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韓信滅齊后,項羽派武涉勸韓信聯(lián)合項羽三分天下!妒酚洝酚涊d,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這里說的很明白,韓信不原背叛劉邦是因為劉邦親近他,信賴他,就是死也不會背叛劉邦的。

韓信在沒有遇到劉邦前可以說就是個倒霉蛋,吃不飽,穿不暖,受盡了冷眼,受盡了冷眼;好不容易天下大亂,以為可以施展抱負出人頭地,可項梁、項羽都不重用他。

而劉邦對他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這讓從小就吃不飽、穿不暖的韓信找到了從來沒有過親切和溫暖。不管劉邦出于什么目的,但他的這些行為撫慰了韓信的心靈上的傷口。

韓信心有壯志,但壯志難酬,亂世中他希望自己能建功立業(yè)一展平生所學(xué)。但沒人信任他、欣賞他、認可他,當(dāng)從劉邦那逃走時,韓信的內(nèi)心應(yīng)該是茫然的,因為他不知道他的平臺到底在哪里,也許會從此埋沒一生。

但韓信是幸運的,蕭何這個伯樂讓韓信這匹千里馬沒有被埋沒,韓信終于也見到了劉邦。

劉邦直接讓他掛大將軍印,從此言聽計從。這讓漂泊半生,郁郁不得志的韓信得到了認可、信賴,更得到了可展吞云之志的平臺。

所以韓信不背叛劉邦其實就是因為感恩劉邦,他認為正是劉邦親近他,信賴他,他才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

韓信說項羽是婦人之仁,其實我認為韓信何嘗又不是婦人之仁呀!感恩之心要有,憂患之心也要有!

最佳貢獻者
2

韓信在楚漢爭雄時,沒有反劉邦,考慮更多的不是軍事問題,而是道義問題。我們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可以了解到,無論是項羽派武涉去游說韓信,還是蒯通勸說韓信三分天下,韓信的回答都是一樣的。韓信在楚營只是一個執(zhí)戟郎中,去了漢軍便受封為上將軍,劉邦對他可謂有知遇之恩;劉邦把自己的衣服給他穿,把自己的食物給他吃,可謂天高地厚的恩典。韓信堅持不背叛,是不愿做背信棄義的事情。而堅定這種信念的緣由在于,他堅信自己居功至偉,漢王是絕對不會動殺他的念頭。

假使韓信當(dāng)時真的有自立的念頭,也是不現(xiàn)實的。韓信是漢王筑壇拜將的大將軍,世人皆知,自立就是不忠;反叛就是不義;韓信部隊中大部分將領(lǐng)是劉邦的心腹,且不說這些將領(lǐng)如何選擇,讓漢軍兄弟自相殘殺就是不仁;另外,項家軍起兵時是擁立懷王,豎起"亡秦復(fù)楚"的大旗,劉邦伐楚時是打著"為義帝復(fù)仇"的旗號,而韓信假使自立,什么借口?像蒯通所言“為天下請命”?顯然這種說法是行不通的,天下苦戰(zhàn)久矣,老百姓更希望早些結(jié)束戰(zhàn)爭。所以,韓信師出無名,就是無道。不忠、不義、不仁、無道,所以行不通。

不過,后來韓信謀反的真實性,我個人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對韓信造反一事也是輕描淡寫,對他的死也只用了兩句話帶過了。《史記》記載韓信造反,發(fā)生在漢十年。十年時間,劉邦早已經(jīng)基本上穩(wěn)固了他的政權(quán)。而且,韓信已經(jīng)被降為淮陰侯,沒有了兵權(quán),在長安居住,實則被監(jiān)視。以韓信的軍事才能,會帶領(lǐng)家丁去打皇宮嗎?實在令人難以信服。《史記》畢竟是漢代的史書,涉及到高祖,司馬大叔在大是大非面前也可能會有所隱晦。真正的歷史我們今天已經(jīng)無從知曉,略帶懸疑的歷史反倒更加精彩。有其他猜想的小伙伴,歡迎積極評論。

3

正所謂“敵國死,謀臣亡”。在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以后,便一步步地殺掉了大部分的開國功臣。最后,韓信也是慘死在劉邦的屠刀之下,讓人很惋惜。那么手握幾十萬大軍的韓信為什么不自立為王呢?

第一個原因便是韓信覺得自立為王有點對不起劉邦。在他的謀士勸他自立為王的時候,他自己覺得有點對不起劉邦,畢竟是劉邦給了他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還有尊享的榮華富貴。所以,在這方面來說,韓信是感激劉邦才沒自立為王。第二個原因便是他對劉邦還抱有幻想,這是政治上的極為不成熟。在劉邦和項羽大戰(zhàn)的時候,劉邦和項羽兩方都想得到韓信的幫助,都派出了說客,但是最后韓信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劉邦。所以,韓信認為自己幫助劉邦建立了大功業(yè),劉邦念及舊情是不會殺他的。但是,政治上向來都是不會講什么舊情的。

所以,韓信在被劉邦去除兵權(quán)之后,被騙到長樂宮被呂后和劉邦所殺。一代戰(zhàn)神就這樣死在了一個女人的手里,不可謂不悲。

4

士兵都是次要的,畢竟,士兵沒什么話語權(quán),都是跟著老兵走,老兵跟著百夫長走,百夫長跟著副將走。

如果副將都是你提拔的,都是你的嫡系,就算韓信不想造反,這些副將也會慫恿他造反,甚至逼他造反,黃袍加身,

而皇帝是不可能把軍隊的安危寄托于一個武將的“忠誠度”上的,而在于權(quán)力的制衡。

也就是說,武將的副將,都是皇帝提拔的,這樣武將在想造反的時候,就會掂量掂量,誰會跟著他造反,

韓信手底下有哪些人呢?曹參、灌嬰、傅寬、張耳,沒有一個是韓信提拔的人,都是劉邦的嫡系,這些人會跟著韓信造反嗎?顯然是不會的。

所以,韓信不造反,并不是因為他多么忠誠,而是劉邦根本就沒有給他造反的機會。

做皇帝的人,老婆孩子都不可能相信,何況武將呢?

5

韓信不反劉邦和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兩人都是封建霸權(quán)的擁護者。

劉邦和此二人不一樣,他是和秦始皇一樣的專制皇權(quán)的擁護者。


也即是說項羽和韓信想當(dāng)?shù)氖驱R桓晉文一樣的霸主,而秦始皇和劉邦的目的是做天下唯一的皇帝。

從制度上來講就是項羽和韓信是封建制度的擁護者,而秦始皇和劉邦是專制制度的擁護者。

項羽和韓信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有實力成為號令天下的霸主,而后者沒有實力成為霸主。

秦始皇和劉邦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有能力完全廢除封建制度,而后者沒有能力完全廢除封建制度。

于是韓信彭越等有功之人紛紛封王,這是劉邦不得已之舉,因為劉邦在當(dāng)時并沒有絕對的實力掌控韓信、彭越等有功之人,再行封建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了。

后來的七王之亂便是封建的遺禍,雖然被平定了,而封建遺禍直到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的實行才算是徹底解決了。


秦滅以后,六國之后和亡秦有功的諸侯在楚懷王為義帝的背景下通過公議的方式分封稱王。

楚懷王以空名尊為義帝,實際的霸權(quán)則在西楚霸王項羽手中,這便是模仿東周以后天子只存虛名,霸主享有實權(quán)的崩壞的封建體系。

在專制制度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情況下,再行封建是行不通的,項羽做不到,韓信就更加做不到了。

雖然封建制度已經(jīng)被秦始皇所滅,但封建觀念依然存在,項羽和韓信就是封建霸權(quán)的有力擁護者。

當(dāng)時楚漢相爭時,有一個叫蒯徹的策士勸韓信同彭越和劉邦三分天下,這就說明劉邦對韓信并非絕對的掌控,而后來的分封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了。

劉邦最后攻打項羽的時候,與韓信、彭越相約合力攻打,然而韓信和彭越都未赴約。

所謂的漢滅楚,根據(jù)當(dāng)時的封建觀念來看,實則是各路諸侯在以漢為領(lǐng)袖的情況下消滅了楚。

后來劉邦不得已把齊地封給韓信,梁地封給彭越,兩人才引兵赴約。


很明顯這并非是專制帝王對臣下的封賞,而是以對等的資格要求封建分封。

如同東周時期,諸侯強權(quán)脅迫天子對其封賞。

在韓信眼中,劉邦就是那徒具虛名的東周天子和義帝楚懷王。

韓信以為在滅楚之后就即將回到春秋諸侯爭霸的時期,然而他想錯了。

劉邦雖然不得已對功臣進行分封,但后來又一一進行清算,韓信也未能逃過此劫。

由于漢初劉邦沒有絕對的實力,就不得不行封建,異姓之王就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趙王張敖、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對于劉邦這樣擁護專制統(tǒng)一的帝制的人,所想成為的自然是秦始皇一般的專制帝王,但實力不允許啊。

要想當(dāng)好統(tǒng)一天下的皇帝,還得將封建諸王一一鏟除才行。

異姓諸王鏟除之后,同姓諸王也是專制皇權(quán)的威脅。

總之封建制度已經(jīng)無法適應(yīng)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了,專制統(tǒng)一的帝制國家絕對不允許封建貴族的存在。

項羽和韓信都是擁護封建霸權(quán)的復(fù)古主義者,他們的失敗是也是封建觀念的失敗。

此二人都沒能在封建分封到專制集權(quán)的歷史潮流下泛起波瀾。

6

韓信不反劉邦不是兵的問題,一是韓信沒想反,二是在將的方面有所顧慮。

劉邦從成皋溜出后,帶著夏侯嬰等十幾個親隨,不聲不響的渡過黃河來到了修武。當(dāng)晚劉邦與眾人冒充客商,下榻在修武的一個客棧中。天未亮,一行人便扮成漢王的使者,直闖韓信的帳中,乘韓信還在熟睡當(dāng)中,乘機奪取了韓信的上將軍印授。

然后劉邦鳴鼓擂金,點將升帳。韓信、張耳、曹參、灌嬰等人,一臉懵逼的來到大帳,才知道漢王大駕光臨。

劉邦見眾將都已到齊,便宣布韓信、張耳所轄之軍,皆歸自己統(tǒng)率,不日趕往成皋、滎陽前線。攻打齊國所需之兵,由趙王張耳立即回到趙地重新招募,迅速攻打齊國,不的有誤。張耳見劉邦如此舉動,諾諾稱是,眾將皆默不作聲。

韓信見狀連忙向劉邦奏請,請求留下一部分兵馬給自己。劉邦于是留下3000兵馬,并將上將軍印授重新頒給韓信,讓他立即率軍向齊國邊境開拔,同時調(diào)歸附于韓信的李左車,到關(guān)中任太子少傅,輔佐、教導(dǎo)太子劉盈。

劉邦此舉,讓韓信是敢怒不敢言,同時也讓他清醒的認識到,張耳、曹參、灌嬰等人,皆是劉邦的哥們和鄉(xiāng)黨,自己恐怕難以讓他們臣服于自己。

張耳從趙國重新募集來兵馬后,韓信與他重新合兵一處,準(zhǔn)備攻打齊國。此時卻聽聞漢王已派酈食其前往齊國勸說齊王,齊王已準(zhǔn)備歸附劉邦之事。

韓信原本準(zhǔn)備靜觀其變,再做決定,結(jié)果蒯通勸說他乘機突襲齊國。韓信便突然發(fā)兵齊國,打了齊軍一個冷不防?蓱z的酈食其,被田橫煮成了“排骨湯”。

韓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反復(fù)清剿,平定了齊地,聲譽日隆。蒯通,這位巧言如簧的縱橫家,從天時地利人和等幾個方面,幾次三番的勸說韓信擁兵自立,而且還從韓信的相貌、骨骼來形容他今后貴不可言。

你要說韓信此時沒一點動心,那確實是說瞎話。但韓信經(jīng)過幾天的深思熟慮,還是毅然決然的回絕了蒯通的游說。

蒯通見韓信不聽自己的勸說,大失所望。為了今后著想,蒯通在營中裝瘋賣傻,甚至吃起了自己的“便便”,方才逃出了韓信的大營。

綜上所述,韓信不反劉邦,一是感念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二是覺得自己軍中的主力干將曹參、灌嬰等人,皆是劉邦豐沛集團的核心力量,自己確實不好掌控,再說韓信的人生目標(biāo)也就是做個“王”足矣?墒恰叭怂悴蝗缣焖恪,韓信想做個王,可人家劉皇上、呂皇后不答應(yīng)啊,于是夫妻倆一商議,韓信最終落得個“上不見天,下不著地”的死法,還搭上了整個家族的性命。

7

韓信不反劉邦,原因如下:

第一,韓信政治理想是封侯拜相,而不是稱王稱霸,韓信沒有謀反之心。

第二,韓信有感恩之心。韓信成功后,一直都是感恩人生路上幫助過他的人,對于韓信來說,劉邦是他的大恩人,不能反,不能恩將仇報。

第三,韓信軍事才能出色,但缺乏政治才能。韓信直屬部隊龐大,但卻沒有建立自己的政治勢力,也沒有足夠的材料證明韓信行政才能出色。

第四,韓信的抱負就是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高超,始終沒有圖謀不軌之心。

總之,韓信這個人,很講義氣的,是一個有著感恩之心和比較健康人性的人,懂得知恩圖報,不會恩將仇報。




8

一、忠誠是因為背叛的本錢不夠?

有人說忠誠只是背叛的本錢不夠,這句話固然過于絕對,但作為千百年后的后人,想當(dāng)然的給歷史上的人物貼上忠誠和奸佞的標(biāo)簽,還是太過武斷了。

韓信背叛的砝碼到底夠不夠,答案當(dāng)然是不夠的了。

二、韓信的本錢——兵

許多人認為韓信在占領(lǐng)齊國后,是最有本錢造反的時期,還認為韓信當(dāng)時手下的兵都是自己招募的,不是劉邦給的兵,當(dāng)時韓信以少勝多占領(lǐng)了齊國,韓信要兵有兵,要地盤有地盤,造反那是輕而易舉。呵呵了。

我不知道大家深信的說法,有沒有考據(jù)過來源到底是什么?電視。啃≌f?事實上傳世的說法,大部分都可以在一本明朝的小說中找到,這本小說叫《西漢演義》,可能大家都沒有看過,但基本上都受這本書影響,因為它是集民間傳說的大成者,它并不是源頭,它是小說,不是史書。

韓信的兵真的是自己招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韓信的兵是自行招募的,相反有很多證據(jù)表明劉邦派遣了大量軍隊支援韓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nèi)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fā)者擊齊。

劉邦拿回印符后,將北方大部分軍隊拉到滎陽,還置換了剩余的高級將領(lǐng)的職務(wù),劉邦讓韓信收集未征發(fā)的趙國兵丁擊齊,這就是韓信募兵傳說的源頭,然而韓信是募兵了,但擊齊的士兵都是韓信招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漢滅趙之后,到擊齊之前,實際上有一年的空窗期,這一年曹參、灌嬰等一大批高級軍官都被劉邦拉走,到擊齊前又重新配屬到北方戰(zhàn)場,他們不可能是空手去的,必然帶了大量軍隊過去,換句話說漢滅齊是漢軍出動最強陣容的一次半決戰(zhàn),漢軍是以優(yōu)勢兵力獲勝的,并不是韓信的計謀以少勝多,韓信招募的軍隊也不是滅齊漢軍的全部,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三年,(灌嬰)以列侯食邑杜平鄉(xiāng)。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降下臨菑,得齊守相田光。追齊相田橫至嬴、博,破其騎,所將卒斬騎將一人,生得騎將四人。攻下嬴、博,破齊將軍田吸於千乘,所將卒斬吸。東從韓信攻龍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斬龍且,生得右司馬、連尹各一人,樓煩將十人,身生得亞將周蘭。

上文中,灌嬰在滅齊時,以御史大夫?qū)⒗芍序T兵助韓信攻齊,這是灌嬰第一次屬韓信,而且還帶來了京索之戰(zhàn)大勝楚軍的郎中騎兵,看到這里你還認為韓信攻齊的士兵是自己招募的嗎?

韓信招募之兵不僅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招募的時間短,不見得忠誠于韓信,更何況兵源地的趙國還在劉邦老伙計趙王張耳手里,可以說兵的層面,韓信不占優(yōu)勢。

三、韓信的本錢——將

四、韓信的本錢——地盤

結(jié)論、韓信不具備造反的能力

9

我是文庸我來回答。

韓信不反劉邦,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劉邦威望很高,足以震懾下屬:劉邦和項羽是推翻清朝的兩支主力,劉邦率先領(lǐng)軍攻入關(guān)中,滅亡秦朝,絕不遜色于項羽在巨鹿破釜沉舟擊敗秦軍主力之功。后等漢中,奪取巴蜀,出關(guān)后,天下諸侯也響應(yīng),認劉邦為老大,可見劉邦威望之高。

2、劉邦對韓信恩重如山,士為知己者死。韓信是從一個小兵直接提拔為統(tǒng)帥天下兵馬的大元帥,縱觀歷史也僅此一例。韓信此前長期郁郁不得志,是劉邦力排眾議,讓韓信可以一展抱負,名滿天下。士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韓信沒有理由背叛劉邦。

3、劉邦仁義,贏得天下服從。相對項羽,劉邦顯分仁義,對下屬好。以至于不少下屬愿意為劉邦而死,比如紀信。韓信不相信劉邦會殺了他,事實上,劉邦到最后也沒殺韓信,聽到呂后設(shè)計殺韓信后,劉邦一邊意外一邊欣喜,對韓信又愛又怕。

4、韓信能打仗,不一定能治國。一個人功成名就,平臺很重要,失去了大漢這個平臺,韓信不一定可以繼續(xù)輝煌。多少位高權(quán)重的人沒認準(zhǔn)這個道理,貿(mào)然造反最后身死名裂。劉邦沒有韓信,一樣與項羽對峙多年,韓信齊地造反不一定能控制齊地,畢竟手下忠于漢王的人太多。如果韓信造反,即不忠不義,如何服眾?如何抵擋田橫等人反撲。

韓信沒有反劉邦的理由,他錯就錯在他本是劉邦的下屬,不是合伙人怎能做諸侯王,而做了諸侯王后又放松一個國王該有的警惕,居然在朝拜時被擒。殊不知此時已是兩國相爭,只有你死我活,哪有溫情脈脈。

10

韓信不反劉邦有多個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韓信所統(tǒng)帥的將領(lǐng)、士兵都是劉邦的。

簡述一下韓信不反劉邦的幾個原因。

第一:軍功不足,威信不夠。

韓信的軍功很一般,遠遠不足以和曹參、靳歙、酈商等人相提并論。這也就導(dǎo)致軍中的很多將領(lǐng)并不敬服韓信,沒有威信又用什么造反呢?這也是為什么韓信每次獨自帶兵都不能取勝,只有等到援軍到達后才能取勝的原因之一。

第二,軍官、士兵都是劉邦的人。

在張良的下邑畫策之后,隨何出使九江國,爭取到了名將英布的支持。英布拖住了楚國項聲的大軍,給漢軍爭取了幾個月的時間。劉邦因此北上親征滅趙。張耳、韓信領(lǐng)軍作戰(zhàn)于井陘口,在張蒼的援軍到達后,俘虜了陳馀。韓信給張耳請封趙王,因此引起了劉邦的不滿。后來滎陽、成皋相繼被圍,韓信拒不發(fā)兵支援。劉邦因此闖帳奪印,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更換了張耳、韓信手下所有軍官,士兵。從這一刻起,韓信手下都是劉邦的人,韓信已經(jīng)沒有了造反的能力。

第三,曹參、灌嬰等就在軍中。

曹參、灌嬰等人在軍中戰(zhàn)功赫赫,威信很高。尤其曹參,是大漢的左丞相,一路所向披靡,堪稱劉邦手下第一戰(zhàn)將。有曹參、灌嬰的存在,韓信根本不敢造反。

第四,齊地有多支漢軍部隊,一同監(jiān)視韓信。

滅齊的過程中,陳涓、冷耳、陳武、王周等都參加了,他們都不屬于淮陰侯韓信的領(lǐng)導(dǎo)。這些人都是劉邦手下能征慣戰(zhàn)的人,韓信想造反,首先要擺脫這幾路人馬的監(jiān)視。

第五,劉邦的能力太強。

劉邦的軍事能力,政治能力都是楚漢戰(zhàn)爭中巔峰的存在。韓信面對劉邦,心有余悸?謶謴浡陧n信的心中,所以韓信根本不敢造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