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備群發(fā)紅包時,故意不給趙云留一個。其中緣故,陳壽在《三國志》中已經(jīng)點明。

“不公”的封賞

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開始群發(fā)紅包。

關羽、馬超、張飛、黃忠,進前后左右將軍;

魏延,也由牙門將軍,進為鎮(zhèn)遠將軍,并任漢中太守、漢中都督。

其他文武,也各有封賞。


可是,晉升名單里,唯獨沒有趙云。

平心而論,論取漢中的功勞,趙云可能僅次于法正、黃忠。

漢中之戰(zhàn)中,趙云在漢水大破曹操,為劉備取下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連劉備自己都稱贊:子龍一身膽。

立下這樣的功勞,為何劉備在大封大賞時,居然對趙云“有功不賞”呢?

更可氣的是:劉封、孟達取上庸后,投降的申耽居然也被封為征北將軍。ǘw云直到劉禪即位,才晉為征南將軍)

此后,在劉備稱帝后,又一次群發(fā)紅包,大家又都各有封賞。

但趙云···再次消失在封賞名單中!

可以說,劉備對趙云的“無視”,幾乎到了“刻意壓制”的地步!

自入西川后,趙云就開始陷入“瓶頸”

有朋友說:趙云后來官職不高,是因為他的起點低。

其實,趙云的起點是比黃忠、魏延要高的。

214年是一道分水嶺。在此之前,趙云與大家一起因功升遷。在此之后,趙云只能原地踏步,眼睜睜看著后面的人呼嘯而過!

長坂坡之戰(zhàn)后,趙云被任為牙門將軍。

黃忠投奔劉備時,才只是稗將軍(雜號將軍之末),劉備入據(jù)成都時,黃忠才晉為討虜將軍

魏延呢,在劉備攻取成都后,趙云升遷為翊軍將軍時,才升為牙門將軍。

可是,到劉備封漢中王時,黃忠直接進為后將軍,魏延為鎮(zhèn)遠將軍、漢中都督、漢中太守。

如前所說,取漢中時,趙云不但表現(xiàn)出了獨當一面的軍師才能,其功績,比之魏延等人,也是不遑多讓。

看來,趙云“謎之瓶頸”,不是因為他缺乏功績!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趙云“原地踏步”,始于214年,劉備入主益州之時。

劉備入主益州,正是劉備集團內(nèi)部權(quán)力格局開始復雜化的時候:益州派、荊州派、東州派都開始“搶紅包”。

為何從這個時候開始,趙云退出“搶紅包”呢?

陳壽已隱約點明原因

黃忠、趙云強摯壯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度龂尽

此文,把趙云比作西漢開國名臣--滕公夏侯嬰。

這就不難看出劉備不再“提拔”趙云的原因了。

夏侯嬰,早年就開始跟隨劉邦。劉邦入漢中時,夏侯嬰任“太仆”。

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中,樊噲后來作了左丞相、大將軍;蕭何、曹參、周勃、灌嬰都先后作了丞相;盧綰作了太尉、燕王···最不濟的,也都曾位列三公。

至于其他一些“外來人才”,比如韓信、彭越、英布,也都裂土封王。

夏侯嬰呢?

在風云變幻的漢初,他歷經(jīng)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三朝,始終是雷打不動的太仆(九卿之列)。

可是,正是這個“久任太仆”的夏侯嬰,卻虛心舉薦韓信,助劉邦奪取天下;又在諸呂之亂中細心周旋,為漢初的穩(wěn)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備對趙云的寄望:權(quán)力漩渦中的磐石

夏侯嬰的特點是:沒有陷入權(quán)力漩渦。

因此,劉邦去世前后,呂家人、劉家人、功臣集團,各個派系斗得不可開交,但是職位不招人眼紅的夏侯嬰?yún)s能如磐石一般地在權(quán)力漩渦中從容屹立。

劉備對趙云的期許,正與之類似。

在荊州時,劉備就以內(nèi)事委托趙云。

當時,劉備“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quán)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亂于忖腋之下”,孫夫人與曹操、孫權(quán)被認為是同一級別的威脅!

托付內(nèi)事于趙云,足見劉備對趙云的定位!

劉備,就是把趙云看成自己的夏侯嬰。

劉備去世后,趙云才任中護軍。但實際上,在此之前,趙云已經(jīng)行使這個職能很長時間了。

這個職位,是維持穩(wěn)定的磐石。在曹操集團,這個職位曾長期被諸夏侯曹把握。

任你們荊州派、益州派斗來斗去,只要中護軍在,這些朝臣都跳不出五行山!

當然,中護軍不能陷入權(quán)力斗爭,也絕對不能有明確的站隊,否則···可以問問司馬師。

“終不背德”的趙云,在劉備集團擁有特殊的地位

劉備寄居公孫瓚時期,與趙云相識。

趙云走時,對劉備相約:終不背德也。

“終不背德”,正是趙云的價值取向。

趙云不只這么說的,也是這么作的。

對于國家大事,趙云覺得該說的,就一定會說。對于封賞,趙云認為要拒絕的,就堅決拒絕。(箕谷之戰(zhàn)后,諸葛亮曾因趙云保全部眾而要賞賜,被趙云拒絕)。

既然趙云的價值取向是他心中的“德”,而非爵祿,那么,劉備自然以超脫于“爵祿”的信任待之了。

因此,盡管劉備不“提拔”趙云,但卻對趙云有著特殊的信任。

1、對趙云人品的信任:長坂坡,有人說趙云投降曹操,劉備以手戟擊之:子龍必不叛我。

2、對趙云意見的信任。

劉備平定益州后,一度想把成都附近的田舍賞賜給諸將。趙云認為這樣會失去民心,堅決反對。

劉備納其言。

以常理來說,如何封賞功臣,這事情趙云一個翊軍將軍是說不上話的?墒,趙云敢說,劉備愿意聽!

在后來劉備要東征孫權(quán)時,又是趙云這個“雜牌將軍”帶頭出來反對!

這說明:劉備雖然不給趙云,但卻極為信賴趙云。

3、雖職位不高,但位置重要。

這點前面已經(jīng)闡述。

劉備、趙云,君臣相處之道:不在爵祿賞踢,只在“君臣相知”。

劉備入主西川后,蜀漢集團的權(quán)力環(huán)境十分復雜。荊州派、益州派、東州派,大家都搶著要紅包!

此時,劉備需要一個“終不背德”、穩(wěn)重細致,卻又不愛搶紅包的趙云。

這樣的趙云,不可以擁有太高的官職——那會成為權(quán)力野獸們眼紅的獵物。

趙云,只能在一個不那么讓人眼紅的位置上,幫劉備、劉禪看著紅包!

搶紅包的人很多,需要一個不搶紅包的人幫忙看著!

我認為:劉備群發(fā)紅包,卻不給趙云留一個,原因或許就在于此!

最佳貢獻者
2

趙云是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一部《三國演義》使趙云成為無數(shù)人心中的完美英雄。演義里五虎上將的提法實質(zhì)上也是根據(jù)《三國志》中的《關張馬黃趙傳》演繹而來。在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開始對手下文武功臣進行第一次大規(guī)模封賞,在武將方面受封最高的就是這五個人,但是趙云比其他四人略低一籌。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政治派系方面趙云略微吃虧

歷來功勞封賞,其實都是權(quán)力利益的分配。因而就離不開政治派系的平衡,劉備進位漢中王的這次封賞也是如此。

  • 關羽:劉備的嫡系起家部隊的將領,蜀漢武將的頭號人物,他被封賞為前將軍無人質(zhì)疑。

  • 張飛:同樣是隨同劉備起家的最早將領,劉備身邊的第二號武將,他被封為右將軍也是無可質(zhì)疑的。

  • 馬超:馬超雖然入蜀之后沒有什么亮眼的戰(zhàn)功,但是他畢竟出身西涼,對西涼各方勢力有較大影響力,他本人也有一支自己的直屬軍事力量,因而他被封為左將軍也是代表劉備對西涼軍事力量和西涼勢力的認可和拉攏。

  • 黃忠:黃忠雖然追隨劉備的時間不長,但從歸降劉備之后,黃忠就作為一名猛將東征西討,尤其是在漢中之戰(zhàn)戰(zhàn)功卓越,再加上他是原來劉表的荊州勢力歸降劉備的代表,作為使這支劉備壯大起來的重要力量,他的受封后將軍也是可以理解的。

  • 再來看趙云,趙云從歸屬上來看有些尷尬,按理說他可以算劉備的嫡系班底,但是他與關羽、張飛相比又晚了好幾年加入劉備的部隊。所以即使把他歸入劉備的嫡系起家派的勢力也只能是小字輩,畢竟關羽和張飛的地位還難以動搖。因而在封賞時,作為嫡系起家派已經(jīng)有兩人作為代表出任要職,趙云就只能暫時放低一些了。

從任

職定位來看趙云缺乏建功立業(yè)的舞臺

關羽、張飛和趙云是劉備起家過程中最早的三位大將,關羽和張飛兩人多有統(tǒng)兵出征的機會,但是趙云從進入劉備陣營開始,就較少有機會獨立領兵作戰(zhàn)。他更多是作為劉備的親衛(wèi)營護衛(wèi)劉備的安全。

  • 史書中記載的劉備給趙云任命的第一個職務是牙門將軍。這個職務就是統(tǒng)領主公的親兵,護衛(wèi)主公的職責。也就是說如果關羽、張飛等人領兵出外作戰(zhàn),趙云就必須留守大本營,如果劉備也一起出征,那么趙云的職責就是統(tǒng)領劉備的直屬親兵部隊參與作戰(zhàn)。

  • 隨后在赤壁之戰(zhàn)后,趙云出任偏將軍,兼任桂陽太守,這段短暫的出外統(tǒng)兵任職的經(jīng)歷,因為剛剛赤壁之戰(zhàn)剛剛結(jié)束,其實沒有多少大的戰(zhàn)事發(fā)生,劉備對這些地方的攻擊也基本是順風順水。

  • 劉備入川時,關羽、張飛和趙云都作為留守荊州大本營的力量沒有跟隨劉備一起入川。而且趙云的職務改為留營司馬,職責依舊是保護劉備的大本營和家眷。

  • 隨后劉備與劉璋的矛盾激化,劉備開始從荊州調(diào)集軍隊進攻四川。此時趙云獲得了領兵的資格,為劉備奪取四川的江陽、犍為等郡。在占領成都之后,劉備任命趙云為翊軍將軍,這個職務依舊是負責保護中軍,護衛(wèi)主公。

  • 隨后趙云隨同劉備參與漢中之戰(zhàn),戰(zhàn)后劉備進位漢中王,分封前后左右四將軍,趙云雖然在漢中之戰(zhàn)中也有較突出的表現(xiàn),但是因為剛才分析的派系平衡的原因,已經(jīng)趙云身為主公護衛(wèi)的職責限制了他的戰(zhàn)場發(fā)揮,所以他依舊是翊軍將軍。

由此看來,趙云一直作為劉備的護衛(wèi)親兵的統(tǒng)領負責保護劉備的安全。所以缺乏獨立領兵作戰(zhàn)的機會,這也就大大減少了趙云獲取軍功的機會。相對比的就是黃忠,他在公元209年,趙云隨同劉備平定荊州四郡的時候才歸降劉備。此后入川作戰(zhàn),黃忠領兵一路頗有戰(zhàn)功,進入成都后被封為討虜將軍,地位已經(jīng)和趙云差不多了,在漢中一戰(zhàn),黃忠斬殺曹魏名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大功,隨后進封后將軍,而趙云則因為護衛(wèi)劉備導致出戰(zhàn)機會不多,所以戰(zhàn)后就位居黃忠之下了。

趙云的實際權(quán)力和受寵程度

其實我們?nèi)绻麖膭偛诺谋硎鰜砜,可能會覺得趙云不太受重視和重新。其實不然,能夠擔任近衛(wèi)親兵統(tǒng)領的將領肯定是主公信任的人。所以趙云能夠在劉備的陣營中一直擔任這樣一個職務定然是劉備最信任和寵信的將領。

  • 漢中之戰(zhàn)有一個細節(jié),黃忠率兵去劫奪曹操的糧草,是趙云同意黃忠的行動且授予和安排軍隊給黃忠,就足以表明趙云地位的超然。顯然他當時的職權(quán)比黃忠更大,所以他才可以同意黃忠的軍事行動和給予軍隊由黃忠率領。

  • 另外在劉備死后,劉禪繼位之后,趙云開始拜托他近衛(wèi)親兵統(tǒng)領的職責,他開始出任統(tǒng)兵一方的將領。即使大家普遍認為的后起之秀魏延和姜維其實未必就比趙云的職務和地位更高。只不過趙云在諸葛亮發(fā)動北伐不久的公元229年就去世了,所以趙云在諸葛亮的北伐中又沒有發(fā)揮過多的作用,顯得他好像沒有什么戰(zhàn)績。所以普遍認為好像魏延的地位都比趙云更重。

但是從實際權(quán)力和受寵信程度來說,趙云并不比其他將領更低,只是他的因為擔任近衛(wèi)親兵統(tǒng)領的職務顯得他要低于關張馬黃而已。

3

雜號將軍怎么了?如果我告訴你東漢末年平定黃巾起義的三大名將皇甫嵩、朱儁、盧植只是三個中郎將,連將軍也算不上,你會不會很吃驚?

就連貴為一方之主的孫權(quán),在200年~209年間,也當了9年的雜號將軍,你會不會很驚訝?你可以不用驚訝,因為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職普遍偏低。



兩漢的爵位及官職是最難封的,從劉邦的“白馬之盟”開始:非劉姓不能稱王,非戰(zhàn)功不得封候。除了皇帝國戚之外,其他人想要封官晉爵,就得有戰(zhàn)功,戰(zhàn)亂時期有仗打可能還會有戰(zhàn)功來晉升,和平時期想要高升談何容易,所以就有了“李廣難封”的典故。

到了東漢末年,又是另外一種情況,由于戰(zhàn)亂,東漢朝廷名不副實,被掌控在曹操手中,而各地勢力憑借武力割據(jù)一方,既然是割據(jù),就不愿意承認東漢朝廷,不承認朝廷,誰會給地方割據(jù)勢力分封?于是東漢末年時期,地方勢力要么沒有朝廷正式官職,要么自已封自已,這是得不到朝廷和大眾支持的行為。



劉備在東漢末年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算什么一方勢力,頂多就是一股流寇,劉備最早的封賞來自陶謙的上表,表劉備為豫州刺史,當然了這個上表還要朝廷批準,當時是亂世,而且陶謙又是控制朝廷的曹操勢力的敵人,這個上表無非就是自封,作作樣子而已。

劉備的正式受封來自投降曹操的時期,被上表為左將軍,這是得到了朝廷的批準,也就算是大漢朝廷的正式官員了,但那可是亂世,雖然有左將軍的頭銜,但就是個光桿司令,什么都得靠自已打出來,在劉備受封的同時,關羽和張飛不過是中郎將。



而趙云算是比較早跟隨劉備的元老了,在早期跟隨劉備的時候,估計能個官職也沒有,因為在208年當陽長坂之戰(zhàn)中,趙云救了劉備唯一的兒子劉禪,因功被封為牙門將軍。在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后,趙云又被封為偏將軍。

也別怪劉備不給手下封大官,劉備自已也不過是個左將軍,而且這個左將軍一當就當了21年,老大才是左將軍,手下人能封的高嗎?當初赤壁之戰(zhàn)時,孫權(quán)才是個討虜將軍,當時江東一堆的偏將軍和中郎將,如赫赫有名的周瑜,不過是個偏將軍,程普是中郎將等等,手下人官職再怎么封不能超過老大吧,這是無奈的現(xiàn)實。



所以想要給手下人封更大的官,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先讓老大升官,所以劉備為了自已事業(yè)的發(fā)展,于是給自已封了一個“漢中王”的爵位和大司馬的官職,劉備一升,就可以給手下那幫小弟封官了,于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分別被封為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后將軍。

劉備晉升漢中王時,確實封了一批人,除了前面說到的前后左右四方將軍,還有法正被封為尚書令,許靖被封為太傅,但是有兩個人沒被封,一個是趙云,另一個是諸葛亮。



之所以沒封趙云和諸葛亮,實在是不能怪劉備,因為趙云和諸葛亮已經(jīng)在215年劉備拿下成都時受封,當時,身為偏將軍的趙云被封為翊軍將軍,身為軍師中郎將的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

這個封官晉爵是有一定的依據(jù),不是你有戰(zhàn)功就馬上封,而是有一個積累戰(zhàn)功的過程,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封官,劉備拿下成都后,當時還是左將軍的劉備就封趙云為翊軍將軍。



而當時的關羽不過是蕩寇將軍,當時的張飛不過是征虜將軍,當時的馬超不過是平西將軍,當時的黃忠不過是征西將軍,大家都是雜號將軍,按道理說,趙云與關羽、張飛等人官職是差不多的。

雜號將軍怎么啦?關羽和張飛在被封為前將軍與右將軍前,不是和趙云一樣的將軍級別,千萬別笑這個雜號將軍,那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趙云在215年被封為翊軍將軍之后,戰(zhàn)功就開始處于積累狀態(tài),在劉備進位漢中王時,還沒有達到更進一步的封官條件,因此劉備在進位漢中王時,沒有封趙云,同時沒有封的還有諸葛亮,并不是劉備不重視他們,而是他們正處于戰(zhàn)功積累狀態(tài)。

4

首先我先掰正大家對“雜號將軍”這四個字的誤解,很多人將“雜號將軍”與“雜牌將軍”劃等號。這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雜號將軍”等同于“雜牌將軍”?

(▲漢武帝)
在了解“雜號將軍”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叫“重號將軍”,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四征將軍、四鎮(zhèn)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及右將軍等,這些被稱為“重號將軍”。

那什么是“雜號將軍”呢?“雜號將軍”即“重號將軍”之外的將軍統(tǒng)稱為“雜號將軍”。

  • 雜號將軍一詞起源于漢武帝,漢武帝之時由于征戰(zhàn)過多,立下軍功的人自然也多,那這些人自然也是需要封賞的,但是“重號將軍”只有二十四個,這么多人肯定是不夠用的。那怎么辦呢?造號唄,就事取號,在將軍面前加一個“名稱”當作他的職位封號。
  • 如漢武帝派李廣利攻打大宛國貳師城被封為貳師將軍。難道李廣利這個貳師將軍比不上一個“重號將軍”?

所以我們不能將“雜號將軍”定義為“雜牌”低級武將,“雜號”很多時候和“重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翊軍將軍”趙云)

上面像素為大家分析了“雜號將軍”是否就是低級將軍,接下來像素將為大家分析關趙云的這個““翊軍將軍”是否等同于“雜牌將軍”

  • 說趙云非蜀國重臣的,很大程度上抓著一件事“趙云卻始終只是個‘雜號將軍’”,中的“雜號將軍”四個字不放。再加上劉備提拔魏延、黃忠等人。所以很多朋友就直接下定論趙云的能力不行或者不受劉備信任才一直只讓趙云擔當雜號將軍。
  • “翊軍將軍”雖是不上臺面的雜號將軍,但蜀漢壓根就沒有執(zhí)行曹魏相同的九品中正制(劉備誓不與漢賊同),因此評論這件事的時候不同以九品中正制來評論蜀漢的兵制,蜀漢品級不高的封號,也不見得地位就一定很低。
  • 我在這里舉個例子吧,諸葛亮是蜀漢集團的地位有多高不用我細說了吧,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當時諸葛亮的封號是什么,最初劉備將諸葛亮封為“軍師將軍”。“軍師將軍”也是一個“雜號將軍”并不屬于二十四“重號將軍”,如果非要較真那是不是諸葛亮也好趙云一樣不過官居六品,但當時諸葛亮已然是蜀漢文臣之首,位高權(quán)重,自然不是一個六品的官員水平。

所以趙云的“翊軍將軍”雖為雜號,但這里的“雜號將軍”并非“雜牌將軍”,在蜀漢集團中和重號一樣重要。(▲“翊軍將軍”趙云)

趙云終其一生都只是“雜號將軍”?

  • 最后我們再來看同屬二十四史的正史《三國志》中是如何記載趙云的,趙云和關羽、張飛等同屬《關張馬黃趙傳》之中,這足以證明趙云在蜀漢集團中的權(quán)勢與功績足以和關羽馬黃四人相提并論。只不過在劉備攻克漢中之后,趙云的官職就沒有記載是否有變遷過,直到公元223年《三國志》中趙云的官職才有了記錄,那個時候的趙云已經(jīng)是中護軍、征南將軍、永昌亭侯與鎮(zhèn)東將軍。

  • 這個主要是因為蜀國沒有專門做這方面記錄的史官,所導致蜀漢有關的資料非常的少。加上陳壽在著《三國志》時的嚴謹態(tài)度,所以我猜測是陳壽在查閱典籍的時候沒能找到公元212年到公元223年這十一年中趙云的升遷情況,因此才沒有寫在書中。

所以我們不能這么魯莽的就說趙云終其一生都只是個“雜號將軍”,這是因為沒有資料記載而已,像素大膽根據(jù)趙云的功績進行推斷,極大可能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之時趙云已然被封中護軍,只是這個記載時候223年以后,而此前的十一年是沒有任何記錄的。畢竟在關羽等四人升遷時趙云自然也有升遷的,不過因為資料有所遺失,因此陳壽在編撰《三國志》之時并未能記錄在冊。

5

趙云為什么在官場進步得不快,原因可能如下:

一、三國時期,官職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分度。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時,關羽已升至前將軍、假節(jié)鉞,張飛已升到右將軍、假符節(jié),馬超是左將軍、假符節(jié),黃忠是后將軍,魏延是鎮(zhèn)遠將軍兼漢中太守,而趙云是翊軍將軍。

蜀漢襲漢制,將軍按級別大小依次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四方將軍、四征將軍、四鎮(zhèn)將軍、雜牌將軍……

而蜀漢其實沒這么多級差,如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沒有設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這一最高等級的崗位,軍中一哥關二爺?shù)綒w天時也就前將軍,到劉備稱帝時,軍中二哥張飛才晉升為車騎將軍,馬超才晉為驃騎將軍,黃忠至死仍為后將軍。魏延的鎮(zhèn)遠將軍也是個雜號將軍,與趙云的翊軍將軍差別不大。稱帝時才升為鎮(zhèn)北將軍。張飛是由征虜將軍(雜號)直升右將軍的。

二、關、張、馬、黃、魏等戰(zhàn)將之所以軍職較高,有從龍早、資格老等因素,更有在前線軍功顯赫的因素,這是趙云這個御林軍首領不具備的。

關、張是劉備集團的原始股東,革命最早,劉備在家鄉(xiāng)招兵買馬時,關張擔任他的護衛(wèi)。因忠誠、戰(zhàn)功成為劉備軍中的一號、二號。后來張飛獨立一面,率部入川,一路攻無不克,與劉備會師成都。后來又在漢中,擊敗張郃;而關羽鎮(zhèn)守荊州,與孫權(quán)、曹操三家荊州對峙,有力地保障了劉備在前方奪益州、爭漢中;而馬超本和劉備一樣是一路諸侯,曾自稱征西將軍兼并州牧、都督?jīng)鲋蒈娛拢笸督祻堲、劉備,直接領兵到成都城下,逼降劉璋,劉備稱王前,馬超已被劉備封為平西將軍,其時關羽是蕩寇將軍、張飛是征虜將軍,都是雜號將軍,馬超基礎好,級別本就高;黃忠在平定益州時才是討虜將軍,與趙云的翊軍將軍平級,后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立下奇功,晉升征西將軍;魏延獨鎮(zhèn)漢中,升鎮(zhèn)北將軍。而趙云在當陽長阪保護劉禪和其母甘夫人,升牙門將軍。后率一部從岷江直上江陽與孔明會師于成都,平定成都后,升翊軍將軍。攻益州一仗,一等功臣是孔明、法正、張飛、關羽,每人賞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銅錢五千萬,錦鍛一千匹。趙云在攻漢中一役中軍功不顯,估計是為劉備保駕護航,無法上陣廝殺。



工作性質(zhì)決定了趙云軍功難顯,這大概是趙云無法與關、張、馬、黃并列,甚至比魏延還矮半頭的原因之一。

三、趙云的耿直脾氣,也影響了他的晉升。

劉備得益州,大賞群臣,要分浮財,趙云予以制止,劉備盡管認為趙云想法正確,但肯定不一定高興。劉備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趙云又力阻東征。劉備又不高興。

四、劉備對趙云極為信任,想讓兒子劉禪來給趙云加官晉爵,以讓趙云繼續(xù)服保阿斗,也讓大將們無話可說。

趙云是劉禪的救命恩人,君臣關系自然親近;功高莫過于救駕;有以上兩個原因,劉備讓劉禪即位后直接提拔趙方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爵永昌亭侯。一讓群臣無話可講,二顯恩寵,讓趙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從另一個角度看,趙云升職并沒有從雜號將軍經(jīng)四鎮(zhèn)將軍再到四征將軍,而是一步到位。可見蜀漢四征、四鎮(zhèn)將軍并沒有細分。再以姜維為例,姜維初降時為奉義將軍(雜號),經(jīng)孔明舉薦教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后升為中監(jiān)軍、征西將軍,建興十二年,孔明病逝五丈原,姜維回到成都,任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統(tǒng)帥諸軍,賜爵平襄侯。輔漢將軍,藐似雜號將軍,卻能統(tǒng)帥諸軍的,全軍統(tǒng)帥正規(guī)的應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一級。蔣琬升大司馬后,姜維擔任司馬,大司馬相當于大將軍,司馬相當于驃騎將軍,比大將軍位置稍后。在延熙六年,升為鎮(zhèn)西將軍,司馬比鎮(zhèn)西將軍小,姜維又回到多年前的征西將軍級別,位次還略往后,咋一看姜維革命多年反而退步了,可見蜀漢的官職并不十分正規(guī),到延熙十年,姜維升衛(wèi)將軍,成為大將軍費祎的副手,同掌尚書臺事務。延熙十九年,升大將軍,成為全軍統(tǒng)帥,這兩個官職應該比較靠譜。衛(wèi)將軍,大將軍,幾乎平級,但大將軍顯然比衛(wèi)將軍尊貴!

綜合上述,由于蜀漢疆域狹小,官職并不十分正規(guī),區(qū)分度也不十分明顯;趙云作為御林軍首領,無法長期上前線秀肌肉,軍功不顯;趙云為人耿直忠誠,不遵守官場潛規(guī)則;劉備知其忠誠,知其與阿斗的特殊親密關系,想壓一下趙云,讓阿斗當家再重用,使其服保阿斗。這些原因使得趙云的軍職,在劉備生前,低于關、張、馬、黃,甚至魏延!

我是蒼茫大地,望文友斧正!

6

趙云是蜀漢名將,與劉備關系極為親密,然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趙云卻只授予翊軍將軍,在漢代這屬于雜號將軍,屬于二級將軍。憑趙云的功勞,其實完全可以當上一級將軍,為什么只獲得“翊軍將軍”的軍銜呢?

第一,先了解一下東漢的軍銜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東漢時代的軍銜。

在東漢,級別最高的將軍有大將軍、票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元帥級別。這四個將軍頭銜屬于非常設,就是有時有,有時沒有,全部都位比三公,就是與朝廷三公的級別是一致的。在東漢,大將軍的權(quán)力最大,實際權(quán)力超越三公,一般是由外戚擔任,比如東漢權(quán)臣竇憲、梁冀,東漢末期的何進,都是大將軍。

接下來就是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級上將。劉備在自立漢中王前,就是朝廷任命的左將軍。

再往下就叫雜號將軍,就是在將軍前面冠一些稱號。雜號將軍最早始于漢武帝,如漢武帝時代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樓船將軍楊仆、伏波將軍路博德等。我們且稱之為二級上將吧。趙云是“翊軍將軍”,這就是一個雜號將軍。

第二,劉備自立為王后,提拔四人為一級上將

劉備原本是東漢朝廷授予的左將軍,在奪取漢中后,自立為漢中王,就不用左將軍這個頭銜了。劉備麾下的將軍也水漲提高,軍銜紛紛提升。

由于劉備還沒稱帝,所以未設大將軍、車騎將軍,票騎將軍、衛(wèi)將軍,最高軍銜就是前后左右將軍。這四位一級上將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

第三,趙云為什么沒能當上一級上將呢?

以趙云的資歷與戰(zhàn)功,完全可以躋身前后左右四將之列。

趙云對蜀漢政權(quán)的貢獻可謂大矣。在荊州之敗時,是他拼了命把阿斗救了回來。在益州之戰(zhàn)、荊州之戰(zhàn)中,趙云功勞甚偉。特別在漢中之戰(zhàn),他力挫曹操,這時曹操最后放棄漢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么,為什么劉備序定諸將時,在最重要四位上將名單里,怎么沒有趙云呢?

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名額有限。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總共就四個名額,劉備也不好再弄一個中將軍吧。即便趙云戰(zhàn)功不在其他四人之下,也得忍痛拿掉啊。

其二,劉備有政治上的考量,這點是最重要的。

其實對每一個統(tǒng)治者來說,都要遇到這個問題。就好比說漢高帝劉邦吧,開國時封了七個諸侯王,并非這七人功勞都勝過蕭何、張良,那么為何蕭何、張良只是侯,而他們卻成了王呢?這就是要考慮到一個現(xiàn)實性。比如說馬超,馬超對蜀漢貢獻并不大,但是馬超是什么人呢?人家可是西北數(shù)一數(shù)二的軍閥,在全國政壇上是響當當?shù)娜宋铮隳懿慌踔麊幔?/p>

另外,劉備也要平衡嫡系與非嫡系之間的利益。關羽、張飛、趙云都是嫡系,黃忠原是荊州將領,屬于非嫡系。作為一個領袖,你不能把所有重要官職都給自己的嫡系啊。四位上將里,關羽、張飛是嫡系,馬超、黃忠是非嫡系,這就是二比二,就是一種政治上的平衡。趙云雖然也是嫡系,但論親密不及關、張,論資歷也不及關、張。關、張二人可是從一開始就跟著劉備革命了。

其實不止是三國時代,就好比共和國授予將帥軍銜時,若論戰(zhàn)功,粟?隙ㄊ窃獛洶。但實際上作為領導人,考慮的問題是多方面的,要各方面兼顧。

7

怎么說呢,翊軍將軍雖然是個雜號將軍,但是這個官職是劉備首創(chuàng)的,(郭嘉的司馬祭酒,也是曹操專門設置的官,之前沒有),所以應該也可以看出趙云的地位。

另外,笑談君猜想,有可能,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趙云可能很“不識時務”地反對了一下,依趙云的性格,真可能干出這事……

8

劉備封趙云為翊軍將軍,是刻意為趙云量身打造的一個稱號,其目的就是為了反映出趙云的真實能力。我們知道,古人在立傳時,往往把事跡、能力相差不多的人放在一個傳記里面,而陳壽在《三國志》中,把趙云和關張馬黃四人列在同一傳記內(nèi),就是體現(xiàn)了這種寓意。

讓我們來延伸一下。我們熟知的后世太平天國的封王,有東西南北四王和翼王,這個“翼”其實就是“翊”這個字輔助、輔佐的含義。筆者猜測,洪秀全永安封王把石達開封為翼王,很有可能就是仿效劉備封趙云為翊軍將軍的做法。

據(jù)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趙云的翊軍將軍并不是雜號將軍,而是和前后左右四將軍齊名的將軍名號。這個名號蘊含了劉備對趙云以前功績的肯定和對希望趙云再接再厲,更好輔佐自己的期望。

劉備軍內(nèi)大封賞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進行了一次大范圍的封賞。那些跟隨者劉備鞍前馬后,立下過無數(shù)汗馬功勞的臣子們在這一天終于獲得了應有的榮譽。劉備孤窮了一輩子,也在這一天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把!

在這次封賞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蜀漢軍內(nèi)的封賞。據(jù)《三國志》記載,在這次封賞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分別被封為了前后左右將軍,而趙云此時僅是翊軍將軍。

以漢朝的官制而言,前后左右四將軍相當于九卿的位置,而翊軍將軍一看就是屬于雜號將軍。以趙云的資歷和戰(zhàn)功,似乎不應該被封為這么低的官職,這似乎有些虧待趙云了。

劉備占據(jù)益州后,其官職的設置部分沿用了漢朝,但也自創(chuàng)了很多官職。如糜竺,既是蜀漢的元老,又是劉備的大舅子,功勞苦勞都有,被封為安漢將軍。如果說趙云的翊軍將軍是雜號將軍的話,那么,糜竺的安漢將軍豈不是也是雜號將軍?這就更加不合理了。

其實,劉備設置的新官職,跟漢朝的官職還是有著很大區(qū)別的。如糜竺的安漢將軍,從字面上的含義就可以看出,劉備是把蜀漢創(chuàng)立的功績以“安漢”這個名義作為榮譽象征頒給了糜竺,其地位毫無疑問的還在前后左右四將軍之上,不然,何以感謝糜竺曾經(jīng)的破家相助之恩?

按照這個邏輯,趙云的翊軍將軍就絕不是雜號將軍。那么,這個翊軍將軍究竟代表著什么意思呢?

翊軍將軍的地位究竟如何?

要想真正了解翊軍將軍這個稱號的含義,我們還要從“翊”這個字的含義講起。據(jù)《說文解字》,“翊"字的釋義是“飛貌”,也就是飛起來的意思,翊軍將軍合起來解釋,就是飛將軍的意思;“翊"字的另一個解釋是“翼”,有輔助、輔佐的意思。從“翊”字這兩個解釋來看,劉備對趙云的倚重是非常之深的。

另外,我們要注意的是,趙云的翊軍將軍并不是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時候封的,而是在建安十九年,劉備剛占據(jù)益州的時候封的。

我們從勸進劉備自立漢中王時,蜀漢武將的官職中發(fā)現(xiàn):此時關羽是蕩寇將軍、張飛是征虜將軍,都屬于雜號將軍。而馬超此時是平西將軍、黃忠是征西將軍。如果按照漢朝的官制,黃忠應該是四人中官職最高的。

從黃忠的履歷我們可以得知,他是從偏將軍、討虜將軍,而后跨越了四安、四平、四鎮(zhèn)將軍,一躍升為征西將軍。但如果據(jù)此認為黃忠是在蜀漢軍中官職最高者,相信沒有人會認同。

因此,這終現(xiàn)象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此時蜀漢基業(yè)初建,劉備對軍內(nèi)的任命還屬于隨心所欲階段。

總結(jié)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劉備封趙云為翊軍將軍,是刻意為趙云量身打造的一個稱號,其目的就是為了反映出趙云的真實能力。我們知道,古人在立傳時,往往把事跡、能力相差不多的人放在一個傳記里面,而陳壽在《三國志》中,把趙云和關張馬黃四人列在同一傳記內(nèi),就是體現(xiàn)了這種意思。

讓我們來延伸一下。我們熟知的后世太平天國的封王,有東西南北四王和翼王,這個“翼”其實就是“翊”這個字輔助、輔佐的含義。筆者猜測,洪秀全永安封王把石達開封為翼王,很有可能就是仿效劉備封趙云為翊軍將軍的做法。

據(jù)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趙云的翊軍將軍并不是雜號將軍,而是和前后左右四將軍齊名的將軍名號。這個名號蘊含了劉備對趙云以前功績的肯定和對日后希望趙云再接再厲,更好輔佐自己的期望。

9

公元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后將軍。在此之前,趙云已經(jīng)被劉備升遷為翊軍將軍,魏延則被任命為漢中太守。

對于趙云的翊軍將軍,很多人覺得它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的前后左右將軍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因為,前后左右將軍,那都是正兒八經(jīng)的正牌將軍,至于翊軍將軍,明顯就是個雜號將軍。對此,很對人就很疑惑,為什么趙云就不能被封為正牌將軍呢?

其實,主要原因是劉備需要平衡內(nèi)部各大派系的利益,這才有意無意犧牲掉嫡系趙云。

當時,劉備集團內(nèi)部主要有四大派系,一是以關羽、張飛、趙云、簡雍為主的嫡系派;二是以諸葛亮、黃忠和魏延為首的荊州派;三是以許靖、龐羲、射援、法正、李嚴為首的益州派;四是以馬超為主的涼州派。

在這四大派系中,嫡系派跟隨劉備的時間最長,幾乎從劉備出道時就開始追誰,是劉備最值得信任和依靠的力量,從情理上過來,劉備應該重用他們,讓他們都到最前排位置就坐。問題是,如果劉備這樣做,其他三大派系的人,會怎么看、怎么想?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就是典型的在玩?zhèn)人小團體,那其他三大派系的人還會死心塌地跟隨劉備混嗎?這樣劉備的集團還有前途可言嗎?

尤其是,荊州派系和益州派系,那可是劉備現(xiàn)在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力量,如果沒有他們的全力支持,劉備不僅在荊州站不住腳跟,他所在的益州也會內(nèi)亂不斷,就更不用說鞏固漢中。

因此,劉備在論功行賞時,自然就必須平衡這四大派系之間的利益,盡可能讓大家都吃到肉,而不是嫡系派吃肉,其他派只能喝湯。

當時,前后左右這四個正牌將軍的職位,劉備的鐵桿嫡系已經(jīng)占了兩位,如果再把趙云弄上來,其他派系的還不炸了窩!因為,這不是赤裸裸的打壓和不信任其他派系嗎?

要知道,趙云雖然是劉備的鐵桿嫡系,問題是,關羽和張飛在公元185年就開始追隨劉備;而趙云直到公元200年,才開始正式追隨劉備的。也就是說,趙云跟隨劉備要比關羽、張飛就晚十多年,所以他們?nèi)说膶嶋H地位是有差距的,趙云只能算是嫡系派種的第二代。



更主要的是,在劉備集團正式排名中,關羽、張飛都可以排進前十,而以趙云當時的履歷和江湖地位,顯然無法排進。對此,我們可以看下大家勸進劉備進封漢中王的奏表:

“是年秋,群臣擁立先主為漢中王,上表獻帝說,‘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兼鎮(zhèn)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zhèn)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yè)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奏如次、、、”

在這份排名中,馬超排第一、關羽排第六、張飛排第七,黃忠排第八,趙云連名字也沒有。

從這層意義上說,無論從過往的資歷、還是江湖地位,趙云其實都是不能和關羽、張飛相比。只不過趙云有傳奇色彩,而且劉備對他的信任和關羽、張飛幾乎一樣,且他的地位又特殊(負責劉備的安保工作),所以才可以和關羽、張飛并列。

問題是,如果在正式的職務安排中,劉備直接把趙云提拔為四個正牌將軍中的一個,那劉備玩小團體的意圖就表露得太過赤裸裸。換句話說,劉備可以非常信任趙云,甚至讓他實際所擁有的權(quán)力非常大,但在正式的職務中,那必須還得論資派輩,按戰(zhàn)功授予,這是最基本的規(guī)則。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只能犧牲趙云,將剩余的左將軍和后將軍,分別給涼州派武將的代表人物馬超和荊州派武將的代表人物黃忠。更何況,他們兩人的過往資歷、江湖地位和家族背景,那也要遠遠高于趙云。

至于益州系,因為在武將職務上面沒有占到好處,所以就只能在文職上給予補償,于是益州最大的地頭蛇許靖直接成為文臣之首,同時龐羲、射援也都排在諸葛亮前面,至于法正,劉備對他的信任更是一度都要超過諸葛亮。

10

文|濤說亂世史|

難盡其材的趙子龍


“正史中,趙云德、才、識兼?zhèn),被劉備授予負責“衛(wèi)戍司令”的重要職位。但趙云的淡泊名利,這樣的偏后方職位,在戰(zhàn)爭頻繁的三國時代,限制了他的進一步發(fā)展;加之蜀漢現(xiàn)實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各方派系的平衡需要,都讓元從親信趙云,難盡其材。翊軍將軍四字,只是蜀漢官方給趙云的短暫概括。”


正文:

《三國演義》里面的趙云白馬銀槍,聲名顯赫,光彩照人,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常勝將軍形象。但正史上可惜的是,當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封前后左右四將軍時,趙云只是個雜號將軍——翊(yì)軍將軍。

  • 翊軍將軍:略低于關張馬黃的前后左右將軍。劉備尚未稱帝,是他作為地方政權(quán),創(chuàng)立的一種將軍稱號。


不僅如此,趙云除了職位略低,封侯亦晚。

  • 建安五年(200年),關羽封漢壽亭侯;建安十三年(208年),馬超封都亭侯;建安十四年(209年),張飛封新亭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黃忠封關內(nèi)侯。劉備稱帝,221年,關羽、黃忠已故,張飛進封西鄉(xiāng)侯,馬超進封斄鄉(xiāng)侯。 直到建興元年(223),李嚴、劉琰進封都鄉(xiāng)侯,趙云才封為永昌亭侯,魏延封都亭侯,此時趙云已近暮年。要知道,“亭侯”爵祿比“鄉(xiāng)侯”低一級。


最后,死后的趙云,也并未馬上得到應有待遇。

  • 景耀三年,后主劉禪追謚功臣大將,關羽、張飛、馬超、龐統(tǒng)、黃忠獲謚,卻忘了他的救命恩人趙云。后來姜維等人打抱不平,劉禪這才想起,在第二年(景耀四年)追謚趙云為順平侯。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趙云和演義小說中的額大差距?


“濤說亂世史”認為,原因有三:

1、“衛(wèi)戍司令”的分工限制了趙云的發(fā)展,讓趙云在戰(zhàn)爭頻繁的三國,喪失了良好的前線建功機會。

2、蜀漢軍隊內(nèi)部需要派系平衡,趙云位居了后來的馬超(名望派)、黃忠(荊州派)之后。

3、德、才、識兼?zhèn)溱w云的淡泊名利,在現(xiàn)實而微妙的蜀漢官場中,遭到了一定忽視,影響了后期爵位升遷;不過所幸,趙云最后得到了應該待遇。



1、保衛(wèi)首腦的分工限制了趙云的發(fā)展,讓趙云在戰(zhàn)爭頻繁的三國,喪失了良好的前線立功機會。

  • 根據(jù)《三國志》記載,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劉備在家鄉(xiāng)起兵,招集兵馬,關羽和張飛擔任他的護衛(wèi);后來公孫瓚派劉備抗擊袁紹,趙云隨同前往,趙云便開始跟隨劉備,為劉備掌管親隨騎兵,擔任騎兵衛(wèi)隊長。可見,元老中趙云雖在關羽、張飛之后,劉備也是非常信任趙云的。
  • 公元208年,長坂坡之戰(zhàn)證明了趙云的能力:劉備被曹操追逼至長阪坡,他舍棄妻兒向南逃走;趙云則勇猛非常,身裹劉備的幼子——劉禪,并保護甘夫人——劉禪的母親,舍命拼殺,使他們母子幸免遇難。

作為保護主公的親隨護衛(wèi),趙云超額完成了任務,給剛為人主的劉備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來趙云被升為牙門將軍,這是一個主公身邊的親隨將軍。

這是一件好事,又是一件壞事。更多圍繞首腦機關,趙云有了更多的后方升遷機會;但同時,也喪失了前線立功機會。但我們要明白,蜀漢政權(quán)實施“威武自強”的軍事戰(zhàn)略,長期強調(diào)對外進攻,與歷代重視防守的四川政權(quán)迥然不同。進攻的前線,才有更多的升遷機會。

  • 譬如黃忠。公元209年,黃忠投靠劉備。公元213年,黃忠跟著劉備入蜀打劉璋,趙云則在后方鎮(zhèn)守荊州。黃忠則“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再到公元219年,蜀漢進攻漢中,黃忠更是在亂軍之中,斬了曹操的西北軍區(qū)司令夏侯淵,創(chuàng)造了三國時的最高斬將官職的紀錄。而此時的趙云,《三國志》中一直沒有太多的記載,這不能不說是元老趙云的遺憾。


2、蜀漢軍隊內(nèi)部需要派系平衡,趙云位居了后來的馬超、黃忠之后。

濤說亂世史認為,分析歷史,既要有個人分析,也要有團體分析。

所以我們看看劉備蜀漢集團。劉備舉兵稱帝起點不高,需要團結(jié)當時地方的諸多豪強、名門才能得勢。因此簡單來說,劉備集團可以劃歸為四個派系:

  • 元老派(關羽、張飛、趙云、孫乾、簡雍、糜氏兄弟等人)

  • 荊州派(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費祎、馬氏兄弟等人)
  • 東州派(法正、李嚴、許靖、董和、孟達、董允等人)
  • 益州派(黃權(quán)、李恢、馬忠、譙周、王平等人)。
  • 此外,還有難以歸類的馬超、姜維等人。

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還不是皇帝;所以在武將中,分封“前后左右四將軍”。員額有限,趙云只能新創(chuàng)名號——被封為翊軍將軍。

  • 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后將軍。

  • 其中,關羽張飛為元老派,馬超為名望派(投降劉備時候的官職已經(jīng)是漢朝的征西將軍、并州牧,并且在西涼有廣泛基礎),黃忠(荊州派,并有斬殺夏侯淵的軍功),在員額有限的情況下,劉備最大限度的考慮各方利益。

  • 而身為元老派的趙云,只能位居更早的關羽、張飛之后;另兩個位置,也不得不留給后來的馬超、黃忠。而此時的趙云,只能獲封雜號將軍——翊(yì)軍將軍。
  • 而再后來,魏延等人也在前線立功,趙云的記載偏少;但到建興元年(223),趙云始封永昌亭侯。

雖然封侯遲到了一些,我們還是要說,趙云并沒有顯赫的門第,他從一屆平民,依靠自己的武藝、品德、見識,成為蜀漢的中央衛(wèi)戍司令,“拜將封侯”,已經(jīng)演繹一場了光輝的“小兵傳奇”。


3、德、才、識兼?zhèn)溱w云的淡泊名利,在現(xiàn)實的蜀漢官場中,遭到了一定忽視。

河北是戰(zhàn)爭頻發(fā)之地,人們渴望了解河北籍名將——常山趙子龍的更多事跡。這需要談及《趙云別傳》。

(《趙云別傳》是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三國志注》中所載,為后世如《資治通鑒》等采用,《三國志注》也為四大名“注”之首。)

《趙云別傳》中的趙云和《三國志》中的形象基本一致,且更加豐滿,是一名德、才、識兼?zhèn)溆值疵娜鍖,也更接近《三國演義》中人們熟悉的形象。

(1)、趙云德才識兼?zhèn)洌疵,胸懷磊落,不拉幫結(jié)派。

  • 博望坡開戰(zhàn),劉備與夏侯敦交火,活捉了夏候蘭。夏侯蘭和趙云是同鄉(xiāng),小的時候倆人常在一起玩耍。趙云請劉備赦免夏侯蘭的死罪。因為夏侯蘭熟諳法令軍紀,趙云又推薦他擔任軍正官;在此過后,不再和夏侯蘭靠近,可見趙云不拉幫結(jié)派、公私分明、心懷磊落。

  • 益州平定,當時有人建議把成都的房屋及城外的田地分賜給諸將士。趙云卻反對這樣做,說:“霍去病立志‘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現(xiàn)在國賊不僅僅是匈奴,我們絕不能享受一時之利,F(xiàn)在益州的百姓,剛剛遠離戰(zhàn)亂,應將房屋田地分發(fā)給百姓,讓他們先安定下來,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只有百姓安居樂業(yè)了,我們才能征用他們的家人來服兵役打仗。”

  • 箕谷之戰(zhàn),趙云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全了蜀軍的后勤物資,諸葛亮打算將其中一部分絹帛分賜給趙云及部下將士,趙云卻拒絕賞賜說:“打了敗仗,怎么還能夠接受賞賜?還是將這些東西存入赤岸府庫吧,等到了十月作為冬季的賞賜!

客觀地說,趙云品行品格高尚,深被史家贊揚;但是,這樣的行為,會招惹一大部分重財、重利的將兵,影響趙云升遷;畢竟亂世,很多人打仗就是為了燒殺搶掠。

(2)、趙云德才識兼?zhèn),被劉備信任,作為禁軍司令和?nèi)務總管,趙云盡職盡責,還時常勸諫劉備;但這虛耗了趙云的精力、時間。

  • 趙云前期有當陽長坂坡舊阿斗,后期又有截江救阿斗,只不過是和張飛一起:

劉備娶孫權(quán)的妹妹做夫人,她十分驕橫跋扈,經(jīng)常帶領孫吳陪嫁的官吏、士卒,違法亂紀。劉備認為趙云嚴謹穩(wěn)重,做事有條不紊,就讓趙云來打理劉備的家事。 孫權(quán)聽說劉備西征入川,就派了很多船只來接孫夫人回東吳。而孫夫人還想帶著劉禪回去,趙云和張飛聞訊后,便率兵在長江上攔截孫夫人,救回了阿斗。
  • 孫權(quán)偷襲荊州,劉備報仇心切,要急討孫權(quán),趙云卻冷靜地勸諫說:
“當今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quán)。等先消滅曹魏之后,東吳自然臣服于我們,F(xiàn)在曹操雖死,但曹丕仍在篡漢,應該順應廣大民心,早早拿下關中,占領河內(nèi)、渭水的上流就可攻克曹魏。屆時關東的義勇、俠士肯定會驅(qū)車運糧歡迎我們,現(xiàn)在與東吳交戰(zhàn),一時半會兒不能將其擊垮!劉備沒長后眼,惱怒不聽眾人勸告,仍然率軍進兵東吳,留下趙云守衛(wèi)后方的江州,夷陵慘敗,含恨而終。
  • 劉禪即位,趙云升征南將軍、鎮(zhèn)東將軍,并擔任中護軍。這是一個極重要的位置,司馬師干過這個,周瑜干過這個。

  •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暮年的趙云被委以重任?蓮膽(zhàn)略上講,北伐是很難成功的;此時的暮年趙云,只能在小概率的勝利中,發(fā)揮自己的才干,難以建立大型的功業(yè)了。

(3)、德才識兼?zhèn)溱w云的淡泊名利,在現(xiàn)實而復雜的蜀漢官場中,遭到了一定的忽視。歷史不比小說,現(xiàn)實而微妙,趙云,被一定程度的忽視了。

  • 劉備統(tǒng)制蜀漢,只有法正死后被賜贈謚號;

  • 劉禪接任后,因諸葛亮成為輔政核心,蔣琬、費祎繼任,都賜贈了謚號;陳祗受劉禪寵幸,被特殊賜贈謚號;夏侯霸投奔蜀漢,死后也被賜贈謚號;于是乎260年,關羽、張飛、馬超、龐統(tǒng)、黃忠也被追謚。
  • 而趙云,只在大將軍姜維等人的據(jù)理力爭下,趙云才被追謚為“順平侯”。


結(jié)語:文章來到了最后。我再一次回望劉禪給救命恩人趙云的賜謚——“順平侯”,卻又馬上遺忘;因為久久占據(jù)腦海的,卻是那長坂坡全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而后世史家也相信,我們的趙云不僅僅是順平,他更應該和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并列立傳,名留青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