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命運凄凄慘慘戚戚。有的被殺害,有的被囚禁,有的自殺。

南唐后主李煜被宋俘虜,生不如死,只能借詩消愁,“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字字滴血,句句柔腸。李煜被軟禁幾年后,喝了宋仁宗御賜毒酒凄慘而死。

北宋亡國之君宋欽宗趙桓,靖康之變被金人擄走。囚禁二十多年,受辱而死,一代威儀天子,卻被當作小丑一樣戲謔。趙桓本來身體孱弱加上有病,又不善馬術,卻被逼參加賽馬球,結果從馬上摔下,被亂馬踩死。

大明王朝末代皇帝崇禎,在李自成功破北京時,自縊身亡。這樣也好,免遭屈辱。

東漢亡國之君漢獻帝劉協(xié),雖然命運多舛,但能茍全性命于亂世,自然終老,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劉協(xié)先被董卓劫持,董卓殺了少帝劉辯,立劉協(xié)為皇帝。董卓敗亡后,劉協(xié)又被曹操挾持,當時曹操勢力強大,有取代劉氏天下的野心,然而,曹操并沒有殺了漢獻帝,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 、封建倫理思想根深蒂固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說“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忠于朝廷忠于天子,這是作為臣子的基本道義。

孟子進一步闡發(fā)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狈饨▊惱淼燃壦枷。

西漢董仲舒強化君權神授,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他認為君臣尊卑關系是天道,是永恒的,臣子不能越位。

董卓袁紹敗亡之后,曹操權傾朝野,挾持漢獻帝,但他依然行臣子禮,皇帝依然是象征性的皇帝。曹操一直到死也沒有稱帝,遵循封建倫理綱常。

二 、挾天子以令諸侯

前車之鑒,董卓殺了漢少帝劉辯,沒有落下什么好下場。曹操留著漢獻帝這張王牌,他可以號令天下,召集諸侯。借此增強實力,統(tǒng)一北方乃至全國。因此,留著漢獻帝利大于殺了他。

三 、漢獻帝對曹操夠不成威脅

漢獻帝已是傀儡皇帝,沒有實力,沒有軍權。雖然,漢獻帝兩次密謀除掉曹操,都以失敗告終。曹操斬草除根,把漢獻帝身邊的重要人物都殺了。漢獻帝心恢意冷,回天乏術了,只好茍且偷生。

四 、曹操重名節(jié),不想遺臭萬年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而臣弒君,卻是大逆不道。曹操不想晚節(jié)不保,亂臣賊子的罵名被載入史策,一代梟雄身敗名裂,不值得。天下已經(jīng)是曹氏的了,漢獻帝只是名義上的天子。作為英雄何必去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

五、 曹操把三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伏皇后被廢之后,立曹節(jié)為皇后。曹操成了皇帝的岳父,通過婚姻關系來更好控制和監(jiān)視漢獻帝,也可以外戚的身份干預朝政。曹操既有遠見又有政治手腕,不愧是一代奸雄。

最佳貢獻者
2

曹操不廢除漢獻帝,大致有以下這么幾個原因。

一、漢獻帝仍是曹操手中的一張王牌,更是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依據(jù)!因此對曹操來說,漢獻帝尚有許多可以被利用的價值。利用這塊招牌,不僅可以為曹操爭取到鞏固北方的機會,而且還可以使孫、劉兩家不得不承認,曹操控制下的中央政府的合法性!而一旦漢獻帝被廢,就等于打破了這一局面。即使扶持其他漢室宗親,也沒有漢獻帝那樣的價值!所以,曹操當然舍不得失去這張王牌!

二、曹操一直以漢室忠臣自居,他不可能為出一口惡氣而背上弒君的惡名。而且在名義上漢獻帝是君,曹操雖實力雄厚仍然是臣。因此曹操一旦廢除漢獻帝,幾乎就是在向天下人變相表明:曹操的確有罪,漢獻帝視其為奸臣沒有錯!因為曹操已經(jīng)惱羞成怒了嘛,否則為什么要廢掉皇帝呢?所以,曹操沒有廢掉漢獻帝是正確的選擇,起到了以不不變應萬變的作用!

三、盡管漢獻帝曾經(jīng)密謀除掉曹操,但卻沒有一次能夠成功。而且還隨著漢獻帝及其漢室忠臣的失敗,使得忠于漢室的力量被逐漸鏟除!乃至于到了最后,漢獻帝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孤家寡人!既然漢獻帝已經(jīng)是孤家寡人了,那么曹操還有什么必要拋棄這塊失去了威脅能力的招牌呢?

3

作為東漢末年的梟雄,曹操很有政治頭腦,他打的最大一張王牌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這個天子就漢獻帝,有這塊金子招牌在手,曹操占盡了政治優(yōu)勢,他可以借皇帝的名義發(fā)號施令,無人敢不從。貿(mào)然殺掉漢獻帝,只會令曹操失去人心,得不償失,他才不會干這種蠢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國家朝局不穩(wěn),社會動蕩不安,加上年年干旱導致農(nóng)田顆粒無收,活不下去的農(nóng)民只能揭竿而起,公元184年,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fā)動了猛烈攻擊。


所謂亂世出梟雄,作為官宦世家的曹操很有政治頭腦,他認為自己出人頭地的機會來臨了,他先是被拜為騎都尉,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shù)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這是他鎮(zhèn)壓黃巾軍的第一桶金。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外戚大將軍何進與宦官集團產(chǎn)生了矛盾,為了拉幫結派,雙方都極力拉攏董卓,同年九月,董卓入京,執(zhí)掌朝政,因認為漢少帝劉辯怯懦,改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漢獻帝,并控制了漢獻帝。


而董卓掌握朝政后,行倒行逆施之事,諸多大臣對其不滿,曹操也是其中之一,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但此時的曹操并無多大實力,依附在袁紹手下作為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

公元192年,曹操出任兗州牧,鎮(zhèn)壓青州黃巾軍,他“設奇伏,晝夜會戰(zhàn)”,終于將黃巾擊敗。當年冬天,獲降卒三十余萬,人口百余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這是他鎮(zhèn)壓黃巾軍的第二桶金從此曹操擁有自己的軍隊,并在此后諸侯之間的征伐中,嶄露頭角,勢力越來越龐大。


由于黃巾軍的持續(xù)打擊,東漢政府已經(jīng)名存實亡,漢獻帝劉協(xié)也并非昏庸無能,苦于無人輔佐,當朝大臣人人但求自保,又遇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把弄,又是戰(zhàn)火逃亡,漢獻帝早已成驚弓之鳥,各路諸侯均無視此天子存在,所謂落魄的鳳凰不如雞,這也正是漢獻帝劉協(xié)的寫照。

曹操卻看透玄機,公元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并遷都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

作為東漢名義上的皇帝,漢獻帝并非那么廢柴,他也想重掌朝政大權,恢復昔日榮光,他不甘心作為曹操的傀儡,他也有過抗爭,他總共策劃過3此誅殺曹操,但是天不遂人愿,他的這幾次暗殺計劃均失敗了,曹操沒有對他動手,只是將他身邊的所有親近大臣全部干掉,他只能做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


在曹操控制漢獻帝的這段時期,曹操干了很多大事,以漢朝天子劉協(xié)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nèi)消滅二袁等諸侯割據(jù)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jīng)濟,中原漸趨穩(wěn)定,人民生活安居樂業(yè),這都是曹操的政績。公元213年,曹操獲封魏公,成為北魏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

公元220年正月,一代梟雄曹操病逝在洛陽,安葬于鄴城西郊的高陵,同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漢獻帝降為山陽郡公,公元234年,漢獻帝去世,時年五十四歲,結束了可悲可嘆的一生。

4

漢獻帝雖是傀儡君王,可他代表了漢室正統(tǒng),皇家威嚴,不管諸侯服或不服,想要名正言順的存在,都需要以一紙“天子詔”來確定江湖地位,曹操正用此把控天下,駕馭群雄,如此利器,曹操豈能輕易廢之,雖然,漢獻帝曾密謀殺他,但在天下大勢未定之時,孰輕孰重,曹操心中自然會有考量的。


現(xiàn)在撇開這點不論,換個角度探究,曹操本是權謀之人,不廢漢獻帝,或許還有別的想法。

一 以帝為引,查探天下心

曹操雖出身豪門,但系宦官之后,在天下人眼中仍為"寒族"。社會地位并不是很高,當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只是驍騎校尉之職,根本就沒有話語權,后來利用勤王的機會,把漢獻帝抓在手中,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機會,官職是一路飆升,官至丞相。

可天下人不見得能服氣,就有了“名為漢臣,實為漢賊”之說。出現(xiàn)了史上有名的“衣帶詔”事件:

《三國志·先主傳》說:"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

《三國演義》中的描述,說漢獻帝不能忍受曹操把持朝政,以血寫詔,并縫在衣帶中,詔令眾人殺曹。

但曹操為人相當?shù)臋C警,而且以當時他的勢力,他不太可能不察,所以有可能是,曹操以帝為引,發(fā)現(xiàn)天下對自己不利的人,通過這件事一網(wǎng)打盡。

二 以事立德,籠絡士人心

曹操被人謀刺,按常理論,一定是追查元兇,可是漢獻帝這個最大的策劃人,他卻放過了,甚至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獻帝。所以可以推測,當時,曹操的謀臣多是食過漢祿的世家子弟,且天下士人皆以輔佐漢室為己任,曹操不廢獻帝,正好通過此事,改變眾人對他“奸雄”的印象,以事立德,體現(xiàn)他“仁”的一面,以提高在士人中聲望,籠絡士人心,實現(xiàn)“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愿。

三 以事立威,誅帝復國心

漢獻帝本來手下就沒幾個可靠的人,經(jīng)過此事,僅有的復國勢力都消失殆盡,曹操更有理由加強對他的控制,《三國演義》寫到:”操諭監(jiān)宮官曰:“今后但有外戚宗族,不奉吾旨,輒入宮門者,斬,守御不嚴,與同罪!庇謸苄母谷巳С溆周,令曹洪統(tǒng)領,以為防察。此舉徹底的誅滅了漢獻帝的復國之心,成為曹操的“提線木偶”。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曹操的評價是:“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古之帝王多有權謀之術,曹操本是當世之英雄,能在紛亂詭詐的時代中,雄踞一方,進而平定天下,自然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圖片部分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刪除

5

古往今來,君臣之間權利的博奕屢見不鮮,多少的權臣廢帝自立,多少的帝王削藩罷權,何故?恐永遠都難以解答,或許都是不得以而為之吧!

將軍不造反,副將勸之;皇帝不殺親,大臣勸之。因為副將想扶正、大臣怕?lián)Q代。但將軍也怕皇帝猜忌、皇帝又恐將軍反目。用最通俗的話講:將軍罵,老子打仗你享福;皇帝想,沒我提拔豈能有你……

劉協(xié)的無奈與曹操的奸詐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天子蒙難洛陽,曹操深謀遠慮,充分意識到漢獻帝的巨大價值,于是奔赴千里尋天子,漢獻帝為躲避西涼軍閥的凌辱,無奈隨曹操回到許昌,然而此一去,便再無出頭之日,雖有皇之名卻無帝之權,被曹操牢牢控制在手中,成為一件用來打擊各地諸侯最有力的“武器”,漢獻帝宛如籠中鳥一樣被軟禁著,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

漢獻帝嘗試掙脫傀儡命運,密謀誅殺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于曹操把持朝政,架空天子,獻帝不能親自執(zhí)政,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等,密謀獻帝欲除掉曹操,然而消息不慎泄漏,密謀人員相繼被反殺,就連有身孕的皇后也未能幸免,漢獻帝驚恐不已,在當時來看,曹操若為此事遷怒于他,那么直接廢掉有名無實的漢獻帝也不是無可能,甚至可以說理所當然。

用最通俗的話講曹操的公司是自己開的,只是借用了你劉家已廢棄的這塊招牌而已,他的目的只是想,拉攏那些原本屬于劉家公司的老顧客而己,他隨時都可以重新?lián)Q塊自己的招牌。

曹操為何不廢掉漢獻帝而自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一代梟雄曹操帶著他未竟事業(yè)的無限眷戀溘然長逝。令后世費解的是,曹操戎馬一生,在天下大勢漸趨明朗,各地對手陸續(xù)被消滅,漢獻帝的利用價值日趨消退,曹操為何至死都沒有僭越帝位?

今復加思閱,斗膽做幾點揣測,純個人拙見,若有失真之處,還望眾看客海涵,歡迎指正與點評

1:對漢室還存有敬畏之心!

曹操一生都是以漢臣自居,由其是丞相一職為天下人而認可,就連桀驁不馴的關羽也附和,從孤身借刀赤董,到星夜千里伐董,再到廢墟迎天子,可以看出曹操對漢室還是存有特殊的感情,雖常借天子名義行權利之事,或許這就是亂世中不得已而為之吧。

據(jù)史料記載:漢獻帝曾對曹操講過這么一句話:“愛卿要是愿意輔佐朕,那就輔佐,我也會加倍封賞你的。要是不愿意的話,那就放過我吧!碑敃r曹操聽完這句話后,十分驚訝,好幾天都沒敢上朝,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當時雖政權在握,但廢帝自立還是頗有顧忌。

2:不想背負亂臣賊子的千古罵名!

漢室雖搖搖欲墜,但忠于朝廷的士族并不在少數(shù),弘農(nóng)楊家就是典型的忠漢世族,倘若曹操強行廢帝取而代之,不但得不到到朝中士族的支持,而且自己的宗親權利也會被稀釋,更要坐實“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篡佞罵名,畢竟史書的還是文官來記載的,即使把所有文官全殺光,但百姓的嘴如何去堵?

在他爭奪權力、對外征戰(zhàn)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了百姓的擁戴,一旦廢帝,那他與董卓之流又有何區(qū)呢?

事時,天下人人得而誅之,悔之晚矣。以曹操的智慧,絕對不會給政敵授予把柄,將自己斥為千夫所指的罪人。

3:務實不務虛,志向遠大!

曹操終其一生,牢牢掌握軍權,朝政也全被其控制,而做皇帝在別人眼里或許是夢想,但在他眼里不過是個虛名罷了。

而且他是一個志向遠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輕時即打算建功立業(yè)有所作為,然而3生逢亂世、朝政廢弛,才華得不到發(fā)揮,因而走上了軍閥爭戰(zhàn)的道路。

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統(tǒng)一天下,要做就做全國唯一的皇帝,而不只是偏居一域只做個土皇帝,否則與丞相并無區(qū)別之分,他的這種實用主義還表現(xiàn)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則是不問出身,唯才是舉,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幫助他奠定了霸王功業(yè)。

4:身近黃昏,帝業(yè)只得留待子孫!

曹操雖一生都在為統(tǒng)一天下而奮斗,但實際上也是在為自己的權勢而努力,若說他沒有篡漢稱帝的野心,恐怕任誰都不會相信,從曹操迎獻帝后的一系列政治活動,完全揭露了他并非要真正的“再造漢室”,而是在為自己的帝業(yè)做鋪墊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廢三公、稱丞相,在制度上集權于一身。

建安十七年(212)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漢帝冊封魏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七月建魏國宗廟社稷。

建安十九年(214)魏公曹操位在諸侯王之上。

建安二十一年(216)四月,漢獻帝詔令曹操設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獻帝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待遇與稱帝相同,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

至此六十多歲的曹操離稱帝僅一步之遙,然而奈何年事已高,風燭殘年的他已沒稱帝的必要了,只得將近在咫尺的帝業(yè)留待子孫

總結曹操為人:

無論后世怎么評怎么論,總之,曹操在與漢獻帝君臣博弈的這盤棋上,處理得非常高明,不做天下眾矢之事,不冒天下之大不韙,他已經(jīng)得到了太多的實際利益,他大權在握,生殺予奪,連皇帝都可以操縱,他加九錫為魏公魏王,擁有的已經(jīng)太多,沒有的只是那一頂皇冠而已,無需僭越帝位。

曹操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他是三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屯田迅速恢復了漢末被嚴重破壞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注解《孫子》并編撰了《孟德新書》作為軍事指導書,他的文章詩作氣勢磅礴。然而他的內(nèi)心世界卻是更加的撲朔迷離,或許曹操的內(nèi)心也希望自己以漢室臣子的身份終其一生吧。

6

首先,漢獻帝當時雖然只是個掛名天子,是個地地道道的傀儡,但是這個傀儡對曹操來說卻有大用。

曹操剛撿到漢獻帝時,他的實力并不怎么雄厚。漢獻帝當時雖然失去了天子的權威,但他依然代表著漢朝,代表了當時的合法政府,雖然這個政府當時已經(jīng)形同虛設。

當時天下諸侯都不拿漢獻帝當回事,唯獨曹操看上了這個金字招牌。史書上說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這話說的有點夸張了,但拿漢獻帝當幌子曹操招攬了不少人才。打著漢獻帝的名義,曹操的勢力逐漸壯大。

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殲滅了當時實力最大的諸侯袁紹,實力因而大增。隨后曹操便揮軍南下,意圖將吳蜀兩股勢力一并消滅。但怎料赤壁之戰(zhàn)讓曹操大敗而歸,從此對吳蜀有了陰影。此時漢獻帝對曹操就更有用了,這位代表了正統(tǒng)的漢家傀儡皇帝,成了曹操征戰(zhàn)天下攻城略地的好借口。


曹操雖然名義上不是皇帝,但在當時已經(jīng)有了皇帝之實。曹操愛好自己的名聲,他不想成為受千夫所指的篡位奸臣。已經(jīng)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對于皇帝那虛無縹緲的稱呼沒必要那么較真。

曹操留著漢獻帝,對吳蜀也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曹操雖然被后世稱為梟雄,但根據(jù)史書的記載來看他并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那么邪惡。曹操治理下的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復蘇秩序良好,當時的百姓對曹操應該不是反對和惱怒的。但如果曹操一旦廢了漢獻帝自立,那百姓就該對他另一個態(tài)度了。

雖然漢獻帝曾伙同董承等人密謀除掉曹操,但最后卻以失敗告終。漢獻帝賠了夫人又折兵,但皇位依然牢固。曹操不廢漢獻帝,還有個原因是他覺得漢獻帝不是他的對手。曹操覺得能控制住漢獻帝,并且漢獻帝的存在對他也有用,所以曹操就一直沒有廢了漢獻帝。

但曹操死后,他的兒子曹丕就不一樣了。曹丕接過魏王大位不久就逼迫漢獻帝退位,然后自立為帝。當然,此時曹丕以及魏國都已經(jīng)具備了稱帝代漢的實力。

7

讓一個想殺自己的人在自己身邊,確實有些不妥,但曹操沒有對這個帝位和獻帝有任何想法,即使后來曹丕稱帝,也是以禪讓為名,沒有殺掉獻帝。為什么一直不敢動這位籠中雀?兩個原因。

不敢

曹操能夠快速崛起除了收編黃巾軍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也讓他在實力很弱小,又得罪了袁紹的情況下,慢慢發(fā)展起來。即使是打敗袁紹之后,還是有蜀漢和東吳兩個敵人。他不廢獻帝,劉備和孫權總還是有些師出無名。一旦廢帝自立,那么不僅給了孫劉討伐的借口,就連自己陣營的人心向背也難以預料,對統(tǒng)治直接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而且劉邦建漢以后也曾有過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如果有人以此為由,號令天下,那么他還是不夠強大到能夠對抗整個天下。

不愿

后來曹操遠征烏桓,基本平定北方,國力也是迅速發(fā)展。時孫權斬殺關羽,曹操以獻帝之名封孫權。孫權向曹魏稱臣,修書一封,勸曹操自立大魏皇帝。此時手下群臣也勸曹操。但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茍?zhí)烀诠拢聻橹芪耐跻!?br/>

那么,曹操心中其實是不愿的。因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接受的是儒家正統(tǒng)教育。畢竟獻帝也是正統(tǒng),雖然失勢,但曹操還是認為,出身于宮廷的獻帝始終有帝王之氣,劉姓比曹姓尊貴(除開出身草芥的劉備)。

而且他雖無皇帝之名,卻已有了皇帝之實。沒有必要再去徒增殺業(yè)。

這就是他為什么不對獻帝動手,明明殺他那么簡單。

曹操不是一位君子,但絕不是個小人。他雖然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獻帝還是壽終正寢了。如果他不這樣做,那么亂世中的獻帝不知道會是什么樣。他自始至終都只是漢朝的丞相,說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確實是。但孫劉卻也是自立為帝。不相上下。不捧曹,不污曹。

8

漢獻帝劉協(xié)算是中國古代皇帝之中最悲催的代表人物之一了。原本陳留王當?shù)暮煤玫,結果在董卓專權之后一切都變了。也從董卓開始,漢獻帝劉協(xié)就開始了自己悲慘的皇帝生涯。董卓專權后為了立威,所以直接廢除了少帝劉辯,改尊劉協(xié)為帝。雖然此時劉協(xié)名義上成為了皇帝,但事實上他就是一個傀儡。后來好不容易在王允的設計下搞死了董卓,剛剛體會到當皇帝樂趣的漢獻帝劉協(xié),又碰上了李傕和郭汜作亂,所以漢獻帝不得已再次開始流亡。幾經(jīng)波折之后漢獻帝又再次迎來了希望的曙光,那就是曹操迎奉漢獻帝。

本身漢獻帝把曹操當成了依靠,認為他是漢室僅存的忠臣之一。但事實上漢獻帝很快發(fā)現(xiàn),曹操本質和董卓沒什么兩樣,雖然曹操待他不錯,但曹操依舊還是把他當成了一個傀儡。此時的漢獻帝已經(jīng)長大成人,不像當年是一個小孩子不敢反抗,所以漢獻帝就和國舅董承商量著暗中聯(lián)合一些忠于漢室的臣子刺殺曹操。雖然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人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刺殺曹操。但真正漢獻帝親自策劃的針對曹操的計劃,就只有衣帶詔這一次。

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董承在接受衣帶詔后,暗中聯(lián)絡了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議郎吳碩等同謀,決議刺殺曹操。但因為董承的不經(jīng)意泄秘后,衣帶詔事件敗漏,所有參與衣帶詔事件的人盡皆被處死。那么作為始作俑者的漢獻帝,曹操為何沒有對其下手呢?

首先,曹操雖然明知是漢獻帝授意的行為。然而曹操并沒有真憑實據(jù)。雖然曹操殺人也不需要證據(jù),但漢獻帝畢竟是皇帝,哪怕他是傀儡,他也依舊是皇帝。曹操不敢殺漢獻帝,更不敢廢除漢獻帝。曹操私底下可以選擇任何手段來打壓漢獻帝。但在明面上曹操依舊要尊奉漢獻帝。否則曹操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不管是廢除還是殺害漢獻帝,那么就足以證明曹操是亂臣賊子了,袁術什么下場曹操不可能不知道。以當時曹操的實力,他根本沒能力對付全天下諸侯,況且曹操也沒有必要自己背負污名。

更重要的是,曹操十分的需要漢獻帝,需要他的名義去命令號召其他的諸侯。漢獻帝存在,那么掌握漢獻帝的曹操就絕對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曹操費勁吧啦的跑去救援漢獻帝,把漢獻帝帶回許都,其目的不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嘛。有漢獻帝這個人型印章的存在,曹操就可以命令其他軍閥,并且可以分封官職等來挑撥諸侯之間的關系。畢竟大義在曹操一方。如果曹操廢掉了漢獻帝,那么即使曹操重立新君,那其他諸侯也可以找借口說曹操所立之人沒權繼承皇位。由此以來天下諸侯之間形勢會更加混亂,也會更加不可控。所以曹操無論如何也不會廢除或者殺掉漢獻帝。因為根本沒必要,曹操想要報復漢獻帝,那手段多的是。不需要這么極端,而且還沒有任何好處的方式去做。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fā)評論支持一下。

9

漢獻帝是傀儡皇帝,對曹操沒有威脅,廢漢獻帝,會讓曹操背上罵名。

一,董承事件


建安五年(200年),漢獻帝妃子董貴人父董承圖謀除掉曹操,聲稱有漢獻帝的衣帶詔,聯(lián)絡種輯等人,商議除掉曹操。結果被曹操發(fā)現(xiàn),誅殺董承、種輯等人。漢獻帝以董貴人懷有漢室血脈,請求曹操放過董貴人,曹操沒有同意,誅殺了董貴人。

二,伏完事件


建安五年(200年)董承被殺后,漢獻帝妻伏皇后寫信給父親伏完,要求誅殺曹操,伏完沒有答復。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的圖謀泄露,曹操殺伏皇后與其二子(伏完已于209年死去)。

三,傀儡皇帝沒有威脅


漢獻帝圖謀殺曹操的兩次事件,都是由他的女人及娘家的行為,曹操與漢獻帝并未直接發(fā)生沖突,兩次事件漢獻帝女人及娘家沒有兵權,對曹操沒有實質威脅,所以輕易被曹操除掉。

曹操是以復興漢室,誅殺董卓起家,所以曹操身邊有許多忠于漢室的人,比如荀彧,所以曹操不能輕易廢黜漢獻帝。況且董卓就是因為廢殺漢少帝,導致天下群起而攻之。曹操要是廢漢獻帝就會導致曹操集團分裂,步董卓的后路,讓自己背上千古罵名。

四,曹操與漢獻帝是親戚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將三個女兒嫁給曹操。建安二十年(215年),伏皇后被殺后,漢獻帝立曹操女曹節(jié)為皇后。一方面是監(jiān)視漢獻帝,一方面也顯示自己忠于漢室。曹操一生都沒有篡漢自立,說明他不想背上罵名。

總的來說曹操一生以漢臣自居,漢獻帝只是傀儡,沒有軍隊,對曹操沒有威脅,廢了漢獻帝會讓他背上千古罵名。

10

公元196年漢獻帝西遷,當時無諸侯來勤王護駕。后漢書: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墻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饑死墻壁間,或為兵士所殺。就是說洛陽殘破,百官都站在灌木和靠在墻壁。各州郡都擁兵自重根本沒人管漢獻帝。大臣們都沒有吃的,官職尚書郎以下的都要自己去找吃的。有的餓死在墻下和讓士兵殺。(我覺得是因為士兵沒吃的)身為漢室宗親的益州牧劉璋、荊州牧劉表、楊州刺史劉繇等人他們在那里?四世三公的袁術袁紹在那里?只有曹操立馬率軍西迎漢獻帝。當時荀彧對曹操講: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曹操此時是想要匡復漢室而已。早在公元192年時毛玠就對曹操進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尊奉天子討伐那些不尊漢室的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部下說的。

漢獻帝到了許昌后對曹操加官進爵,把能給的封賞都給了。下面列下漢獻帝給曹操的封賞:假節(jié)鉞、(代表皇帝行使權力)錄尚書事、(總領朝政)領司隸校尉、(監(jiān)督百官)大將軍(最高軍事統(tǒng)帥,位在三公上),封武平侯(大臣能封的最高爵位縣侯。后漢書郡國志—豫州—陳國—武平)曹操地位在天下諸侯之上,地位可以說是僅次于天子。但是實際上并沒什用處。代表皇帝行使權力?總領朝政?監(jiān)督百官?統(tǒng)帥全國軍隊?也就在自己地盤上而已。其實諸侯根本不會聽從的。但明面上諸侯還是會裝一裝的。漢獻帝認為有曹操大漢中興有望。

但漢獻帝到許昌后跟曹操的矛盾了日漸加深,或者說是帝黨跟曹黨矛盾加深。原因就是爭權奪利。后漢書: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wèi)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自都許之后,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就是說漢獻帝到了許昌后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沒有權力,身邊的近侍侍衛(wèi)都是曹操的人。權力在曹黨那里,漢獻帝身邊的人都非常不滿。當時漢獻獻任伏完為輔國將軍,享受三公的待遇。伏完認為權力在曹操那里,于是不接受。后漢書:建安元年,拜完輔國將軍,儀比三司。完(伏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綬。

當時天下各諸侯擁兵自重,除此之還有黃巾軍和盜賊群盜。(其他造反的百姓)北邊有袁紹、東邊有呂布、南邊有劉表、張繡、袁術、孫策、劉繇、西邊還有韓遂馬騰。還有盤居在各地的眾多小諸侯。漢獻帝不過十五歲的未成年人,曹操能把大權交給漢獻帝嗎?就像周公霍光不也受到別人陷害。當時武王的弟弟們猜忌周公,燕王劉旦和長公主、上官等人狀告霍光。武王的弟弟們聯(lián)合紂王兒子叛亂,劉旦等人密謀先除霍光再廢漢昭帝。還好因為周成王漢昭帝英明他們才沒有成功。三國志:以周公之才,猶有管、蔡流言之變,霍光受任,亦有燕、蓋、上官逆亂之謀,賴成、昭之明,以免斯難耳。



漢獻帝只是一個十五歲的未成年人,那里受的住底下人的讒言。曹操一邊要南征北討,一邊又要小心后方不穩(wěn)。公元196年—公元199年曹操跟呂布、袁術、劉表、張繡、楊奉等人交戰(zhàn),還要面對黃巾和盜賊。有誰考慮過曹操的艱難?于是曹操把那些進讒言的人都殺了。漢獻帝氣的不行于是直接對曹操攤牌。漢獻帝對曹操講你能真正輔助我就該還政于我,如果不能就把我拋棄了吧或者把我廢了。當時曹操大驚失色,退出后滿身大汗。從此之后曹操不再朝見漢獻帝了。后漢書:操后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原因后漢書也講了: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zhí)刃挾之。我認為曹操的心境開始產(chǎn)生了變化。曹操也許會想:當年不畏死刺殺張讓,為了誰?當年我獨自率軍追擊董卓差點死掉為了誰?當年袁紹等人要另立,我獨自向西為了誰?當年諸侯無一人護駕,只有我率軍前去。為了誰?



公元199年漢獻帝把誅殺曹操的詔書藏在衣帶中讓董承聯(lián)合其他人誅曹。此事后漢書三國志都有記載。也有質疑董承衣帶詔真?zhèn)。資治通鑒的說法是稱受,就是董承自已說的而已。但董承誅曹操真的是為了漢獻帝?為了大漢王朝嗎?在我看不是的,不過是為了爭權而已。董承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就是董卓余孽的余孽。根本談不上忠君愛國。當年曹操去迎接漢獻帝,董承還率軍阻攔。董承對王子服講只要干掉曹操,他的人馬就歸我們了。根本不用怕他人了。獻帝起居注:承曰:舉事訖,得曹公成兵,顧不足邪?當時曹袁已經(jīng)開戰(zhàn)了,即使讓他們除掉曹操,憑他們能擋得住袁紹。

公元200年正月事泄,董承一黨被誅殺。劉備也是參與了衣帶詔,也許是認為董承等人不能成才跑的吧。曹操誅殺董承一黨后并沒有去追究漢獻帝。至于衣帶詔是不是出自漢獻帝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大戰(zhàn)在即,曹操需全力對付袁紹。如果廢掉或者另立,這對曹操是非常不利的。必競當時還是有不少人忠于漢室。官渡之戰(zhàn)勝利后,曹操也沒有下手。原因在于曹操還需要漢獻帝這張牌。



公元205年后,曹操兼任冀州牧,把大本營遷往鄴城,許昌漢廷成為真正的空架子。自此之后曹操除了在外征戰(zhàn),長期待在鄴城,并不回許昌。公元208年曹操罷免司徒趙溫、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等。曹操罷三公自任丞相并開府,就是為了擁有君權之外的相權。但曹操依然在許昌設置丞相府。曹操把大本營設置在冀州鄴城就是要遠離許昌,要陪植自己的勢力和力量。原因曹操在述志令: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所以要牢牢抓住軍政權。曹操之后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地方并封公、王建國。蕭何故事、封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魏王、設天子旌旗。這些都不是漢獻帝自愿給的,是曹操及其部下逼迫的。很多人覺得曹操既然能做魏公、魏王,那么魏帝也同樣能做的。曹操就是為了做魏帝做準備。我認為不是的,如果曹操要做早就做了。曹操做這些事其他就跟任冀州牧、丞相開府是一樣的。就是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曹操當時外有孫劉內(nèi)有帝黨蠢蠢欲動。曹操做冀州牧也好做丞相也好,都是漢廷下面的行政機構。曹操要建立獨立于漢廷之外的行政機構,升拔自己的文臣武將。



公元212年曹操從割河內(nèi)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郡等割了十幾個縣劃歸到冀州魏郡,皆是戰(zhàn)略要地。(魏郡一個郡頂幾個郡)公元213年以冀州十個郡為魏公國,公元216年又進爵為魏王還兼任丞相和冀州牧。稱公稱王后曹操立馬建立魏公、王國行政機構。魏公王國的官員: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襲、衛(wèi)覬、和洽、袁渙、張范、涼茂、國淵、王脩、鮑勛、鐘繇、華歆、王郎、程昱、蔣濟、劉放、孫資、劉廙、傅嘏、桓階、陳群、陳矯、盧毓、和洽、常林、楊俊、高柔、徐邈等。可能很多人對上面的名字大部分都感到陌生。這些人在三國志基本上都是有傳的,占了當時三國志魏志的一半。曹操的諸位將軍也都在魏王國任職,加上這些人幾乎占了三國志魏志九成。所以說大批的人才讓曹操籠絡到魏王國去了。

自衣帶詔事件之后,不斷發(fā)生誅曹事件。公元206年時曹操就把八個漢室諸侯王封國除了,我認為這里面是有陰謀的。后漢書: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北、平原八國皆除。公元214年十月從合肥戰(zhàn)場退軍,十一月就處理了伏皇后等一批人。我對伏皇后的死因是質疑的。因為三國志的說法是伏皇后因為在給父親伏完的信中講漢獻帝對曹操誅殺董承一事不滿。伏完死于公元209年,也就是說這封信至少滿了六年。而獻帝春秋的說法是伏完把信給小舅子看,然后他向曹操告密。曹操忍了六年才下手,這說不通。公元215年曹操從漢中急忙趕回后就殺漢室宗親瑯琊王劉熙。曹操不會無緣無故的殺掉瑯邪王劉熙。雖然史書沒有講原因,我認為這里面也是存在陰謀。后漢書:曹操殺瑯邪王熙,國除。



公元218年正月耿紀與太醫(yī)令吉本、司直韋晃、金祎等發(fā)動叛亂,趁夜攻打在許都丞相府。以圖跟劉備聯(lián)合,當時曹操在鄴城。三輔決錄: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而王(曹操)在鄴,留必(王必)典兵督許中事。事后曹操誅殺救火的百官,曹操認為他們名為救火實為助賊。公元219年九月魏諷、王粲的兩個兒子,劉偉,張泉(張繡的兒子)、宋忠之的兒子等準備起事攻鄴城,因事泄蓋被誅。三國志:太祖征漢中,魏諷等謀反。


這些事漢獻帝即使沒有參與,那些人也都會講奉天子密詔。曹操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傀儡。曹操之所以沒有廢掉漢獻帝,我認為有四個。

不祥:

漢靈帝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為首并連結豪杰,密謀廢帝另立。他們把這事告訴曹操希望得到支持,曹操拒絕了。理由: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廢立天子是天底下最不詳?shù)氖拢@個觀念可能影響了曹操的一生。

不合算:

曹操要是把漢獻帝廢掉,另立漢室宗親。那還不是換湯不換湯不換藥。一旦袁紹、劉表、劉備、孫權等打著勤王剿賊征討于外,忠于漢室的人在內(nèi)響應,這也是很麻煩的事。再者雖然當時諸侯割據(jù),但諸侯表面還是承認漢獻帝。如果換一個皇帝,那其他諸侯也完全可以照樣弄一個皇帝。當初董卓廢漢少帝而立漢獻帝,袁紹不就是想立劉虞當皇帝。當初曹操也正是因為迎奉漢獻帝,河南、關中紛紛歸附,很多士人因此來許昌。

報恩:

曹操曾講過自己從年輕時抱負和志向,就是為國家討賊建功。能封個侯做個征西將軍就滿足了。愿望就是死后能在墓碑刻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曹操曾說過他讀史樂毅和蒙恬的事跡,常常落淚。因為樂毅離開燕國后投趙國,趙王讓他率軍攻打燕國。樂毅流淚對趙王講:“我對燕昭王就像對大王您一樣。如果有一天我去了別的國家,人家讓我攻打趙國,我也不會去的,何況現(xiàn)在去打燕國”

而蒙恬讓曹操感動的是當胡亥要殺他時,蒙恬沒有反抗。蒙恬當時講:“從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孫,為秦國累 積大功,建立威信,已經(jīng)三代了。如今我?guī)П嗳f,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勢力足夠叛亂。然而我知道必死無疑卻堅守節(jié)義,是不敢辱沒祖宗的教誨, 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寵!

孤(曹操)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曹丕)兄弟,過于三世矣。

畏懼名義:

這里的名義指的是儒家三綱五常思想。所以曹操才說孫權的勸進是想把他放在火爐上烤。當年的王莽就是前車之鑒,世代讓人唾罵。特別是在漢代。

曹操曾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很多人講曹操的意思是讓曹丕稱帝,因為周文王兒子周武王取代了商朝。我認為曹操的意思不是這樣的。曹操的意思是講天命如果在曹家的話,我就做周文王好了。因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于殷。周文王終其一生都是商朝臣子,周文王并沒有讓兒子取代商朝。所以曹操也想以漢朝臣子而終。曹操曾說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意思是說周文王已經(jīng)擁有天下三分之二還是臣服于啇朝,所以周文王的德行已經(jīng)到極至。曹操是想做周文王,至于兒子是不是周武王那也不干他的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