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常說“人命關天”,“上天有好生之德”,成康之時更是刑措不用凡40余年,所以中國古代以“親親”、“親賢”治國,就此形成了人情社會,都是炎黃一系,名號不同而已,即使是改朝換代也沒有對前朝貴族斬盡殺絕。

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權力是話語權的保障,對權力的分化和爭奪,會使得事情遠沒有是非黑白這么簡單明顯,一些人稀里糊涂的被卷進政治斗爭的漩渦,然后稀里糊涂地死了。漢武帝時的大行令王恢就是如此,只是他要好一些,因為他的政治覺悟,使得在他臨死前悟到了他被判罪的真正原因,可算是死的明白了。

(沒錯,你就是王恢)

王恢究竟有沒有可能免于一死?是有可能的。然而王恢卻自己堵死了生路,可謂是不作不死。如果王恢在獄中兩耳不聞窗外事,沒有積極走動關系,興許還有生機。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是因為對匈作戰(zhàn)背后,是漢王朝的權力的再分配,里面涉及到復雜的權力斗爭。王恢的大行令職務,只是一個“外交部長”,平時只負責處與四周蠻夷的交往事物,昧于漢武帝時期的西漢朝廷的政治態(tài)勢。

漢高祖劉邦開國,是誅除暴秦,底定天下,以不世之功被眾多諸侯王共同推舉為帝的。這種推舉意味著漢朝在高祖時代不具備實現(xiàn)封建專制帝制的可能,漢朝與其他諸侯國處于賓客之禮的關系。所以劉邦據(jù)關守河,守內(nèi)虛外,把關中平原經(jīng)營成自己的大本營,并在誅滅異姓諸侯王后,分封同姓諸侯王往各地鎮(zhèn)守。在朝廷里,漢高祖劉邦設計了三權制衡的權力方案:外戚(皇權扶持起來)、功臣集團互相制衡,雙方誰都難以做大,都必須依靠皇權來扳倒對方;為避免斗爭失衡,形成權臣架空皇權的局面,再設置外藩宗室使之投鼠忌器。功臣集團與外藩沒有利益關系,只能依托于皇權與外藩再形成權力制衡。

(漢代分封圖)

這一體系運轉了60多年,在漢景帝時發(fā)生了“七國之亂”,然而,漢朝中央政府并沒有借平亂勝利改弦更張,走中央集權的道路,依然在權力制衡的道路上亦步亦趨。直到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登基,這樣的權力局面依然沒有改觀。

這種“三權制衡”的政治局面,使得漢朝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也使得皇權被限制,形成了類似后世“小政府、大社會”的治國思想路線,即是崇黃老之道,與民休息。這種治國策略使得漢朝初年經(jīng)濟得到快速的恢復和發(fā)展,民間日漸富庶。然而,中央政府的乏力,使得社會資源的組織和調度的效率很低,不利于政府進行重大的決策,比如對外戰(zhàn)爭。

漢朝皇帝的權利被限制,使得漢武帝在登基后的7年時間里,只能在上林苑打獵,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虛君”。中央權力集中在竇太后為首的外戚集團手中,有過一段時間,漢武帝的太子位都不穩(wěn)固,在梁王去世后才得到了竇氏的支持。竇太后去世后,原有的外戚集團一時群龍無首,漢武帝趁機讓自己的娘舅田蚡上位,壓制原竇氏勢力,初步收回了部分皇權。然而,讓漢武帝始料不及的是竇氏的權勢被遏制,王太后周圍又再次形成了新的外戚集團。

兩個集團都掌握著財富和勢力,都能對當時的漢武帝的皇權造成威脅。那么,在什么情況下,中央最容易把分散的權力集中起來?

答案是:以大義的名義發(fā)動戰(zhàn)爭。

(占領道義制高點)

大義所在,是為權力基礎。皇帝是戰(zhàn)爭的總負責人,在大義面前,外戚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不然就會被設計為叛國罪、貽誤軍機等罪名削除職爵;戰(zhàn)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涉及到財政、吏治、軍事、糧草等各個方面,只要皇帝不假手于人,這些物資和人員調度的權力就都會集中在皇帝手里,皇帝也就達到了借發(fā)動戰(zhàn)爭以實權的目的。

(漢武帝即位時疆域)

所以,漢武帝一開始先大造輿論,拿出半個世紀前匈奴單于寫給呂太后的侮辱信入手,在民族大義上把阻撓戰(zhàn)爭的言論壓下去,占住了道德制高點。然后令大行令王恢設伏于馬邑,調大兵30萬云集前線。相應的,不管是丞相、太尉還是朝廷其他官員,都要直接向皇帝匯報。在戰(zhàn)爭結束后,這些因為戰(zhàn)爭而設置的機構和匯報關系不會立刻解除,國家政治體制就會在無聲無息中轉向到中央集權。

如果馬邑之謀一戰(zhàn)成功,漢武帝就將取得前線軍事、后方政治兩個戰(zhàn)場的勝利,作為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君主,漢武帝不想做“虛君”,因此對此事十分重視。

雖然有漢朝前期60多年的隱忍蟄伏,還做了很多誘敵之計,但畢竟是30萬人馬,難免百密一疏,在最后關頭,匈奴單于察覺異樣,即刻退軍,倉皇撤退。在伏擊戰(zhàn)中王恢負責軍事部分是攻擊匈奴人的輜重,可是匈奴全軍未損,10多萬騎兵大隊整建制通過王恢防區(qū),已有戒備。從伏擊戰(zhàn)的角度看,已經(jīng)失去了突然襲擊的意義。

(馬邑之謀)

后世的李定國在磨盤山設伏,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在最后關頭泄密,吳三桂大隊人馬即刻撤出埋伏圈,并掃蕩明軍埋伏地域。李定國左右沒有等到吳三桂清軍,見到前方火起,情知不妙,只好就地發(fā)起攻擊,把一場伏擊戰(zhàn)打成了攻堅戰(zhàn),吳軍和明軍都傷亡慘重。

如果王恢此時率軍襲擊匈奴,也會面臨與李定國磨盤山之戰(zhàn)同樣的局面。王恢為穩(wěn)妥起見,擔心一下子折損太多兵士,會影響皇帝對匈奴作戰(zhàn)的意志,因此在猶豫中錯過了戰(zhàn)機。前前后后籌備了經(jīng)年之久,30萬大軍勞而無功;貛熀,王恢被下獄。

此時,之前因皇帝發(fā)動戰(zhàn)爭被削除權力的外戚集團就此擁有了反對戰(zhàn)爭的理由,所謂“與匈奴打仗就是跟自己的影子作戰(zhàn)”之類,其真實目的,是將皇帝借戰(zhàn)爭收去的權力再奪回來,他們甚至因此形成了龐大的同盟軍,向皇帝施加壓力。

漢武帝十分清楚他們的意圖,他們反對戰(zhàn)爭是假,反對漢武帝集權是真。他們否定戰(zhàn)爭決策的正確性,是要在發(fā)動戰(zhàn)爭的權力上要挾漢武帝,使之不能再借戰(zhàn)爭之名行削權之實。漢武帝沒有跟著這些權臣們的思路走,他攬下戰(zhàn)爭決策的責任,并力保發(fā)動戰(zhàn)爭的道義不失,與權臣做針鋒相對的斗爭。漢武帝自己為馬邑之謀代言,已經(jīng)到了赤膊上陣的地步,群臣要是再敢反對,就等同于與漢武帝攤牌。也即是說,馬邑之謀失敗的那一刻,朝堂上政治斗爭就開始了。

(漢武帝在政治戰(zhàn)場上縱橫捭闔)

在王恢被羈押期間,漢武帝連行改錢法、疏通河道法等三項決議都在廷議中被否決了,漢王朝在權力斗爭中再次朝向黃老之道轉向了。黃老之道的意思是,漢武帝就要再回上林苑打獵,將國政悉數(shù)委托給這些朝臣。

如果此時王恢在獄中與漢武帝同聲連氣,堅定對匈作戰(zhàn)的正義性、必要性,寫奏折申明自己的貽誤戰(zhàn)機的罪過,深刻檢討自己不敢放手一搏的心理(給那些反戰(zhàn)爭的群臣上課),幫著漢武帝把想說而不能說的話都給遞出去,如此會讓漢武帝赤膊上陣時,不至于這些孤單。如此,漢武帝出于保存政治盟友的考量,會將他樹立起一個漢朝人畏戰(zhàn)、怯戰(zhàn),卻知恥而后勇的榜樣,容他戴罪立功。

可是,王恢卻行賄于田蚡等人,使得外戚集團有充足的口實來攻擊漢武帝的對匈戰(zhàn)爭的決策。如果王恢在此時被釋放,那么今后漢武帝就再難有發(fā)動戰(zhàn)爭的合法理由。因為權臣會說:當年馬邑之謀,空費大兵30萬毫無所得,圣上不知兵,自取敗之道也。這等于是絕了今后漢武帝再借戰(zhàn)爭之名集權的路,怎么能夠容忍?在政治角度上,王恢這種做法,等同于投敵叛變,性質相當惡劣?梢哉f,王恢先輸在了戰(zhàn)場沒有亮劍,又輸在政治上立場不夠堅定。所以,當他想明白這一層后,自語說:自己花錢買了個死。是夜,王恢自盡于獄中。

(廷議輿論紛紛)

王恢之死,確立了漢武帝對維護發(fā)動戰(zhàn)爭權力的堅強意志,此后漢武帝行借力打力之法,最終得以集權。漢武帝后期的丞相的權力已經(jīng)被限制到很小,朝政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在藩國問題上,漢武帝再“推恩令”,打擊地方豪強,使得中央的能量遠遠大于地方。經(jīng)濟上,重用桑弘羊實行國進民退的經(jīng)濟措施,大行搜刮之法,充實國庫。執(zhí)政理念實為法家,然而法家的棱角過于鮮明,外以儒家飾之。此后,漢朝貫徹的“外儒內(nèi)法”的政治道路為歷代所模仿。

最佳貢獻者
2

謝頭條!馬邑之圍是漢朝放棄懷柔政策、主動對匈奴采取軍事行動的第一仗,是役漢朝調動幾十萬大軍,采取誘敵深入戰(zhàn)術,意圖對來犯馬邑的匈奴十多萬軍隊進行合圍全殲,不料作戰(zhàn)意圖被匈奴單于識破,在沒有進入伏擊圈的情況下,匈奴軍隊便向北撤去,被在此役主要負責襲擊匈奴軍隊的淄重給養(yǎng)分隊,并負責扎上口袋,切斷匈奴軍隊敗逃退路的大行令王恢遇到,王恢以匈奴軍隊沒有進入伏擊圈、自己三萬人馬難以抵擋匈十多萬軍隊為由,沒有對匈奴軍隊進行阻擊,被漢武帝以怯戰(zhàn)畏敵斬首示眾。

作為皇帝,當然有斬殺大行令王恢的諸多理由,我想主要是為了告誡全軍將士,在遇到人數(shù)上多于自己的匈奴軍隊時,怯戰(zhàn)畏戰(zhàn)甚至不戰(zhàn)或逃跑,其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在事關軍隊打勝仗問題上,是沒有任何回旋余地可講的,漢武帝斬殺王恢無疑是正確的。如果大家都象王恢一樣,遇到匈奴軍隊都不戰(zhàn)和放過的話,今后漢朝軍隊怎么才能戰(zhàn)勝強悍的匈奴軍隊?又有誰象李廣那樣面對數(shù)十倍于自己的敵人敢拔刀亮劍?

治軍必嚴,治將更要嚴。王恢雖然在執(zhí)行馬邑之圍任務時沒有違反任何規(guī)定和紀律,但他面對逃跑之敵放而不打,本身就是一個領軍之人最大的恥辱,漢武帝就是漢武帝,如果他在治軍治將問題上心慈手軟,和一般人一樣見識,那他就不是千古一帝漢武帝了。

事實證明,慈不掌兵。放掉了一個王恢,漢朝很有可能就有一百個王恢站出來,到那時,恐怕我們大家又在怪罪漢武帝治軍不嚴了。所以,為了治軍,有時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謝謝!

3

《馬邑之戰(zhàn)失敗,必須有人承擔責任,王恢難逃其責!》

“馬邑之戰(zhàn)”,是漢武帝對匈奴戰(zhàn)略的轉折點,對匈奴的防守戰(zhàn)略,改變?yōu)閷π倥M攻戰(zhàn)略。漢朝以邊塞重鎮(zhèn)“馬邑”為誘餌,聚集漢軍主力30萬,試圖殲滅匈奴單于10萬騎兵。但是由于大行令王恢和間諜巨商聶壹的“百密一疏”,造成“馬邑之戰(zhàn)”行動泄密,導致包圍殲滅匈奴主力的戰(zhàn)役“功虧一簣”。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了,漢武帝全面掌控軍政大權,開始著手改變對匈奴的“防守戰(zhàn)略”。一個經(jīng)常出入匈奴的漢族大商人聶壹,找到了當時的大行令王恢,出了一個天大的主意。以囚犯的頭顱假冒“馬邑令”的頭顱,由聶壹向匈奴單于詐稱“馬邑反叛”,誘使單于率匈奴主力前往接受“馬邑”,漢朝埋伏重兵聚殲匈奴主力。

王恢和聶壹將計劃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覺得計劃可行,著令王恢具體實施該計劃。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出五位將軍連同車騎步共三十萬在馬邑設伏。這五位將軍是衛(wèi)尉李廣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護軍將軍。各位領軍都隸屬韓安國,約定在單于進入馬邑時縱兵出擊。

當匈奴單于率領10萬騎兵,殺氣騰騰的奔向馬邑時,在馬邑城的外圍“只見牛羊不見人”,單于遂命人攻占一個哨所,經(jīng)過審訊后得知30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準備聚殲匈奴主力。單于隨即命令大軍后退,逃出了漢軍的包圍圈,“馬邑戰(zhàn)役”功敗垂成,原因是保密工作出了問題,漢朝馬邑方面“上自將軍、下到士兵”,全都知道這件事。

馬邑之戰(zhàn)失敗后,漢朝軍民上下沸騰,必須有人為這次巨大軍事行動失敗承擔責任。那么,承擔責任的人選有三個,漢武帝、王恢、韓安國。漢武帝是漢朝的最高統(tǒng)帥,是“馬邑戰(zhàn)役”的決定組織者;王恢是這次戰(zhàn)役的具體策劃實施者;韓安國將軍是這次戰(zhàn)役的指揮者。

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講,都不能讓最高統(tǒng)帥漢武帝承擔責任。做為戰(zhàn)役的軍事總指揮韓安國,沒有明確的失誤和責任。

作為策劃人和具體實施者王恢,沒有做好保密工作是有責任的,在組織馬邑設伏的時候,除個別高級將領外,不應該讓普通士兵和百姓知道,結果馬邑城的老百姓全跑了,導致馬邑假兵變出現(xiàn)反,F(xiàn)象,被匈奴人識破戰(zhàn)役意圖。王恢被漢武帝“正法”,聶壹下落不明。后來,三國名將張遼自稱是聶壹的后裔,為躲避“馬邑之戰(zhàn)”的罪責,不得不改姓為張。

4

確切地說,王恢是馬邑之圍的謀主。

馬邑之圍是漢朝對匈奴政策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從漢高祖直到漢武帝,漢朝一直對匈奴采取懷柔政策。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朝的實力已經(jīng)足夠與匈奴一戰(zhàn),大行令(即大鴻臚,省部級)王恢極力主張停止與匈奴和親,興兵征討,以獲得北部邊境的長治久安。建元七年,王恢更是建議:匈奴現(xiàn)在對漢朝沒有戒心,可以誘之以利,圍而殲之。

王恢的計謀被漢武帝采納。于是雁門馬邑的地方豪強聶翁壹受命潛入匈奴,向單于表示愿意為內(nèi)應,殺死馬邑的地方長官,迎接匈奴大軍入城。單于欣然應允,果然親自帶領十余萬大軍前往馬邑。漢朝悄悄地動員了二十幾萬大軍,分別由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等人統(tǒng)領,埋伏在馬邑周圍。王恢的任務是代郡出發(fā),襲擊匈奴的輜重,同時也是截斷匈奴的后路。

這一計策著實是大手筆,也只有漢武帝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會批準實施。如果成功,確實是可以畢其功于一役,徹底解決匈奴問題。問題是,細節(jié)上出了一點錯漏。單于到了馬邑外一百余里的地方,看到滿山遍野的牛羊,心下大喜。然而再看,發(fā)現(xiàn)不對勁——只有牛羊,沒有牧民。于是先攻下馬邑城外的一個據(jù)點,抓來俘虜一問,知道了漢軍的計謀,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揮軍撤退。

匈奴大軍連漢軍的伏擊圈都沒進,就匆匆撤走了。各路漢軍縱馬追擊,哪里追得上,只得無功而返。王恢的三萬部隊倒是到達了指定位置,可是看到匈奴人全師而退,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實力,一箭不發(fā),也撤退了。

馬邑之圍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功敗垂成,當然是因為計劃不周。對于漢武帝來說,這次行動一是丟臉,二是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三是錯失了突襲匈奴的良機。所以回來之后,他將怒火撒向了王恢,指責王恢臨陣逃脫。王恢對此并不服氣,反駁說:在這種情況下發(fā)動進攻,無異于以卵擊石,白白送了三萬將士的性命。漢武帝一怒之下,將王恢下獄。當時定的罪是“逗橈”,也就是臨陣畏縮,當斬。王恢托人間接找到太后,向漢武帝說情,大概意思是:王恢是馬邑之圍的謀主,如果殺了他,反倒是給匈奴報了仇了。

漢武帝對此反駁:馬邑之圍是王恢提出的,為此而調動幾十萬人馬,天下震動。就算匈奴大軍逃掉了,他如果如約出擊,至少還可以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不殺王恢,無以謝天下!話說到這個份上,王恢當然活不了。至于是怎么死的,《史記》的兩處記載不一,《韓長孺列傳》說是自殺,《匈奴列傳》說是斬首。

漢武帝為什么一定要王恢死?客觀地說,馬邑之圍既然失敗,王恢再出擊也確實沒什么意義,白白損失三萬將士而已。作為一軍之長,臨機決斷,全師而退,并沒有大錯,甚至值得表揚。如果是從提振士氣考慮,那么將三萬人投到十幾萬匈奴大軍之前,悲壯是悲壯,但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一戰(zhàn)而損失三萬人,對本來已經(jīng)失敗的馬邑之圍來說,無非是雪上加霜。唯一的解釋,是漢武帝必須要找一個人來當替罪羊,否則的話,也確實是沒法給天下人交代了。

5

“馬邑之圍”是漢武帝對匈奴實施戰(zhàn)略反擊的第一戰(zhàn),至關重要,而王恢作為計謀的提議者積極力支持者,卻在臨陣時怯戰(zhàn)脫逃,不得不說對漢武帝是個極大的諷刺,因此漢武帝殺王恢于公于私都是十分必要的。

漢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

秦未,正當中原大地陷入反秦起義和楚漢戰(zhàn)爭之時,位于蒙古高原的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完成了統(tǒng)一,自此拉了塞外游牧民族同中原農(nóng)耕族二千年戰(zhàn)爭的序幕。

公元前200元,漢高祖劉邦率軍討伐韓王信叛亂,結果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于白登七天七夜,最后在陳平的計謀下,向匈奴送予美女財寶才得脫困,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圍”。過后劉邦認識到漢朝一時不敵匈奴,便采用了“和親”政策,暫緩與匈奴的關系,這一政策一直延續(xù)了七十余年,直到漢武帝開始反擊匈奴為止。

漢武帝轉變和親政策為反攻政策

漢武帝為漢朝第七位皇帝,他從小目睹自己的親姐姐在和親時的悲痛傷心情景,立志一定要改變和親政策。同時漢朝經(jīng)過“文景之治”的恢復,國力已變的十分強盛,因此當十六歲的漢武帝登基后便想大展宏圖,實施對匈奴的打擊。但由于竇太后的阻撓,漢武帝抱負未得實施。

六年后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掌握大權,便開始采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對內(nèi)實施“罷除百家、獨遵儒術”,對外實施“王道”。先是在解救東甌國過程中小試牛刀,接著便越過南嶺平定東越、南越,將漢朝疆域擴展到南海、交跂,后又將云南納入版圖。

平定南方后,漢武帝將目光轉向北方的匈奴,決定停止屈辱的和親政策,實施戰(zhàn)略反擊。但是由于和親已久,漢匈未進行過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朝中的許多大臣過慣了平穩(wěn)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對匈奴開戰(zhàn),因此反對聲音很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fā)生了“馬邑之圍”。

“馬邑之圍”計劃的失敗

王恢當時是漢朝的大行令,負責朝廷的外交和禮儀的,有一天一個大商人聶壹來找他說,自己可以將匈奴的軍臣單于(這時候匈奴已經(jīng)是軍臣單于時代)誘到馬邑,只要漢廷設伏便可圍殲。王恢其時出于一種投機心理,便向漢武帝提出了這個建議,漢武帝一聽十分興奮,便召大臣們進行商議。朝堂上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極烈反對,以王恢為首的主戰(zhàn)派激烈支持,雙方進行了激烈爭論,最后漢武帝支持王恢,準備在馬邑設伏襲擊匈奴。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農(nóng)歷六月,漢武帝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并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漢武帝同時派遣商人聶壹前往匈奴誘敵。

結果呢匈奴軍臣單于真的率領10萬大軍來了,但是由于漢朝長期未對匈奴進行過大戰(zhàn),在戰(zhàn)場布置中的出現(xiàn)問題,讓軍臣單于嗅出了戰(zhàn)爭的氣氛。原因是進軍沿途有羊群在吃草,但沒人放牧,不象一派平安現(xiàn)象,于是就抓了一個雁門尉史,威逼利誘下說出了漢軍的計劃。軍臣單于聽后大驚,立即下令撤軍。

王恢這時候已率三萬大軍出代郡等待截擊匈奴大軍后方的輜重部隊,得知匈奴撤軍后十分驚呀,但又自思敵不過匈奴大軍,便率軍退回了。韓國等率領的主力大軍在伏擊點埋伏幾天沒消息,便改變方案率軍出擊,但匈奴大軍已經(jīng)跑的無影無蹤。

“馬邑之圍”計劃破產(chǎn)后,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戰(zhàn)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廷尉判處王恢畏敵觀望死刑。王恢雖買通田蚡通過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求情,但仍無法平息漢武帝的憤怒,王恢被迫自殺謝罪。

漢武帝必殺王恢的原因有三

第一,秦法規(guī)定將軍臨陣脫逃者是死罪,怯戰(zhàn)者也是死罪,而且執(zhí)法森嚴。漢承秦法,軍法一樣森嚴,因此王恢臨陣怯戰(zhàn),率軍自退,這是死罪。

第二,“馬邑之圍”是漢武帝對匈奴的首場戰(zhàn)役,而且王恢是這一計劃的提議者,又是政策的策劃者和戰(zhàn)場的設計者,結果第一個臨陣怯戰(zhàn)脫逃,這無異是對漢武帝的一個巨大瘋刺,也是對朝中主戰(zhàn)派的一個打擊。

第三,停止屈辱的和親政策,對匈奴實施軍事反擊是漢武帝一生的宏偉目標,是漢朝對外政策的重大轉變,朝中的反對聲巨大,結果第一戰(zhàn)卻失敗了,這是漢武帝軍事反擊匈奴政策的一個嚴重打擊。漢武帝若不殺王恢,很難震住朝中反對者的聲音,軍事反匈奴政策就會實行不下去,一生宏圖也就無法實現(xiàn),這才是殺王恢的主要原因。

馬邑之圍看似很完美,卻存在先天缺陷,不可能實現(xiàn)

一是王恢存在投機心理,他是為了迎合漢武帝的好戰(zhàn)心理,想取得首功。但他不是一個剛毅的將軍,沒有決死的心,自己制定的計劃,卻第一個逃跑,沒有緊急應對措施。

二是漢武帝也存在僥幸心理,想畢其功與一役,一戰(zhàn)而勝,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漢匈之戰(zhàn)是一場大戰(zhàn),不是一兩場戰(zhàn)斗就可以解的,想借一場伏擊戰(zhàn)達到效果根本不可能。

二是“馬邑之圍”有先天缺陷,如此大的軍事計劃靠一個商人去誘惑本身就不高明,而邊關的下級軍官都知道,老百姓更是跑的沒有一個,不能不讓久經(jīng)沙場的軍臣單于生疑。任何計劃越是設計的完美,越是不可能實現(xiàn)。象這樣的大計劃必須作出一部分犧牲,甚至要犧牲馬邑城,不能讓馬邑城的軍民知道要在此打伏擊。

四是“馬邑之圍”的謀劃沒有第二套、第三套應急方案,匈奴人發(fā)現(xiàn)怎么辦?匈奴人不來怎么辦?這些預案都沒有,只在哪傻等,也沒派出探子,對戰(zhàn)場變化一無所知,不能臨機應變。

總之,王恢必死,否則漢武帝軍事反擊匈奴的政策無法順利執(zhí)行。

6

提及漢朝對匈奴的反擊戰(zhàn)便不能不提及馬邑之戰(zhàn),漢武帝時前133年,東南方的閩越東越南越亂事平復,匈奴老上單于去世,軍臣單于接位,遣使前來漢朝求親,武帝召開廷議,聽取大臣意見,大行王恢主張放棄和親與匈奴交戰(zhàn),御史大夫韓安國則支持和親,朝臣也大多贊同,于是派出使者談判和親事宜。


本來事情就這樣蕭規(guī)曹隨下去,偏偏節(jié)外生枝,這時出現(xiàn)了三國張遼的先祖,馬邑大商人聶壹,他或者出于民族感情或個人私利,為匈奴和親后屢來馬邑搶掠激憤不已,便拜見王恢向他獻上利用和親已成,匈奴無備的機會,愿以身為餌,誘敵入境,聚而殲之之策。王恢聽完覺得可行,便面奏武帝,再開廷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


韓安國說,戰(zhàn)爭一旦開始,兵連禍結,永無寧日,況且匈奴腹地深遠,勞師遠征而又容易無功而返,徒自消耗國力,以高皇帝之能,尚且被困平城,七日無食,定下和親之策,可知戰(zhàn)不如和。王恢說,和親并未平息干戈,匈奴屢次侵掠邊境,人民深受其害,國家顏面無存,當時定下和親,是因為國力不足,如今四夷安寧,僅有匈奴為禍,今時不同往日,何況可以用計誘敵入塞聚殲,不必深入敵境而能一勞永逸。


漢武帝劉徹年輕人心性,一聽王恢計劃也是躍躍欲試,便批準了這次行動,(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命王恢和韓安國、李廣、李息、公孫賀率領三十萬大軍,前去馬邑周圍設伏,聶壹便借邊境互市的機會拜見單于,向他說自己手下有幾百號人,愿意打開馬邑城門,讓匈奴大軍進入搶掠,只求分點好處費,軍臣單于詢問再三,認為可行,大利之前,哪管啥姻親和約。于是約定日子出兵。


約定之日,聶壹發(fā)出暗號,匈奴二十萬大軍悄悄入塞,可是王恢他們裝得有點過火,路上可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牛羊,卻沒人看守,軍臣單于驚疑不定,“難道漢人現(xiàn)在不吃牛羊肉,改吃房子啦”?越想越不安,便攻擊附近的衛(wèi)亭,抓獲衛(wèi)吏,衛(wèi)吏貪生怕死,將漢軍計劃和盤托出,軍臣單于大驚失色,下令大軍速退。此時王恢正帶領三五萬軍士準備抄匈奴后路,見他們不進兵卻全軍而退,不敢出擊,眼睜睜看匈奴人席卷而去。


一次雄心勃勃的伏擊戰(zhàn),搞得灰頭土臉收場,三十萬大軍到邊境一游,耗費人力財物無數(shù),武帝臉上無光,暴跳如雷,責罵王恢貪生怕死不敢出擊,王恢說,計劃失敗而硬要出擊,三五萬人擋不住匈奴大軍撤退,必然損失慘重,為保全軍隊才不出戰(zhàn)。武帝依然盛怒,王恢著忙,暗暗送給丞相田蚡珠寶財物,請他求情,田蚡便請姐姐王太后代為美言。

王太后在武帝面前代王恢說情,武帝說,馬邑之謀是他堅持,出兵三十萬耗費無數(shù),敵人退兵不敢追擊,也不能搶得敵方輜重,全無建樹,哪怕殺幾個匈奴兵也好,并無!而又與匈奴撕破臉皮,成為敵人,不殺王恢,無法向天下人交代。王太后聽完無語以對。王恢得知情況后便自殺身亡。

讀史鑒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7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死于漢武帝之手的冤鬼達十幾萬。



漢武帝所殺之人90%是無辜冤死,如殺公孫賀、太子、皇后和長公主。

9%是為推卸責任,栽贓嫁禍。如殺江充、張湯、劉屈氂。

唯獨殺馬恢,漢武帝是賞罰分明,馬恢死的不冤。

是馬恢建議,改變與匈奴的和親政策。也是馬恢參與制訂了馬邑之圍的計劃。

馬恢制訂的計劃有疏漏,不嚴密。再加上被匈奴抓的小吏是慫包,泄露了計劃。在這一點上,馬恢有過錯,但罪不至死。

匈奴單于得知幾十萬大軍埋伏于馬邑附近,欲全殲匈奴后。倉皇逃跑。

此時,馬恢麾下有三萬大軍,任務是斷匈奴輜重,并切斷匈奴退路。但馬恢卻畏戰(zhàn),匈奴逃脫置之不理。

馬恢的理由是自己只有三萬人,而匈奴有十幾萬大軍。貿(mào)然出擊是以卵擊石。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匈奴單于得知漢軍有幾十萬伏兵,是倉皇逃跑的,心中恐懼,戰(zhàn)斗意志肯定不高。

李廣四千騎遇到匈奴左賢王四萬騎。也沒逃跑,而是圓陣御敵。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李廣連續(xù)以射殺匈奴數(shù)位副將,將士浴血奮戰(zhàn),終于抵擋住了匈奴的進攻,并盼到張騫的援軍。



李陵帥數(shù)千步兵。迎戰(zhàn)匈奴八萬騎兵。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斬殺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

馬恢帥的是三萬大軍,去截擊五倍于己倉皇逃竄的敵人。最重要的,并非孤軍奮戰(zhàn)。李廣、公孫賀等援軍近在咫尺。匈奴必定慘敗。

說到底,是馬恢畏戰(zhàn)。如果他有李廣一半的亮劍精神。馬邑之圍,匈奴必定被全殲。(軍事常識:消滅敵人80%以上,就是全殲)

調動幾十萬大軍,要花多少錢糧。不是過家家玩游戲。因你一人畏戰(zhàn),喪失戰(zhàn)機,功敗垂成。馬恢之死,當其罪也。

8

您好1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馬邑之謀是漢武帝第一次對匈奴的主動出擊,關于這一次出擊,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對討伐匈奴的決心。那漢武帝為什么要殺將領王恢呢?我們分兩塊來分析。


馬邑之謀

前因:馬邑之謀是漢武帝元光二年策劃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zhàn)。畢竟當時長期被匈奴欺負,所以漢武帝要出這口惡氣。馬邑當時有個商人叫聶壹給將領王恢獻計策,可以引誘單于來馬邑,然后一舉殲滅。王恢將這個計策告知了漢武帝,漢武帝采納意見,并且實施計策。

過程:漢武帝派精兵30萬,韓安國、李廣、公孫賀帶著主力埋伏,王恢、李息準備斷匈奴后路,聶壹誘敵深入,然而,匈奴人卻看出了破綻,并且抓到一個小軍官,小軍官還告密了!所以匈奴沒有中計,直接跑路了。

結果:馬邑之謀計劃破產(chǎn)之后,漢武帝惱羞成怒,將王恢下雨。王恢被迫自殺謝罪!并且隨后漢匈之戰(zhàn)大規(guī)模爆發(fā),這就是后事了。

這是馬邑之謀的全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王恢的計策可行,但是中間有變故。真正該死的應該是那個高密的家伙。

王恢其人

王恢是個對匈奴有畏懼心理的人,但這是人之常情,因為匈奴長期欺負漢朝。任何漢朝人都無法保證不畏懼匈奴!并且他長期鎮(zhèn)守邊境,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我的看法

政治原因:王恢雖然有罪,但是罪不至死。漢武帝也沒有真正要殺他而是將他關進監(jiān)獄,最后王恢是被迫自殺。當時王恢被下獄之后,還找了田蚡來幫忙,這又牽扯到政治外戚關系了。

軍事原因:殺掉王恢可以殺一儆百,最重要的是鼓舞士氣,讓漢朝的軍隊不再畏懼匈奴。讓漢朝的軍隊戰(zhàn)斗力更強大,讓他們知道畏懼匈奴的下場。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題主能夠滿意。

9

謝邀!

《資治通鑒》上曰:“首為馬邑事者恢,故發(fā)天下兵數(shù)十萬,從其言為之。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從漢武帝說的這段話中,不難看出王恢為什么要死!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大行令王恢反對與匈奴和親,他主戰(zhàn),并提出一大計謀,用計謀引誘匈奴兵深入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設伏兵圍殲之。

漢武帝采納了王恢建議,派兵三十萬,分別由將屯將軍王恢;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材官將軍李息;護軍將軍韓安國。五將歸韓安國統(tǒng)帥,并暗暗進入馬邑城地區(qū)埋伏了起來,其中王恢、李息、李廣三部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主要攻擊單于的輜重后勤部隊。

戰(zhàn)前,先由聶翁壹逃入匈奴當間諜,誆騙單于說:他能斬殺馬邑城的官吏,獻城投降。而聶翁壹回到馬邑城把幾個囚徒殺了,砍下頭來掛于城門之上,告訴單于守城的主要官員已被他斬殺,可速來馬邑接管馬邑城,單于中計,真的統(tǒng)率十萬騎兵浩浩蕩蕩地入侵武州塞(縣名,今山西左云),可惜漢方偽裝失真,單于領兵一路搶劫到離馬邑城僅一百里,但見成群牛羊,沒見到放牧人,心中大疑,遂攻打雁門衛(wèi)所,捉拿武州尉吏拷問之,問出了此戰(zhàn)役的實情:引敵深入,設伏圍殲的計謀。單于大驚,速令全軍火速退兵,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了。

可是,這時的王恢如果馬上追擊單于的后勤部隊,可以大獲勝利,起碼可以斬殺部分匈奴的輜重部隊,收到局部的勝利,但是王恢懼戰(zhàn),為保存自己部隊三萬精兵不受損傷,不發(fā)一兵一卒,坐失戰(zhàn)爭良機。

漢武帝十分震怒,認為大失顏面,在國人面前不好交代,想要殺王恢以謝國人。一句話,把此次戰(zhàn)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王恢:

一,戰(zhàn)略計謀是你提的,我言聽計從。

二,集五將軍將三十萬兵力,無功而返。

三,你王恢如果趁單于退兵的混亂之際,擊打他的后勤部隊,肯定能獲得小小的勝利,為這次戰(zhàn)略失敗撈回一點面子。

四,這次戰(zhàn)爭,不但損失巨大財物,且漢朝面子里子全盤輸盡。

漢武帝所以說出了:“…今不誅恢,何以謝天下”。王恢自知理虧,負有戰(zhàn)爭的主要責任,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逐飲劍自殺以謝天下。

10

在漢匈之戰(zhàn)全面啟動前,一場堪稱“開幕戰(zhàn)”的大劇在邊境小城馬邑正式上演:漢朝先使出無中生有計,準備瞞天過海,然后以逸待勞、關門捉賊,卻因為一個意外,從而打草驚蛇,致使匈奴大軍狼狽而逃。而這場大劇的首倡者漢將王恢因懼敵懼戰(zhàn)而被交予廷尉問罪,最終在獄中自盡。

1、王恢不懂馬邑之戰(zhàn)的歷史意義

《史記》記載“馬邑之圍”的過程:商人聶壹通過漢將王恢獻計,假稱出賣馬邑城,匈奴單于因此率10萬騎兵侵入。漢朝30余萬大軍在馬邑城設伏,以逸待勞。匈奴離馬邑百余里時,發(fā)現(xiàn)牛羊遍野卻無人放牧,就打下一座漢軍哨所。

恰好雁門郡尉史正巡察,在哨所被捉。尉史就報告了漢軍計劃,匈奴退兵。王恢原本率軍攻擊匈奴輜重,聽說匈奴大軍已退,人馬眾多,不敢出擊。

計策是王恢所獻,朝廷動用30萬大軍,最終一無所獲。唯一有機會出擊的王恢因畏懼匈奴人多,眼睜睜看著匈奴全身而退。作為決意開啟戰(zhàn)端,一雪前朝舊恥的漢武帝,無論如何是不能容忍的。

2、王恢并未領會漢武帝的真是意圖

戰(zhàn)前信誓旦旦,似乎渾身是膽。事到臨頭,因對方人太多而不敢亮劍,王恢所謂保全3萬將士之說,根本無法掩飾內(nèi)心對匈奴的驚恐和懼怕。漢武帝需要的是,明知后果甚至戰(zhàn)死,仍然要敢于以少擊眾。

王恢鼓動漢武帝調動了30萬大軍,一次雄心勃勃的伏擊戰(zhàn),搞得灰頭土臉收場,三十萬大軍到邊境一游,耗費人力財物無數(shù),武帝臉上無光,暴跳如雷,責罵王恢貪生怕死不敢出擊,王恢說,計劃失敗而硬要出擊,三五萬人擋不住匈奴大軍撤退,必然損失慘重,為保全軍隊才不出戰(zhàn)。

王恢之死都不明白,漢武帝根本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在乎幾萬漢軍的生死,一句話:要的不是結果,要的是漢朝上下與匈奴必戰(zhàn)的精神。

3、王恢病急亂投醫(yī)

武帝的盛怒,使王恢病急亂投醫(yī),暗暗賄賂“主和派”代表丞相田蚡,傾盡家財,以求得以活命?上s花錢買了個“必死”。

田蚡便請姐姐王太后在武帝面前代王恢說情,武帝說,馬邑之謀是他堅持,出兵三十萬耗費無數(shù),敵人退兵不敢追擊,也不能搶得敵方輜重,全無建樹,哪怕殺幾個匈奴兵也好,并無!而又與匈奴撕破臉皮,成為敵人,不殺王恢,無法向天下人交代。王太后聽完無語以對。王恢得知情況后便自殺身亡。

小結:武帝想要改變對匈政策,他需要一場勝利。退一步講,至少需要一場戰(zhàn)爭來開啟漢匈新局面,所以重用王恢。雖然無功而返,武帝還是可以不殺王恢。但昏昧的王恢為了自保,投靠“主和派”卻是武帝決不能容忍的。

半閑認為:王恢之死,傳遞了兩個信號:一是,如果再如以前那樣畏懼匈奴戰(zhàn)力,認為匈奴是不可戰(zhàn)勝的,在今后的朝中將無立錐之地。二是,堅定朝廷上下與匈奴開戰(zhàn)的決心,讓少部分抱有“和親換和平”的人,徹底死心。因此,王恢之死實質是為一場全面戰(zhàn)爭祭旗、壯行。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