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躬耕地的爭論中,“襄陽說”經(jīng)常拿“隆中”“隆中山”來證明自己。例如“躬耕南陽如果不在隆中,為什么叫《隆中對》。俊。笑話,且不說《隆中對》的名稱清代才出現(xiàn),以前都是叫《草廬對》,就是“隆中”“隆山”的地名最早也不是襄陽的!史書最早出現(xiàn)“隆山”的記載是東晉李興的《祭諸葛丞相碣文》里的“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xiāng)”。這個隆山毫無疑問位于文中所言的“沔之陽”,《水經(jīng)注》則具體記載為今河南唐河縣湖陽鎮(zhèn)的蓼山。該山坡道平緩,馬車可直上山頂,幾十公里外的臥龍崗歷歷在目,與李興所述絲絲入扣。而“隆中”之名則是王隱的《蜀記》引用李興碣文的加注,由隆山變?yōu)椤爸谅≈小,這是“隆中”地名的第一次出現(xiàn),但并未言明此“隆中”在何處,如果仍指碣文中的“隆山”,應(yīng)該還在沔之陽的湖陽。而此時漢水南岸襄陽西則根本沒有“隆中山”、“隆中”的任何記載。100余年的襄陽人習鑿齒才“號曰”了一個“隆中”。何謂“號曰”?就是“給它安個名”的意思,今天襄陽不也把泥嘴鎮(zhèn)“號曰”成了“臥龍鎮(zhèn)”了嗎?“號曰”畢竟是嘴說,實地考察一下湖陽隆山和襄陽隆中山大家就明白了。今隆中就在隆中山腳下,登隆中山必先至隆中村,劉弘費那么大勁爬隆中山去“遠望”什么?“遠望”哪里的“亮宅”?劉弘為什么非要先去登山“遠望”才能回過頭來到山下隆中亮家“立碣表閭”?有這么笨的人嗎?現(xiàn)在的隆中山峰巒陡峭,荊棘密布,牛車、馬車能上去嗎?可見,此“隆中山”必定不是李興所言之“隆山”。各位看官如果不信,可以讓隆中風景區(qū)弄一輛馬車試試登上隆中山遠望一下,必定是一場鬧劇! 二十三,對于“隆中”這個地名,“襄陽說”有近乎于瘋狂的寵愛,這我們可以理解,因為習鑿齒之后一提“隆中”多數(shù)指的都是襄陽。但是,襄陽對“隆中”不分青紅皂白的寵愛就不對了,有時候就會鬧笑話,丟人品。因為在歷史上,臥龍崗因“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保魅~桂章《武侯記》)“登其頂可瞰南陽,因勢隆然,蜿而起伏,其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保髭w均《金石林時地考》)南陽武侯祠明代《敕賜忠武侯廟規(guī)祭文祭品檄文》碑文也記載:“此亦隆中地。”另明代徐學謨《游隆中記》也有:“跨漢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蓋有兩隆中云!边@些記載說明,“隆中”地名南陽臥龍崗也曾經(jīng)擁有。當然,明代以后,南陽人可能更喜歡“臥龍崗”這個名稱,故而“隆中”逐步為襄陽所有。當然,襄陽人現(xiàn)在占有“隆中”地名我們不反對,但一股腦把歷史上的“隆中”都收入自己名下就有點“卑鄙”了。例如:《隆中志》第125頁所收錄的《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四百六十一,亦見《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的明代楊士奇《武侯祠記》有:“當漢之際,諸葛武侯隱于隆中,躬耕隴畝,謳歌梁浦,去南陽城七里,有岡焉,曰臥龍!痹谠娫~方面,《隆中志》第194頁收錄有明代薛瑄《望諸葛草廬》:“曉出南陽門,馬渡消河急。舉目眺西岡,林木半蒼碧。及來隆中耕,日以老所益,賢哉劉豫州,三顧何汲汲!绷怼堵≈兄尽返214頁收錄還有清代樊王俊《謁武侯祠》:“千秋王業(yè)想英風,此日登臨一拜公。數(shù)里平崗橫野出,半椽茅屋坐隆中。乾坤鼎足胸先立,魚水君臣志竟同。一去南陽耕釣少,白云流盡淯河東!绷硗猓宕魃襄唷吨]武侯祠》詩:“隆中莘野皆三顧,淯水磻溪第一師。從容細看平沙處,可有先主舊馬蹄?”(見于襄生《隆中志》第216頁)“襄陽說”編者將這些古文、詩詞收入《隆中志》就是認定此文寫的是襄陽隆中,但稍有文字功底的人都能很明白的看出來這寫的都是“南陽隆中”,“襄陽說”張冠李戴的收入《隆中志》,不是自討沒趣嗎?這就是襄陽“文化名人”理解史料的水平?真不知道該怎么寒磣這些“主編”了。當然,看不出來只是水平問題,而偷梁換柱,肆意篡改就是道德問題了。有個襄陽丁先生曾經(jīng)在《隆中志》中收錄了唐代詩人胡曾的兩首詩,冠名《隆中山》,其一:“亂世英雄百戰(zhàn)余,孔明方此樂耕鋤。蜀主不自垂三顧,安得先生出草廬!逼涠骸鞍恫萸嗲辔妓鳎友涝霜毚贯。當時未入非熊兆,幾向斜陽嘆白頭!保ㄒ姟堵≈兄尽返101頁)咋一看,這兩首詩應(yīng)該是在隆中所作,但第一首詩南陽《臥龍崗志》也有,名稱為《詠史詩?南陽》。這就針尖對麥芒了,同一首詩,同一個人,兩個名稱,兩個地點,肯定是一個真,一個假,孰是孰非?查查這首詩的來源《全唐詩》一切就都清楚了!度圃姟肪砹倨呤牡诙耸诪椤对伿吩?南陽》,第三十首為《詠史詩?渭濱》,正是《隆中志》所收入的兩首胡曾的詩,但名稱不是“隆中山”。顯然,《隆中志》在胡曾詩的收錄上采用了“移花接木”、“指鹿為馬”的錯誤手法,誤導了讀者。這些行徑除了笑話就是人品了。在2002年的漢中諸葛亮研究會上,北師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先生把“臥龍崗亦為隆中”的論據(jù)一經(jīng)提出,襄陽方面便“拍案而起,怒而無言”。而王子今教授幽默地說:“怎么,只許南陽在隆中,而不許隆中在南陽嗎?”一席話說得會場中一片哄笑!

最佳貢獻者
2

史料那么多,我列舉過很多,自己也可以購買正版歷代關(guān)于三國史書,和在網(wǎng)上查看未被南陽刪減的史書,你會明白一切。

南陽方面為搶走諸葛亮躬耕地,說了很多慌,一個不行就換另一個,可以沒有一個成功的。一會說諸葛亮沒去過襄陽隆中,就在今南陽躬耕;一會又說諸葛亮在襄陽住,在南陽躬耕,謊言太多,但不可能成真

南陽武侯祠本來是唐宋以后祭祀諸葛亮的地方,和很多地方的武侯祠都一樣,但是南陽方面謊稱諸葛亮躬耕地就是這個地方,最開始把南陽的八里崗改名臥龍崗,因為孔明號臥龍,想借此搶諸葛亮,但可惜的是,南陽縣志寫的很清楚,臥龍崗為假。

明萬歷乙丑年間四月刻立的《重修臥龍岡草廬碑》,碑文上寫著:“草廬在襄陽者為真,在南陽者贗哉!玄德屯軍新野三顧孔明者,實在隆中,非今所稱在南陽西七里(臥龍岡)者,故曰贗也。”清代以前的其他一些版本的《南陽府志》、《南陽縣志》中也有許多與上述南陽臥龍岡武侯祠碑文的相同記載。如明、清多部《南陽縣志》中,均記載《李東陽重修諸葛武侯祠記》說:“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實在其界故也!

3

謝邀。西晉陳壽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王隱《蜀記》曰:【晉永興中,鎮(zhèn)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xiāng)……】——從王隱敘述不難理解:①隆山、隆中同指一地,是對亮故宅所在地的差異化描述,此處的隆中是隆山的泛區(qū)域化表述;③隆中位于‘’沔之陽‘’,在漢水北岸,與做為地名的襄陽隆中(1893年改名古隆中)無關(guān)。古隆中位于湖北襄陽西13.5公里的泥咀鎮(zhèn)(2010年改名臥龍鎮(zhèn))山區(qū)。

王隱《蜀記》成書之后近百年,東晉襄陽人習鑿齒在其所著民史《漢晉春秋》里以轉(zhuǎn)述傳言(號曰)的方式把‘’隆中‘’做為‘’亮家‘’所在地放在了‘’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之鄧縣‘’,這與正史反復印證及習鑿齒本人所著《襄陽耆舊記》里復述的南陽、南郡界漢水明顯矛盾(‘’自漢以北為南陽,自漢以南為南郡‘’,漢水流經(jīng)兩漢南郡和南陽郡時唯一一段東西走向且做為兩郡界河的河段,為漢水之茨河—東津段,古隆中位于此段漢水南岸,為南郡屬地)。但隆中變成‘’亮家‘’專屬地名則肇始于習氏的這個‘’號曰‘’。


此后上千年間,典籍中出現(xiàn)數(shù)處‘’隆中‘’記述,位于漢水南北的不同地方,有實景存世的只有兩處,一是始于魏晉、屹立近1800年的南陽臥龍崗,二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893年改現(xiàn)名的襄陽古隆中。宋末元初大學者元好問寫《豐山懷古》,有‘’炎精昔季興,臥龍起隆中‘’之句,句中的隆中即指南陽臥龍崗(豐山位于南陽北郊白河畔,為南陽九架孤山之首、文化名山)。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入口‘’
千古人龍‘’牌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指的是東漢末年諸葛亮結(jié)草為廬躬耕于南陽宛城西臥龍崗(亦稱南陽隆中);著名的《草廬對》(《隆中對》)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
(《漢
之南都,時勢英雄》史學大家史念海、王子今、劉慶祝、王震中認為東漢南都宛城——今河南南陽,具備產(chǎn)生一代名相諸葛亮的政治土壤)

襄陽人說襄陽隆中是躬耕地,是因為后世襄陽說者把習鑿齒‘’號曰‘’的亮家隆中禿嚕(附會)成諸葛亮躬耕地,與南陽臥龍崗打起了嘴皮官司,無休無止,爭扯數(shù)百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經(jīng)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的第23課和第24課分別是《隆中對》和《出師表》。所收《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課文對“隆中”的注釋由“隆中,山名,在現(xiàn)在的湖北襄樊!毙薷臑椋骸暗孛,一說在現(xiàn)在湖北襄樊,一說在河南南陽”;而《出師表》對“南陽”的解釋也由最初的“南陽,郡名,在現(xiàn)在的湖北襄樊一帶”修改為“地名,諸葛亮隱居地隆中當時屬南陽郡!獡Q言之,這個“隆中”新注釋也是兩地說,并不特指今襄陽隆中。而北師大版語文課本對‘’南陽‘’的注釋始終為‘’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綜合兩家出版社中學課文對‘’南陽‘’、‘’隆中‘’的注釋,今河南南陽權(quán)重已占到3/4。個別襄樊網(wǎng)友無視此明確事實,仍拿上世紀90年代某地運作勾兌的‘’專家結(jié)論意見‘’誤導網(wǎng)友,其行猥瑣、其心可誅。

(川大博導呂一飛應(yīng)邀撰文力挺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妄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自《隆中對》,張冠李戴,堪稱學界經(jīng)典)

某地在躬耕地爭議中吃相難看‘’撈過界‘’,被公關(guān)、‘’充值‘’已變成某些支持襄陽說學者揮之不去的負面標簽,F(xiàn)在在網(wǎng)上為古隆中搖旗吶喊的只剩下被丁潘之流過度洗腦、抱殘守缺的某地吃瓜群眾。

(諸葛躬耕地,山水南陽城)

探討歷史,關(guān)注望峰鳶,謝謝大家。

4

首先,說說叫隆中的地方,從古到今,只有一個。到目前,還沒聽說過有另外一個叫隆中的地方。即為現(xiàn)在湖北省襄陽市,史記為諸葛亮隱居地,2019年秋季新版教科書亦有注解。

另外,依“躬耕於南陽”,河南南陽市也有一個與諸葛亮有關(guān)的地方,叫臥龍崗。

隆中與臥龍崗在地理上并無異意。但總有些歷史文化學者將兩個地方混為一談。

我不知道你問的是湖北襄陽隆中,還是河南南陽臥龍崗。

這兩個地方,作為山東瑯玡人的諸葛亮都曾到訪過,呆過一陣子;另外其還去過荊州、赤壁等多個中國城市。

諸葛亮也被后人尊稱為智圣。

5

南陽臥龍崗的沫黑文人們,在“南陽宛城臥龍崗”這一紀念性建筑,無法憾動、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古南陽鄧縣隆中”--是諸葛亮故居,這一國家層面認定,史學界共識,鐵打的史實之后,又打起歪主意。要把“古隆中”從襄陽城西搬遷駕接南陽臥龍崗身上,說“南陽臥龍崗”就是襄陽的古隆中。見過臉厚的沒見過這么厚,真是應(yīng)了那句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這些噴子們大概是忘記了,“隆中”是在漢水邊。

這些噴子們大概是忘了,漢末戰(zhàn)亂年代,年少的諸葛亮是隨他叔父諸葛玄、千里迢迢、專程去襄陽城 投靠劉表這一史實!而并不是去宛城(南陽郡治)投靠張繡或曹操這一淺顯、基本事實!《漢晉春秋》、《咨資通鑒》等眾多史籍明確(記!是明確記載)記載,諸葛亮到襄陽之后,其家在“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叫做)隆中。”因轄地變遷,今“隆中”已不屬于南陽而屬于襄陽,噴子們就開始亂噴了?!

如果“隆中”在宛城,噴子們,是不是諸葛亮在荊州治所--襄陽城見完劉表之后,再北行三百里,跨過劉表、曹操的軍事分界線,一個人無依無靠回到戰(zhàn)亂頻頻的 曹操 的地盤--宛城(南陽郡治)來種一塊地?諸葛亮即然到襄陽城后,卻不住在襄陽城附近(南陽鄧縣、隆中)的家,卻要去曹操的地盤宛城住?歷史依據(jù)在哪?

到底是諸葛亮腦子有問題,還是噴子們?yōu)榱藸広A,已經(jīng)不擇手段在胡扯了?

6

諸葛亮在哪里躬耕,誰說了都不如他自己說了算!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諸葛亮又說“操...困于南陽”,難道諸葛亮眼里有兩個南陽嗎?毫無疑問,襄陽隆中根本就不是諸葛亮躬耕地!

7

古隆中到底在那里,要說清楚它的來龍去脈還是回到躬耕地上來,是先有躬耕地后有隆中,諸葛亮出師表敘述(躬耕南陽三顧茅廬)到晉朝才有隆中記載,隆中是隆起的地方,南陽臥龍崗是平原隆起的高崗才適合隆中面貌,襄陽本來是山,隆什么,在后來襄陽人習鑿齒敘述(亮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真隆中何用號曰,此后才有爭議,也就是隆中對,以后有人說(草廬對)也就是(隆中對)內(nèi)容一樣,但是(草廬對)是諸葛亮自己敘述,而(隆中對)是后人敘述的起碼把諸葛亮敘述改了,后人不管怎么記載歷史,只要是記載諸葛亮的應(yīng)以諸葛亮敘述為主,不應(yīng)另起爐灶把諸葛亮敘述更改。后人敘述在多也不如諸葛亮自己敘述。

8

整天吵球的啥?諸葛亮自已都說在南陽種地了,你們都木看見?難道活人像你們一樣都是憨家伙。爭死人的地盤,別吵了,看把你們能的。

9

自古以來史書中明確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就是今天的襄陽隆中。

  • 正史《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呤,注《漢晉春秋》云:“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可見史書中關(guān)于隆中的位置有明確的地理標記,那就是“襄陽城西二十里”。此后這一表述被所有歷史學家接受并廣泛引用。

  • 南北朝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說:“沔水又東徑隆中,經(jīng)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云: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zhèn)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沔水)又東徑襄陽縣北。”

這里北魏的地理學家進一步明確了隆中的方位,即在漢水以南,襄陽縣以西。
  • 南北朝蕭梁鮑至《南雍州記》曰:“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云宅西有三間屋,基址極高,云是孔明避水臺。先有人姓董居之,滅門后,無復敢有住者。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今宅院見在。“

南梁鮑至的記錄再一次表明諸葛亮故宅所在地隆中,就是習鑿齒為宅銘的"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鄧縣隆中。"

  • 唐《晉書·習鑿齒傳》記載,習鑿齒從滎陽太守任上回襄陽后,給桓溫之弟醒桓的秘信中說:“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風雛之聲……

正史《晉書》收錄習鑿齒的詩文,提到隆中在襄陽城西,所以才有“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梢娬分兴涊d的隆中都是指“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鄧縣隆中。”

  •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 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

唐代宰相親自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全國地理總志,證實了萬山為南郡和南陽郡的西部分界。雖然這里沒有提到“隆中"這個名詞,但是提到“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其實就是正史中“隆中”的所在地。


唐代以后“隆中”多次被各種史料記載,并有都有明確的地理標識。

  •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四?襄州》)說:“又曰襄陽西北十余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襄沔記曰晉永興中,鎮(zhèn)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于隆中諸葛故宅立碑表廬,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 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蜀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笆裰T葛亮居隆中躬耕,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 北宋王洙撰《分門集注杜工部詩》注引“漢晉春秋曰: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北宋莊綽撰《雞肋編》“今州城(襄陽)在峴、萬兩山之間,劉景升墓在城中,蓋非古所治也。峴山在東,上有羊叔子廟。萬山在西,元凱祠在焉。去三顧門四里山下乃王粲井,石欄有古篆刻,今移在州宅后圃。過山十余里,即隆中孔明故居之地,亦有祠,其前小山名作樂,相傳躬耕歌梁甫吟于此。

  • 郭知達注《九家集注杜詩》“遺廟丹青古,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弊⒃唬毫良矣谀详栔嚳h,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南宋鄭樵《通志》說:“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余里,號曰隆中,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

  • 南宋蕭!独m(xù)后漢書.諸葛亮傳》:“玄卒,遂家于南陽隆中。”“始亮在隆中,以管樂自許!薄澳详柭≈,漢晉春秋曰: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隆中!

  • 元代《大元一統(tǒng)志》記載:“隆中,漢晉春秋云: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葛井,在襄陽路,荊州記:諸葛亮宅有井……三顧門,在襄陽路,諸葛亮云: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 《大明一統(tǒng)志》襄陽府《山川》條說:“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于此……隆中書院,在隆中山。蜀漢諸葛亮嘗寓此,后人因建廟祀亮,元改為書院。”又《古跡》條云:“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臺。因昭烈三顧亮于草廬,有三顧門。”

  • 《讀史方輿紀要》《襄陽府·襄陽縣》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諸葛武侯隱此!

  • 《大清一統(tǒng)志》襄陽府《古跡》條:“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劉備三顧亮于草廬之中,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陽縣西二十里。諸葛亮家于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h志:山畔為草廬山,半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數(shù)人,下為躬耕田!


除了史料記載外,歷代還有許多官方、民間到隆中祭祀、參觀、憑吊的記載。

  •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駐守襄陽的鎮(zhèn)南將軍劉弘來到隆中憑吊諸葛亮故宅,觸景生情,遂命陪他一起到隆中的鎮(zhèn)南參軍李興寫了一篇《祭諸葛丞相文》,這便是有史記載以來襄陽隆中第一塊紀念諸葛亮的碑文。正史《三國志》記載:“《蜀記》曰:‘晉永興中,鎮(zhèn)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諸葛)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椽李興為文!

  • 東晉時期,隆中諸葛亮故居已得到重修,并興建了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武侯故宅銘》,并明確記載“諸葛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唐宣宗大中年間,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治所在襄陽)李景遜維修隆中武侯祠,并立“蜀丞相諸葛公碑”,碑文由李景遜撰,無名氏篆額、碑的背面刻有唐代進士、中書舍人(朝廷內(nèi)負責撰擬詔旨的高級屬官)孫樵寫的《刻武侯碑陰》碑文。南宋《輿地碑記目》記載:“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李景遜撰,今在隆中!
  • 唐代末年,唐昭宗李曄將諸葛亮從武侯改封為武靈王,改隆中武侯祠為武靈王廟。南宋《輿地碑記目》記載:“改封諸葛亮武侯靈王廟記,唐光化五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碑今在隆中!
  • 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靈王學業(yè)堂竣工,并刻碑紀其事。碑文由天福間襄州節(jié)度使安從進的觀察判官李光圖撰寫。《復齋碑錄》載:“《臥龍山武靈王學業(yè)堂記》,李光圖撰天福三年記碑,在于襄陽之伏龍岡”。
  •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家曾鞏在襄州(襄陽)為官時,去隆中拜祭諸葛亮,寫了《隆中》詩“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
  •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從湖北荊門去開封,路經(jīng)襄陽游隆中,寫下了著名詩篇《萬山》:“西行度連山,北出臨漢水。漢水蹙成潭,旋轉(zhuǎn)山之趾。禪房久已壞,古甃含清泚。下有仲宣欄,綆刻深容指;仡^望西北,隱隱龜背起。傳云古隆中,萬樹桑柘美。月炯轉(zhuǎn)山曲,山上見洲尾。綠水帶平沙,盤盤如抱珥。山川近且秀,不到懶成恥。問之安能詳,畫地費簪箠。”從此“古隆中”之名就流傳開來。

  •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南宋朝庭賜隆中諸葛亮廟“英惠廟額并加仁濟號”。據(jù)南宋《輿地紀勝》記載:“諸葛威烈武靈仁濟王廟,在襄陽縣伏龍山,唐光化五年封武靈王。乾道四年被旨以感應(yīng),賜英惠廟額加號仁濟。李廌有詩云:夘金運徂徃,孔明隱隆中。又云:向非三顧重,自首田舍翁!
  • 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公元1189年),四川陽安進士、顯謨閣直學士劉光祖奉詔從四川到臨安(浙江杭州),專程繞道襄陽,拜謁隆中諸葛故居,撰寫了《祭諸葛亮文》。
  • 金朝李俊民在《莊靖集》中記載“隆中,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二十里......三顧門,世傳襄陽水西門為三顧門。先主自此三往見武侯。”
  • 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公元1368年),廣德寺書院遷至隆中稱隆中書院。
  • 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隆中十景”形成。成化初年,荊南道觀察使吳綬維修隆中,增建了供有劉備、關(guān)羽、張飛塑像的“三顧堂”。吳綬和大將王越先后作過“隆中十景詩”,并收錄于《明萬歷襄陽府志》和《黎陽王太傅詩文集》。
  •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批準重建隆中武侯廟,并御賜廟額“忠武”及春秋祭祀。
  •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并拔款維修古跡,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臺等并立碑。


  • 1964年,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政務(wù)院副總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的郭沫若,為襄陽古隆中題詞:“諸葛草廬”“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薄爸T葛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yè)自見,蓋時會使然。茍?zhí)樟铍H遇風云,未必不能例桃花源實現(xiàn)于世。如武侯終身隱逸致力于詩,諒亦不遜于陶令也!

  • 1965年1月,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董必武,為襄陽古隆中題寫楹聯(lián):“臥龍遺址”“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薄叭欘l頻天下計,一番吾對古今情。

  • 1986年12月8日,《國務(wù)院批轉(zhuǎn)城鄉(xiāng)建設(shè)環(huán)境保護部、文化部關(guān)于請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國發(fā)[1986]104號” 認定了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居”。

  • 1999年5月27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親臨襄陽隆中參觀,并題寫的“古隆中諸葛亮故居”碑文,現(xiàn)碑就在隆中。


南陽歷代地方志也認定諸葛亮躬耕地“隆中”在今天的襄陽。

  • 明嘉靖《鄧州志》說“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于隆中。本傳徐庶見備于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于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清乾隆《新野縣志》說“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于隆中……諸葛亮字孔明,本瑯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 清光緒《南陽縣志》 說:“考三國志亮隨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水經(jīng)注謂沔水經(jīng)亮舊宅是也……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是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南陽府城西五里,臥龍岡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隆中)實在其界故也!

  •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說:“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lǐng)有南陽郡。亮家于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蓋秦以襄陽隆中為南陽郡也!

  • 1985年由河南省政府組織編纂的地方志《河南風物志》說:“(諸葛亮)在襄陽西隆中結(jié)茅隱居,他躬耕壟畝,攻讀史籍……漢室后裔劉備三顧茅廬于隆中……孔明遂離開隆中,佐劉備攻伐中原……人們知道,湖北襄陽古隆中為孔明隱居躬耕之所……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很明顯,這里所說的南陽系南陽郡,并非今日之南陽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陽建祠以祀。”

  • 1976年5月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編寫的《諸葛亮小傳》一書指出:“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諸葛亮在這里度過了十個寒暑……小小的隆中實際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所以他自稱‘躬耕于南陽’!

  • 1979年南陽市博物館在臥龍崗武侯祠門前出售的導游性小冊子《武侯祠簡介》說:“諸葛亮隱居在南陽的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從此他就離開隆中輔佐劉備……(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后部的茅廬……等,是后人根據(jù)諸葛亮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筑物”。


綜上可知,以上各種史料都明確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就是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鄧縣隆中,即今襄陽隆中。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