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提到“國家級”的兵家必爭之地,江蘇省徐州市算一個,湖北省襄陽市也會入選,因為襄陽的戰(zhàn)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

咱們國家的地形,大致可分為兩大塊:東部地勢低平(包括一些山脈和丘陵),西部地勢較高(包括一些盆地和谷地)。而襄陽,正好卡在西部山區(qū)與東部平原的結合處。更為要緊的是,咱們國家最大的河流——長江,從西部山區(qū)流向東部平原,襄陽就位于長江以北不遠。長江最大的支流是漢江(漢水),發(fā)源于陜西漢中,向東在平原地區(qū)的武漢匯入長江。襄陽又正好位于漢水的中部,地勢非常險要。

在治世時代,徐州和襄陽等戰(zhàn)略重鎮(zhèn)的重要性,似乎不那么明顯。而當天下四分五裂之時,徐州、襄陽的重要性就突顯起來。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在吞并蜀國之后實力日益強大,已露出要向東滅六國的雄心。六國之中,楚國面積最大,實力最強,但對秦國也不得不采取守勢。楚國的國都在郢(湖北省荊州市區(qū),即名城江陵),如果秦軍出武關,距離郢其實并不算太遠。郢要防備秦軍進攻,最穩(wěn)妥的辦法,就是死守住鄧。鄧,就是現在的湖北襄陽。秦軍出武關之后,必然會沿著漢水谷地東進,而襄陽正頂著漢水谷地的出口。只要楚軍能守住襄陽,就能阻止秦軍殺向郢。古人曾說襄陽是楚都郢的北面門戶,襄陽丟了,郢是斷然守不住的。

公元前279年,秦國大將白起伐楚,在攻下襄陽之后,楚都郢直接暴露在秦軍兵鋒之下。果然,第二年,秦軍入郢。之后,秦國在東方的版圖不斷擴大,不斷壓縮楚國的戰(zhàn)略生存空間。究其根本,是楚國沒有守住襄陽。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袁紹雄據河北,曹操占有中原,劉表割據荊州。曹操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對付袁紹上,所以曹操最怕有人從南方偷襲許都,造成自己腹背受敵。割據江東的小霸王孫策曾打算偷襲許都,這其實都不是曹操最害怕的,畢竟江東距離許都相對較遠。曹操最怕的是荊州劉表,縱然劉表本人保守,可寓居在荊州的劉備卻一直勸劉表偷襲許都。荊州最北邊的南陽,距離許都非常近,荊州兵真要偷襲,曹操是很難守住的。

當劉表病死后,曹操第一時間就殺向荊州,他必須確保河南(許都、洛陽)的戰(zhàn)略安全。曹操之后殺向江東,準備滅掉孫權,結果在赤壁被孫、劉聯軍燒得狼狽不堪。荊州在曹操手上還沒捂熱,就丟了。不過,曹操還是有收獲的,荊州的南陽郡,以及重鎮(zhèn)襄陽在戰(zhàn)后依然為曹操控制。如此一來,河南的安全還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為此,曹操設襄陽郡。

曹魏定都于洛陽,襄陽又是洛陽南邊的戰(zhàn)略屏障。魏國控制襄陽,退可守洛陽,進可攻東吳荊州的治所江陵。另外,襄陽西距蜀漢的漢中也不算遠。魏國守住襄陽,在阻止東吳從江陵北上攻魏的同時,也阻止了蜀漢沿漢水東進、兵出上庸,奇襲洛陽的可能。

當年曹操在赤壁敗走后,周瑜就對孫權說過:“我們應該拿下襄陽,這樣距離許都更近,可圖北方。即使北方難圖,也可以通過固守襄陽,為荊州的安全加一把鎖!倍懿賹ο尻柕牡檬欠浅C舾械,蜀漢大將關羽從荊州出兵北伐,進攻襄陽(襄陽、樊城),就把曹操嚇個半死,趕緊商議要遷都避難。

蜀漢為晉所滅后,襄陽依然是晉朝討伐東吳最重要的前線基地。名將羊祜在襄陽守了十年,足食足兵,這才有了公元280年,晉六路大軍滅吳的壯舉。

東晉、南朝時期,襄陽依然是南朝(含東晉)對抗北方王朝的一線戰(zhàn)略重鎮(zhèn)。南朝丟掉襄陽,則江漢平原大門洞開,江陵、武昌都無險可守。南朝丟掉了江漢平原,北敵就與南朝共有長江天塹的優(yōu)勢,南朝逃無可逃了。

類似的事情,又發(fā)生在十三世紀。崛起于蒙古高原的蒙元在消滅了北方的金朝后,與南方的南宋對峙。蒙元志在統(tǒng)一,就看中了襄陽“天下居其中”的特殊戰(zhàn)略地位。

蒙元攻宋,可分為西線的川蜀作戰(zhàn)區(qū),東線的江準作戰(zhàn)區(qū),以及中線的襄陽作戰(zhàn)區(qū)。換言之,蒙元如果能控制襄陽,西可攻川蜀,東可攻江淮。即使守住襄陽不出兵,也能極大地牽制南宋有限的兵力,使彼東、西不能相顧。南宋降蒙元的將領劉整,就力勸元世祖忽必烈攻襄陽。忽必烈同意后,就分兩路兵馬分別進攻川蜀與江淮兩個作戰(zhàn)區(qū),目的是把宋軍主力釘在川蜀與江淮,讓宋軍主力無暇來救襄陽。

其實早在蒙元滅金的次年,公元1235年,蒙元軍主力就攻下襄陽。襄陽的丟失,給南宋的三線防御體系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南宋不惜代價,最終在公元1251年收復了襄陽。換言之,如果不是南宋收復襄陽,南宋可能就不會亡于公元1276年(后三年屬殘余流亡勢力,不算南宋正統(tǒng))了,早些年就亡于元朝了。

從公元1267年開始,蒙元軍就不惜代價圍攻襄陽,南宋大將呂文煥死守襄陽。雙方圍繞著襄陽,一共打了六年,直到公元1273年,呂文煥實在撐下去了,只好獻城投降。

襄陽再次丟失,南宋已無力再奪回了。公元1276年,臨安陷落,南宋滅亡。再反過來講,如果南宋能守住襄陽,哪怕國勢岌岌可危,也不至于亡于1276年,應該還能再撐些年。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最佳貢獻者
2

不夸張的說,襄陽不丟,南朝不會亡,并且還有北上擴張的機會;但襄陽若淪陷,南朝就只能龜縮在江南,被北方政權消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先看一張地形圖,襄陽是紅色標記處。



單看這張圖能發(fā)現什么?是的,襄陽處在兩大山脈的結合部。北方軍隊想由南進攻,最好的行軍路線就是襄陽。因為只有這里的地形最平坦。(大別山以東的淮河以南地區(qū)由于河道縱橫,往往不是北軍南侵的首選。北朝若要滅掉南朝,必須先取荊湖)

把地圖放大,會看的更明顯。

襄陽正好處于盆地的十字路口,四周的各條道路,都匯聚于此,繞不過去。只要在這里駐扎重兵,把這個盆地的口子堵住,整個盆地就都在襄陽的控制之下了。

當然了,襄陽的意義不在于守,而是攻。先說從襄陽向南和向東進攻的恐怖之處。

如果北朝控制了襄陽,那么北軍可以輕而易舉的進攻荊門和隨州,攻破這兩處后,整個長江以北再無險可守。無論向東攻武漢,還是向南攻荊州,都是一覽無遺的大平原。

南宋為啥死守襄陽?就是因為如此。只要襄陽一破,蒙古軍便可長驅直入,把戰(zhàn)線推至長江沿線,切斷四川與荊湖地區(qū)的聯系,肆虐江漢平原。

更可怕的是,襄陽有一條漢江,可以一直流到武漢。古代不像我們現代,有國道、高速公路和鐵路,很多地方都沒路,一定要走水路。襄陽有一條漢江,這基本上就是古代戰(zhàn)爭的高速公路。不管是行軍還是遠后勤,都非常方便。

歷史上曹操和蒙古軍就是走的漢江,只不過曹操在赤壁被周瑜堵了回去。

再說向北進攻。襄陽以北,是南陽盆地,也是無險可守。過南陽,經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間的方城通道,馬上可以進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原地帶,攻打許昌。這就是為啥關羽在襄陽、樊城水淹七軍以后,嚇得曹操有遷都河北想法的原因。

因為南陽以北,黃河以南也是無險可守。

后來的岳飛從鄂州起兵,為什么非要先把襄陽打下來再攻中原?也是因為襄陽不取,就沒法打通去中原的通道。

最后再看看西邊。從襄陽往西,可以順漢江攻入漢中盆地,同時也可以伏牛山和秦嶺南麓之間的狹窄通道,走內鄉(xiāng)、西峽,抵達大名鼎鼎的武關。

攻破武關,走出山區(qū),就到關中平原了。

歷史上,李自成就是先在襄陽稱王,然后兵分兩路,一路走武關,一路走潼關,攻入了關中平原,繼而稱帝。


總的來說,襄陽是一個標準的戰(zhàn)略要地,四面都可進入,四面都可出擊。以襄陽為出擊的中心,向西沿漢水上溯,可以進入漢中地區(qū);西北入武關可進入關中;沿漢水東下則可進入兩湖地區(qū);由淅川河谷上溯,可入洛陽;其東面山地罅漏甚多,但可以進入中原腹地,比如攻打合肥。

而如果只守不攻,則只要守住即可,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只要守住襄陽,都能讓對方無法繼續(xù)擴張。

3

歷史上很多有關于襄陽的爭斗,從三國開始荊州(荊襄九郡)就是三國重點爭奪的對象,到宋朝襄陽成為了抗擊蒙古入侵的橋頭堡,明朝的時候楊嗣昌張獻忠又有襄陽之戰(zhàn),為何襄陽在很多歷史時刻都顯得如此重要,先從南宋末年的抗元戰(zhàn)爭說起。

看過神雕俠侶的都知道郭靖在襄陽抗擊蒙古軍隊,實際上從公元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zhàn)開始,襄陽抗擊蒙古的戰(zhàn)爭就開始了。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納了劉整的建議,集中重兵圍攻襄樊。元軍圍住襄樊之后,花了3年多時間,逐步在鹿門山、白鶴山、虎頭山等處修筑了堡壘,上設弩,攻擊宋軍艦船,并且編練水軍7萬人之眾,戰(zhàn)船5千艘,終于斷絕了襄樊與外界的一切通道。

孤城無援的襄陽,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zhàn),張貴、張順援襄之戰(zhàn),龍尾洲之戰(zhàn)和樊城之戰(zhàn),蒙古依舊沒有攻破襄陽城。由于南宋作戰(zhàn)消極,屢遭敗績,公元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

襄陽將強大的蒙古軍隊阻擋六年之久,后來襄陽城破,蒙古軍隊僅用一年就攻占了建康,南宋基本上兵敗如山倒,而蒙古軍隊長驅直入,到襄陽攻破十年之后,南宋滅亡。

元滅宋的戰(zhàn)爭中足見襄陽的重要性,對于中國的南北戰(zhàn)爭,若是北方進攻南方,襄樊是必須進攻的城市,若是南方北伐,襄陽必須成為橋頭堡。由于襄樊控制中原西線的進出,所以成為南北對峙重要的一環(huán),這就是襄樊在古代軍事上的歷史地位。南北對峙的東線橋頭堡就是徐州,擁有徐州才能進退有度;而東西對著的主要點是睢陽,漢初的七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都是說明了睢陽的重要性,在軍事上襄陽、睢陽、徐州擁有同樣意義的戰(zhàn)略地位和軍事價值。

襄陽地理上是南陽平原和江漢平原的交匯點,奪取襄陽向北可以進駐南陽平原,繼而可以逐鹿中原;向南可以直接進駐江漢平原,直接威脅長江下游的江南腹地,這就是襄陽軍事價值的所在。

4

在中國古代,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原因在于襄陽的位置非常特別,他處在南北方的交界處,是南北和東西方向交通的樞紐,誰控制了襄陽誰就有能力,就控制了交通大動脈,從而可以直接對其他的區(qū)域構成威脅,進可攻退可守。

中國古代有很多戰(zhàn)爭都是為爭奪襄陽而進行的。我們在這里介紹兩場著名戰(zhàn)爭,那就是三國時期的荊州爭奪戰(zhàn)和南宋末年的襄陽保衛(wèi)戰(zhàn)。

第一荊州爭奪戰(zhàn)。三國時期的荊州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時北方大亂,很多北方人流落到南方,張昭等人是江東地區(qū)的北人代表,劉關張劉備都是流落到西蜀的北人代表。南北之間自然會增加更多的交流,荊州就變成了聯通南北東西的大樞紐。 我們知道荊州首先是劉表的地盤,但是正如諸葛亮所說,荊州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劉表死后曹操大軍南下,將荊州吞并。后來孫劉聯軍在赤壁打敗了曹操,劉備嘗試搶奪了荊州,但是孫權也占了一部分,所以說后來是孫劉兩家平分荊州。后來劉備將重點轉移到了益州,攻下了益州又攻下了漢中。荊州的防御就日漸疏于防范,被孫權鉆了空子,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后荊州丟了,自己也身亡。

這是我們所熟悉的史實,再往后荊州成為重點,就是晉朝和東吳的對峙,晉朝在滅吳前,任命羊祜為車騎將軍,都督荊襄諸軍事。羊祜和陸遜之子衛(wèi)抗,就是在荊州對峙的。經過了十幾年的準備以后,西晉滅掉了東吳。而在整個三國時期,襄陽都作為荊州的冶所,也就是相當于咱們現在所說的省會。 第二,南宋末年的襄陽保衛(wèi)戰(zhàn)。看過金庸先生小說射雕英雄傳的朋友,對小說末尾,郭靖黃蓉前去襄陽守城的情節(jié),一定非常的熟悉。 從歷史上看襄陽就是南宋抵抗蒙古人入侵,最重要的一個屏障。

公元1234年,蒙古和南宋聯合,滅掉了共同的敵人金國。轉過年來1235年,宋蒙之間的盟約作廢。蒙古轉而向南宋發(fā)動進攻,首先就要攻打這個重鎮(zhèn)襄陽。襄陽是1273年被攻破的。這樣看來,這個襄陽保衛(wèi)戰(zhàn)一直持續(xù)了38年。 襄陽的地理位置特別好,他三面環(huán)水,一面和樊城相通,兩城之間又成犄角之勢,共同抵御敵人的進攻。蒙古軍隊開始時,采用了直面進攻的辦法,但是襄陽周圍地形,都是河流而無法展開大規(guī)模的陸地戰(zhàn)爭。蒙古騎兵機動靈活的優(yōu)勢完全不能發(fā)揮。后來蒙古大汗蒙哥采用了迂回的戰(zhàn)術,先消滅了大理國,然后進攻襄陽,但是仍然沒有成功。蒙哥本人也在五魚城被殺死。

后來忽必烈繼承了蒙古大汗之位,他重用了一些漢人來解決進攻襄陽的難題,蒙古人也變得腦筋靈活了,不再采用直接硬攻的辦法,而是采用逐漸滲透的主張,派色目商人去和襄陽城的守將呂文煥做交易,給了他大量的賄賂,允許蒙古商人和南宋人通商,然后蒙古商人又以防止傷害為名,在襄陽城外住起了一些居住地,營地和堡壘。這些營地和堡壘,成了蒙古人包圍襄陽的屏障。當蒙古人露出真面目的時候,首將呂文煥終于明白了他們的真實意圖,可是為時已晚,呂文煥自殺襄陽投降,蒙古人并沒有在這襄陽實行屠殺政策,在襄陽被攻破三年后,1276年,杭州被攻破,到1279年發(fā)生了崖山海戰(zhàn),南宋10萬軍民跳海自殺,南宋正式宣告滅亡。

5

襄陽介于秦嶺山地與江漢平原的中間,上游大部是山地、山間頗多小盆地和峪口;下游則湖泊連綿,地勢低洼。北擋漢水之曲、與樊城隔水相對,南有峴山,西南列山如屏、群峰對峙,地勢險峻。

襄陽的位置決定了它交通樞紐的地位,歷代王朝都已占襄陽為握有戰(zhàn)略的主動權。桓溫、劉裕、岳飛、吳拱等都曾籍襄陽而有所作為。西晉滅吳、隋滅陳、蒙古滅宋都大大得益于對襄陽的控制和經驗。曹操、苻堅、拓跋宏也曾試圖爭襄陽而圖江南。



襄陽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對整個荊襄地區(qū)的控制上。以三國對峙時的格局來看,荊州處三國交接抵擋,地區(qū)資源豐富、人口稠密,經濟發(fā)達,是兵源、糧源的重要供應基地荊州既可以與漢中形成對魏鉗形攻勢,也可以順江而下,直搗東吳。

可荊州核心地帶江陵,其實很容易攻破,只要拿下襄陽即可,襄陽,江陵在手,則整個荊襄在握,圖巴蜀,下江南,自此就能牢牢占據戰(zhàn)略主動權。

為什么說有了襄陽,就能很容易控制整個荊襄地區(qū)呢?所謂“”鐵打的襄陽“,襄陽歷來為荊襄最重要的城池,擁有堅固的防御工事,且地形上易守難攻,江陵的防御雖然不遜色于襄陽,但沒有襄陽的地理優(yōu)勢。

以襄陽攻江陵,水路兩路,襄陽都處于高勢,擁有上游攻下游、山地俯瞰平原的優(yōu)勢。而江陵地處平原,既沒有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又沒有善于山地作戰(zhàn)的士兵。襄陽兵力正是利用了三峽上游水道及宜昌地區(qū)的山地屏障,才具有攻擊江陵的優(yōu)勢的。

南宋襄陽一丟,國就不可立,無論是攻江陵掌握這個重要糧食、兵源供應基地,還是沿江而下直抵臨安再無難處。



三國時,荊州之爭貫穿了整個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在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行動,主導了三國之間或戰(zhàn)或和的狀態(tài),最終西晉滅吳,所依靠的也是從襄陽出發(fā),以上游為突破點,最終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東晉時,荊州大全基本上控制在王氏、庚氏、桓氏等世家大族手中,他們或直接叛亂,或冠冕堂皇地舉行北伐大旗,但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盡辦法占據荊州、形成總控上游的局面,從而影響江左的東晉政權。

桓溫死后,桓氏仍在荊州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統(tǒng)治、直到桓玄入主建康,改朝換代;感Q帝后,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進攻桓玄;感粩常踊厍G州大本營。

經過幾年的戰(zhàn)斗,劉裕終于基本清楚桓氏在荊州的勢力,穩(wěn)定了對荊州的統(tǒng)治。劉裕代晉后,鑒于荊州地廣兵強,對荊州特別重視。為了防止歷史重演,他一是派宗王出鎮(zhèn),二是對荊州行政區(qū)進行重新劃分,到劉宋末期,荊襄藩屏上流的功能喪失殆盡。



但即便如此,荊州仍對中央政局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南齊中后期,權臣雍州刺史蕭衍也走上了造反之路,此時的荊州已經被大大削弱,軍事實力自然不能與雍州相提并論,但是荊州畢竟是上流重地,距離襄陽步道500里,還有水路相連,一旦攻占了襄陽,則荊、揚相連,雍州必將腹背受敵。因此,蕭衍在起兵東下之前,必須得到荊州的支持。

陳霸先代梁建陳時,j江陵、襄陽已為西魏所控,南北對峙依托長江,上游以荊襄為屏障下游以江淮為屏障,而現如今,江北屏障具失,數千里長江隨處可渡、尤為致命的是,巴蜀、荊襄一失,則長江之勢已歸北方。

北方可在此建立水師,以上游之勢,沿江順流直驅,這樣一來,本來是天然屏障的長江反而成為了南方政權的催命符,這也是為什么北方在楊堅解決內部問題代魏立隋后,很容易就滅掉了南陳的原因。

以長江為界限,一旦天下大亂,全國就很容易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對于南方而言,要安穩(wěn)地劃江而治,必依仗荊襄、江淮兩個長江屏障。相較于江淮,荊襄上游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對巴蜀,對江南都能形成絕對的戰(zhàn)略威脅。

而荊襄之地,以襄陽為樞紐之地,以江陵為經營復地,江陵依托襄陽防御,若失襄陽,則整個荊襄則不存。荊襄一失,則南北對峙的平衡就會打破,長江再不是北方政權的天塹。

6

有這樣一種說法,"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襄陽者,乃天下之腰膂、四顧之地。中原有之,可以并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

古代楚國最善用荊州。楚都于郢,而欲爭霸中原,則看重方城漢水之外,也是今日襄陽以之地。唐人以鄂州為江漢之重鎮(zhèn),就是昔日的郢州。南宋之衰,皆因襄樊陷,兩郢傾,而鄂州之防急。以伯顏之強狡,不敢輕犯鄂州,也因畏其險。及取鄂州,而東南遂不能支撐。


對襄陽來講,西晉用之,則以亡吳;蒙古用之,則以亡宋。西魏用之,亦以亡梁。
苻堅能陷襄陽,卻不知襄陽之可以覆晉。西魏之擅襄陽,也不知亡梁之資即覆陳之本。所謂南國之周瑜,有用襄陽之志,而無其年;關羽有用襄陽之勢,而無其智;庾翼有用襄陽之識,而無其力;桓溫有用襄陽之力,而無其誠;南宋諸君子有用襄陽之言,而無其事。然則千百年來,北人以襄陽并東南者有之,而南人沒有以襄陽而清關、洛者也。所以襄陽才能稱為天下之要膂,。



漢水從漢中東流,經安康、十堰抵達襄陽,再經襄陽后折向東南。秦人可以從漢中準備船只,高高興興順漢水而下;而楚人就只能干瞪眼,沒辦法,他們去打漢中得逆水而上,忒廢油了。后來到了三國,蔣琬也有這個打算,后來一琢磨,東下容易,萬一打不贏,撤退可就是逆流,太危險,沒敢干。



所以我們能看到,襄陽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四戰(zhàn)之地。南通江漢、東接漢口、信陽、北上中原、洛陽,西去長安、漢中。中國發(fā)生大事的地區(qū),總能和襄陽扯上點關系。要知道天下之膂對中華有多重要!

7

襄陽是南陽盆地的缺口處的一座城。

首先來說,盆地的地形。盆地就如同一個盆一樣,中間是平坦的平原,四周是高聳的山地。

南陽盆地的地形自然也如此。而襄陽就在南陽盆地的狹窄的缺口處,易守難攻。

如果僅僅如此,襄陽只能稱之為關礙,還遠遠稱不上戰(zhàn)略要地。

而襄陽不僅易守難攻,而且毗鄰漢江。漢江是長江的第一大支流。

一旦占據襄陽,就可順流而下,直逼長江。

由此,襄陽城,實為南北之戰(zhàn)的第一要地。




8

襄陽的軍事地位是從三國開始的。之前的襄陽只是南郡下面的一個縣。劉表做荊州刺史,鎮(zhèn)襄陽。曹操打敗劉表后,為了與劉備搶占江陵,帶輕騎五千追擊,在當陽長坂坡擊敗劉備,隨后曹操占領江陵,以曹仁鎮(zhèn)守。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進軍江陵,曹仁戰(zhàn)敗,退往襄陽。周瑜為南郡太守,鎮(zhèn)江陵。后來孫權把江陵借給關羽。曹操設立襄陽郡,曹仁鎮(zhèn)守。

從此,北方以襄陽為前進基地,襄陽軍事地位確定。

9

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那真不是自吹的。

要知道古代道路可不像我們現在村村通。那個時候有一條主干道那就是相當重要的節(jié)點城市。

光有道也不行,還要有地理位置。襄陽城的北方是南陽平原,一馬平川,四站之地。有鄧城,樊城兩個橋頭堡。只有越過兩城才能過漢江。

西部漢江側那是連綿起伏的山脈,想過漢江,小股人馬也許還行,大部隊沒希望的,太險了。就算越過去,也是山道。古代山道那是提著腦袋在走路。

東部是南陽盆地邊緣,只要有山的地,在那個時候都不是什么好地,河南在古代那么囂張,鄙視這個,鄙視那個,就是因為它的地盤平,路好。∵@個羨慕不來的!

南部就是襄陽城,掐著點建城,易守難攻。難怪金庸筆下的郭靖可以憑借襄陽守南宋,地理位置突顯。

漢江下游就是江漢平原,荊州所在。那個時候武漢還沒它什么事呢。再下面不用講了,襄陽一破,直接順漢江順流而下,到長江,基本大半個中國沒跑了。


10

長見識了。正在學習這些兵家必爭之地,有徐州,襄陽,寶雞,錦州,希望多發(fā)點這種知識。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