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夏族的成年禮,即冠禮。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jù)傳統(tǒng)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經(jīng)書記載,實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古代冠禮在宗廟內(nèi)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nèi),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nèi)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并選一位“贊冠”者協(xié)助冠禮儀式。

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yǎng)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后,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zhí)禮贄野雉等)拜見鄉(xiāng)大夫等。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后拜見伯、叔,然后饗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后

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婦前數(shù)日或前一日舉行。

冠禮的意義:

冠禮對于氏族男子而言,是氏族其他成員對其授予正常成員權(quán)力的手段,作為被加冠者,冠禮意味著其已經(jīng)不再年少,需要主動承擔相應(yīng)的義務(wù)。廣義來講,被加冠者通過冠禮洗禮的這種形式,給氏族中其他成員宣告了自己已經(jīng)成年,性成熟,可以結(jié)婚,可以參加氏族活動的信號。同時,氏族也承認該男子已成人,并以此要求被加冠者承擔其相應(yīng)的義務(wù)。 冠禮的存在使得子女不能無休止的依賴于自己的爹娘。加冠意味成年,即可

以組建自己的家庭,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同時也意味著父母不在對子女無限度的撫養(yǎng)。古代氏族通過冠禮使得族中成年男子成為勞動力,繼而維持一族發(fā)展。

最佳貢獻者
2

中國古代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稱為“冠禮”。因社會上女子及兒童不戴冠,成年男子都戴冠,故為之行加冠禮,即標志著成年。鑒于冠禮對于家族綿延有重要意義,因此整場儀式要在宗廟舉行,以示神圣與莊嚴,家庭所有成員都要與禮,并且要聘請德高望重的嘉賓來主持。

冠禮的主體儀式,是為即將成年者加三次冠。第一次稱“始加”,戴緇布冠;第二次稱“再加”,戴皮弁;第三次稱“三加”,戴爵弁!叭訌涀,加有成也”(《禮記·冠義》),三次所加之冠,一次比一次尊貴。

3

古時候男子二十弱冠舉行的是冠禮;

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于女子。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fā)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fā)盤成發(fā)髻,謂之“結(jié)發(fā)”,然后再戴上帽子,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并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