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柴榮共有七個兒子,接班人柴宗訓(xùn)在陳橋兵變后讓位于趙匡胤,被降封鄭王,初遷洛陽。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訓(xùn)被遷往房陵(今湖北省房縣)居住,開寶六年(973年)三月卒于當(dāng)?shù),終年僅20歲。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fā)哀,輟朝十日”,謚曰“恭皇帝”,歸葬于世宗慶陵之側(cè)。柴宗訓(xùn)的嫡系子孫不見于史書。
柴宗訓(xùn)之上還有三位哥哥,不過很早都為后漢隱帝劉承祐所殺。
柴宗訓(xùn)三個哥哥分別是越王柴宗誼,又名柴宜哥。據(jù)《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記載,后周太祖郭威賜名“誼”,贈太尉,追封越王。
吳王柴宗誠(柴誠),被后漢隱帝劉承祐所殺。被殺的時候還小,還沒有名字。據(jù)《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記載,后周太祖郭威賜名“誠”,贈太傅,吳王。
韓王柴宗諴(柴諴),被后漢隱帝劉承祐所殺。被殺的時候還小,還沒有名字。據(jù)《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記載,后周太祖郭威賜名“諴”,贈太保,韓王。
柴宗訓(xùn)之下還有三個弟弟。
曹王柴熙讓,趙匡胤登基后,柴熙讓不知所終。有傳說改姓寧逃匿。
紀(jì)王柴熙謹(jǐn),后周滅亡后被潘美收為養(yǎng)子,改名潘惟吉。
蘄王柴熙誨,后周滅亡后被其岳父盧琰收養(yǎng)為義子,改名盧璇。
但北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記載:“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jǐn),次曰熙誨”。其中“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皇朝乾德二年(964年)十月“熙謹(jǐn)卒”,恭皇帝宗訓(xùn)開寶六年(973年)春死于房州,只有“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大有含糊其辭的意思。而不知所終的應(yīng)該是柴熙讓。
但在宋人記載中柴宗訓(xùn)起碼有兩個弟弟活了下來。關(guān)于這兄弟倆的結(jié)局宋人的記載有三個版本。
版本一是趙匡胤進(jìn)入皇宮時,符太后和柴宗訓(xùn)都已換上白色的衣服避居天清寺。趙匡胤在宮內(nèi)見到有宮女抱著一個小男孩,便問男孩是誰,宮女回答是周世宗的兒子。
當(dāng)時范質(zhì)、趙普、潘美等人隨侍趙匡胤左右,趙匡胤回頭詢問對趙普他們,趙普說:“應(yīng)當(dāng)除掉”。潘美與其他人并不說話,趙匡胤于是又問潘美,潘美不敢回答。
趙匡胤說:“我昔年曾服侍周世宗,如果當(dāng)了皇帝就殺他的兒子,于心不忍”。
潘美說:“臣與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fù)了周世宗,勸說陛下不殺,陛下必定對我生疑,所以不敢回答”。于是趙匡胤說:“把這送給你做侄子吧,周世宗的兒子不可以做你的兒子”。
潘美于是帶著這個孩子回家,之后趙匡胤也不問這個孩子的情況,潘美也不說。這個孩子后來取名惟吉,一名惟正。潘美本無弟兄,潘惟吉只稱潘美為父親卻不說祖父。
這個版本出自宋真宗宰相王旦之孫王鞏的記載,他聲稱聽說自潘惟吉的后裔。
版本二略有不同,該版本出自南宋王铚的記載:趙匡胤入宮后宮嬪妃迎接跪拜,宮人還抱著兩個小男孩,趙匡胤詢問得知這是周世宗的兩個兒子紀(jì)王和蘄王。
趙匡胤回頭對部將說:“這還留著干什么?”左右就將兩個孩子提走,見潘美在趙匡胤身后用手掐著宮殿的柱子低頭不語。
趙匡胤問:“你認(rèn)為不可以這樣嗎”?潘美回答說:“臣怎么敢認(rèn)為不可以,但是這在道理上不安心”。
趙匡胤即刻命令將兩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賜予潘美,據(jù)說是紀(jì)王柴熙謹(jǐn),潘美將他收養(yǎng)為兒子,趙匡胤此后也不再過問,此人就是潘惟吉,潘惟吉的后裔與潘美的子孫使用不同的字輩。
第三個版本是趙匡胤入宮發(fā)現(xiàn)了兩個小男孩,得知是周世宗的兩個庶子。趙匡胤問諸將該如何處置這兩個小孩。多數(shù)人揣摩趙匡胤的心意,便將兩個孩子抓起來帶走,兩小孩害怕哭喊。
大臣盧琰勸諫趙匡胤道:“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后”?
大將潘美也表示:“臣豈敢以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壁w匡穎于是讓把孩子追回。讓潘美抱走紀(jì)王,盧琰抱走蘄王。
大唐西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方《宋故贈太子左衛(wèi)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壽縣太君王氏墓志銘》,為潘惟吉之子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的墓志銘,墓志中不提祖父為誰,而提到叔祖潘美。著名歷史學(xué)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認(rèn)為這極其反常,且潘美是大名人,而墓志說潘承裕是開封人,籍貫完全不同,這一切證明王鞏的記載是真實(shí)可靠的。
潘惟吉最后官至天雄軍駐泊都監(jiān),充出使遼國副使,病死于出使途中。潘惟吉子孫眾多。
盧琰后來帶蘄王回鄉(xiāng)居住,并將自己的女兒盧錦嫁給蘄王柴熙誨。后因懼怕趙匡胤查出蘄王下落,盧琰把柴熙誨改姓換名,取名盧璇,依年齡排序列盧為“九支盧”,爾后發(fā)展成盧姓在浙江龐大的宗族。
盧璇有子盧可,在宋代官至禮部尚書。盧璇子孫繁衍很快,除磐安本地外,東陽、永康最多,據(jù)說今有數(shù)萬余人。
北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仁宗曾下令找來柴氏族譜,從柴氏家族的旁支諸房中找一個輩份最長的人,給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擔(dān)奉祀后周皇族之職。所以宋朝祭祀后周宗廟的崇義公、宣義郎都是周世宗侄子柴詠的后裔。
說明政府對潘惟吉和盧璇是柴榮后代不予官方承認(rèn)。
另外據(jù)說才姓有一支源于柴氏。據(jù)《才氏家譜》記載,有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時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榮,其后代世襲的梁王柴桂,當(dāng)年被岳飛槍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譜》中記載的始祖,所以才氏與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這就有些演義的成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