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的稱號分為三種,廟號、謚號以及年號。廟號和謚號一般一個皇帝只有一個,而年號,一個皇帝卻有很多。

廟號,一般有太祖、太宗、高宗、中宗、仁宗等。比如現(xiàn)在比較熱的《清平樂》里,宋仁宗就是趙禎的廟號。

謚號,一般有高帝、文帝、武帝、宣帝、煬帝等。比如說我們非常熟悉的漢武帝的謚號就是孝武皇帝,他的廟號則是漢世宗。

至于年號,每朝每代每個皇帝,年號基本都沒什么相似之處。基本上就是根據(jù)愛好來取,明清時期皇帝都只有一到兩個年號,比如說康熙、乾隆這就是年號。此前年號更迭頻繁,唐高宗李治當了34年皇帝,卻有14個年號之多。

搞清楚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研究一下,歷朝歷代,開國皇帝的廟號、謚號和年號到底是怎么確定的了。

開國之君的廟號,一般是太祖、高祖居多。

所謂廟號,顧名思義,就是在廟里面的稱呼;实廴ナ酪院,一般都會被供奉在家廟當中受到子孫后代的祭祀。到了幾代以后,由于人員過多,原來的廟就要被毀掉,集中到太廟一起祭祀。

而且隋朝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比如說漢文帝、漢武帝都有廟號,可是夾在中間的漢景帝就是沒有廟號,那個時候的人不太喜歡自欺欺人。

漢朝的開國之君是劉邦,他的廟號就是漢太祖,《史記》中對此有誤,記載成了漢高祖這是不對的,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

此后廟號為太祖的開國之君還有很多,有些是子孫追封的,比如說曹操沒有稱帝,被曹丕追封為魏太祖。司馬昭沒有稱帝,被司馬炎追封為晉太祖。

還有一部分開國之君的廟號是高祖,比較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淵。雖然李淵存在感比較低,但是這個廟號大家還是非常熟悉的。

除了李淵以外,大一統(tǒng)王朝中,還有一位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他的廟號也是高祖,被稱之為隋高祖,不過這個廟號比較生僻,我們一般叫他的謚號隋文帝。

除了李淵、楊堅以外,基本上大一統(tǒng)王朝的開國之君中,沒有廟號為高祖的皇帝了。那些割據(jù)政權(quán)中用高祖作為廟號的開國之君倒是不少,比如說后趙高祖石勒、前秦高祖苻健、北魏高祖元宏等等。

開國之君的謚號,一般是高皇帝、武帝、文帝居多。

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所以隋朝以前的皇帝,我們都會稱呼他們的謚號。而隋朝以后,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所以廟號就取代了謚號,成為了大家嘴上常常提起的皇帝稱號。

最初謚號分為美謚和平謚,對天子是沒有惡謚這一說的,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祖先得到惡謚,就算這個人做天子再失敗也不行。

即使改朝換代,給前朝亡國之君的謚號,也不會是惡謚,因為哪個朝代都有亡國之君,誰也不想自己的子孫后代包括自己有幾率得一個惡謚。但是周厲王暴政以后,謚號就分為了上謚、平謚和下謚,下謚就時貶義了。

開國之君的謚號,一般都是高皇帝,比如說劉邦的謚號就是漢高帝,所以我們要么稱呼劉邦為漢太祖,這是廟號,要么稱呼他為漢高帝,這是謚號。

除此之外,謚號高皇帝的還有魏太祖高皇帝曹操,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等等。

開國之君還有文帝、武帝作為謚號的,一般是因為前人開創(chuàng)了基業(yè),自己坐享其成,創(chuàng)立了帝國。比如說魏文帝曹丕,他是真正的開國之君,但是他老爸曹操開創(chuàng)了基業(yè)。晉武帝司馬炎,他也是開國之君,但是他爺爺和父親開創(chuàng)了基業(yè)。

開國之君的年號,沒什么太多的講究。

廟號和謚號,開國之君還是有跡可循的?墒悄晏栠@玩意兒,就是用來記錄時間的,完全憑皇帝的興趣來決定,所以根本就沒有什么講究。

不過被追封的皇帝,那是沒有年號的。年號是當下活著的皇帝才會用,而廟號和謚號,都是給死掉的皇帝用的。開國之君的年號,一般都跟開始有點關(guān)系。

  1. 很可惜的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活著的時候是沒有年號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是漢武帝劉徹。建元是他的年號,也是第一個年號,一共使用了6年。
  2. 此后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第一個年號是建武,用了整整32年,在當時沒幾年換一個年號的時代,建武用的時間是非常長的了。
  3. 魏文帝曹丕的第一個年號是黃初,漢昭烈帝劉備的第一個年號是章武,吳大帝孫權(quán)的第一個年號是黃武。
  4. 西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一個年號是泰始,東晉元帝司馬睿的第一個年號是建武,顯然司馬睿希望自己能跟漢光武帝一樣,恢復祖宗基業(yè),可惜實力不允許啊。
  5. 隋文帝楊堅的第一個年號是開皇,唐高祖李淵的第一個年號是武德,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表示自己和開國有關(guān)系,所以沿用了這個年號長達9年之久。

由此可見,年號這玩意兒,其實就是一個吉祥話,表示萬象更新的意思。畢竟寫日記也好,記史書也罷,天天都要用到,總不能找一個糟心的詞匯作為年號吧?

總結(jié):明清皇帝謚號最長,年號不改。

我們讀歷史會發(fā)現(xiàn),明朝和清朝有點特別,稱呼他們的皇帝,既不用廟號也不用謚號,一般都是用年號,這就比較有意思了。

其實因為他們一輩子就用一個年號,而且就倆字,非常好記。比如說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是崇禎,我們都會叫他崇禎皇帝。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號。

那么為什么不叫謚號呢?因為他們的謚號實在是太長了,恨不得把所有好詞兒都加進去。比如說明朝萬歷皇帝朱翊鈞的謚號是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而清朝乾隆皇帝的謚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你要是史官,你每天愿意寫這么長的開頭嗎?

最佳貢獻者
2

我是對話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目講的是廟號問題,廟號起源于商代,根據(jù)“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在前代皇帝供入太廟的時候起的名號。

一般來講,王朝的奠基人為太祖,開國皇帝為高祖,既是奠基人又是開國皇帝為太祖。例如:唐朝,其奠基人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的李虎,因為李氏從李虎開始崛起的,所以唐朝建立后追尊為太祖。唐朝開國皇帝為李淵,廟號高祖。宋朝,其奠基人和開國皇帝都是趙匡胤,所以廟號太祖,沒有高祖。

一般一個王朝第二位有廟號的皇帝的廟號為太宗,包括朱棣也是,后來嘉靖皇帝為了把自己的親爹的神主抬進太廟,對朱棣的廟號進行了抬高,即從太宗變成了成祖。這就是明朝沒有“太宗”的原因。

曹魏之前,皇帝廟號比較稀缺,只有功業(yè)較大的皇帝才有,曹魏之后廟號泛濫,“祖”“宗”變得比較隨意,比如清朝有三個祖:太祖、世祖、圣祖;劉宋宋武帝劉裕是高祖,其兒子宋文帝竟然是太祖,宋文帝第三子是世祖。


3

太祖,太宗,高祖之類的是廟號,廟號的選擇是有一定規(guī)范的。

太祖:一般是開國皇帝,而且是白手起家的才能有這個廟號。或者是追封

高祖:也是開國皇帝才能有,不過開國皇帝是有祖上的蔭庇的,也就是在稱帝之前繼承了祖上的爵位的;蛘呤亲贩狻

我們熟悉的漢高祖劉邦,其實他的廟號并不是高祖,而是太祖。劉邦的祖上哪有什么爵位呢,他自己在起兵之前也只是一個泗水亭的亭長,他絕對稱的上是白手起家。

那為什么他后來別稱為漢高祖呢?這是因為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稱劉邦為漢高祖,因此后面也就叫劉邦為漢高祖了。

但唐高祖李淵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他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侄子,他算的上是隋朝的皇親國戚了。而且他也承襲他祖父李虎,他父親李暤木粑晃乒。所以,他讋驊哑不甚r前資制鵂伊,因磻Z拿硨盼咦媯棺販饉娓咐罨⑽妗?/p>

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自然他們的廟號都是太祖。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后金,是他兒子清太宗皇太極改后金為清,追封努爾哈赤為清太祖。

現(xiàn)在再來講講太宗。

太宗:用于本朝第二位重要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他們都對他們的王朝有很大的貢獻,且是第二位皇帝,所以他們的廟號都是太宗。

至于明成祖朱棣,他的廟號一開始不是成祖,也是太宗。是嘉靖朝大禮議事件改成的成祖。還有,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第二位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但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逃走了,自然不可能有太宗這個廟號。

雖然是清太宗皇太極改后金為清,但那時候的清朝只是在關(guān)外,并未入關(guān),所以他也沒有得到祖這個廟號,只能給他太宗這個廟號。而他兒子順治因為在他在位的時期清朝入關(guān),所以順治的廟號是世祖。而他孫子康熙因為在位時的巨大貢獻,所以康熙的廟號是圣祖。

所以清太宗皇太極的爹,兒子,孫子都是祖,就他是宗。這可能就有點尷尬了。

4

謝謝!所謂【號】即人的本名,表字以外的名字,叫做‘’號‘’。

【皇帝】即封建時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秦王贏政,統(tǒng)一了天下,乃命大臣議定帝號。經(jīng)丞相玉綰、廷尉李斯等議定,上尊號為‘’秦皇‘’。贏政說: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并自稱‘’始皇帝‘’。此后,歷代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皆稱‘’皇帝‘’。之后的歷代開國皇帝的號,也大都以當朝的重臣議定,如唐朝的高祖之后陸續(xù)有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等。謝謝!

5

對于廟號來說,在隋朝之前,只有有貢獻的皇帝才有廟號。到隋朝之后,所有皇帝都會被供奉在宗廟之中,也都會有廟號。廟號不會亂起,要么稱“祖”,要么稱“宗”。一般來說,只有開國皇帝才會稱祖,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

還有世祖,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世祖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chuàng)者,或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的特定廟號。雖然不是最初開創(chuàng)者,但是往往開辟王朝的一個全新歷史時期。

第二代帝王的廟號一般為太宗,如唐太宗李世民。

明朝朱棣的廟號其實開始也是明太宗,后來才改的明成祖。




6

國號絕不只是一個名字那么簡單,它的主要功能是塑造古代王朝的正當性,讓人們一看到這個國號,就覺得這個王朝建立是正當?shù),因此古代王朝國號怎么起,絕對是一門大學問。

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的時候,為了國號的問題,還專門下了一道詔書,說《周易》里面有四個字叫“大哉乾元”,以后我們的國號就叫“大元”了。

忽必烈他作為蒙古人,要在漢人的土地上建立新王朝,《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用《周易》來起國號,就等于宣告蒙古人認同了漢人的儒家文化,這有利于樹立新王朝的正當性。

其實,國號的精彩之處還不止這些,它還暗含了中國歷史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中國社會是怎樣變遷的。

地域國號

從最常見古代王朝的國號都來自地名。比如關(guān)于商朝的國號,“商”原本是地名,商人的始祖曾經(jīng)被封到“商”這個地方,后來他們建立國家以后,就把“商”作為國號。周朝的祖先曾經(jīng)生活在陜西渭河流域的“周原”,在他們建立國家以后就把“周”作為國號。

不過,很多王朝的國號看似來源于地名,這個地名可不簡單,它其實是開國之君從前朝那里獲得的封號。比如隋朝的創(chuàng)立者楊堅,在稱帝以前就繼承了父親楊忠的“隨國公”爵位,所以稱帝以后就把國號改為“隋”。

再比如唐朝的國號也來自封號,李淵在稱帝以前,就曾經(jīng)被隋朝封為“唐國公”。

宋朝的創(chuàng)立者趙匡胤雖然沒有獲得過封號,但他曾經(jīng)在宋州這個地方擔任節(jié)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后就把國號定為“宋”,從廣義上來說也可以算作這一類。

漢朝的國號看上去來自封號,劉邦曾經(jīng)被項羽封為“漢王”,其實劉邦曾經(jīng)對這個封號很不滿,畢竟代表著劉邦被項羽所封,并且劉邦在做漢王時大批手下逃跑,因此漢王劉邦的日子不好過。

再說漢中郡在當時比較偏僻西北,劉邦自己是楚國沛縣人,劉邦覺得自己這是被流放了。張良安慰劉邦說“漢”這個封號不錯啊!天上的銀河被稱為“天漢”,我們在地上的這個“漢”,和天上那個漢是彼此呼應(yīng)的,我們打出“漢”這個旗號,一定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

所以漢朝的這個“漢”,表面上來自封號,其實也和含義有關(guān)。用封號做國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主流。

清朝國號的來歷有點不清不楚,國外學者認為“大清”這兩個字,原本是對滿語的音譯,滿語的原意是“勇士”,大清國就是“勇士之國”。不過清朝選擇用“大清”這兩個字來翻譯滿語,看中的也是這兩個字背后的美好含義。

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清”是三點水旁,代表水,而“明”代表火,水能克火,所以把國號定為“大清”,將來一定能戰(zhàn)勝大明。

古代中國王朝的國號有的來自地名或封號,有的故意使用和以前某個王朝相同的國號,有的來自讖語,還有的來自含義,可以看出歷代王朝的開國之君們,在國號的問題上煞費苦心,無非是為了給新王朝樹立正當性。

7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的號,都是后代的皇帝給賜的廟號,什么是廟號呢,就是前面的皇帝死后給予的稱謂。例如,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死后,李世民給祀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曹丕稱帝后將曹操的廟號稱為魏武大帝。宋朝趙光義稱帝后,將哥哥趙匡胤稱為宋太祖,明朝朱元璋稱明太祖以此類推。

8

要說號,不得不說說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號”的含義。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皇帝的稱號很多,像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宋太祖、嘉靖、萬歷、康熙、乾隆等等,他們或是謚號,或是廟號,或是年號,叫法各異。在介紹開國皇帝的號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號”。

因此,本文要介紹如下兩個內(nèi)容“:

(一)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號”的類型及含義;

(二)中國古代開國皇帝的號;

1、中國古代的“號”

中國古代的號分謚號、廟號、尊號和年號:

  • 謚號

謚號,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和品德修養(yǎng)而給予的帶有評判性質(zhì)的一種名號。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定經(jīng)繼位的帝王認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jù)謚法,謚法中規(guī)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三類:

一類是表揚的:如“文”表示具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康”表示具有“溫柔好樂”的品德;

一類是批評的:如“煬”表示“好內(nèi)遠禮”,“厲”表示“殺戮無辜”;

一類是同情的:如“愍”表示“在國遭憂”,“懷”表示“慈仁短折”

謚號的選定實際上是根據(jù)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求決定的,因此常常是名不副實。如西漢劉奭為帝昏庸,宦官專權(quán),賦役繁重,死后卻謚“行義悅民”的“元”字。

謚號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起自周文王之后,一種是起自周孝王之后。周孝王之前,從文王至懿王的王號都是自封的,秦始皇廢除了謚法,自稱始皇帝,至漢代又恢復謚法。


自漢以后,歷代開國皇帝的謚號大多為“高”、“文”、“武”三個字,謚法上對三個字的解釋是:

: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jīng)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cè)嵯酀晃;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曰文;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圣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武: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沖御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 廟號

廟號,指的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室供奉時追尊的名號。據(jù)史書記載,廟號最早始于商代,漢代承襲了這種制度,漢代對于追尊廟號一事非常慎重,因此有很多皇帝都沒有廟號,南北朝時期逐漸放松,到唐朝時更加放松,除亡國之君和短命皇帝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追尊的廟號常用“祖”或“宗”,一般開過皇帝稱“祖”,后世之君稱“宗”!白妗迸c“宗”兩字的含義如下:

對“祖”的說法是:始受命稱太祖,有功亦稱祖;

對“宗”的說法是:宗,尊也,有德可尊。

  • 尊號

自唐代武后中宗開始,皇帝又可以有尊號,這種尊號大多是生前奉上的,有的帝王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一般都是阿諛贊美之詞。尊號也有在帝王死后追加的。

  • 年號

年號是封建社會中帝王用于紀年的一種名號。我國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侯繼位的年次紀年。如公元前772年為周平王四十九年。大約在西漢初年,有了干支紀年法,以天干和地支組合,60年一循環(huán),一直到現(xiàn)在。

采用年號紀年始于漢武帝,在此之前的帝王都沒有年號。年號的擬定一般都會選擇吉利祥瑞的字面,一般用兩個字,也有用四個字的,如宋太宗趙光義的太平興國。改變年號又稱改元,明以前,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明清兩代,皇帝年號的選定趨于穩(wěn)定,因此明朝除明英宗朱祁鎮(zhèn)外,其他皇帝都有一個年號,清朝除皇太極外,也都是一帝一號,如康熙元年,康熙六十一年等。

2、中國古代開國皇帝“號”的叫法

對中國古代皇帝的稱謂,大體有如下三種:唐以前稱呼他們的謚號,唐及以后稱呼他們的廟號,明清兩代帝王又稱他們的年號。

唐以前大多稱呼皇帝的謚號,如漢高祖劉邦,其實這個稱呼是不對的,劉邦的謚號是“高”,而“祖”是廟號,所以稱呼劉邦的話應(yīng)該叫“漢高帝”或“漢太祖”。曹丕,死后謚號為“文”,我們稱之為“魏文帝”。晉朝司馬炎死后謚號為“武”,我們稱之為“晉武帝”。此外還有南朝宋,劉裕,謚號“武”。南朝齊,蕭道成,謚號“高”。南朝梁,蕭衍,謚號“武”。南朝陳,陳霸先,謚號“武”。隋朝,楊堅,謚號“文”,我們經(jīng)常稱他們?yōu)樗挝涞蹌⒃、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陳武帝陳霸先、隋文帝楊堅。


影視劇中的漢高帝劉邦形象

唐及唐以后的皇帝大多稱呼廟號,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而后世繼位之君稱“宗”唐朝時由于死后追加的尊號也可以說是一種謚號,這樣謚號的字數(shù)就加長了,稱呼起來就不方便了。所以就稱廟號。


宋太祖趙匡胤


明清兩代,由于一帝一號(朱祁鎮(zhèn)和皇太極除外),所以又稱年號,如明太祖朱元璋亦可稱之為洪武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又可稱之為天命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又可稱之為崇德皇帝。


洪武皇帝朱元璋

綜上,是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號的簡介和開國皇帝號的命名簡述。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9

開創(chuàng)稱祖,守成稱宗。

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沒有借助祖上的力量,自己創(chuàng)下了基業(yè),不一定開國,由后代建國也行,稱太祖。自己開國的有:漢太祖劉邦(漢太祖高皇帝,最后被叫成了漢高祖),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后世子孫開國的有:唐太祖李虎,元太祖成吉思汗。

繼承太祖的功業(yè),建立國家,稱高祖。比如:唐高祖李淵。

繼承功業(yè)后,又有重大貢獻,比如統(tǒng)一全國,稱世祖。例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順治。

成祖,只有一例明成祖,是后來他的后代嘉靖皇帝加封的,原來是明太宗。太宗往往指的是第一代守成之君

10

其實對于古代的開國皇帝來說,為自己創(chuàng)立下的國家取名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國號只有一個字,但是往后的千百年都會叫這一個字。但是細數(shù)所有朝代名字和皇帝的名字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幾乎沒有皇帝會將自己的姓作為朝代的國號,除了陳朝陳霸先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這是為什么?取國號名字有什么講究嗎?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變更頻繁。中國古代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各個朝代國號的命名是非常將就的,不是隨便起個名字就可以了,更極少有開國皇帝圖省事、光宗耀祖,用自己的姓作為國號的。國號命名講究正統(tǒng)性和繼承的合法性,從各個方面包裝自己,必然要追溯一定的歷史淵源。

夏:據(jù)傳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quán)為“夏”.另據(jù)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jù)《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lǐng)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后來才有了楚漢爭霸,故稱漢王,稱帝后稱漢。漢朝因強盛且統(tǒng)治長久,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有了今天的漢族、漢字、漢人、漢家、漢邦等文化概念。

魏:曹操于216年被封為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魏王位,不久即稱帝,建立魏國(史稱曹魏)。

唐:唐,原意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 其后,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 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zhàn)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后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隋: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隋朝是五胡亂華后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

宋:趙匡胤因其發(fā)跡在宋州,故國號曰“ 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

元: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取自于《易經(jīng)?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明: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