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明朝最出色的皇帝,很多人就會想到朱元璋好朱棣這倆人,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并成功問鼎寶座,還開啟了世界航海之旅,把明朝的文化傳播四方,但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藩王,在死后卻遭到了子孫的嫌棄,連牌位都差點被扔出太廟,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這件事發(fā)生在朱棣死后的一百多年的嘉靖事情,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于朱厚照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因此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援引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原則,在武宗駕崩前以皇帝名義頒布詔令,令14歲的朱厚熜縮短為其父服喪時間(其父興獻王朱佑杬病逝于兩年前),并承襲興王爵位,武宗駕崩后,楊廷和讓司禮監(jiān)請?zhí)筌仓迹叫济魑渥谔玫?--興王朱厚熜為新任皇帝。
朱厚熜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皇帝,他一個外地的藩王能夠如此幸運地進京做皇帝,不說對太后唯命是從,起碼也應該感恩戴德,但是朱厚熜剛進紫禁城就引發(fā)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宮廷斗爭。
這場斗爭的焦點就是朱厚熜想讓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進入太廟,但是按照大明的規(guī)定,其父親朱佑杬只不過是一個興獻王,沒做過皇帝,根本不能進入太廟,而且當時朱厚熜是以明武宗朱厚照繼承人的身份繼位的,應該封朱厚照為先皇、皇考,但朱厚熜不同意,堅決要尊自己的父親為皇考。
而為了讓自己的統(tǒng)治名正言順,只有父親進了太廟,朱厚熜才是正兒八經(jīng)的皇帝,后來他下詔,要給自己的父親上冊表,祭告天地、社稷,這就引起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200多大臣在宮門前垂足大哭,拼死抵抗,嘉靖帝也很震怒很多人都遭到了鞭刑,甚至還打死了幾十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禮議之爭”。
就這樣,嘉靖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硬是給自己的父親在太廟的東邊建了一座祭祀的廟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嘉靖二十年的時候,太廟遭遇了一場大火,大批建筑遭到了焚毀,只有一座廟宇沒有受到波及,那就是嘉靖當年為父親建造的那座,到了嘉靖二十二年的時候,在原址是重建太廟,也就是現(xiàn)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的那個太廟。
新的太廟建成后,在嘉靖皇帝的高壓下,大臣們沒有辦法只得妥協(xié),同意將嘉靖帝的父親朱佑杬的牌位放入太廟。
但是問題來了,按照規(guī)定,明朝的太廟正殿只能擺設9位皇帝牌位,其他皇帝牌位擺在殿后,但是到了嘉靖帝時,太廟牌位已經(jīng)擺滿了,嘉靖帝想讓父親的牌位進太廟,就必須移除一位皇帝的牌位到后殿去,那到底該移除誰呢?中國歷代王朝的宗法制度是“親盡則祧”,就是超出了與現(xiàn)任皇帝的親緣關系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廟后面的偏殿中單獨供奉。
那么誰和嘉靖帝的關系最遠就移除誰的牌位,這樣看,應該移除朱元璋或朱棣的牌位了,但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老祖宗的牌位那是釘子戶,雷打不動的。
接下來的就是朱棣的牌位了,可朱棣也是牛逼哄哄的,英明神武,為明朝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去了朱棣的牌位就等于丟了大明的江山,滿朝的大臣更是不同意,他們?yōu)榱吮Wo朱棣的牌位,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格為“成祖”,這樣朱棣也成了一個釘子戶,因此朱棣的牌位有驚無險地被保留了下來。
那么既然朱棣的牌位不能動,那就只能動下一位了,下一位就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熾,這位皇帝做太子時不受待見,在位一年就死了,是個十分可憐的皇帝,這個時候也是柿子撿軟的捏,朱高熾的牌位就被仍出太廟,放在了后殿的角落里。朱高熾也太冤了,太廟里本來就有他的專屬位置,卻被后世的無知小輩們擠了出來,沒辦法誰叫自己活得太窩囊了被后人瞧不起。
嘉靖帝順利地封自己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為明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廟,假皇帝鳩占鵲巢霸占了真皇帝的尊位。
明成祖朱棣雖然躲過了被移除太廟的命運,可他的兒子就沒有辦法跟他一樣幸運,慘被嘉靖皇帝的父親所取代,實在令人唏噓,嘉靖帝也夠奇葩的,公然枉顧祖上訓規(guī),自然會遭到后人的唾棄,到了萬歷朝的時候,又將嘉靖帝的父親的牌位移出了太廟,放到他該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