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年漢獻帝西遷,當時無諸侯來勤王護駕。后漢書: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墻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饑死墻壁間,或為兵士所殺。就是說洛陽殘破,百官都站在灌木和靠在墻壁。各州郡都擁兵自重根本沒人管漢獻帝。大臣們都沒有吃的,官職尚書郎以下的都要自己去找吃的。有的餓死在墻下和讓士兵殺。(我覺得是因為士兵沒吃的)身為漢室宗親的益州牧劉璋、荊州牧劉表、楊州刺史劉繇等人他們在那里?四世三公的袁術袁紹在那里?只有曹操立馬率軍西迎漢獻帝。當時荀彧對曹操講: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曹操此時是想要匡復漢室而已。早在公元192年時毛玠就對曹操進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尊奉天子討伐那些不尊漢室的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部下說的。
漢獻帝到了許昌后對曹操加官進爵,把能給的封賞都給了。下面列下漢獻帝給曹操的封賞:假節(jié)鉞、(代表皇帝行使權力)錄尚書事、(總領朝政)領司隸校尉、(監(jiān)督百官)大將軍(最高軍事統(tǒng)帥,位在三公上),封武平侯(大臣能封的最高爵位縣侯。后漢書郡國志—豫州—陳國—武平)曹操地位在天下諸侯之上,地位可以說是僅次于天子。但是實際上并沒什用處。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總領朝政?監(jiān)督百官?統(tǒng)帥全國軍隊?也就在自己地盤上而已。其實諸侯根本不會聽從的。但明面上諸侯還是會裝一裝的。漢獻帝認為有曹操大漢中興有望。
但漢獻帝到許昌后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漸加深,或者說是帝黨跟曹黨矛盾加深。原因就是爭權奪利。后漢書: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wèi)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自都許之后,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就是說漢獻帝到了許昌后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沒有權力,身邊的近侍侍衛(wèi)都是曹操的人。權力在曹黨那里,漢獻帝身邊的人都非常不滿。當時漢獻獻任伏完為輔國將軍,享受三公的待遇。伏完認為權力在曹操那里,于是不接受。后漢書:建安元年,拜完輔國將軍,儀比三司。完(伏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綬。
當時天下各諸侯擁兵自重,除此之還有黃巾軍和盜賊群盜。(其他造反的百姓)北邊有袁紹、東邊有呂布、南邊有劉表、張繡、袁術、孫策、劉繇、西邊還有韓遂馬騰。還有盤居在各地的眾多小諸侯。漢獻帝不過十五歲的未成年人,曹操能把大權交給漢獻帝嗎?就像周公霍光不也受到別人陷害。當時武王的弟弟們猜忌周公,燕王劉旦和長公主、上官等人狀告霍光。武王的弟弟們聯(lián)合紂王兒子叛亂,劉旦等人密謀先除霍光再廢漢昭帝。還好因為周成王漢昭帝英明他們才沒有成功。三國志:以周公之才,猶有管、蔡流言之變,霍光受任,亦有燕、蓋、上官逆亂之謀,賴成、昭之明,以免斯難耳。
漢獻帝只是一個十五歲的未成年人,那里受的住底下人的讒言。曹操一邊要南征北討,一邊又要小心后方不穩(wěn)。公元196年—公元199年曹操跟呂布、袁術、劉表、張繡、楊奉等人交戰(zhàn),還要面對黃巾和盜賊。有誰考慮過曹操的艱難?于是曹操把那些進讒言的人都殺了。漢獻帝氣的不行于是直接對曹操攤牌。漢獻帝對曹操講你能真正輔助我就該還政于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拋棄了吧或者把我廢了。當時曹操大驚失色,退出后滿身大汗。從此之后曹操不再朝見漢獻帝了。后漢書:操后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原因后漢書也講了: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zhí)刃挾之。我認為曹操的心境開始產(chǎn)生了變化。曹操也許會想:當年不畏死刺殺張讓,為了誰?當年我獨自率軍追擊董卓差點死掉為了誰?當年袁紹等人要另立,我獨自向西為了誰?當年諸侯無一人護駕,只有我率軍前去。為了誰?
公元199年漢獻帝把誅殺曹操的詔書藏在衣帶中讓董承聯(lián)合其他人誅曹。此事后漢書三國志都有記載。也有質疑董承衣帶詔真?zhèn)。資治通鑒的說法是稱受,就是董承自已說的而已。但董承誅曹操真的是為了漢獻帝?為了大漢王朝嗎?在我看不是的,不過是為了爭權而已。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就是董卓余孽的余孽。根本談不上忠君愛國。當年曹操去迎接漢獻帝,董承還率軍阻攔。董承對王子服講只要干掉曹操,他的人馬就歸我們了。根本不用怕他人了。獻帝起居注: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當時曹袁已經(jīng)開戰(zhàn)了,即使讓他們除掉曹操,憑他們能擋得住袁紹。
公元200年正月事泄,董承一黨被誅殺。劉備也是參與了衣帶詔,也許是認為董承等人不能成才跑的吧。曹操誅殺董承一黨后并沒有去追究漢獻帝。至于衣帶詔是不是出自漢獻帝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大戰(zhàn)在即,曹操需全力對付袁紹。如果廢掉或者另立,這對曹操是非常不利的。必競當時還是有不少人忠于漢室。官渡之戰(zhàn)勝利后,曹操也沒有下手。原因在于曹操還需要漢獻帝這張牌。
公元205年后,曹操兼任冀州牧,把大本營遷往鄴城,許昌漢廷成為真正的空架子。自此之后曹操除了在外征戰(zhàn),長期待在鄴城,并不回許昌。公元208年曹操罷免司徒趙溫、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等。曹操罷三公自任丞相并開府,就是為了擁有君權之外的相權。但曹操依然在許昌設置丞相府。曹操把大本營設置在冀州鄴城就是要遠離許昌,要陪植自己的勢力和力量。原因曹操在述志令: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所以要牢牢抓住軍政權。曹操之后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地方并封公、王建國。蕭何故事、封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魏王、設天子旌旗。這些都不是漢獻帝自愿給的,是曹操及其部下逼迫的。很多人覺得曹操既然能做魏公、魏王,那么魏帝也同樣能做的。曹操就是為了做魏帝做準備。我認為不是的,如果曹操要做早就做了。曹操做這些事其他就跟任冀州牧、丞相開府是一樣的。就是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曹操當時外有孫劉內(nèi)有帝黨蠢蠢欲動。曹操做冀州牧也好做丞相也好,都是漢廷下面的行政機構。曹操要建立獨立于漢廷之外的行政機構,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將。
公元212年曹操從割河內(nèi)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郡等割了十幾個縣劃歸到冀州魏郡,皆是戰(zhàn)略要地。(魏郡一個郡頂幾個郡)公元213年以冀州十個郡為魏公國,公元216年又進爵為魏王還兼任丞相和冀州牧。稱公稱王后曹操立馬建立魏公、王國行政機構。魏公王國的官員: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襲、衛(wèi)覬、和洽、袁渙、張范、涼茂、國淵、王脩、鮑勛、鐘繇、華歆、王郎、程昱、蔣濟、劉放、孫資、劉廙、傅嘏、桓階、陳群、陳矯、盧毓、和洽、常林、楊俊、高柔、徐邈等。可能很多人對上面的名字大部分都感到陌生。這些人在三國志基本上都是有傳的,占了當時三國志魏志的一半。曹操的諸位將軍也都在魏王國任職,加上這些人幾乎占了三國志魏志九成。所以說大批的人才讓曹操籠絡到魏王國去了。
自衣帶詔事件之后,不斷發(fā)生誅曹事件。公元206年時曹操就把八個漢室諸侯王封國除了,我認為這里面是有陰謀的。后漢書: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北、平原八國皆除。公元214年十月從合肥戰(zhàn)場退軍,十一月就處理了伏皇后等一批人。我對伏皇后的死因是質疑的。因為三國志的說法是伏皇后因為在給父親伏完的信中講漢獻帝對曹操誅殺董承一事不滿。伏完死于公元209年,也就是說這封信至少滿了六年。而獻帝春秋的說法是伏完把信給小舅子看,然后他向曹操告密。曹操忍了六年才下手,這說不通。公元215年曹操從漢中急忙趕回后就殺漢室宗親瑯琊王劉熙。曹操不會無緣無故的殺掉瑯邪王劉熙。雖然史書沒有講原因,我認為這里面也是存在陰謀。后漢書:曹操殺瑯邪王熙,國除。
公元218年正月耿紀與太醫(yī)令吉本、司直韋晃、金祎等發(fā)動叛亂,趁夜攻打在許都丞相府。以圖跟劉備聯(lián)合,當時曹操在鄴城。三輔決錄: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而王(曹操)在鄴,留必(王必)典兵督許中事。事后曹操誅殺救火的百官,曹操認為他們名為救火實為助賊。公元219年九月魏諷、王粲的兩個兒子,劉偉,張泉(張繡的兒子)、宋忠之的兒子等準備起事攻鄴城,因事泄蓋被誅。三國志:太祖征漢中,魏諷等謀反。
這些事漢獻帝即使沒有參與,那些人也都會講奉天子密詔。曹操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傀儡。曹操之所以沒有廢掉漢獻帝,我認為有四個。
不祥:
漢靈帝時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為首并連結豪杰,密謀廢帝另立。他們把這事告訴曹操希望得到支持,曹操拒絕了。理由: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廢立天子是天底下最不詳?shù)氖拢@個觀念可能影響了曹操的一生。
不合算:
曹操要是把漢獻帝廢掉,另立漢室宗親。那還不是換湯不換湯不換藥。一旦袁紹、劉表、劉備、孫權等打著勤王剿賊征討于外,忠于漢室的人在內(nèi)響應,這也是很麻煩的事。再者雖然當時諸侯割據(jù),但諸侯表面還是承認漢獻帝。如果換一個皇帝,那其他諸侯也完全可以照樣弄一個皇帝。當初董卓廢漢少帝而立漢獻帝,袁紹不就是想立劉虞當皇帝。當初曹操也正是因為迎奉漢獻帝,河南、關中紛紛歸附,很多士人因此來許昌。
報恩:
曹操曾講過自己從年輕時抱負和志向,就是為國家討賊建功。能封個侯做個征西將軍就滿足了。愿望就是死后能在墓碑刻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曹操曾說過他讀史樂毅和蒙恬的事跡,常常落淚。因為樂毅離開燕國后投趙國,趙王讓他率軍攻打燕國。樂毅流淚對趙王講:“我對燕昭王就像對大王您一樣。如果有一天我去了別的國家,人家讓我攻打趙國,我也不會去的,何況現(xiàn)在去打燕國”
而蒙恬讓曹操感動的是當胡亥要殺他時,蒙恬沒有反抗。蒙恬當時講:“從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孫,為秦國累 積大功,建立威信,已經(jīng)三代了。如今我?guī)П嗳f,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勢力足夠叛亂。然而我知道必死無疑卻堅守節(jié)義,是不敢辱沒祖宗的教誨, 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寵!
孤(曹操)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曹丕)兄弟,過于三世矣。
畏懼名義:
這里的名義指的是儒家三綱五常思想。所以曹操才說孫權的勸進是想把他放在火爐上烤。當年的王莽就是前車之鑒,世代讓人唾罵。特別是在漢代。
曹操曾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很多人講曹操的意思是讓曹丕稱帝,因為周文王兒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我認為曹操的意思不是這樣的。曹操的意思是講天命如果在曹家的話,我就做周文王好了。因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于殷。周文王終其一生都是商朝臣子,周文王并沒有讓兒子取代商朝。所以曹操也想以漢朝臣子而終。曹操曾說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意思是說周文王已經(jīng)擁有天下三分之二,還是臣服于啇朝,所以周文王的德行已經(jīng)到極至。曹操是想做周文王,至于兒子是不是周武王那也不干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