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謝邀請:

寧古塔沒有塔,寧古塔是滿語,寧古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個。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傳說,曾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寧古塔因此而得名。

寧古塔在今天的黑龍江省寧安縣,在清代卻是讓人聽了會嚇得睡不著覺的地方。它就像是一個魔咒,多少人寧愿死,也不到寧古塔。

死雖然可怕,但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寧古塔,卻是個讓人生不如死,想死又死不了的神奇地方。

喜歡看清代影視劇或《清史》的人,常會看到這樣一句話,發(fā)放到寧古塔。寧古塔,在清代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被流放的犯人,多因政治案件或文字獄。這里,是流放者的地獄。

清朝時,東北雖然是滿族的興旺

之地,但除了沈陽等少數(shù)城市,鐵嶺除外,其它地方實在荒涼的很,。據(jù)《 研堂見聞雜記》記載,寧古塔當時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這里環(huán)境惡劣,氣候 異常,寸草不生,五谷更無法生出,人跡罕至,但是經(jīng)?梢钥吹嚼匣,狗熊等珍稀動物的身影。

從北京到寧古塔,從地圖上量一下,就知道是不遠的距離,東北天氣,你懂得。你是被流放,不是去渡假和戶外運動,你的交通工具,不是汽車,而是兩支腳,路上很艱辛,可想而知。,

有些人甚至還沒有走到寧古塔,就成了老虎和狼的攻擊,或成了老虎,豺狼腹中美味。據(jù)說,當?shù)厝藧夯枇耍矔蔀槭橙俗濉?br/>
九死一生到了寧古塔,是否可以念一聲阿彌陀佛了?別急,”流放寧古塔”后面還有

一句話:”給披甲人奴”。被流放的人是以奴隸身份到這里的,馬上就會分。主人一一被甲人,也就是兵。

女人被槽蹋,男的被殺可做沒有任何自由的苦力,有的被換馬,有的女人被賣到妓院,人間的悲劇,每天都在這里重復上演。

據(jù)統(tǒng)計:清代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總數(shù)在150萬人以上。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很少有貧民百姓,絕大部數(shù)是江南文人,名士官員。

可想而之,他們當中有多少賈寶玉,唐伯虎式的公子,才子,有多少林黛玉,薛寶釵式的嬌小姐,因 言語!、獲罪,或受株連而到了這鳥都不愿飛過去的苦寒之地,他們吟詩作別,享受安逸慣了,怎么過得上這種生不如死,還要飽受精神上的屈辱的生活。

因此,很多人即使九死一生到了寧古塔,也因為受不了這種與之前生活天壤之別的折磨,早早地死去。因此寧古沒有塔,這就是清朝人死都不愿意在那里的原因。

最佳貢獻者
2

寧古塔并不是一個塔的名字,而是從滿語音譯而來的地名,“寧古”在滿語中是“六”的意思,“塔”則是“個”的意思,因此寧古塔如果從滿語直譯的話就是“六個”的意思。據(jù)說寧古塔是清皇室祖上的龍興之地,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曾經(jīng)命名此地為寧古塔貝勒,因為他的六個兒子曾經(jīng)居住在這兒,后來簡稱為寧古塔。寧古塔地址偏僻,在遼東的極北之地,距離當時的京城大概有七、八千里的距離,在古代也可以說是相較于嶺南的偏僻而更加荒無人煙的極北了。

清朝初年的時候,寧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受管轄于吉林將軍,雖然是龍興之地,但是成為了當時朝廷的流放囚犯的主要地點之一。根據(jù)清朝對于流刑的嚴格規(guī)定,當時根據(jù)遠近距離將流放氛圍三到四個等級,而寧古塔在當時就是最高級別的流刑,即4000里(極邊和煙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丁酉科考案中的吳兆騫以及許多的歷史名人都曾經(jīng)是這里的流放犯。

清朝人不愿意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原因其實可想而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地遠、艱苦為奴為婢、重罪。

其一就是路途遙遠。對于古人來講,流放不是說人把犯人運到目的地,讓他們服役就好,而是要讓犯人親自步行到那里,這樣才達到了懲罰的目的。往北走,尤其是這種極寒之地,一路上路過的很多地方也是寸草不生,或者就是遇到野獸出沒,據(jù)說很多人半道上就死掉了。清朝也曾因為經(jīng)常有犯人被凍死而改換流放的月份。其次就是,即便到達了目的地,也并不是去坐在監(jiān)獄里面就成了,而是要從事極重的勞動,或者為奴或者就是做苦力,三餐也并不保證“營養(yǎng)”。當然,也有一些文人到了當?shù)厥艿搅藘?yōu)待,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整體的流放犯生活的質量就很好。最后就是,一般流放到寧古塔已經(jīng)是清朝最高的流放級別了,這樣的大案子往往也會牽連眾多,所以人們對流放寧古塔也一直都心懷畏懼。

寧古塔現(xiàn)在歸屬于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這是在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中所規(guī)定的。

3

寧古塔沒有塔,這只不過是個地名,但很多人因為不了解這個常常覺得寧古塔是個有塔的地方,其實是有點想當然了。



很多人因為看清朝電視劇對寧古塔很熟悉,因為皇帝在懲罰罪犯的時候常常說一句話:發(fā)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遇赦不得返京。



說實話這個懲罰其實還是挺嚴厲的,清朝時候寧古塔為戍邊苦寒之地,現(xiàn)在位置在黑龍江一帶,東北大家知道,冬天奇冷無比,現(xiàn)在人有了空調暖氣等,所以那里的人生活得很好,但在古時候哪有什么取暖的方法,加上去那的都是罪犯,皇帝就是讓你去那受罪的,因此即便有棉衣火炭也不會給你用,因而去那的罪犯是吃不好,睡不好,忍饑挨餓的,很多人因此凍餓而死。



另外與披甲人為奴,所謂的披甲人,就是戍邊的士兵,寧古塔與當時的沙俄接壤,因而駐扎有軍隊,所以給披甲人為奴,就是給那些當兵的當奴隸,奴隸是什么待遇大家應該很清楚吧,張口就罵,抬手就打,還會虐待凌辱,過著牲口一般的生活,而這也是皇帝用意,發(fā)往寧古塔,讓你過上奴隸一般的生活。



還有一點考慮大概是寧古塔乃滿清發(fā)源地,雖然環(huán)境惡劣,但確是龍脈所在,為了保持龍脈的人氣發(fā)達,就必須不斷的派遣一些人去那增添人氣,所以把罪犯發(fā)配到那給滿清的龍脈做點貢獻吧。



由此可見寧古塔真得不是一個好地方,一個人一旦被判發(fā)往寧古塔,那真得是九死一生,如果再加上遇赦不能回京這一點,那這輩子算是完了,下場都將是極其悲慘,好在歷史已經(jīng)過去,現(xiàn)在的寧古塔早已改了名字,那里的人們生活得幸?鞓贰

4

寧古塔沒有塔。

寧古塔是清代統(tǒng)治東北邊疆地區(qū)的重鎮(zhèn)。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范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靠日本海,舊屬吉林管轄。滿語中“六”音“寧古”,“個”音“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就是“六個”。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就是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清朝喜歡把戴罪之人流放到寧古塔,大概有幾個原因:一是當時的寧古塔本身屬于苦寒之地,人煙稀少,生存環(huán)境惡劣;二來寧古塔遠離北京,流放路途已經(jīng)達到了清代對流放距離的最高標準,被稱為煙瘴的四千里;另外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也是穩(wěn)固的大后方,被集中押解到這種地方的重犯折騰不出別的事兒,朝廷放心。

流放到寧古塔的苦,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一,押解途中有多可怕?


“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饑人所啖,無得生也。”也許這個表述夸張了,但在整個流放途中,犯人必須戴著枷鎖,抵達寧古塔后才能打開,可想而知有多慘。如果遇上下雨,木質的枷鎖會變得更加沉重,寸步難行。

路途遙遠,少不了遇上高山密林、懸崖陡坡之類的,行動不便的犯人稍不留神可能就出事。還有一種是舉家都被流放的,那他們的女眷就更凄涼了,靠著三寸金蓮長途跋涉已經(jīng)夠慘,更可怕的是隨時可能會被押送人欺負,生不如死。

抵達寧古塔需要歷時四五個月,不少人根本受不住,在路上就被折磨死了。


二,到了寧古塔怎么生存?


寧古塔常年冰封,著名詩人吳兆騫寫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對于被流放的官員而言,這里遠離京城,曾經(jīng)的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被發(fā)配到寧古塔的犯人,要么成為最低賤的奴隸,好點的也就是去當差。如果是官員或者有名的讀書人,會被安排到驛站、礦山或衙門等地方服雜役,這種已經(jīng)算美差了。想要從寧古塔回到原居地,是遙遙無期難于上青天。

都說長痛不如短痛,也許就是很多人寧肯在出發(fā)前自殺,也不愿意踏上流放之路的原因。

5

寧古塔沒有塔,是座城,清朝的一個區(qū)域。

乾隆初年《大清律例》規(guī)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shù)家止首一家者,伙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fā)寧古塔等處!背恕鞍l(fā)配邊疆”,在清朝歷史劇中,常會聽到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將某某發(fā)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

而這寧古塔的名號也就由此為大家所熟知。那么寧古塔是什么?是一座塔嗎?

寧古塔是一座城,也是清代的一個行政區(qū)域,是當年的省會大城市,甚至是當年渤海國的首都上京龍泉府。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寧古塔滿語意思是“每六個”,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以中原王朝的眼光看,這里屬于偏遠邊疆地區(qū),這里一定是環(huán)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長,簡直不是人活的地方。誠然,如東北其他地區(qū)一樣,這里氣候寒冷,如《寧古塔紀略》里記錄“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向日照灼不消。”

方拱乾曾恨恨的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也就是清朝人不愿來此的原因。

一、清代的人覺得去寧古塔生活太遙遠太艱苦了。清初期的寧古塔去京師以北極遠,土地荒涼,行人視為畏途,還天寒地凍、野獸橫行、人跡罕至、道路崎險。而那些被發(fā)配的人一般從小就過慣了錦衣玉食的好日子,突然身無分文成為了別人的家奴,身份的落差也讓人難以接受。有的文獻中傳說流人未到目的地就可能在路上被“虎狼所食”,或“饑人所啖,無得生也!

二、尤其官員,貶為流人身份,被發(fā)配寧古塔,往往就代表著自己仕途永遠的終結,甚至殃及子孫后代都得呆在這兒。到了這里,財產、功名、榮譽、學識都化為烏有,甚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從當?shù)刈叩贸鰜怼?/p>

流放寧古塔的罪犯以獲罪文人、犯罪官吏等為主,普通百姓也很多,但是在歷史上基本留不下名,從順治開始到乾隆年間封禁滿洲故地,大規(guī)模的流放就有數(shù)十次,直到乾隆之后才開始慢慢減少,逐漸改發(fā)配新疆。

6

寧古塔不是塔,只是滿語的音譯詞,原來是六個的意思,相傳努爾哈赤父輩兄弟六人曾居住于此,故稱此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六祖城至今仍在,在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境內。

清朝時期哈爾濱以南、以東都是寧古塔的轄界,主要就是今天牡丹江一帶,如此風景秀麗、令人心馳神往的好地方為何會成為清朝人的夢魘呢?

在古代,有一種僅次于死刑的刑法叫做流放。統(tǒng)治者為了彰顯仁德,不降重罪的犯人處死,而將他們發(fā)配到千里之外、了無人煙的清苦之地,開墾荒地、種田鋪路,戍守邊疆,既能讓他們勞動改造,又能創(chuàng)造GDP。而寧古塔就是清朝的主要流放之地,被流放人數(shù)高達150萬之眾,且以江南文人、官員為主。

古代不似今天有發(fā)達的交通工具, 千里迢迢,幾個小時就到了。就算有,犯人也不配使用,他們是贖罪之人,得帶著厚重的枷鎖和腳鏈,在士兵的驅趕中,靠雙腳一步步走到寧古塔,從北京到黑龍江又何止千里之遙!

犯人這一路堪比唐僧西天取經(jīng),要歷經(jīng)磨難,虎狼野獸的撕咬、流感瘟疫的肆虐、惡劣天氣的侵襲、看守士兵的毒打都能要了犯人的小命。

能夠活著到了寧古塔,才發(fā)現(xiàn)磨難才剛剛開始。我們都知道東北的天氣,古代的寧古塔絕對是苦寒之地,環(huán)境惡劣,體質不好的人根本活不過那里的冬天。

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是給披甲人奴,披甲人就是駐守寧古塔的士兵,是這里的主人。犯人剛到這里就會被分配到各個披甲人手下做奴隸,聽從披甲人的號令。

奴隸是沒有任何自由的,只是主人的一件物品。女犯人慘遭蹂躪,玩夠就被賣到妓院;男人每日做繁重的苦力,有的會被換馬或是任何主人喜歡的物件。長時間守著這苦寒之地,披甲人心理都有些變態(tài),喜歡虐待犯人,毒殺犯人,就算打死了也不犯法。

這些流放的犯人多是文人、官員出身,因為政治錯誤流落至此,本來體力勞動就很難承受,還有遭受謾罵毒打,精神備受折磨。

有生之年無法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未來只有黑暗沒有光明,這種沒有奔頭的活著比死亡更可怕,所以很多人寧愿死,也不想被發(fā)配去寧古塔。

7

首先要科普的一點是,寧古塔這個地方可沒有塔,只是個地名而已。清朝時期有不少人犯了罪都是要流放去寧古塔的,這些人中有不少的官吏,同時平頭老百姓也有不少,根據(jù)史料記載,清朝時期大規(guī)模的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有十批之多。一直到乾隆時期,這種現(xiàn)象變的比較少了,犯人全都發(fā)配去新疆了。

寧古塔是清朝的一個行政區(qū)域,是滿族人老祖宗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非常的偏遠,環(huán)境非常惡劣,根據(jù)記載來看,此地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長,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不適合人類生活。歷史上曾有人說過,“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看到這里想必很多人也猜測到了為什么清朝的人寧死都不肯來這里了,到了這個地方可謂是九死一生,先不說條件惡劣,如此偏遠的地方,想要順利到達都是非常難的,一路上什么突發(fā)情況都有可能發(fā)生,況且流放之人,之前最起碼都是不缺吃,不缺穿的,突然到了這樣的地方怎么可能受的了。

在寧古塔,九月份便開始下雪,犯人們一年四季都是單衣,棉衣那是癡心妄想,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即使勉強能夠活著,身體也夠嗆了,大多數(shù)流放之人挺不過一個冬天的。所有官員都知道寧古塔的情況,自然是不愿意流放去那里,只要去了那,自己的仕途肯定是完蛋了。

基本上在那里的人,能不能熬過冬天全部都看運氣,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邊境有人入侵,這些犯人們還要充當敢死隊,和對方作戰(zhàn)。清朝之人幾乎都聽過寧古塔的大名,民間管此處叫做,人間煉獄,他們寧死不去也很正常。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8

清朝的影視劇在現(xiàn)代非常盛行,相信看過相關影視的朋友們都會經(jīng)常注意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清朝處罰重犯一般都會發(fā)配前往的寧古塔。

一聽到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xiàn)出一座怪異非常的塔制建筑,最后再加上處罰犯人的作用,所以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是一座塔形的監(jiān)獄。



沒有塔的寧古塔以及寧古塔的意思

但實際中的寧古塔根本就沒有塔,寧古塔是類似于古代新疆和南方蛇蟲橫行之地的犯人發(fā)配重地。

寧古塔的范圍非常廣,主要在現(xiàn)在的黑龍江邊境以及深入西伯利亞的一大塊地方,常年寒冷萬分,一到冬天就大雪皚皚,在那個年代來說,簡直就是一個人間絕境。

寧古塔雖然有三個字,但這卻只是漢語翻譯才出現(xiàn)的三個字,寧古塔在滿人的語言中實際只代表了兩個字,首先寧古就是一個字的意思,在他們的語言中代表著“六”的意思,而塔就是“個”意思,合起來代表的意思就是“六個”。

在滿人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是發(fā)源于寧古塔地區(qū)的,而他們的祖先有兄弟六個人,這兄弟六人聯(lián)手構成了一股很強大的力量,最終在寧古塔地區(qū)打下了一片天地,后來經(jīng)過慢慢發(fā)展,這才構筑出了他們最開始的部落架構。

當時會發(fā)配往寧古塔的主要有兩種人,第一種就是明朝的降兵降將們。

清朝披甲人以及發(fā)配往寧古塔的披甲人

這些降兵降將們身上有著比普通人強上很多的戰(zhàn)斗力,而旗人本身的數(shù)量是極其稀少的。

他們僅以20萬的人口數(shù)量就統(tǒng)治了一個人口將近上億的龐大帝國,因此很多時候他們就遭遇到了兵源不足的尷尬,于是他們就利用降兵降將為他們駐守起了邊疆。

而這些降兵降將們就是影視劇中經(jīng)常會說到的“披甲人”,披甲人的身份在滿清中還是很高的,地位僅次于旗人,當時寧古塔的北方有著許多的俄羅斯人蠢蠢欲動,所以清人就調撥了不少的明朝降兵來到寧古塔充當披甲人。

披甲人的身份有點相當于開墾兵團,他們生活在數(shù)九寒冬的絕寒地區(qū),平常如果有外敵侵擾,他們就會披上盔甲,拿起武器上線迎敵,而如果是在平時沒有戰(zhàn)事的時候,他們就會拿起農具下馬耕田、外出打獵。

如果看過美劇《權力的游戲》的朋友這個時候腦海中可能就會浮現(xiàn)一個詞,守夜人。

(權力游戲中的守夜人)

在漫漫的長冬中,他們以罪人的身份守護起了自己僅存的一絲榮耀,用漫無邊境的痛苦救贖自己的罪過,他們一旦步入此門,將永生永世不得翻身,不過披甲人和守夜人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他們可以結婚生子。

發(fā)配往寧古塔為披甲人們做奴隸的犯人

而除了披甲人之外,當時也會有一些犯下了重罪的官員以及平民百姓們會被發(fā)配到寧古塔。

這些人在待遇上和披甲人是有著很大區(qū)別,他們一旦被定下罪名,在來到寧古塔之后就會變成披甲人們的奴隸,將永生永世的侍奉著披甲人們,除非有特殊情況被皇帝免去罪名,不然終身不得離開。

而在這些為奴的發(fā)配者中,官員文人與平民百姓之間也有著一定的區(qū)別。

當時的寧古塔除了披甲人之外,還有著不少滿清的旗人,他們對有文化的讀書人都是比較尊敬的,所以一般種地、做苦力活的工作并不會讓官員文人發(fā)配者們做。

他們會讓這些有文化的人幫他們管理當?shù)氐氖聞,然后幫他們教他們的子女認字、讀書。

流放寧古塔罪名的恐怖之處

在現(xiàn)代,黑龍江地區(qū)冬天因為白雪、冰塊的美景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前去參觀游覽,所以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發(fā)配寧古塔的恐怖地之處。

首先當時的發(fā)配者們是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因為要受罪的原因,他們只能靠步行的方式通過千里迢迢的趕路前往寧古塔。

而且當時東北大部分是森林地區(qū),他們在穿越這些森林的時候一路上有可能會碰到當時數(shù)量很多的東北虎或者野狼,發(fā)生這些情況的話,他們的生命安危就會遭受到巨大的威肋。

除了野獸的威脅之外,很多人可能都熬不過這千里迢迢的步行,他們一路上供養(yǎng)極為稀少,一旦遭遇到生病的情況,那他們就很有可能會命喪在這半路之中。

所以在那個年代,發(fā)配是要比死亡還要可怕的,因為古人有著很濃的家鄉(xiāng)情懷,一想到要去環(huán)境這么惡劣的地方、走那么遠的路程,死后還不能安葬在家鄉(xiāng),很多人都是會感到頭皮發(fā)麻的。

不過他們可不敢自殺,因為一旦自殺的話就會禍及到家人,所以他們寧愿死在半路也不愿在家中自殺。

流放之法應當可以在今時使用

其實我們仔細想一下,古代的流放是很值得我們現(xiàn)在借鑒的,雖然我們現(xiàn)在的犯人會有各種各樣的體力勞動,但是相比于他們犯下的大惡來說卻是遠遠不足的。

就單單說現(xiàn)在的人販子吧,他們絕對是最不可饒恕的犯罪者之一,僅僅只是關押和勞動我覺得是無法懲罰他們罪惡的。

我覺得古代的發(fā)配可以執(zhí)行在這些人販子的身上,我們可以將他們押赴往西藏高原的邊境哨所上,不給他們提供暖氣,讓他們一年四季都處在嚴寒和高原稀薄的空氣之中,為士兵們做體力鋪助工作,我覺得這個才是最能懲罰他們的方法。

所以說寧古塔是沒有塔的,而對當時的犯人來說,寧古塔是他們寧愿承受死亡懲罰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因為這一路山高水遠只能步行、條件惡劣萬分又遠離家鄉(xiāng),因此他們是寧愿死亡都不愿意去的,不過他們可不敢就這么一了百了,因為他們還有著家人的牽掛,為了家人不受到牽連,他們就必須得按照規(guī)則行事。

9

寧古塔本身是沒有塔的,它的遺址在我國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附近,現(xiàn)在那里已經(jīng)發(fā)展得非常不錯,因此讓人很難明白清朝人為何死也不愿意到那里去。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還是先要了解下寧古塔本身。

寧古塔用滿語分開來解釋,“寧古”指得是“六個”,而“塔”則是臺的意思,據(jù)說當年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的六個兒子便是居住在此,因此在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后,他們便被稱為“寧古塔貝勒”,也可以說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起初,寧古塔是清朝提供八旗兵源、戍邊和軍隊儲備物質的軍事重鎮(zhèn),后來由于清朝將都城遷到北京,地處偏遠的寧古塔逐漸失去了邊防重鎮(zhèn)的重要性。

當然,祖先生活過的地方也不能不聞不問,而寧古塔地處偏遠,天氣苦寒,四季冰封,據(jù)當年曾流放在此的人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總之,是個氣候極為惡劣的不毛之地。

清朝統(tǒng)治者非常聰明,他們將這個地方做為了改造犯人的勞改農場,一是為了讓罪犯們悔過,再者也為了宣傳愛國主義教育,所以直到現(xiàn)在的清宮劇中,皇帝還總會有句臺詞:“發(fā)配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

可見發(fā)配寧古塔一定是非?刹赖氖虑椋宄娜朔胶楦删驼f過:“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為什么他會這樣感慨呢?

歸納起來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從北京到寧古塔要走幾千里,路途遙遠,又是戴枷而行,全靠兩只腳劃拉,一路上風餐露宿,倍受折磨,光是長途跋涉就能把人折騰個差不多,許多人并不是在寧古塔死掉的,而是不堪其苦,在路途中就死掉了;

二、好不容易走到了寧古塔,就要給“披甲人為奴”,所謂“披甲人”就是當?shù)氐鸟v軍,既然是做奴隸,也就是勞動改造,架橋鋪路、開荒種地,什么苦做什么,什么累干什么,總之不要想有安逸日子。再加上居住惡劣,飲食條件也非常差,沒有個好身體在寧古塔是活不下去的;

三、既然活不下去,就想辦法“越獄”,可是寧古塔周圍不是森林就是沼澤,人煙荒蕪,常有虎熊出沒,很有可能還沒逃多遠就迷失了方向,最終不是凍死就是被野獸吃掉。

當時被流放在寧古塔的多是科考大案和文字獄相關的江南大儒或者達官貴人,這些人家庭富裕,自幼便養(yǎng)尊處優(yōu),哪里吃過什么苦,所以在寧古塔這么惡劣的地方,受不住極寒的氣候,再加上水土不服等等原因,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

縱上所述,就明白清朝人為何死也不愿意去寧古塔了。

10

所謂寧古塔,當然不是一座塔。在滿語里頭,“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寧古塔”也就是六個,是滿人的。雖然沒有塔,是在那地界呆著,估計還不如去一座真正的塔里面關禁閉。

寧古塔(滿語:???????,轉寫:ningguta)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zhèn)古城村,是中國清代統(tǒng)治東北邊疆地區(qū)的重鎮(zhèn),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沈陽)以北統(tǒng)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qū)的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中心。——摘自百度百科

現(xiàn)在的牡丹江,說句老實話,也不能算太發(fā)達的地區(qū),而在三百年前,滿清的關禁還沒有開的時候,那里更是一塊地地道道的苦寒之地。

當時的寧古塔,幾乎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那里寒冷,更因為那里處于崇山密林之中,幾乎就是寸草不生而虎豹橫行。零下三四十度的極端寒冷氣候,在那個缺衣少食、缺乏御寒手段的背景之下,許多人根本熬不到冬天就一命嗚呼。

被流放的人都是關內人,很多還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達官貴人、士子儒生甚至是皇親國戚,平時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一到寧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于水土不服或酷寒,能夠存活下來的非常少。

人犯被流放到寧古塔后每天需要進行高強度的勞動,因為派他們來開發(fā)的。平時又缺衣少食,很多人連房子都沒有,只能自己搭個窩棚,簡直生活在地獄一般。

再加上寧古塔山高水遠,距離內地極其遙遠。一路上風餐露宿受盡屈辱,很多人不堪其苦就死在了路上。所以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被流放寧古塔的時候,第一反應并不是收拾東西,而是選擇自殺了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