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皇室都是以嫡長子繼承制來選下一位皇帝。嫡長子繼承的基本出發(fā)點是避免兄弟相殘,但這種制度的弊端是無法優(yōu)勝劣汰,比如司馬炎一意孤行將皇位傳給癡傻的嫡長子司馬衷,以至于后來讓他的大晉王朝覆滅。

清朝可能意識到嫡長子繼位的缺陷,所以清皇室并沒有刻意遵循嫡長子繼位的制度,但這樣也就容易出現(xiàn)兄弟相殘及皇子背后勢力相爭的情況。雍正帝繼位是非常艱難的,他深刻的體會到了兄弟爭位的殘酷性,雍正這任兄弟相殘也是清王朝歷史上最嚴(yán)重的一次。所以雍正就發(fā)明了秘密立儲的這個制度,提前不明確繼承人,皇帝死后兩份詔書,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后,一份皇帝自己隨身攜帶。等皇帝駕崩兩份詔書拿出比對一致,新皇帝直接上臺,可以有效避免前期兄弟相殘。

其實雍正發(fā)明的這個秘密立儲制度,也就乾隆、嘉慶、道光沾了沾光,后面的咸豐就一個皇子,沒有必要秘密立儲直接傳位就行了。到同治和光緒就更不行了,二人連一個皇子也沒有就更別提秘密立儲了,剩下的就是亡國皇帝溥儀了。

最佳貢獻(xiàn)者
2

圣祖康??于1661年即帝位,年方八歲。至康??五十六年(1717),身體尚可的情況下,下了一個遺詔,內(nèi)容是自己一生的工作總結(jié)。但是,透過遺詔,一個精神倦怠的老人心態(tài)也表露出來,困擾"龍心"的最大問題是"立儲"的國本大事,聯(lián)想自己兩度廢太子的無奈和眾大臣卷入幾個皇子的保立皇太子的作法,康??極為反感,由此憂心仲仲,健康每況愈下,終于造成皇四子胤禛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刻,獨自以康??念珠為證,登基稱帝。

登上九五之尊的胤禛即位后,立即作了思考和總結(jié):明朝和本朝帝位之爭導(dǎo)致的骨肉相殘,他歷歷在目,感同身受,自己雖然擁有帝位,但是也導(dǎo)致"謗滿天下",自己的母親雅氏也在憂郁中僅半年逝世,自己的幾個哥弟也被革職、流放、胤禩甚至在抑郁中死去。


雍正對此感觸甚深,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自己百年之后將何以自處?重蹈先輩覆輒?雖然自己取得了勝利,但是他不希望他的后人再為最高權(quán)力的交接出什么亂子。

他贊賞祖先努爾哈赤定下的立儲標(biāo)準(zhǔn)為:"德才兼?zhèn)洌⒌馁t能太子為嗣君的家法。經(jīng)過近一年的深思熟慮,設(shè)想了一個秘密建儲的辦法。

雍正元年(公元1723)八月十七日,在乾清宮召見總理事務(wù)大臣、滿漢文武大臣和九卿,宣布了立儲的原因和辦法。

他告訴眾大臣,自己己經(jīng)選定儲君,儲君的大名已經(jīng)寫好密封,裝在錦匣內(nèi),要放在宮中最高的妥當(dāng)處、乾清宮中世祖章皇帝(順治)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后,讓眾大臣

清楚"國本"已定,自己百年之后,取出詔書傳位即可。

這位儲君是哪個?本人不知,諸位大臣不知,只有我(雍正帝)知。這就是秘密建儲制度。

由于雍正常居住在圓明園,除了乾清宮的密詔外,又在圓明園辦公地點藏了內(nèi)容相同的詔書一份,兩份詔書具有相同效力。

這就成為一種定制,以后依此辦理。

3

雍正建立“秘密立儲制度”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雍正親自參與了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見證了皇位爭奪的殘酷和激烈,而在雍正之前包括雍正在內(nèi)的滿清統(tǒng)治者,每一位登上皇位的過程也都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

在清朝之前,中國歷代王朝選擇繼位方式基本都是遵循《周禮》和儒家傳統(tǒng)思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的方式來確定皇位繼位人,盡管期間也發(fā)生了類似于“玄武門之變”、“燭影斧聲”這樣的特例,但是大部分正常情況下的皇位傳承,都很好的遵循了這一套制度,特別是在清朝之前的明朝,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遵循“嫡長子繼承制”最為徹底的王朝了。

但是滿清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政權(quán),從一開始,就沒有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確定繼位人,與此同時,凡是被提前選定的繼位人,無一例外,都沒有好的下場,并且每一次的皇位更迭,都伴隨著對于滿清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的激烈爭奪。


  • 努爾哈赤去世前,曾三度明確了繼位人選,第一個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舒爾哈齊,最終因為兄弟二人的決裂而被處死;第二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確立為繼位人后,與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同樣戰(zhàn)功卓著的兄弟以及努爾哈赤的“五大臣”關(guān)系交惡,最終也為努爾哈赤所殺;第三個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因為與大妃關(guān)系曖昧被人抓住了把柄,再加上自己治家不嚴(yán),這些小節(jié)上的不檢點也被努爾哈赤放棄。而就在努爾哈赤想要確立多爾袞繼位并且積極做著準(zhǔn)備和安排的時候,努爾哈赤去世了,盡管多爾袞沒有在與皇太極的競爭中被除掉,但是多爾袞的母親大妃阿巴亥則是被逼殉葬。一代帝王登基,三條人命隕落,足可見當(dāng)時后金汗位爭奪的慘烈。

  • 皇太極時期,皇太極曾立海蘭珠的兒子為太子,希望傳位于他,但是海蘭珠的孩子不行早殤,后來皇太極突然猝死,隨即就是豪格與多爾袞之間激烈的皇位爭奪,而雙方也在火并的邊緣,最終選擇了順治皇帝福臨繼位。而順治繼位之后,豪格為多爾袞所殺,多爾袞死后,又開始了對于多爾袞的清算,同樣經(jīng)歷了一番血雨腥風(fēng)。
  • 順治在位時期,也曾有極大的意向冊立董鄂妃的兒子為太子,只是其也是不幸早殤,之后順治還曾有意向傳位給安親王岳樂,最終經(jīng)過再三考量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康熙皇帝玄燁。
  • 而在康熙晚年,又一次爆發(fā)了“九子奪嫡”,九位有實力的皇子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對于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期間,為被康熙立為太子已經(jīng)三十多年的胤礽兩度被廢,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被圈禁終身,其他皇子也在雍正登上皇位后,遭到了雍正的殘酷迫害,而得以善終者寥寥無幾。

“冊立為太子”、“公開的確定指定繼位人”像是一團(tuán)魔咒一樣,一直困擾著大清王朝,除了幼年早殤的皇子,一旦被真的確定為繼位候選人,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而遭到其他勢力的極力反對與排擠打擊,而沒有確定繼位候選人的時候,皇子們又會因為覬覦皇位而展開殘酷而激烈的爭奪。

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在于滿清畢竟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盡管逐步接受了漢族思想,但是原有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相對于“立嫡立長”,他們更傾向于“立賢”,另一方面,就是皇子們對于帝位的覬覦以及對于權(quán)力的渴望,很難避免骨肉相殘和兄弟鬩墻事情的發(fā)生。

所以鑒于這種歷史慘痛的教訓(xùn),以及雍正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從雍正朝開始,清朝開始了通過秘密立儲制度進(jìn)行皇位繼任與更迭,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nèi),安放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后當(dāng)眾宣布由誰繼位。而雍正就是用這種新的制度選立了乾隆皇帝。


實際上,真正通過秘密立儲制度登上皇位的只有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皇帝。

根據(jù)清朝的史料記載和雍正自己撰寫的《大義覺迷錄》中的內(nèi)容,盡管康熙在兩廢皇太子胤礽后沒有再指定繼位人選,但是卻留下傳位遺詔,將大位傳給了雍正,而這也成為秘密立儲制度的雛形,當(dāng)年的康熙遺詔至今仍有保留。但是雍正的繼位至今仍是一個謎案,因為康熙的遺照依舊無法證明雍正到底是“遵詔繼位”、“改詔篡位”還是“無詔奪位”。

所以,清朝第一個通過秘密立儲而登上皇位的是乾隆皇帝,只不過秘密立儲時雍正的兒子也就剩下了弘歷、弘晝和弘曕,弘歷登基是板上釘釘。

乾隆登基后,先后為富察皇后的兩個兒子永璉和永琮立儲,但是兩位儲君的早殤,不得已讓乾隆第三次秘密立儲,確定了由嘉慶皇帝繼承皇位。而由于是乾隆皇帝主動退位禪讓,所以秘密立儲的詔書也是由他自己親自宣布后,嘉慶皇帝登基皇帝的。

而這之后,道光皇帝、咸豐皇帝也是通過秘密立儲的方式繼承了皇位。咸豐皇帝由于僅有一子,所以無須秘密立儲,而同治、光緒均無子嗣,也不需要立儲,均由慈禧太后決定了皇位繼承人,而秘密立儲制度就此宣告終結(jié)。

4

清代雍正朝之前的順治、康熙兩朝,帝王選擇接班人的形式,采取的皇帝遺命的形式,即皇帝在臨終前才確定皇朝的接班人選。之所以不在生前就確定誰是皇太子,為的是避免公布之后,皇子間互相爭斗、殘殺,也避免過早確定皇太子后,一些大臣們依附皇太子,過早干預(yù)朝政。

但是等到皇帝臨終時再來決定接班人,也有很大的風(fēng)險性和不確定性,首先是無法把握皇帝臨終的時間尺度,以及無法預(yù)料此時皇帝的意識清醒程度,因而這種做法也有發(fā)生被后宮、內(nèi)侍等操縱的風(fēng)險。

于是雍正帝建立的秘密立儲制度。即在皇帝生前健康尚佳的時候做出接班人的決定,但秘而不宣,一般是皇帝親自寫成詔書,封入專門的匣套內(nèi),然后由內(nèi)侍等把匣子安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等到皇帝駕崩后取出公布。較臨終遺言時的接班人安排,這種提前在皇帝意識清醒時期就最好布置的辦法,無疑更為可靠。

5

秘密立儲是雍正首創(chuàng),這個立儲方式為日后清朝百年江山傳者的競爭人之間減許多殺戮與陰謀。

皇位是稀缺資源,自古以來稀缺的一定是最好的,就像現(xiàn)代社會,讀書要上最發(fā)的幼兒園、住醫(yī)院要最好的床位,被爭奪的一定是好的,而且一定是稀缺的。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一個勤奮一生的皇帝,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chǔ),但是圣明如康熙皇帝,卻也大立太子這個事情上,讓他感受盡了人性的丑惡與悲涼。

康熙的兒子們?yōu)榱藸帄Z太子之位,釀出了“九子奪嫡”的人間丑劇,丟盡了皇家顏面,更是將人性最丑惡的一面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

雍正登基的時候也已經(jīng)40多歲了,也是已經(jīng)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了,為了避免“九子奪嫡”的情況再度發(fā)生,于是 雍正召集大臣們商議立儲的辦法。

這一創(chuàng)舉有什么好處呢?

皇太子立了之后問題很多,但是不立又不行,于是就想了了將繼位皇太子的名字寫入密封中,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面,這是宮里最高的地方,以備不時之需。

第一:皇帝在位期間,沒有公開立太子,所有的皇子都有機(jī)會成為儲君,盡管大家都知道皇太子已經(jīng)定了,但是誰都不知道是誰被選中了。

第二:這樣大家都知道儲君已設(shè),人心安定,就算以后 有什么變化,也可以隨時拿下來修改。同時也加長了之間的競爭,所以各皇子隨時都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才有可能 成為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

從這個制度實施以來,清朝后面的的幾代皇帝繼位的問題上,也確實沒有再發(fā)生哪個皇子為了太子之位而結(jié)黨營私的現(xiàn)象,而且被選中的繼承人也都表現(xiàn)不錯,由些可見,雍正這個秘密立儲這個方法是非常成功的。

這個制度雖然為清朝避免了兄弟之間的骨肉相殘,不過到了晚期的愛新覺羅家族,也用不上這個秘密立儲的制度了,因為晚期的清朝,皇帝們的生育能力極速下降,例如咸豐只有一個兒子同治,而同治之后都沒有后代,秘密立儲也不沒有實際意義了。

我們是瀚海自媒體工作室,歷史的記憶由我們?yōu)槟v述,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點贊+關(guān)注,謝謝!

6

謝邀!說起皇帝立儲,在古代歷史上那可是相當(dāng)重要的,那么皇帝立儲一般遵循什么原則呢,立嫡立長還是立賢?這要在古代的漢族皇權(quán)中,嫡長制是主流,因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保證皇位的順利交接,避免皇室之間為了皇位而同室操戈,自相殘殺。但這樣的立儲制度也有不好的一面,因為立長就可能廢賢,所以也常為后人詬病,當(dāng)然也有不按此制度立儲的,但也只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情況下還是遵循嫡長制的,畢竟國家的穩(wěn)定才是第一位的。因此,自周朝起中國歷代都基本施行嫡長制。

那么到了雍正時為什么要選擇秘密立儲呢?

這都因為他老爹康熙。清朝是少數(shù)民族皇權(quán),受中原禮教影響較小,所以一直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立儲制度,沒套路就容易出亂子,沒少吃這方面的虧,清太祖努樂哈赤一死,皇太極與多爾袞掐架,皇太極一死,皇長子豪格與皇北阿濟(jì)格死嗑,到順治也沒把這個問題弄好,臨死前不得已立了第三子玄燁為儲君,是為康熙,看來得天花有時也有好處!康熙倒是早早立了太子胤礽,但后來兩立兩廢,弄得其他皇子好像人人都有希望當(dāng)太子,搞到最后就弄成了著名的“九子奪嫡”,直把康熙搞得心力交瘁,氣得大罵“你們這些逆子,將來我死了以后,會束甲相爭,停尸不葬的。”

雍正就是在九子奪嫡中最終勝出的。當(dāng)然最能體會立儲不當(dāng)而導(dǎo)致兄弟相殘的血腥教訓(xùn),再加上雍正繼位時朝野多有質(zhì)疑,皇兄王弟,王公貴族,甚至雍正母親也不太認(rèn)可,所以還是早立儲君,早安天下,而要立太子,又怕太子結(jié)黨,勢力膨脹,甚至威脅皇權(quán),禍亂朝綱,不立又會重蹈覆轍引起皇子爭權(quán),手足相殘!為防此類事情再次發(fā)生,于公于私他都得找到一個萬全之策,以徹底解決這一棘手問題。而雍正想到的解決辦法就四個字,立而不宣,就是雍正把事先寫好的立儲諭旨密封后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等他駕崩后由大臣們當(dāng)眾取下密匣,宣讀諭旨,擁立他指定的儲君繼位。這就是有名的“雍正秘密立儲”,這可真是個好辦法,既避免了皇子爭權(quán),有避免了太子結(jié)黨,同時又使皇權(quán)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再有就是由于儲君人選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可以隨時更換,一箭數(shù)雕!實在是高!

秘密立儲好是好,但也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得多子嗣,最少得兩個,一個也就沒秘密了,一個也沒有就更不用提了!不巧的是,隨著清廷凋敝,皇帝子嗣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咸豐這里就一個兒子,同治,光緒更是一個也沒有!絕后!所以雍正發(fā)明的秘密立儲也就之后的乾隆、嘉慶、道光真正執(zhí)行了,算上咸豐也就四朝而已。

7

雍正為什么要選擇秘密立儲的方式?

  在雍正登基之前,清朝的三代帝王都沒有明詔立儲,基本上都是競爭上位,誰贏誰上,八旗貴族們通通參與其中,以求分得一杯。在漢人看來,這實在不可取,爭成這樣,何苦呢,老祖宗早給了法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按著來,準(zhǔn)沒事。所以康熙上位后立下儲君,遵守的就是立嫡的漢文化傳統(tǒng),可惜康熙的太子實在太背運(yùn)了,他遇上的是少見的在位時間超長的帝王父親,而且他的兄弟們,還全都是特別出色,仿佛祖宗十八代的精華,都集中在他身邊似的,所以,他被兩立兩廢,最終與大寶無緣,反而是不太出彩的雍正悶聲發(fā)了大財,成了皇帝。

  雍正即了位,面臨的同樣是立儲的難題。不立吧,祖宗斗法的殘酷并不遙遠(yuǎn),雍正親歷的手足相殘慘劇,時日并不遠(yuǎn)。立吧,怎么立,立誰?雍正沒有嫡出皇子,立嫡就談不上,那就立長吧,用漢人的法度來,那老三弘時就挺合適,可是老四弘歷就得靠邊,如果弘歷是個庸才也就罷了,也翻不起浪,可是弘歷才能賢良,且深受先帝賞識,不立他又說不過去。

  于是,雍正和精英們商量再三,立儲,但是來個秘密的方式。

  為什么要選擇這種方式?

  秘密立儲有好處,什么好處呢?有利于維護(hù)皇權(quán),減輕皇子對皇位的爭奪,避免了康熙朝皇帝與太子之間的爭權(quán);首觽冋l也不知道自己被立為皇儲,大家都有希望,大家也都有約束,于是,老實聽話得多了。

 實際上,雍正考慮得也挺多。清朝入關(guān)已久,漢人的文化傳統(tǒng),尤其是禮儀這東西已深入人心,必須遵循,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但是滿族的權(quán)力,絕對優(yōu)先,皇子們也有優(yōu)有劣。秘密立儲好處多:既遵循了漢禮,又照顧了滿族的優(yōu)先地位。儲君的選擇,可以是雍正結(jié)合各種因素選擇最中意的皇子——其實不過是障眼法罷了,他早就中意了某位十全大補(bǔ)湯了。雍正繼位很晚,45歲了,等到雍正十年時,他才有成全皇子2位,加上小弘瞻一共才三兒子,沒啥懸念。

  雍正以后幾朝都實行了這個制度,還實施得挺順利的,但是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再沒有出現(xiàn)過康熙時代,那么多杰出皇子的可能,也沒幾個皇子敢與勛貴結(jié)盟,選來選去的,人精們都能猜得著圣意,投靠表忠心什么的,也就好辦多了。

  這制度到底優(yōu)不優(yōu),誰也說不清,因為當(dāng)初設(shè)想的杰出皇子多,皇帝待機(jī)時間長的情況都沒有了,乾隆朝象點樣,嘉慶道光時代還行,到了咸豐就一個兒子,沒必要,同治和光緒干脆連兒子都沒了,秘密立儲提都不用提,末代皇帝不用說了,絕了。(文/宛如清揚(yáng)   圖/網(wǎng)絡(luò))

8

自古以來,朝廷立儲都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畢竟太子乃是未來的繼承人嘛。

皇帝在立儲君時都是采取一種昭告天下的方式,大有一種宣告國家后繼有人普天應(yīng)該同慶的意味。

可是到了清朝雍正這里,卻開始了秘密立儲的方式,這是為何呢?大家一定覺得奇怪,有書君就帶著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吧。

一,雍正經(jīng)歷了“九子奪嫡”的人間慘劇,不希望悲劇重演。

每個朝代都遵循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的方式來確定皇位繼承人,可是依舊擺脫不了皇位之爭。

兄弟之間抹去了骨肉親情,明爭暗斗中間往往潛藏的都是不可告人的陰謀詭計甚至是血腥殺戮。

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最為慘烈,雍正雖然作為最后的贏家,但他經(jīng)歷了皇位爭奪的殘酷和激烈。

他是踏著兄弟們的鮮血登上皇位的,更能體會到立儲不當(dāng)對皇權(quán)和政局的危害。作為一個父親,他同樣不愿看到這血腥的一幕在自己的子嗣中上演。

二,規(guī)避立儲受到外界的阻撓。

中國是禮儀之邦,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最為注重的就是長幼有序兄友弟恭了,也決定了要遵照嫡長制確立繼承人。

而這種制度限制了君主確立的范圍,不能從根本上選賢。

公開立儲,還要顧慮各方意見。秘密立儲使得皇帝選擇繼承人時,完全由皇帝一人決定,不必去顧慮一些所謂的“老規(guī)矩”。

三,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范圍。

滿清作為一個少數(shù)名族的政權(quán),也曾效仿“嫡長子繼承制”來確定繼承人,但無一例外,被提前選定的繼承人都沒有好的下場。

一旦確定儲君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其他勢力的極力反對與排擠。

沒有確定繼位候選人,皇子們又會因為覬覦皇位而展開殘酷激烈的爭奪。

早立儲君可以安天下。而要立太子,又怕太子驕傲自大,結(jié)黨營私,勢力膨脹形成太子黨威脅皇權(quán)、禍亂朝綱。

這種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皇子們能夠正確合理的競爭,不斷地提升能力然后在皇帝面前展示出自己的才能。

雍正的秘密立儲其實是被逼之下的一種無奈之舉,畢竟每個朝代的皇位更替,都伴隨著骨肉相殘的慘痛教訓(xùn)。

后來雍正的子孫們都相繼采用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少了波折,實現(xiàn)了政權(quán)的平穩(wěn)交接,對朝政穩(wěn)固有促進(jìn)作用。這項制度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發(fā)明。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dǎo)終生學(xué)習(xí)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fèi)領(lǐng)取。從認(rèn)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fù)“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fèi)領(lǐng)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9

在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情況下,皇帝在立儲君時,都是采取一種“公示”的做法,即公開的立“太子”,昭示天下。而這種方法在清朝時,有了一些變動,這個變動是從雍正帝開始的,就是不再公開“立太子”,對于儲君的人選是“秘密立儲”,雍正帝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秘密立儲”的原因

雍正帝之所以不再公開立儲君,而是采取秘密立儲。這個原因還要從康熙帝時說起。

康熙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間,曾過早的立太子,確定了儲君人選,但是康熙帝他的兒子數(shù)量不少,而且他又在位時間長,這就導(dǎo)致了在他在位的時期中,他的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們,開始了明爭暗斗,形成了一個個小團(tuán)體,特別是太子一方與其他皇子之間的爭斗,幾乎是白熱化的程度,而之所以有這種爭斗的原因,還是在于皇位,其他皇子都想把太子斗下去,這樣他們就有了繼承皇位的可能。這就形成了康熙時期“九子奪嫡”的紛爭。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最后繼承皇位的是雍正帝,而作為“九子奪嫡”的親身經(jīng)歷者,雍正帝對這種皇子間為了儲君之位大打出手的情況十分的警惕,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在自己的孩子中,雍正帝采取了“秘密立儲”,不再公開立太子。

“秘密立儲”的效果

雍正帝的“秘密立儲”是怎么個秘密法呢?就是皇帝有了合適的儲君人選,不再昭示天下,而是寫下自己選定的儲君名字,放在“秘匣”內(nèi),然后密封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后;然后再書寫一份相同的,密封起來,常放在身邊。如果皇帝駕崩,大臣可根據(jù)皇帝身邊的密匣和“正大光明”匾之后的密匣,進(jìn)行對比,對比無誤之后,則宣布繼承人名字,從而確定“新皇帝”。

這么做的效果,便是可穩(wěn)固朝局,防止了繼承人形成小團(tuán)體,畢竟可能連繼承人本人都不清楚自己是否為儲君。如果是公開立儲君,皇帝還是是要顧慮一下各方意見的,而秘密立儲這種立儲君的方法,使得皇帝選擇繼承人時,選擇權(quán)由一人掌控,可以不單單只是“立嫡立長”,還可“立賢”,不必去顧慮一些所謂的“老規(guī)矩”。
而秘密立儲的實行,確實沒有再出現(xiàn)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的那種情況,自雍正帝使用秘密立儲開始,直至咸豐帝,都是以秘密立儲的制度來繼承皇位的,這樣的繼承方法少了波折,更有利于皇室的傳承,避免了皇子之間為了皇位的大打出手,對于朝局和皇室的安穩(wěn)有著一定的促進(jìn)作用,總體來說,這方法還是比較穩(wěn)妥的。

10

感謝邀請。雍正之所以會建立秘密立儲制度,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經(jīng)歷了九王奪嫡的過程,經(jīng)歷了兄弟之間,為了權(quán)利互相算計,甚至互動殺機(jī)雍正不希望自己這一輩的悲劇在自我下一輩,甚至之后無數(shù)的孫輩身上再度的重演,同時也為了保障皇權(quán)的完整與獨掌,雍正最終發(fā)明了秘密立儲制度,以保障皇權(quán)的絕對穩(wěn)定,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