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邦是大漢王朝的創(chuàng)建者,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兩人都起于布衣而奪取天下,成為開國皇帝,完成了驚世駭俗的人生逆襲,馳騁在權(quán)力地位的最高峰。

(劉邦劇照)

劉邦也好,朱元璋也罷,得天下都不容易。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和朱元璋的天下,都是靠著一群生死兄弟和大批文臣武將一點一點打下來的。他們兩人身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善識人、善攬人、善用人、善御人。所以天下人才均紛紛歸心依附,就連自己那幫出身草莽的兄弟也能快速成長,成為棟梁之材,成為開國元勛。

(朱元璋劇照)

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對比一下,看看劉邦和朱元璋怎么識人用人的?看看他們都有哪些功勛卓著的人才?

首先看看他們的那幫草莽兄弟。

劉邦最初的“狐朋狗友”和“酒肉兄弟”有:蕭何、樊噲、曹參、盧綰、周勃、灌嬰、夏侯嬰等,這些人在起義的戰(zhàn)爭中迅速成長,成為劉邦的左膀右臂。開國后,蕭何封酂侯,官拜丞相。樊噲封舞陽侯,拜大將軍。曹參封平陽侯,官拜左丞相。盧綰封燕王,官至太尉。周勃封威武侯,拜太尉,后兩度為相。灌嬰封潁陰侯,官拜車騎將軍。夏侯嬰封汝陰侯,官拜太仆。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的鳳陽班底和草根兄弟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馮勝等人。這些都是他的鳳陽老鄉(xiāng),號稱淮西集團,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戰(zhàn)功卓越,為建立大明朝立下蓋世奇功。徐達封魏國公,官拜太傅、中書右丞相,死后追封中山王。常遇春封鄂國公,官拜太保、中書右丞相。死后追封開平王。鄧愈封衛(wèi)國公,官拜榮祿大夫,死后追封寧河王。馮勝封宋國公,禁衛(wèi)軍都指揮使。

小結(jié):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的現(xiàn)象級特點:無論是劉邦的沛縣班底還是朱元璋的淮西集團,這些人都有類似相同的際遇,出身草莽,崛起于戰(zhàn)火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業(yè)。因此可以說:英雄不問出處,時勢造就英雄。王侯將相無種,成功全靠奮斗。

(劉邦劇照)

再看看后期投奔招攬的人才。

不可否認,劉邦和朱元璋身上都有非凡的英雄氣質(zhì)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不然他們也不會在眾多起義部隊中異軍突起。在有了一定基礎(chǔ)后,各路英雄和天下人才紛紛前來投靠。

我們先看投靠劉邦的人才主要有哪些:張良,韓信,陳平 ,酈食其等。在進軍關(guān)中滅秦前得張良輔佐,在反項羽出漢中前拜韓信為將。自從有了這一文一武曠世奇才的輔佐,劉邦迅速強大起來,最終打敗項羽,問鼎天下。當(dāng)然還有陳平屢次用計救劉邦脫困。酈食其充當(dāng)使臣游說于各諸侯之間。劉邦極善用人,總能把他人的才干發(fā)揮到極致,總能用對的人做對的事,多次化腐朽為神奇。這些人為劉邦奪取江山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再來看看朱元璋招攬的人才主要有哪些:劉伯溫,朱升,李善長,胡惟庸,宋濂等。這些人中,劉伯溫通經(jīng)史,精兵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與張良、諸葛亮并稱千古謀圣。朱升為朱元璋定九言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李善長、胡惟庸等為朱元璋料理軍需,和睦軍民,安撫民生,起到了大管家、大后方的作用。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朱元璋用人十分精準(zhǔn),出手十分大方,為人又帶有英雄豪氣,心中有大智慧而表面看起耿直憨厚,故而吸引天下人才歸附。

小結(jié):獨木難成林,單絲不成線。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是依靠集體、團體的力量,都是得人才者得天下。良臣擇明主而侍,良禽擇良木而棲。強者,能者,德者,自然吸引群賢畢至,進而天下歸心,江山一統(tǒng)。

(朱元璋劇照)

劉邦和朱元璋還出奇的相似,奪取江山前對人才對兄弟非常信任非常友善。而奪取天下之后卻齊刷刷地拿功臣開刀毫不留情。而劉邦和朱元璋能吸引人才,也與出身草莽有關(guān)系,沒架子,接地氣,不重門第,唯才是舉。事實上他們屠殺功臣,也與自己的出身有關(guān)系,他們起事前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一天當(dāng)上皇帝、坐擁天下。所以內(nèi)心極度沒有安全感,于是把屠刀舉向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最佳貢獻者
2

呵呵,這個問題不錯。

劉邦和朱元璋能吸引這么多人在他身邊賣命,自然有他們的人格魅力。就像如今網(wǎng)絡(luò)上,為什么會有大V,我有沒見過你的面,我為什么要當(dāng)你的粉絲?

第一:觀點上的認同感。

我能成為你的粉絲,說明我認同你的文章觀點,你有讓我佩服的地方,所以我會特別關(guān)注你。這與慕名去追隨劉邦和朱元璋的人一樣,高陽酒徒酈食其,他誰都不服,只服劉邦。常遇春也是慕名前往追隨朱元璋。

第二:發(fā)小、好朋友和老鄉(xiāng)

劉邦的沛縣有一幫發(fā)小、老鄉(xiāng)和好朋友,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盧綰、灌嬰。

朱元璋的徐達、湯和等淮西二十四將。

這些人能追隨他們,也是因為劉邦和朱元璋身上有獨特的領(lǐng)導(dǎo)氣質(zhì)。

夏侯嬰在劉邦還是亭長的時候,閑暇無事的時候,就經(jīng)常去找劉邦聊天,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

第三:對手陣營中,或被說降或被迫投靠

典型人物是韓信、英布,這都是項羽陣營中的。韓信因為在項羽那邊得不到重用,轉(zhuǎn)投劉邦,沒想到還是得不到重用還差點丟了性命,多虧了夏侯嬰和蕭何,韓信才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英布是被說降的。

朱元璋手下的傅友德,原來屬于陳友諒陣營。

綜合來說,這些人能圍繞在劉邦和朱元璋身邊,絕非偶然。能作為這些能人們的首領(lǐng),劉邦和朱元璋又異于常人的高情商,才能讓這些能人們?yōu)樗麄冑u命。

我是抱影無眠夜歸人,如果您認為我的回答有一點道理,請關(guān)注我,謝謝!

3

劉邦、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才不是找來的,而是自動投過來的,可分為兩部分:

1、第一部分是原班人馬。劉邦的原班人馬有盧綰、樊噲、周勃、蕭何、曹參以及要送到驪山的囚徒里的一部分,因為逃跑了一部分,按照秦律,殺頭的罪,必須跟著劉邦干了,這是劉邦的家底。

朱元璋的家底是從郭子興那里挑選的24人,包括湯和等人,這些有很多是從小的弟兄們,還有就是認為朱元璋能成就大事,就跟著他走了。

2、第二部分,是后來投靠他的!傲记輷衲径鴹汲紦裰鞫隆,隨著事業(yè)越做越大,投奔的人就越來越多。

投奔劉邦的人有張良、韓信、酈食其等。韓信就是在項羽那兒是言不聽計不從,報負難以實現(xiàn),就投靠劉邦了。還有很多是項羽任人唯親,有功吝惜賞賜,沒有前途,就投奔劉邦了。

還有一部分是項羽當(dāng)了西楚霸王之后,感覺天下太平了,無仗可打了,就開始裁員,比如竇馬童,原來在項羽帳前聽用,在裁員的范圍之內(nèi),多次請求項羽把他留下,項羽就是不聽,發(fā)了一筆撫恤金給開走了。竇馬童一想,回家能干什么呢?除了打仗什么也不會,一跺腳投奔劉邦了。最后砍下項羽腦袋的就是他了。

投奔朱元璋的人就更多了,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徐達、常遇春、胡大海,還有就是自己的結(jié)義弟兄,再有就是自己所收的養(yǎng)子、義子們,而且很多都具有將才。文官有李善長、劉基、朱升等。隨著事業(yè)越做越好,投奔的人就越多。

4

我是天晴愛睡覺,我來回答:

他們并沒有刻意的尋找人才,只是盡可能的任用身邊有能力的人,信任他們,培養(yǎng)他們。

慢慢的基業(yè)做得大了,就有人才主動來投奔!

而人才隨著經(jīng)歷的增長,能力也不停的在增長,整個團隊的能力呈指數(shù)級上漲。

其實,誰不是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小卒成長起來的呢!

5

俗話說,插起招軍旗,定有吃糧人。任何時代,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應(yīng),人才也不例外。我認為,劉邦和朱元璋之所以能找來那么多打天下的人才,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供求關(guān)系決定了大部分的人力來源。不管那個時代,每個社會階層都會有很多人,同一階層的個體所面臨的情形基本是一樣的。比如,劉邦是因為自己在押送囚犯過程中,逃走的囚犯太多,眼看無法完成任務(wù),便放走了其他囚犯,其中有十幾個人便死心塌地的跟隨劉邦。劉邦從此也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當(dāng)時象劉邦這樣的人很多,著名的如陳勝吳廣等,所以在當(dāng)時那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只要你敢振臂一呼,就會有有人大膽響應(yīng)。

這種供求關(guān)系是天然存在的。再看朱元璋,當(dāng)時也是和尚當(dāng)不下去才跟隨郭子興起義,結(jié)果象他那樣的人當(dāng)時有很多,就像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蕭條時候找工作,只要有口吃的就跟著混了。所以,由于供求關(guān)系的天然存在,解決了大部分的人力供應(yīng)。

第二、共同的價值觀決定了不同陣營的劃分。每個大型團隊都會有相同或近似的價值觀,擁有共同價值觀的那部分人就會自然的走在一起。比如,劉邦時代那些起義者們,都是以反對秦朝的暴政為目的,他們的共同目標(biāo)就是推翻秦朝政府。朱元璋的情形也差不多,在元朝的統(tǒng)治下,大家都無法或者不好生存,所以便走到一起,共同去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

第三、領(lǐng)袖的個人魅力是吸引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因素。既然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biāo),都愿意去做同樣的事,但同時代會出現(xiàn)很多有影響力的領(lǐng)頭人。在這種情形之下,領(lǐng)頭人的個人魅力就成了招攬優(yōu)秀人才的法寶。比如,剛開始劉邦和項羽比較下來,項羽的實力要大的多。但劉邦這個人比較義氣豪爽,與人同利,雖然脾氣有些大,但許多優(yōu)秀的人才還是愿意跟隨他。

例如蕭何,在劉邦做亭長的時候,蕭何就是縣丞,是正經(jīng)的官員,但他始終看好劉邦,還有樊噲,張良等。朱元璋當(dāng)時要離開郭子興單干的時候,只帶了十幾個人,但后來徐達、湯和等都追隨朱元璋而去。這些都是領(lǐng)袖個人魅力吸引的結(jié)果。

所以,定好目標(biāo),修煉好個人魅力,勇敢的去創(chuàng)業(yè),不要擔(dān)心沒有人幫你,只要你將招軍旗樹起來,讓別人能看得到未來,自然就會有人才追隨。不論劉邦還是朱元璋,在他們選擇創(chuàng)業(yè)之初,哪能想到會有那么多的人才去追隨他們。

6

劉邦、朱元璋都是歷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在他們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不斷的壯大自己的隊伍,涌現(xiàn)了許多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是從哪里來的呢?

領(lǐng)導(dǎo)者個人能力的展現(xiàn),吸引了許多志同道合的的人。

劉邦、朱元璋個人的能力毋庸置疑的,不然也不可能成為開國皇帝。他們能成就一番事業(yè),一定有自己的目標(biāo)和決心。有句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能夠和劉邦和朱元璋站在一個隊伍的人,那么一定是敢打敢拼的人,心中已經(jīng)放下一切只想干出一番事業(yè)的人,有志之士中一定有打天下的人才,所以人才的出現(xiàn)是必然。

隊伍的壯大,是人才涌現(xiàn)的一大原因。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自身的隊伍不斷的壯大,軍隊基數(shù)的增多也說明人才不斷的加入其中。加上長期戰(zhàn)爭的優(yōu)勝劣汰,軍功的積累,有能力的人自然而然的脫穎而出,成為隊伍的領(lǐng)軍人物,帥才、將才也因此層出不窮。

人才不是找來的,是靠影響力吸引的。

人才往往不是依靠自己去找來的,而是靠自己的影響力吸引而來的。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一定有看人的眼光,選擇為誰效力他們的心中也一定有數(shù),劉邦、朱元璋的個人魅力及能力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一個團隊沒有自己的團隊建設(shè)、沒有規(guī)章制度、沒有一位合格的領(lǐng)導(dǎo),即便是去尋找人才,也無法找到真正的人才,所以這些帝王身邊能有許多的人才,并不是他們一個個去找的,而是被影響力吸引而來的。

7

靠周圍的人。

俗話說,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其實還可以加上一句:一郡之內(nèi),必有治世之才!你身邊、你的朋友圈、你的老鄉(xiāng),人才多的是,就看你有沒有慧眼識別,有沒有能力知人善任!

劉邦,沛郡豐邑人(今江蘇豐縣和沛縣一帶)。漢朝的開國功臣中,劉邦的老鄉(xiāng)幫 — “豐沛集團”占了大多數(shù)。蕭何、曹參、周渤、盧綰、樊噲、夏侯嬰等,都是其老鄉(xiāng)。要說劉邦,能用人才是其最大的本事。就拿樊噲來說吧,本來就是一屠夫賣肉的,跟從了劉邦,硬是成長為大將軍和左丞相。

再說朱元璋。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他取得天下,基本上也是依靠老鄉(xiāng)的力量 — “淮西集團”,包括許達、湯和、李善長、常遇春、李文忠等。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將,也都是其老鄉(xiāng)。

最后舉個現(xiàn)在的例子。馬云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能網(wǎng)羅到的也不都是頂尖人才。據(jù)馬云自己講,在阿里巴巴幾度遇到困難的時期,有本事跳槽的人都走了,沒路子的只能留下來?闪粝聛淼娜,現(xiàn)在都是億萬富翁,且個個身居要職、獨當(dāng)一面。你能說他們不是人才嗎?

有一句話說的好:時勢造英雄。大部分的人才,由于沒有時機、沒有運氣,就生生地埋沒了,一輩子寂寂無名。




8

劉邦與朱元璋手下大將如云,人才濟濟。甚至連滿腹才華,飽學(xué)之士蕭何、張良、劉伯溫、李善才都為他們所用,很早就跟著他們打打天下了。這些人才有些看起來甚至比劉邦、朱元璋本人還厲害。韓信能管千軍萬馬比劉邦能干,常遇春湯和等人已經(jīng)當(dāng)上軍官了朱元璋還是個馬夫,最終卻還是劉邦與朱元璋得了天下?這是為何?百思不得其解?我來給你揭曉答案。

劉邦如何走向革命的道路?

48歲的劉邦,在一個小小的派出所(亭長)當(dāng)了多年的所長了。一直以來,在秦朝穩(wěn)定的歲月里,吃吃喝喝甚至連老婆都沒有娶。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幫政府押送徭役,小小的公務(wù)員過的心安理得衣食無憂,這個時候他連娶老婆的問題都沒有思考過,更別提遠大志向。這種日子,使得他結(jié)交了很多酒肉朋友,花錢請酒自然朋友多。更實在的是他居然很講義氣,朋友借錢肯定借不還也不追。此時他自己結(jié)識了像樊噲、灌嬰、周勃、蕭何、曹參等人。這些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并且都不屬于同一性格的人,劉邦都能很好相處。改變命運的是,秦國風(fēng)云突變陳勝吳廣起義,劉邦很不幸押送徭役遲到按大秦律法也是死。死誰不怕,死不如去拼命。恰好劉邦殺死了一條白蛇就有了“赤帝之子殺死了白帝之子”,劉邦名正言順的搶的先機成了神的代言人,這在古代幾乎是不可侵犯的。劉邦憑著代言人的身份,和酒肉朋友一路打打殺殺不斷的做大。最后吸收了,特別多優(yōu)秀的人才。劉邦集團中的人物,大抵有兩類。一是其嫡系豐沛功臣集團,如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二是逐漸從對手吸收到的優(yōu)秀人才,如張良、陳平、韓信、英布、彭越等。這類人又分為三類,一類是因為“士為知己者死”而對劉邦效忠的張良、陳平等人;第二類是既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又有投機心理的韓信等人;第三類是完全是投機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其實,劉邦的嫡系完全是靠打怪升級拉經(jīng)驗,并沒有多大的文化和本事。(這就是實踐的重要性)

劉邦能讓別人死心塌地跟著他,而且愿意跟著他。是因為劉邦有在起義時候,曾經(jīng)這樣:《史記·高祖本紀(jì)》記載: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季曰:“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擇可者!弊詈蠖纪俗尳o劉邦,因為大家都怕失敗怕死,只有劉邦不怕愿意承擔(dān),并且劉邦對人特別好很會用人。后來的劉邦經(jīng)過努力奮斗,終于成就了霸業(yè)。劉邦的故事告訴我們年齡不是問題只要肯奮斗。

朱元璋是如何走向革命的?

作為同為布衣天子的朱元璋,命運和劉邦是不同的。首先出身上,朱元璋是純正的農(nóng)民加文盲,連書都讀不起。讀書還是出家當(dāng)和尚的事,不過朱元璋非常勤奮好學(xué),有了李善才和劉伯溫等人之后經(jīng)常向他們“請教”,當(dāng)上皇帝也是滿腹經(jīng)綸。元朝的暴政導(dǎo)致天下民不聊生,朱元璋一樣是活不下去了才被逼起義。

說朱元璋起義并不正確,其實他是參軍,為了吃飽飯而已。真正走運的是郭子興的義女看上了他,讓他磅上了大款有機會嶄露頭角。朱元璋最早是也是靠著他的小玩伴湯和、徐達、常遇春,不過朱元璋喜歡結(jié)拜兄弟和收義子。朱元璋被郭子興奪權(quán)逼走的時候,就帶走了十八兄弟。這些人與朱元璋肝膽相照又是同鄉(xiāng),關(guān)系非常好。朱元璋就靠著這些同鄉(xiāng),才建立起大明朝的。甚至建國以后,朝廷里淮西集團勢力很大,這也是朱元璋要殺功臣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劉邦、朱元璋創(chuàng)業(yè)都離不開一個定律。鄉(xiāng)黨兄弟朋友是最早的打天下幫手。直到前幾年農(nóng)村里還流行大,兄弟多不被欺負。中國朝代的革命,分兩種一種是門閥貴族斗爭。如春秋戰(zhàn)國,隋唐就是門閥貴族之間權(quán)力交換。另一種就是,光腳不怕死的靠鄉(xiāng)黨朋友靠拉人頭不斷壯大實力,吸收優(yōu)秀人才。只要你不斷的壯大實力,就會越來越多的人過來追隨你或者被你吸納。當(dāng)然同時期其他人也非常優(yōu)秀,手下也一樣聚集著大批人才。比如項羽、陳友諒、張士誠等人,一樣也有大批人才打天下。最后贏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就是領(lǐng)導(dǎo)人知人善用,建立威信令人信服敬畏。

9

自古以來,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有道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才不缺,缺的是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并且善于利用人才的人。

劉邦和朱元璋兩位基本上都是布衣天子。劉邦出生還稍微好一點,好歹是個派出所所長,而朱元璋則是徹頭徹尾的平頭百姓。

兩人帝王都是能夠知人善任之人。劉邦在得到天下之后,分析自己和項羽的得失,就曾自我評價說自己善于將人才籠絡(luò)在身邊的人。

朱元璋更是如此。雖然得到天下之后,為了孫子建文帝朱允炆能夠順利接班,更為了后代能夠坐穩(wěn)天下,對文臣武將采取了比較殘忍的手段,但是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朱元璋是個不折不扣的善于用人的主子。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拖著一個磁鐵在大街上走一圈,總能吸引到一些鐵鈷鎳。鐵鈷鎳就好比人才,沒有磁鐵的吸引說不定還窩在那犄角旮旯呢。

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是善于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伯樂,無不是愿得天下英才而用之。

10

人才和平臺的關(guān)系,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尋找。

劉邦、朱元璋,包括各朝各代的開國帝王,以及各路草莽英雄,都是一個實現(xiàn)抱負的平臺,就像公司的老板一樣。

而打天下的人才,就是各公司的職員。他們有一定的才華,要“待價而沽”,等著變現(xiàn),來養(yǎng)家糊口、來鮮衣怒馬、來嬌妻美妾——好吧,我們假裝真的相信,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沒有“嬌妻美妾”這一項了。

專業(yè)人才不足以支撐起一個職業(yè)。領(lǐng)導(dǎo)、或者叫作管理人才,需要統(tǒng)籌各種專業(yè)人士,共同打造平臺。這是現(xiàn)代企業(yè)的模式,也是古代各政治集團的模式。

帝王在尋找人才,人才也在尋找帝王。正如各種招聘網(wǎng)站、獵頭公司十分火爆,是一樣的道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