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刀,以唐刀最具代表性。
所謂“漢劍唐刀”,談起中國刀劍文化,當屬這兩者最具代表性。
在歷史的沿革中,劍被人們賦予了文化氣息,因此地位在百兵之上。但若要說起歷史,刀的出現(xiàn)比劍還要稍早一些,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銅兵器,就是商代的銅刀。
(圖為商代蟬紋青銅刀,長67.9cm,本寬9.0cm,柄長11.4cm,歷經(jīng)三千余年,綠銹未起,鋒銳依舊,是為商代第一刀,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青銅時代,由于銅相對較軟,沒法承受大力劈砍,并且刀的制作需要材料更多,也難以加工刀鋒,因此劍是主流。
到西漢末年,鋼鐵兵器取代青銅兵器。在戰(zhàn)爭中,更注重追求兵器的“易發(fā)力”與“利劈砍”,刀逐漸取代了劍的戰(zhàn)爭地位。
到了唐朝,刀的發(fā)展達到巔峰。
唐刀工藝
唐刀,源于漢朝環(huán)首刀,在外觀上進行了改進。去掉了漢刀的扁環(huán),使得刀身加寬,同時延長了刀柄,使之能夠雙手持握。如此改進,不僅外觀上更顯霸氣,也真正提高了實戰(zhàn)性。
在工藝上,唐刀制作非常精良,采用的是百煉鋼鍛造工藝。將鋼鐵反復加熱、折疊鍛打上百次,使得雜質(zhì)盡出,從而提煉出最精純的鋼。同時,加入獨特的“包鋼”技術(shù),使得唐刀外硬內(nèi)軟,韌性極強。
唐刀的鋼鐵復合鍛造技術(shù)、覆土燒刃熱處理工藝,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唐刀與大馬士革刀,也并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兩種刀。
工藝精良,成本也高。因此,像唐刀這樣的精良兵器,在我國古代也只有唐朝才用得起,畢竟國力雄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唐末“安史之亂”之后,百業(yè)俱廢,百煉鋼鍛造工藝逐漸失傳,直至北宋,冶煉鋼鐵的技術(shù)才逐漸恢復發(fā)展。)
唐刀種類
唐刀,并非一種刀,而是唐代刀具的總稱。
唐朝時期,只有刀,沒有劍。在當時叫做“劍”的,其實也就是唐刀。
“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薄短屏洹
儀刀:
儀刀,象征著身份與地位,主要是儀仗隊或禁衛(wèi)軍所配。
儀刀往往以金銀制成,沿襲漢環(huán)首刀式樣,刀身較長,刀擋有明顯的菱形,刀鞘上雕刻金銀龍鳳等。
在唐懿德太子墓、長樂公主墓的壁畫里,也有佩戴儀刀的侍衛(wèi)形象。
障刀:
唐朝軍隊常用刀之一。
“障刀:蓋用障身以御敵!薄短屏洹
障刀,也是爭議最大的一種唐刀。
一種觀點認為,障刀為短刀,類似于匕首,像是日本刀的肋差,輕便靈活,適用于近身肉搏。一種觀點認為,障刀屬于寬刃,類似于大砍刀。
在此,筆者更傾向于第一種觀點。
橫刀:
唐朝軍隊常用刀之一。
“橫刀:兵士所配之刀。”——《唐六典》
在我國境內(nèi),尚未出土過橫刀,目前僅存在于歷史記載。根據(jù)《唐六典》記載,既然是兵士用刀(士兵、捕快、衙役等所用),那么長度應該與正常的刀劍差不多,與障刀搭配使用,橫刀應更注重于進攻。
在日本博物館正倉院中,收藏有一把金銀鈿莊唐大刀,是日本傳世之寶,正是仿制唐朝的橫刀。
陌刀:
唐朝軍隊真正在疆場所向披靡的實戰(zhàn)刀,嚴禁民間私造、私藏,不可用為殉葬品。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薄短屏洹
與其他刀種相比,陌刀更為神秘,因為它的具體形象至今無法考證。但從“斷馬”兩字,可見陌刀威力。
根據(jù)《太白陰經(jīng)》記載,唐軍一支由一萬兩千五百人組成的軍隊,裝備有槍一萬兩千五百條、佩刀一萬口、陌刀兩千口。由此,可以看出陌刀的價值絕對不菲。
“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shù)人死,賊皆氣懾。”——《新唐書·張興傳》
唐以后,一斤為596.8克,“十五斤”放到如今,也有十八斤。十八斤的刀一劈下去,是什么概念?
根據(jù)《衛(wèi)公兵法》記錄,唐軍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作戰(zhàn)時,距離一百五十步射弩,距離六十步射箭,距離二十步執(zhí)刀沖陣。
大唐陌刀隊,被稱為“如墻而進,所向披靡,敵騎遇者,人馬俱碎!庇纱瞬浑y想象,陌刀的血腥與巨大殺傷力。
唐刀不只是刀
討論唐刀,我們不止是討論它的實用性與工藝水平,我們還應該看到唐刀所積淀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薄秾O子兵法》
之所以說唐刀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刀,是因為唐刀的背后,有一個繁榮強盛的大唐帝國,有一個“萬國來朝”的中華禮儀之邦。
我們在唐刀上,也能找到契合國人的人生觀與哲學觀,不似日本刀的剛烈偏執(zhí),不似馬來刃的辛辣詭異,唐刀的飄逸大度在形制與構(gòu)造上表露無遺,剛則無堅不摧,韌則百折不撓。
說中國刀,當屬唐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