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芒果論史!
韓信的這一套做法其實是非常正確的,在兵法中有一個詞叫做“圍師必缺”,這就是韓信“網(wǎng)開一面”的本質(zhì)所在。
當敵人被大軍圍得水泄不通的時候,他們拼也是死,不拼也是死,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發(fā)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殊死搏斗,這樣的敵人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會更加恐怖。
韓信的成名之戰(zhàn)是井陘之戰(zhàn),他率領(lǐng)三萬沒有經(jīng)過訓練的新兵蛋子摧毀了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在這場傳奇般的戰(zhàn)役中有一個小細節(jié)非常值得我們注意,韓信把他的軍隊帶到水邊,所謂背水列陣。
當趙軍攻來的時候,這些沒有被訓練過的新兵因為沒得逃而選擇死戰(zhàn),最終與趙國二十萬大軍打得不想上下。這就是意志的力量,當一支軍隊不再考慮生死,而是全心全意的戰(zhàn)斗之時,他們的力量會很恐怖。
意志:垓下之圍,四面楚歌
有人說,韓信不如項羽,因為他擁有數(shù)倍于項羽的敵人卻不敢向項羽沖鋒,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韓信的垓下之圍,四面楚歌是攻心之計,通過瓦解敵人的意志來削弱敵人的戰(zhàn)斗力,最終達到以較小損失來贏得勝利的目的。很顯然,韓信成功了,當項羽被團團圍住的時候,四周傳來了楚歌聲。
項羽心中大驚,難道楚地也被攻陷了?難道楚人都被俘虜了?不然為什么這四周會有這么多的人歌唱楚歌?項羽慌了,他的心中生出一種絕望,一種無力回天的感覺籠罩在了他的身上。
試想一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將項羽圍得水泄不通,項羽會怎么做?他會繳械投降嗎?顯然不會,如果那么做了他就不是西楚霸王了。那么項羽一定會帶著剩下的軍隊與漢軍決戰(zhàn),殺到最后一刻,那將會是又一場破釜沉舟的戰(zhàn)役。在烏江邊,項羽一個人就能殺得漢軍不敢向前,如果他帶著他的軍隊與漢軍死磕呢?結(jié)果很顯然,漢軍必勝,因為漢楚實力差距太大,但必勝的背后將會是巨大的損失,這是韓信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露了弱點給項羽。
項羽的意志已經(jīng)被徹底瓦解了,他只想逃跑,他欣喜的發(fā)現(xiàn)漢軍的包圍圈是可以沖出去的,他帶著八百勇士趁著深夜突圍了。被項羽遺棄的大軍很快就土崩瓦解,他們死去了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楚霸王,這上萬大軍輕而易舉就被征服了。
大敗的項羽
項羽突圍成功了,韓信的計謀也就成功了,楚霸王再厲害,再能打,他也只是一個人,漢軍亂箭齊發(fā)也足以將他射成刺猬。
但是當項羽有軍隊的時候就不一樣,只要那幾萬人在他身邊,他就還是戰(zhàn)勝,韓信要想把他殲滅,自己也得掉下來一塊肉才行,可是意志的瓦解加上韓信的“漏洞”讓項羽選擇了逃跑。
《孫子兵法》中講究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為上策,韓信做到了,項羽的這幾萬大軍幾乎是輕而易舉的被征服,可以說,韓信確實是一個把兵書吃透了的人,他懂得利用計謀,懂得利用智慧,垓下之戰(zhàn),項羽輸?shù)貌辉?/p>“十面埋伏”卻又“網(wǎng)開一面”,為的就是讓項羽在絕望時首先想到的是逃跑,而不是死磕,這樣才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兵仙”韓信,名不虛傳!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guān)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