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軍步槍刺刀上的鉤子,叫做“護手鉤”,是早期刺刀的慣用部件,不只是日本的刺刀有,其他國家的刺刀也多具備護手鉤。

日本所用的刺刀幾乎全部為30年式,日本將其稱為“30刺”,不要小看這款刺刀,這款刺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97年。雖然看上去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刀口鋒利,而且不易折斷。從一戰(zhàn)到二戰(zhàn)結束,日本人不知道用這款刺刀殺了多少人。可以說30刺絕對是款罪惡累累的刺刀。

刺刀的設計初衷雖然是安裝在槍支之上,但是往往也用于近身格斗拼殺。為了保護手部,但又不能累贅,因此簡易的護手鉤造型便出現。除了護手之外,那個超前的彎鉤,作用是為了在格斗中卡出對方的刀劍。當然還有一個更便捷的使用方式,你看老電影或老照片就可以看到,日本人搶了老百姓的雞鴨或其他物品后,往往是掛在這個鉤子上扛著走。因此,在漫畫作品中,這種形象好像成了鬼子的專利。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fā)現這種護手鉤其實沒啥作用,因此許多西方國家紛紛取消。日本也逐漸意識到護手鉤并非是什么重要配件,但是卻遲遲沒有取消,只是對其進行簡化,隨著戰(zhàn)爭的升級,日本的資源越發(fā)匱乏,以至于后期生產的刺刀質量低劣,材料更是五花八門,不但容易卷刃還容易折斷。

而護手鉤這種可有可無的配件,索性直接取消,省的浪費材料。因此,在一些戰(zhàn)爭后期的照片上,你發(fā)現日軍步槍上安裝的刺刀是沒有那個鉤子的。

最佳貢獻者
2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軍武視界,歡迎關注。

談及二戰(zhàn)時期的日軍士兵,除了給人以非常邪惡的形象外,其槍法與拼刺技術倒是堪稱一流,與西方國家不同,日軍士兵慣于使用步槍,其三八大蓋更是因為穿透力強而讓我軍不少士兵羨慕,當然了,由于日本兵擅長拼刺,他們往往會在三八大蓋上面加裝刺刀,這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有所體現。不過,讓人好奇的是,日軍士兵所使用的刺刀總帶有一個彎鉤,它是個什么物件,又有什么作用呢?

30刺罪惡累累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日軍的刺刀,搞清楚這個問題,彎鉤的事也就不言自明了。二戰(zhàn)初期,日軍普遍使用30式刺刀,俗稱“30刺”,它最早的被使用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也就是說,從一戰(zhàn)到二戰(zhàn),30刺伴隨了日軍所有的邪惡生涯。

護手鉤的作用

拋開上述事實不談,這款由日本打造的刺刀質量真的不錯,它刀刃鋒利,刀體剛硬不易被折斷,著實是近身拼刺的利器,除此之外,為了保護士兵手部,日本人還在30刺上打造了一個護手鉤,也就是說,這個彎鉤的作用最初很簡單,它的存在只是為了防止日軍士兵在拼刺過程中被傷到手。

當然了,在實際對戰(zhàn)中,護手鉤也發(fā)揮了一些作用,最直接的便是日軍士兵可以用它來卡住對方刺刀,進而在拼刺過程中占據上風,當然了,日軍在劫掠百姓的時候,護手鉤上也會掛一些“戰(zhàn)利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軍刺上打造護手鉤的做法并非日本獨創(chuàng),由于其實際作用非常有限,西方國家逐步取消了刺刀上的護手鉤,而日本后期也不再重視這一普通配件,護手鉤隨之被簡化。隨著二戰(zhàn)進入白熱化階段,日本戰(zhàn)線太長,資源匱乏,該國尚且無法保證武器裝備的生產質量,至于護手鉤這種配件則干脆被忽略了。------歡迎點贊、關注、評論!


軍武視界原創(chuàng),嚴禁搬運或抄襲,違者必究!

3

早期的30式刺刀護手位置確實有個鉤子,英文叫做Hooked Quillon(字面意思為鉤狀劍柄),但我覺得這玩意叫他“格擋鉤”比較好。

本意是為了于對手拼刺的時候可以用這個鉤子卷到對方刀刃,然后一扭偏轉對方方向,自己順勢一捅。

另一個作用則是方便步槍垛堆擺放。下邊這圖雖然沒有上刺刀,但步槍上有堆垛桿,和刺刀鉤子原理一樣。

這種設計不光是日本,早期歐洲各國的刺刀也都長這樣。

下邊這個英國1907

土耳其的

法國的

只是后來在打仗的時候發(fā)現這個鉤子壓根沒什么鳥用,想捕捉到對方的刺刀太不容易了。所以后來紛紛取消,比如日本30式刺刀在42年之后就取消了這個鉤子。

4

這個鉤子叫做護手鉤,是早期刺刀必備的一個部件,不光日軍的三十年式刺刀比較多,歐洲其他步槍都有這個東西。后期發(fā)現,這個護手鉤沒什么實際價值,都取消了,而日本還在沿用。

護手鉤的是有一個非常好的隱藏屬性的,就是進村之后,抓了老鄉(xiāng)的雞鴨鵝,可以掛在上面,還有一些戰(zhàn)利品,統統打包好了,掛在這個鉤子上面,然后扛著槍撤退。其實,那些戰(zhàn)利品并不是掛在槍上,而是掛在刺刀上的。

書歸正傳,刺刀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過手持刺刀與敵人進行格斗。尤其日本的三十年式刺刀,可以劈可以刺。格斗的時候,對于手部就需要一個保護,以免刺殺的時候將手割傷。

護手鉤在設計之時有一個考慮是,通過這個護手鉤,將敵人的刺刀卡住,以達到格擋防御的目的。實際上,這個設想完全就是多余的,哪來那么多時間精力去勾住敵人的刺刀。

實際上,士兵在使用刺刀的時候,并不都是在白刃戰(zhàn)中,平時也是可以用的。很多士兵都喜歡用刺刀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開個彈藥箱什么的。時間長了,刺刀損壞特別嚴重,而護手鉤則可以撬開彈藥箱等東西。

護手鉤還有一個用處就是,可以在休息的時候,通過護手鉤,將幾把槍架在一起,非常方便。否則,在沒有墻壁樹木的時候,槍只能放在地上,一旦有草,要用的時候,還得找。

而后來,日本人也發(fā)現,這個設計幾乎是多余的,相對于那些雜七雜八的問題,不如直接找個簡單的解決辦法。后期日軍刺刀上,也就都沒了護手鉤這個設計。

5

二戰(zhàn)時日軍刺刀都由東京炮兵工廠及后來的小倉兵工廠供應的。

該刺刀為明治三十年式刺刀,簡稱30式刺刀和30年式友坂刺刀。全長525mm,刀身長400mm,質量達到了690g。制造量約為840萬把,是刺刀史上生產數量最多的。

30式刺刀是日軍二戰(zhàn)期間使用的主要兵器之一,從1897年定型到1945年日本投降,30刺刀得到了廣泛使用。其總體結構主要由刀體、刀鞘兩大部分組成。30年式友坂刺刀是在德國西門子公司制造的刺刀基礎上開發(fā)而來的,因此在形狀上大體與西門子的刺刀類似。早期的30年式刺刀甚至有西門子公司的標志。

該刺刀的下端種早期型有生產的鉤型,俗稱護手鉤。主要作用:

一是掛東西。也算是日軍的發(fā)明,行軍時用來掛東西的,抗日電影里的鬼子都把搶來的雞掛在上面。

二是架槍??用。帶鉤是以前臨時宿營時候架槍用的,這樣幾支槍堆在一起可以掛住,部隊臨時宿營基本是3支以上步槍堆在一起,槍堆在一起比放地上顯眼也不容易把地上的灰塵帶到槍身上,還有就是有突發(fā)情況可以迅速拿槍,所以刺刀帶鉤方便架槍。

三是護手用。也叫刀格,刀鐔,刀鼻,護手鉤等。向前彎就是格擋對方兵器用的,向后彎弄成護手,就是好看。與別人拼刺,防止對方刀類物體順刺刀滑過來而傷手。也可以勾掛別人刺刀。

四是作為工具。作為撬棍類工具使用,這一鉤裝的設計還可以當作簡單的撬棍使用,開啟彈藥箱等。

五是阻止作用。這一設計也可以防止槍口連同刺刀,一并刺進敵人的身體內部,不至于將槍口堵塞,影響正常使用。

6

談到日本的武器,我們腦子中總會浮現出“精良”這兩個字。日本人也給人以善于近身博弈,善于拼刺的形象,他們身材不高,甚至還沒“三八大蓋”這種步槍高,但戰(zhàn)斗力卻異常變態(tài),日軍慣于使用步槍,但步槍上往往配上刺刀,能打能刺,讓人不寒而栗。

步槍上有刺刀就罷了,偏偏刺刀上還有個鉤子,也就是一個彎鉤,讓人十分納悶——鉤子是干什么用的?殺傷力強嗎?

其實,日本步槍刺刀上的鉤子叫“護手鉤”,這個玩意不但日本有,其他國家的刺刀上也多配有“護手鉤”。

日本常用的步槍“三八大蓋”,槍身極長有1.66米,比小日本的身高還高,再配上刺刀和“護手鉤”,防止隨時可能出現的白刃戰(zhàn)。有一種說法是,步槍帶鉤子,在近身白刃戰(zhàn)中可以擋住敵人的武器,讓敵人的刺刀被卡住無法動彈。

30式刺刀是日軍二戰(zhàn)期間使用的主要兵器之一,簡稱“30式刺刀”,為明治三十年式刺刀,

這種是刺刀史上生產數量最多的,也是日軍最常用的刺刀,這種刺刀都配有“護手鉤”。

還有人說刺刀的鉤子是為了日軍掛東西,比如電影里日本鬼子都把搶來的雞掛在槍的鉤子上。這絕對不是設計鉤子的初衷,如果是為了掛戰(zhàn)利品,干脆拿個晾衣架去好了,或者拿個網兜。

刺刀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刺殺方便,鉤子自然也是服務于刺殺這個需求,而不是防御的需求。

可以防止槍口連同刺刀,一并刺進敵人的身體內部,那么槍還可以派上殺人的用場,協助刺刀,一旦槍口被堵住,就無法使用了。

但要說為了卡住對方的刀劍,不至于傷手,這個也是對的,畢竟它叫“護手鉤”,本意就是為了防止手上,保護手腕,順便可以鉤住別人的武器,讓別人無法進攻。

起先這種帶鉤的刺刀是很有優(yōu)勢的,日本人慣用長刀,帶鉤子的往往是長刀,可以拼刺可以砍殺,也可以抵擋敵人的刺刀,日本人是很慣用帶鉤子的長刀的,刀身很鋒利,截面是鋒利的倒三角,刺殺后能迅速抽離敵人的身體,用著十分趁手。

還有一種用途是可以架槍用,而且有鉤子,更方便及時取用槍,在緊急作戰(zhàn)時士兵需要趕緊拿起武器,有鉤子就比較好拿,不至于情急之下讓刺刀傷手。

在實際對戰(zhàn)中,護手鉤也發(fā)揮了一些作用,最直接的便是日軍士兵可以用它來卡住對方刺刀,進而在拼刺過程中占據上風。

這種刀還有一個蠻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來掛旗子,旗子的前端掛在鉤子上,后端就直接再系在了背帶圈上,既能夠方便跟別人聯系又不會影響到刺殺敵方,我們在電視劇上經常能夠看到日本士兵都會舉著這種刺刀,還會掛著小旗子。

但是后來,人們發(fā)現護手鉤最大的作用竟然是掛“戰(zhàn)利品”,隨著戰(zhàn)爭的升級,日本后期資源匱乏,槍支受到限制,開始逐漸劣質,武器精良的贊譽也不復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漸漸取消了“護手鉤”,最后日本的刺刀就不帶鉤子了。

7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位朋友,你觀察的很仔細,的確,早期日軍步兵的步槍刺刀上,末端有一個鉤子。

這里要注意無月說的,是早期,為什么這么說,無月會在后面提到。

這個鉤子叫做護手鉤,并不是日軍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最早在1897年左右的歐洲各國步兵的刺刀上就已有這種設置。

大家可以看到,步槍上的刺刀是可以取下的,握在手里就是一把短劍,或者說稍長的匕首。

就跟傳統的刀劍一樣,刀柄和刀刃連接部的地方,會有擋手的設置,為的是手不會滑到刀刃上去。

這個護手鉤的作用也是一樣,當你取下刺刀進行作戰(zhàn)的時候,保護手不被劃傷。

不過歐洲很早就取消了這個護手鉤的設置,因為歐洲各國覺得這個設置實際作用不大。

但是日本一直使用這個設置,可能是日本兵肉搏的幾率更大一些,畢竟中國當時很多地方軍仍然是拎著大片刀就朝鬼子的頭上砍去,于是鬼子也被迫拿刺刀對敵。

但是,隨著戰(zhàn)爭的推進,尤其是后期,日本轉入被動,資源越來越匱乏,軍備的質量也越來越差,刺刀也不例外,后來的日本步槍刺刀不但容易折斷,連護手鉤的設置也取消掉了,為的就是節(jié)約制造材料。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8

二戰(zhàn)時,日本軍隊的制式步槍就是“三八大蓋”,這種步槍加上刺刀后很長,長度可以達到1663mm。我們看的影視劇中也會經常見到上刺刀的“三八大蓋”,這種刺刀并命名為30刺,在刀柄的位置,往往會有一種彎鉤。其實是護手鉤,這種鉤子稱之為刀格,也是屬于刺刀的一部分,刺刀分為刀柄、刀格、刀身和刀鞘。

那這種鉤子有什么作用呢?

1、保護手部。護手鉤有很大一部分作用是為了保護手部,避免握著刀柄的手向前滑,被刀刃劃傷。突出來的彎鉤,可以的阻止握刺刀的手和刀刃的接觸。

2、保護槍口。上方的槍口環(huán)方便刺刀牢牢地固定在槍管上,有效緩解了刺刀給射擊帶來的不利影響。

3、用于格擋,在實戰(zhàn)中可使用它,格擋敵人的武器或是可以架住對人的武器,在白刃戰(zhàn)中可以輔助士兵更好的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

4、方便懸掛東西,我們看的影視劇中經常見到鬼子們掃蕩后,搶了雞、鴨怎么辦,一般都掛在鉤子上(這個好像是鬼子們的專利)。

還有,我們認為鬼子好勇斗狠,所以喜歡拼刺刀,其實真的不是,因為日本是個資源嚴重不足的島國,金屬資源很緊缺,大部分要靠進口。他們喜歡拼刺刀是因為可以省子彈,真的!你沒有看錯,從“三八大蓋”到“百式”沖鋒槍,都是可以上刺刀的,為什么?因為可以省子彈。

9

日本的三八刺刀安在槍上顯的有些長了,但是拿在手里卻很趁手,長度,形制,重量,都很合適,那個鉤子據說可以在拼刺刀的時候,可以卡住敵人的刺刀,那時比量過一下,不可能,白刃戰(zhàn)的時候,敵人的刺刀正好劃入或刺入鉤子里,那得湊巧到什么程度了,也鎖不住,沒那個技巧和時間,護手也不需要鉤子的形狀,沒有意義的,但是鋒刃可以磨得很鋒利的,鋼的質量棒極了,老八路就說,這個日本刺刀,是三環(huán)牌的最好,我在刺刀刀面的根部真看到了有一個三環(huán)的標志,是三個小圈,像三角△一樣的摞在一起的,這個標志當年是日本的名牌產品的LOGO,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我們的部隊,拿了很多這種三八刺刀,到郊外去砍柴用,真的揮動和劈砍都很方便趁手的,比真的砍刀都好使,而且還是兩側有護木保護手,架槍的時候,三支槍架在一起,是用刺刀的槍口卡圈,也不用鉤子,鉤子架不住槍的,總之,這個鉤子當時設計的是用于鎖拿敵人的兵器,后來的發(fā)展就是多此一舉了,以后的刺刀就沒有這個鉤子了,

10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鉤?這玩意叫護手鉤,一聽這名字大家伙就知道是干啥的,保護手巴掌不被對方破了皮用的。

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要問了:“開玩笑呢吧?刺刀是裝到槍頭上的,你這擱那護手?”

這您就不明白了吧,刺刀一般情況下是裝到槍頭上用的,但也保不齊啥時候就得提到手里當匕首的用。

這要是在格斗過程中,夸嚓一下用力過猛了,這刺刀沒有擋住對方的進攻,結果順著刀刃就懟到了手上,切倆手指頭下來,這就不好了,所以整這么一個護手鉤,就可以栓住對方的刀刃不至于傷了自己。

這其實是冷兵器時代留下的那么一個尾巴,十九世紀就有這東西了,當時所有的步槍套的刺刀上邊都有。

就算是拼刺刀的時候,這個小東西還是有點用處,就是用來卡對方的刺刀,您這里一鎖對方的刺刀,旁邊跟著拿著槍就捅對方也是可行的,只是這種情況在戰(zhàn)場上很少見,可以說是設計師的一個一廂情愿的想法。

所以護手鉤這玩意不僅是日本人那三八大蓋上有,其他國家的刺刀上也有這玩意,只是在后來戰(zhàn)場實踐中,感覺這就是個擺設壓根就沒有起到設計師想象的那么好,所以后來就逐步的取消掉了。

只是日本人腦子就是一根筋,別人取消掉了,他們還蹲那里琢磨著不取消的理由,所以就一直保留著。

當然二戰(zhàn)后期,隨著日本人的資源枯竭,刺刀也快做不出來了。

最開始的時候不卷刃,咋弄都不斷,后來卷刃那是常有的事,用力過猛斷了都不稀奇,所以為了節(jié)省材料,這鉤也就取消掉了,按照日本人那扣扣索索的德性,省一點是一點嘍!

說道這里,咱還得說說他的隱藏屬性。

就這鉤,那是可以掛老母雞的,日本人拿著比他個子都高,裝了刺刀的三八大蓋杵在哪里,雞屁股就懟在臉上,他們也不嫌臭。

當然后來這鉤子取消掉了,于是日本人就把老母雞掛到大腰子上了。

再有一個這護手鉤可以當撬棍的使喚,不用刺刀插進去撬,用護手鉤一頭撬就可以了,畢竟刺刀質量再好撬多了,也會斷掉的。

有人還說,這鉤子可以用來撬啤酒蓋子,這就說笑了,這玩意太大了,啤酒蓋子表示撐不住,還想要點臉。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