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于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把都城遷到了北京。那么朱棣為什么要勞師動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興建北京,而將紙醉金迷的南京定為陪都呢?
遷都背景
朱元璋雖然將元朝趕出中原,卻并沒有將他們徹底消滅,元朝退出大都后,其殘余勢力在歷史上稱之為北元。北元在退出中原以后,依然擁有廣闊的領(lǐng)土和強大的兵力,雖然朱元璋在位期間發(fā)動8次北征,大將軍藍玉擊敗北元,俘獲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及妃嬪多人,但北元又分裂成韃靼、瓦剌和朵顏三部,仍然時常南下?lián)屄印?/p>
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將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除了讓子孫享受富貴之外,還有讓他們鎮(zhèn)守一方的職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quán)就是朱北璋用于鎮(zhèn)守北方,防范蒙古襲擾的重要軍事力量,他們各自都有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也是后來朱棣能奪取皇位的重要基礎(chǔ)。
公元1399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綁架寧王朱權(quán),成功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在南京登基稱帝,稱為永樂皇帝。這樣一來,北方兵力空虛,韃靼趁機而入,進兵遼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阻擋蒙古兵南下所帶來的危害,朱棣下令遷都北京,這也是明朝“天子守國門”的開始。
遷都的歷史意義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朱棣遷都北京還有一個私人原因,他雖然在南京出生和長大,但卻鎮(zhèn)守北京二十年之久,早已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和飲食。遷都向來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糧食運輸?shù)碾y題。北京附近不是糧食主產(chǎn)區(qū),要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
當時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已經(jīng)多處淤塞,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又讓漕運總督陳瑄疏通河道,這才使得南北漕運暢通無阻,漕船可以從杭州直達通州。與此同時,營建宮室的任務(wù)自1409年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一直到遷都以后還在不斷完善。朱棣下令修建的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居住過明清兩朝共計24位皇帝,成為中國宮廷建筑的精華留存至今。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遷都,原來的京師稱為南京,做為陪都。
從此,北京成為明清兩朝都城,前后共計500多年歷史。新中國建立以后,北京被定為首都,成為全世界中華兒女向往的地方。今天,當我們在天安門城樓前合影留念,在故宮里品味歷史的時候,不應(yīng)該忘記600多年前,有一個名叫朱棣的人,奠定了今天這一切的基礎(chǔ)。他身上還有另一個響亮的稱號:永樂大帝!
文/歷史茶坊 點擊關(guān)注,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
原創(chuàng)首發(fā)!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zhuǎn)發(fā)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