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福東渡,究竟有沒有推動漢字在日本的發(fā)展呢?答案是肯定的。

題主之所以說,徐福沒有推動漢字在日本的發(fā)展,或源于漢語和日語發(fā)音的巨大差異而來,但這并不能說明,日語和漢語沒有聯(lián)系,相反,二者的聯(lián)系非常非常緊密。

緊密到什么程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多數(shù)日本人都承認,中日乃是“同文同種”,而中原文明就是日本文化滋生的源頭。

而把源頭引入日本,做出這個貢獻的,不是別人,就是來自秦始皇時代的著名方士,徐福。

正是徐福,把代表當時最先進文明的漢字漢語等文化和技術傳入日本,一舉奠定了今日之日本以漢字為核心的文字文化體系。


由此,徐福東渡的歷史貢獻,已經(jīng)被中日兩國學術界所認同。而且,兩國均認同,徐福對兩國文化交流的巨大貢獻,迄今為止,他被學界認定為日本文化的拓荒者。而這個歷史地位的奠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漢字在日本的發(fā)展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甚至可以說是,開天辟地的!

日本每年的“漢字祭祀”,足以證明,他們對漢字的崇拜是“自古而來”。


這是日本清水寺的主持森清范法師在用最大號的毛筆書寫年度漢字,當時日本正頻繁經(jīng)歷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困擾,法師的一個“災”字,一方面希望為來年祈福,另一方面,也抱著虔誠之心,潛意識里紀念一個偉大的中原王朝的方士,徐福。因此,徐?梢苑Q為日本人的人文肇祖、日本漢文化的奠基人。

日本的古代,直到秦漢之前,都是沒有文字的,他們的歷史曾經(jīng)是文化荒漠。徐福的出現(xiàn),把漢文明帶入日本。

今天的日本,已經(jīng)把一年一度的“漢字祭祀”——年度漢字的評選,演變?yōu)橐粋重要的民族傳統(tǒng)。日本的大和民族,把中國人最為推崇的“和”作為民族稱謂,也可知其對漢文化的崇拜已經(jīng)愛到了骨髓里。

眾所周知,日本對唐朝推崇備至,但是引入漢文化確實是從徐福時代開啟的。此后,漢代皇室劉阿知等大量中原人移民到日本,與當?shù)赝林诤,把先進的中原文化帶到日本。這包括,漢文化的核心文化,漢語漢字的傳入。


這是1958年在日本九州出土的青銅器具,上面清晰地刻有隸書字體的文字。這也是迄今為止,日本考古發(fā)現(xiàn)能看到的有關文字的最早記錄。你沒看錯,是漢字,而不是其它文字。

由此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歷經(jīng)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文明不斷被帶入日本,從而一舉改變了日本的文明,把它迅速從落后的彌生時代帶入了封建時代。而徐福東渡那一批人,最早就已經(jīng)把漢字、耕織和冶煉等技術源源不斷地帶入日本群島。

而秦漢時期,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我們文字剛剛大一統(tǒng),從篆書開始向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各種字體轉(zhuǎn)變。姓氏開始流行,當徐福東渡的時代,百家姓尚在形成中,沒有成熟,也沒把姓氏完整帶入日本的可能。

反而,在相隔大海的日本,文字和語言有了自我發(fā)展空間,形成了海外特征。今天,很多人都認同日語和漢語有著內(nèi)在緊密的聯(lián)系,甚至有人認為,日語如同漢語的地方方言,和江浙粵語等又都有相似性,日語中至今仍舊保留有大量發(fā)音和漢語普通話相似的詞匯,至于方言詞匯還更多。


這是日本明治2年,于1869年日本出版的原版書籍,《祝詞式正訓》,傳世數(shù)量極少。它是一本全漢字漢文的和刻本,是一本關于日本神道祭祀祝禱文的大合集。它相當于我國古代祭祀天地社稷的祈禱祝詞文集。

從該書體系可以一睹漢字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浸染有多么深刻!此外,日本天皇的年號,都和中國歷史書籍緊密銜接。如裕仁天皇,平成天皇等,都是從中國古書中選取,能如此緊密地和漢字漢語文牢牢地聯(lián)系在一起,毋庸置疑,當年徐福東渡帶來漢文化的功勞是無與倫比的。

從這些發(fā)展變化不難看出,不能不說,日本的語言和文字都極其緊密地繼承自漢語文系統(tǒng)。他們始終如一地咬住漢字這顆參天大樹不松口,又在漢字主干的基礎上,開枝散葉,發(fā)展變化。

他們?nèi)绾卫^承呢?日本人在繼承古代復雜的漢字過程中,靈活地擺脫了復雜的原始漢字,他們走的是一條漢字簡化之路。一方面,化繁為簡,拆分漢字偏旁部首。

另一方面,因繁體漢字筆畫過多,學習不易,日本人在學習過程中,耍了小聰明,拆分漢字偏旁部首。同時,他們想方設法對漢字進行簡化。他們甚至大膽的吸收漢字的草書、行書等簡化字體進日語漢字里,以便達成書寫方式的簡便,可以更好地書寫。

而歷代書法家的書法,自然就成了模仿學習對象,今天日本文字里的片假名,很多都是源自于古代漢字書法的演變,衍化。

徐福貢獻太大?他因何成為神武天皇?


近年來,日本的考古不斷發(fā)現(xiàn)大量來自于中原地區(qū)的青銅器和錢幣,包括一些勞動工具。這些發(fā)現(xiàn)都證明,古代中國人對日本社會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而徐福的貢獻,就是幫助日本擺脫原始落后狀態(tài),奠定了日本的漢文化基礎。

成書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徐福入日本建國考》最早最權(quán)威地解釋了日本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都離不開徐福。

該書的作者衛(wèi)挺生,從十個方面論證了徐福和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的吻合之處。

該書出版后,引起了空前轟動。其學術價值得到了日本皇室的認可,尤其是裕仁天皇的弟弟三笠宮,對該學術研究成果推崇備至,并在其要求下于70年代出版了這本書的日文版。

這是日本的徐福廟,類似的古跡等在日本多達50多處,登陸地點20多個,關于徐福的傳說30多個,可見徐福在日本受歡迎程度,其把漢字等中原文明帶入日本的貢獻才是根本原因。

這是徐福當年船隊搭乘的神鳥船復原圖,近年來在我國蓬萊陸續(xù)有船體實物發(fā)現(xiàn)。船首上雕刻的巨大鳥類是中國特有的,叫鹢鳥,它出現(xiàn)在日本文獻記載里,而日本卻沒有這種鳥。

而日本學者飯野孝宥出的專著《彌生的日輪》也贊同該觀點。

而這部記錄日本歷代天皇的歷史書,用純正的漢字記錄天皇歷史和傳說。包括日本傳國三寶,鏡、劍和玉,都是來自于秦國。這些都印證了徐福到日本創(chuàng)世紀開國的事實。

既然徐福貢獻這么大?他是如何登陸日本的呢?

事實上,徐福東渡有兩條路線圖。徐福帶著秦始皇許配給它他的公主,3000童男童女組成男軍和女軍,和強大的秦國海軍,駕駛著當時先進的神鳥海船探訪日本。

他們先后從兩條路線進入日本,即“北行航線說”和“南行航線說”。

北行航線:從瑯邪出發(fā)——遼東半島南——朝鮮半島西的海岸線——穿過對馬海峽——到達日本北九州——和歌山等地。

南行航線:一說是,從山東青島(成山頭/之罘)——朝鮮半島南部——日本九州等地;

還有一說是,從蘇北沿海諸港口——橫渡黃!r半島——穿過濟州海峽——抵達日本九州——或直達日本。

這是徐福到日本的登陸地點,結(jié)合傳說里3000童男童女,以及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傳說等相互印證,證明徐福對傳播中原漢文化但日本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而近年來,日本關于“神武東征”的傳說記載和徐福墓地又相互印證,認為日本傳說中的第一代神武天皇,作為天照大神后裔,其實就是徐福!

第一代天皇的出現(xiàn),正是在日本把漢字文化引入后,而其相關的史書論述都是在這之后形成的。


我們也能從日本史書的相關記載和今天位于日本和歌山縣的徐福墓找到蛛絲馬跡。

原來,神武東征途中,其家臣說的話讓他篤信,后來家臣戰(zhàn)死,他被埋葬在和歌山縣。而這里也正是今天徐福墓所在地。


神武天皇,究竟是不是徐福?目前雖然存疑。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都指向徐福一個人!很多日本人也相信就是他!

日本豐富的文化傳承,都離不開漢文化!

繼徐福之后,日本越來越重視漢文化的學習,不斷派遣“遣唐使”來中國學習,還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經(jīng),都加速了日本對漢文化的學習傳承。

事實上,日本保留了很多古代中華文化傳統(tǒng)。比如,榻榻米,木屐,藝妓,和服等。他們把唐宋文化的精髓都吸收了,并做到了傳承。才有今天“唐宋在日本”,“他們更像古代中國人”等說法。以至于,今天一些日本小姐姐來中國,穿起了漢服,都是那么自然!

日本繼承的掃墓文化,觸目驚心的漢字,俯拾皆是,隨處可見。


你是不是很驚訝于這么多漢字,活脫脫就是中國的趕腳。

不僅柔道源于中國,還有日本的武術文化。

“天下武功出少林”,蜚聲國際的中國功夫電影《少林寺》于上個世紀紅遍世界影壇,這部武術電影開篇就記錄了一段真實的歷史。日本武術聯(lián)盟宗道臣大師來中國交流武術,為的就是溯本清源。


近年來,不斷有日本學者考證后,要來中國認祖歸宗。他們認為,日本人的土著,源自于中國云南的彝人。

他們考證后,認為包括火把節(jié)等很多習俗是一致的。這說明,中國的漢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日本。而基因檢測學也證實,日本人一部分來自中國,其中,就有徐福后代。

日本前首相原田也自稱是中國漢代皇室劉阿知的后人。

日本姓氏很多,不但中國人的姓,還有中國人沒有的姓氏,多大20萬個,包括了徐福的后人,福田,羽田等。


而這些姓氏在漢字傳入日本之初,還并不流行,知道明治時代,姓氏越來越重要,層出不窮,而且,注重姓氏的家族榮耀,總是千方百計進行維護。

盡管有人在質(zhì)疑日語為何與漢語差異這么大,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它的發(fā)音和南方語言接近,難怪很多南方人說學日語相對容易,因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其強大的軍隊還征服了西南蠻,這些人里的就有人被選為徐福的童男童女,他們把南方語言帶入日本。

更有學者指出,中日韓的語言文化都因為徐福而變得密不可分。韓國學者也承認,徐福是韓國文化傳統(tǒng)的先驅(qū)者。


總之,無論中日之間有多少恩怨,但漢文化的傳統(tǒng)始終貫穿,從未中斷,并始終如一地見證并發(fā)展著更多源自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

最佳貢獻者
2

首先假設徐福確實東渡日本,且在日本傳播漢文化,包括漢字。有幾個概念需要澄清:

1.古代日本和古代中國一樣,文盲率奇高,能識字的絕對是有錢有地位有文化的,哪怕舞刀弄槍的武士,所以能說容易,能寫能讀難。

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更是全用漢字表達。以后,最有文化的可以跟中國上層一樣精通漢語(聽說讀寫),稍差些的能看懂,再次之能看懂日本假名,最后就是大多數(shù)能說不能寫的文盲了。

2.日本古代學習中國主要有幾個重要時期:漢朝皇帝御賜的倭國金印,日本人是以國寶對待的,那就是震懾其他日本權(quán)勢人物的尚方寶劍。唐朝時期日本派了許多次遣唐使來學習唐文化,進行了大化革新。當時中國有位叫鑒真的和尚還偷渡日本傳播文化。

3.現(xiàn)代日語發(fā)音模仿中國按傳入時間主要有三個時期:吳音:模仿南方人的發(fā)音,南方人學日語具有先天優(yōu)勢,舌頭不打彎兒;漢音大約是隋唐時傳入的,模仿北方、長安一帶的發(fā)音;唐音是從宋代以后傳入的,也是模仿南方地區(qū)的發(fā)音,也叫宋音。

4.普通百姓連姓氏都沒有,當然日本天皇不需要姓氏,只有統(tǒng)治階級才有姓氏,直到明治維新后才命令全國起姓氏,所以才有:村上、井上、田中、中村、上原等見物起姓,當時都還是文盲呢。

總結(jié):徐福東渡日本至少給日本上層社會知道在不太遠的西方有一個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國家,這就是日本第一個老師:中國。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3

徐福東渡日本 有一個問題 是不是真的登陸也存疑



如果沒有登陸成功 就沒有說下去的了 但是如果登陸成功 為何不說漢語 我覺得是又一定道理的 如果說了漢語就與當?shù)氐脑∶駴]有辦法融合了 因為言不通也 言不通怎么交流呢 那么勢必要改說日本話了

徐福,是秦始皇時候的一個方士。方士實際上是以追求長生不老為終極目的專業(yè)技術工種,就是所謂的神仙家 有一種說法是,徐福一去就是好幾年,但仍沒有找到仙藥,始皇帝龍顏大怒,要把徐福處死,徐福只好欺騙始皇帝,稱他去過蓬萊島,見過了神仙 但神仙要求要以三千童男童女交換,還要有各種技術人才一百人等條件 秦始皇雖然將信將疑,但求藥心切,就滿足他的要求,派他繼續(xù)求藥

徐福東渡是公元前210的事情 那個時候日本還沒有文字記載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4

漢字在日本還要咋發(fā)展?畢竟不是中國。另,我覺得之前有個問題特別好,徐福為什么去了日本就不說漢語了?

5

徐福是秦人,只會寫秦書小篆和公文隸書,那會穿越寫出漢字,累死也完不成此等狀舉,除非是劇本人物,舔偉人屁服能穿越,真實世界物體人是沒有這本事。

6

徐福東渡日本,不是不推廣,而是故意為之。原來的日本是沒有自己的文字,其實,早期都是用漢字行文,發(fā)展到后來,他們的文字都是將漢字分解而成,目的就是起到保護自身生存秘密,有如無線電密碼一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