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指的是蒙古大汗蒙哥死后,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間爭奪汗位的歷史。
蒙哥死前蒙古帝國的版圖
歷史背景
1259年8月蒙古帝國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線死亡,死前沒有留下關于繼承人的遺命。由于蒙古帝國通常是采用召開忽里臺大會的形勢推舉大汗,因此蒙古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均對汗位虎視眈眈,一場針對蒙古帝國汗位的爭奪蓄勢待發(fā)。1260年4月,忽必烈先發(fā)制人,在開平召開忽里臺大會稱汗;隨后,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召開忽里臺大會稱汗。雙方爆發(fā)奪位大戰(zhàn)。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雙方基本情況分析
阿里不哥是幼子,也就是蒙哥和忽必烈最小的弟弟,在奪位中也打出自己符合蒙古人的“幼子守灶”習俗(即幼子繼承父母輩的財產(chǎn))的旗號。再加上按照這個習俗阿里不哥一直駐守蒙古帝國的“王庭”哈拉和林,和留守在哈拉和林的蒙古貴族關系密切,也是堅定的“反漢化派”。因此得到大部分蒙古貴族王爺?shù)闹С?/span>。
忽必烈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在大哥蒙哥汗在位的時候,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即管轄原金國、西夏兩國的領土,并負責攻擊南宋的事宜。因而長期控制蒙古帝國東線攻擊南宋的軍隊,同時接觸了大量的漢族貴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積極主張“漢化”。但是忽必烈的漢化政策得不到哈拉和林的貴族王公的支持,同時他在漢人的地盤召開的忽里臺大會是不符合法統(tǒng)的,因為蒙古帝國的規(guī)矩忽里臺大會必須在哈拉和林一帶召開才能視為有效。所以忽必烈在奪位之爭開始得到的支持是較少的。
1596年的中亞美術作品,取材于阿里不哥與前支持者阿魯忽反目后將其擊敗的史實。
那為什么忽必烈最終擊敗阿里不哥成功登上汗位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忽必烈在戰(zhàn)場上擊敗了阿里不哥
這是最直接的理由,草原上信奉強者為尊,什么制度習俗都不如戰(zhàn)爭勝利來的直接有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奪位戰(zhàn)爭中,早期阿里不哥率先發(fā)起攻擊,兵分兩路,一路進攻在開平的忽必烈大本營,一路越過六盤山出擊關陜。兩路大軍都被忽必烈擊敗,后來忽必烈率兵攻擊哈拉和林,阿里不哥又一路敗逃。連續(xù)的失敗使得阿里不哥的支持者逐漸轉而支持強者忽必烈。
忽必烈的戰(zhàn)爭潛力比阿里不哥強大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黃金家族成員,手下的主要兵馬都是蒙古鐵騎(當然因為職位的原因忽必烈手下有不少漢族步兵),雙方的在戰(zhàn)場的實力相差不大,但是忽必烈因為倚重漢人,推行漢化,得到漢族貴族階層的支持,獲得了漢地的巨大戰(zhàn)爭潛力,從后勤保障方面,人口,錢糧都比阿里不哥強大不少。而阿里不哥控制的蒙古高原是草原地帶,人口較少,錢糧更是稀缺,只能主要依靠中亞的察合臺汗國支持,不僅道路較遠,而且沿途多數(shù)被忽必烈一系的人馬控制。導致阿里不哥在奪位戰(zhàn)爭屢次因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逃亡,甚至主動放棄哈拉和林并允許當?shù)氐拿晒磐豕蚝霰亓彝督怠?/p>
對待其他蒙古王公的態(tài)度和政治手段忽必烈比阿里不哥要高明
雖然早期蒙古王公和其他汗國支持阿里不哥,但是這些王公的支持不一定是堅定如一的。首先忽必烈不是沒有支持者,蒙古汗國的東道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們的后裔)是支持忽必烈的。其次忽必烈在戰(zhàn)爭中的勝利使一部分蒙古王公開始轉而支持忽必烈;第三阿里不哥的政治手腕有欠缺,作為阿里不哥最堅定的支持者,察合臺汗國的大汗阿魯忽(因為他的汗位是阿里不哥支持下才坐上的)是阿里不哥最大后勤提供者,但是卻因為自己把阿魯忽推上汗位就對他頤指氣使,粗暴無禮,最終導致阿魯忽轉向支持忽必烈,并扣押阿里不哥的后勤物資,氣的阿里不哥退出哈拉和林,血洗伊犁,但是從此也徹底的失去了察合臺汗國的支持。反觀忽必烈的手腕就高明許多,不僅積極穩(wěn)住東道諸王的基本盤,同時積極拉攏哈拉和林的蒙古貴族,在攻下哈拉和林后不僅沒有大肆清算原來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同時連阿里不哥都沒有窮追猛打,政治作秀滿分。同時為得到西道諸王的支持,幾乎公開化的承認他們的汗國地位,事實上承認他們從大蒙古帝國的版圖中獨立出去,這使得四大汗國的大汗們轉而支持忽必烈。典型是忽必烈的另一個弟弟旭烈兀。
兩點爭議
一是關于阿里不哥的失敗是因為他是頑固的蒙古守舊派,忽必烈的勝利是因為其是“漢化派”的觀點。個人認為這是不全面的,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政治態(tài)度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子所決定的,假使阿里不哥獲得勝利,他的勢力挺進漢地,即使他一開始不推行漢化政策,到最后漢人的反抗也必然會促使他改變政策。因為不管是蒙元之前進入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還是后來的滿清,為了穩(wěn)定在漢地的統(tǒng)治,無一例外都推行了漢化政策,只是程度不同罷了。而且蒙古帝國在其他地方建立汗國也無一例外的都與當?shù)氐奈幕M行融合,比如突厥化或者伊斯蘭化。
二是關于阿里不哥因為“幼子守灶”習俗就是法定繼承人的問題。其實“幼子守灶”只是習俗,并不是政治制度,同時也只是說在其他兒子分家出去后,幼子繼承父母的私產(chǎn),并不是指國家權力或者汗位。比如成吉思汗死后,雖然他的大部分兵馬、財富都是幼子托雷繼承(這也是為什么后來托雷的后裔實力強大,把汗位奪走),但是他的繼承人是三子窩闊臺。而且托雷家族奪取汗位時,也不是托雷的幼子(阿里不哥)上位,而是長子蒙哥登上大汗寶座。再著即使按幼子守灶的原則,蒙哥死后,他的幼子也在哈拉和林,為什么就一定是幼弟阿里不哥才是正統(tǒng)繼承人呢?
一家之言,不妥之處,多多包涵,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