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相同條件下,游牧民族往往比農(nóng)耕民族更善戰(zhàn),這是事實。

同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韓白衛(wèi)霍這樣的絕世名將確實不是任何一個時代都有的。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北方有三次統(tǒng)一,但均非漢人政權。

1,后趙

五胡十六國以南匈奴人劉淵建立漢趙為開端,之后分為前趙和后趙,在北方東西對立。

最終,竭族石勒的后趙滅前趙,一統(tǒng)北方。

2,前秦

石勒死后,后趙大亂,漢人冉閔建立冉魏,割據(jù)北方。

與此同時,氐族人割據(jù)關中,是為前秦;鮮卑人從遼東入主中原,是為前燕。之后,前燕慕容恪擊敗冉魏,斬殺冉閔,與前秦東西并立于北方。

最終,前秦苻堅滅前燕,一統(tǒng)北方。

事實上,苻堅差一點建立第二個大秦帝國。只是,淝水之敗,一切灰飛煙滅。

3,北魏

北魏是五胡十六國的終結者和北朝的開創(chuàng)者。

淝水戰(zhàn)后,鮮卑人慕容垂復國,是為后燕;羌人姚萇殺苻堅,建立后秦,二者東西并立于北方。

同時,鮮卑人拓跋珪在代北復國,這就是北魏。這一次,后燕和后秦均沒有笑到最后,一統(tǒng)北方的是鮮卑拓跋氏的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燾一統(tǒng)北方,北方從此結束了130年的混亂局面。

4,五胡十六國時期,漢民族的選擇主要有三:

其一,隨晉室衣冠南渡

其二,建塢堡自衛(wèi)或進入河西

其三,為北方游牧民族政權效力,比如王猛

當是時,東晉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在南方的立足,所以對祖逖的北伐并不熱心。之后,桓溫北伐又被前燕慕容垂擊敗,所以以軍事力量而言,當時的游牧民族確實有絕對優(yōu)勢。

淝水一戰(zhàn),東晉北府兵確實一戰(zhàn)成名,但其實東晉的勝利與前秦內(nèi)部不穩(wěn)關系甚大,當前秦分裂為后燕和后秦之后東晉依然無法北伐成功。

此外,留在北方的漢人并無一個“核心”,冉閔只是曇花一現(xiàn),倒是割據(jù)河西、建立前涼的張軌對保留華夏文明功績更大。

總之,隨著五胡之亂的發(fā)生,由于游牧民族軍力的強大,漢民族除了衣冠南渡外,便是進入河西的前涼自保,北方再無一個漢民族的統(tǒng)治中心,也就不會出現(xiàn)曹操式的人物了。

不過,假如我們不限于漢民族,苻堅、拓跋燾其實都是我國統(tǒng)一北方的、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且北魏為隋唐的最終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最佳貢獻者
2

簡單來說,前秦曾短暫統(tǒng)一北方。

五胡十六國就像是一場長期的胡人暴動,自漢朝以來胡人便不斷內(nèi)遷,到了西晉長城以南胡人的數(shù)量已經(jīng)非常龐大,這時候正好碰上司馬氏諸王交相攻伐,一場“八王之亂”下來,西晉中央虛弱,各地方勢力崛起,這其中,有漢人,也有胡人。

總體來看,在北方胡人勢力更強,在南方則漢人勢力更強,當然,胡人也不是一家,所謂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羌、氐、羯這五個勢力很大的民族,他們相繼建立了十來個政權,外加漢族建立的幾個政權,合稱五胡十六國,與西晉的延續(xù)東晉并立。

最早跟西晉對著干的胡人是氐族人李特,但他的部隊多是漢人,他們有共同的身份——流民。因為連年戰(zhàn)亂,西晉無力治理關中的饑荒,無數(shù)百姓流離失所,逃往蜀地找尋生路。

李特是一波流民的領頭人,流民遭到蜀地官員的驅(qū)逐后,他干脆扯旗造反,但很快被鎮(zhèn)壓,李特的弟弟和兒子繼續(xù)努力,最終他兒子李雄打下成都,建立了成漢,五胡十六國中的第一個國。

成漢一直宅在西南,最后被東晉攻滅,跟統(tǒng)一北方無關。

回到北方,“八王之亂”中的王爺們手底下也有不少胡人,其中就有心懷不軌的,比如匈奴人劉淵,他是成都王司馬穎的手下,趁著西晉內(nèi)亂的機會,帶著自己的五部匈奴反晉,建立了匈奴漢國,后來這個政權改名趙,被稱為前趙,這是五胡十六國中的第二個國。

前趙離統(tǒng)一北方其實很近了,它先后攻占洛陽和長安,徹底滅亡西晉,占據(jù)了除涼州、代地以及遼東以外的北方地區(qū),相比于曹操時期,只少了涼州和代地。

正是因為前趙的存在,涼州與東晉的聯(lián)系被隔絕,西晉涼州刺史張寔名義上臣屬東晉,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王國,也就是前涼,五胡十六國里的第三個國。

劉淵當了四年皇帝去世,他死后,前趙君位頻繁更迭,其部將中的實力派蠢蠢欲動。到劉淵養(yǎng)子劉曜稱帝之后,劉淵手下的羯族大將石勒干脆反了,定都河北邢臺,國號也是趙,史稱后趙,這是這是五胡十六國里的第四個國。

前趙后趙很快展開互撕,終究是后浪拍前浪,前趙于329年滅亡,后趙統(tǒng)一北方大部。石勒也是當了幾年皇帝去世,他的侄子石虎很快篡位上臺,開啟暴君生涯。

石虎死后,后趙迅速上演了一場羯族版的“八王之亂”,諸王為了爭權奪利斗得不可開交,最終演變成石虎養(yǎng)孫冉閔與石祗的軍事相攻。

石祗自覺不敵,就找了外援,也就是盤踞遼東的鮮卑慕容氏,慕容氏早年臣服于東晉,后來勢力大了就自立為燕王,也就是前燕,五胡十六國里的第五個國。

前燕欣然南下,雖然仍沒能阻止后趙滅亡(前燕也不想阻止),但卻消滅了冉閔,自此之后,前燕的敵人就變成了后趙分裂后的各路軍閥勢力。

前燕自遼東經(jīng)河北南下,主要攻略方向是山西、河南和山東地區(qū),暫時顧及不了關中地區(qū),這里是后趙將領氐族苻洪和羌族姚弋仲的主場。

苻洪取得了勝利,姚弋仲不得不向東晉投降,而苻洪不久被人毒死,他的兒子苻健繼續(xù)攻略關中,最終建立前秦,五胡十六國里的第六個國。

至此,北方格局是秦、燕、代、涼四國并立,但前涼和代國均較弱小,無力跟前秦和前燕抗衡。

前燕本身國力占優(yōu),但后期庸主在位,國力下降,反觀前秦,在苻堅政變上位后,國勢日隆。369年,前秦滅前燕。

隨后,前秦四處征戰(zhàn),相繼滅掉前涼和代國,又從東晉手中奪取蜀地,苻堅還派大將氐人呂光出征西域,其疆域已經(jīng)達到滅吳前的西晉標準,不僅完全統(tǒng)一北方,還拿下了西南。

然而,淝水之戰(zhàn)南征失敗,前秦迅速崩解。

先是慕容垂在河北定州復國反秦,是為后燕,五胡十六國的第七個國。隨后鮮卑乞伏國仁在甘肅榆中起兵,建立西秦,五胡十六國的第八個國。接著姚弋仲的兒子姚萇稱帝建立后秦,五胡十六國的第九個國。

同時期,代國的殘余鮮卑人拓跋珪趁亂自立,建立了北魏,這在當時是個不起眼的小政權,但最終結束北方亂世的,就是這個死而復生的政權,故代國不被列入五胡十六國。

淝水之戰(zhàn)后次年,前秦已經(jīng)四分五裂,苻堅已經(jīng)死于后秦之手,征戰(zhàn)西域的呂光才率軍回到甘肅與西域交界,這才得知驚天巨變。

反正中原亂成了一鍋粥,干脆就不回去了,呂光就地割據(jù),在甘肅武威建立后涼,這是五胡十六國的第十個國。

后涼很不安穩(wěn),呂光的手下鮮卑人禿發(fā)烏孤和匈奴人沮渠蒙遜先后反叛,禿發(fā)烏孤建立南涼,這是五胡十六國的第十一個國;沮渠蒙遜擁立段業(yè)建立北涼,隨后取而代之,這是五胡十六國的第十二個國。

這邊是涼州一角的風風雨雨,另一邊中原可真是腥風血雨。

函谷關以東方面,后燕跟北魏掐上了,后燕重蹈前燕覆轍,雄主離世后便是庸主在位,拓跋珪抓住時機,連續(xù)出擊,奪取了后燕的都城以及半壁江山。

后燕此時出現(xiàn)分化,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南下山東,建立南燕,這是五胡十六國里的第十三個國。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則北上遼東,繼續(xù)茍延殘喘。

再回到?jīng)鲋,北涼也走向了分裂?/span>敦煌太守漢人李暠自立為王,建立西涼,五胡十六國的第十四個國,這個政權雖小,后來卻被唐朝皇室攀了親戚。

接下來就是關中地區(qū),姚萇去世之后,他的兒子姚興繼位,先后消滅前秦的殘余勢力和西秦、后涼,后秦的疆域達到頂峰。

然而姚興太要面子,最終導致西秦復國,甚至滅掉了南涼,國勢頗有起色,而后秦就慘了。

匈奴人赫連勃勃反叛,建立胡夏,這是五胡十六國的第十五個國。

赫連勃勃為人殘暴,但打仗是一把好手,一手游擊戰(zhàn)術打得后秦疲于奔命,完全沒辦法向其他方向擴張。

407年,后燕也茍不動了,胡化漢人馮跋發(fā)動政變,取后燕而代之,建立北燕,五胡十六國的第十六個國就此建立。

整整十六個政權,從八王之亂算起,北方已經(jīng)混戰(zhàn)一百多年了,統(tǒng)一的曙光終于來臨。

409年,東晉太尉劉裕北伐,滅南燕。417年,劉裕再次北伐,滅后秦,但由于他急于回國奪位,關中得而復失,迅速被胡夏攻占。

420年,劉裕建宋代晉,南朝開始,與此同時,北朝還在孕育中。

421年,北涼滅西涼。

431年,胡夏滅西秦。

至此,北方又陷入四國并立局面,不過很顯然,北魏是最強的。

431年,北魏西進,吞并胡夏;436年,北魏滅北燕;439年,北魏滅北涼,北方完全統(tǒng)一。

五胡十六國的時代就這么結束了,接下來是南北并立的南北朝時間。

3

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并不是沒有統(tǒng)一過,也產(chǎn)生過像曹操一樣的英雄,只是這些人的后代太不爭氣,沒能延續(xù)父輩的輝煌,再加上都是胡人,史學家沒有給他們過多筆墨,所以給人感覺整個五胡十六國就是一些小嘍啰大亂斗。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慕容家族就是這些人種的杰出代表。慕容俊、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個個都是人中之龍,尤其是慕容垂一生經(jīng)歷頗具傳奇色彩,更是南北朝時期名副其實的一代戰(zhàn)神?上饺菁易迦硕∨d旺,卻一直有內(nèi)斗的傳統(tǒng),且優(yōu)良的基因只輝煌了一代人。無論是慕容俊、慕容恪還是慕容垂、慕容德都沒有為自己打下的基業(yè)培養(yǎng)好接班人,導致慕容家族一統(tǒng)天下的大業(yè)功虧一簣。

此外前秦的苻堅、北魏的拓跋濤也都曾短暫統(tǒng)一過北方,但最終都是因為沒有處理好民族融合問題而曇花一現(xiàn)。

總的來說五胡十六國時期并不缺乏像曹操一樣的人才,只是五胡十六國時期與東漢末年的時代背景有很大不同。東漢末年雖然也是天下大亂,但朝廷還在,地方世族豪強還在,基本能夠維持一方秩序,朝廷的禮儀與各項制度在表面上也基本能推行的下去,像曹操這樣有杰出才能的人很容易在各項制度的運轉之下脫穎而出。而五胡十六國時期則是真正的弱肉強食時代,整個社會完全崇尚暴力,毫無章法禮節(jié),要想出現(xiàn)一位像曹操一樣可以統(tǒng)一北方政權的英雄,則不僅需要他的能力過人,還需要他有絕對的實力去重建社會秩序,這樣的要求對胡人來說都有點苛刻,更別說實力更弱的漢人了。

胡人向來仇視漢人,底層漢人就只有被屠戮的命運,根本沒有崛起的機會,而貴族階層的漢人則由于八王之亂時期的內(nèi)斗消耗,導致在胡人入侵時肯本沒有實力反撲,也只有衣冠南渡一條路了。整個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就只有一個漢人政權,而且史學界爭議還很大。

五胡十六國的亂源是中華民族融合問題,這是一個到近代依舊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也當然是曹操所不能解決的,如果曹操真的出生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歷史上可能就沒曹操這個人了。

4

前秦符堅是最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曹操,可惜淝水之戰(zhàn)失敗后,被屬下謀殺。

5

亂世出英雄,五胡十六國之所以沒能出現(xiàn)曹操式的英雄統(tǒng)一北方,其根本和今日寒門難出貴子的道理一樣,都在于資源整合上難以實現(xiàn)。

首先也應該指出,五胡十六國時期沒有一個英雄像曹操那樣踏實努力,也就是結合自身實力在正確的時間去做正確的事,這一點在曹操的《述志令》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特別是最可能統(tǒng)一北方的苻堅對比最為突出,王猛在苻堅創(chuàng)業(yè)階段影響巨大,王猛臨終猶以前秦內(nèi)部各族豪酋勢力為憂,以東晉為正朔所在,勸苻堅勿進攻東晉,但未被采納,因而有淝水之敗,一戰(zhàn)前功盡棄。

西晉之后的五胡由于不在中原文化體系,因而在根上就缺乏儒家體系下的忠孝思想,這對于五胡以武力起家建國之后的凝聚力有著天然的風險,少數(shù)民族固有的利益聚集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勻立馬出現(xiàn)內(nèi)部分裂,反觀曹操只憑一個策略“挾天子以令諸侯”就使很多英雄主動歸附。孫子兵法開篇講勝負判斷標準首先就指出有無“道”,不在中原文化體系的五胡很顯然是無“道”,這就出現(xiàn)了以滅絕五胡為目標的冉閔有巨大的影響力,也是后期五胡亂華時代以漢化的北魏為終結的原因。

另外一方面,不在體系的五胡得不到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天下人認可的同時對人才建設體系的構造拿不出有效的方案,更對人才的鑒別使用上沒有成體系的建設,這一點在苻堅對待慕容垂上最為典型。

最后一方面,五胡對待天下百姓的態(tài)度及經(jīng)濟建設的局限。五胡亂華時期是中國人口歷史上的大滅絕,特別是漢人成了兩腳羊,以人為軍糧成了糧食缺口的選擇,多么可怕的一幕,五胡作為以游牧方式生存的游牧名族即便在農(nóng)耕地區(qū)生活很久也很難改變天生搶劫掠奪慣性,戰(zhàn)爭本身對農(nóng)耕就是巨大的破壞,對于糧食的來源和軍隊的供養(yǎng)是個巨大的難題,曹操之所以能夠奪得天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巧妙的把軍隊和糧食結合到了一起,屯田和府兵制的選擇為曹操提供了持續(xù)穩(wěn)定的糧食資源和經(jīng)濟資源,五胡別說開創(chuàng)了,連東漢末年的借鑒都做不到,資源整合更無從談起。

6

東晉集團的南遷,將北方地區(qū)讓給了胡人,北方漢人要么南遷,要么胡化。這就導致了北方漢族沒法真正的形成團體。南方還有一個正統(tǒng)的漢人政權,從法理上也戰(zhàn)不住腳,以及北方胡人的南遷,主導北方的就是胡人集團。

中國有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每一個入主中原的王朝,或多或少都會被漢化。這也導致了,漢人和胡人可以和平相處。

前秦,苻堅作為第一個統(tǒng)一了北方政權的帝王,其手下就有很多漢族將領。

各民族之間的隔閡和矛盾也是導致一個政權無法長久存在的原因,五胡十六國每一個政權多則存在幾十年,少則十幾年,而不能長久的存在下去。
因為條件的不允許,因為各民族之間的仇恨,今天你滅了我,明天我滅了他,在長期的戰(zhàn)亂之中,所有建立的政權都是朝不保夕,類似于戰(zhàn)國爭霸。
而且,在北方胡人遍地戰(zhàn)亂之時,南方還有東晉集團的存在,東晉集團曾派出過軍隊多次北伐,也是致使十六國無法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原因,而后鮮卑族統(tǒng)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才使得北方重新統(tǒng)一,與南方形成對立,稱為南北朝。

7

首先必須告訴你,沒有八王之亂,就不會有五胡十六國。!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的國力,以至于元氣大傷走向滅亡!

而且漢族人在胡人入住中原之后慘遭殺戮,精英階層幾乎全部逃亡南方,大量人才涌向東晉,給南方帶去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北方常年戰(zhàn)亂,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再加上游牧民族失民心 無心一統(tǒng)江山!北魏也是游牧民族,以游牧為主,沒有能力統(tǒng)一河山,東晉偏安一隅毫無出息,所以中國北方不會再出現(xiàn)第二個曹操,即使有也被扼殺在萌芽中了,比如冉魏。!

8

有啊,比如符堅就曾統(tǒng)一了北方還有川蜀。肥水之戰(zhàn)后北方才再次分裂

9

有啊,當時中華大地有三位能力不遜曹操甚至更勝一籌的人物,東晉桓溫也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子桓玄還是篡位了;北方前燕慕容恪和前秦王猛各項能力都可比肩曹操但這二人都鐵了心的做周公,匹夫尚且不可奪其志何況慕容玄恭、王景略乎。。。

10

沒有讀書人啊,都不過是迫于生存壓力搶劫。東漢劉秀是讀書長的本領,所以很重視教育,因此末年天下大亂,人才有用武之地了。不然的話,曹操本來就想做個征西將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