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漢國小地狹民少,軍力不足,曹魏能保持四十多萬的兵力,東吳能保持二十多萬兵力力,蜀漢最多只能有十多萬的兵力。既要保證國家農業(yè)生產,社會穩(wěn)定,又要保證國家戰(zhàn)爭需要,蜀漢真的是捉襟見肘,拿不出太多的人來充實軍力。蜀漢軍力有限,這是最基本的國情,因此諸葛亮在治國理政、整軍備戰(zhàn)等方面,都要首先考慮這一實際情況,都要圍繞這一實情去精打細算。

說諸葛亮用兵作戰(zhàn)不敢冒險,不敢用奇兵,很謹慎小心,為什么他謹慎小心?還不是蜀漢兵力有限,去一個少一個?兵源已極,軍力已至,如果再隨意浪費兵力,冒險出奇,那可真成了“有了一頓充,無了敲米桶”了,克復北伐還怎么進行?諸葛亮其實也是很想冒險出奇的,攻打陳倉他就強攻了一個月,結果最后還是不得已撤軍了,因為他耗不起,每個兵丁都是他的寶貝,他不敢隨便葬送他們,他葬送不起。為了克服北伐中兵力人力不足的問題,諸葛亮想了很多辦法,如嚴格治軍,嚴明軍紀,安營扎寨,進退有據;為了克服士兵不足,他創(chuàng)新了八陣圖,改進了諸葛連弩,提高了刀劍質量;為了不大量動用民力,他發(fā)明了木牛流馬運軍糧,減輕運送成本;為了確保北伐的連續(xù)性,他還將自己治軍打仗的經驗著作成書,以讓當下和后來者學習;為了確保北伐的順利實施,他還協(xié)調調動多方資源,東和孫吳東邊配合,南調南中蠻兵助力北伐,西連西羌以作呼應,以此“枯木朽株齊努力”,來實現(xiàn)克復漢室的宏愿。但是終因蜀漢弱小,以一州抗九州,力量懸殊,又加曹魏人才輩出,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最終大星隕落五丈原,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諸葛亮既入蜀漢,只能圍繞蜀漢的實情,去奮斗去盡力,興兵作戰(zhàn),也只能按蜀漢的實際情況來,因此諸葛一生唯謹慎,也不是他與生俱來的,也是在蜀漢這樣的國度中練成的。諸葛亮能以小敵大,以弱攻強,六出祁山打得曹魏只有防御之勢,沒有還手之力,已是難能可貴。作為后人,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去隨意質疑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很不應該的。

最佳貢獻者
2

或是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來了一句“將略非所長”,或是諸葛亮一直未曾獨領一軍,或是諸葛亮未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或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又皆以失敗而告終等因素,也許一些世人便以此為由,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堪大用。

事實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一、陳壽對諸葛亮的評語,我們是否解讀有誤,從而懷疑其軍事才能

陳壽在《三國志》中曾這樣評價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大意就是:諸葛亮在統(tǒng)軍上,善于管理軍隊,但在作戰(zhàn)時卻不善于使用奇謀;在管理國家上,善于內政治理,但在打仗上卻不是其所長。如果對手是個大才,且兵力占優(yōu),其便沒有可勝之法。因此,諸葛亮統(tǒng)兵一來,并沒有取得什么好成績,興復漢室也就更加困難了。

從表面看,確實令人感到諸葛亮長于治理內政,并不善于領兵打仗。

實事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因為,或許很多人在解讀這個問題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那就是,什么是其所長,什么是其所短,又是拿什么樣人物來進行參照比對的。非常明顯,皆以諸葛亮自身來做比對。

以此來看,陳壽對于諸葛亮的評價應當非常中肯與客觀。以諸葛亮自身來說,其政略成果,確實要比軍略所取成果更加出色。

但是,就算如此,也并不能證明其治軍之能就弱于當時曹魏軍事人杰司馬懿、東吳軍事人杰陸遜。

后來,作為歷史記錄者的陳壽,所記載之事,均是以當時所發(fā)生的事件(也許是表面現(xiàn)象)為依據,進行記錄,很少參雜推策、臆測這樣的觀點。之所以,陳壽認為諸葛亮不善奇謀,應該是因為諸葛亮未曾采納魏延“子午谷奇謀”所斷吧。

然而,縱觀歷史發(fā)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諸多的歷史事件背后,依然隱藏著諸多難以破解的真相之迷。所以,當歷史上發(fā)生了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謀”之后,蜀國也確實喪失了一次攻取曹魏的大好良機(成敗難料,國運豪賭的良機)。若以次為依據,陳壽評價諸葛亮不善奇謀,也是非常符合歷史真相。然而,通過諸葛亮接手蜀國軍政大權以來的所作所為來看,其當時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謀”,并不似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也并不能證明諸葛亮就不善奇謀。

正所謂: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是紙老虎。當魏吳蜀三國鼎足之勢已成時,處于國力絕對弱勢的蜀國,面對國力、軍力強勢的魏、吳兩,可有施展奇謀大戰(zhàn)之機。

此外,如果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那就證明其與同時期的軍事人杰司馬懿、陸遜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么,一直以來,為何諸葛亮敢于北伐,而司馬懿、陸遜卻不敢率兵侵犯蜀國之境呢。同時,從陳壽《三國志》將諸葛亮和軍事奇才陸遜同列一傳,就不難看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不會弱于陸遜才是。

同時,陳壽作為一名旁觀者,又無從軍經歷,更無朝廷高層任職經歷,就事論事(表相)看待諸葛亮所經歷之事,就非常的正常了。所以,李安溪曾持反對意見:“武侯實仁義節(jié)制王者之師, 壽以為短于奇謀,此其識見之差,非有所懟憾!

因此,后世的唐太宗和李靖也對諸葛亮的治軍之能,給予極高評價,并將其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史兵家并列,入選“武廟十哲”。

二、劉備在時,諸葛亮未有獨領一軍之機,是否存在軍事才能不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諸葛亮跟隨劉備出隆中,當時劉備僅有新野一地暫為屯軍棲身之所,麾下已有關羽、張飛、趙云、陳到、糜芳、關平、劉封等能征善戰(zhàn)之將,且并無四方征戰(zhàn)之機。也就是說,已有那么多的大將閑在那里,等待立功的機會,又怎么可能輪到剛剛加入的“新兵”諸葛亮獨領一軍呢。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麾下諸將終于等到了立功的機會,關羽、張飛、趙云等將分別取得荊州長沙、零陵、南郡(有一半是暫借東吳的)等五郡之地。這一過程,諸葛亮也不可能有機會獨領一軍。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至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奪取西川之時,根本就是親自帶隊,諸葛亮自然也無獨自領軍的機會。

這時,劉備新得西川,最需要的不是征戰(zhàn)領軍之人,而是治理內政的大能。毫無疑問,這樣的重擔便壓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因此,諸葛亮同樣無獨自領軍之機。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至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漢中之戰(zhàn)暴發(fā),又是劉備親自帶隊,最終奪取漢中。隨著劉備地盤的迅速擴張,內政事務自然也隨之猛增,諸葛亮則更加的分身乏術,那來的獨自領軍機會。

后來的夷陵之戰(zhàn),同樣是劉備親自帶隊,諸葛亮坐鎮(zhèn)成都中樞,主持全局,再失統(tǒng)軍之機。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不可能不進行工作分工。結果,當然是劉備負責征戰(zhàn),諸葛亮負責大后方的穩(wěn)定以及錢糧所需。這一局面,同當初張昭跟隨孫策時的情形十分相似。

所以,并非諸葛亮沒有過獨領一軍的機會,就說明其軍事才能弱。也正如韓信跟隨項羽之時,雖然沒有獨自領軍的機會,難道就證明其沒有軍事才能嗎。

三、諸葛亮五次北伐失利,是其軍事才能不足之過嗎

公元228年(建興六年)春至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2月的6年中,諸葛亮率領蜀漢軍隊,向曹魏政權發(fā)動了五次北伐戰(zhàn)爭,結果卻并無建樹。

就因為這些,難道就要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嗎?雖然發(fā)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事件,但是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只要細細分析一番當初的北伐經歷,就不難看出諸葛亮的軍事之能到底如何。

先說說諸葛亮是否具有軍事奇謀之能。其首次北伐,便運用虛實的“聲東擊西”之計,揚言進軍眉城,實則兵出祁山。沙場老將曹真便為其計所惑,被其一舉全據祁山地利。之后,諸葛亮又運用奇計,射殺曹魏開國元勛、沙場大將張郃以及猛將王雙。因此,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原本司馬懿打算趁機追擊,當有人提到張郃、王雙之死時,司馬懿果斷停止追擊。可見,司馬懿對諸葛亮有多么的忌憚。事后,當司馬懿觀察諸葛亮的扎營之所時,也不由大為感嘆 “天下奇才也”。

同時,作為諸葛亮人生的老對手司馬懿,為何被后世冠以 “忍者神龜”的稱號。還不是因為在諸葛亮的北伐戰(zhàn)爭中,司馬懿死活堅守不出的結局嗎。想想,以當時曹魏軍力之盛,又占有以逸待勞的防御優(yōu)勢,竟然還被諸葛亮圍困大營不敢應戰(zhàn)。無奈之下,才使用離奸之計,致使幼主劉禪不明真相將其招回成都,方才得以脫困。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勝過司馬懿才對吧。

同時,諸葛亮所著的《諸葛亮·治軍第九》記載有:“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庇纱丝芍T葛亮對于奇謀的地位非?粗,又怎么可能不懂奇謀呢。

綜上所述,我們不但沒有理由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還要對其軍事才能大加肯定才是。

圖片來源網絡

3

玩弄小把戲是諸葛亮的長處!

4

莫以成敗論英雄,成與敗,牽涉到方方面面因素,諸葛亮雖未統(tǒng)一天下,但也不能否認他的軍事才能,不然的話,怎能當上蜀國丞相。

5

好些人對國家戰(zhàn)略和軍事戰(zhàn)略區(qū)分不清,你跟他說國家戰(zhàn)略,他一定要和你談軍事戰(zhàn)爭。你和他講戰(zhàn)爭吧,他又跟你講經濟、政治。

國家戰(zhàn)略是一個國家整體的政策規(guī)劃和行動,主體是國家,包含軍事、經濟、政治等。軍事戰(zhàn)略是軍隊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行動,主體是軍隊。

國家戰(zhàn)略當然包含軍事戰(zhàn)略,但是,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以諸葛亮的一生為例,隆中對,顯然是一種大的集團戰(zhàn)略規(guī)劃,應該屬于一種國家戰(zhàn)略。

后來諸葛亮五次北伐,指揮軍隊作占,顯然是一種軍事戰(zhàn)略。

隆中對幫助劉備取得了益州這一大塊立足之地,說明諸葛亮的大國家戰(zhàn)略才能很強。

評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要看他領兵作戰(zhàn)的實際戰(zhàn)例,最好不要把隆中對這種國家戰(zhàn)略混雜進來。

6

關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從陳壽開始,雖然有不少人肯定,但也一直有人懷疑,懷疑的依據大概就是人云亦云或者以成敗論英雄,以及《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神神道道的"神棍”罷。

筆者并不想在此問題下討論那些持有懷疑論的朋友懷疑的原因,以及他們所謂的根據,因為這并沒有什么意義。只要闡明諸葛亮到底具不具備軍事才能,方能正本清源。

隆中對的戰(zhàn)略構想看諸葛亮軍事才能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在這樣的一個亂世,四處奔波,蹉跎半生,換了好幾個老板的劉備終于在荊州安定了下來,此刻他尋訪得名士諸葛亮,于是諸葛亮在此期間,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的戰(zhàn)略構想。

諸葛亮言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權之“可與為援而不可圖”,蜀漢應占有荊、益兩周,與曹、孫三分天下的戰(zhàn)略性決策,這是對時局具有極清晰的認知,并對其發(fā)展做出的相當寶貴的戰(zhàn)略構想。沒有杰出的政治尤其是軍事才能是絕對不會看清這種形勢的,起碼當時劉備集團里就沒誰看出來啊。就當時的情形而言,可以說一流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除了諸葛亮以外,沒有一個人能對當時天下形式看得如此透徹的。

曹操集團只看到了劉備東奔西逃,而沒有看到他將來占據荊、益二州而與曹操抗衡的一天,也沒有看到孫權據有江東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孫權幾天的多數(shù)人物只看到了曹操席卷北方銳不可擋,而沒有看到吳國可與之一戰(zhàn),唯有周瑜魯肅二人看清了抗曹比降曹更有利。他們所有人中并沒有誰看到將來天下會幾分,更么有看到會三分。因此,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的戰(zhàn)略高度就體現(xiàn)得淋漓精致了。

從歷來被詬病的五次北伐看諸葛亮的用兵之道

諸葛亮一生共進行了五次北伐,除第一次先勝后敗外,其他四次都不是失敗退軍,而是糧盡退軍的。在這五次北伐中,雖然沒有取得大的勝利,但也沒有大的失敗,其戰(zhàn)績還是有的。如射殺魏國名將張郃,占領魏國武都、陰平二郡等。

最有意思的是,魏軍統(tǒng)帥像郭淮、司馬懿這樣長于謀略的人領兵,并且兵力幾倍于諸葛亮,都從來不向諸葛亮主動進攻。據《漢晉春秋》記載,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見到諸葛亮便登山掘營,不肯戰(zhàn),以至于大將張郃說他“進前不敢逼,坐失民望!

諸葛亮也擅用計,雖然史料中對諸葛亮北伐如何用兵缺乏記錄,我們今天無從全知,但他在個別時候使用了計謀史書中還是有所記載的,比如第一次北伐時,他聲稱要取郿,派趙云、鄧芝為疑兵,據箕谷,然后自己率主力攻祁山。結果是魏軍統(tǒng)帥曹真果然上當,親自率兵抵擋趙云,以至于祁山空虛,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主要根據的就是其多次伐魏未能取功,因此才對其軍事才能提出了質疑。這其實是一種完全不顧客觀實際而已成敗論英雄的典型。北伐不能取攻,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起其一,魏、蜀兩國在國力和軍事力量上對比過于懸殊,魏國人口是蜀國總人口的5倍,蜀國軍隊總人數(shù)不會超過10萬。如此,諸葛亮北伐的總兵力相當有限,畢竟10萬人不可能全部發(fā)動,還需要駐守要地,防備東吳,以及南中少數(shù)民族的叛亂。

從總兵力上講,只有第二次北伐兵力占據優(yōu)勢,其他四次都處于劣勢,由于史料缺乏,這五次作戰(zhàn)雙方兵力對比無法全部知曉,只有第五次比較清楚。據《中國館歷代戰(zhàn)爭年表》,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帶兵十萬,司馬懿帶兵三十萬,后來又增派兩萬援軍,共計三十二萬。雙方兵力懸殊如此之大,想要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絕非易事,這是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諸葛亮的對手也不是善茬啊,名將張郃、曹真,司馬懿,哪一個又是平庸之輩。而且老狐貍司馬懿每次用兵,其戰(zhàn)略戰(zhàn)術就是一個字“耗”,依靠絕對的兵力優(yōu)勢,從來不主動出擊,耗到諸葛亮糧道斷絕。這種戰(zhàn)術簡直沒毛病,諸葛亮即便再厲害,沒糧食也打不了仗,說一千道一萬,蜀漢國力太弱了,舉國之力都無法供應不足10萬人的大軍長期與魏軍對壘。

圖片來源于網絡,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請勿轉載,原創(chuàng)不易,若您喜歡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7

說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的,主要是來自于三國志當中的評價,但其實三國志是晉朝的人寫的,而且其作者陳壽的父親陳式是被諸葛亮處死的。所以很有可能其中參雜了作者的個人偏見。

從相對中立的資料,比如說資治通鑒,來看諸葛亮的軍事生涯,會發(fā)現(xiàn)諸葛亮其實很厲害。

諸葛亮的蜀國軍隊的主體是步兵,而其面對的魏國軍隊主體是騎兵。在古代步兵對騎兵一直是勝算不大的,尤其在野戰(zhàn)中,基本上就是被騎兵吊打。更不用說當時人普遍認為蜀地的人比較文弱,不擅長作戰(zhàn)。

但是在諸葛亮的訓練和指揮之下,蜀國的軍隊居然以步兵在野戰(zhàn)中打到魏國軍隊不敢出戰(zhàn)。這是一個在整個古代史上都非常罕見的現(xiàn)象。

魏軍不是沒有嘗試過在野戰(zhàn)中和蜀軍爭勝,但是被弄死了張郃、王雙這兩個軍區(qū)司令級別的將領后,魏軍終于放棄治療,只敢和蜀軍對峙,等待蜀軍糧盡自退……

而且諸葛亮在戰(zhàn)略層面上,對打敗魏國的謀劃也是相當靠譜的。第1次北伐的時候,聲東擊西,成功占領了魏國的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一下子讓魏國的領土大幅縮水。如果馬謖在街亭能夠聽諸葛亮的話堅守一個月,則這三個郡就可能被蜀國消化完畢,魏國和蜀國的實力對比的天平就可能開始傾斜。然后再找別的機會繼續(xù)蠶食魏國的領土,直到雙方的實力對比扭轉,再徹底打敗魏國,未必就不可能。

8

隨著疑古反古思潮的流行,一個個昔日名垂青史的大牛們倒了大霉,總有人想在他們身上挑出毛病,來證明自己的眼光獨到。黑諸葛亮變成了政治正確,一定要證明他是個軍事白癡才罷休。

而事實上獨撐蜀漢數(shù)十載的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真的差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作為歷代供奉的武廟賢哲之一,諸葛亮的軍事成就在歷代也是得到公認的。他不僅是一個統(tǒng)帥,更是一個戰(zhàn)略家,一個軍事家。

作為統(tǒng)帥,他收復南中,北伐中原,終其一生,始終對第一強國魏國保持攻勢。

作為戰(zhàn)略家,他提出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并且自己親身推動這一計劃的前進,只可惜荊州失守,夷陵慘敗,面對危局,他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兼用戰(zhàn)爭和外交手段成功保全蜀漢基業(yè)。

作為軍事家,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寶貴的軍事理論著作,《南征》、《北出》、《兵要》、《傳運》、《軍令》等,其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經成為后世兵家必學之法則。

總的來說,諸葛亮雖然沒有攻下過長安,取得北伐的決定性勝利,但正所謂“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他穩(wěn)扎穩(wěn)打,也是蜀國實在輸不起。即使沒有大勝,但也從未出現(xiàn)大敗和軍變,可見他治軍有方。

9

不以失敗論英雄,孔明的對手都是歷史長河中少有的杰出人物。

10

諸葛亮是被羅貫中捧上神壇的

歷史上的諸葛亮和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有很大差距的

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近妖

以被神化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