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沙爾政權是個標準的世俗政權,所以上到總統(tǒng),下到平民,大家想怎么穿衣服就怎么穿。

巴沙爾的夫人阿斯瑪·阿赫拉斯日常的衣著打扮也是非常時尚的,如果光看她的衣著,很多人會誤以為她是一個標準的西方人。

中東阿拉伯世界,雖然有大把的國家,男人穿著長袍,女人穿著罩袍,很多人坐在一起,那看上去幾乎都穿著一樣的衣服,不太好認人。

不過,在中東阿拉伯世界,還是有一些小清新的世俗國家的。

除了敘利亞,還有約旦、伊拉克、黎巴嫩等等,最典型的是約旦國王和伊拉克的總統(tǒng),日常出行都是一身西裝。

約旦哈希姆王室是正兒八經的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者,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之前的伊拉克王國王室也是屬于這個哈希姆家族,只不過1950年代伊拉克發(fā)生了革命,王室被殺了個精光,從此,約旦哈希姆王室就成了唯一的圣裔,也是中東地區(qū)最顯赫的家族,畢竟,這圣裔的名分,實在是沙特那些小部落酋長出身的土豪君主只能仰望的。

雖然約旦王室是標準的伊斯蘭先知的后人,但他們卻是中東世界最開放的,且不說約旦王后名聞天下,國王的妹妹哈雅公主即使嫁給迪拜酋長,在迪拜這個女人只能穿罩袍的地方,哈雅公主的打扮依然保持著世俗化和時尚化,經常不戴頭巾,迪拜酋長也不說什么。

再回來說說這個敘利亞,像敘利亞這樣的世俗化國家,在中東阿拉伯世界其實是比較難得的,而且,從近些年的中東動亂、戰(zhàn)爭來看,巴沙爾其實已經成了抵擋中東極端宗教勢力的主要防線,這幾年的敘利亞戰(zhàn)爭,有大量的極端組織武裝被消滅,這樣的世俗政權,西方在當初卻心心念念要推翻它,美國等國還主動資助各路反對派(包括大量的極端組織)去打巴沙爾,結果,像IS這些當年受到美國扶持的極端組織最后在中東亂局中變成了魔鬼般的存在,當數百萬敘利亞難民涌向歐洲的時候,歐洲人終于嘗到了什么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尤其是那些歐洲圣母們,2011年之初,他們在歐洲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推翻巴沙爾政權,等到難民危機爆發(fā),他們又流著淚為那位3歲的淹死的小難民點起蠟燭,然后強烈要求政府接受難民……

不管怎么樣,一個穿西服的巴沙爾總比那些極端組織、那些規(guī)定女人連眼睛都要蒙起來的國家政府要好得多。

巴沙爾不光自己穿西服,讓老婆穿自己喜歡穿的衣服,也允許敘利亞的姑娘們可以隨便穿自己喜歡的衣服,不用像其他國家的女人們忍受一輩子被黑袍包裹的噩夢,這就是進步。

有人說,穿袍子是伊斯蘭的傳統(tǒng),但是,就看看地位最高、最具發(fā)言權的約旦國王吧,他是圣裔的后代,標準的先知默罕默德的后代,他和王后穿的是有多時尚就有多時尚,老百姓也是隨心搭配,難道圣裔的后人不更有發(fā)言權么?

再者,所謂的衣著、生活規(guī)范不過是沙特等君主國的王公貴族們用來控制老百姓而已,就比如喝酒吧,在沙特,嚴禁喝酒,被抓到了后果會很嚴重(據說要鞭笞80下),但是無數的王子王孫們,不照樣花天酒地、嗜酒成癮,沙特政府管得了嗎?

最佳貢獻者
2

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本身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從小也沒有什么政治欲望,而他自己原本有一個哥哥是被當做接班人來培養(yǎng)的,所以老巴沙爾對他并沒有特別安排,沒有讓他必須要學習管理國家那套東西,他得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在歐洲留學,還成了一名醫(yī)生,他和太太是在學校的一次雞尾酒舞會認識并一見鐘情的,另外還有一個版本,就是雙方是在父母的安排之下鑲嵌,但這個版本顯然不太可信,因為阿薩德是什葉派中的阿拉維派,而這位敘利亞第一夫人屬于遜尼派,這兩個派別在歷史上一直有沖突,直到現在仍然是有很大的矛盾,據說老阿薩德很不滿意這樁婚事,因此我認為雙方父母安排相親這事兒有點兒假。



他和夫人都是接受的西方教育,習慣于西方的生活習慣,倘若他的哥哥沒有出車禍的話,他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一生,一直到老,但是哥哥的突然離世讓他不得不選擇棄醫(yī)從政,他的父親率先讓他進入軍隊磨煉,然后一步步進入政壇。為此敘利亞還特地調低了敘利亞總統(tǒng)最低年齡限制,改到和當時巴沙爾同歲。

巴沙爾上臺之后并沒有執(zhí)行之前敘利亞之前的那套舊體制,反而開始將敘利亞打造成一個世俗化的國家。



他反對人們對領導進行神話,打擊政府貪污腐敗行為,還釋放政治犯,放松言論自由,人們有什么意見可以向政府提出來,甚至可以刊登在報紙上,巴沙爾確實給敘利亞的政治對話帶來了一些改變,而且他并不照搬西方的體制,而是選擇一條適合敘利亞發(fā)展的道路,所以這個人不死板,不僵化,思維非常靈活,是個聰明人。



在敘利亞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并沒有像卡扎菲和薩達姆那樣迅速潰敗,說明他還是有些個人魅力的,民意基礎不錯,從另一個方面說,那并不算一個獨裁者,雖然其家族以及阿拉維派控制著敘利亞,但他的改革主要還是觸動了一些原宗教主義者的利益,他們想把敘利亞打造成一個由宗教控制的國家,282缺一一直把敘利亞往世俗化的國家推進,他將宗教置于法律框架之內,而不是凌駕于法律之上。

他的穿著并沒有像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領導人一樣身穿傳統(tǒng)服飾,而是西裝革履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公眾面前,看卡扎菲的穿著就知道,巴沙爾和他不是一路人,雖然都控制各自的國家多年,但其實在處理國家問題方面,巴沙爾還是相對更加民主和理智的,他是一個謙謙君子,看起來溫和而有禮貌,在英國留學的經驗以及對宗教問題的寬容,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喜歡穿西服也就正常了。



本文由風云一點通原創(chuàng)。

3

阿拉伯人源于閃米特人中的中支,其主要起源于現在的阿拉伯半島,后來開始逐步向外遷移擴散,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分布在整個西亞北非的阿拉伯人面貌和形態(tài)上也存在明顯區(qū)別。生活在阿拉伯半島周邊的比較純粹的阿拉伯人,一般身著傳統(tǒng)服飾,而生活在稍微靠北的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人面貌則更加趨近于南歐人,還有就是撒哈拉沙漠腹地和東非阿拉伯人,其皮膚則更加黝黑一些。毫無疑問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無論穿著扮相,還是長相都接近于歐洲人。為什么同樣是阿拉伯人,為什么卻其在衣著和生活習慣上與沙特海灣國家存在很大區(qū)別?

(已故沙特國王阿卜杜拉二世與阿薩德)

從巴沙爾個人的經歷來看,其也習慣于西式服裝。巴沙爾自幼便被其父親哈菲茲·阿薩德送入法國人開的貴族學校當中學習。在高中畢業(yè)后,其進入大馬士革大學醫(yī)學院學習,主要攻讀眼科醫(yī)學。后來又留學英國,要不是1994年其兄長巴希爾·阿薩德在前往機場的路上出車禍身亡,他目前仍然還是一個醫(yī)生。后來他父親將其從英國叫了回來,并開始培養(yǎng)其為接班人,向后入讀阿勒頗軍事學院和參謀指揮學院?梢哉f從巴沙爾的個人經歷來看,完全是西式和軍事化的,他本人也并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人。

(阿薩德與夫人阿斯瑪)

敘利亞這個國家地理位置上就處于一個歐洲文明與阿拉伯文明交匯的這么一個邊緣區(qū)域。巴沙爾·阿薩德家族所屬的教派為阿拉維派,其屬于什葉派的一個異端分支,本身就融合基督教、佛教、拜火教等多重宗教的教義,倡導神秘主義,而且還不修五功。其本身就比較包容,而且提倡世俗的生活方式。所以穿著比較簡單和方面的西裝也自然會代替?zhèn)鹘y(tǒng)的民族服飾。甚至一些節(jié)日正式場合也是穿著西裝,比如婚禮,而且女性也穿著西式婚紗。這是與推崇瓦哈比教派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沙特等國明顯不同的。

(阿拉維派傳統(tǒng)服飾)

敘利亞這個里本身距離歐洲就非常近,頗受歐洲影響。在一戰(zhàn)之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zhàn)敗,被迫將敘利亞等原有領地交給英法等國進行殖民托管。敘利亞這里是由法國負責的。法國對敘利亞文化滲透是非常深的,前面也提到了阿薩德自幼上的是法國人開的西式學校。法國人的厲害之處還在于其甚至在敘利亞以及黎巴嫩成功傳播了基督教。歐洲人的強大讓敘利亞當地的大家族和部落酋長等社會上層開了眼界,不僅政治制度上學習、經濟活動上學習,生活方式也開始主動學習西式的生活方式。穿西裝這是一種先進的象征,也是一種社會地位象征,并且形成了一種潮流一直延續(xù)至今。本身就比較包容獨特的阿拉維派自然是走在最前列的。

(敘利亞基督徒也被稱為亞述人)

不僅僅是敘利亞,也不僅僅是阿拉維派,包括遜尼派為主的埃及、約旦、伊拉克、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都是如此,世俗主義和政教分離,西式生活,都是主流,也影響到了這些國家的政治,大部分為共和制,即便是約旦和摩洛哥這樣的君主國家,其政治制度也偏向于西方式二元制君主立憲。所以你會干看到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傳西裝,不僅如此王后也是一身西式裝扮。

(阿卜杜拉二世與王后拉尼娜)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4

敘利亞、約旦、黎巴嫩算是目前中東最為世俗化的三個國家,而且,在幾國境內,雖說穆斯林是主流人口,但還存在著少量的基督徒、拜火教徒。這些不同信仰者,并未明顯受到什么迫害,尤其是在敘利亞,基督徒甚至能做到軍政界的高層,像巴沙爾的姐夫,前防長舒卡特就是基督徒,這也說了明三國社會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曾經,在反正政府武裝和伊斯蘭國控制的區(qū)域,只要遇到基督徒,就會把其定義為親巴沙爾政府的人員,敘利亞基督教牧師還被極端分子公開斬首,整個血腥殘忍的過程,給特意錄制成了視頻,放到了社交網站上。

首先,從歷史上看,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三國就比其他中東國家更為“西化”。

自16世紀開始,法國就率先把觸角伸入了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下的黎巴嫩和敘利亞,利用貿易往來做幌子,傳播語言文化和宗教。在幾百年的努力下,還真忽悠上了不少“粉絲”。

到了一戰(zhàn)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肢解,中東各國一度受到了英法的強行“委任統(tǒng)治”。

此時,敘利亞先是當了法國委任統(tǒng)治地,后又被英法哥倆聯合瓜分,尤其是法國,在敘利亞大地上,很是賣力的播撒了不少“法蘭西風情”。這么看,英法兩個老牌歐洲“列強”對這片熱土,還真是相當的有“感情”。一個世紀后,又來聯合空襲敘利亞。

還有就是以阿薩德家族為代表的敘利亞上流社會和其歸屬的伊斯蘭教阿拉維派,本身就崇尚世俗化生活,家族成員多有長期在歐美生活和受教育的背景。

(2018年,敘利亞總統(tǒng)辦公廳發(fā)布的巴沙爾·阿薩德前往醫(yī)院病房探望妻子時的照片,無論是衣著還是動作表情,更像西方夫婦。從構圖上看,女性坐在C位,男人成了配角,這在宗教回潮的中東國家里,是非常罕見的)

巴沙爾在英國接受的高等教育,本來就想默默的當一名眼科醫(yī)生,日常生活工作,跟普通的倫敦白領沒什么區(qū)別。沒成想,原定的繼承人,巴沙爾的大哥提前掛了。過了幾年,老阿薩德在用了最后一口氣,督促著敘利亞國會修改了憲法,把總統(tǒng)年齡下限,緊急從40歲改到34歲后,也“駕崩”了。

緊急修憲是為毛?因為那一年,眼科醫(yī)生巴沙爾只有34歲。

(美劇《暴君》影射的就是阿薩德家族)

再看敘利亞第一夫人阿斯瑪·阿薩德。是個精通五國語言和計算機編程的學霸,本來都收到了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但著急去跟巴沙爾結婚了,沒接著讀研。

阿斯瑪來自敘利亞頗有聲望的阿克拉斯家族,本擁有英國和敘利亞雙重國籍(內戰(zhàn)后被英國單方面取消了國籍,還凍結了在英的資產),母親是一名外交官,父親是一名醫(yī)術高超的心臟外科醫(yī)生。阿斯瑪在倫敦土生土長,只有度假才會偶爾去敘利亞“老家”小住。

(英國中學生時代的阿斯瑪)

當年,從小接受全盤英式教育的阿斯瑪,曾經一度成了西方國家和時尚界的寵兒,《巴黎競賽畫報》稱她為“敘利亞的戴安娜王妃”,德國《每日鏡報》說她是阿拉伯世界的“美麗軸心”。時尚雜志Vogue曾這樣形容她——“阿斯瑪是最具吸引力的第一夫人……沙漠玫瑰”,愛屋及烏的各種溢美之詞,形象簡直不要太完美。

同樣西化的巴沙爾,也一度跟西方非常交好,他本人倡導世俗化的生活,還主動向西方學習,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改革,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大馬士革之春”。

因此,一段時間里,巴沙爾夫婦成了西方各國首腦的“座上賓”,白金漢宮、愛麗舍宮、馬德里王宮都用過膳,喝過下午茶。

比如,2002年12月,巴沙爾夫婦出訪英國,受到了英國女王親切接見,與時任首相布萊爾共進晚餐。據說,因為兩口子太有“范兒”了,英國差一點為巴沙爾授勛騎士。

2009年,在敘利亞內戰(zhàn)爆發(fā)前一多年,在愛麗舍宮,時任總統(tǒng)薩科齊還跟巴沙爾老友般的擁抱,相談甚歡。不過,老友變新仇這種事兒也不算太新鮮,當年的利比亞卡扎菲上校,生前也同薩科齊臉貼臉的擁抱過.....

此外,就是阿薩德政府對宗教影響和教派之間矛盾的淡化。這個屬于半個多世紀以來,長期性的政府大政方針。

比如,阿薩德家族屬于什葉派旗下的世俗化的阿拉維派,而第一夫人阿斯瑪的父母均為遜尼派。

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本是互相視為“異端”的,水火不相容。

在中東,有句名言說的好——“異端比異教徒更邪惡”。

比如,早年打了8年多的兩伊戰(zhàn)爭,除了爭地盤、爭資源外,很大程度上,就跟這兩派沖突有關。

然而,在敘利亞,第一家庭就這么結合了,還非常高調的公開秀恩愛。此外,巴沙爾的國防部長也是遜尼派出身,巴沙爾的姐姐嫁給了基督徒......

然而,好景不常在,一方面,阿薩德復興黨高層生活奢侈腐化,社會貧富差距大,畫的“大餅”一個也沒成,在經濟危機的余波干擾下,民生也出現了嚴重問題。

同時,敘利亞政府全方面的世俗統(tǒng)治,也讓很多勢力強大教宗教人士,一直瞅阿薩德政府不順眼。于是,在西方的煽風點火,沙特的忽悠下,借著“阿拉伯之春”的東風,敘利亞就亂了套。

不過,這么多年下來,大家也能察覺到,除了伊斯蘭國的恐怖分子外,真正的“反政府武裝”和庫爾德人反抗組織,宗教色彩并不算很強,持久度也差,多是要達到一定的政治目標。甚至很多在戰(zhàn)爭初期選擇“倒戈”的遜尼派政府軍官兵,最近幾年,看清了形勢后,跟墻頭草一樣,又選擇“回歸政府軍”,重新“倒”了回來。

現在仍然堅持死扛的,只剩下外來的伊斯蘭國極端勢力和是遜尼派的圣戰(zhàn)支持者。

當今的敘利亞穆斯林中,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比例為1/4。而什葉派中,也不全是阿拉維派系。所以,巴沙爾所在的阿拉維派屬于妥妥的小眾群體,只占敘利亞總人口的不到15%。

熬過了內戰(zhàn)最艱辛的時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敘利亞軍民都選擇重新支持巴沙爾,其中包括了大量不同宗教和教派的敘利亞人。這其實也側面生動的說明了,宗教和教派的情節(jié),再放大,也攔不住人心所向。信不信真主,信到怎么個程度,真的跟穿什么沒太大關系。

5

巴沙爾基本是就是英國人的作風了,當年他一直在英國留學,學習醫(yī)學并且常住。

換句話說,如果20年前他不回國繼承權力,巴沙爾很大可能就是在英國當一名眼科醫(yī)生,連他的夫人都是英國國籍的。

可見當時兩個人應該就定下了在英國定居打算的。

畢竟在開放環(huán)境下生活久了,怎么愿意回到敘利亞?

但是造化弄人。

眼科醫(yī)生的父親老阿薩德病故前找他回國,并且統(tǒng)治至今。但巴沙爾運氣并不好,僅內戰(zhàn)就打了8年,這一定讓他這個已經非常西化的阿拉伯人內心非常痛苦。

從巴沙爾每次公開露面的穿著就能看出,他總是西裝革履,這是敘利亞上層通常的裝扮。

原因在于敘利亞和其他黎凡特地區(qū)一樣,是中東世俗化最好的地區(qū)。

因為這里曾經被英法等西方國家長期殖民或者委任統(tǒng)治,因此這里的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半島上海灣國家那些阿拉伯人有很大不同點。

不只是敘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黎巴嫩,甚至伊拉克、約旦的阿拉伯人中產階級,都是中東最開放的一群人。

可能底層有一些保守勢力,諸如穆兄會或者哈馬斯等,但很多和外界接觸比較多的老百姓,宗教主義觀念并不強,國家認同感要大于宗教認同。

比如為啥伊拉克老百姓這幾天要抗議伊朗?

原因就在這里,伊拉克人的國家認同,要大于伊朗宗教人士的教派認同。

說到這里,不只是海灣阿拉伯國家,比如沙特卡塔爾等比敘利亞、伊拉克的阿拉伯人要保守,伊朗這個波斯民族如今的一些教士集團和海灣阿拉伯國家也彼此彼此。

雖然他們互相看不起對方,互相都想打擊對方,其實在宗教保守主義上他們還真是半斤八兩。

每次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和伊朗總統(tǒng)魯哈尼出來的打扮就能看出端倪了。他們和巴沙爾相比,當然在意識形態(tài)上就沒有這種開放色彩了。

不只是哈梅內伊和魯哈尼,即使一般的伊朗人穿西服都不打領帶的。

這在中東乃至全世界也算特色。伊朗人認為,領帶類似“拴狗繩”,還不如不打更好,以顯示伊朗的獨特。

6

西裝革履并非是歐洲化的標志,也不是歐洲人的專利,當然,巴沙爾本人也并非沒有穿過民族服裝。只不過他只是在特殊場合才會穿。
(巴沙爾.阿薩德)

人們通常所說的阿拉伯長袍指的是阿拉伯國家男性穿戴的迪什達什,這是阿拉伯人的民族服飾,從馬格里布到阿拉伯灣,從阿勒頗到喀土穆,不論貧富貴賤,所有的阿拉伯男性都可以穿迪什達什。迪什達什就是一塊布料披在身上,穿起來方便,很適應西亞,北非地區(qū)的生活,早在古典時期就已經被這里的居民使用。

其實,是否穿戴迪什達什與世俗化并沒有關系,盡管敘利亞是一個世俗化國家,但依然有許多民眾會穿迪什達什。即便是巴沙爾自己也會時不時穿迪什達什,許多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家在拍攝西裝革履的正裝照之外也會拍一張穿迪什達什的照片,表達自己的民族認同感。
(沙特王室穿迪什達什)

在人們印象中,最喜歡穿迪什達什的應該就是海灣國家的人們,諸如沙特,阿聯酋,卡塔爾人那樣。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并非是因為世俗化和教法的原因,而是因為這些海灣國家大多崇尚樸素的部落,氏族認同。

沙特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正式起家,是依靠貝都因部落和教士立國,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巴林則完全是從部落直接過渡到國家,保留了濃厚的部落和氏族風氣,因此他們當然更喜歡帶有民族特色的服裝,這才是迪什達什在海灣國家最為流行的原因。實際上,也不乏有許多海灣阿拉伯人穿上西裝,襯衫和牛仔褲。

相比之下,敘利亞,伊拉克,埃及這些國家部落,氏族的影響并不大,所以他們穿迪什達什的頻率比不上海灣國家。
(頭巾與西裝混搭的伊拉克人)

(烏代:誰說世俗化就不穿民族服飾)

總的來說,迪什達什是阿拉伯民族服飾,阿拉伯人喜歡穿,與世俗化與否沒有關系。

7

簡單地說,就是敘利亞經過了世俗化的改革,而沙特并沒有這種經歷。

地理決定論

伊斯坦布爾不僅是歐洲和亞洲的地理分界點,還是東西方文明的分界點。亞歷山大東征是西方文明能夠達到東方最遠的地方,即便是后來的十字軍東征,西方的征服者也沒超過前任的成就。而且西方文明也沒能在東方生根發(fā)芽,也就是說,西方文明所能影響的范圍也就是伊斯坦布爾附近區(qū)域,再遠的區(qū)域就無法能夠輻射到。

敘利亞地處地中海沿岸,在633年以前,敘利亞是基督教的發(fā)祥地和傳播中心。阿拉伯帝國崛起之后,才成為伊斯蘭教的傳播中心之一。而且敘利亞身處四戰(zhàn)之地,東西方文明都先后征服過該區(qū)域。也就是說敘利亞一直是個深受多元文化影響的地區(qū)。敘利亞在18世紀被法國殖民,直到二戰(zhàn)末期,于1944年才宣布從法國獨立。并且直到1946年正式獨立之前還有外國軍隊駐扎。敘利亞也因此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包括阿薩德在內的敘利亞人的穿著打扮比較偏向于西方。

而沙特身處阿拉伯半島,已經遠離西方文明的輻射范圍。而且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之前,石油的重要程度還沒得到重視。如果沙特不是發(fā)現了石油,也就是個鳥都不拉屎的沙漠,所得到的關注度也不會提高。這就好比非洲的原始部落至今也沒受破壞一樣,也就是說沙特擁有一個不被外界文明入侵的穩(wěn)定環(huán)境,其風俗習慣是一脈相承,沙特國王的穿著打扮也就能繼承了古人的傳統(tǒng)。只有在多元分化下,才會迸發(fā)出類似胡服騎射的改革。

出身不同

阿薩德家族并不是出身貴族,老阿薩德出身在敘利亞一個貧苦的家庭,通過參軍入伍才獲得了一個人生的上升通道。而且老阿薩德通過軍事政變在敘利亞掌權后,就一直推行世俗化改革。也由于阿薩德家族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名門望族,深處東西方的交匯處,為了獲取西方和當地民眾的支持,也只能通過改革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

而小阿薩德從小就不是按照繼承人的目標進行培養(yǎng)。他在青年時期就在英國倫敦,和英國的西區(qū)眼科醫(yī)院學習。從政不是他的第一選擇,如果他的長兄沒有在意外車禍中去世,他會成為一名眼科醫(yī)生。小阿薩德由于長年在西方國家學習和工作,其思想和習俗比較西化,因此穿著打扮就比較偏向于西方社會。

沙特家族的發(fā)跡之路還得從一戰(zhàn)時期說起。當時英國為了扯奧斯曼土耳其的后腿,通過扶植親西方的勢力,原本選中的是漢志王國。然而漢志的國王和英國人討價還價,既想要石油資源,又想獲取英國人承認其在阿拉伯世界的正統(tǒng)地位。英國人面對漢志的“漫天要價”,將其列入待定考察范圍。

而此時在阿拉伯半島已經落魄的沙特家族,看準了抱住英國大腿的機會,第N次創(chuàng)業(yè)的沙特幾乎全盤接受英國人提出的條件。在英國的支持下,滅掉了漢志王國,成為阿拉伯半島上的霸主。沙特家族又重新回到了巔峰,同時擁有麥加和麥地那這兩個在伊斯蘭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城市。而作為為先知守城的守護人,沙特其實已經沒必要進行世俗化改革也能獲得支持。而且這種世俗化的改革,只會削弱其在穆斯林的正統(tǒng)地位,成為一種負擔。而沙特阿拉伯國王的傳統(tǒng)著裝,其實就是在彰顯穆斯林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已經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代言人。

包容度不同

敘利亞作為基督教的發(fā)源地之一,曾經一度是基督教國家。即使是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崛起后,長達1千多年里,敘利亞還有基督教的信徒,目前基督徒在敘利亞人口中還占10%。這在其他伊斯蘭國家是非常少見的,也說明敘利亞的歷代掌權者相對比較溫和與包容。而且敘利亞的婦女也不需把全身都包裹得嚴絲合縫,就可以看出敘利亞的穆斯林屬于比較溫和的教派。在面對外來新鮮事物上,敘利亞的接受程度比較容易。即使巴沙爾穿西裝,也不會被口誅筆伐。

而沙特由于一直想爭奪伊斯蘭文化的正統(tǒng)地位,一切都得按照《古蘭經》行事,相對比較保守,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圣訓。以先知的繼承者自居的沙特,就會使沙特的國王必須以身作則,符合傳統(tǒng)穆斯林教徒中應有的形象打扮。因此就會看到沙特的國王,只要在公共場合出現,必然是大長袍,這關乎到沙特國王的地位。當沙特立起伊斯蘭文化的旗幟時,也會受其傳統(tǒng)文化的限制。

見微知著,從敘利亞阿薩德和沙特國王的穿著打扮,可以窺探出兩國在其歷史和文化上的兩種不同走向。而這也顯示出來兩者是在擁抱現代和未來,還是活在歷史的長河里。當然這兩種選擇沒有優(yōu)劣之分,入鄉(xiāng)隨俗和求同存異非常重要,任何上綱上線都是不可取的。尊重每一個個體文化和歷史的差異,才能真正和平相處。

8

敘利亞雖然和沙特同屬阿拉伯國家,但是兩國的情況并不太一樣。

沙特這個地方位于阿拉伯半島中部的熱帶沙漠地區(qū),別看面積挺大,但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并不多。由于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所以自古這一地區(qū)的阿拉伯部落就穿著清一色的阿拉伯大袍來避免身體水分流失防止曝曬,這一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除了環(huán)境因素,另一個因素是政治制度。沙特這個地方原本被稱為內志和外志兩個地區(qū),后來1902年當時的伊本?沙特家族返回利雅得擊敗拉希德家族后,征服了內志和外志,最后將國名才定為沙特阿拉伯。而沙特自成立開始就是一個宗教國家,也是一個君主制國家,自然要秉承伊斯蘭阿拉伯的傳統(tǒng),也就包括阿拉伯大袍這種服飾。

但是這兩個因素在敘利亞卻并不存在。


敘利亞地區(qū)自從脫離奧斯曼帝國受到英法殖民統(tǒng)治后,受到強烈的西方世俗主義影響,比如1936年當時哈希姆就任敘利亞地區(qū)總統(tǒng)的時候,就是穿著西服革履。而從此開始,在敘利亞地區(qū)實際上就已經變得世俗化,沒有了像沙特那樣的土壤,以至于后來獨立的時候,世俗派政黨的支持率已經超過85%。正是由于這種世俗化基礎,像20世紀風靡中東的宗教保守派穆兄會在敘利亞的支持度并不高。

而為了便于對殖民地的管控,當時的法國提拔了很多包括阿拉維派等在敘利亞的少數宗派作為當地的管理層,并且為這些管理提供西式教育傳授西式經驗。比如老阿薩德就是成長在這種環(huán)境下,所以在其掌權后更是大力推進世俗化發(fā)展。


所以到了巴沙爾這一代,基本上就沒有沙特那種傳統(tǒng)宗教保守派的烙印,而是已經完全世俗化。比如巴沙爾的中學時代在法敘聯合創(chuàng)辦的學校學習,后來在大馬士革大學學了一陣后,前往英國攻讀醫(yī)學。長期西式教育的熏陶下,自然在公共場合選擇西服革履。

9

巴沙爾確實是西裝革履,沒有像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和和總統(tǒng)魯哈尼那樣穿著特別的服裝,沒有像沙特國王、阿聯酋國王穿著民族服裝,沒有像印度總理莫迪那樣喜歡穿民族服裝,巴沙爾的標配就是西服、領帶、白襯衣,在不看長相的情況下,巴沙爾的日常打扮完全不像阿拉伯人!

巴沙爾和妻子阿斯瑪的穿著很西方化,是因為巴沙爾沒有用宗教思想來統(tǒng)治敘利亞,巴沙爾是一個接受過西方教育洗禮的人,思想很開放,巴沙爾成為敘利亞總統(tǒng)之后,對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禁止神化敘利亞的領導人,允許言論自由,巴沙爾曾經的改革被稱為“大馬士革之春”!

巴沙爾能夠成為一個世俗的敘利亞總統(tǒng),沒有在穿著上約束敘利亞人民,大家的穿戴自由,和巴沙爾早年的經歷有關!巴沙爾是敘利亞前總統(tǒng)哈菲茲的二兒子,巴沙爾當選敘利亞總統(tǒng),是子承父業(yè),不是巴沙爾自己打下的江山,巴沙爾是守江山!

眾所周知,巴沙爾還有一個哥哥,名叫巴賽爾,是哈菲茲的長子,巴賽爾一直是哈菲茲制定的接班人,掌控著敘利亞的安全部隊。由于巴賽爾是飆車的狂熱愛好者,有一次在去大馬士革國際機場的路上,巴賽爾駕駛的奔馳車在高速公路環(huán)形交叉口發(fā)生車禍,巴賽爾因為車禍死亡,巴沙爾才被哈菲茲從倫敦召回大馬士革,成為哈菲茲指定的“接班人”、“儲君”!

在沒有成為接班人之前,巴沙爾先在大馬士革的醫(yī)學院學習,從大馬士革醫(yī)學院畢業(yè)之后,巴沙爾成為一名眼科醫(yī)生,身穿醫(yī)護人員的白大褂。后來,巴沙爾去德黑蘭,在德黑蘭的醫(yī)學院學習,因此巴沙爾即位之后,和伊朗的關系一直不錯,敘利亞內戰(zhàn)爆發(fā)之后,伊朗一直是巴沙爾的支持者之一!從德黑蘭離開之后,巴沙爾繼續(xù)深造,前往英國倫敦!

在沒有成為哈菲茲的“接班人”、“儲君”之前,巴沙爾不過問政治,不爭“儲君”之位,只想在醫(yī)學方面有所成就,奈何命不由己,最后還是成了“政客”,不得不學習軍事、政治、外交,守住敘利亞,保證敘利亞不被美國等西方國家顛覆!

美國這樣的國家不承認巴沙爾政權的合法性,說巴沙爾是“獨裁”,讓巴沙爾下臺,并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的“自由民主”,是為了獲得“地緣政治”的勝利,美國是想拔掉俄羅斯在中東的據點而已,然后再除掉伊朗,美國就可以控制全世界石油最豐富的中東,控制所有的中東國家,建立屬于美國的“石油霸權”,這才是美國追求的地緣政治利益!

不管巴沙爾穿著什么樣的服裝,西裝革履還是穿著阿拉伯人的服裝,巴沙爾都是敘利亞合格的總統(tǒng),非常親民,處處為民著想,巴沙爾是一個被西方黑化的敘利亞總統(tǒng)!

10

敘利亞是中東地區(qū)為數不多的世俗國家,雖然其國民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但還是有一部分基督教徒的存在,由于歷史上被西方殖民統(tǒng)治的原因,敘利亞境內的這部分基督教徒,在敘利亞國內還擁有比較高的政治地位!較高的政治地位當然會以西方的禮儀為時尚!

近現代以來,敘利亞自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脫離出來,就成了西方殖民大國的管理對象,其中敘利亞南部地區(qū),處于英國殖民者的統(tǒng)治,所以,敘利亞社會高層習慣性的將子女派往英國留學,而現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則是典型的留英派,他的妻子更是一個純正的英國人,若不是巴沙爾的哥哥,最有希望接替其父親老巴沙爾衣缽的總統(tǒng)職位,不幸車禍離世,巴沙爾現在可能還在英國以一個眼科醫(yī)生的身份生活。

沙特近現代也是一個被英國殖民的國家,但沙特與敘利亞不同的是,它是一個正統(tǒng)的伊斯蘭宗教國家,神權與王權并立,甚至神權還高于王權。

同時沙特還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沙特廣袤的沙漠下,蘊藏了極為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讓沙特每年都能夠在出售石油和天然氣中,獲取極為豐厚的收益!相對而言,經濟富裕的國家,文化自信會更強一些,沙特等中東產油國的高層貴族,也會有意識的穿著價格更為昂貴的傳統(tǒng)服飾!

沙特貴族與敘利亞高層的穿著不同,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沙特是自詡伊斯蘭教血統(tǒng)最為純正國家,一直以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默罕默德的后裔自居,與伊朗為中心的伊斯蘭教另一個重要分支什葉派爭奪伊斯蘭教的領導地位。

所以,在中東地區(qū),但凡是神權國家的神職人員或者有國王的國家中的國王或者貴族,大多數在正式場合都是穿戴長紗等傳統(tǒng)服飾,例如,約旦的國王及貴族,沙特的國王王儲和貴族,伊朗的最高精神領袖等!一般的民眾則有不同的差別,富裕一些,更為保守的會與貴族同步,稍微經濟不富裕的則穿戴很隨意!對女性的要求差別也比較大,主要是伊斯蘭派別的差別所致?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

個人愚見,歡迎點評討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