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指的是蒙古大汗蒙哥死后,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間爭奪汗位的歷史。

蒙哥死前蒙古帝國的版圖

歷史背景

1259年8月蒙古帝國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線死亡,死前沒有留下關于繼承人的遺命。由于蒙古帝國通常是采用召開忽里臺大會的形勢推舉大汗,因此蒙古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均對汗位虎視眈眈,一場針對蒙古帝國汗位的爭奪蓄勢待發(fā)。1260年4月,忽必烈先發(fā)制人,在開平召開忽里臺大會稱汗;隨后,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召開忽里臺大會稱汗。雙方爆發(fā)奪位大戰(zhàn)。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雙方基本情況分析

阿里不哥是幼子,也就是蒙哥和忽必烈最小的弟弟,在奪位中也打出自己符合蒙古人的“幼子守灶”習俗(即幼子繼承父母輩的財產(chǎn))的旗號。再加上按照這個習俗阿里不哥一直駐守蒙古帝國的“王庭”哈拉和林,和留守在哈拉和林的蒙古貴族關系密切,也是堅定的“反漢化派”。因此得到大部分蒙古貴族王爺?shù)闹С?/span>。

忽必烈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在大哥蒙哥汗在位的時候,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即管轄原金國、西夏兩國的領土,并負責攻擊南宋的事宜。因而長期控制蒙古帝國東線攻擊南宋的軍隊,同時接觸了大量的漢族貴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積極主張“漢化”。但是忽必烈的漢化政策得不到哈拉和林的貴族王公的支持,同時他在漢人的地盤召開的忽里臺大會是不符合法統(tǒng)的,因為蒙古帝國的規(guī)矩忽里臺大會必須在哈拉和林一帶召開才能視為有效。所以忽必烈在奪位之爭開始得到的支持是較少的。

1596年的中亞美術作品,取材于阿里不哥與前支持者阿魯忽反目后將其擊敗的史實。


那為什么忽必烈最終擊敗阿里不哥成功登上汗位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忽必烈在戰(zhàn)場上擊敗了阿里不哥

這是最直接的理由,草原上信奉強者為尊,什么制度習俗都不如戰(zhàn)爭勝利來的直接有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奪位戰(zhàn)爭中,早期阿里不哥率先發(fā)起攻擊,兵分兩路,一路進攻在開平的忽必烈大本營,一路越過六盤山出擊關陜。兩路大軍都被忽必烈擊敗,后來忽必烈率兵攻擊哈拉和林,阿里不哥又一路敗逃。連續(xù)的失敗使得阿里不哥的支持者逐漸轉而支持強者忽必烈。

忽必烈的戰(zhàn)爭潛力比阿里不哥強大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黃金家族成員,手下的主要兵馬都是蒙古鐵騎(當然因為職位的原因忽必烈手下有不少漢族步兵),雙方的在戰(zhàn)場的實力相差不大,但是忽必烈因為倚重漢人,推行漢化,得到漢族貴族階層的支持,獲得了漢地的巨大戰(zhàn)爭潛力,從后勤保障方面,人口,錢糧都比阿里不哥強大不少。而阿里不哥控制的蒙古高原是草原地帶,人口較少,錢糧更是稀缺,只能主要依靠中亞的察合臺汗國支持,不僅道路較遠,而且沿途多數(shù)被忽必烈一系的人馬控制。導致阿里不哥在奪位戰(zhàn)爭屢次因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逃亡,甚至主動放棄哈拉和林并允許當?shù)氐拿晒磐豕蚝霰亓彝督怠?/p>

對待其他蒙古王公的態(tài)度和政治手段忽必烈比阿里不哥要高明

雖然早期蒙古王公和其他汗國支持阿里不哥,但是這些王公的支持不一定是堅定如一的。首先忽必烈不是沒有支持者,蒙古汗國的東道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們的后裔)是支持忽必烈的。其次忽必烈在戰(zhàn)爭中的勝利使一部分蒙古王公開始轉而支持忽必烈;第三阿里不哥的政治手腕有欠缺,作為阿里不哥最堅定的支持者,察合臺汗國的大汗阿魯忽(因為他的汗位是阿里不哥支持下才坐上的)是阿里不哥最大后勤提供者,但是卻因為自己把阿魯忽推上汗位就對他頤指氣使,粗暴無禮,最終導致阿魯忽轉向支持忽必烈,并扣押阿里不哥的后勤物資,氣的阿里不哥退出哈拉和林,血洗伊犁,但是從此也徹底的失去了察合臺汗國的支持。反觀忽必烈的手腕就高明許多,不僅積極穩(wěn)住東道諸王的基本盤,同時積極拉攏哈拉和林的蒙古貴族,在攻下哈拉和林后不僅沒有大肆清算原來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同時連阿里不哥都沒有窮追猛打,政治作秀滿分。同時為得到西道諸王的支持,幾乎公開化的承認他們的汗國地位,事實上承認他們從大蒙古帝國的版圖中獨立出去,這使得四大汗國的大汗們轉而支持忽必烈。典型是忽必烈的另一個弟弟旭烈兀。

兩點爭議

一是關于阿里不哥的失敗是因為他是頑固的蒙古守舊派,忽必烈的勝利是因為其是“漢化派”的觀點。個人認為這是不全面的,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政治態(tài)度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子所決定的,假使阿里不哥獲得勝利,他的勢力挺進漢地,即使他一開始不推行漢化政策,到最后漢人的反抗也必然會促使他改變政策。因為不管是蒙元之前進入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還是后來的滿清,為了穩(wěn)定在漢地的統(tǒng)治,無一例外都推行了漢化政策,只是程度不同罷了。而且蒙古帝國在其他地方建立汗國也無一例外的都與當?shù)氐奈幕M行融合,比如突厥化或者伊斯蘭化。

二是關于阿里不哥因為“幼子守灶”習俗就是法定繼承人的問題。其實“幼子守灶”只是習俗,并不是政治制度,同時也只是說在其他兒子分家出去后,幼子繼承父母的私產(chǎn),并不是指國家權力或者汗位。比如成吉思汗死后,雖然他的大部分兵馬、財富都是幼子托雷繼承(這也是為什么后來托雷的后裔實力強大,把汗位奪走),但是他的繼承人是三子窩闊臺。而且托雷家族奪取汗位時,也不是托雷的幼子(阿里不哥)上位,而是長子蒙哥登上大汗寶座。再著即使按幼子守灶的原則,蒙哥死后,他的幼子也在哈拉和林,為什么就一定是幼弟阿里不哥才是正統(tǒng)繼承人呢?

一家之言,不妥之處,多多包涵,歡迎評論

最佳貢獻者
2

第一,從當時的局勢上看,忽必烈在蒙古宗室、貴族中的支持數(shù)量,不如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旧,蒙古政權中的漢族官僚階層,都站在了忽必烈的一方,而蒙古少數(shù)民族貴族則大多數(shù)站在了阿里不哥一方。不過,比較有政治智慧的是漢族官僚階層,從智囊團的質量看,忽必烈是質量大于數(shù)量,阿里不哥是數(shù)量大于質量。

第二,從宗室實力上看,四大汗國中,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支持的是阿里不哥,而伊爾汗國支持的是忽必烈,很顯然3:1的汗國實力對比,忽必烈的支持數(shù)是占下風的。但是,四大汗國到了蒙哥時期,就已經(jīng)各自為政,開始出現(xiàn)脫離蒙古大國大一統(tǒng)體制的桎梏,帝國的離心讓四大汗國的支持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口頭支持。

第三、戰(zhàn)爭是件實實在在比拼拳頭大小的事情,阿里不哥當時鎮(zhèn)守的是漠北,而忽必烈卻早在蒙哥時代,就鎮(zhèn)守中原大地,富庶的中原為忽必烈提供了極其強大的戰(zhàn)略資源,打戰(zhàn)就是打錢, 軍餉、武器補給哪一樣不需要錢?打了四年的大戰(zhàn),基本拖垮了阿里不哥的政權,加上忽必烈的漢族官僚很會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最后忽必烈以持久戰(zhàn)的優(yōu)勢,打敗了阿里不哥

3

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集體反對之下,忽必烈為何還能當大汗?確實如此,當時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主要都是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但為什么忽必烈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擊敗阿里不哥呢?這其實就跟當時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具體的實力對比有很大關系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當時忽必烈是憑什么嬴的。


競爭始自20年前

許多朋友都知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托雷的兒子,在蒙古滅金之后,今天的河北地區(qū)成為了托雷家族的土地。而作為托雷的嫡子,忽必烈也得到了一塊1萬戶的封地。而跟他其它的兄弟不同的是,當時年齡并不大的忽必烈很快親自來到了自己位于漢地的封地,開始親自管理這塊區(qū)域。

慶壽寺地宮出土的海云和尚塑像,他和劉侃對忽必烈后來將元朝定位為中原王朝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因為忽必烈從小由信仰藏傳佛教的保姆帶大,所以他與佛教的關系一直比較緊密,所以他也很快與大都慶壽寺的住持海云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公元1242年,他曾把海云請到和林問道,而海云則很快給他推薦了一個名叫劉侃(劉秉忠)的人做謀士。

這個劉侃本來在金朝做官。蒙古滅金之后,他感到懷才不遇,所以出家當了和尚,后來成了海云的徒弟。而他成為忽必烈的謀臣之后,開始幫助忽必烈廣招天下賢士,將當時漢地的一些大儒全都招到忽必烈門下。為忽必烈建立起了一個高規(guī)格的謀士團,為忽必烈后來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哥使蒙古帝國權力核心轉到了托雷家族

而在公元1251年,蒙哥成為了蒙古大汗,汗位從窩闊臺家族轉到托雷家族。之后他讓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而忽必烈馬上就建立了一個被稱為金蓮川幕府的機構,進一步擴大了招募漢族幕僚和儒士的規(guī)模。后來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張易、姚樞和郝經(jīng)等人也都得到了重用。當時的著名儒士元好問等人后來還給忽必烈上了“儒教大宗師”的稱號。

所以從這時起,接受中原文化,以中原的方式統(tǒng)治中原,而不是站在蒙古本位,對于中原進行壓制利用基本上就成了忽必烈的既定方針。在此之后,隨著蒙古不斷南下攻擊宋朝和大理,忽必烈又將大量蒙金戰(zhàn)爭時期遺留下來的漢軍世侯予以收編,從而在文武兩個層面,在漢地建立起了自己龐大的實力。

蒙哥死后雙方的準備

而阿里不哥所采取的策略則相對比較單純,就是緊跟大哥蒙哥。所以在蒙哥南下親自督戰(zhàn),希望加速滅宋步伐之時,就讓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總理留守軍隊和蒙古本部事務。

而蒙哥在南征期間突然死了。在他死前,并沒有指定繼承人。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年齡都還很小,所以繼承人只能從他的幾個嫡弟中選。而他的三個同母弟弟中,旭烈兀已經(jīng)西征到西亞,想往回趕都來不及。所以忽必烈當時確實已經(jīng)成了熱門人選。

忽必烈身穿龍袍畫像

但問題是忽必烈當時也和南宋軍隊在湖北鄂州激戰(zhàn)正酣,說實話也是抽不出身趕回和林去搶大汗寶座的。而且蒙哥死后,蒙哥的皇后忽都臺以及他的三個兒子玉龍答失、阿速歹和昔里吉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希望他盡快即位。同時,因為忽必烈建立金蓮川幕府,高度倚重漢人謀士和漢軍世侯,所以在蒙古本部的許多保守派王公也對他比較反感,因此也都站到了阿里不哥的一邊。

所以阿里不哥馬上利用自己在蒙哥死后的監(jiān)國身份,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雖然阿里不哥因為接收了許多蒙哥的軍隊,在軍事實力上已經(jīng)超過了忽必烈,但他仍然感到力量不足,因此很快派出兩個部將分別在漠北和漠南地區(qū)擴充軍隊,而且其兵鋒直指忽必烈的根據(jù)地燕京和陜西一帶,希望搶在忽必烈北還之前就將忽必烈的老巢給控制住。

阿里不哥畫像

而此時忽必烈的妻子察必從開平城給他寫信,通報了阿里不哥的舉動,忽必烈震驚之余馬上召集各王公、將領和謀士開會,商討對策。這時謀士張易、郝經(jīng)和漢化畏兀兒謀士廉希憲都提出讓忽必烈立即與南宋議和,然后以輕騎北返燕京,殺阿里不哥一個措手不及。

這兩人的力鑒使忽必烈認識到了北返爭奪汗位的緊迫性,因此立即決定與南宋議和。而也正好在此前后,南宋宰相賈似道也派人來議和,所以忽必烈順勢答應了賈似道的所有條件,之后以凱旋班師為名,騎輕騎以最快速度回到了燕京。

汗位爭奪戰(zhàn)的勝負手

而忽必烈剛走到汴梁(今河南開封)時,就發(fā)現(xiàn)阿里不哥已經(jīng)在派人從當?shù)氐拿晒藕蜐h軍中抽調兵士,等到了燕京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所以忽必烈馬上質問阿里不哥派到燕京征調兵士的脫里赤為什么要這樣做,脫里赤則回答說是蒙哥死前的遺訓。但忽必烈哪會信他的鬼話,立即將他征集來的兵士全部遣散。

此后雙方就開始在蒙古本部、各個汗國和漢地爭取支持。阿里不哥曾以監(jiān)國的身份,要求忽必烈回到和林參加選舉新大汗的忽里勒臺大會,但忽必烈對此置之不理。反而通知諸王公,要在自己的根據(jù)地開平召開忽里勒臺大會,推舉自己稱皇帝。在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率先開會稱帝,此次大會得到了忽必烈的幾位庶弟、窩闊臺和察合臺幾個兒子,以及成吉思汗鐵木真幾個弟弟的后裔的支持。當然,此外還有眾多的漢臣和漢軍世侯。但相對來說,支持忽必烈的人在蒙古帝國地位較低。

忽必烈發(fā)布的漢文登基詔書文字

而阿里不哥聽說忽必烈搶先開會選自己為皇帝之后,氣急敗壞,急忙在4月在和林附近也召開了自己主導的忽里勒臺大會。而這次大會得到了蒙哥妻兒、蒙古本部王公、窩闊臺和察合臺兩個家族以及少量漢族地主的支持。不久之后,當時在各汗國中實力最強的金帳汗別兒哥也表態(tài)支持阿里不哥,而旭烈兀雖然還沒有公開表態(tài),但他留守在蒙古本部的兒子主木忽兒則站在了阿里不哥的一邊,所以當時阿里不哥可以說在軍事實力和人和方面都占據(jù)了明顯優(yōu)勢。

所以在此之后,阿里不哥迅速派出兩路大軍,一路由旭烈兀的兒子主木忽兒率領,直撲忽必烈的大本營開平和燕京兩地。當時忽必烈親自領兵,對進攻燕京的阿里不哥軍隊迎頭痛擊,迅速逆轉戰(zhàn)局,而且還很快反攻占領了和林。忽必烈還許諾讓旭烈兀自己統(tǒng)治他在第三次西征中剛剛打下的西亞地區(qū),因此使旭烈兀家族開始公開支持忽必烈。

而阿里不哥的另一路軍隊則向甘肅、陜西和四川進軍,同時他還派人前往當?shù)貭幦‘數(shù)厣形疵鞔_表態(tài)支持誰的蒙漢將領的支持。阿里不哥如此看重甘陜川地區(qū)是因為這些地區(qū)其實是他最大的軟肋所在。在蒙古滅金之后,各種糧草等資源早已嚴重依賴漠南的漢地供應,而漢地的主要供應渠道之一就是川陜甘地區(qū),所以可以說只有在奪取了甘陜川地區(qū)之后,阿里不哥才有可能在戰(zhàn)爭中獲勝。

但阿里不哥派往川陜甘地區(qū)爭取當?shù)貙㈩I支持的劉太平和霍魯懷等人則被忽必烈派去的廉希憲捕殺。之后這些軍隊在汪淮良、八春等人的率領下,與忽必烈派來的援軍會師,擊敗了由阿蘭答兒率領的阿里不哥軍隊,甘陜川地區(qū)被忽必烈完全控制,之后就對蒙古本部進行了物資禁運。

阿里不哥擊敗阿魯忽戰(zhàn)役圖

而此時已露出敗局的阿里不哥曾一度詐降,換取忽必烈退兵,但不久之后,他就偷襲和林,重新將其占領。但此后,忽必烈對阿里不哥占領下的蒙古本部所進行的經(jīng)濟制裁開始發(fā)揮作用,和林的軍隊糧晌匱乏,還出現(xiàn)饑荒,阿里不哥漸漸不支。而此時,他派到察合臺汗國奪取汗位的阿魯忽也反水了,拒絕為他再提供補給。陷入絕境的阿里不哥決定拼死一搏,暫時拋開與忽必烈之間的主戰(zhàn)場,西進占領察合臺汗國,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


但他的主力一走,忽必烈的軍隊馬上重新占領了和林。阿里不哥雖然擊敗了阿魯忽,將其位于今天新疆伊犁附近的大本營阿力麻里據(jù)為己有,但忽必烈的物資禁運很快又在阿力麻里造成嚴重饑荒,阿里不哥軍心渙散,走投無路只能向忽必烈投降。所以雖然忽必烈在蒙古地區(qū)得到的支持相對較少,但因為他早已通過一系列舉措穩(wěn)固了在漢地的統(tǒng)治,在經(jīng)濟上有絕對優(yōu)勢,握有物資禁運這一強力武器,所以很快就扭轉了戰(zhàn)局,最終也借此取得了勝利。

4

蒙古的王爺們?yōu)楹尾恢С趾霰亓曳Q汗

公元1259年蒙哥去世,這個時候忽必烈還在奉命和南宋作戰(zhàn),大蒙古國中,有能力有實力繼承大汗之位的一個是阿里不哥,另外一位就是忽必烈。但是忽必烈自從奉命到漠南整合部隊,準備進攻南宋時,就開始大量的招募漢人俘虜,他重用這些漢人,用漢人的制度來管理漠南,這種行為招致了很多蒙古貴族的反感。

忽必烈

當時蒙哥其實也不贊同忽必烈的做法,這些蒙古的貴族們也指責忽必烈,說他不守祖宗法度,反而重用漢人,使用漢人的法制管理漠南,這引起了蒙哥的猜疑。

文化對人的影響真的是潛移默化,忽必烈是一個征服者,但是到了漠南后,吸納了大量的漢族幕僚,如許衡,張文謙等人,在這些漢人幕僚的引導下,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洗禮,對儒學非常的推崇,他聽取了手下建議,在漠南行漢法,稿稅收,所以忽必烈勢力的發(fā)展十分迅速,讓蒙哥都開始忌憚他了。蒙哥

蒙哥暫時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自己去打南宋,從結果來看蒙哥的軍事指揮水平遠不如忽必烈,大軍在四川合城受阻后,蒙哥再次啟用了忽必烈,結果沒過多久蒙哥就死了,據(jù)說是和南宋交戰(zhàn)時受傷死了的。蒙哥一死,阿里不哥就開始對汗位虎視眈眈,多次派遣使者找忽必烈讓他北上。

蒙哥死后,大蒙古國內戰(zhàn)開始,忽必烈為何能繼承汗位?

阿里不哥此舉,表面上看是想讓忽必烈會去商議誰來繼承汗位,實際上是想等忽必烈一回去,立刻控制住忽必烈,然后自己繼位。結果這個消息被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知道了,她立刻派遣使者警告忽必烈,忽必烈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之后,率大軍撤回了燕京,搶先一步召開庫力臺大會,登基稱汗。

忽必烈北歸

阿里不哥并不甘心,只能迅速召集留在漠北的蒙古貴族舉行大會稱汗,他得到了很多蒙古王爺們的支持。但是我們別看他支持度很高,畢竟是忽必烈先稱汗的,阿里不哥在其之后才召開了大會稱汗,就輿論上來說,阿里不哥更像是一個篡權者,在時機的把握上阿里不哥已經(jīng)輸了一步。

在蒙哥死后,大蒙古國內部的汗國中,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是站在阿里不哥一邊,伊利汗國站在忽必烈一邊,忽必烈并不占優(yōu)勢。但是這影響也不大,除了欽察汗國實際上支持了阿里不哥,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更多時候只是表達了態(tài)度。

元朝和四大汗國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內斗是需要軍事實力做支撐的,蒙哥沒死之前,蒙哥掌握著大蒙古國的主力部隊,其次就是忽必烈手上的軍隊多。蒙哥死后,蒙哥的部隊大多被忽必烈收編了,也有一小部分逃回了漠北,而負責征服西亞的旭烈兀,也是伊利汗國的建立者,他是支持忽必烈的,阿里不哥手上根本就沒有多少兵力,完全無法和忽必烈對抗。

忽必烈雖然推行漢法,但是手下的軍隊還在保留著蒙古的習俗,在進攻南宋,討伐大理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的經(jīng)驗,加上忽必烈有南宋的歲幣,漠南的稅收,糧草供應充足,身邊有大批漢人謀士,兩次擊潰了阿里不哥,阿里不哥兵敗后,被忽必烈囚禁,幾年后就病逝了

阿里不哥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并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5

蒙古大汗蒙哥突然去世。在死之前,他并沒有指定下任繼承人。按理說,蒙哥的幾位兄弟都有資格競爭大汗之位。

而從呼聲來看,最有希望繼承大汗之位的人是小弟阿不里哥。可實際上,最后成功的卻是二哥忽必烈。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首先,忽必烈在知道蒙哥去世的消息后,他沒有絲毫猶豫,而是直接召開了忽里臺大會,宣布繼位,這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對付阿不里哥。

他攻打阿不里哥的行動,從原來的互相爭奪皇位,變成了討伐賊人。雖然阿不里哥聲稱忽必烈的汗位不正統(tǒng),但人們畢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忽必烈在這方面占到了很大的優(yōu)勢。

其次,忽必烈得到了三弟旭烈兀的幫助。阿不里哥雖然有先天優(yōu)勢,但是他面對哥哥們的聯(lián)手,還是有些招架不住。

從局勢上來看,蒙哥似乎是優(yōu)勢的一方,因為四大汗國當中,有三個都站在他的背后。

可實際上,在蒙哥統(tǒng)治的時期,幾個汗國就已經(jīng)是各自為政了。他們雖然嘴上喊著支持,但是能給到阿不里哥的幫助是非常少的。

接著,雖然蒙古沒有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忽必烈的身份沒有給他帶來太大的加成,但他個人的能力非常強悍,這是他最大的優(yōu)勢。很多人都是看重了他的能力,這才堅定站在他的背后。

如果說他能坐上可汗的位置還有運氣成分,那么他能守住這個位置,就足以說明他的能力無比卓越。那些懷有歹心的人,全部都被他鏟除了。

蒙古人是非常彪悍的,阿不里哥和忽必烈最后肯定還是通過武力決勝負。

從士兵數(shù)量上來說,阿不里哥占上風?墒菑氖勘|量上來說,忽必烈這邊是碾壓對手。

阿不里哥這邊的人只是憑借著本能作戰(zhàn),而忽必烈這邊的士兵則是汲取中原大地的文化,對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非常精通。

而且有句話說得好,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原冶煉武器的技術也是更加先進,所以忽必烈麾下的士兵無論是比拼硬件還是軟件,都是吊打對手。從這個角度來看,阿不里哥敗得不冤。

兩方當時并沒有很快分出勝負,而是陷入了持久戰(zhàn),這對于忽必烈來說絕對算是個好消息。忽必烈占據(jù)著富饒的中原,他完成支撐得起金錢和資源方面的消耗。而阿不里哥這邊就比較慘了,他的地盤本就不富裕,還被忽必烈實行了經(jīng)濟封鎖,這無異于雪上加霜。在戰(zhàn)略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下,阿不里哥最終敗下陣來。

不過雖然忽必烈贏了,取得了勝利,但可惜的是蒙古帝國也因此而分裂,不復成吉思汗那時的榮光。

分裂蒙古的不是忽必烈和阿不里哥這兩兄弟,而是傳統(tǒng)與漢化的爭斗,兩人的戰(zhàn)斗起的不過是導火索的作用罷了。

6

按照蒙哥汗的安排,旭烈兀率軍西征現(xiàn)在的中東地區(qū),忽必烈的任務是進攻南宋,徹底征服中國。

忽必烈受命之后,先到金蓮川也就是現(xiàn)在的內蒙古錫林浩特一帶建立自己的小班子,其中包括大量的漢人,比如郝經(jīng)、劉秉文等,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入了忽必烈的小團隊,成為智囊。

忽必烈在金蓮川選址,按照漢人的設計,建筑了一個城,也就是開平。地理上,開平在當時的蒙古帝國中心和林的東南方,又在現(xiàn)在的北京的西北方,位于北京與和林中間,是兩地之間往來的必經(jīng)之地。

之后,忽必烈又到關中,在關中建立根據(jù)地,進行了一次戰(zhàn)略大迂回,沿著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南下,先占領了現(xiàn)在的川西地區(qū),進而南下滅了大理國,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云南的西北部。

滅了大理之后,忽必烈回到開平,留了兩萬人的蒙古軍隊在大理。

蒙哥汗對忽必烈一度有所懷疑,所以他決心親征南宋,下令東方三王族南下進攻江淮地區(qū),忽必烈進攻襄陽地區(qū),蒙哥汗自己率主力圍攻釣魚城,并命令在大理的蒙古軍隊從云南進攻南宋的后背,也就是湖南地區(qū)。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

按照之前蒙哥汗的部署,進攻南宋的時候,東方三王族的軍隊歸忽必烈指揮。此前木華黎在華北地區(qū)的軍隊,也歸忽必烈指揮。還有金國滅亡前后在華北地區(qū)崛起的軍閥勢力,都屬忽必烈指揮。

這就意味著,蒙古勢力中的東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個弟弟控制下的東北亞的蒙古勢力都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蒙古已經(jīng)征服的華北地區(qū)也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忽必烈能夠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東方三王族的軍隊,以及華北的各地的軍閥勢力。

蒙哥汗死在前線的時候,消息是對外封鎖的,軍中準備把他的遺體帶回蒙古草原之后再公布,以免因為爭奪汗位而發(fā)生動蕩。但忽必烈意外得到了消息。忽必烈和他的智囊們商量了一下,決心返回開平,爭奪汗位。

阿里不哥也得到了蒙哥汗的消息,很快就把這個消息通知了當時在亞歐大陸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子孫們,準備召開選汗大會,也就是忽里勒臺大會。當時成吉思汗的直系孫子們大多數(shù)都支持阿里不哥。

這時候的蒙古宗王都已經(jīng)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輩在當家,旭烈兀得到消息后沒有繼續(xù)大舉進攻埃及,準備返回蒙古本部,但并沒有馬上出發(fā),而是先觀望事態(tài)發(fā)展。欽察汗國的拔都此時已死,當家的是他的弟弟別兒哥,別兒哥也支持阿里不哥。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也支持阿里不哥。

不過,看上去支持阿里不哥的人不少,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尤其積極,但最主要的支持者欽察汗國并不能給阿里不哥提供什么直接的支持,別兒哥這時候的主要想法是越過高加索山,進攻旭烈兀汗國的阿哲兒拜占也就是現(xiàn)在的阿塞拜疆地區(qū)。

阿里不哥在蒙古西部靠近中亞的地區(qū)舉行了忽里勒臺大會,宣布繼位為蒙古大汗,忽必烈也不示弱,在蒙古東部地區(qū),在東方三王族的支持下,也宣布繼位為蒙古大汗。

蒙古出現(xiàn)了兩個大汗,戰(zhàn)爭就在所難免了。這也是蒙古歷史上第一次內戰(zhàn),而且是發(fā)生在兩個親兄弟之間。

阿里不哥方面的軍隊主要是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以及蒙哥留給阿里不哥的留守軍隊,蒙哥代領到釣魚城的軍隊本來也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但是在返回蒙古的路上,在六盤山附近被忽必烈強行解散了。

阿里不哥方面的軍隊一開始攻勢很猛,占領了和林,但在往東進攻,就沒用什么進展了,被支持忽必烈的東方三王族以及華北軍閥的軍隊阻擋住了,阿里不哥始終沒能進攻到開平附近,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

因為蒙古本部已經(jīng)習慣了依賴華北地區(qū)長途運輸而來的物資,這時候因為戰(zhàn)爭,忽必烈切斷了道路,和林沒有華北地區(qū)的物資供應,也難以維持,阿里不哥只好撤回蒙古西部和中亞地區(qū)。后來在中亞地區(qū)又受到排擠,也站不住腳,只能向忽必烈投降。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爭,其實也是蒙古發(fā)展方向之爭,也就是傳統(tǒng)上所說的所謂草原本位主義和漢化之間的發(fā)展方向的斗爭,最后以忽必烈的漢化路線勝利而告終。這個說法這些年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客觀來看,這個解釋問題不大。

忽必烈之所以能夠在汗位爭奪中能夠勝出,是因為他所控制的地區(qū)雖然面積遠不如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們控制的面積大,但以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經(jīng)濟繁榮程度和人口數(shù)量而言,就完全顛倒過來了,忽必烈占據(jù)壓倒性的優(yōu)勢。

支持阿里不哥的主要是西部蒙古,尤其是中亞地區(qū),在人口結構上是以突厥系民族為主的,而忽必烈所依靠的現(xiàn)在的內蒙東部地區(qū)、東北地區(qū)和華北地區(qū),漢人占絕對優(yōu)勢,其中也包括女真、契丹等民族。

在阿里不哥投降之后,窩闊臺汗國逐步被察合臺汗國吸收,中亞地區(qū)陷入混戰(zhàn)狀態(tài),元朝雖然也曾試圖重新征服中亞地區(qū),但都沒有堅持下去,蒙古各汗國之間只保留著松散的聯(lián)盟,忽必烈則堅持征服中國,并始終把中國視為根本。

按照杉山正明的觀點,正是依靠中國地區(qū)發(fā)達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能力,忽必烈才能夠以賞賜的形式讓其它幾個汗國也至少在表面上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帝國的大可汗,并在此基礎上大幅提高了絲綢之路的效率和物資流通的體量,并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堅持蒙古人應該以草原游牧為根本,但他們最后都被中亞的突厥人和中東地區(qū)的伊斯蘭教民族同化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仍然保留著蒙古人的民族特征。

而堅持征服中國的東方三王族為主的蒙古人,同化了金朝時期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反而在元朝滅亡之后有相當一部分回到了蒙古草原,成為后來的蒙古人的主體,一部分被蒙古軍隊裹挾到草原的漢人,之后也逐步被同化為蒙古人。

7

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集體反對?那也沒什么大用,畢竟打天下,還是得靠軍隊的

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天驕,話說南宋時期,雄踞草原的鐵木真在金人的壓力下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在和林自稱大汗,建立強大的游牧政權。自鐵木真掌權后,蒙古在東方滅亡金國,其鐵騎一直像西方打到了東歐地區(qū),擴地廣闊,是人類封建歷史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古大汗蒙哥的弟弟

當時蒙古地域遼闊,蒙哥分而治之,忽必烈的封地就是在漠南地區(qū),在忽必烈統(tǒng)轄漠南的時分,不但精心治理,為人寬厚,并且很多吸收有才能的人,能夠善待優(yōu)異的人,這樣忽必烈的人才儲藏越來越多。然后,忽必烈很多貯存糧食和金錢,經(jīng)過悄悄的預備,現(xiàn)已積累了足夠多的賦稅。人才和糧草金錢都預備好了,他才可以以之與蒙古草原那些王爺爭鋒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8

1259年,全蒙古大汗蒙古在四川釣魚城前線死亡,新的大汗需要召開忽里臺大會推舉。蒙哥的是3個弟弟一接到消息,個個眼放精光,虎視眈眈著汗位。

阿里不哥作為幼弟,被蒙哥留守蒙古本部,有著“幼子守灶”的意味(繼承家業(yè)),占有天然的優(yōu)勢。忽必烈南征途中,沒有急于返回草原,而是繼續(xù)征戰(zhàn)鞏固自身威望,然后才急急忙忙返回草原。旭烈兀正在西亞打仗,自己帶著軍隊主力急忙回撤,暗藏著爭奪帝位的野心。

旭烈兀最終沒有參與進來,因為當他來到大不里士城的時候,使者帶來忽必烈即位的消息。旭烈兀放棄爭奪帝位,轉而留在西亞,構建自己的勢力范圍。當然,這里提一下很多人的觀點,旭烈;剀娛菫閹椭霰亓,你怎么看呢?

1260年3月,忽必烈先發(fā)制人,在開平稱汗。他的庫里臺大會,大多數(shù)的蒙古貴族沒有出席,從而合法性遭到蒙古人的異議。

但阿里不哥不同,稱汗速度沒有忽必烈快,但是在本部的哈拉和林召開庫里臺大會,并且他全權操辦前任大汗蒙哥的葬禮。當時的蒙古貴族眼里,忽必烈在外地稱漢,又沒有參加蒙哥的葬禮,簡直就是1名叛亂者。

道理歸道理,蒙古草原最終講究的實力,看誰的拳頭硬。忽必烈南征帶著蒙古強大的軍隊,又占據(jù)著富庶的中原漢地,經(jīng)過4年的作戰(zhàn)打敗阿里不哥,后者選擇投降。

蒙古帝國自崛起以來,從來沒發(fā)生過汗位爭奪戰(zhàn),忽必烈、阿里不哥的自相殘殺讓蒙古人傷透心。

然而,阿里不哥的可汗正統(tǒng),依然被大多數(shù)草原人所接受。死忠弟弟旭烈兀,也只能對忽必烈表示政治上的支持,而無法抹去阿里不哥“在位”的痕跡。旭烈兀的伊兒汗國史書《史集》,在寫了《忽必烈紀》之后,按照同等標準為阿里不哥寫紀。

因此,關于蒙古大汗的排名,很多國家是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阿里不哥、忽必烈,當然中國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忽必烈。

9

滿蒙各族素有“幼子守灶”的傳統(tǒng),即家業(yè)傳給幼子。但在踐行中,往往和“親中選賢”并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亂。

成吉思汗當年也想過把汗位傳給幼子托雷(就是射雕中的華箏她哥),但慮及其年少恐難當大任,轉而遺命傳給在兄弟中人緣不錯的三子窩闊臺。

托雷監(jiān)國兩年后(不解既然年少為何又監(jiān)國……)交權給窩闊臺。

窩闊臺暴斃,遺命孫子失烈門即位。此時冒出兩個女人攪水——窩闊臺的妃子乃馬真與長媳海迷。

先是乃馬真越過失烈門,立自己兒子貴由為汗,且臨朝稱制。她之后,貴由皇后海迷氏也想在貴由死后效仿婆婆。這一下,蒙古宗親不干了:不能老由女士們胡來,開會開會,另選賢能。

這一選就又選出托雷長子蒙哥來。又有人不干了:他又不是小兒子,也不是窩闊臺那邊的!

這時,忽必烈登場了:我哥咋不行?什么幼子守灶?早從窩闊臺汗那兒就不興了……力舉阿哥上位。

蒙哥感念忽必烈排眾挺他,因此對這個弟弟很不錯,放手讓他經(jīng)略南方。忽必烈由此羽翼漸豐,他招募漢人知識分子為助攻,數(shù)下城池,聲望很高。

蒙哥戰(zhàn)死后,眾人準備推舉其幼弟阿里不哥坐位。忽必烈立馬與南宋和談,提軍北上,要爭汗位。

這時宗親諸王反對也沒效了——忽必烈拳頭大且硬,又橫在蒙宋之間,切斷了阿里不哥的經(jīng)濟命脈,未幾,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一統(tǒng)。

10

忽必烈作為驍勇善戰(zhàn)的勇士,在戰(zhàn)場上一向以狠辣、果決著稱,使與之為敵的人都聞風喪膽。就是這樣一位梟雄,其經(jīng)歷非常之傳奇,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磨難之后才最終成功。在這期間,有一件事非常令人疑惑,那便是忽必烈在謀奪大汗之位的過程中卻遭到了蒙古草原上王爺們的集體反對,但是這些反對似乎并沒起到任何作用,忽必烈最終還是榮登汗位。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要明晰王爺們反對忽必烈的原因。蒙古推選繼承人奉承著這樣一條準則“幼子守灶”,這與漢族人剛好相反。漢族一向是“立嫡不立長”,沒有收到上任大汗對忽必烈繼承的訊息的各位王爺當然不會支持忽必烈了。

第二點原因是忽必烈的才智已引起王爺們的恐慌。上任大汗在位之時,忽必烈就顯示除出了過人的膽識,將自己的領地——漠南搞得風生水起,這就引起了其他王爺們的嫉妒與忌憚。忽必烈還崇尚中原文化,宣布要學習中原文化,這對固守本土文化的王爺們非常不滿,紛紛指責忽必烈忘了本。

第三點是就是王爺們各自的私心,他們都希望扶持一個沒有什么才能的傀儡,這樣可以在蒙古的政局中撈一杯羹。種種原因作用下,支持忽必烈的王爺們屈指可數(shù)。

但即使這樣糟糕的際遇,忽必烈還是突出重圍,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他是怎樣運籌帷幄的呢?

他非常有遠見,能夠審時度勢,在上任大汗還在位的時候便嗅到了籌劃的氣息。他摒棄蒙古之前一貫的作戰(zhàn)風俗——屠城,轉而以安撫、拉攏人心為主,于是在運作下,他博愛的名聲大振,百姓都夸贊他是難得的好領導。

第二點是他對漢文化沒有采取鄙夷的態(tài)度,而是以吸取為主,大量吸納漢族人才,并不恥下問,向他們學習漢族文化。在長期的暈染之下,他對漢族文化如數(shù)家珍。這為他最終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點便是忽必烈深刻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他沒有完全依托其他勢力,而是將壯大自己作為最重要的手段。他組建軍隊,嚴明軍紀,用嚴格的政策建立起虎狼之軍,這對他日后開展開疆拓土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光有軍隊還不夠,他還非常懂得如何支持軍隊后續(xù)的發(fā)展,便是囤積錢糧。除了一部分上交國庫的錢財外,其他大部分都被忽必烈用于改善軍隊、厘清朝政。兵強馬壯的軍隊成為了忽必烈最為可靠的依靠。第四點是忽必烈警惕心非常高。蒙古人素有一個習慣,那便是打仗時將領們會把家屬帶在身邊,一同前往戰(zhàn)場。

家屬通常都會組織成一個隊伍,稱為“奧魯營”。但忽必烈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將自己的妻子察必留在府上做間諜,觀察阿里不哥的一舉一動,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及時知曉。因此在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本來還將繼續(xù)攻打南宋的忽必烈班師回朝,投入搶奪汗位的隊伍中去。就這樣,忽必烈得到了最好的時機。

最后一點是忽必烈迅速奪取汗位。阿里不哥作為忽必烈的勁敵,對汗位也是虎視眈眈。深知阿里不哥野心的忽必烈沒有猶豫,搶先一步登上了汗位,讓還沒有反應過來的阿里不哥再無奪權的可能。就這樣,忽必烈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成為了下一任汗王。

忽必烈的經(jīng)歷啟示后人任何結果都不是命中注定,人定勝天這句話雖然過于絕對,但人自身的力量的確是不容小覷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不可能的事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