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酒色財氣于一身,二十八年不早朝。

躲進深宮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明王朝的皇帝個性十足,朱元璋善于玩卸磨殺驢的游戲,明宣宗朱瞻基喜歡斗蛐蛐,被稱為“蛐蛐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癡迷木匠,不思治國,樂此制器,被冠以“木匠皇帝”。

嘉靖與萬歷皇帝喜歡玩躲貓貓游戲,而且一躲就是幾十年。誰能耗幾十年找他們呀!設想一個場景,某天萬歷皇帝穿便裝站在大臣們中間,會出現(xiàn)什么狀況呢?也許是這樣,君臣相見不相識,笑問君從何處來?

皇帝熱衷集權,而萬歷皇帝卻棄權。為什么呢?

根據(jù)史料記載,首先,明代文官集團實力強大。言官上可罵天子,下可罵權臣。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又不能殺之滅口,只能選擇躲避,越躲越遠,最后干脆不上朝了。

其次,立太子之爭。萬歷寵愛鄭貴妃,想立朱常洵為太子,遭到大臣和太后的反對,萬歷很氣憤,幾十年不立太子也不上朝。

最后,據(jù)考古發(fā)掘,萬歷的確有腿疾。兩腿長短不一,其中一條腿彎曲。萬歷也曾給大臣們解釋說“腰疼腿軟,行立不便”。

然而,真正的原因,我們無從知曉,恐怕惟有萬歷皇帝本人清楚。

后人想知道萬歷皇帝不上朝,他在宮中做什么呢?

無非是吃喝玩樂。他嗜酒,沉迷女色,曾經(jīng)有言官奏他因酒色財氣而不上朝。不過,遭到了萬歷的反駁。

沉迷美色,試問歷史上有多少皇帝能夠堅守“色即是空”呢?

我想補充一點,萬歷皇帝也是喜歡閱讀的。他寫過一首《勸學詩》“斗大黃金印,天高白玉堂。不因書萬卷,那得近君王”。

他閱讀廣泛,詩歌、論議、醫(yī)藥、科學、小說等書籍。他讓宦官在京城內(nèi)買新出的各種書。涉獵這么多書,也是要耗費大量十間的。

我認為萬歷皇帝并不是什么酒色之徒,否則,他在位時間不會那么長,48年。人不滅他,天也會收他的。

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然而,萬歷皇帝竟然二十八年不上朝,這在中國歷史上實為罕事。

幾十年來,朝臣群龍無首。然而,在此期間,國家照常運轉(zhuǎn),沒有出現(xiàn)諸王篡奪權位而內(nèi)訌,也沒有農(nóng)民起義造反。相安無事幾十年,是什么原因呢?

張居正是大功臣!他輔佐萬歷皇帝,“勇于任事,以天下為己任!彼M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飭吏治,選賢任能,改革賦稅,增加財政收入,重視教育,培養(yǎng)人才。

萬歷皇帝統(tǒng)治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繁榮,對外開放。創(chuàng)造了“萬歷中興”的神話。

然而,這只是大明帝國的回光返照,不能扭轉(zhuǎn)乾坤。萬歷十五年,當中國還沉睡于封建王朝的死胡同時,英、法、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家已經(jīng)覺醒,他們在為創(chuàng)立新秩序而戰(zhàn),封建專制的舊秩序必將被打破。

最佳貢獻者
2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說起萬歷皇帝,還真是個奇葩。三十多年不上朝,大權還沒旁落,他是怎么做到的?來具體說說。

萬歷皇帝不到到十歲就登基了。在位48年。

小時候總貪玩任性,還不服從管教。但是每當他母親李太后一句:“如果讓張先生知道了,看你怎么辦”。一句話 ,小皇帝立馬老實了。

這個張先生何許人也?

他就是當朝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對萬歷的影響最深,其次是大太監(jiān)馮保。

他不僅主持朝政,實行一系列改革,而且還是皇帝的老師,對萬歷那是 事無巨細,關懷入微,就連皇帝上課的時間表都安排滿滿的,說得多了,就顯啰嗦了。

李太后母子在朝中地位得以站穩(wěn),全仰仗張居正,加之太后總告誡皇帝要聽張首輔的話,因此對張居正也是唯唯諾諾,言聽必從,顯得非常尊敬。

另一個就是大太監(jiān)馮保。

萬歷從小就和馮保在一起玩耍,稱其為“大玩伴”,馮保不僅對皇帝實行一般性教育,有時還要代皇帝朱批。權力很大 ,慢慢馮保開始專權,對不聽話的朝臣,開始打擊迫害。時間長了,萬歷也有點怕他。

有一次萬歷在宮里調(diào)戲一個宮女,讓馮保看見,告訴了李太后,這把李太后氣的直哆嗦,因為這個李太后也是宮女出身,深知宮女的不易和苦楚。

太后把萬歷一頓訓斥,萬歷還不承認 。太后罰他跪了一整天,差點要廢了他。張居正知道了 ,也給小皇帝上了一整天的課,好教育教育。

這事兒讓萬歷對張居正、馮保非常不滿,認為自己是皇帝,想怎么著,就怎么著。

尤其是對馮保。但是只能先忍著,心想:”你和老張等著,早晚有一天,我說了算了 ,再收拾你倆!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死。萬歷認為可算是擺脫了他的控制,自己親政,必須好好樹立一下威信。

兩年以后,有人上書彈劾張居正。這下讓萬歷逮著機會了,立刻下旨,先把張居正家抄了,這還不算,把墳也給刨了,把尸體拽出來,進行鞭撻。

同時把馮保也下獄 ,抄家,最后流放外地, 罪名是“伙同張居正,蒙蔽圣恩,迫害忠良,欺上瞞下!辈痪民T保病死。

自萬歷十四年起,不僅罷朝,而且誰也不見。

時間久了,朝廷不能不運轉(zhuǎn),不少奏折等著皇帝批示呢。于是太監(jiān)把大臣及地方官員奏折拿到后宮,萬歷進行圈閱批示。

多年不上朝萬歷都干啥了?

大部分時間沉迷于酒色,有考證說,還沾染了鴉片煙癮。

向他祖父學習,大選妃嬪,把民間有點姿色的,不管誰家的,婚配與否,一律納如后宮,供自己玩樂。

不止如此,宮里哪個宮女有幾分姿色,不分時間、地點,隨時臨幸。

最大癖好,為后世議論最多的就是干木匠活,每天不是做個小桌啊,就是換一個凳子腿啥的。樂此不疲。

還有就是追求長生不老,親自煉制丹藥,天天搗鼓這玩意。

吃丹藥,加之沉湎于酒色,萬歷的精神和身體越來越差,根本沒心思和體力上朝理政。

距史書記載 ,萬歷的腿腳不好,尤其到了晚年,愈加嚴重。這些都是他不上朝的原因。

不上朝和不理政還是有區(qū)別的。

在位期間,朝廷主要四次軍事行動。如果沒有他的批閱也是不可能的。

  1. 援朝抗倭。萬歷二十年至二十七年。日本侵略朝鮮,攻陷首都平壤。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向明朝求救。萬歷還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立刻發(fā)兵,前后打了七年 ,后來日本的權臣豐田秀吉病死,日本撤兵 ,明朝勝利。
  2. 平定播州(貴州遵義地區(qū))宣慰司楊應龍叛亂。這場仗一共打了十一年,最后八路大軍共同進軍,才得以平定。
  3. 萬歷二十年,啺藎曬坯讒叭,降明后,任副总兵)父子哉涾川反叛,一开售E骶髡講煥,后来砰W啥鼙畛閃褐永釗綈厙叭,引黄衡櫘呀y(tǒng)遣龐枰云腳選?/li>

4 ,萬歷四十六年,遼東后金政權的努爾哈赤 湊齊“七大恨”,進行叛亂 。結果四路大軍大敗于薩爾滸(遼寧旅順)地區(qū),四萬人被殺。

萬歷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有其深層原因:幼年受張居正和馮保的管教產(chǎn)生心里陰影 ,心態(tài)扭曲 ,做出一系列反常舉動。

尤其是最讓他崇拜,影響最深的張居正,居然是表里不一的人,生前常以圣賢自居,死后受到清算,那么多人彈劾他。

這讓萬歷的精神信仰受到嚴重沖擊,內(nèi)心世界一度崩潰。加之后來發(fā)生的“立國本”事件,讓萬歷徹底看清了文官集團的虛偽和無恥 ,以致心灰意冷,無心管理朝政。

四場軍事斗爭,大明朝贏得了面子,輸了里子。

民怨沸騰,國庫進一步空虛,逐漸走向衰敗已不可避免。與這位奇葩皇帝“貢獻”分不開。

3

  •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十歲即位,在位48年(1572年-1620年),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其當政期間,按時間順序有三個歷史標簽“萬歷中興”““萬歷怠政””和“萬歷三大征”,其中“萬歷三大征”是在“萬歷怠政”晚期完成的壯舉。

  • 萬歷在位期間貫穿始末的就是明朝的“言官制度”,也是“萬歷怠政”的誘因。

  1. 萬歷在位前十年的出現(xiàn)的“萬歷中興”與第一嚴師張居正密不可分。也可以說有張居正的一份功勞。讓其在經(jīng)濟上實行“一條鞭法”,在政治上則整飭吏治任用賢臣,在軍事方面則任用名將戚繼光抵御沿海的倭寇,在水患上任命潘季馴四次治河,皆成效顯著。這種和諧的君臣關系,帶來了十年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明史》也大贊道:“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于富強。”這陣在中華大地上久違的改革之風,讓年輕的皇帝在張居正去世之前一直對其充滿信任和尊崇,對國家的建設充滿了使命感和責任感。此時的萬歷雄心勃勃,勵精圖治的他仿佛即將創(chuàng)造大明王朝新的輝煌。
  2. 好景不長,張居正死后,沒有人在為萬歷分擔言官們的火力。言官們開始放嘴噴薄,首先,大量事實證明張居正不干凈,非常不干凈。當時張居正在萬歷心中地位非比尋常,正面形象高大威武。榜樣形象破碎了,萬歷的心也碎了。結果又是十年的和言官們的斗爭扯皮,事件集中在立儲這一大事上。萬歷心稀碎。最后眼不見,耳不聽躲入深宮長達28年之久。史稱“萬歷怠政”。
  3. 當年年雄心勃勃的萬歷哪里去了?總算是清凈了,也省心了。此時外面朝堂成為了言官們爭權奪利的場所,官僚系統(tǒng)幾乎癱瘓。還好明朝還有個內(nèi)閣系統(tǒng),平時萬歷都是和正官們開開小會,處理國家大事。他的手中牢牢掌握著內(nèi)廷,大權未曾旁落。后來還發(fā)動了“萬歷三大征”,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啺菖馴淶哪鬧郟釗縊傘⒙楣罌夠魅氈痙岢夾慵ㄈ肭值某手郟約襖罨蕉緗了狙鈑α馴淶牟ブ葜壅餿笳揭凵,明朝廷端E竦昧司藪蟮氖だN懶斯業(yè)牧焱鐐暾,维护了国紭I(yè)奈榷ň置妗?/span>
  • 你們覺得萬歷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呢?

4

萬歷皇帝估計有點社恐,成天和一群人在朝堂上打嘴仗,爭來斗去,心里好煩。

起先他年幼,外事皆決于張居正,不得自由。好不容易張居正死了,他以為自己這下天高地闊,可以任意妄為了。

哪曉得明朝的文官集團不是吃素,照例啥事都要指手劃腳。連想立鄭愛妃的兒子為太子也不行。

朱翊鈞一看,這還是不得清靜,那好,我就學爺爺,但內(nèi)里坐。

宅在宮中干什么呢?

有人說他在宮中淫美女、抽鴉片。

這個不可盡信。

神宗皇帝還是做事的,不過干的事兒讓人上火。

據(jù)《明神宗實錄》記載,朱翊鈞自己不干事也就算了,他還故意讓整個朝廷也干不成事,比如他堅決反對補充官員,請注意,他就是明確反對(他直接給方從哲下過圣旨,反對補充官員)!他對于官員們上的各種奏疏或不予回復、或留中不發(fā),內(nèi)閣想替他擬意見都不可能,況且他不批紅同意,內(nèi)閣(方從哲)擬的諭旨決策也根本不可能下發(fā)去執(zhí)行。

他有時候也下詔書、諭旨,雖對方從哲要求補充缺額的奏疏予以推脫、否決,卻讓工部趕緊去建設他的“大工”,對乞休的官員們好言挽留。

然而,萬歷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zhàn)前后幾個月,這萬分危急的一段時間,《明神宗實錄》看到最多的字眼是“不報”(不批復,不答復)和“留中”(將奏疏扣下,根本不給內(nèi)閣票擬處理)!

反正,朱栩鈞像個中二青年,對軍國大事耍脾氣,不理不睬,各部門缺人也不管。大明王朝在他的消極怠政下,日漸衰敗。

5

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他在宮里干什么,大權旁落了嗎?

@雨落一方

對這個問題應該分幾個階段去考量。

歷史上人們只知道萬歷皇帝多年懶政,不上朝,不作為。而對其具體原因知之不多,尤其我們普通大眾不太了解。

我在這里分三部分加以說明。

張居正首輔十年

萬歷皇帝朱翊鈞,九歲登基,對朝政不可能有多明白。這期間有兩個重要人物,張居正,馮保。張居正是大學士,后被封為首輔,元輔。馮保是陪著萬歷長大的太監(jiān),被萬歷親切地稱為大伴,執(zhí)掌司禮監(jiān)。

萬歷即位時因年少,張居正建議,一旬之中逢三,六,九早朝,其他時間不上朝,以便年輕的皇帝學習。

這一規(guī)矩一直執(zhí)行了十五年。

明朝從朱元璋起就廢除丞相制,改為內(nèi)閣制,由內(nèi)閣大學士提出建議,皇帝定奪。最初,大學士只是顧問性質(zhì)。到明中葉,內(nèi)閣權力逐漸大起來,特別是嚴嵩,高拱以后。

但這種體制中間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司禮監(jiān)。

司禮監(jiān)名義上是替皇帝執(zhí)筆的太監(jiān),但是在一些特殊時期,比如皇帝年幼,因此太監(jiān)一定程度就成了決策者。

大伴馮保更是陪伴萬歷長大的太監(jiān),所以在這十年中。皇權基本掌握在他們二人手中,當然,這十年也是張居正干了不少成績的十年。

萬歷清算張居正

張居正代高拱上位,身為帝師,內(nèi)閣首輔,位及人臣。在張居正的輔助下,大明王朝百事轉(zhuǎn)蘇。

然而,1582年,57隨的張居正突然去世。張居正時代結束了,時已成人的萬歷皇帝在方方面面也成熟了。

擺脫了強勢首輔的羈絆,萬歷皇帝松了一口氣,想著自己早已謀劃的幾件事。策立鄭貴妃,甚至想著把常詢立為太子……

不過,想法是美好的,現(xiàn)實是不行滴。參張居正的奏折一道接著一道。抱著查查看的心里(不過不查也不行),沒想到還真查出許多問題。

1584年,張居正被抄家。

1583年,大伴馮保被宣十二大罪,發(fā)配南京閑居。

這一時期,萬歷皇帝手握實權,干了一點事情。

內(nèi)外對峙期

這個說法不一定妥,大體這個意思吧。1586年初,常洵出生,鄭氏被冊為皇貴妃,立儲的爭執(zhí)已經(jīng)開始。但就在這前后,萬歷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他想做的事情統(tǒng)統(tǒng)不能做到,于是他想勵精圖治的念頭就一天天減退。

大臣們對皇帝的申飭也越來越多。自己的事辦不了,聽到的批評還多,索性眼不見心不煩,至此萬歷編造各種借口能不上朝就不上。

文官們不許他廢長立幼,他堅持了十年,才冊封皇長子為太子。封常詢?yōu)楦M酢?/p>

晚年的萬歷皇帝是在與文官集團斗爭也罷,歐氣也罷。就是這樣的環(huán)境中度過的,在位48年,是大明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

小結

1、明朝采取的是中央集權制,縱觀萬歷一朝,前十年,年幼無權。

2、張居正死后,權力終于集中在萬歷手中,也做了一些事情。

3、后期由于和文官集團的矛盾加劇,處于相持階段。

皇權的把控有時不是人力所能及的,當時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是制度桎梏的犧牲品。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歡迎指正,討論,點贊關注

6

大明帝國從來不缺乏人才,成為世界上強大富裕的國家,但是到了萬歷十五年,皇帝罷工了,在萬歷十年之前,張居正改革為大明積累了財富。

等到萬歷皇帝親政后,兢兢業(yè)業(yè)干了幾年,突然宣布休息,這一休息就休了三十多年,不理朝政、不見大臣、隱居深宮,因此好多學者都說大明王朝滅亡在萬歷皇帝,而不是崇禎皇帝。乾隆皇帝重修明史,收入四庫全書,但是也把很多原始史料銷毀,在這件政治工程上有三個目的,一是宣布大清王朝定鼎中原,二是籠絡明朝精英,三是總結歷史經(jīng)驗,明朝本來就沒有幾個好皇帝。

萬歷皇帝的冤屈:萬歷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并不意味不做事情、不做決策。萬歷時期,各級官位空缺,有意抑制言官的權力,因為言官天不怕地不怕,有著強大的震懾力。萬歷十七年,萬歷皇帝想要請假休息一下,說出了自己的病癥,但是大臣們不買賬,大理寺左評事雒于仁上書《酒色財氣四箴疏》,根據(jù)皇帝的病癥,說出了萬歷皇帝一身的毛病,喝酒得了胃腸炎,貪戀女色,還有十個小太監(jiān),自然身體疲軟,四處收錢,數(shù)錢數(shù)到手抽筋,自然亂志傷神,對于言官發(fā)脾氣,肝氣郁結,自然胸悶腹脹。萬歷皇帝聽后大怒,決定從此就是不上朝,連內(nèi)閣大臣都不見。萬歷皇帝對言官深惡痛絕,對于內(nèi)閣大臣也心灰意冷,發(fā)現(xiàn)這些言官并不是履行自己的職業(yè),而是為了自己求職求官,大臣們也都在吵吵鬧鬧,爭權奪利,這也就成了萬歷皇帝罷工的內(nèi)在動力,萬歷皇帝采用的辦法就是裁減言官。

到了清代史官,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說法,相繼沿襲清代史官的記載,對萬歷皇帝口誅筆伐,譴責萬歷皇帝消極怠工。而后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萬歷皇帝的陵墓被發(fā)掘,發(fā)現(xiàn)萬歷皇帝身有殘疾,這也是萬歷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之一。

但是萬歷皇帝怠政引發(fā)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最嚴重的就是黨爭,打破了帝國的制度平衡,皇權旁落,宦權凸起,這也為后來魏忠賢等宦官的崛起開創(chuàng)了先河。

7

萬歷皇帝朱翊鈞在位一共48年,將近三十年沒有上朝,但令人驚訝的是,萬歷帝的權力不僅沒有被架空,而且還牢牢的掌控著權力。

道理很簡單,放過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頭羊都管住,只要管住頭羊就可以。萬歷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管制內(nèi)閣

萬歷朝的內(nèi)閣首輔,比較著名的有: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趙志皋、朱庚、沈一貫、方從哲、葉向高等等。這些人除張居正之外,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被萬歷皇帝嚴格控制。

萬歷朝伊始,萬歷皇帝年幼,張居正自己構建了一個由太后(李太后)、首輔(張居正)、權宦(馮保)組成的權力鐵三角。萬歷皇帝被張居正的壓制了整整十年。張居正死后,萬歷皇帝第一時間把張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張居正死后,繼任的歷任首輔都已經(jīng)由皇帝任命。繼任的首輔中,除了王錫爵尚有一絲強勢外,其余的首輔幾乎沒有任何跟皇帝對抗的資本,唯以圣意為上。萬歷晚年,浙黨首輔方從哲擔任首輔的七年時間里,幾乎沒有見過皇帝,雙方往來全靠文書,但方從哲幾乎所有的政意處理都由皇帝決定。

而且萬歷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政務尤其是重要政務還是要處理的,對于明朝的對外戰(zhàn)爭,比如“萬歷三大征”和薩爾滸之戰(zhàn),都是由萬歷帝自己拍板決定的。這個在紫禁城里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宮里決定了整個明朝的命運。

8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這是萬歷皇帝抗日援朝大獲成功之后頒布的詔書中所寫。也使得日本三百年不敢犯我中華。這樣的萬世之功,出在從來不上朝,不批奏折的萬歷皇帝身上,給他隱居深宮二十幾年到底在做什么添上了更加神秘的面紗。


一,勤奮少年一夜消失

萬歷朱翊鈞繼位之初是非常勤奮的皇帝,人家不僅上早朝,還上午朝,沒有幾個帝王如此加班工作的,在萬歷執(zhí)政14年之后,開始不怎么上朝,最后干脆不上朝,也不批復奏折。性情大變,這期間發(fā)生什么事刺激他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呢?轉(zhuǎn)折點就是視為父親的首輔張居正去世,張居正在的時候,經(jīng)常督促萬歷要勤勉,做個明君。

張居正死后兩年,萬歷對其進行清算,抄家。令人瞠目結舌,曾經(jīng)對張居正可是尊敬有加?赡苁菦]有人督促,放縱自己,對之前張居正的管教感到反感。

二,不上朝原因

如果說張居正的死,讓萬歷得以“解放”,那么導致他不上朝的事件據(jù)傳是其吸食鴉片,毒癮纏身,還有說他縱情聲色,傳言比較多的是“國本之爭”。

萬歷的皇后沒有生育,按照祖制應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可是萬歷要立幼子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僵持不下,從此皇帝不早朝。

1956年考古學家打開了萬歷的棺木,發(fā)現(xiàn)萬歷左腿有嚴重殘疾,蜷曲且比右腿短很多,這也有可能是不上朝的原因,但是不批奏折說不通。

三,“萬歷式”統(tǒng)治

過程是不上朝,那結果呢?萬歷期間內(nèi)外戰(zhàn)爭幾乎全勝,尤其是力排眾人反對,重用李氏家族,派李如松兄弟出征,成功平定倭寇,獲得不世之功。對內(nèi)沒有宦官,外戚專權,沒有黨爭,沒有篡位奪權。試想一個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竟然沒有人想廢掉他,沒有哪個王起兵?大臣們不能見到皇帝,只能老老實實值班拿工資,還爭什么呢?這一切的平衡,源自萬歷有他自己執(zhí)政的方式,而又與當時的體制沖突,只能避而不見,抓大放小。

個人觀點,張居正死后,勤勉的萬歷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做出一番事業(yè),可是天妒英才,讓其身體殘疾,身心大受創(chuàng)傷,性情大變,無處發(fā)泄,宋明大臣都以諫言皇帝并且死磕為榮耀,有耐心的如宋仁宗趙禎和一幫朝臣慢慢周旋,采用迂回戰(zhàn)術。此時,身心備受折磨的萬歷哪有那個耐心,直接閉門不見,不濫殺這些人已經(jīng)不錯了。按照自己的方式控制著這個國家。

萬歷的方式是一時的,整個封建王朝的體制不會因為一個皇帝的特立獨行而改變。對傳統(tǒng)官僚體制的不聞不問,任其衰敗,對后來的封建帝王就是王朝衰敗的開始了,萬歷之后24年,大明王朝覆滅,滿清入關。

9

 介紹一下萬歷皇帝(1573年-1620年七月),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xiàn)中興氣象,史稱萬歷中興。


明神宗

許多對歷史略有研究的人,都會對萬歷皇帝躲在深宮中幾十年不上朝表示十分不能理解,其實只是大家不愿意用權力運作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实凼且粋帝國最高的領導者,在某些環(huán)境之下,你讓皇帝直接參與帝國的管理,這就會讓帝國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權力施展起來也會十分的僵硬。


歷史略有研究的人



在這個封建王朝的末期,處在官僚體制上的每一個官吏,幾乎都是無官不貪,但是明面上大家都裝作一副廉潔奉公,忠君愛民的模樣,在私底下,他們的真實面目才會實實在在地暴露出來。如果在朝堂上公然地指出這些問題,那某個官員的政治生命將會難以為繼,甚至的個體生命都將會難以保全,也只有海瑞算是個例外。這種根深蒂固的頑疾,大家天天開會都無法解決,如果皇帝在場,那大家就更加不好意思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自然需要回避。

很多人會疑惑不解,難道天天上朝的皇帝就是在演戲嗎?實話實說的告訴你,就是演戲,開大會的本質(zhì)上就是解決禮儀上的問題,它是務虛的,不是務實的,也并不能解決一個個客觀存在的實際問題。權力的實際運行都是通過開小會完成的,也就是所謂的幕后操作。


幕后操作


萬歷剛開始當皇帝的時候,歲數(shù)還很小,有張居正和皇太后管著,每天都處于精神被壓迫的境地之下,長此以往,使他對上朝議政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实郾救艘苍谙,每天上朝搞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干什么,問題也不是這樣才能夠解決的,我不過是來聽聽你們內(nèi)閣乃至六部的匯報而已,朕小的時候印章都不在我這里,等歲數(shù)大了,開始親政的時候,不過也就是印章自己親自蓋罷了。


萬歷剛開始的時候



權力這種東西真的讓人很上癮,哪怕讓你停下來,好好享受生活,恐怕你都不愿意放棄權力,但是如果我做這樣的假設:你依舊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但是權力不變,你是否會愿意?那當然會愿意了,世界上怎會有這樣兩全其美的好事。這個時候萬歷皇帝找到了一種權力運行模式,使他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他學會了自己爺爺嘉靖的做法,躲在深宮不露面,該管的事兒一個不少管,當然都是些軍國大事,和涉及權力運作方式的事情,日常瑣碎的政務全部都會推給內(nèi)閣,人瑣碎的事情辦多了,難免不會犯錯誤,一旦犯下了錯誤,這就會成為皇帝的把柄。把柄落在皇帝手中,那要殺要剮只能悉聽尊便了。



大家愛看影視劇中


大家愛看影視劇中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皇帝總是喜歡奸臣而不喜歡忠臣呢?因為所謂的奸臣,只不過是不怕?lián)鷫拿,愿意幫皇帝老子辦臟活;而所謂忠臣都不愿意承擔這樣的惡名,他們要的是流芳百世,并不在乎眼前的這點權力,算得上是擁有理想主義的人了。如果你作為皇帝,你是會喜歡把惡名往自己身上攬,悄悄為你辦事的奸臣呢,還是說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你身上的忠臣呢?人性大抵如此,概莫能外,能夠戰(zhàn)勝人性弱點的帝王,都是千古名君,哪怕他們只是偶爾做到了這一點。

權力的擁有者都喜歡把自己搞得神祕莫測一點,這樣就讓下面的人猜不透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也就更有利于他權力的施展,而萬歷皇帝的所謂二十幾年不上朝,其背后的用意,正是這一點。

10

萬歷皇帝十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在這48年里,接近30年不上朝。作為一國之君,萬歷為什么這么長時間不上朝,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身體原因,萬歷有嚴重的骨骼疾病,脊椎骨扭曲,長時間不能坐立,左右腳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在定陵挖掘中已經(jīng)得到論證。拖著殘缺的身體上朝,自有不便。作為皇帝,這樣一副面貌面對群臣,心里自然五味雜陳。

第二個原因國本案,就是爭論立太子的人選。明朝的太子制度是立嫡,立長。首先太子的首選是皇后所生,如果皇后沒有兒子,那就以妃子所生的長幼排序。萬歷皇后不爭氣,生不出兒子,太子之位按規(guī)定自然留給長子朱常洛?蓪τ谥斐B澹f歷皇帝卻不太喜歡,關鍵是出生不好,萬歷十八歲那年臨幸了一個王姓宮女,朱常洛就是這個宮女和萬歷帝的產(chǎn)物。萬歷對于這個宮女毫無感情,真正寵愛的是鄭貴妃。在萬歷青年時代被張居正壓制日子里,鄭貴妃整日陪在他身邊,陪她一起讀書,時常鼓勵萬歷。對于這位患難之交的貴妃,自然是想要什么,萬歷都會滿足,包括太子之位。

如果在其他朝代,皇帝想把太子傳給誰就傳給誰,朝臣們雖有意見,大多都敢怒不敢言。但在明朝卻不一樣,立貴妃的兒子為太子違反了朱元璋立的祖制。特別是明中晚期,文官的勢力龐大,越來越多的文官敢直言上奏。在立太子人選的問題上大臣們和萬歷長達了數(shù)十年的僵持,朝臣們前仆后繼,不斷上奏,而且膽子越來越大。甚至有大理寺官員上奏折說萬歷酒色財氣疏,形容萬歷是個酒鬼、色鬼、貪財鬼,脾氣又臭。和群臣們的關系僵硬,自然不想面對他們,索性眼不見為凈。

萬歷幾十年不上朝,最主要是身體殘疾和大臣間的矛盾,作為一個皇帝的日常工作還是要做的,平時自有大臣來匯報一些工作日常,批閱奏折。一些朝中大小事都要萬歷處理。萬歷期間還領導了萬歷三大征,平定了邊亂,可見朝中大權還是掌握在萬歷手中。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