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多年前關注過這個問題,據歷史學家研究表明,“梁山好漢”是有原型的,不過僅為36人,非108將。歷史事件叫“橫行河朔”,也叫宋江起義。宋江確有其人,并且為首領,沒問題,吳用、盧俊義等等也都確有其人。占據梁山泊也是真實的。

不過宋江起義后,就轉戰(zhàn)山東、河南、河北、江蘇。打了得有兩年多,還是挺厲害的。有點流竄犯的感覺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游擊戰(zhàn)打的相當溜。

后來在連云港被官兵包圍,損失慘重,就投降招安了,也確實編入了宋朝官軍中。

而且,也確實有方臘起義軍,并且比《水滸傳》中描述的厲害得多,那個時期,朝廷真正頭疼的是南方的方臘起義軍,宋江等人真的算不上什么。

但是梁山好漢參與征方臘是真是假,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多數(shù)史學家相信,歸順朝廷的宋江殘部還是參與了的,不過總共也沒幾個人,參與不參與不是啥重點,武二郎單臂擒方臘就更屬美談了哈。因為武松也根本不在梁山好漢之列,他捅死了人,被抓了,死監(jiān)獄里了。他大哥叫武植,不是三寸丁,還當過縣令。

最佳貢獻者
2

在宋代幾百次的農民起義中,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從規(guī)模上講,基本上算是較小的一次。那么,它的影響何以那么大呢?首先是南宋時編《宣和遺事》把這次起義演義化、故事化,其次是明人施耐庵寫的《水滸傳》,更是以梁山泊英雄好漢為主線,才使梁山泊與宋江的故事深入民間,影響越來越大,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小說雖與歷史有某些聯(lián)系,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宋江起義發(fā)生于北宋末年宣和年間,激起農民起義的導火線是北宋設置的“西城括田所”。宋徽宗為解決財政上的困難,于政和元年(1111年)設立這一機構,專事搜刮。起義以梁山泊為根據地。因為梁山地處黃河之北,所以宋江等人也被稱為河北巨盜。梁山泊是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南方那個環(huán)繞在梁山(今梁山縣南)周圍的一個大湖泊。這個大湖泊是由于北宋時期黃河的兩次決口形成。那時,黃河決口,河水泛濫,注入了這個本來就有的淺水灘,從而在梁山周圍形成了一個方圓八百里的大湖泊。那時,在梁山周圍生活的都是些主要以捕魚、采藕和割蒲為生的貧苦農民,他們生活得十分艱苦?墒窃诹荷竭@樣的生活條件下,北宋政府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向遼、西夏交納“歲幣”銀帛,還要對這里的老百姓加重剝削,除了原來交納的賦稅之外,又一下子增加十萬余貫,人們交了朝廷的賦稅后,連生活都不能保證。而地方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又在梁山泊周圍設卡征稅,梁山的老百姓無論是捕魚還是采藕都要按人頭數(shù)交稅,否則就要按照漏稅的法令來施以重罰,就是遇上水旱災害,百姓顆粒無收也不減免征稅。梁山附近的老百姓實在忍受不了官府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就以梁山泊為基地進行反抗。

一、起義的規(guī)模有多大

據有關史書如《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記載,只有三十六人,那么為什么到了《水滸傳》就變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類稿》這樣解釋:“貫中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所以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說。施耐庵在寫小說有感于宋江起義有“替天行道”之言,對于當時那些“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自亦異于他賊也”,才將梁山三十六位英雄寫成一百零八位,小說終歸是小說,我們不能當成歷史來對待。

二、宋江起義結局如何

《水滸傳》這樣安排的:當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宋江出于為弟兄們的前途和歸宿著想,決定接受朝廷招安,最后率領梁山好漢歸順了朝廷,宋江被拜將軍攻打方臘,剿滅方臘后,徽宗便殺死了他,其他歸降的梁山好漢也是死的死,逃的逃,所剩無幾。

但是,據正史記載,梁山好漢并未被招安,而是被海州知州張叔夜率軍俘虜?shù)。宣和三年三月,宋江率軍沿水路向南擴張,引起了附近沿海官員的恐慌。海州知州張叔夜是位年長的官員,他處事經驗豐富,對于這件事自是不敢馬虎,趕緊通知臨近州縣,迅速調集數(shù)縣的武裝,很快就組織了一支千余人的敢死隊,設好埋伏,準備用計將梁山好漢全部拿下。果不出張叔夜所料,宋江一行中計了,他們倉促地登陸與官軍作戰(zhàn),只留了很少的一些人守船。張叔夜命人乘機燒起火把,將宋江裝有糧食軍備的船只燒了起來。這樣,宋江一幫人身后無退路,斗志削弱,結果被張叔夜打敗做了俘虜。

所以,《水滸傳》中的梁山英雄的事跡跟歷史記載的肯定部符,畢竟小說終歸是小說,我們不能把它當成歷史書來讀。

3

宋江確有其人

4

歷史上有宋江起義,但無水滸英雄。為什么這么說呢?從以下三點說明。

一、兩者目的不同。宋江起義是真正的農民起義,而水滸英雄則是替天行道,二者根本不同。農民起義是打擊官府,甚至要推翻大宋,人員組成上以基層農民為主。而水滸中宋江的理想是替天行道,向朝廷示好,捉到朝廷的將領也不殺,把招安當成目的,進而為國效力,成為名垂青史的英雄。

二、兩者事跡性質和程度不同。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人數(shù)只有36人,是一個比較小的流竄作案的小團伙,并不是天天守著梁山泊,而是四處轉戰(zhàn),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最終被官府鎮(zhèn)壓后被近投降。這36人,可以稱之為義士或義軍,但不能叫英雄,因為層次比較低,沒有達到英雄的程度。而水滸傳頭領就有108人,兵10萬人,規(guī)模非常大。招安前的水滸好漢也不能叫英雄,因為他們的事跡有太多污點,大家都知道。招安后,真正為國效力,征遼這一個事就足以稱為英雄,之前的事就一筆勾銷了。

三、人們對二者的評價完全不同。人們對歷史上宋江起義評價很一般,散見于非正規(guī)的歷史故事性書籍中,因為起義規(guī)模小,后果也小,影響力更小,很難讓人產生肅然起敬的敬重感。而水滸傳的人物形象太飽滿了,已經滲入國人血液,人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快意恩仇等當成梁山品牌,這些成為英雄情懷。

總之,水滸傳的人物與歷史的真實人物差距太大,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更沒有追根溯源地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水滸成為一種文化品牌,被人們津津樂道,影響著世人的為人做事,與歷史真實的宋江起義,沒有本質因果聯(lián)系。因此我認為,歷史上有宋江起義,而無水滸英雄。

5

沒有,那來什么水滸英雄。《水滸傳》只是作者施耐庵,根據民間傳說為題材,而寫的一部長篇小說。那些水滸英雄們都是假的,是作者虛構的!比如《聊齋志異》一書,可能是真的嗎?那些水滸英雄們,歷史上也許有那么幾位,但決不是像《水滸傳》里說的那樣,而是借用了他們的一點小事,為了劇情需要極度夸大了而已……




6

大家好,我是吃瓜群眾


回答:歷史上有沒有水滸英雄?

歷史有過水滸英雄的記載。


1、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曾經出現(xiàn)過記載

在這本書中的卷三十三 山東四講:

“宋政和中,盜宋江等保據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在宋朝政和(1111年-1118)中期的時候,也就是在1114年左右吧,有大盜宋江等人盤踞在這個地方,也就是我們曾經說的梁山泊了。


2、《宋史》中也出現(xiàn)個記載

宋江這個人在《宋史》中出現(xiàn)了三次:

第一次宋江出現(xiàn):

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1121年的2月,宋江一伙人攻打淮陽,然后上面的宋徽宗就派人去圍剿他們。接連著,這伙人又跑去京東,河北等地,反正就是到處流竄,接著就是到了,最后跑到了海洲界,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連云港,然后宋微宗就著張叔夜招降他們;

第二是有關宋江頭目的介紹: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宋江這伙人頭領三十六個,部下的人數(shù)應該也是不少,因為官軍數(shù)萬都不敢和他們對抗。

侯蒙就上書給宋徽宗說不如招降宋江,那么多官軍都拿他們沒有辦法,他們還是有點本事的,他們去對付方臘那伙人。

第三次就是招降宋江的過程: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余,載鹵獲。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zhàn)。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宋江這伙人跑到連云港,然后講了十幾個大船,將自己搶的金銀珠寶都往船上裝,不知道想跑路到哪里去。張叔夜先設伏兵,然后引他們出來。潛伏的士兵先將他們的船全部燒了,然后包圍他們,逼降宋江。

其實我們看到他們搶了十幾個大船,那么按理說宋江這伙人的人數(shù)確實小的。

另外,有其他的記載是,宋江這群人是被處死的,因為后面征方臘都沒有關于宋江那伙人的記載。


總結一下:在歷史上,確實有宋江這一群好漢,到處流竄,搶了一堆東西準備跑路的時候被抓住了。

7

根據歷史,宋江起義是存在的,但是水滸英雄是作者虛構的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其事跡被后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zhàn)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余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云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只被焚,宋江戰(zhàn)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后,參與平宋江的戰(zhàn)斗。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么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8

《水滸傳》雖然是一部小說,但是人物也是有其原型的。

其中描繪的一百零八位好漢,有一部分是真實存在的,有一部分是作者虛構的。水滸傳中的地煞三十六星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參與了宋江領導的起義。

他們分別是: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用,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赤發(fā)鬼劉唐,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里白條張順,船火兒張橫,立地太歲阮小二,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雙鞭呼延灼,混江龍李俊。

九紋龍史進,小李廣花榮,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鋒索超,短命二郎阮小五,青面獸楊志,病關索楊雄,雙槍將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沒遮攔穆弘,拚命三郎石秀,雙尾蝎解寶,鐵天王晁蓋,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

9

《水滸傳》里的三十六天罡是有的,七十二地煞卻沒有。而且宋江等人也并非以梁山水泊為根據地招兵買馬打仗的,而是流動作戰(zhàn)。

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打家劫舍,替天行道,一眾英雄好漢們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大秤分金銀,真一個快意恩仇啊。

那么,歷史上真實的水滸英雄又是什么樣的呢?其實,真實的情況與《水滸傳》里的描寫有些出入。

歷史上宋江這個人是有的,史書明確記載: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這句話出自于一個叫做侯蒙的人,這個人見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于河朔、山東、淮南之地,幾萬的官方軍隊竟然拿這三十六人沒有辦法,于是侯蒙給宋徽宗寫了一封奏疏,就提到了上面這句話,這在《宋史·侯蒙傳》里是有明確記載的。

宋江等三十六人雖沒有《水滸傳》里的三十六天罡那樣神,但是也確實非常的厲害,三十六天罡的實力畢竟也不是蓋的,他們一路殺至今天的江蘇連云港一帶,把宋朝水軍的船給搶了十幾艘,一時名聲大振,宋軍一度聞風喪膽,稱宋江等人為“淮南寇”。

宋朝官軍見與宋江等人交戰(zhàn)占不到上風,一個叫張叔夜的人想了一個損招,他找來一千人左右的死士,找了處地勢險要的地方埋伏起來,然后把宋江等人引誘到包圍圈里,在宋江等人和死士們打的正火熱的時候,張叔夜命人點了一把大火把宋江等人的船給燒了,然后截斷了他們的退路,而且還抓住了宋江的副帥。

宋江見如果繼續(xù)做困獸之斗的話,必然全軍覆沒,為了保存有生力量,宋江率眾歸降。

宋朝朝廷給予宋江等三十六人一一封官拜爵,之后宋江又受朝廷派遣,前去征討方臘。

方臘被剿滅之后,朝廷立馬卸磨殺驢,宋江等人死于宋朝將領折可存之手。

歷史真實的宋江等人的起義雖然沒有方臘那么勢大,但是卻能以曲曲三十六人便橫行于河北、山東、江淮之地,朝廷幾萬大軍不敢惹他們,可見宋江等人在當時的江湖地位非同一般。

后世的施耐庵先生以宋江等三十六人為原型,創(chuàng)造出了《水滸傳》里的三十六天罡,再輔之以七十二地煞,成功塑造出了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的英雄形象。




10

水滸傳的藍皮版本書叫做大宋宣和遺事,次書里記載著當年楊志同林沖等十幾人結拜。后楊志殺人,被公人押解。林沖等人在黃河岸邊上將押解公人殺掉,一同去了太行山落草。太行山里也有個地方叫水滸。真實事情就是這樣的,大家要想詳細了解可以看看大宋宣和遺事這本書。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