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糾正一下題目中的一個小瑕疵,韓信是被呂雉所殺,而非劉邦所殺。劉邦和韓信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劉邦既信任韓信,又猜忌韓信。而韓信既忠于劉邦又看不起劉邦,所以,兩人之間始終是若即若離的關系。那么韓信為什么最后被誅殺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許多人都認為,張良、蕭何、陳平、韓信此四人對劉邦最重要,正是他們的鼎立輔助,才使劉邦擊敗項羽,問鼎天下的。其實實際情況要復雜的多,在我看來,有這么二個人,正是由于他們的幫助,才使劉邦最后破局,擊敗了項羽。他們是誰呢?一個是袁生,一個是韓信。袁生提供了理論,而韓信實現(xiàn)了預想。那么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韓信為什么因此而被劉邦猜忌呢?
當初劉邦出漢中,定三秦,東擊彭城,差點端了項羽的老巢,后來,項羽率領三萬精騎馳援彭城,擊潰劉邦六十萬部眾。雙方于滎陽對峙,長達兩年,誰也戰(zhàn)勝不了誰。
在這個關鍵時刻,袁生給劉邦出計,指出戰(zhàn)勝項羽的策略。袁生對劉邦說:楚、漢相爭已經數年,雙方勢均力敵。而我軍數次被項羽斷絕糧草,攻破城池,形勢很危機。如今之際,想要破局,只有您領兵出武關,在南陽進兵,那么項羽則必然領兵南下攻擊。這樣的話滎陽、成皋的形勢將會得到緩解,然后派韓信北上,攻取燕、趙之地,聯(lián)合齊國。然后您再領兵返回滎陽。這時項羽北有強敵燕、趙、齊,對面有強大的漢軍,這樣的話很快就會被打敗。袁生的計策可行嗎?非常可行。
劉邦立刻按照袁生的建議,兵出武關進至南陽,項羽果然前去阻擊,然后韓信率兵北上,擒魏擊趙,攻陷齊國,成功的實現(xiàn)原先的設想,從大局勢上對項羽形成包圍。而這時韓信另外一面顯露出來,致使劉邦開始猜忌他。
韓信用兵如神,但是性格卻有很大的缺陷,什么缺陷呢?那就是自傲。韓信攻取齊國后,派使者通知劉邦,請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這邊正和項羽打的難解難分,焦頭爛額,韓信不來支援,反而據功請賞,這讓劉邦很惱火。劉邦第一次對韓信產生懷疑,這僅僅是第一次,很快又有了第二次。
劉邦和項羽鴻溝盟誓之后,項羽率軍返回楚國。劉邦趁機尾隨,然后約韓信一起攻擊項羽,結果韓信失約,沒有前來助戰(zhàn)。造成劉邦被項羽擊潰,圍困于固陵。這時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將陳地至大海的全部地區(qū)作為韓信的封地,才搬動韓信前來助戰(zhàn)。而韓信明顯要的更多,為什么這樣講呢?
韓信來到后,直接取代劉邦,成為全軍主帥,布置圍殲項羽的行動,最后成功擊敗項羽。戰(zhàn)役結束后,劉邦立即馳入韓信軍營,奪走了他的帥印,并且取消韓信的齊王封號,改封韓信為楚王。那么劉邦為什么會翻臉這么快呢?
韓信要最高指揮權,明顯是看不起劉邦,他覺得自己歸劉邦指揮,肯定越指揮越亂。而劉邦為了戰(zhàn)勝項羽,暫時將軍權交給韓信,戰(zhàn)役結束后迅速奪走,說明劉邦怕韓信有更大的野心,所以先下手為強。那么既然兩人都幾乎撕破臉皮了,韓信有收斂嗎?沒有。
韓信被封為楚王后,每次出行都要很多士兵相隨。陣勢很大,頗有賣弄富貴的嫌疑。這還不算什么,后來一件事情惹怒了劉邦。什么事情呢?
項羽戰(zhàn)敗后,其最得力的手下鍾離眛沒有投降劉邦,而是偷偷投降了韓信。鍾離眛和韓信是老鄉(xiāng),兩人曾經同時投靠項羽,關系很好。所以韓信處于同情,幾乎是公然的包庇鍾離眛。而此時劉邦正張榜捉拿鍾離眛,韓信卻在這時挑戰(zhàn)王權,私自包庇犯人,劉邦知道后異常憤怒,但是劉邦忍了。
后來,有人誣告韓信謀反,這讓劉邦神經很緊張。劉邦對于如何處理韓信感到很棘手,韓信功高,但是自傲。所以唯一能合理處置他的方法只有是打壓和限制。于是劉邦采取陳平的建議,假裝巡幸陳地,在云夢澤將韓信抓住。到達洛陽后,沒有審理,直接判了降職,降為淮陰侯。
韓信這時才醒悟,劉邦忌憚自己的實力,所以才如此對待自己。韓信很寒心,于是從此稱病不再上朝。韓信恥于和周勃、灌嬰等人同為諸侯,連對他十分尊敬的樊噲也是嗤之以鼻,覺得和他們交往很失身份。慢慢的,許多人開始叛亂,韓信既擔心自己被誅殺,也擔心被劉邦再次降職,于是開始考慮反叛。那么韓信是如何行動的呢?
陳豨被劉邦封為鉅鹿太守后到韓信處拜別,韓信拉著他的手進行策反。韓信說:你所守衛(wèi)的地方巨鹿非常重要,精兵匯集,劉邦肯定會猜忌你。別人說你謀反,劉邦一開始肯定不會相信。但是說第二次劉邦就會起疑,等說到第三次劉邦必然會大怒而殺了你。
其實劉邦就是這樣的人,耳根子軟,猜忌心強。因此,陳豨擔心自己的處境,遂決定和韓信聯(lián)合,發(fā)動叛變。兩人決定,由陳豨率兵在外造反,韓信在內奪取京城,內外夾擊,取代劉邦。后來,陳豨依約起兵,這邊韓信也加緊謀劃,誰知道出了紕漏。
韓信本計劃釋放宮奴,然后率領他們襲擊呂雉和太子,占據京城。誰知道韓信的一個手下得罪韓信,被韓信囚禁。他的弟弟為了救哥哥,將韓信的計劃泄露給了呂雉。呂雉感到形勢危急,于是找蕭何商量對策。
后兩人定下計策,派人假傳劉邦已經擊潰了陳豨,然后在宮里舉行宴會慶祝,邀請韓信前來。為了能騙過韓信,蕭何親自給韓信寫信邀請,韓信不知道情況,赴約,于是被呂雉當場緝拿,然后誅殺。
所以,韓信之死跟劉邦有關,但不是劉邦動的手。依照劉邦的性格,他會將韓信的職位一降再降,或者囚禁起來,應該不會殺了韓信。因為如果想殺,劉邦早就殺了。而呂雉不一樣,韓信想動手解決呂雉,而呂雉也 不是善茬。逮住韓信就地斬殺,不留一絲余地。這就是呂雉后來能夠取代劉邦,震懾諸侯的原因。
最后正面回答問題,韓信功高被劉邦所嫉妒,但是劉邦礙于韓信的功勞,沒有要殺他的打算。韓信卻怕劉邦誅殺他,先動手發(fā)動叛變,被呂雉及時發(fā)現(xiàn),隨之被誅殺于未央宮。韓信可憐嗎?不可憐,不懂得功成身退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最終原因,而張良則聰明的多。所以韓信死的不冤,大家就不要為他鳴不平了。
本回答獨發(fā)于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