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句話概括地來說,被滅六國君主的下場是:2個被殺掉2個被餓死2個不知所終。 我們按六國撲街的順序一個個來說。秦王嬴政在鏟除了嫪毐、呂不韋兩大集圍勢力之后,開始著手統(tǒng)一六國戰(zhàn)爭。秦國按照中央突破,由近及遠,逐個殲滅的方針,將主攻方向指向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 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并獻出南陽地。次年,秦王嬴政派內(nèi)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韓國成為秦國的一個潁川郡。韓國滅亡后,韓王安被遷離韓國舊地,軟禁于陳縣。公元前226年,韓國舊貴族在故都新鄭發(fā)動叛亂,秦國出兵平定叛亂。叛亂平定之后,為了根除禍患,將軟禁中的韓王安處死。
第二個倒霉的,就是韓國的鄰居趙國了。其實趙國是戰(zhàn)國后期唯一在軍事上能抗衡強秦的國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造就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力量,趙國更是有廉頗、李牧等一代名將。然而趙國經(jīng)濟實力始終太弱,政局也始終不穩(wěn)。公元前230年,趙國大旱、人心浮動,秦國分兵兩路進軍趙國,名將李牧筑壘固守,秦軍屢攻不勝,形成相持。就像當年長平之戰(zhàn)對廉頗一樣,趙王又中了反間計,搞掉了李牧,結(jié)果就是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秦王將趙王遷流放房陵,趙王想起自己聽信讒言,錯殺李牧,導致國破家亡,那叫一個悔呀。沒過多久,堂堂趙王餓死在了茅屋里。 接著秦軍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指使荊軻刺秦王,結(jié)果引來秦軍更大的怒火,燕國都城薊城被攻破,不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了遼東,燕國暫存。
第三個撲街的,就是秦國的老冤家魏國。魏文侯任用變法鼻祖李悝、兵家亞圣吳一時間成為戰(zhàn)國首霸,所向披靡。河西之戰(zhàn)魏國吊打秦國數(shù)十年,可以說梁子結(jié)深了?上娛⒌奈簢乩砦恢煤軐擂,西有秦、南有楚、東有齊,強敵環(huán)伺,外交又沒搞好,“圍魏救趙”的馬陵之戰(zhàn)后,國力大損。公元前225年,取得北方?jīng)Q定性勝利之后,秦軍轉(zhuǎn)而向南進襲魏國,包圍了魏都大梁,王翦的兒子王賁水淹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也被殺掉了,其魏氏王族遭到了滅頂災難。舉城投降的魏王子及家眷數(shù)百人均招殺害。至此,三晉諸國率先被滅。 第四個楚國。楚國可以說是六國中最難滅的一個了。歷史上無論楚國的國君多么作死,楚國都沒死。因為他們是七國中唯一一個有那么點“虛君”的諸侯國,而且地大物博,君主死了,封君們找個旮旯再立一個,還能卷土從來。所以秦國滅楚,60萬大軍,前后用了3年,才把壽春攻破。楚王負芻投降,被貶為庶人,不知所終(后來這個還成為大家擁立楚懷王熊心抗秦的合法理由)。
第五個是燕國。公元前222年,獻出了太子丹的人頭后,逃亡到遼東的燕王喜被王賁活捉,燕國正式滅亡。但燕王的下場,史書沒記載,也算是不知所終吧。 最后一個被秦吞滅的就是東方大國齊國了。公元前221年,王賁大軍從燕國南下攻齊,空前順利地長驅(qū)直入到齊國的都城臨淄。齊王建投降,被貶到共城,最后餓死。 不知你發(fā)現(xiàn)沒有,六國君主中,被殺掉的,都是當時實力較弱的諸侯國。比如韓、魏,殺了就殺了,秦王也不擔心他的子民會造反。 而原本實力比較強的,比如趙、齊,秦王就不敢直接殺掉了,而是流放,餓死?梢韵胍,秦王也擔心直接殺掉,可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結(jié)果。按此推斷,最后不知所終的那兩位,楚王很可能也是流亡被餓死,而燕王則是秘密被殺。 至于在秦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沒有被滅的國家,還真有!就是衛(wèi)國。因為衛(wèi)國很早就成了秦的附庸國,所以秦攻滅六國的時候,衛(wèi)國不在秦國敵對的一方。直到秦二世登基的那一年(公元前209年)衛(wèi)君角被廢為庶人,衛(wèi)國才算真正從靈魂到身體的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