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發(fā)生的印巴兩國邊境沖突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在此期間巴基斯坦空軍“梟龍”戰(zhàn)機取得首次“雙殺”,以及因此成功俘獲印度空軍飛行員的消息也在網上引起熱議,許多網友都不禁贊嘆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的強悍戰(zhàn)斗素養(yǎng),甚至還有聲音以此認為巴基斯坦航空部隊的實力已經處于印度空軍之上。而無論這些說法是否合理,從釋放被俘飛行員的舉措以及近期的外交發(fā)聲來看,巴基斯坦方面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擴大戰(zhàn)果”,反而大有“息事寧人”的勢頭,而這在相當程度上則要歸咎于印度陸軍的壓倒性優(yōu)勢。

印度軍隊最富代表性的“摩托閱兵”

說起印度陸軍,國內網友大都會想起其在62年戰(zhàn)爭中的糟糕表現,并以此認定其并不是一支合格的戰(zhàn)斗力量,與“強大”二字毫不沾邊。除此之外,由于國內普遍對印度軍隊缺乏了解,加之各種段子的盛行以及印軍內部層出不窮的奇葩事故,印度陸軍在國人心目中大多是圖中這種“雜耍形象”,也因此被直接打上了“武器落后”以及“戰(zhàn)力貧弱”之類的負面標簽。那么就現實情況而言,印度陸軍的表現真如民間傳聞中所描述的那般不堪嗎?

朗杰瓦拉戰(zhàn)役中印軍繳獲的巴軍坦克

從歷史上看,吞并錫金,控制不丹和尼泊爾,肢解東巴基斯坦為孟加拉國,印度屢次侵略行為的成功無疑要“歸功”于自身強悍的陸軍力量。與之相呼應,三次印巴戰(zhàn)爭也都是以印度方面的勝利告終,甚至于在著名的朗杰瓦拉戰(zhàn)役中,印度軍隊還依靠一個邊防連和少量輕型武器擊退了巴基斯坦軍隊的一個坦克團,后者當時裝備有多達65臺59式坦克和過百臺裝甲車輛以及近千名士兵。毫不夸張地說,如此戰(zhàn)斗結果所折射出來的印軍戰(zhàn)斗素養(yǎng)與多數國人心目中的“開掛民族”形象實在是有著天壤之別。

印軍坦克集群

而從數據上看,印度陸軍目前總兵力超過140萬,坦克數量則高達3500余臺,包括2700臺左右的T-72系列,600臺T-54/55,850臺T-90S/SK以及200臺國產的“阿瓊”主戰(zhàn)坦克,雖然整體質量顯得有些層次不齊,但綜合實力絕對不容小覷。除此之外,印度陸軍還配備有3500臺裝甲戰(zhàn)斗車輛和近萬門火炮,因此其無疑是南亞大陸上的最強地面力量。

巴軍坦克方陣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陸軍坦克數量為2500臺左右,包括1200臺59式,250臺69式,345臺M48A5,200臺85式,60臺T-80UD和500臺左右的MBT-2000型等等——從單車實力上看,巴軍裝備的中國坦克較于同代的印軍坦克大多處于優(yōu)勢地位,因此雙方坦克部隊的實力差距并沒有被拉開太大。但在此之余,巴基斯坦陸軍裝甲戰(zhàn)斗車輛總數僅為2000不到,火炮數量則更是僅為4472門,盡管其中包含有375門作戰(zhàn)效能遠超牽引炮的自行榴彈炮,但這恐怕也不足以彌補總數上的巨大差距。

升旗儀式中的印巴兩軍士兵

而事實上,造成巴基斯坦陸軍與印度差距過大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裝備,而是在于其總兵力僅為56萬,僅相當于印度陸軍的40%不到——盡管與空軍的情況較為類似,但考慮到巴基斯坦航空部隊大都接受美式飛行訓練,因此巴方飛行員的戰(zhàn)斗素養(yǎng)大多遠超于印度空軍。再反觀陸軍方面,巴軍并沒有類似于空軍的獨特優(yōu)勢,因此在總體規(guī)模遠不及印度的情況下,巴方不敢貿然開戰(zhàn)的表現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最佳貢獻者
2

這樣長時間的警告無效之下,我們可以把侵略中國領上的印軍消滅掉,雖然會對國家造成一定的人員和經濟損失,但是長時間的領土被外國人占領,而沒有采取措施,這會對一個主權國家的強大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會是全中國人民感覺不到民族的自豪感,在全世界人面前臉上無光。

3

因為巴基斯坦別無選擇。



在著名影視劇《亮劍》中,曾有這樣一段話:

“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么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

這段話對于巴基斯坦而言也無比適用,這個南亞國家從建國的那一刻開始,各方面都難以和印度抗衡,是真正的敵強我弱,敵眾我寡。但是,當印度的槍炮架到巴基斯坦的家門口時,巴基斯坦已經沒有選擇。如果不想當場去世,就必須拿起武器奮起抗爭,用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決心和勇氣,讓不可一世的印度侵略者望而卻步、知難而退。

而今天的巴基斯坦,也是通過一次次血與火的拼殺才頑強堅持下來的。雖然在歷史上和印度不分彼此,近代更是打包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但1947年的印巴分治徹底改寫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發(fā)展軌跡。雖然英國侵略者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而且還附贈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建國指標,但卻也留下了一地雞毛的矛盾,埋下了一串隨時可能爆炸的驚雷。


因為英國殖民者按照宗教信仰將英屬印度分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所以兩國從建國的那一刻開始,就是不共戴天的宿敵。從1947年建國至今,印巴兩國前后進行了三次戰(zhàn)爭,小規(guī)模的沖突更是不計其數,雙方的仇恨值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弭,反而愈久彌堅,盤根錯節(jié)。

尤其是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雙方的劍拔弩張態(tài)勢從未松懈,巴基斯坦為了克什米爾更是將首都從沿海的卡拉奇遷到了靠近克什米爾的伊斯蘭堡,頗有“天子守國門”的悲壯意味。

而地球人都知道,巴基斯坦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都無法與印度相提并論,再加上印度作為國際社會的香餑餑,總是能輕易買到各國的先進武器,這就更讓巴基斯坦相形見絀了。

然而巴基斯坦敢于和印度一戰(zhàn)的決心從未改變,這種情況除了“不戰(zhàn)即死”的危險處境,更在于當前的巴基斯坦并非一無是處,而且印度雖然是南亞次大陸上的最強國家,卻也沒有徹底擊敗巴基斯坦的能力。


盡管印度獨立后時刻以英屬印度繼承者自居,對同被英國殖民者蹂躪的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野蠻侵略、恃強凌弱,而且也取得了諸如肢解巴基斯坦、控制不丹等一系列所謂成就。但印度用70多年的發(fā)展軌跡也深刻地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

體味大不等于能力大,嗓門高不等于水平高,野心強不等于國力強。

雖然印度的體量比其他南亞國家的總和還要大,但因為立國之初沒有經歷慘烈的革命或戰(zhàn)爭的洗禮,印度的社會結構未曾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而這樣的結果就是印度和英屬印度時期相比,除了沒有英國佬的頤指氣使根本沒什么兩樣。

因為沒有社會秩序的重塑,印度上不能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下不能將統(tǒng)治力下探到底層各個角落,中不能廢除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雖然開國總理尼赫魯依靠個人威信剪除了印度國內的絕大多數土邦,但尼赫魯之后的國大黨盛極而衰,多黨制的印度越來越“民主”,印度在各方面的“努力”越來越力不從心。


相比于我們,印度因為“失去的50年代”,沒有在建國之初突破英國人留下的桎梏,構建起強大的工業(yè)體系,這使得印度雖然在70年代成功肢解巴基斯坦,扭轉了被巴基斯坦東西夾擊和掐頭去尾的尷尬態(tài)勢,但印度被困在南亞次大陸的基本局面沒有改變。

因為沒有工業(yè)化,難以自力更生,印度不得不高價購買外國武器,但萬國牌武器除了種類嚇人,真實戰(zhàn)斗力則相當感人,不可能幫助與印度一鳴驚人。雖然西方國家將印度軍力捧到世界第四,但這種為了兜售武器而做出的排名除了印度,估計鮮有人信。

雖然印度一度想要通過核武器打破僵局,并從1974年開始偷偷進行核武器試驗,但巴基斯坦的同步擁核讓印度弄巧成拙。因為核武器這種毀天滅地的大殺器,一旦率先使用必然成為眾矢之的,屆時不用巴基斯坦出手,其他擁核國家就把印度給錘死了。

所以,巴基斯坦之所以敢于和印度硬剛,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印度沒有那么剛,再加上巴基斯坦雖然實力遠不如印度,但卻也有幾大優(yōu)勢,這就更注定了巴基斯坦可以和印度纏斗下去。


雖然英國殖民者在卷鋪蓋滾蛋前拋出的“蒙巴頓方案”,也就是印巴分治方案看起來厚此薄彼,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比如巴基斯坦不僅體量遠小于印度,而且還被印度奪走了東旁遮普和西孟加拉。但問題是英國對印度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偏愛,印度的龐大根本原因在于印度教人數的眾多,而且在印巴分治時,東西巴基斯坦分別占據了恒河入?诤陀《群又邢掠危瑢τ《刃纬闪藮|西夾擊和掐頭去尾的態(tài)勢。更要命的是,英國故意留下克什米爾問題,這成為印巴雙方劍拔弩張的根源所在。

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zhàn)爭,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奪得了克什米爾的2/5和3/5;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zhàn)爭,在印度高歌猛進的時刻,我國除支援了巴基斯坦大量現役坦克,更對印度發(fā)表了措辭強硬的照會,并向中錫邊境大量增兵,直接挽救了巴基斯坦;直到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印度才利用巴基斯坦內部東巴獨立的浪潮順勢肢解了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印度也沒有能夠在印巴對抗中取得完全的優(yōu)勢,尤其是巴控克什米爾的存在,使得印度被牢牢遏制在南亞次大陸,難以通過前出中亞獲得所謂的國際影響力。再加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高屋建瓴的壓制,印度終歸只能是個地區(qū)強國。

而除了克什米爾,巴基斯坦的特殊國情注定了它比印度更能得到他國的支持。

首先,巴基斯坦作為帝國墳場阿富汗的鄰國,從一開始就是各大帝國最關心的地方。英屬印度時期,正是因為英國從阿富汗劃了一條“杜蘭線”,奪走了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才使阿富汗徹底成為內陸國。

二戰(zhàn)結束后,蘇聯和美國相繼向阿富汗?jié)B透。蘇聯入侵時期,美國通過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境內的塔利班;美國入侵時期,巴基斯坦是前出阿富汗的跳板和基地。所以盡管1971年以后美國開始和印度打得火熱,但巴基斯坦對于美國而言地位始終相當重要;




其次,作為我們前出印度洋和貼近中東的重要據點,巴基斯坦戰(zhàn)略價值可謂舉足輕重。中巴公路和中巴經濟走廊的存在,既穩(wěn)固了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西北部的控制,又打通了我們的能源通道,所以巴基斯坦是我們絕不能放棄的鐵桿。

最后,出于核平衡的考量,在1998年印度宣布核武器后,巴基斯坦也在某些大國的支持下幾乎同時擁核。擁核作為印度想要打破僵局的操作,卻成為巴基斯坦最終徹底找到平衡的重要契機。

而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世界唯一的擁核國家,自然是很多穆斯林國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的座上賓,沙特等中東富國的存在使得巴基斯坦不再為囊中羞澀而焦頭爛額。

概括起來,巴基斯坦背水一戰(zhàn)的求生意志、克什米爾的地利優(yōu)勢、印度外強中干的綜合實力以及國際社會的慷慨支持,是巴基斯坦對印度無所畏懼的重要原因。

事實證明,敢戰(zhàn)方能止戰(zhàn),即便敵強我弱,唯有敢于亮劍才能活下來并成為敵人的噩夢。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4

有穆斯林國家支持

5

巴鐵是中國的好朋友。支持!

6



我們知道在二戰(zhàn)后,英國決定從印度撤走,為保持未來對該地區(qū)的長久影響,因而提出印巴分治方案。所以巴基斯坦建國既是一次意外,也是歷史的必然。

由于曾同在一個屋檐下,接受英國的統(tǒng)治,所以巴基斯坦人對印度人有深刻的認識。除了宗教上的差別外,他們在民族、文化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因為畢竟大家都出自一個娘胎。

為了拒絕印度的二次吞并,巴基斯坦與印度展開了多次印巴戰(zhàn)爭。雖然互有勝負,但東巴基斯坦的獨立,是巴基斯坦人心中永遠的痛。讓他們堅信只有敢于與印度進行武裝斗爭,才能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不再被肢解,才能有現在和未來。

于是,他們對于印度在克什米爾爭議地區(qū)的任何挑釁,都給予頑強的回擊,有時候明明知道是以卵擊石,也要讓印度付出慘痛代價,不允許敵人把勝利看得很輕松愉快。



但畢竟巴基斯坦土地貧瘠,經濟相對落后,很難無休止的與印度對耗下去。而印度方面也擔心,因為自己之前做惡太多,巴基斯坦會進行措不及防的報復。于是兩個國家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核武器的研制和開發(fā),并都公然違背“核不擴散條約“的有關規(guī)定,公開進行核實驗,并先后擁有了核能力。

但由于雙方都具備了瞬間消滅對方的核戰(zhàn)能力,在邊界地區(qū)雖然沖突依然頻發(fā),但烈度已經極大降低。雖然有時候印度做出的沖突態(tài)勢十分兇險。但在巴基斯坦核武器定海神針般的作用下,還是讓印度在盡情表演后主動選擇了熄火和停戰(zhàn)。

巴基斯坦敢于和印度硬碰硬,除了有核武這一救命稻草外,更因為它還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的支持和后援。而印度方面也攝于對圣戰(zhàn)的恐怖和壓力,不敢對巴基斯坦再有非分之想,也開始承認在兩國面對沖突和分歧時,武力較量之外還可以選擇和談。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