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選回答】源自@峰子奇觀的優(yōu)選回答。

準(zhǔn)確的講,清朝只有11位皇帝,后金時期有2位大汗。愛新覺羅的皇基始祖——努爾哈赤,是建立后金的大汗(或汗王),嚴(yán)格說并不算清朝皇帝。

“13帝說法”,其實另有蹊蹺,這里面涉及一個“假皇帝”,以及清初一樁驚心動魄的大案。

首先,峰子哥來說說“后金建國”。


努爾哈赤,女真人,是愛新覺羅皇基的開山始祖,奠基人物,他統(tǒng)一女真諸部,創(chuàng)立八旗制度,在今天的東北局部地區(qū),建立“大金”政權(quán),史稱“后金”,年號“天命”,登基開國稱汗。

努爾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極在汗位博弈中勝出,成為后金國第二任大汗,次年改年號“天聰”。

隨后,皇太極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逐漸廢掉了八王議政,打破了老汗王時期“四大貝勒共治”的政治格局,一步步削弱乃至廢黜其余三大貝勒的權(quán)力和話語權(quán),開始獨攬大權(quán),強化汗王的絕對權(quán)威地位。圖:清太宗皇太極

其實號令一統(tǒng)、決策一統(tǒng)、樹立權(quán)威,令行禁止,步調(diào)一致,恰恰是滿人能夠成功入主中原的因素之一。試想:若是政令多出,號令不一,一盤散沙,又如何逐鹿中原?

為了以示與老爹努爾哈赤時期的舊政格局區(qū)別,皇太極來了一次改弦更張,改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

隨后,皇太極收服蒙古,讓朝鮮臣服腳下,掃平了周邊,進(jìn)而志在虎視中原的明朝。

按理說,皇太極才是大清的開國之君。這個時候,大清君主就該稱皇帝了。

其次,峰子哥來說說清朝11位皇帝。



由此可見,后金時期,只有2位汗王:努爾哈赤、皇太極。清朝時期,包括皇太極在內(nèi),有11位皇帝。

清朝11位皇帝依次分別為:

1、皇太極(清朝第一位皇帝)

2、順治帝(滿清入關(guān)第一位皇帝,孝莊之子)

3、康熙帝(滿清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帝(清朝最勤政的“勞!被实郏

5、乾隆帝(清朝最富有、也是最敗家皇帝)

6、嘉慶帝(清朝步入下坡轉(zhuǎn)折的皇帝)

7、道光帝(提倡節(jié)儉,龍炮打補丁的皇帝)

8、咸豐帝(慈禧老公,大煙鬼,僅育獨子)

9、同治帝(慈禧親兒子,染花柳病而死,絕嗣)

10、光緒帝(戊戌變法,被慈禧囚禁,絕嗣)

11、宣統(tǒng)帝(末代皇帝溥儀,陽痿,絕嗣)

其三,清朝13位皇帝說法,怎么來的?

峰子哥猜想,人們一定是把后金和清朝的所有君主,合在一起看了。這樣一來,被追尊為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加上清朝11帝,就出現(xiàn)了“滿清12帝”的說法。

為何又會出現(xiàn)13位皇帝?還有一位去哪兒了?

峰子哥可以明確的回答你:這是個假皇帝,卻又真權(quán)力,“皇帝”尊號是死后追封的,廟號“清成宗”,生前從沒登基當(dāng)過皇帝。

他是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開清首功”之臣,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攝政王多爾袞。


圖:攝政王多爾袞

攝政王多爾袞,攜小皇帝順治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滅李自成,滅南明政權(quán),一統(tǒng)中原,功勛卓著,是大清全國政權(quán)真正的締造者。

多爾袞大權(quán)獨攬,權(quán)傾朝野,凡軍國大事需先經(jīng)攝政王過目點頭,再呈送小皇帝走個“過場”,國家大小事都是多爾袞說了算,順治帝只是個傀儡。

多爾袞出行前呼后擁,自己的王府成為“帝國核心”,有一套自己的班子。多爾袞經(jīng)常還會對小順治耳提面命,以教導(dǎo)口吻“教育”天子。

甚至多爾袞的著裝也近乎龍袍,穿明黃,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太上皇”。多爾袞的尊號從攝政政、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最后居然要求尊他為“皇父攝政王”,皇父是什么?不想當(dāng)皇帝的老子么?這讓順治帝感到無比窒息和不滿,且由來已久。

關(guān)于多爾袞和孝莊(大玉兒)的“太后下嫁”宮廷緋聞,至今人們依然津津樂道。

多爾袞死后,被清廷追尊為“義皇帝”,廟號“清成宗”,配享太廟,爵位加身,榮耀之至!生前沒做成皇帝,死后卻如愿以償。

最后,峰子哥來說說多爾袞的死后大清算!


圖:順治帝福臨(畫像)

多爾袞死后,僅兩個月后,即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在倒多爾袞的浪潮中,多爾袞被一下子打入了谷底。

順治帝最終爆發(fā)了,要徹底清算多爾袞勢力。

信號一放出,昔日被多爾袞壓制的其他滿清權(quán)貴們,見風(fēng)一擁而上,紛紛羅織多爾袞的罪狀……

有道是,墻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多爾袞活著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敢,但多爾袞一死,慫人膽好像個個變成了虎膽,義憤填膺。

圖:順治帝(劇照示意)

多爾袞最后下場:被褫奪皇帝尊號,牌位踢出太廟,華麗的墳?zāi)挂脖辉覛,多爾袞尸首被挖出來,鞭尸示眾,挫骨揚灰。多爾袞勢力也遭到大清洗!

多爾袞曾是皇位的熱門人選,與豪格之爭,僵持不下,才讓順治帝小福臨撿了大便宜,要不然八輩子也輪不到無權(quán)無勢的孝莊母子。

多爾袞大權(quán)獨攬時,也曾多次想過廢掉順治帝,自己來當(dāng)皇帝,一直沒有思考成熟,但不料在春秋鼎盛、如日中天之際,突然去世,史載“墜馬而薨”,死于塞北狩獵途中,年僅38歲。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陰謀論”說法,多爾袞死得很蹊蹺,絕對沒那么簡單,38歲絕對是英年早逝!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順治帝的重孫乾隆帝才為多爾袞平反,恢復(fù)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綜上,所謂“滿清13帝”的說法,正是如此來的。

多爾袞一生多次與皇位擦肩而過,你認(rèn)為他為啥沒稱帝?是還沒來得及稱帝,還是其他原因?

以上僅供參考,歡迎關(guān)注,一起神聊歷史!

最佳貢獻(xiàn)者
2

之所以會有這個疑惑,主要就是在皇太極身上。清朝一共十二位皇帝,若除去后金朝努爾哈赤的話,則只有十一位。

但這十二位皇帝卻有著十三個年號,其中皇太極一人,有著天聰、崇德兩個年間,所以造成了有十三位皇帝的疑惑。

滿清十二帝

明清以前,年號更換頻繁,如漢武帝劉徹執(zhí)政時就有五個年號,而像三國末代吳主孫皓,則更是一年換一個年號,基本是看見什么喜歡的就換什么。所以在明清以前,我們稱呼皇帝一般不稱年號,而是稱謚號:如漢武帝、漢獻(xiàn)帝等。唐代以后稱廟號,暫不贅言。

到了明清時期,皇帝的年號大體都不會變動,如永樂元年、崇禎元年,永樂、崇禎則是他們執(zhí)政時的年號。后金時期至清朝,滿族皇帝也基本只有一個年號,唯一不同就是清太宗皇太極,有著天聰、崇德兩個年號,當(dāng)然,這就得從后金過渡到清來說起了。

明朝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于赫圖阿拉建國,稱大汗,國號“金”,史稱“后金”,改元天命,取順應(yīng)天命之意。明萬歷四十四年,也就是金天命元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戰(zhàn)敗于寧遠(yuǎn)城下,抑郁而逝,第八子皇太極繼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金”為“大清”,改族名女真為滿洲,改元崇德。所以皇太極之所以有兩個年號,是因為國家規(guī)格改了(由大汗變成皇帝),一切都要是新的,以顯示新興政權(quán)的蓬勃發(fā)展。

以下為滿清十二帝的年號,名稱和在位年間,僅供娛樂。

清太祖努爾哈赤,年號天命,在位十一年,終年六十八歲。

清太宗皇太極,年號天聰、崇德,在位十七年,終年五十歲。

清世祖福臨,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終年二十四歲。

清圣祖玄燁,年號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終年六十八歲。

清世宗胤禛,年號雍正,在位十三年,終年五十八歲。

清高宗弘歷,年號乾隆,在位六十年,終年八十九歲。

清仁宗顒琰,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終年六十歲。

清宣宗旻寧,年號道光,在位三十年,終年六十九歲。

清文宗奕詝,年號咸豐,在位十一年,終年三十一歲。

清穆宗載淳,年號同治,在位十三年,終年一十九歲。

清德宗載湉,年號光緒,在位三十四年,終年三十七歲。

清廢帝溥儀,年號宣統(tǒng),在位三年,終年六十一歲。1967年,溥儀去世后,由滿族人上廟號為“憲宗”,但不受官方認(rèn)可,只是在家族中的流傳而已。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3

簡單來說,清朝有11個皇帝和6個追封的皇帝。

提到清朝皇帝,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清朝十二帝,這是包括了清朝的11個皇帝和后金的一位大汗。此外還有清朝十三皇朝的說法,這是按年號算的。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國號“大金”,史稱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努爾哈赤用數(shù)年時間席卷遼東,把明朝在遼東的勢力盡數(shù)摧毀,不得不退守山海關(guān)。

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去逝,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元天聰。

皇太極在位時期是清朝的關(guān)鍵時刻,后金逐步由一個漁獵民族政權(quán)向集權(quán)帝制國家轉(zhuǎn)變,其標(biāo)志之一便是君主不再稱大汗,而兼有皇帝之名。

1636年五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努爾哈赤為大清皇帝。

1643年八月,皇太極暴斃于沈陽,清朝內(nèi)部經(jīng)過一系列爭斗后,推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改元順治。

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請清軍入關(guān),清朝迅速攻占北京并遷都于此,福臨為此再登基一回,以示自己是明朝的天命繼承人,繼而展開奪取天下的戰(zhàn)爭。

1648年,福臨將努爾哈赤以上的四位先祖追尊為大清皇帝。

1650年末,攝政王多爾袞去世,福臨追封其為大清皇帝。但兩個月后福臨展開清算,廢除多爾袞一切封號,并掘其墓。直到一百二十八年后的乾隆時期,多爾袞才恢復(fù)了睿親王的封號。

福臨之后,清朝還有十位皇帝,每人一個年號,即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歷、嘉慶帝颙琰、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和宣統(tǒng)帝溥儀。

總的來說,活著當(dāng)清朝皇帝的有11位,大多數(shù)情況下,清朝的前身后金也算作清朝,所以努爾哈赤也是清朝皇帝,則十二帝之稱最為普遍。努爾哈赤的四位祖先皇帝純屬追封。多爾袞是生有皇帝之時,死有皇帝之名,只不過名很短,一般不把他當(dāng)作清朝皇帝,也就是被開除了。

明清時期,一位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但皇太極因為稱帝改國號,多了一個年號,所以整個清朝(加上后金)有十二帝十三年號。

4

清朝的皇帝數(shù)量有三種計算方式。

第一種,清朝全史,從太祖到遜帝十二位。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年號天命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年號天聰、崇德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

清圣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

清仁宗 愛新覺羅颙琰,年號嘉慶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tǒng)

第二種,因為太宗皇太極開始稱帝,使用“大清”國號,故太祖努爾哈赤不算在清朝皇帝內(nèi),十一位。

第三種,中國通史算法。因為太祖太宗都只是割據(jù)政權(quán),他們的時代在通史中屬于明朝,所以把世祖算做第一個皇帝。這種說法在民間尤其流行。傳統(tǒng)相聲《講帝號》,金庸小說《鹿鼎記》都用的這種說法。

題主說的有十三位皇帝,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可能出現(xiàn)這種誤會的原因有以下幾個可能。

一,清朝一開始的國號為金,君主稱汗。所以按年號稱呼太祖為天命汗,太宗為天聰汗。后太宗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改為崇德。這樣一來他自己有了兩個年號天聰,崇德?偣睬宄陀辛耸凼齻年號,故稱清宮十三朝。有部小說就叫《清宮十三朝》,很有名。十三帝的誤會很可能從此而來。還有人望文生意,把慈禧太后算為一朝,其實慈禧太后沒有自己紀(jì)年,她是同治光緒兩朝的太后。

二,清太祖第十四子多爾袞,在太宗死后,順治即位之初受封攝政王,為清朝的實際統(tǒng)治者,他死后按皇帝資格上廟號,謚號為“成宗義皇帝”。但不久又撤銷,連親王封號都剝奪,直到乾隆皇帝才給恢復(fù),如果非說有個取消的皇帝,可能是他。

三,戊戌政變后,慈禧和光緒的關(guān)系空前緊張,慈禧有了廢黜皇帝的念頭,立清宣宗第五子奕誴之孫溥儁為“大阿哥”。準(zhǔn)備讓光緒退位,大阿哥代之。并且連新君年號都定好了,保慶。但在列強干預(yù)下未果。后來懲辦“拳亂”禍?zhǔn),溥儁之父端王載漪削去王爵,溥儁本人也取消大阿哥資格,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可以算個未能上位的皇帝。

至于其他的康熙朝廢太子胤礽,乾隆朝幾位早夭的密立儲君,或者穆宗未使用年號“祺祥”,不至于造成這種誤會吧。

三種可能,希望可以幫到你。

5

首先謝邀:

被開除的"皇帝",在嚴(yán)格意義看與前十二位皇帝(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二位,與年號可稱還有順治,康熙,雍正,同治,光緒,以及清遜帝宣統(tǒng)),有所區(qū)別,掌據(jù)生殺大權(quán),貨真價實,有著官方承認(rèn)的"大清皇帝"。

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異母弟,后來輔佐順治黃帝入關(guān),平定天下的攝政王多爾滾,他在世時沒當(dāng)皇帝,死后得到了清廷正式尊封為"成宗義皇帝",屬于官方指定的名副其實的大清黃帝,不是自封的,他的權(quán)力與真正的黃帝亦無大區(qū)別,以攝政王身價掌握一切軍政大權(quán),就勛勞而言,多而滾對清朝開創(chuàng)的貢獻(xiàn)大,不亞于其他皇帝。

多爾滾率領(lǐng)八旗兵入關(guān),打下清潮江山時,順治還是個七歲孩子,他只是個守城之主,沾了老多的光兒。然而他倆不合,多爾滾攝政王又功高震王,難免會有專權(quán)擅政的行為。小順對老多的感受,大概如同康熙對待鰲拜,既是前輩,也是阻礙,內(nèi)心存在敵視,但是多爾滾有時不地道,利用權(quán)威逼順治叫他"皇父攝政王",還跟順治媽孝莊鬧徘聞,順治恨他,另外多爾滾逼死了豪格,還取豪格妻子為福晉,小順表面不說,但心里有個小九九,因此多爾滾死后被迫奪封典,都是小順多年積累的怨情緒爆發(fā),他恨在心,等到時機成熟,徹底清算。

6

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從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確實是十二個皇帝沒有錯。我也看了不少人的回答,說是清朝之所以有十三個皇帝,是因為皇太極在登基的時候用了兩個年號,天聰和崇德,但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人。在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因為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后金,年號天命,而皇太極繼承的其實是后金的皇帝,因此有了天聰年號,但后金這一時期仍然在關(guān)外,后金的統(tǒng)治階級其實大部分還延續(xù)這女真一族舊有的制度,直到皇太極將年號改為清以后,這時候皇太極已經(jīng)廢掉了八王議政制度,將權(quán)力徹底的收歸自己所有,因此皇太極改年號、改國號,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真正將權(quán)力收回所有。但有清朝一代,確確實實是有13個皇帝,只是其中有一個是死后追封的,但是很快就有被廢掉了,而這個人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如果要說大清定鼎中原,多爾袞其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多爾袞出生于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此時距離大清王朝入關(guān)中原,還有32年,在多爾袞出生僅僅4年以后,努爾哈赤就建立了后金,應(yīng)該說此時的后金正是如日中天的壯大,但是不可避免的,內(nèi)部權(quán)勢紛爭不斷,畢竟努爾哈赤還沒有完全接受中原王朝那種制度。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很早就被他殺了,而后來所立的太子代善,據(jù)說也因為和大福晉有私情而被廢黜,廢黜以后,努爾哈赤設(shè)立了八王議政制度,在所有的子嗣當(dāng)中選擇八個年長的參與直接的政事處理,而其中就包括后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要知道此時不過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多爾袞不過八歲,就連年紀(jì)較大的阿濟格也才15歲,他們兩人之所以能被選入進(jìn)去,完全是因為多爾袞的生母大妃阿巴亥受寵的緣故。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時期畢竟年紀(jì)還小,因此并沒有參與議政,但是也為他后來建功立業(yè)建立了基礎(chǔ),而皇太極繼位以后,對這位弟弟也很是重用,多爾袞追隨皇太極的十年時間里面,屢屢建功立業(yè),到天命十年(公元1636年)的時候,多爾袞受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所有親王中第三位,而直到皇太極去世以后,多爾袞在整個大清王朝都是最有權(quán)勢,也是最有可能當(dāng)皇帝的。但皇太極一脈自然不容許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雙方勢力角逐之下,皇太極長子豪格落選,多爾袞落選,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而多爾袞也在順治一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權(quán)勢巔峰,只可惜天不假年,多爾袞順治七年病逝,享年只有39歲。多爾袞去世以后,為表哀榮,順治帝下令追封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謚號懋德修遠(yuǎn)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僅僅只有2個月,順治帝下旨褫奪,并掘墓,乾隆年間才宣告平反,恢復(fù)睿親王爵位封號。

7

眾所周知,清朝時期一共經(jīng)歷了十二位皇帝,也就是俗稱的“清朝十二帝”。

然而,在清朝歷史上,還有一位地位非常特殊,甚至還有一些尷尬的“皇帝”,他的“皇帝”稱號是在去世后被追封的,并且這份殊榮僅僅存續(xù)了兩個月就遭到了廢黜,他本人也遭到了極為嚴(yán)厲的清算與報復(fù),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得以平反。

這位被“開除”的清朝“皇帝”,就是多爾袞。

他究竟是怎樣當(dāng)上“皇帝”的,又是因為什么會如此之快的被“開除”,這里就來為大家做一個介紹。

皇太極去世后,多爾袞成為大清王朝的實際統(tǒng)治者。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去世,由于其在生前并未就繼位人選問題做出任何安排,隨即上演了一場持續(xù)長達(dá)27天的皇位爭奪戰(zhàn)。

起初,皇位的爭奪是在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以及皇太極之弟、睿親王多爾袞之間展開。

此時的豪格,除了其本身坐擁的正藍(lán)旗外,還獲得了皇太極生前親領(lǐng)的兩黃旗的支持;由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統(tǒng)領(lǐng)的兩白旗則是全力支持多爾袞。從力量對比上來看,雙方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dāng),同為繼承皇太極皇位的熱門人選。

而就在兩方僵持不下的時候,統(tǒng)領(lǐng)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以及統(tǒng)領(lǐng)鑲藍(lán)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支持豪格?珊栏駞s在幾乎已經(jīng)穩(wěn)操勝券的情況下,大言不慚的說了一句: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當(dāng)此任!

多爾袞兄弟瞬間對豪格展開了反攻,局勢重新陷入僵局之中,并且兩黃旗與兩白旗已經(jīng)摩拳擦掌,暗中部署,有了爆發(fā)火并的跡象,就連參加御前會議的眾位親王和郡王都遭到了索尼、鰲拜等人的武力逼宮威脅。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既不選擇豪格也不選擇多爾袞,而是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登基。這一方案也得到了包括豪格與多爾袞在內(nèi)的所有人的一致同意,就這樣,年僅五歲的福臨登上了皇位,這便是后來的順治皇帝。

與此同時,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成為輔政王,地位上濟爾哈朗在前,多爾袞在后,兩人共同輔佐幼主順治。

然而從這個時候開始,多爾袞便利用一系列手段打壓政敵與對手,進(jìn)而將大權(quán)全部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首先,就是極力打壓鄭親王濟爾哈朗。

其實,自順治皇帝登基開始,自知謀略與心計不如多爾袞的濟爾哈朗已經(jīng)主動選擇了退讓,他不僅“自降”地位甘于排在多爾袞之后,更是承認(rèn)了多爾袞在朝堂上的絕對話語權(quán)?杉幢闶侨绱耍瑵鸂柟十吘故腔侍珮O時期權(quán)勢和地位僅次于代善的存在,有著很高的勢力和威望,遭受多爾袞的打壓也就在所難免。

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爾袞以濟爾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等為由,將其踢出了輔政序列,并且讓自己的弟弟多鐸成為新的輔政王,濟爾哈朗也就此告別了權(quán)力中心。

其次,多爾袞對兩黃旗實施了“分化瓦解”。

在皇太極去世后的皇位爭奪戰(zhàn)中,以索尼、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人為代表的兩黃旗高級將領(lǐng),是豪格的堅定擁護(hù)者與支持者,而此時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多爾袞打壓的目標(biāo)。

多爾袞對于這些兩黃旗的高級將領(lǐng)采取了軟硬兼施、剛?cè)岵氖侄,而在多爾袞的高壓態(tài)勢下,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人先后“叛變”,投靠了多爾袞。而不愿意屈從于多爾袞淫威之下的索尼和鰲拜,則遭到了多爾袞極為嚴(yán)厲的懲治,索尼被發(fā)配到盛京看守皇陵,鰲拜則是先后三次險些被多爾袞直接處死。

就這樣,兩黃旗在朝堂上的勢力徹底被瓦解,此舉不僅讓多爾袞最大的政敵豪格失去了最為重要的支持力量,同時也為其大肆發(fā)展兩白旗勢力打通了道路。

再次,就是對豪格痛下殺手。

起初,多爾袞本想借助何洛會的告發(fā),趁機整死豪格,可最后因為順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得以保全性命。

順治三年(1646年),豪格被封為靖遠(yuǎn)大將軍,帶兵前往四川以平定張獻(xiàn)忠的大西政權(quán)。歷經(jīng)兩年的征戰(zhàn),豪格不僅蕩平了大西政權(quán),還親手射殺了張獻(xiàn)忠,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卻隨即被多爾袞以冒功領(lǐng)賞以及用人等罪名下獄,并且在這一年的四月,其在獄中被折磨致死。而在其去世后不僅其統(tǒng)領(lǐng)的正藍(lán)旗為多爾袞所得,就連其福晉都為多爾袞以及阿濟格搶走。

就在多爾袞不斷打壓政敵與對手的同時,他還不斷提升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一方面,多爾袞不斷為自己累加著封號。

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晉封為“叔父攝政王”,從“輔政”到“攝政”,再將權(quán)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時,地位上更是牢牢壓制住了濟爾哈朗。順治四年(1647年),多爾袞又成為了“皇叔父攝政王”,并且第二年、也就是順治五年(1648年),再度脅迫順治皇帝加封其為“皇父攝政王”,與此同時,他還將皇帝的玉璽、印信全部帶回府中,將自己徹底凌駕于順治皇帝之上。

另一方面,多爾袞還不斷抬升兩白旗的地位。

多爾袞在南下征討李自成、張獻(xiàn)忠,以及蕩平南明小朝廷的過程中,基本都是安排其兩個兄弟,即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統(tǒng)領(lǐng),并且大肆任用兩白旗的將領(lǐng)和官員,包括蘇克薩哈在內(nèi)的一眾的多爾袞親信占據(jù)了朝堂大半,對其他幾旗形成了勢力上的壓制。

就這樣多爾袞完全掌握了朝局走勢,成為了大清王朝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而這一時期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多爾袞專政時期”。

多爾袞當(dāng)上“皇帝”僅僅兩個月之后,便就迅速隕落了。

多爾袞的攝政專權(quán),大肆打壓對手、排除異己,使得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也在悄然形成并且不斷激化。

其一是順治皇帝本人與多爾袞之間的矛盾。

多爾袞的專政不僅剝奪了順治皇帝手中的皇權(quán),更是給他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全感,而與此同時,多爾袞在例如限制順治與孝莊太后接觸、控制順治皇帝學(xué)業(yè)等一系列事情的存在,這就讓順治皇帝本人在內(nèi)心中對于多爾袞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極大的憤恨之情。

其二是多爾袞與滿洲貴族之間的矛盾。

不僅僅是多爾袞,包括禮親王代善家族的瓦克達(dá)、滿大海以及其他王公宗室,也皆遭到了多爾袞的打壓。不僅如此,多爾袞多度提拔兩白旗的將領(lǐng)和官員,也讓朝堂上的其他大臣頗有微詞。

其三就是兩白旗內(nèi)部的矛盾也在逐步產(chǎn)生。

這其中不僅僅是多爾袞與他那個一心想要當(dāng)“叔王”、但屢次遭到拒絕的兄弟阿濟格之間的矛盾正在不斷加深,隨著權(quán)勢與地位的擴展,兩白旗內(nèi)部也早已不是多年之前的“鐵板一塊”了。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順治皇帝出城五里迎接多爾袞的靈柩,并且追封其為“懋德修道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清成宗”,還為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事實上,順治皇帝所做的這一切,都是被當(dāng)時在兩白旗中占有主導(dǎo)地位的羅什和額克蘇等人脅迫而為之,并不是出自于他的真心。

果然當(dāng)順治皇帝有了幫手與依靠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對多爾袞展開了清算,而這個讓順治皇帝期盼已久的人,便是被多爾袞扳倒的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趁著兩白旗群龍無首、相互政權(quán)奪勢之際,直接闖入多爾袞府邸,搶回了被多爾袞帶回家中的皇帝玉璽和印信,并主動擁立順治皇帝親政。

不僅如此,濟爾哈朗又聯(lián)合巽親王滿達(dá)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jǐn)親王尼堪等人,聯(lián)合向順治皇帝上奏,控訴多爾袞的“十六大罪狀”。

“昔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諸王大臣共矢忠誠,翊戴皇上。方在沖年,令臣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逮后多爾袞獨擅威權(quán),不令濟爾哈朗預(yù)政,遂以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儀仗、音樂、侍從、府第,僣擬至尊。擅稱太宗文皇帝序不當(dāng)立,以挾制皇上。構(gòu)陷威逼,使肅親王不得其死,遂納其妃,且收其財產(chǎn)。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廟。僣妄不可枚舉!

而眼見風(fēng)頭不對,原本是多爾袞親信的蘇克薩哈,主動選擇“賣主求榮”,不僅揭發(fā)了多爾袞的種種“罪行”,并且還對多爾袞的其他親信和黨羽進(jìn)行檢舉,而這也極大的加快了順治皇帝清算多爾袞及其同黨的進(jìn)程。

終于,在多爾袞僅僅被追封為“成宗義皇帝”兩個月后,順治皇帝親自下令“削爵、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chǎn)入宮”,并對多爾袞扒墳掘墓、挫骨揚灰,其所有黨羽也被盡皆清除,就連多爾袞之兄阿濟格也被圈禁后賜死。

至于多爾袞統(tǒng)領(lǐng)的兩白旗,其中正白旗由順治皇帝親領(lǐng),至此皇帝親領(lǐng)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上三旗”格局正式形成,而鑲白旗,則是被順治皇帝歸還給了肅親王家族世系,由豪格之子富綬統(tǒng)領(lǐng)。

至此,多爾袞僅僅兩個月的“皇帝生涯”就此宣告終結(jié),其多年培植的政治勢力也在濟爾哈朗等人的強力打壓下,頃刻間土崩瓦解,而他本人更是被扣上了“圖謀不軌,陰謀篡位”的“帽子”,遭到眾人痛斥和非議。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也就是在多爾袞遭到清算后的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正式為多爾袞進(jìn)行了平反,并且為他修復(fù)墳,“追謚曰忠,補入玉牒”,恢復(fù)其“睿親王”封號,由其后代襲承,并給予了配享太廟的殊榮。

只不過,這個“成宗義皇帝”的稱號,則徹底成為了歷史。

8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大下午的爬起來,俺這起床氣還沒散干凈,就蹲在電腦跟前刷題,轉(zhuǎn)手就刷到了這題目,俺直接就樂了。

清朝十三個皇帝?你快拉倒吧,你要是細(xì)細(xì)的算下來,光皇帝就有十四個,他開除的可不是一個,是一對。

你還別不服,聽俺給大家伙聊聊這八卦。

其實擱一般人的眼里,清朝這應(yīng)該有十二個皇帝。咋說呢?要是一般情況俺也承認(rèn)是這么個理,但今天比較特殊,畢竟題主問到這檔子事了,咱也不能揣個明白裝糊涂不是。

這事,咱一個一個聊。

話說滿人您要是往前邊追,這其實是過去的女真,在宋朝時期建立了金國,這不后邊努爾哈赤建立的國家,國號被稱為“后金”,他是這么來的。

那么后金這塊傳到皇太極手里邊,他就特別的不喜歡別人叫自己為女真,所以就改成了滿洲。

這事是在1635年11月22日定下來的,當(dāng)時皇太極為這事專門下了一道命令

“我國原有滿洲、哈達(dá)、烏喇、葉赫、輝發(fā)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tǒng)緒綿遠(yuǎn),相傳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

直到今天,滿人依然將這11月22日定為民族誕生日。

說道這里估計有些小伙伴要猜了:“你不會說,清朝被開除倆皇帝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別!別!俺可沒這么說。后金那是清朝的前身的,沒有后金就沒有清朝,這倆皇帝那是必須算到清朝里邊,這算是奠基人!這可不能不算!歷史學(xué)家都沒這么干的。

被開除那倆算不到人家身上,俺這里沒有別的意思,只是順帶普及一些個小知識而已。

既然說了,咱就在插個小知識,那么努爾哈赤之前,還有四個滿人的祖先,被后來的皇帝追為皇帝,他們分別是孟特穆 ( 肇祖原皇帝)、福滿 ( 興祖直皇帝)、 覺昌安 ( 景祖翼皇帝)、塔克世 ( 顯祖宣皇帝)。

那么這四個人通常是不算在清朝皇帝里邊的,但您要是擱愛新覺羅的家譜里邊排,這四個人算皇帝,當(dāng)然這四位不在咱今天要聊的這八卦里邊,大家伙知道有這么個事就成。

題主這事其實得從皇太極身上說起。

話說當(dāng)年努爾哈赤死的也突然,他就沒怎么給自己安排后事,這就造成了一個結(jié)果,幾個皇子瞅著皇位都想擱上邊坐上一坐。

這要是按照努爾哈赤本人的喜好,當(dāng)時皇太極的同父異母的多爾袞有著先天優(yōu)勢,但努爾哈赤啥話也沒有留下。

所以皇太極就來了個先下手為強,把多爾袞的母親逼的殉葬了努爾哈赤,他把皇位撈到了手里邊。

也就是說多爾袞和這皇太極有著殺母之仇,但皇太極也算藝高人膽大,他就覺得自己能夠壓制了多爾袞,不在意。

可皇太極也犯了努爾哈赤的老毛病,沒立儲君。你說這事弄的比較尷尬。

其實皇太極最早立過一次,當(dāng)年科爾沁為了和清朝捆綁的更加的結(jié)實,把一個姑姑,倆侄女都嫁給了皇太極。這就是皇太極的皇后哲哲,后來出名的孝莊,已經(jīng)皇太極的摯愛海蘭珠。

話說皇太極這輩子最為疼愛的就是這海蘭珠,她就給皇太極就生下一個皇八子,就這皇八子還是個巴掌大嬰兒的時候,就被立成了皇太子。

但這孩子福薄,不到一年就夭折了,連個名還都沒來得急起。

海蘭珠跟著也就病垮了,死掉了。海蘭珠一死,這皇太極干啥都心不在焉的,所以皇太子的事,就沒來得急。

皇太極說道根子上也是傷心死的,隨著海蘭珠兩年后就死了。

這下清朝的皇位又懸空了。

這檔子事大家伙也都知道,后來不就有了多爾袞攝政,輔佐孝莊的兒子順治當(dāng)了皇帝嗎?

咋說呢?在整個清朝入關(guān)之后,兵權(quán)雖然落在八個旗主的手里邊,滿八旗嘛?但這里邊功勛最大的就是人家多爾袞,所以說道兵權(quán),這就成了多爾袞最大。

畢竟在軍隊里邊,尤其是戰(zhàn)爭年代,啥都不好使,擺你的功勛最實在。

那么多爾袞成為攝政王那是手到擒來啊。

后來這不,什么叔父攝政王,什么皇叔父攝政王,整到最后這直接就成了順治的皇父攝政王。

聽著名字好像一步比一步的親切,其實說道根子上,多爾袞也沒按啥好心,為自己成為皇帝鋪路呢?

這檔子事,順治自己心里也明白,但又能咋樣呢?實力不允許他有別的想法。

這要是發(fā)展下去,后邊就沒有順治啥事了,但也該著了,多爾袞出去狩獵把自己個摔死了。

聽到這信,最開心的無疑就是順治,畢竟蹲在他頭上一塊烏云,就等著下雨了,結(jié)果就這么煙消云散了。

但這會多爾袞人雖然死了,但他的影響力還在,順治為了更安穩(wěn)的拿到權(quán)利,還是按照極高的規(guī)格葬了皇太極,這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還追封多爾袞為“清成宗”,就這架勢不可謂不厚道!

可這事兩個月之后,順治把權(quán)利鞏固的差不離了,這就開始清算多爾袞的事。

這家伙,好嗎?把多爾袞的豪華陵墓直接就給刨了,棺材板也給掀了,拉出尸體玩命的抽,抽完了還不算,把腦殼還給剁下來。您瞅瞅順治這得多恨多爾袞,所以之前追封的清成宗,也被順治給收回了。

后來多爾袞的事,被乾隆這位特別喜歡否定前朝皇帝的主給翻了案子,當(dāng)然也僅僅是恢復(fù)睿親王封號。

所以題主說的那被開除的一位,估計指的就是這位——多爾袞。

另一位

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要提醒俺:“你不說,還有一位,這誰呀?”

咋說呢?這位說道根子上他充其量頂多算半個,那么是怎么回事呢?

咱接著說。

這后邊這幾位咱就不用詳細(xì)的介紹了,咱簡單的過一下就完事了。

順治為了董鄂妃算是看破了紅塵,這死命的想要出家當(dāng)和尚,這連他老母親孝莊都攔不住。

這不就制定了康熙作為皇位繼承人。

康熙后邊又經(jīng)歷了九子奪嫡,雍正正式登基。

雍正這人比較勤勉,對于后代這事,有幾個也就成了,所以后妃也不多,他的皇位也比較明確就留給了乾隆,他本身就經(jīng)歷過九子奪嫡的殘酷,所以不愿意弄那個。

毫無疑問的乾隆就登基了,成為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六十三年,最后的三年以太上皇的身份把持朝政,直到死了都沒舍得撒手手中的權(quán)利。

而清朝也就是從這位爺?shù)氖稚祥_始走下坡路的,到了他的中后期,為了維持朝廷龐大的開銷,啥都敢標(biāo)上價格賣出去。

就連作為榮譽勛章的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只要付的起銀子,他就賣。

到了最后好懸沒把三眼花翎也賣出去,他就打算在三眼花翎的基礎(chǔ)上在弄個四眼花翎,五眼花翎啥的,這要不是和珅給按住了,清朝歷史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可就不止七個人了。

哎這一說,就守不住嘴!好了咱接著說題主的事。

這后邊的皇帝能力一般般,但皇位的繼承沒啥爭議的,至少沒出現(xiàn)九子奪嫡這種事。

嘉慶在乾隆還在的時候就當(dāng)了皇帝,后邊的道光,這位吃口雞蛋還得數(shù)個數(shù),生怕吃多了,沒辦法國庫里真沒銀子,后妃們想吃個葷菜,這都得趕上逢年過節(jié)。

后邊的咸豐,被英法聯(lián)軍攆著屁股跑,把偌大的紫禁城留給英法聯(lián)軍,最后把圓明園給燒了哪位。

后邊三位大家伙也知道了,這三位就沒有留下子嗣,分別是同治,光緒,溥儀。

那么在這個當(dāng)中間,有一位比較可憐,那就是光緒,他在位的時候,就哪位就已經(jīng)起了要廢他的心思,畢竟光緒年歲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好控制了。

這不他們就準(zhǔn)備重新立一個溥儁出來,做皇帝,他們連年號都整出來了“保慶”,所以這位叫保慶帝。

結(jié)果這事遭到了國內(nèi)外的一致反對,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廢帝的計劃就停了,保慶帝也就沒了。

如果在清朝末期您聽到大阿哥這字號,指的就是這保慶帝。

所以要這么算的話,應(yīng)該是十三個半。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guān)注,順手點個贊呦!

9

按照大眾的說法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十三個朝代。為了方便大家觀看,我做了個圖片:

其中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天聰、崇德。1626年皇太極即汗位后,宣布次年為天聰元年,稱帝時改元崇德,這樣算來清朝就有十三個年號。如果要說有一人被開除出皇帝位,那這個人應(yīng)該是指的多爾袞。多爾袞戎馬一生對大清的建立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大清。多爾袞輔佐順治帝雖然沒有正式當(dāng)皇帝但他卻行使了皇帝的權(quán)利。多爾袞死后也有了皇帝的名號,他的侄子順治皇帝追封他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yuǎn)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這樣的冠冕僅僅存在了兩個多月就被順治帝剝奪了,并掘其墓,打其尸。

那么多爾袞為什么會被順治帝“開除”呢?

從頭說起

本來皇位的繼承人是多爾袞。

努爾哈赤先后廢除了元妃佟佳氏所生的兒子褚英和代善的“太子”位,還處死了褚英。一直到他臨終前都沒有宣布確立繼承人。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他的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努爾哈赤自然也寵愛她生的三個兒子,特別是多爾袞。努爾哈赤死的很突然,他臨終前留下遺言讓多爾袞繼位,代善輔政,但沒來得及立下遺詔就猝死了,而他身邊只有多爾袞的母親在。


這給多爾袞的兄弟們留下爭奪漢位的機會和借口,最終皇太極在代善等眾兄弟的支持下逼阿巴亥殉葬后坐上寶座。這些多爾袞是知道的,但迫于形勢隱忍不發(fā)。

皇太極也是猝死,沒有來得及立嗣子,引發(fā)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在各自勢力的支持下發(fā)起皇位之爭。多爾袞考慮到大清才剛剛建立羽翼未豐,內(nèi)憂外患,而自身自立的條件又不成熟,他最終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和宗室議定擁立皇太極的九子、才6歲的福臨繼位,即順治帝。


多爾袞和諸王立下誓言,由多爾袞與濟爾哈朗聯(lián)合攝政,但多爾袞“背誓肆行,妄自尊大”,取消了濟爾哈朗攝政的權(quán)力,他立了自己的親兄弟為“輔政叔王”。朝政大權(quán)牢牢掌控在多爾袞手里。

多爾袞的野心隨之一步步擴大,有了皇帝之實。

  • 他靠著自己的權(quán)力打擊政敵,凡是之前反對過自己的一個不留,冤獄頻發(fā)。豪格就是他報復(fù)的一個鮮活的例子,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多爾袞以豪格“圖謀不軌”為罪名,削其王爵廢其為庶人,最終將其整死,迎納豪格的妃子。
  • 在用人上對爾袞任人唯親,提拔自己心腹,任意打壓、罷免異己官員。
  •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由“攝政王”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后來成為“皇父”。他的一切大禮儼然皇帝一般,對于多爾袞的每一次出行,王公貴族都要集合畢恭畢敬等待他的傳旨,“列班跪送”他。
  • 還有過分的,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wèi)從之人,俱僭擬至尊”,他的王府的規(guī)格也和皇宮無異。
  • 另外還有更過分的,他還散布皇太極稱帝是奪位得來,是違背太祖努爾哈赤的遺言,是大逆不道的可恥行為
  • 另外還有更更過分的,他和順治帝的母親糾纏不清,讓順治帝不能忍受的是朝廷內(nèi)外有自己母親和多爾袞的緋聞。

就在多爾袞唯我獨尊,享受皇權(quán)時,不料卻在一次打獵中從馬背上摔死。順治帝念及他對大清有功,在他死后追封他為“皇帝”,他的老婆為皇后、妃子,女兒為公主。

但不久,多爾袞生前的貼身侍衛(wèi)蘇克薩哈、詹岱兩人首先揭發(fā)了多爾袞的罪行,遭受多爾袞打壓的文武百官也紛紛起來檢舉揭發(fā)他,諸如違背誓言、專權(quán)、霸權(quán)、窺欲皇位,私藏玉璽、把生母人于太廟、謀害忠良等等。

順治帝在多爾袞的約束下憋屈了多年,面對百官的檢舉,也覺得是時候清算多爾袞了,最終定了多爾袞14個足以砍頭的大罪。

于是他廢除多爾袞的封號令人把多爾袞的尸體從墳?zāi)怪芯境鰜砜愁^嚴(yán)懲,廢帝號廟號,沒收家產(chǎn),廢阿巴亥封號,其神牌也從太廟撤出。直到乾隆時才為多爾袞平反。

10


如果有滿清十三朝的角度來看,清朝的十三朝皇帝有所爭議,因為清朝一共十二帝,怎么就有十三朝了呢?

有的人認(rèn)為皇太極有兩個年號,所以以此來說是十三朝。有人認(rèn)為清初攝政王多爾袞死后被追封為成宗義皇帝,所以是十三朝。

如果單純以問題來看,清朝原本有十三個皇帝,為何其中有一個人被開除來看,那么這個被開除的皇帝自然是指多爾袞。

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多爾袞功高震主,甚至欺主順治帝,所以最后被開除了唄。

那么順治帝為什么不直接清算多爾袞,而是先追封他為皇帝,再將其開除呢?

單純的好玩嗎?

非也非也。

多爾袞猝死于順治七年冬天,順治帝為何在其死后追封其為皇帝呢?

一是要穩(wěn)住多爾袞的黨羽,雖然多爾袞這個主心骨已死,但是其黨羽如果狗急了跳墻,所以自然借此穩(wěn)住其黨羽。

二是清朝入關(guān)及其成為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是在順治帝在位時期完成的。本來順治帝這個第三位皇帝,是沒資格稱祖的,正因為順治帝時期清朝從割據(jù)政權(quán)成為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所以順治帝的廟號被上為“世祖”。

其實這一系列關(guān)鍵決定,大多數(shù)是當(dāng)時的實際投統(tǒng)治者攝政王多爾袞完成的。順治帝親政的時候,清朝在多爾袞統(tǒng)治下,已經(jīng)滅李自成之大順政權(quán)、亡張獻(xiàn)忠之大西政權(quán),還消滅了南明的弘光、隆武、紹武三個政權(quán),順治的對手也就剩下了永歷政權(quán),可以說多爾袞奠定了清朝大一統(tǒng)的局面。

所以真正論起功勞來,順治帝能上廟號“世祖”,其中百分之九十功勞都是多爾袞的,這也是很多人認(rèn)為順治帝廟號有水分的原因所在。

正因為如此,多爾袞被追封為皇帝,其實理所當(dāng)然的。

當(dāng)然這只是順治帝的權(quán)宜之計,等到順治帝親政成功,不怕多爾袞黨羽反撲以后,自然開始清算多爾袞。畢竟多爾袞大權(quán)獨攬多年,將順治帝架空為傀儡皇帝,順治帝自然要報仇,于是乎,多爾袞死后是戲劇化的被順治帝追封為皇帝,短暫的成為清朝十三帝之一,不久又被開除了。

其實以這個來看,清初的歷史也挺狗血的,所以說有時候歷史的確比小說精彩。只不過具體歷史記載的并不全面,對于人物的心理描寫太少了,所以歷史給人一種古板的感覺。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guān)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