒的母親薄姬沒有強大的外戚,她的性格也比較寬和,不像呂后,想專權,大力提拔自家人。薄姬的親戚都很少。這樣會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環(huán)境。

緩解諸侯爭位

很多諸侯都在誅呂之中立了大功。立誰都不好,都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很可能引起戰(zhàn)亂。這個時候只能找個局外人打破僵局了。而且立劉恒會顯得功臣集團很公正,否則又是一個發(fā)兵的借口。當時想當皇帝的人太多了,很難處理。而選劉恒,大家就算是不滿,但是劉恒一即位,你若想反,就會被打,名義上就是反賊。

總結

劉恒當皇帝從禮法上來講是毫無爭議的,雖然沒有在誅呂中立功,讓人感覺他很幸運,但是歷史證明,這是大漢王朝的幸運。沒有劉恒就沒有文景之治。漢文帝是位好皇帝,選他,不虧。

3

高后八年夏,呂后病死。功臣集團和劉姓諸侯王合謀,誅滅呂氏。而后,確定新天子人選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但事情的進展卻很吊詭,在平亂中大有功勞的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以及齊王劉襄竟然先后落選,反而是沒有尺寸之功,于諸侯國中毫無存在感的代王劉恒被迎立為新天子。

凡事皆有其因由,很多事縱使表面上看起來不合理,但也必定有背后的邏輯存在。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代王劉恒是如何在這場政變中躺贏,進而成為漢家天子的。

正因為代王劉恒沒有功績,才成為最佳的皇帝人選

我們在看待這一歷史事件時,通常會忽略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功臣們迎立代王劉恒時,后少帝劉弘還在位,他們這么做并不具備合法性。功臣們指稱劉弘并非惠帝親子,實際上也沒有任何證據。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這段歷史時,曾不止一次用了“陰謀”等字眼。

“諸大臣相與陰謀……”“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暗示了整個過程充斥著陰謀和利益交換,功臣們如此作為的動機究竟又是什么?

一為“固權”,二為“自保”。其根源在于功臣們對不確定的未來,內心中其實是充滿恐懼的。

  • 功臣們的恐懼心理

說功臣們內心中充滿恐懼,并非標新立異。以當時的形勢,漢家天下為劉姓所有,這是政治上的共識。功臣集團雖然滅掉了諸呂,可天子早晚還要由劉姓人來做。

這一點,作為松散聯(lián)盟的功臣集團無法改變,而且功臣當中不論陳平,還是周勃、灌嬰,都沒有后世曹操、司馬懿那種權臣的基本條件,妄圖以扶立天子把持朝政,幾乎是不可能的。

他們能做的,就是找一個大家都認可,性情相對溫和又易于控制的人,擁立為天子。參與平亂的齊王劉襄三兄弟既有功勞,又過于強勢,顯然絕非合適人選。功臣們只能將目光落在劉邦還在世的兩個兒子身上,即年歲稍長的代王劉恒,以及較小的淮南王劉長。

功臣們內心中的恐懼多數難以明言,大致有以下三點。

來自于天子的不確定性,在于新天子一旦掌握和鞏固權力以后,會不會對功臣集團進行清洗。畢竟他們可是曾經以暴力手段廢立過天子的人。相信不論由誰做了天子,恐怕都很難容許臥榻之側,酣睡著這樣一群人。

來自于新外戚集團的不確定性,漢家以孝治天下,來自于天子母族和妻族的外戚,就成了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功臣集團不能也無法回避的問題。倘若新的外戚集團像呂氏一樣強勢,爭奪權力在所難免,恐怕不用天子出手,外戚就能把他們全都收拾了。

功臣集團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新格局下的權力分配,一旦有所不均,很可能就會成為齟齬的誘因。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代王劉恒和淮南王劉長成了備選天子。

  • 劉恒為人低調謙遜,妻族和母族都相對弱小

前文列舉了功臣們的恐懼心理,他們在挑選天子的時候,也必然會由這幾處入手。

首先看年紀較小,更容易控制的淮南王劉長。

劉長幼年喪母,一直由呂后撫養(yǎng)長大,僅此一點,就已經犯了功臣們的忌諱。萬一他念及呂氏的恩情,將來為諸呂復仇,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況,劉長的性格又有缺陷,魯莽、任性、睚眥必報,從他后來錘殺審食其就可見一斑。

所以,淮南王劉長雖然有著年幼易于控制的優(yōu)勢,但其劣勢則完全不能讓功臣集團容忍和接受。

比起年幼的弟弟,代王劉恒過早接觸到殘酷的政治斗爭,為自保學會了韜光養(yǎng)晦,做事低調謙遜,從不像齊王、趙王那樣,引起過多的不必要關注。甚至還會對呂后表現(xiàn)出明顯的順從。

而且,劉恒本人的性格也比較謹慎、寬厚,從沒做過出格的事情。僅此一點,就與其他飛揚跋扈,生怕沒了存在感的諸侯王們大不相同。

除此以外,劉恒的母族和妻族都十分弱小,母親薄氏,品性良謹,出身低微,家族人丁單薄,妻族竇氏的情況也大致相當。即便如此,功臣集團在劉恒即位以后,也沒有放松過對薄、竇外戚的管控和監(jiān)視。周勃和灌嬰就曾針對竇家兄弟有過這樣一番話:

“吾屬不死,命乃且縣此兩人。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為擇師傅賓客,又復效呂氏大事也”

生怕竇長君和少君也效仿呂氏故事,再搞一出竇氏之亂。于是,功臣們挑選了有節(jié)行的長者教導他們。

“竇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不敢以尊貴驕人!

功臣們經過一番仔細的對比,劉恒于各個方面都勝過劉長,看起來更適合被迎立為天子。

周勃作為功臣集團中的領軍人物,在確定天子人選以后,親自到渭橋迎接,并且希望私下里覲見劉恒。但是,他卻萬萬想不到,這一行為遭致代臣宋昌的當面教訓。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無奈,周勃只好跪倒,并獻上天子璽符。

豈料,劉恒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不但不收璽符,還硬邦邦的扔下一句:

“至代邸而議之!

周勃熱臉貼了冷屁股,并成為后世笑柄。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功臣集團的不自信,他們希望討好劉恒,而且還試圖向外界營造一種,雙方親密合作的假象。

不過,此時的劉恒表現(xiàn)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不但小心翼翼的與功臣集團保持距離,還試圖拉攏諸侯王,并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

劉恒即位已成定局,功臣集團即便后悔,也來不及了。

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代王劉恒漁翁得利

  • 功臣集團與諸侯王集團之間明爭暗斗

劉恒能夠躺贏,除了他自身有著諸多優(yōu)勢以外,還有著更復雜,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功臣集團和諸侯王集團之間的博弈與較力。

早在高后駕崩之時,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就在身為齊王的兄長劉襄和功臣之間積極奔走聯(lián)絡,試圖在未來的權力重組中分上一大杯羹。

功臣們也不傻,敏銳的意識到了其中的機會,于是就讓劉氏兄弟慫恿齊王劉襄,以討伐諸呂的名義起兵

劉襄本是劉邦庶長子劉肥的長子,自持身份貴重,對皇位也動了心思,當即以呂氏違背“白馬盟誓”為借口,起兵進攻長安。

如此一來,便正中功臣集團下懷。原本兵權掌握在呂氏兄弟手中,功臣們難以染指?升R王起兵之后,合法染指兵權的機會就來了。

面對咄咄逼人的齊王,呂氏兄弟無人可用,只得啟用老將潁陰侯灌嬰,帶兵討伐。

呂氏兄弟并不知道,齊王起兵和灌嬰領兵,早就是功臣集團計劃好的。所以,灌嬰大軍行至滎陽以后就按兵不動,并且派人與齊王聯(lián)絡,商討誅除諸呂的行動。

“使使諭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之變而共誅之!

與此同時,功臣集團利用灌嬰和齊王形成的外部壓力,進一步開始了針對呂氏的奪權行動。很快,呂氏集團被孤立,呂祿迫于壓力放棄兵權,寄希望于求和。周勃趁機掌握北軍,一舉誅殺呂氏兄弟。

諸呂被誅之后,齊王集團與功臣集團的合作也就到此為止,雙方又圍繞著帝位,展開了明爭暗斗。

齊王集團在誅除諸呂時,表現(xiàn)出的實力令功臣集團深為忌憚,所謂擁立齊王云云,不過是一個誘餌,根本沒打算讓他來做漢家的天子。

所以,齊王劉襄一直都是功臣集團利用的棋子,再加上手下大臣將領又多是些外強中干的貨色,雖然有劉章、劉興居兄弟賣力奔走,卻終究不是功臣集團的對手。

功臣們善于使用陰謀詐術,顯然更勝一籌。于是才有了:

“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劉襄最終無緣帝位,于漢文帝元年抑郁而死。

  • 諸侯王集團內部也有矛盾

除了功臣集團與齊王集團的博弈,諸侯王之間也充斥著明爭暗斗。齊王劉襄在起兵之初,用詐術誘奪了瑯琊王劉澤的軍隊。劉澤怨恨劉襄,便積極慫恿劉襄爭奪帝位,同時又伺機脫身。

等到周勃鏟除諸呂以后,有大臣提議迎立齊王,劉澤便第一個站出來,積極反對,并且直指齊王舅父兇殘暴戾,恐成呂氏第二。

“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

由此可見,功臣集團在考慮天子人選時,母族和妻族的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指斥齊王舅父的同時,劉澤又認為,代王劉恒的母親薄氏是君子長者,其本人又是劉邦的兒子,且年紀最長,當立為天子。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又親高帝子,於今見在,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

這些意見深入功臣集團之心,也覺得代王劉恒才是合適的人選。

結語

以上可知,立誰做天子根本不看誰的功勞大,而是各個集團在進行了復雜博弈之后,折中一致的結果。

不論代王劉恒本人的能力如何,只從出身到母族、妻族等各項條件來看,都十分符合功臣集團的要求。再加上以瑯琊王劉澤為首的諸侯王推波助瀾,躺贏即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4

這里是芒果論史!

劉邦死的時候,估計也沒有料到這個被他忽視的劉恒,最終能夠登上皇帝之位,并帶領西漢從羸弱變得富強。

所謂“安劉必勃”,其實并不準確,呂后死亡之后以周勃為首的軍功集團發(fā)動了一場平定“諸呂叛亂”的政變行動,呂家在劉漢的根基由此被剔除。在四周劉姓諸侯王虎視眈眈,平民百姓渴望安寧不愿再起兵戈的情況下,軍功集團若想避免被報復,就必須得迎立六氏宗廟之人為新君。被軍功集團提名的有齊王、淮南王、代王,最終在周勃的力排眾議之下,代王入選,即位為漢文帝。

齊王、淮南王

齊王是眾多諸侯王中第一個被提名的,原因很簡單,在這場所謂的“諸呂叛亂”中,齊王是少有的參與平“叛”的諸侯王,正是這個因素的存在讓軍功集團對他印象深刻,以致于第一個被提名者便是齊王。

“父死子繼”是西漢皇位繼承的規(guī)則之一,在漢孝惠帝劉盈“無真子嗣”的假定前提之下,這一規(guī)則就并不適用了。而齊王的父親齊悼惠王是劉邦的長子,齊王又是齊悼惠王的繼承者,所以在法理上是有繼承資格的。

但是最終齊王還是被放棄了,因為軍功集團始終是自私的,齊王主動發(fā)兵號召大家“平定諸呂”的境況還歷歷在目。如此人物一旦登基,很可能會以鐵血手段削弱軍功集團,這并不是周勃等人想看到的。

在放棄齊王之后,軍功集團有把目光放到了淮南王的身上,淮南王是劉邦的親兒子。在漢孝惠帝劉盈死亡的情況下選立淮南王為新君,是為“兄終弟及”,也算是合情合理,所以淮南王也是有繼承資格的。

可惜的是,淮南王身上依然有不被功臣集團接受的東西。呂后執(zhí)政期間,大肆迫害劉邦的子嗣,等平定“諸呂叛亂”之后,劉邦的親兒子已經只剩下淮南王和代王尚在人世了。相較于代王小心翼翼應付呂后的表現(xiàn),淮南王就要顯得輕松許多了,這是因為淮南王曾經做過呂后的養(yǎng)子,二人有母子之情,所以未遭迫害。

事情說到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功臣集團是絕不可能選擇淮南王的,他們逼少帝退位,正是因為少帝與呂后有關系,若讓少帝茁壯成長就是為自己買下禍根。而淮南王與呂后有母子之情,選擇淮南王,就是重新扶持一個少帝,這怎么可能呢?

最終,功臣集團以齊王、淮南王的母家都“惡”為由,否決了二人的繼承權。

代王

到這個時候,功臣集團終于想起了代王劉恒這個毫無存在感的諸侯王。代王和齊王、淮南王相比,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實力弱小且與世無爭。在功臣集團的眼中,代王就是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實力若小的諸侯。

要知道,當齊王帶著軍隊殺“諸呂”的時候,代王可是一聲不吭的待在代國,就連聲援自己的侄子一聲也沒有。而且代王的母親是薄姬,是一個并不受劉邦待見的妃子,在呂后大肆迫害劉邦寵妃的時候,薄姬因為太不受寵而令呂后心軟,放了她一馬。這帶來的結果就是薄家沒有劉邦的照顧,也就沒有足夠的資源,如果劉恒登基為敵,在他的背后將不會有外戚勢力作為他的幫手。在身份上,代王是劉邦僅存的兩個兒子之一,血統(tǒng)高貴,與淮南王一樣代王是擁有合法繼承資格的人。

如此看來,代王簡直是再好不過的“傀儡”對象了。

那么,軍功集團有什么理由不選擇代王呢?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5

漢平諸呂之亂后,為什么是一直以來毫無存在感的代王劉恒做了皇帝?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追根溯源,探究所謂諸呂之亂的真相。

為什么要加上“所謂”兩個字?因為現(xiàn)如今,史學界一般認為,諸呂之亂并不是呂氏外戚主動發(fā)起的叛亂,反而是功臣集團聯(lián)合劉姓諸侯王發(fā)起的一次謀反。

所謂呂氏意圖謀反不過是他們起兵造反的一個借口,就如同后來吳王劉濞發(fā)動七國之亂、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時打著清君側的旗幟一樣,都僅僅是理由而已。只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呂氏諸人因為失敗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其實,對于呂氏家族面臨的危險,呂雉早已洞若觀火,所以臨死之前也憂慮重重,不僅先一步讓呂祿當上將軍,手握北軍兵權,讓呂產手握南軍兵權,這樣首都軍隊完全掌握在呂氏家族手中;而且在床頭特意囑咐呂祿、呂產千萬不要給自己送葬,以免讓他人有機可乘。

按理說,軍隊掌握在自家手中,皇帝也是自己人,而自劉邦死后至今的十五年間,都是呂氏家族掌權,朝廷上上下下很多都是依附于呂氏的大臣,手拿這樣一幅王炸牌局的呂祿、呂產為什么很快就被人終結了呢?

歸根結底,還是太傻太天真了。

呂祿、呂產雖然身處政治頂層,但一直以來都被庇護在呂后的羽翼之下,根本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政治斗爭,也沒有經過血與火的洗禮,不懂其中的生死險惡,以為退一步就可以開闊天空,所以,經人一勸,就輕易地放棄了手中的兵權:

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趙王印,不急之國守籓,乃為上將,將兵留此,為大臣諸侯所疑。足下何不歸印,以兵屬太尉?請梁王歸相國印,與大臣盟而之國,齊兵必罷,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萬世之利也。

這樣的傻白甜,電視劇中只能活夠一集。四百年后,魏的曹爽也因為聽信司馬懿的許諾,而導致了自身慘死以及曹魏政權的覆滅。

呂氏家族因為當家做主的呂祿、呂產太過天真而被滅族,連帶漢惠帝的子孫也一并被屠戮殆盡。這時,最有機會登上皇帝寶座的是齊王劉襄。

首先,他是率先吹響誅滅呂氏號角的人,沒有他發(fā)起戰(zhàn)爭,呂祿就不會派灌嬰出兵迎敵,灌嬰就不會掌握軍隊,后面的一切也都很難發(fā)生。

其次,在京師之內,倒呂派最積極是朱虛侯劉章與東牟侯劉興居,他倆是齊王稱帝的擁躉。為什么他倆要這么倒呂,畢竟劉章還是呂祿的女婿?原因其實并不復雜,因為劉襄是他倆親哥哥,這哥仨都是劉邦長子劉肥的仔,所以他們自然很希望自己的哥哥能當上皇帝。

當呂氏覆滅后,齊王劉襄以為馬上就能登上九五之位,但事情走向卻出乎他的意料。有人提議讓劉襄即位,因為他是劉邦的長孫,滅呂之中又有大功,于情于理都應該立他為帝。

但這一提議立刻遭到一票人的否決。史書上記載的理由是,齊王的娘家霸道兇惡,一旦讓齊王當政,必定會重演呂氏禍國的局面,所以不行。

最后瞅來瞅去,代王劉恒看起來很靠譜,仁孝寬厚,娘家薄氏小門小戶,謹慎善良,就這樣,在平定諸呂之亂中毫無功績的劉恒,成了最終的超級大贏家。

劉恒何以勝出?難道真的是周勃等功臣一心為國,害怕外戚專權危害劉氏江山?當然不是。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實際上他們?yōu)榈闹皇亲约骸?/p>

因為此時此刻,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他們面前,該如何保住榮華富貴甚至自家性命?畢竟無論怎么對外宣傳,如何論證行動的正當性,毫無疑問,這是場自下而上的反叛。不管誰當皇帝,都不會無視自身安危受制于他人的情況。所以,到底選誰當皇帝呢?

歷史告訴我們,劉恒是他們的選項。

之所以選擇他,在我看來,原因有兩點:

其一,是因為劉恒一向默默無聞,給人以厚道老實人的對外印象,甚至有些懦弱,史書上給潤了色,稱之為“仁孝寬厚”,這種人登基,剛剛以下犯上的大臣們才略微安心,不用太擔心自己會被一一清算。

其二,更重要的是,劉恒沒有龐大的娘家勢力為靠山,而他在朝中又一向沒有根基,因此,在周勃等人看來,以藩王身份入主朝廷的劉恒,要想坐穩(wěn)皇帝寶座,不僅不會搞大清洗,反而還會嚴重依賴于這些擁立他的大臣們。如此一來,他們的地位必定會穩(wěn)如老狗。

事后看來,這一步沒有走錯。

【我是江河散人,趕快點擊關注吧】

6

因為平定諸呂之亂后,當時參與領導的周勃與陳平通過初步篩選了三個皇位繼承人,分別是齊哀王劉襄,淮南王劉長,代王劉恒。最后經過詳細考量,更是出于自身利益及當時的形勢一致推選劉恒為皇位繼承者。


首先淮南王劉長是被呂后帶大的,才沒有被呂氏家族迫害。同樣的,如果劉立當皇帝,以后難免不對養(yǎng)母呂后進行平反,到那時,首當其沖的就是他們這些功臣們?隙ㄟ@個原因考慮,被否定了。

其次齊哀王劉襄,劉襄在平定中既有著功勞,還和呂氏家族的關系不大,是皇位最大的繼承者。但劉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親族很強勢,就和當年呂氏家族一樣,所以也被排除了。

第三就是代王劉恒,他只有一個母親,也沒有一個強勢的親戚家族,所以才會成為大臣們推舉的對象。因為這樣不僅避免外戚干政,在政治上功臣們便于控制。于是,劉恒就成為惟一皇位繼承人,而且,劉恒也沒有辜負這些功臣厚望,成為了漢文帝,并且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

7

公元前180年,漢高祖劉邦之妻呂太后去世了。以周勃、陳平為代表的大臣與漢室宗親劉襄、劉章等人聯(lián)合起來,滅了呂氏一門。由呂后扶持起的傀儡小皇帝(應該是漢惠帝劉盈之子)自然不能再當下去,于是需要重新立一個皇家子弟為皇帝。

當時呼聲最高的當屬參加起事的劉襄。因為他是劉邦庶長子劉肥的長子,現(xiàn)在劉邦嫡子也沒了,按照“立長立嫡”規(guī)矩,自然輪到劉肥一支。況且,劉襄還有兩個勇猛弟弟劉章、劉興居幫襯,應該是優(yōu)勢多多吧。但正是劉襄的優(yōu)點太突出,引起元老功臣派的顧慮,遂以劉襄舅舅太兇惡為借口,說劉舅舅可能成為呂后第二,提出立代王劉恒為皇帝。那時候,剛滅了呂后,又指出劉舅舅像呂后,自然皇親國戚也不敢再支持劉肥這支(僅憑劉襄、劉章、劉興居三人,還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這時,大家會覺得劉恒這家伙運氣太好了:起事兒你不參加,大家忙完了你來做天子。以為僅憑運氣的,那您就錯了。

這位代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且聽慢慢道來:

劉邦一共有8個兒子,除嫡子劉盈做皇帝外,庶長子劉肥做了齊王,曾受到呂后迫害,以割出封地討好呂后保住了命,到呂后去世時也不在人世。其余趙王劉如意受到他媽戚夫人連累被呂后毒殺,趙王劉友(原封淮陽王,如意死,徙封趙王)不喜歡呂后介紹的媳婦兒(呂后給了他一些呂姓女子為老婆),愛別姓女子(只要不姓呂就行),諸呂女子匯報給呂太后,劉友被關禁閉,最后被關死了。后又以梁王劉恢徙封趙王,又將侄兒呂產的女兒嫁給劉恢,恢不愿意,很憋屈,憋屈得不行了——自殺!看看,這趙王的封號都成了勾命的無常了,沾上即死,

所以當呂后打算將代王劉恒徙封為趙王時,劉恒自然拒絕了要命的“趙王”封號。于是,呂后將黑手伸向燕靈王劉建,劉建死后鴆殺其子,國除。最后,只剩下劉恒和小兄弟劉長,而劉長不可能被立為天子,因為他是呂后養(yǎng)大的(名義上的養(yǎng)大,也與呂后有關系)。


還有一點,就是代王劉恒的母親薄姬

這個在冷宮中度過的女人,沒有絕色,沒有家族勢力的加持,也沒有受到劉邦寵愛的兒子。這個出身卑微,與世無爭的女人,在元老功臣派看來完全不具有威脅性,絕不可能成呂后第二。


結語:

她們母子的經歷實實在在地印證了《道德經》里的境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8

諸呂之亂其實就是呂后一手造成的惡果,劉邦還在世的時候,就與天下留下盟約,非劉氏不得稱王。而呂后偏偏破了劉邦的這個盟約,大范圍的封呂氏子孫為王,而且還手段殘忍的殺害了劉氏的子孫。

呂后的這些做法都使得劉呂勢成水火,等到呂后歸西之后,漢朝的朝中大臣終于等到了機會,呂氏是一干人等全部誅殺,根本不分年齡大小,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以絕后患。這個事件最后的贏家莫過于劉恒,他為什么可以稱帝呢?

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朝中大臣恐呂氏復辟

漢朝的朝中大臣為了保住劉氏江山,不得不將呂氏盡數諸殺,如此行為已經與呂氏結下了非常深的仇恨,所以他們非常擔心如果與呂氏有血緣關系的人稱帝,則有可能會為呂氏翻案,到時候他們這些大臣就要遭殃了。

按照禮制,帝位的傳承本來就是由嫡系來繼承的,而平定諸呂之亂的陳平和周勃等人已經把持了朝政,劉氏的嫡系那就是漢惠帝劉盈的子孫后代,這都是與呂后擁有血緣關系的,要是他們坐上帝位,肯定是與平定諸呂之亂功臣的利益不符。

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史記·呂后本紀》

所以那些功臣們?yōu)榱朔乐棺约阂院蟊磺逅,肯定會將與呂氏擁有血緣關系的人都排除在外,所以劉盈的子孫后代根本就不可能會成為帝位的繼承者。

既然劉盈的子孫后代不能成為繼承者,那么劉邦長子劉肥的子孫后代是可以成為繼承者的,不過他們好像真的不懂得審時度勢,想不到那些平定諸呂之亂的功臣竟然會對家世背景審核得如此嚴格,就因為齊王的外戚是與呂氏擁有血緣關系的,所以也不能令那些功臣們接受。

他們最終還是選定了劉恒作為帝位的繼承人,最主要的就是因為代王劉恒與呂氏撇得一干二凈,這樣才可以令那些功臣們放心,呂氏就不會復辟。

劉恒深得劉邦真?zhèn)?/h1>

《史記》上記載劉恒之所以可以坐上帝位,最主要就是因為他的人品比較好,同時他母親娘家的名聲也不差,再加上他是劉邦現(xiàn)存最年長的兒子,就成為了帝位的最佳人選。

但其實劉恒也是一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即使已經有人邀請他進宮稱帝,他也還是保持著非常謹慎的態(tài)度,不僅讓他的舅舅薄昭先前去打探一下消息是否真實,同時也通過求神問卦得知是大吉之后才敢放心。

不過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就是,劉恒兒子的離奇死亡。

孝文在代時,前后有三男。及竇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妒酚洝ば⒕氨炯o》

劉邦最大的本事并不是如何的勇猛,而是他懂得做輿論宣傳,以至于他在眾人的口碑非常好,但其實劉邦也有很多令人非議的事情,例如楚漢爭霸的時候,季布追殺得劉邦非常緊,而劉邦為了逃命,還扔下了自己的兒子劉盈獨自逃跑;另外項羽要劉邦投降的時候,要是不從就殺了劉邦的父親,而劉邦直言到時候不要忘了分給我一塊肉。

這足以見得劉邦之所以可以稱帝,還真的擁有了一些非常的手段。而此時的劉恒其實和劉邦也非常的相像,不僅沒有參與諸呂之亂的政治斗爭,而且他的名聲在外也比較好,這就像劉邦非常懂得做輿論攻勢一樣,同時劉恒的兒子離奇的死亡,這也是劉恒擁有非常手段之一。

正是因為劉恒在緊要的關頭,已經與呂氏沒有任何的關系了,所以不會讓那些平定諸呂之亂的功臣們有任何的擔心,迎合了功臣們的需求,這才是劉恒可以在帝位的爭奪當中順利地勝出的一個重大原因。

否則僅憑著劉恒擁有比較好的名聲,卻沒有足夠的實力,又怎么可能會成為最大的贏家呢?

結束語

劉恒雖然在平定諸呂之亂當中沒有立過任何的功勞,但他之所以可以稱帝,并不是等著天上掉下餡餅,而是自己也有一些作為。劉恒也懂得審時度勢,也能了解那些平定諸呂之亂功臣的需要,這樣才可以得到那些功臣的擁護,否則他根本就沒有實力去爭奪地位。

然而那些功臣以為劉恒沒有太大的實力,可以聽任他們如何安排去做,但其實不久之后,劉恒就將權力收回手中,自己成為了真正的帝王,才能按照自己的意識去治理這個國家,所以他才是最大的贏家。

9

說起為啥劉恒沒有功勞但最后卻喜提國家一個,其實這事和劉恒他媽還有點關系,劉恒他媽是薄姬,原來是魏豹的女人,韓信打敗魏豹以后,薄姬自然而然就成了劉邦這邊的人,但是當時薄姬的地位還不行,就是個織布的,有一天讓劉邦給碰見了,二話不說,納入后宮,劉恒就是這么來的,但是薄姬命不好,生了劉恒地位也沒見上升,還是往常一樣的默默無聞,最后劉邦封劉恒為代王,薄姬就跟著劉恒去封地了。呂氏集團被滅以后,周勃等一眾大臣要擁護新皇帝,有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就是這個皇帝他媽的勢力不能太大,因為呂雉就是個例子。所以想來想去,最后想到了劉恒身上,因為劉恒他媽最普通,也沒啥勢力,讓劉恒當皇帝至少不會重蹈呂雉的覆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