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教授以歷史為依據(jù),從《易經(jīng)》的角度來解析為什么統(tǒng)一中國的秦朝這么快就滅亡了。我們應(yīng)該重讀那段歷史,從中獲取有價值的啟發(fā)和思考。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36, \"vname\": \"\u79e6\u671d\u4e3a\u4ec0\u4e48\u8fd9\u4e48\u5feb\u5c31\u706d\u4ea1\u4e86\uff1f.mp4\
曾仕強教授以歷史為依據(jù),從《易經(jīng)》的角度來解析為什么統(tǒng)一中國的秦朝這么快就滅亡了。我們應(yīng)該重讀那段歷史,從中獲取有價值的啟發(fā)和思考。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36, \"vname\": \"\u79e6\u671d\u4e3a\u4ec0\u4e48\u8fd9\u4e48\u5feb\u5c31\u706d\u4ea1\u4e86\uff1f.mp4\
謝謝邀清!
秦朝最大的貢獻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尤期文字的統(tǒng)一,對維系民族團結(jié)和國家統(tǒng)一起了巨大作用,是秦始皇雄才宏略的最終體現(xiàn),也為后人治國理政奠定了基礎(chǔ)。
然胡亥卻昏庸無能,未能盡其己任,在始皇半路暴死,在趙高和李斯假旨扶持下,倉促間登上皇帝寶座,身為二世的胡亥,更是昏庸殘暴,對人民壓迫逐漸加重,增加賦稅,橫征徭役,民眾在水深火熱之中苦苦煎熬。
忘卻兄弟手足之情,聽信奸賊趙高之言,為穩(wěn)其位,逼死其兄公子扶蘇,殘害忠臣良將,確有“國將不國了”之感。在急用人時,自己身邊卻無可靠良將為其保駕,實則是上了奸賊趙高之當,借二世之力,解除異己,好為以后控制胡亥二世先打基礎(chǔ),昏庸胡亥二世哪里知道,這個無形之網(wǎng)正慢慢從頭頂落下。
按步就續(xù)后的陰謀實施完成,趙高終于顯現(xiàn)出其陰險,狡詐和高高在上兇傲恣態(tài)了。問二世“指鹿為馬”,胡亥說是“馬",趙高心疑二世還有干政傾向,又騙至后宮,荒政亂淫,享受作樂,此時的胡亥二世真正成了一個傀儡皇帝。如若不是秦始皇定下的嚴格制度的約束和文武大臣的極力勸阻,趙高登上寶座后,胡亥二世還覺得在做夢。
趙高在自己不能就位后,以各種非正當軍情假報,逼死二世胡亥,可伶昏君至死也未能明白。后趙高又立子嬰三世紀位,可惜這位專橫狡詐陰險狂傲的奸賊未曾想到,會死在自己立的皇帝三世子嬰之手,
所以,秦朝滅亡的主要因素是:嚴酷刑法的殘忍,沉重賦稅的征收,大規(guī)摸徭役的征發(fā),征戰(zhàn)六國十年國力的貧乏,奸賊的當?shù)篮突杈臒o能等諸多因素,引發(fā)的民憤民怨,激起了各地人民對大秦的反抗斗志。
要說是誰導(dǎo)致秦朝的滅亡,最直接的罪人是,昏庸無能的二世胡亥,還有在昏庸無能之下助長了其陰險狡詐兇殘的奸賊趙高,再就是當政治國不力的皇帝三世子嬰。
秦統(tǒng)一中國采取的就是鐵血政策,依靠虎狼之師,各個擊破,掃滅群雄,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過程中也與六國結(jié)下了血海深仇。秦完成統(tǒng)一,最難啃的骨頭應(yīng)屬楚,故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項羽的祖父項燕就是秦滅楚之戰(zhàn)中,楚國的統(tǒng)帥,在秦楚戰(zhàn)爭中殉國,也成為楚人的軍魂。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秦一味使用武力,少有懷柔安撫政策,故在六國人民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秦統(tǒng)一中國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維護大一統(tǒng),從其本意上也是在防范六國東山再起。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及”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秦毀六國名城,捕殺反叛的六國故人,收繳天下的兵器焚毀,削弱天下人反叛的能力。北擊匈奴,南服百越,鞏固邊疆。同時經(jīng)常巡行各地,在天下人面前樹立無上威嚴。但是窮兵黷武的背后是百姓沉重的徭役負擔。在長期的戰(zhàn)爭過程中,民生凋敝,天下初定之后,仍然是無休止的賦稅和徭役負擔。秦律極為嚴酷,稍不注意即觸犯刑律。引發(fā)秦朝滅亡的導(dǎo)火索--陳勝吳廣起義,即是因大雨延期,不能及時趕到,按律當斬,所以,陳勝吳廣喊出“等死,死國可乎”,同樣都是死,不如為國家而死。于是轟轟烈烈的大澤鄉(xiāng)起義敲響了秦帝國的喪鐘。
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
如果只是農(nóng)民軍起義,以當時秦朝強大的軍事實力,根本不可能成大氣候。但天下苦秦久矣,六國后人均對秦朝懷有仇恨。起義一起,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六國舊地紛紛立六國之后,重新割據(jù)稱雄,天下諸侯林立,大有上演戰(zhàn)國故事之態(tài)勢。布衣出身的泗水亭長劉邦在秦末亂世中脫穎而出,率先攻入咸陽,秦朝滅亡。此后,經(jīng)過四年楚漢戰(zhàn)爭,終結(jié)亂世,建立漢朝。
項羽分封諸侯圖
秦的滅亡既有偶然因素,也存在歷史的慣性因素。偶然因素在于,秦始皇是在巡行途中突然在沙丘行宮中病亡的,遺詔讓長子扶蘇即位,但是趙高勾結(jié)李斯合謀假傳遺詔賜死扶蘇及蒙恬,立胡亥為皇帝。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此后又發(fā)生了趙高害死李斯,害死秦二世,另立子嬰,子嬰最后誅殺趙高的一連串秦廷內(nèi)亂,而此時,秦朝已經(jīng)風雨飄搖。假設(shè)秦始皇在妥善做好繼承人接班后離世,扶蘇順利即位,以他生性仁慈的性格以及在軍中有蒙恬的支持,很有可能采取與民休息的國策,緩和社會矛盾,減輕百姓負擔,如此秦朝還可能延續(xù)下去。
再者,秦驟亡還有一個因素是六國復(fù)辟力量強大,歷史慣性力量大。秦朝亡主要因素在暴政在高壓統(tǒng)治,而不在其所創(chuàng)立的制度。但其創(chuàng)立的制度有著超越時代的特性,短時間很難被接受。所以,六國紛紛打出六國后人的旗號,迅速得到天下人響應(yīng)。這反映出新的制度需要時間檢驗,而歷史的慣性力量強大,人們在沒有看到新制度所帶來的優(yōu)越性時,會習慣于回到過去。項羽表面上尊義帝,而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但其內(nèi)心何嘗不想一統(tǒng)天下,分封諸侯只是在自身力量不夠強大的時候,對已存在勢力的承認。劉邦建立漢朝之后,異姓王成為他的心腹之患,他著手剪除異姓王,但保留了劉姓王,最終也埋下了禍根除此之外,秦朝的制度基本原封不動繼承下來。只是高壓政策變成了與民休息的“無為之治”,一直到漢武帝,國策才發(fā)生改變。
歡迎關(guān)注生說歷史,愿與你交流
謝謝邀請!
對秦朝的滅亡作一個簡短的回答。根據(jù)秦朝滅亡的結(jié)果判斷!可以證明秦朝滅亡的問題:事實證明,秦朝只有秦始皇的能力,可以調(diào)動秦朝的力量,形成合力,使秦帝國強盛,這是不爭的事實。除秦始皇之外,整個秦朝(君臣)竟沒有一個有遠見卓識,有能力的人(包括整個君臣),能夠調(diào)動力量,協(xié)助帝王走上正規(guī),延續(xù)秦朝帝國。這就暴露出一個明顯的問題,也是秦朝覆滅的真正原因:就是秦朝(指君臣)無人,沒有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能夠掌控,指引秦朝的人,所以秦朝的滅亡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主要是因為胡亥的問題。
首先就是閹宦謀逆,殺長立幼。秦朝統(tǒng)一六國之時,各國人心動蕩,而朝中大臣謀逆,所以看似太平的大秦王朝實際上已經(jīng)搖搖欲墜。始皇病危之時就寫好遺旨準備立公子扶蘇為太子,只是宦官趙高身為嬴政小兒子胡亥的老師,自然是盼望著自己的學(xué)生能夠繼承皇位,自己也能夠沾點兒光。所以他聯(lián)合丞相李斯,強行改變了秦始皇的遺愿,殺死扶蘇,立胡亥為自己的傀儡皇帝。然后秘不發(fā)喪,直到回到秦朝國都才宣告始皇去世的消息。而胡亥登上皇位之后,所有事情都在趙高的掌控之下。甚至是敵軍都打到國都了二世還不慌亂。乖乖,人家都快打到自家家門了竟然都還不覺得是件大事,您就知道這二世到底昏庸到了什么地步。大傷秦朝元氣。如果宦官趙高沒有謀逆,操控政權(quán),也許秦王朝的歷史就要被改變,也許歷史真的要再它寫呢!
其次就是弒逆與蒙蔽。秦二世昏庸無能,只會貪圖享樂。他的才能低下,遠不如他的父親始皇,而他又是宦官趙高一手推上皇位的,所以事事都是要趙高掌管。趙高哄騙二世對百姓加強刑法控制,然后又讓二世殺害自己的兄弟姊妹。這殘暴百姓,殘害手足之類違背人心之事早在秦朝便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更甚者趙高直接提議讓秦二世躲在宮中,各大臣皆不予理睬,連李斯都不再召見。后來趙高直接設(shè)計將李斯殺害。秦二世與外界一切隔絕,只是沉浸在溫柔鄉(xiāng)中,窮奢極欲將始皇葬于驪山,這樣自然會招致百姓的不滿,自然會有仁人義士奮起舉起來為民旗造福天下盡生靈。
最后便是農(nóng)民起義和趙高弒君。這群烏合之眾并不是破壞秦朝元氣的根本原因。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多少次農(nóng)民起義幾乎都沒有成功的。畢竟當時的秦朝雖然腐朽不堪,但是仍然兵力強勁,將士們手中的武器更是配備精良,并不是一群沒經(jīng)過正規(guī)訓(xùn)練的普通農(nóng)民就能簡單打敗的。這群沒受過正規(guī)訓(xùn)練和教育的農(nóng)民士兵,極易在獲取一點成就之后就開始爭權(quán)奪勢,并不會真的考慮到怎樣建立一個有系統(tǒng)和規(guī)制的王朝。所以很快陳勝死在下城父,就是現(xiàn)在的安徽蒙城縣,吳廣也被下屬所殺。真正能夠傷到秦朝元氣的其實是南方的軍隊——沛人劉邦和楚將后代項梁。秦二世再傻也不至于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還認賊作父,他看出了趙高的詭計,而這趙高一看胡亥要反抗,就把胡亥給殺了。這樣大秦王朝就開始走向了滅亡的途道,始皇帝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辛苦建立的舉世王國就這樣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撲沉中。
秦朝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就把種種這些丑事都做全了,后代各朝似乎都曾重復(fù)過這些事情。這或許就是中國歷代君主王朝的弊病,是無法根除的。
我認為是秦始皇導(dǎo)致了秦朝的滅亡,秦朝滅亡的最主要因素是沒有將戰(zhàn)時法令修正為平時法令。作為秦始皇的忠實粉絲,我認為秦始皇陽剛有余而陰柔不足,將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于白癡一般的胡亥,實在是對偉大帝國的侮辱。秦始皇至少有三次機會避免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現(xiàn)在分述如下,大家共同討論。
其一、統(tǒng)一后沒有及時修法而治
法家思想的精髓是“時移事異,勢異備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商鞅變法后,將秦國變成了一個地主階級軍事主義強國,人們不是當兵打仗就是種地納糧。當兵打仗是最危險的事,種地納糧是最苦的事,要讓人們自愿當兵種地,就要依靠強大的獎賞制度。秦法重賞重罰,事無巨細,皆有法式,法網(wǎng)恢恢,密而無漏!依靠商君之法,秦國爆發(fā)了強大的戰(zhàn)爭潛力,最終統(tǒng)一了六國,全國只有少量貴族在復(fù)辟。這時秦始皇如果能及時修正法令,輕搖薄賦,與民休養(yǎng),緩慢開展大型工程建設(shè),一步一步開展對匈奴、百越的進攻,那么天下百姓自安,如此大秦不亡。
其二、沒有盡早確立扶蘇的太子之位
秦始皇精力過人,十分勤政,每天批閱兩百公斤以上的公文,全國大小事務(wù),在他這里決斷永遠不會過夜。雖然秦始皇英明神武,但是他沒有想到他終究是一個人,不是一尊神,他百年之后,秦朝后繼無人,則一切努力將付諸東流。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可以去追求成仙的虛無之事,但是太子之位當盡快確定。二十多個兒子里面,只有長子扶蘇可堪大用,就算不堪大用,也可傳給其它兒子,只要不傳給胡亥則大秦不亡。要知道帝國元勛功臣俱在,則帝國行政不會癱瘓,如此則秦軍可以戰(zhàn)勝起義軍。如果扶蘇繼位,那么大秦也不會亡,因為他會如同司馬遷說的那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先帝之過一旦改正,那么劉邦之流也不會起義造反。
其三、沒有依法誅殺趙高
作為大秦帝國滅亡的第一推手,趙高罪孽深重,但是趙高其實早在滅趙之戰(zhàn)后就該死掉的。當時趙高奉命去誅殺邯鄲以前欺負過秦始皇母子的人,結(jié)果趙高濫殺無辜,將趙氏王族沒逃走的盡數(shù)誅殺,另外還將不少宮女、平民一并誅殺。蒙毅依法將趙高逮捕,按律要將趙高斬首,結(jié)果秦始皇念在趙高勞苦功高,特意下了一道王書,免去了趙高的死刑,第一次有法不依。趙高活下來了,結(jié)果大秦注定要滅亡了。
感謝邀請!從《過秦論》和《阿房宮賦》里可見一斑,但這一斑是表相和直接的,我們不妨從另一個方面分析——秦興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興盛的關(guān)鍵是強大的“執(zhí)行力”,我們再往上推,什么樣的社會制度才會產(chǎn)生如此強大的執(zhí)行力?“法制化”。那么法治社會又從何而來,這里邊有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物:韓非和商鞅。這是整個秦國統(tǒng)治思想的奠定者。
現(xiàn)在再結(jié)合《過秦論》和《阿房宮賦》來看看,秦在統(tǒng)一六國后,最關(guān)鍵的其實是要休養(yǎng)生息,然后是富民強民。但這兩點和秦國的法家思想似乎開始沖突了,毋容置疑,戰(zhàn)爭時期,法家思想絕對可以讓一個國家迅速強大,而坐江山的時候,最需要的其實就是“解放勞動力”了,法家思想在這點上,并不占優(yōu)。
漢初的“無為而治”,我們的改革開放,都是這樣——管的“越少”,生長越旺盛,等樹苗長大了,再開始田間管理,否則會“傷了莊家”。
秦朝的滅亡,這就是根本,其它的,都是表相。
第一,血海深仇,不共戴天;第二,苛政殘暴,民怨沸騰;第三,重賦搜剮,非修非息;第四,諸多一統(tǒng),認可極低;第五,仁心無存,思想不一;第六,降將故里,復(fù)燃死灰……
你好,秦朝之所以滅亡,表面上很大的原因是死在嚴刑峻法上,天下人受不了了才揭竿而起,迅速把秦朝淹沒。但是這里面?zhèn)人覺得嚴刑峻法、大興土木、焚書坑儒都只是后世文人給秦朝滅亡安的種種罪名而已,根本原因不在這些表面現(xiàn)象上。
秦朝之前的八百年的周朝,一直用的是分封制,而秦朝摧枯拉朽一般的迅速統(tǒng)一中國,中間很多諸侯國都是投降的。為什么投降?那就是按照以前幾百年的慣例,投降了依然可以有爵位的,仍然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所以秦國才能故此輕松的席卷殘云,而事實上并沒有徹底消滅掉各諸侯國的殘余勢力。
秦朝在短時間內(nèi)選擇了郡縣制,這讓那些投降的諸侯的爵位被剝奪,這讓那些當初沒有抵抗就投降的諸侯國希望破滅,對郡縣制十分不滿。秦始皇對此不得不收天下之兵,以防止各諸侯國反抗,實際上,秦國并沒有真正收服天下的人心。尤其是楚國一直都不服,王室的后裔一直都有取秦而代之的想法。
秦始皇急于推廣秦律,統(tǒng)一天下文字和計量單位。其實秦始皇是清楚他的危機的,之所以要推行郡縣制,就是為了進一步剝奪諸侯的權(quán)利,把他們的權(quán)力化整為零,以免他們東山再起。秦始皇只不過是想用法家思想進一步用于統(tǒng)一天下,但是他忘了,此時的天下更需要的是從戰(zhàn)亂中走出來,得到休養(yǎng)生息。
有人說,秦始皇修長城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我覺得修不修長城秦朝一樣會在短時間滅亡。秦朝是死在郡縣制推行得太快,沒有緩沖,習慣了分封制的各國諸侯一下子不能適應(yīng)而且抵觸之心越來越強烈,才會一呼百應(yīng),這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劉邦建國時也在郡縣制和分封制上猶豫過,最后還是選擇了分封諸侯王,但是條件成熟后就把各個異姓王一一消滅,并提出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的口號。直到漢景帝八王之亂才漸漸把和劉姓王的權(quán)力漸漸回收到中央,后來漢武帝又搞了個推恩令,又進一步分化各王侯的地盤和權(quán)利,才真正實現(xiàn)了中央集權(quán)制。如果劉邦一開始就搞郡縣制,估計下場也不會比秦朝好了多少。
至于焚書坑儒、勞民傷財,那都是漢代以后的儒家給秦始皇潑的臟水,聽聽就好了,不必太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