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里是芒果論史!

韓信的這一套做法其實是非常正確的,在兵法中有一個詞叫做“圍師必缺”,這就是韓信“網(wǎng)開一面”的本質(zhì)所在。

當敵人被大軍圍得水泄不通的時候,他們拼也是死,不拼也是死,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發(fā)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殊死搏斗,這樣的敵人將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會更加恐怖。

韓信的成名之戰(zhàn)是井陘之戰(zhàn),他率領(lǐng)三萬沒有經(jīng)過訓練的新兵蛋子摧毀了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在這場傳奇般的戰(zhàn)役中有一個小細節(jié)非常值得我們注意,韓信把他的軍隊帶到水邊,所謂背水列陣。

當趙軍攻來的時候,這些沒有被訓練過的新兵因為沒得逃而選擇死戰(zhàn),最終與趙國二十萬大軍打得不想上下。這就是意志的力量,當一支軍隊不再考慮生死,而是全心全意的戰(zhàn)斗之時,他們的力量會很恐怖。

意志:垓下之圍,四面楚歌

有人說,韓信不如項羽,因為他擁有數(shù)倍于項羽的敵人卻不敢向項羽沖鋒,我不認同這種說法。

韓信的垓下之圍,四面楚歌是攻心之計,通過瓦解敵人的意志來削弱敵人的戰(zhàn)斗力,最終達到以較小損失來贏得勝利的目的。很顯然,韓信成功了,當項羽被團團圍住的時候,四周傳來了楚歌聲。

項羽心中大驚,難道楚地也被攻陷了?難道楚人都被俘虜了?不然為什么這四周會有這么多的人歌唱楚歌?項羽慌了,他的心中生出一種絕望,一種無力回天的感覺籠罩在了他的身上。

試想一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將項羽圍得水泄不通,項羽會怎么做?他會繳械投降嗎?顯然不會,如果那么做了他就不是西楚霸王了。那么項羽一定會帶著剩下的軍隊與漢軍決戰(zhàn),殺到最后一刻,那將會是又一場破釜沉舟的戰(zhàn)役。

在烏江邊,項羽一個人就能殺得漢軍不敢向前,如果他帶著他的軍隊與漢軍死磕呢?結(jié)果很顯然,漢軍必勝,因為漢楚實力差距太大,但必勝的背后將會是巨大的損失,這是韓信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露了弱點給項羽。

項羽的意志已經(jīng)被徹底瓦解了,他只想逃跑,他欣喜的發(fā)現(xiàn)漢軍的包圍圈是可以沖出去的,他帶著八百勇士趁著深夜突圍了。被項羽遺棄的大軍很快就土崩瓦解,他們死去了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楚霸王,這上萬大軍輕而易舉就被征服了。

大敗的項羽

項羽突圍成功了,韓信的計謀也就成功了,楚霸王再厲害,再能打,他也只是一個人,漢軍亂箭齊發(fā)也足以將他射成刺猬。

但是當項羽有軍隊的時候就不一樣,只要那幾萬人在他身邊,他就還是戰(zhàn)勝,韓信要想把他殲滅,自己也得掉下來一塊肉才行,可是意志的瓦解加上韓信的“漏洞”讓項羽選擇了逃跑。

《孫子兵法》中講究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為上策,韓信做到了,項羽的這幾萬大軍幾乎是輕而易舉的被征服,可以說,韓信確實是一個把兵書吃透了的人,他懂得利用計謀,懂得利用智慧,垓下之戰(zhàn),項羽輸?shù)貌辉?/p>

“十面埋伏”卻又“網(wǎng)開一面”,為的就是讓項羽在絕望時首先想到的是逃跑,而不是死磕,這樣才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兵仙”韓信,名不虛傳!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guān)注哦!

最佳貢獻者
2

垓下之戰(zhàn)是楚漢的最后大決戰(zhàn),并沒有所謂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只是影視作品中虛構(gòu)的情節(jié)。

垓下之戰(zhàn)的總指揮應該是劉邦,劉邦當時是漢軍的最高領(lǐng)導,他在軍中,肯定是總指揮,只不過是處于幕后的決策者,前線總指揮是韓信。



兵法有云:窮寇莫追。意思是無路可走的敵人不要追,正因為敵人無路可走,所以就會狗急跳墻一般拼命,這樣就能煥發(fā)出巨大的戰(zhàn)斗力,這個時候的敵人正是斗志昂揚的時候,所以不要與敵人交戰(zhàn)。

但是,如果能給敵人一條生路,敵人能看到活命的希望,就會拿命跟你拼,而是總想著從那條生路逃走,這是人之常情,而正因為有路可逃,敵人才會迅速潰敗,放棄壯志,這個時候是擊敗敵人的最好時機。



同理,在垓下之戰(zhàn)中,如果韓信打敗并包圍了項羽,如果能給項羽在包圍中打開一個口子,讓項羽軍隊放棄斗志,然后再一鼓擊敗,就會全殲項羽軍隊,雖然這個方法挺好,但當年的垓下之戰(zhàn)并沒有韓信網(wǎng)開一面的說法。

垓下之戰(zhàn)是一場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勝負決定了最終的勝利或失敗,歷史上的垓下之戰(zhàn)時,項羽已經(jīng)處于劉邦的戰(zhàn)略合圍 ,這一場軍事上的戰(zhàn)役由于劉邦政治上的極其成功,從而顯得沒有懸念,項羽的失敗是注定的。



垓下之戰(zhàn)時,項羽手上只有十萬疲憊、缺糧、缺少裝備的楚軍,而劉邦為首的漢軍聯(lián)盟約有70萬人,匯集了當時天下所有諸侯勢力,如韓信、彭城、英布及劉邦本部,項羽在當時不僅處于軍事包圍,也處于政治包圍,因為劉備拿下僅余江東和魯?shù)刂馑械某亍?/p>

垓下之戰(zhàn)韓信作為前鋒,率領(lǐng)三十萬大軍首先進攻項羽,項羽以十萬楚軍迎戰(zhàn),結(jié)果韓信戰(zhàn)敗后退,項羽率楚軍追擊韓信軍隊,然后兩翼的孔將軍和費將軍各率十萬大軍攻擊項羽的兩翼,雙方混戰(zhàn)中,韓信又帶著敗軍回過頭來回加入戰(zhàn)局,項羽面臨三面攻擊,楚軍戰(zhàn)敗退回垓下城中。



雖然首戰(zhàn)失利,雖然十萬楚軍被近70萬漢軍團團包圍,可是韓信并沒有打算將包圍圈放開一個口了,而是將楚軍緊緊的圍在垓下,正因為這種緊密的包圍,因此在后世將這種緊密包圍稱為十面埋伏,意思就是四面八方都有埋伏,言外之意就是根本沒有地方可逃走。

然而這還不夠,韓信還利用四面楚歌的攻心計謀瓦解了楚軍的斗志,在重重包圍之下,四面八方唱起了楚歌,項羽手下大多都是楚人,一聽到楚歌 都以為楚地被漢軍攻陷了,就再也沒有斗志了,軍心被瓦解。



關(guān)于“四面楚歌”之計是誰出的,史書上并沒有記載,也許是韓信,也許是張良,但四面楚歌之度才是壓垮項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四面楚歌之后,原本還想負隅頑抗的項羽,也失去了繼續(xù)抵抗的決心,而是挑選 了八百多員楚軍精銳,江東子弟,隨自已一起突圍。

注意,項羽的突圍不是韓信放了一個口子,韓信并沒有這么做的必要,因為楚軍已經(jīng)失去戰(zhàn)斗力和意志,又在重重包圍之下,沒有必要還用欲擒故縱之計,反而增加抓捕項羽的難度,根本不可能。



項羽的突圍就是自已軍事才能的體現(xiàn),是靠著硬碰硬突圍出來的,你想想韓信三十萬人硬碰硬碰都沒有打勝過項羽十萬殘卒,在當時的時代,能跟項羽硬碰硬的人物還沒有出生,包括韓信也不能。

即使是項羽手下只剩下28個人,仍然能像入無人之地一樣斬殺了上百漢軍,到最后楚軍全軍覆沒,全部戰(zhàn)死,項羽也沒有投降,戰(zhàn)至最后,項羽自殺而死,這不是韓信故意留的口子,項羽自殺都是臨時決定的。



原本項羽的求生欲望是很強的,所以才會帶著八百壯士突圍逃走,但項羽在準備乘船離開時,聽到船 公所說的話,一進悲憤交加,想起自已帶出來的八千江東子弟全部戰(zhàn)死,覺得自已沒有臉面回去見江東父老,于是自殺而死。

如果項羽不自殺,根本就沒有人能殺得了項羽。

3

項羽武功高強,力大無窮,要是韓信對項羽全面包圍,項羽比作困獸之斗,垂死掙扎,拼命抵抗,人死前,亡命之徒,最后殺傷力,破壞及大,影響也極大。弄不好,韓信也會被項羽反殺,殺死。十面埋伏,網(wǎng)開一面,讓項羽誤以為韓信會故意放他走,其實大部隊,主力部隊等著項羽規(guī)規(guī)矩矩進入預設的主要戰(zhàn)場和十分強大包圍圈。項羽不想沖出重圍,又進入一個強大的包圍圈。項羽憑自己之力左沖右殺,殺死韓信很多士兵,但殺不完韓信的千軍萬馬和強大軍隊。項羽疲于奔命,在心疲力盡時,活活地被氣死,累死,殺死?梢,十面埋伏,讓項羽走投無路。網(wǎng)開一面,手下留情是假的,其實是想斬盡殺絕,一網(wǎng)打盡。總之,項羽中了十面埋伏,九死一生,死得凄慘,悲壯,很有意義和價值。這就是英雄死得有尊嚴,有意義和價值。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求活命。

4

《孫子兵法》曰:“歸師勿遏,圍師必缺,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兵圣孫武告訴后人,用兵切勿和一心死戰(zhàn)的軍隊作戰(zhàn)。所以要給敵人留下一些希望,避免敵人拼死作戰(zhàn)。

韓信深通兵法,被后人譽為“兵仙!卑闯@韥碚f,韓信會按兵法上說的,網(wǎng)開一面,給敵人留下一條生路。但是,事實上韓信沒有這么做。韓信恨不得畢其功于一役,一戰(zhàn)就徹底消滅對手。

因為對手太可怕了,對手是神勇無比的項羽。項羽只要存在一天,劉邦和其他諸侯就無法安心。誰知道項羽會不會象在巨鹿和彭城一樣,突然來個大翻盤。

據(jù)司馬遷的《史記》所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睂Α氨偈潮M”的項羽軍,還要“兵圍數(shù)重!卑鼑恢嘏赂悴欢椨穑彩前鼑藥字夭欧判?梢妱詈椭T侯的決心之大,項羽不死,就決不罷休啊。

韓信對項羽是絲毫不帶客氣的。項羽發(fā)現(xiàn)不妙時,是怎么辦的呢?《史記》載:“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觯Y走。”

韓信精心包圍了數(shù)重,還被項羽的800多人擊潰,突圍而去。要知道,項羽軍中已經(jīng)飯都吃不飽了。項羽這支800多人的小部隊,是餓著肚子的打破了幾十萬人的幾重包圍圈。

發(fā)現(xiàn)項羽突圍而去,韓信立刻派出漢軍的騎兵部隊窮追不舍。在烏江邊上時,終于再次追上了項羽。

此時,項羽本可以順利渡江回到江東去的。臨上船時,突然覺得無面目見江東父老。于是項羽拒絕渡江,與剩下的人和漢軍死戰(zhàn)。隨從死盡后,項羽也身受重傷。項羽突然看到漢軍中有熟人,就說道,我送你個人情,你拿著我的頭去領(lǐng)賞封侯吧。然后,項羽拔劍自刎而死。

項羽真的神勇無比,若是心理素質(zhì)好些就安然無恙的回江東去了。真如此的話,韓信的十面埋伏就殺不了項羽了。

整個過程中,韓信都沒有網(wǎng)開一面。項羽從垓下之圍中沖突而出,靠的是自己的本事,真刀真槍的殺出去的。(本文原創(chuàng)。)

5

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字典釋義就是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這是個成語,典故就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zhàn){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

此戰(zhàn),劉邦勢在必得,軍事上全權(quán)交有韓信謀劃指揮,政治瓦解上,先用了四面楚歌一計,開打后,又放出話,誰斬項羽首級,賞千金,封萬戶侯。得勢之下把項羽虐成渣的心態(tài),全無一絲遮掩與憐憫。

真不知題主說韓信“十面埋伏”,還留口子,網(wǎng)開一面,從何憑何據(jù)發(fā)出此問??

也是巧,散發(fā)弄舟前幾日看了幾集電視劇《軍事聯(lián)盟》,該劇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角度揣摩演義古人心智心詐之術(shù)。正與否不論,聯(lián)想最近問答不少關(guān)于韓信的提問,有些感觸,正要發(fā)文。

藉此您這一問,額就嘮叨幾句,可能成了回答偏題,還望見諒。

韓信,后人稱之“兵仙”,軍事之能,縱橫歷史,出其左右者,還真鮮有。劉邦若無韓信助力,真的歷史要改寫。但,但,韓信用兵陣用戰(zhàn)術(shù),佼佼者無愧。政治頭腦上,小學水平;蛟S心中只想認知,看,劉幫大哥,你的能得天下,我出多大力了費多大心了,你就是不感恩,你也得忘不了我這小弟吧!但他忘了一點:飛鳥盡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

韓信后來的結(jié)局,我不用細講了吧?劉邦用著他時,應允他5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君不殺,見鐵不殺。事實呢,還是一命冤西。

十面埋伏!假設司馬懿會怎么做?假設司馬懿穿越到韓信身邊,又會教他怎么做?

什么十面埋伏,那時給自己挖坑。擺個九面埋伏或八面埋伏就行了。讓項羽別只剩下八百人,無臉回他根據(jù)地,故意讓他帶上三五千的回去,有個念想,東山再起。你已挫得他元氣大傷,讓“殘缺”的項羽復仇之火別熄滅好了,你隨時可撲滅他。有項羽這股殘勢制掣,劉邦什么時候,也得拿你當爺,用著你,不敢滅了你。

或許以及假設,韓信能對陣諸葛亮的話,諸葛丞相也得皺眉。但在政治權(quán)謀上,韓信,你在司馬懿面前,真是個小學生。

信筆拈來,言有不確處,還望同好賜教指正。揖手。




6

一說到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的垓下之戰(zhàn),都把功勞記在劉邦頭上,其實那是韓信的杰作。

不過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劉邦一個市井之徒,是漢朝的創(chuàng)建者,韓信是反賊,所以垓下之戰(zhàn)就成了劉邦英明、偉大的鐵證。軍隊是劉邦締造的,戰(zhàn)役也可以是劉邦親自指揮的,沒有別人什么事,洗洗睡吧,

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簽署了君子協(xié)議,兩家以鴻溝為界,分治天下,但一方撕毀協(xié)議,向?qū)Ψ竭M攻。這個撕毀協(xié)議的一方就是漢方,這個功勞應該記在劉邦身上,因為劉邦就是史上第一大無賴。

公元202年,韓信率兵30萬在垓下對項羽十萬軍隊形成包圍。而劉邦此刻在大后方坐鎮(zhèn)指揮,在沒有電話和電報,更沒有手機的情況下,劉邦指揮前線作戰(zhàn)只能靠意念了。

而英布跟彭越也參加了戰(zhàn)斗,但顯然是打醬油的。因此地球人都知道誰是這場戰(zhàn)役的指揮者,而且韓信對項羽形成了三面包圍,韓信主攻正面,但任側(cè)翼兩面包圍的兩位將軍也是韓信的部下,這里就沒有英布和彭越多大事,更沒有劉邦什么事。

不過既然劉邦是漢朝締造者,這么重要的戰(zhàn)役不把功勞記在劉邦身上說不過去。

我們知道韓信對劉邦形成了三面包圍,晚上張良指揮對項羽四面楚歌的攻心戰(zhàn),天亮韓信就對項羽發(fā)起總攻,把項羽的十萬精兵打得潰不成軍,只剩幾百殘兵在項羽帶領(lǐng)下突圍。

韓信為什么不像項羽鐵桶一樣包圍,為什么還對他網(wǎng)開一面呢?是指揮這場戰(zhàn)役的劉邦同志良心發(fā)現(xiàn)嗎?顯然不是,對于敢跟項羽說要分吃自己親爹的無賴來說,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的。而韓信一個戰(zhàn)爭機器,自然是把殺人當做天職,更不會心慈手軟。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韓信對項羽的軍隊網(wǎng)開一面,該不會是韓信這廝收受了楚軍的賄賂了吧?

真不是,這是韓信或者劉邦的故意采用的一種戰(zhàn)術(shù),這種戰(zhàn)術(shù)圍三闕一,實三虛一或者圍三放一。

我們的大軍事家孫子的有個軍事專著叫《孫子兵法》,這本書里有許多著名的戰(zhàn)術(shù),其中有一條就是"圍師比闋",意思是說在對敵人集中優(yōu)勢兵力進行殲滅的時候,切忌對敵人四面合圍,一定別忘了要留個口子。"闋"在這里等同于"缺",缺口的意思。

在你發(fā)動進攻的時候,哪怕你擁有的兵力比對方多了幾倍,有絕對的把握消滅對方,但也不能驕傲輕敵,麻痹大意,一定要給對方留一條生路。

我們的軍事家為什么要這樣說呢?這是一門科學,是前人無數(shù)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在此基礎(chǔ)上得出的金玉良言。

中國有句話叫困獸猶斗,還有句話叫兔子急了還咬人。從科學角度上就是人在絕境的時候,就會爆發(fā)出比平日里大出許多倍的能量。

曾經(jīng)有個老八路回憶說,在敵后打游擊的時候,他們在百姓家開會被日軍發(fā)現(xiàn),他們分頭逃跑,他一個人把敵人引開,翻過一堵墻、又一堵墻,翻到第三堵墻的時候傻了眼,因為這堵墻有一丈多高,根本就翻不過去。

可是眼看身后的敵人一邊高喊,一邊打槍,子彈嗖嗖在耳邊飛,四周別無出路,老八路一咬牙、一跺腳,一個箭步,一個助跑就越過了那堵墻。

而日本鬼子卻沒有一個人能翻過去,在后面急得直跺腳。時隔幾天,老八路再次來到這堵墻跟前,實踐多次,卻無論怎么都翻不過去了。

7

韓信能夠圍困項羽,卻還要留個口子“網(wǎng)開一面”的原因很簡單:“殺人誅心”,給予項羽生的希望,然后破滅,直至烏江河邊自刎。

從十面埋伏到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南邊,便派遣使者以共分天下為報酬,聯(lián)合韓信、彭越、劉賈、英布等人追擊項羽。

韓信率領(lǐng)三十萬大軍自齊南下,切斷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shù)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從壽春向北出發(fā),斷了項羽向南撤退的念頭。項羽無計可施,被迫收縮,退至垓下,至此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圍的水泄不通,韓信的“十面埋伏”計劃也得以實施。

韓信的“十面埋伏”,形如天網(wǎng),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戰(zhàn)就這樣展開了。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里,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聽了,懷念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失去了斗志,項羽唱完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隨后虞姬拔劍自刎而死。

韓信留一口“網(wǎng)開一面”

與其說“網(wǎng)開一面”,到不如說項羽連夜率領(lǐng)了八百騎兵,連夜向南逃跑突圍。直到第二天天亮,劉邦才發(fā)覺,便派遣灌嬰帶領(lǐng)五千騎兵追趕。

(題主在這邊認為是韓信“網(wǎng)開一面”也可以理解,因為韓信被稱為“兵仙”自然能料事如神,猜到項羽會星夜突圍)

最終項羽看著那些曾經(jīng)追隨自己的手下一個個都死去,加上自己的摯愛也自刎了,自己也再無信心,拒絕了烏江亭長的建議,選擇自刎,結(jié)束了自己這氣蓋世的一生。

為霸王畫上了可惜的句號!

韓信“網(wǎng)開一面”的原因:

一、古人云:作戰(zhàn)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而項羽曾經(jīng)有過破釜沉舟的戰(zhàn)績,因此韓信采取“殺人誅心”的策略,讓項羽失去卷土重來的信心。

二、此舉有可能也非韓信所能預料到的,不過無論如何,此時項羽的軍心渙散,加上摯愛的死去,早已無斗志,選擇突圍不過為了茍活(或許為了給死去的將士安排身后事)而已。

結(jié)語:無論如何,西楚霸王始終是西楚霸王,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才智,因此只能淪為歷史的失敗者,淹沒于浩瀚的歷史長流之中!

8

謝謝先生邀請!布衣尋道先生講的清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高袓與項羽多次交手,相互之間曾經(jīng)都有出手殺死對方的機會,確都沒有動手,自古英雄都具備相互欣賞的心理,英雄總會有共鳴之處,有意放走項羽和項羽曾經(jīng)不動殺機異曲同工,戰(zhàn)場上貴在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謝謝!祝新年快樂!


9

楚漢相爭一打就是四年,劉邦項羽在鴻溝對峙,韓信卻在北方攻城拔寨,并且打敗了項羽部將龍且?guī)ьI(lǐng)的20萬大軍,龍且的失敗讓項羽感覺到了一絲絲害怕,所以他開始了與劉邦的和談,雙方?jīng)Q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

鴻溝議和之后,項羽帶著部隊準備返回彭城,但是劉邦在謀士的提醒下,認為現(xiàn)在是發(fā)動對項羽進攻的最好時機,所以中途折返,并且要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合兵一處。但是韓信等人并沒有來,劉邦在張良的提醒下,給韓信等人更高的賞賜,韓信這才出兵合圍項羽。

項羽得知劉邦背信棄義,加快急行軍的速度,但是最終還是被追上,并被圍困垓下。根據(jù)《項羽本紀》記載: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下,加上張良的四面楚歌,楚國戰(zhàn)士已經(jīng)喪失的斗志,若是等到天亮,漢軍發(fā)動總攻,那么楚軍在士氣低落、人員又少的情況下必定失敗,所以項羽決定趁夜色突圍。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項羽夜色突圍只帶了800人,將十萬人的大部隊留下來做為掩護,因為大軍一旦行動,必然會被漢軍所發(fā)現(xiàn),所以項羽只能帶領(lǐng)少量人馬突圍。到第二天白天漢軍才發(fā)現(xiàn)項羽逃跑了,灌嬰帶著5000起兵追趕,最終在烏江逼迫項羽自刎。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項羽的突圍不能確定是否是韓信留有缺口,在我看來韓信留缺口的可能性很小。古人講圍三缺一,但是那是需要將大部隊放行的缺口,韓信很顯然沒有這樣做,如果只是將項羽少量的部隊放行,即使是項羽沖出重圍,漢軍派遣一支騎兵就可以追上項羽,項羽最終還是逃不了漢軍的追繳,這種放行的意義不大。

總體而言項羽的突圍與韓信沒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他能突圍出去主要的原因是利用夜色,加上十萬大軍作為掩護,這才能有小股部隊突圍的可能。

10

韓信“十面埋伏”擊敗了項羽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流行的?墒恰妒酚洝贰稘h書》等正史并沒有相關(guān)的記載。

有記載的一個是《前漢書平話》:“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里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烏江自刎,萬里江山一歸漢業(yè)!痹摃稍司幙瑪⑹轮饕罁(jù)正史,細節(jié)多采用民間傳說、元曲劇目等。

另一個就是琵琶曲《十面埋伏》,氣勢磅礴激昂,確實好聽。但此曲產(chǎn)生于何時尚無定論。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一文中有相似記載。曲譜最早見于公元1818年的《華秋頻琵琶譜》。

所以可以推測,韓信“十面埋伏”擊敗項羽,是后代話本小說為了豐富情節(jié)、渲染氣氛,以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種杜撰的手段。琵琶曲是對歷史的一種藝術(shù)再創(chuàng)作。但隨著廣泛的流傳,人云亦云,也認為這是史實了。就像現(xiàn)在火爆的電視劇也洗白了一些歷史人物。



《史記》說的是,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各路聯(lián)軍合圍垓下,要包項羽的餃子,氣吞山河的項羽怎肯束手就擒,和韓信剛正面。韓信先進軍不利,退后,左右兩翼大軍殺出,自己再反殺一波,項羽大敗。晚上,漢軍嗨唱楚歌,唱得楚軍思鄉(xiāng)情切,毫無斗志,唱得項羽大驚,以為漢軍盡奪楚地。

晚上,項羽帶領(lǐng)八百騎兵向南突圍成功,渡淮河,走陰陵,被老農(nóng)騙到沼澤地里來了一波減速,后面灌嬰率領(lǐng)的五千騎兵追上了,等到了東城,無法脫身,身邊也只有二十八騎了。勇猛的項羽帶著二十八騎硬是在五千漢軍中縱橫一波,證明自己認為的非戰(zhàn)之罪,實天亡我。最后來到烏江,發(fā)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感嘆,自刎而死。



十面埋伏不存在,網(wǎng)開一面更不存在。實力上,項羽只有征戰(zhàn)多年、人困馬乏、缺糧少助的十萬楚軍,再加上漢軍一曲楚歌揚,楚軍皆斷腸,哪有什么軍心;漢軍劉邦、韓信、彭越、劉賈、周殷等率領(lǐng)六十萬大軍。態(tài)勢上,楚軍已被漢軍合圍。這種情況,要么是打殲滅戰(zhàn),要么是先圍而不殲,甕中捉鱉繼續(xù)消耗,最后還是殲滅。

垓下之圍,可以說是劉邦苦心經(jīng)營多年大戰(zhàn)略包圍項羽的最終成果。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機會不易,失不再來,不可能放棄的。心理上,劉邦被項羽在局部戰(zhàn)場上吊打多年,早就怕了,恨不得項羽早點失敗死去。所以不惜封賞韓信、彭越,讓他們速速帶兵合圍項羽,畢全功于一役。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