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眾所周知,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于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把都城遷到了北京。那么朱棣為什么要勞師動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興建北京,而將紙醉金迷的南京定為陪都呢?

遷都背景

朱元璋雖然將元朝趕出中原,卻并沒有將他們徹底消滅,元朝退出大都后,其殘余勢力在歷史上稱之為北元。北元在退出中原以后,依然擁有廣闊的領(lǐng)土和強大的兵力,雖然朱元璋在位期間發(fā)動8次北征,大將軍藍玉擊敗北元,俘獲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及妃嬪多人,但北元又分裂成韃靼、瓦剌和朵顏三部,仍然時常南下?lián)屄印?/p>

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將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除了讓子孫享受富貴之外,還有讓他們鎮(zhèn)守一方的職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quán)就是朱北璋用于鎮(zhèn)守北方,防范蒙古襲擾的重要軍事力量,他們各自都有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也是后來朱棣能奪取皇位的重要基礎(chǔ)。

公元1399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綁架寧王朱權(quán),成功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在南京登基稱帝,稱為永樂皇帝。這樣一來,北方兵力空虛,韃靼趁機而入,進兵遼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阻擋蒙古兵南下所帶來的危害,朱棣下令遷都北京,這也是明朝“天子守國門”的開始。

遷都的歷史意義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朱棣遷都北京還有一個私人原因,他雖然在南京出生和長大,但卻鎮(zhèn)守北京二十年之久,早已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和飲食。遷都向來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糧食運輸?shù)碾y題。北京附近不是糧食主產(chǎn)區(qū),要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

當時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已經(jīng)多處淤塞,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又讓漕運總督陳瑄疏通河道,這才使得南北漕運暢通無阻,漕船可以從杭州直達通州。與此同時,營建宮室的任務(wù)自1409年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一直到遷都以后還在不斷完善。朱棣下令修建的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居住過明清兩朝共計24位皇帝,成為中國宮廷建筑的精華留存至今。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遷都,原來的京師稱為南京,做為陪都。

從此,北京成為明清兩朝都城,前后共計500多年歷史。新中國建立以后,北京被定為首都,成為全世界中華兒女向往的地方。今天,當我們在天安門城樓前合影留念,在故宮里品味歷史的時候,不應(yīng)該忘記600多年前,有一個名叫朱棣的人,奠定了今天這一切的基礎(chǔ)。他身上還有另一個響亮的稱號:永樂大帝!

文/歷史茶坊 點擊關(guān)注,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

原創(chuàng)首發(fā)!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zhuǎn)發(fā)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最佳貢獻者
2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開他的歷史,恐怕最令人震驚的就是傾力修建北京紫禁城。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為皇宮的修建付出如此多的精力,耗費十幾年的時間和無數(shù)錢財來修這座城。據(jù)說在此期間單單一座宮殿所需的石料,就需要近兩萬人花費一個月從北京郊區(qū)運送到位,整個工程在材料的準備過程就長達十一年。朱棣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來建造這座宮殿,這多少有點蹊蹺。

說到原因,最直觀的一個觀點就是,北京乃是朱棣的封地,在自己的地盤上過得舒服一點總沒錯吧?朱棣最初是被封為燕王的,北京是燕王所管轄的核心區(qū)域。在朱棣還沒有成為明朝皇帝之前,他的權(quán)力范圍多集中在北方,北方的各種軍事事務(wù)、民政事務(wù)等多由朱棣插手管理。多年過去,朱棣在北方尤其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地區(qū)樹立了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在自己的老巢里建設(shè)一座宏偉的宮殿,是符合常理的。就如當年秦始皇在關(guān)中為自己建立阿房宮,大致相似。

我們再來看一下朱棣修北京紫禁城的這個時間點,朱棣已經(jīng)入主南京,但朝廷內(nèi)外不安定因素仍然不見減少。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方面是為了遷都方便,一方面也是為了擺脫朱元璋、朱允炆的影響。利用遷都徹底把朝廷內(nèi)外清洗一次,讓效忠“先皇”的都留在南京,自己帶著自己的新一代朝廷搬遷到全新的皇宮。

還有一種觀點是,朱棣害怕不穩(wěn)而加固了城防。當年為了爭奪王位,朱棣是跟自己的侄兒建文帝鬧翻了,這種輩分上的差別本來就令朱棣感覺萬分慚愧。在南京交戰(zhàn)的時候,建文帝身入火海,失蹤不見。這也另朱棣感覺到惶恐不安,于是有人猜測朱棣傾力修復(fù)紫禁城,是為了加固自己的心防,減除自己的憂慮。而且紫禁城層層包圍的結(jié)構(gòu)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但在建造紫禁城時還是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現(xiàn)在看來可能另有文章,這個模板的選擇也值得深思,讀者們對此怎么看呢?

另外北京作為國都并不是只在明朝。北京在元朝的時候就做過都城,那里的風水位置比較好。北邊緊緊靠著燕山,而東南方向靠海,可遙望渤海。龍脈、水脈都有,適合建立都城。明成祖似乎也想把握這個戰(zhàn)略地位,咽喉地帶。把都城建得更加牢固,至少從風水上有利于自己的統(tǒng)治。單把北京的地理位置拿出來分析,這種風水位置上的優(yōu)勢也足以讓一個帝王付出如此心血。再加上天子守國門的口號就再合適不過來,既然要搬家,建個新家也很正常。

朱棣這個人性格上趨于完美,能夠從整體格局著眼。他在位時候能夠統(tǒng)籌發(fā)展明朝的事業(yè)暫且不必說,從修《永樂大典》這個事情足見他內(nèi)心無比宏大!队罉反蟮洹肥侵袊蟪傻囊徊烤薜洌占舜罅康奈墨I作品。這個工程很大,在書籍編纂這個層面來看,它的整合性可能超越了之前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永樂大典》的編輯從一個側(cè)面映射了朱棣這個人求全之心。而北京紫禁城規(guī)格嚴密,也說明他有這樣的性格特質(zhì)。傾力建造宮殿,恐是人性所趨。

關(guān)于朱棣為何傾力修建,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最為可信的無非有兩個方面。一是北京這個地方位置很好,有足夠的魅力,值得在這里修建豪華的宮殿;二是朱棣本人的價值觀念,他希望自己的老巢能夠更加輝煌,就如同當下有的人想要買一套別墅,耗費巨資來裝修一樣。

3

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將都城定于南京,但是南京真是一個定都的好地方嗎?這一點連朱元璋都不敢認同,但是他可能具有對元的一種仇恨,不想將以前敵人的都城作為新王朝的都城,加上朱元璋生在淮右,所以就暫時將都城定在了南京,但是一旦定都南京,那遼闊的北方形勢將會必然嚴峻,定都南方其實也并非一個明智之舉。所以朱元璋也一直都有遷都的念頭,并且從未打消過,所以朱元璋曾下詔書要定兩個都城,一南一北,南就定在南京,北有一說是定在西安,一說是定于北京。

但是朱元璋也年事已高,遷都是一件大事情,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后來人,也就是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也因為自己沒有定都于北方,為了北方的安定,所以朱元璋才讓自己的兒子分別在北方封王,為的就是出現(xiàn)了緊急情況,自己的兒子可以抵抗異族,其中朱棣被封為燕王,在朱元璋的這個戰(zhàn)略中,朱棣在抵抗侵略方面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自朱允炆繼位以后,朱棣對他這個侄子頗為不滿,早有造反的念頭,因為他生性比較懦弱,身邊的人也大都是儒生,書生治國無異于紙上談兵,大明王朝也恐怕難有出頭之日,所以朱棣早就有謀反的念頭,后奪位成功改年號為永樂,在朱棣在位期間編纂了著名的《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還有就是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搬遷,那就是將首都從南京遷往了北京。

其實在之前都城一直在北方,卻并非在北京,從元開始,忽必烈改名燕京將都城定為此,并命名為元大都,北京正式成為都城。

雖然元代國祚一百余年,雖然很短,但是對于都城的建設(shè)卻半點沒有馬虎,元的滅亡也留下了這個寶貴的城市,為將來朱棣的遷都打下了一個基礎(chǔ)。自元滅亡后,徐達改元大都為北平,后朱棣又改為北京,。

那為什么朱棣要將都城定于北京,而不是西安等地?

可能北京是朱棣的第二故鄉(xiāng),有感情了,因為他自被封為燕王,在北京這個地方居住了二十余年,這里的地方風物,都比較熟悉,加上這里之前是元大都,建設(shè)方面也比較完善。其次遷都北京還有地理位置上的優(yōu)勢,對于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者來說,北京更加方便。加上他的皇帝之位是奪來的,南京是原來的都城,在南京作都城恐怕坐著皇位也不踏實。

所以在永樂四年,朱棣就開始遷都事宜,而這個都城的負責人就是姚廣孝,而遷都的事情整整花了十五年的時間,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再有就是這么大的工程,朝廷當中不乏反對意見,朱棣為此甚至殺過人,那些反對的言官不惜下著雨,跪在門外等待皇帝的接見并希望他能收回成命,可能也因為這件事對遷都的事情有所耽擱。

永樂十九年,遷都完成,自此,明代,清代,新中國至今,北京都是政治中心,明成祖的遷都可以說影響重大。

4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覺得,咱不提一下朱棣的老爹,話說不透,您就算就事論事,說完了這都缺點東西。

所以咱先提一鼻子朱元璋。

朱元璋

話說朱棣的老爹——朱元璋,您就算是擱地球這小村子里邊,就這一身的經(jīng)歷哪堪稱傳奇啊。

就論出身,老朱連布衣都算不上,葬爹媽的墳頭都是別人施舍的,為了口吃食,乞丐當過,和尚也當過。當年做和尚的時候,飽飯沒吃幾天,就被人給轟了出去化緣,這一化可就是三年啊。

咱就說了,化緣這差事,不好弄。那會人們都餓,你敲開一扇門,也許會有一個餿饅頭,也許就是大白眼子,可老朱愣是抗過來了。

人情冷暖算是嘗了夠,多年努力之后,這回頭就黃袍加身啊,這就是勵志的典范,這頂?shù)蒙虾脦讉小目標不是!

說道這里,有人老是笑話老朱丑,要俺說他丑也是皇帝,不服不成啊。

出生又不好,長的還不咋地,愣是打下一個偌大的江山,成就一番事業(yè),當了皇帝,多少英雄男兒擱人家手底下效命,您不服不成!

別一天老是給老朱臉上抹黑,人無完人啊,各方面都能做好了,哪是神仙和圣人才能辦的到的。

好了,咱不扯了,在扯就扯的遠了。

南京建都

話說老朱建立了大明朝,他的根據(jù)地就是擱南方建立的,所以這沒話說,都城就擱在了南京這地。畢竟這地號稱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不是。咱也知道一個人說好這不算,但從古至今各個都說南京是個好地方,條件當然是沒得說。

其實老朱打心里想把都城擱他老家鳳陽,可鳳陽這地他就不是整都成的地。

意氣用事這是不成了,所以這城都建了起來,愣是沒去,還是擱南京當了都城。鳳陽也只能作為一個陪都的身份出現(xiàn)在了大明朝,也了卻了老朱的小心思。

后來老朱就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接班人——朱標。

話說這朱標不死,整句不好聽的,這歷史上也就沒有朱棣啥事了,該干嘛干嘛去吧。

但架不住朱標死的早,老朱匆匆忙忙的把長孫朱允炆給抬了上來。

咋說呢?朱允炆這人您說有沒有帝王的本事,咱說還真有,但架不住一個字——嫩!沒經(jīng)歷過啥陣仗,有些事想的有點子天真了。

老朱也看出這孫子需要磨練,但磨練這事他需要時間啊,但老天爺給老朱的日子不多了。

所以啊,老朱不得不替自己這個大孫子著想,死后也要給他留個太平的天下。

這刀子就殺向了幫自己打天下的老哥們。

說道這里,估計有人說:“老朱這么干不地道。∪思遗阒愠錾胨赖拇蛱煜,您這是干嘛呀?”

干嘛?如果一個王朝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頭壓著,您覺得那些個自以為勞苦功高的人,心思不會翻點小浪花?你瞅瞅五代十國,那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這事誰對誰錯還真不好說,至少老百姓能得到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不是。

咱在這里插一句,這要是朱標不死,后邊這些事很可能就沒有了!

好了,咱接著說,而老朱這么干的結(jié)果就是,大明朝似乎就找不到領(lǐng)大兵的將領(lǐng)了?這事弄的,這要是擱一般人身上,這就抓瞎了。

畢竟那會雖然把元朝干趴下了,但人家溜達回大草原上,建了個北元,回頭老朱用藍玉一家伙又把北元干翻了。

瞅著大草原似乎安靜了不少,但其實北元又分裂成了三個小家伙,韃靼,瓦剌和朵顏三部。

話說游牧民族就不事生產(chǎn),他就喜歡時不時的南下騷擾你一下,每年不騷擾你個十七八次的,他都不甘心。

所以大明朝的周邊其實是不安穩(wěn)的。

但您別忘了,老朱是干嘛的?幾百上千年才出的一主,能不留后手嗎?

老朱的兒子可不少啊,所以老朱就把主意打到了兒子們的身上。而且有些兒子打小就在軍營里混,就人家的軍事才能沒有半斤他也有個八兩不是。

所以老朱把能力強的兒子們就往北邊擱,讓他們幫自己的大孫子護衛(wèi)天下。

但封封天下這事,他缺點多多,這日子一長,勢必在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最終接手的大孫子要面臨一個削藩的問題。

后來的事

其實這事朱允炆在老朱活的時候,商量過這事。

但老朱瞅著朱允炆,而且聽了朱允炆的回答,感覺他削藩的時候,會溫和一點,這就放心的去了。

好吧,讓老朱沒有想到的是,這朱允炆削藩,削的太過激烈了。一家伙就把朱棣給逼急眼了。

朱棣這就造反了。

話說老朱給朱允炆留下的大將,雖然不是啥名將,但揍一個朱棣那是手拿把掐的。

但架不住朱允炆仗著自己的身子骨好,給出征的將領(lǐng)下達了一道特別不靠譜的命令:“勿要傷他性命!”

得咧,這朱棣有好多次,被陷入了陣中,愣是渾身無傷的沖殺出來,您要是光瞅表面,朱棣哪絕對是戰(zhàn)神附體!

其實還不是朱允炆這道命令整的,要知道大明朝那會啥熱武器還是有的。

朱棣得便宜還賣乖,就仗著這身護甲,也不穩(wěn)扎穩(wěn)打的和朱允炆死磕了,直取空虛的南京,一家伙就把朱允炆給掀翻了。

朱棣黃袍加身,這就取代了朱允炆成了皇帝。

那么這就是整個問題的大背景。

大背景下的結(jié)果

這場爭奪皇位之戰(zhàn),造成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北方這地兵力空虛,基本就是一個真空狀態(tài)。

這韃靼一瞅,開心壞了,帶著大兵時不時的進入遼東,來個燒殺搶掠滿載而歸。

就這局勢可不成啊,長此以往下去,韃靼勢必有坐大的趨勢,畢竟每次掠奪都是對大明朝的一次傷害,對他自己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那么為了阻擋這幫子掠奪成癮的家伙,咱就就得派兵去鎮(zhèn)守。

朱棣瞅著自己個手底下的人,他用慣了的大將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死的差不多了,畢竟其他人沒有朱棣那樣的護身符不是,而用其他人他也不放心。

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朱棣自己去守,所以朱棣就下令遷都了。

這也是咱大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社稷死的開始,而老朱家的子孫確實都做到了。

說原因,韃靼的南下入侵這只是一個原因而已,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

你比方說,朱棣的根基就是北京城,他就是打這里起家的,而南京這地,雖然是國都,但朱棣這輩子大部分時間里,要不就擱軍營里呆著,要不就蹲在了北京城,而北京城他已經(jīng)呆了有二十年了。

南京對他來說相對陌生,而且朱允炆雖然不見了,但他的影響力還是有的。

最終南京就成為了大明朝的陪都。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guān)注,順手點個贊呦!

5

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北京紫禁城無疑是世界的一大奇跡,它是明清時期的皇宮,也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群。其實在中國古代的宮殿中,紫禁城不見得是最好的,比如之前大明宮這些宮殿,規(guī)模都要比它大得多,不過真正保存下來的宮殿群就只有紫禁城。它常常與清朝皇族聯(lián)系在一起,不過紫禁城本身是明朝時期才開始修建的,最初這里是元朝的大都,在這里的基礎(chǔ)上,朱棣修筑紫禁城,從永樂4年開始,前后修筑14年。

朱棣原本就是在北京做藩王,這里本身就是他的燕王府,由于之前元朝在這里建都,他的王府也是國內(nèi)最氣派的,繼承元朝之前的皇宮。可明朝的都城當時是在南京,后來朱棣靠著靖難成功奪取皇位,他自己也在南京繼位。不過朱棣一直沒有放棄遷都的事情,畢竟北京才是他的大本營,于是他把各地的富戶都遷到北京,并且上位之后就開始大力修建紫禁城,不過當時還沒有紫禁城的稱呼,人們更多是稱呼它為皇城,紫禁城是以明朝南京的紫禁城為模板修建的。

可想要在北京修筑這么大的宮殿,也確實是很不容易,現(xiàn)在我們?nèi)ス蕦m游覽,都會非常吃驚,到底古人是怎么修建出這么大的宮殿群。

朱棣為修筑紫禁城也是傾盡國內(nèi)的財力和民力,首先要想修筑宮殿就需要大量的石料和木料,而皇宮的木料肯定是非常珍貴的,都需要去現(xiàn)成開采一些名貴的木料,然后再千里運送到北京來。光是木料的開采運送工作就要耗費無數(shù)的錢財,很多民工還死在山里,“入山一千,出山五百,”這是當時人們對于木料開采環(huán)境的評價。

而修筑宮殿還需要大量名貴的石料,我們都知道古代皇帝的宮殿是需要大量的金磚,這些金磚都是要專門燒制,民間還不能有人私自制造,故宮所用的金磚都是從蘇州這些地方燒制的,這么龐大的工程,也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當時的明朝正處在戰(zhàn)后重建的工作中。朱棣靖難讓明朝陷入到內(nèi)亂中,以北京為核心直到南京,大明大部分的地區(qū)都處在動蕩中,在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之后就開展這么大的工程,這也是有很大風險的。

那么朱棣為何要傾盡國內(nèi)的財力來打造紫禁城呢?

其實朱棣這么做還是由于他自己心虛,單單從對國家的影響中,修筑紫禁城無疑是錯誤的選擇,首先這么大的工程對于國家的消耗非常嚴重,況且北京明顯不太適合作為明的都城,這里雖然是有運河的便利,但明顯是不如南京更加合適。明朝的賦稅和糧食大部分都是來自東南地區(qū),史書記載“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蓖瑯拥募Z食要供應(yīng)到南京,無疑消耗要更少一些。

明朝從遷都之后,就必須要耗費大量的錢財來維護河道,明孝宗時期黃河水患,為防止漕運的中斷,養(yǎng)活北京,朝廷就選擇把黃河水引入到河南等地,結(jié)果在河南造成大面積的黃泛區(qū),這一切都是為保障北京的供應(yīng)不出問題。可水淹河南多個地區(qū),也造成大量的流民問題,這是明朝一生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此外,遷都之后北京重新修筑,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這就給明朝的邊防帶來巨大的隱患,一旦北方民族的騎兵南下,很容易就可以到達北京城下。

況且朱棣他當初營造紫禁城,以及后來遷都,都遭到朝內(nèi)大部分人的反對,要不是他靠著強權(quán)壓制,估計還真做不到遷都。他這么做主要是因為東南地區(qū)是建文統(tǒng)治的核心地帶,這里并不屬于他的大本營,像建文身邊的這些臣子,方孝孺他們都是在東南地區(qū)有著非常大的名望,可這些人都不怎么支持朱棣,他繼位之后,朝內(nèi)還發(fā)生多次建文舊臣刺殺自己的事情,在南京他這個皇帝還真的是做不安穩(wěn),遷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既然要遷都的話就必然要先營造好紫禁城。

否則他們遷過去根本沒有地方住,那就很尷尬了,還有一點也非常關(guān)鍵,朱棣在位時候主要的敵人是北方的外族,當初朱元璋沒有真正打敗蒙古人,在北方他們的勢力仍然是非常強大,于是我們看洪武年間設(shè)立的這幾個藩王,大部分都是在北部以及遼東地區(qū),就是為防備蒙古人。那么朱棣在這里留守多年,他對蒙古人的威脅非常了解,他上位之后也是多次發(fā)動北伐,希望能夠徹底解除北方的禍患,可離著國都那么遠,朝廷很難真正重視北部邊防。

把都城遷過去的話,就算大家不重視北部邊防,也必須要重視都城的防御。因此他所打造的北京城,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明朝的軍事重心移到北部。不過我認為,朱棣應(yīng)該沒有那么長遠的考慮,畢竟遷都北京之后的很多問題都沒解決,遷都之后還留下不少的麻煩給自己的兒子。

他更多還是為自己的統(tǒng)治,希望能夠讓自己的統(tǒng)治變得更加穩(wěn)固,他在遷都的過程中,還把不少東南地區(qū)的富戶以及官員權(quán)貴都給遷過來,這些人根基都在南京等地,有著不小的勢力。

遷都之后他們的實力也被大大削弱,很難在朝中對自己產(chǎn)生什么威脅。還有一點,對于戰(zhàn)后重建的明朝來說,修筑紫禁城也算是拉動南北聯(lián)系的過程,自打北宋滅亡之后,由于南北長期對立,已經(jīng)產(chǎn)生巨大的隔閡。之后蒙古統(tǒng)一中國,但卻在南北執(zhí)行不同的民族政策,等朱元璋上臺之后,北方的發(fā)展已經(jīng)非常落后,與南方相比差異巨大,甚至朝廷連舉辦科舉都必須要南北分開來辦,這種差異對朝廷的統(tǒng)治會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

紫禁城的修筑,是集中全國力量的大工程,從南到北各個地方都必須要來支援,這種溝通也算是讓南北迎來一次重要交流。況且在大工程開始的時候,必然會給很多民眾創(chuàng)造出就業(yè)的機會,很多商人也借此賺了一筆。而這些南部的富戶們來到這里,也必然會帶動起北京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南北差距不斷被拉大,可總得來看,修筑紫禁城對于國家的消耗明顯要更大一些,而更糟糕的是,在紫禁城建好之后第二年就遭遇大火,三大殿被燒毀,不得不重新修筑,這就又耗費眾多的錢財,現(xiàn)在來看明朝有力量把紫禁城建好,當時他們的國力也真的是非常強大。

6

永樂大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間,干了許多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最著名的,要數(shù)下西洋、五征漠北、遷都北平、編纂永樂大典這四件事了。

今天,就說一下遷都北平這件事。

這是一件對于朱棣以及整個明王朝,甚至中國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于朱棣而言,他是在北京城長大的,而且他的封地也在北京。雖然在很長時間,幽燕之地被中原認為是蠻荒之地,但到了元朝建立之后,北京城的地位可以說一飛沖天,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都會,也是少有的國際化大都市。

可見,那時候的北京,已經(jīng)不是蠻荒之地,而是已經(jīng)有足夠的底蘊而成為都城。

但在元朝滅亡后,北京城一度荒廢,雖然朱棣也修復(fù)過一些建筑物,讓自己住的更好一些。但因為身份的原因,他不可能大張旗鼓的修復(fù),只是暗自積累相當深厚的政治資源,也擁有一支,兵力雖然不多,但戰(zhàn)斗力強悍,直接聽命于朱棣的軍隊。這是朱棣爭奪最高權(quán)力的根本。

而對于南京城的感覺,朱棣就不那么深了,朱棣并不太喜歡江南,雖然那里面比北平更富有,風景也非常秀麗,生活相當安逸。

但對于朱棣這個馳騁沙場的馬上皇帝而言,他不喜歡這種氛圍,他的很多老部下,也覺得北平更好。所以,朱棣很想遷都。

遷都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朱棣雖然很早就有了這種想法,但他做的第一件事,還是穩(wěn)定人心和穩(wěn)定朝中局勢。并且等待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在永樂七年的時候,終于出現(xiàn)了,但朱棣忙于處理內(nèi)政,無心御駕親征。于是派了大將邱福領(lǐng)兵十萬,進攻漠北,但全軍覆沒,邱福也戰(zhàn)死了。

這次失敗,讓朱棣惱羞成怒。于是,在永樂八年的時候,帶兵五十萬,開始北伐。這次北伐,大獲全勝。

隨后,朱棣又在十二年,再次進攻漠北,同樣帶了五十萬大軍,而動用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shù),兩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每一次都動用百萬軍民,大量的物資,源源不斷涌入北方。

除了讓韃靼受到重創(chuàng),也奇跡般完成了兩次人口大遷徙和大搬家。這是很多反對遷都的人,沒有想到的。

兩次北伐,戰(zhàn)果并不大,卻使得北平的地位大幅提高。第二次北伐結(jié)束后,朱棣也如愿以償?shù)耐瓿闪艘淮稳丝谶w移以及大搬家。

有了這種底氣,朱棣在永樂十四年的時候,把遷都提上日程,雖然立刻就有了反對的聲音。但是,朱棣當機立斷,直接把反對的人貶了。于是,沒有人再敢反對。

這次遷都,歷時長達四年之久,才于永樂十八年,完成遷都。

在遷都過程中,朱棣捎帶的修繕疏浚了運河,并且開始耗費重金修筑擴建宮殿。

朱棣這個行為,從公家角度來說,遷都帶來了大量人口。有人,就要有住的地方,就得有房子,原來的元大都,顯然已經(jīng)滿足不了使用條件,朱棣必須重新擴建。

而從私人角度來說,朱棣必須要讓北京城成為無法撼動的國都,而最主要的,就是要讓所有人感受到,大都城的氣度和尊嚴。也要展現(xiàn)出大明王朝的國力。只有這樣,北平城才具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朱棣的確做到了,雖然他的兒子一度再次遷都南京,但天子守國門還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直到崇禎皇帝寧愿自殺,也不愿遷都,而這個根,就起源于這次留名史冊的遷都。

但這次遷都的代價也是明顯的。朱元璋三十年積累的國力,被嚴重損耗,而在遷都完成的那一年,山東終于不堪繁重的徭役,開始大規(guī)模起義。

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撲滅,但國力的衰退以及民力衰竭,也體現(xiàn)出來。

歷史有些時候,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里,很多事情會影響整個歷史發(fā)展進程,卻不被當時所理解。就好像這次遷都,被后世稱贊,但在當時,卻并沒有這么多贊許之聲。

7

永歷十九年四月某一日的深夜,剛剛被定為都城不足數(shù)月的北京城風雨大作,雷聲轟鳴,突然數(shù)道雷擊接連轟向了北京皇宮方向,不久新修建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就因雷擊起火,化為灰燼。



在那科學不發(fā)達,又極其迷信的封建時代,皇宮的大殿被雷擊而毀,這在當時人們的眼里就是上天在告誡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就是不滿現(xiàn)如今的當朝皇帝。如此,當時的大明皇帝朱棣頓時就升起一股不詳?shù)念A(yù)感,他認為自己的執(zhí)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問題,以至于“天怒人怨”,所以為了趕緊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他向全國頒布詔書,希望能告訴他上天到底想告誡他什么?

此后,很快禮部主事蕭儀就上奏于朱棣,他說都“三大殿遭受雷擊是因為遷都的關(guān)系,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不但諸事不便,就連大明的龍脈也被落在了南京,這是大不敬的事情”,朱棣在看到這個奏章后,頓時震怒無比,遷都一事本就有很多人反對,現(xiàn)在居然有人把三大殿被雷擊一事與遷都一事聯(lián)系起來,這不就是說朱棣執(zhí)意遷都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嗎?所以不久,蕭儀就被朱棣以“謗君之罪”處以極刑。



但是蕭儀雖被處死,可還是抵擋不住其他的一部分官員,尤其是言官,他們借三大殿雷擊一事來反對朱棣的遷都,并希望朱棣將都城遷回南京?墒谴藭r的朱棣卻絲毫不接受那些言官的建議,即使是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三大殿被雷擊是因為朱棣遷都的緣故,朱棣也絲毫不為所動,他依然是固執(zhí)己見,不妥協(xié)半分。

那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朱棣寧愿背負著被上天懲罰的厄運,寧愿殺掉那些反對他遷都的忠臣,他也不愿意遷回南京,而是始終固執(zhí)要將都城定在北京呢?



其實早在朱元璋立國之時,他就覺得南京始終不適合定位一個王朝的都城,因為南京處于江南,要想控制遼闊的北方似乎有些鞭長莫及。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經(jīng)下過一道詔書:“江左開基,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為南、北京”,就是當時朱元璋曾想過建立南、北兩個都城,以南京為南都,開封為北都,以此來鞏固明朝對于南北疆土的控制。

但是因當時明朝才剛開國,且剛從戰(zhàn)亂中走過來,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所以此時不宜大動干戈,花費巨資去再建都城。于是,在朱元璋時期,明朝始終未完成建立南、北兩京的設(shè)想。而到了明惠帝時期,因惠帝著重于“削藩”,所以無暇他顧建新都一事。



直到朱棣登基后,建新都一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而朱棣之所以會將新都一事提上日常,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朱棣在南方已失去“統(tǒng)治基礎(chǔ)”。因“靖難”的緣故,朱棣在占領(lǐng)南京后,為了坐穩(wěn)皇帝寶座,他對建文舊臣大開殺戒,誅殺了大量的前朝百官,而在當時支持建文的多數(shù)都為江南士族,也就是說朱棣誅殺了大量的江南士族中人。我們要知道,當時掌控南方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士族,如此朱棣這般大開殺戒,自然就得罪了整個江南,在江南朱棣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也就是失去了統(tǒng)治的基礎(chǔ)。



第二、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剛才也說了,朱棣在南京的大開殺戒,已經(jīng)是逐漸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持,如此他在南方自然是待不下去了,那南方不能待,他還能去哪里呢?顯然處于北方要地,又是朱棣的老巢,北京就是最合適的選擇啦!朱棣21歲就在北京鎮(zhèn)守一方,直到“靖難”奪得帝位后,朱棣在北京已經(jīng)營了20余年的時間,北京早已被他打造的如鐵桶一般,民心、軍心皆向著他,在這里定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北京能支撐朱棣“鎮(zhèn)壓四夷”的雄心。朱棣自登基后就有“欲威制萬方”、“君主華夷”、“控四夷創(chuàng)天下”的雄心,而若想完成這一雄心,則勢必是不能帶著南京這個偏安江南的地方,顯然在當時只有北京能夠完成朱棣的雄心。如《諫北幸》所言:“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區(qū)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勁,亡遼雖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幣”,清初孫承澤也說“幽燕自昔稱雄。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不得不可為王之地”,可以說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只要控制住北京,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力量,任何一個人都能掌控住北方,并對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絕對的壓制 ,正所謂“內(nèi)略中原,外控蒴漠”。



第四、遷都北京能強有力的壓制北元。明初,明朝雖將元朝趕出中原,但是逃亡漠北的元朝依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順帝北出漁陽,旋輿大漠,整復(fù)故都,不失舊物,元亡實未始亡耳。于時忽答一軍駐云州,王保保一軍駐沈兒塔,納哈出一軍駐金山,失喇罕一軍駐西涼。引軍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shù)千里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明末紀事本末》),他們擁兵扼寒,養(yǎng)精蓄銳,時刻準備著再次南下,伺機光復(fù)元朝曾經(jīng)的榮耀,可以說以他們的實力依然是擁有復(fù)辟的可能。

而到朱棣時期,雖然北元已分裂為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但他們也仍然對明朝有著嚴重的威脅,且他們也時不時的會騷擾明朝的北方邊界,所以說如果這個時候明朝還將都城設(shè)在南京,明朝將很難控制出北方之地,因此遷都北方無疑是最為穩(wěn)妥的做法,這樣既能控制北方之地,又能對北元形成強有力的壓制,實在是一舉兩得之事。



可以說正是基于以上四點原因,才讓朱棣始終固執(zhí)己見的要遷都北京,即使是在被認為“天怒人怨”的時候,他也依然堅持要把都城設(shè)在北京的原因。總得說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為了自己的帝位,就是為了明朝的將來,就是為了雄霸四夷。

8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朝第三任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本受藩于北平(北京),后受建文帝削藩所迫。以“靖難”為由起兵反抗,并最終打敗建文帝,占領(lǐng)南京,隨后稱帝。

可是朱棣稱帝沒多久,就開始大肆修建北京城,為移都北京做準備,那么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南京作為十朝古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以南京做都城的政權(quán)包括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長期以來,南京都是華夏文明的代表性城市,就算到現(xiàn)代,南京也是重要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

南京地處長江中下流地區(qū),物產(chǎn)豐富,交通便利,且四周環(huán)山,易守難攻,是建都的不二之選。朱元璋滅亡元朝,建都南京,漢民族再一次成為東亞大陸的主宰,然而到了朱棣靖難成功后,卻遷都北京,為何朱棣要以舉國之力遷都北京?

一、南京對北方大部分地區(qū)控制力較弱,而來自北方的敵人正是大明的最大威脅

從1370年到1396年,朱元璋發(fā)動八次對蒙古殘余勢力的討伐,成效顯著,蒙古幾乎被打殘。這期間也讓朱元璋意識北方防守的重要性,所以他分封多個親王,尤其是燕王、寧王手握重兵,是明朝邊界的中堅力量。

在那科技不甚發(fā)達的明代,傳達命令只能用人力傳達,南京到北京的距離大概1000公里左右,騎馬來回一趟最少也得十幾天,哪怕速度再快也可能會貽誤軍情。戰(zhàn)爭可不會等著傳令兵,時刻瞬息萬變,而中央鞭長莫及,無法全盤掌控。

想要時刻掌控邊境動態(tài),預(yù)防蒙古人的襲擊,最好的辦法就是遷都北京,于此之后,北方軍事力量就會變得空前強大,對蒙古部落有著極強的威懾力。這對于帝國的安危至關(guān)重要。

二、朱棣靖難殺掉太多建文舊臣,皇宮陰氣森森令其比較忌諱

新舊政權(quán)交替之季,很容易發(fā)生殺戮事件,建文帝正統(tǒng)繼位,全天下都認可。朱棣則是藩王起兵造反,雖然打著靖難的名義,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是糊弄小孩兒的。要想權(quán)力穩(wěn)固,殺戮不可避免,尤其針對那幾個建文重臣。

史料記載:

“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朱棣讓方孝孺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寫,最后死于車裂,因其株連致死的達870人。

史書記載:

“子澄至,成祖親詰之?罐q不屈,磔死。族人無少長皆斬,姻黨悉戍邊!

黃子澄同樣寧死不屈,也是被五馬分尸,族人幾乎全部被斬首,女眷被發(fā)配戍邊。黃子澄推薦李景隆作為大將軍,這才導(dǎo)致了這場失敗,也是黃子澄急于削藩,令朱棣提前起兵。雖然黃子澄沒有起到什么好作用,但他仍是建文帝的忠臣,誓死效忠建文帝。

楊任,原袁州知府,因藏匿黃子澄被抓,死于車裂,兒子都被殺掉,親人充軍。練子寧,曾擔任工部左侍郎,由于對朱棣出言不遜,被誅殺,家人皆死,女眷充軍。

不知朱棣殺掉了多少,只要反對他稱帝的幾乎沒有活口,朱棣以反叛者繼位,在這其中也殺掉了很多名臣良將,這些人的家屬也都被冤殺。另一個問題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蹤,更讓朱棣坐立不安,時刻擔心朱允炆會來奪他的皇位。

看似金碧輝煌的皇宮,因朱棣殺伐太重,也變得陰氣森森、鬼氣環(huán)繞。有一位名叫景清的御史,曾經(jīng)帶刀準備刺殺朱棣,朱棣發(fā)現(xiàn)后大怒,不僅殺掉了景清的全族,還屠光了景清家鄉(xiāng)的整個村子。

據(jù)說,為了達到殺一儆百的作用,景清的人皮被掛到城門上。一次,朱棣出門路過此城門,一陣邪風吹過,把人皮吹起,直接落到了朱棣的面前,雄主朱棣差點被嚇暈。朱棣遷都北京后,還特意鑄造兩頂巨鐘,就是為了鎮(zhèn)壓怨鬼。

在怨氣極中的皇宮內(nèi),朱棣輾轉(zhuǎn)反側(cè),經(jīng)常夢到被他殺死的人,來找他索命。這便成為朱棣遷都的理由之一。

三、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經(jīng)營多年有較好的群主基礎(chǔ)

公元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北京),1399年發(fā)動靖難之役,19年的時間朱棣積累了足夠的實力。

史料記載:

“拔居庸關(guān),破懷來,執(zhí)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眾至數(shù)萬。 ”

朱棣起兵靖難,很快攻克懷來、密云、遵化、永平,二十天內(nèi),軍隊數(shù)量增長到數(shù)萬人。從此可見朱棣在就藩期間一直在為此做準備,訓(xùn)練士兵準備糧草,他一天也沒有懈怠過。要想大家聽你的命令,那就得封官許愿,把大把鈔票散出來,這才能招攬人心。

朱元璋對藩王有過限制,但約束力不強,使得以朱棣為首的藩王做強做大,其手下軍兵也成為其私人武裝,不再聽從中央的命令。

朱棣在北京埋好了種子,培好了土,澆完水,就等著結(jié)果了。朱棣最后離開了北京,跑到南京摘了個桃子,后來發(fā)現(xiàn)還是自家北京的水果好吃,于是乎他再次回到了北京,并把都城遷到此處。在根基深厚的北京,朱棣能更好地發(fā)揮它的能量,把帝國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四、朱元璋殺功臣太徹底,朱棣靖難成功后,北京無人鎮(zhèn)守

朱元璋殺戮功臣,是為了子孫后代能安心做皇帝,除了郭英、耿炳文,幾乎所有老臣都被殺掉了,而朱允炆也沒有人可以用了,于是才啟用了李景隆。對于朱元璋殺戮功臣,朱棣應(yīng)該是表示感謝的,否則哪怕只有一個藍玉,朱棣也是打不過的。

而朱棣登基之后,發(fā)現(xiàn)全天下能打仗會打仗的都沒有了,他老爹都給他殺干凈了,他自己也無人可用。朱棣稱帝之后曾讓丘福率兵北伐,卻慘敗而回,這說明實在是無人可能用了,于是之后全部由朱棣自己親征,讓朱高熾監(jiān)國。

朱棣做了皇帝,北京成了三不管地,這可不是開玩笑,一旦蒙古部落南下,后果同樣很危險。那讓誰去守衛(wèi)北京這座要塞城市?想來想去,朱棣都不放心,最好的辦法舉國遷都,還是由他自己來守衛(wèi)北京,“天子守國門”也是從這來的。

朱棣遷都北京,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正是由于國力強盛,遷都才能圓滿完成。蒙古部落再也不敢挑釁,還分裂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和平盛世到來。

大明國祚能達到276年,跟遷都密不可分,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也應(yīng)該感到欣慰了。

9

現(xiàn)在我們在參觀紫禁城時,都會被紫禁城的規(guī)模所震懾,紫禁城不僅占地面積大,而且設(shè)計十分精巧,紫禁城的修建可謂一絕,而主張修建紫禁城的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紫禁城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勞力,當年在修建期間所需要的石料就是由兩萬多人完成運送的,而且經(jīng)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整個工程從開始到竣工一共持續(xù)了十一年,那么為什么朱棣要傾盡財力修建紫禁城呢?

首先北京原本就是朱棣的勢力范圍。朱元璋在位時,朱棣被封燕王,在北京駐軍,抵抗蒙古殘余勢力南侵。所以朱棣的勢力集中在北方,他對于北方的軍務(wù)和治理都駕輕就熟,作為燕王也一直將這片地區(qū)管理的井井有條。如果朱棣不在這里建造紫禁城,那么他就要遷都到南京去治理朝政,那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政權(quán),回到南京一切都需要重新熟悉和了解,對于朱棣來說,當然會選擇在自己的老巢當皇帝,而不是去南京一切從頭開始,這一點其實是比較合情合理的。

其次朱棣可以趁建造紫禁城來清洗一下朝臣。朱棣的登基屬于藩王造反,雖起兵時打著清君側(cè)的口號,但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他不是通過正常渠道登上皇位的,而是篡奪了朱允炆的政權(quán),雖然他成功了,但是相信在朝堂上依然有很多大臣都是想著舊主的,對于朱棣的統(tǒng)治還是有些許持反對意見的。人心隔肚皮,有些大臣表面上可能會盡忠朱棣,但礙于朱棣當權(quán),不敢當面造次,這些人對于朱棣的統(tǒng)治地位十分不利,所以在北京修建紫禁城之后,朱允炆效忠的臣子自然就被過濾掉,對于剛登基的朱棣來說,不需要屠殺這些不忠的大臣,朱棣想到的這個方法還是比較聰明的。

第三點,在明朝建立之初,對明朝威脅最大的便是北元,朱棣遷都北京,可以有效地控制北元勢力,一旦北元來襲,可以有效地就地調(diào)兵遣將進行打擊,保全大明江山領(lǐng)土完整,朱棣遷都北京可謂是一箭三雕。

實際上朱棣雖然對于篡位這件事并沒有任何慚愧,但是他心中難免會對朱允炆有所忌憚,畢竟朱允炆的下落不明,不知道他是真的被大火燒死了還是已經(jīng)逃走了,如果逃走了將來如果他集結(jié)了黨羽,可能會對朱棣不利,所以朱棣為了確保江山的穩(wěn)固,他打造了紫禁城,希望用紫禁城的鎧甲保護自己的安全。另外在北京修建紫禁城風水也比較好,在元朝時北京就是都城,因此很適合在北京設(shè)立政權(quán),實際上朱棣選擇在北京建造紫禁城應(yīng)該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的,也是綜合了多方面因素的結(jié)果。

10

眾所周知,太祖朱元璋創(chuàng)建大明朝時,最初的都城定在了南京。

朱元璋死后,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了爺爺?shù)幕饰,都城當然也是在南京?/p>

后來,因為建文帝削藩削得太急太愣,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起兵,打到了南京城,滅了建文帝。朱棣鳩占鵲巢,坐上了大明朝的龍椅。當時的都城,依然是南京。

但是,作為一個外來的征服者,朱棣在南京一直過得不太舒服。他一直謀劃著遷都。遷到哪兒呢?

正是北京。

朱棣把大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京曾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是朱棣的大本營,他在那里經(jīng)營多年,根基深厚;而南京,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許多舊朝的朝廷命官,都是十分同情建文帝的,對于朱棣并不太友好,有時候甚至充滿敵意,不過是攝于朱棣的皇威,敢怒而不敢言。對于這一點,朱棣是有深刻感受的。

第二,在當時,北京地處北方邊塞,直接面對北部的游牧民族,是國門。而朱棣身為武將出身,不懼安危,偏偏要“天子守國門”。這是朱棣性格中豪邁的一面。

第三,北京曾是元朝的都城,有元大都這個基礎(chǔ),建造起來更加方便。

第四,從風水上來講,北京似乎比南京更適合做都城?匆幌職v史就會知道,建都于北京的,都是長命的王朝,動輒二三百年;而建都于南京的,要么是短命王朝,要么就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所以,為了大明朝的國祚綿長,朱棣決心遷都。

第四,從朱棣自己的個人性格和喜好來說,他已經(jīng)習慣了北方凜冽的氣候,他喜歡這種粗放。而江南的溫軟,顯然不符合朱棣的個性,讓他心中不爽。

各方面原因,最終促成了朱棣遷都北京。

遷都北京后,大明朝享國近300年,成為長長久久的王朝,似乎再次驗證了北京作為都城的絕佳風水。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