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首先說明一下,唐朝時期,具有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兩座行宮,兩都均有李唐太廟和天子行宮,故唐為兩都制,不分主次。
洛陽城簡介:
洛陽是中國有史以來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時稱“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nèi)無并雄”。洛陽素有“九朝古都”之稱,為帝王之州、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武周、唐(后期)、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二個王朝在此建都,時間長達(dá)近1000年。
武則天定都洛陽:
因為唐是兩都制,洛陽、長安都是都成,武則天登基做了皇帝以后,改“唐”為“周”,定都在洛陽,名義上不算遷都,而應(yīng)該是“定都”。再說由于唐朝時期國土板塊面積的變化,中心也有西安逐漸變化到洛陽,定都洛陽可起到居中而威懾天下的作用。
第一、地理位置重要性
洛陽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西控崤、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關(guān);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故洛陽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這種險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陽具有制內(nèi)御外的優(yōu)越軍事條件,也成為洛陽適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
第二、政治上的重要性
洛陽在政治上對武則天的重要性,還可以從徐敬業(yè)起兵時魏思溫的言論中窺見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業(yè)等以匡復(fù)廬陵王為借口,起兵反對武則天。當(dāng)時,魏思溫建議徐敬業(yè):“明公以匡復(fù)為辭,宜率大眾鼓行而進(jìn),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yīng)矣!
由此可見,武則天定都洛陽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