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殺女(安定公主),并栽贓王皇后,導致王皇后被廢,這段歷史是真是偽,其實一點不難辨析。我們只要將相關(guān)記載羅列出來,然后對史料加以辨析,再結(jié)合政治背景分析,真相大體可以水落石出。
《唐會要》記載了從唐高祖至唐德宗,九朝的歷史,以典章制度的變革為主軸,是歷代史學家研究唐朝歷史的珍貴史料。此后,《唐會要》又經(jīng)擴編,涵蓋整個全唐史。
關(guān)于武則天殺女事件,《唐會要》的記載是:“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
意思是安定公主是暴卒,并未說武則天殺女,但是武則天卻拿女兒之死做文章,誣陷王皇后,導致高宗李治有了廢后之意。
②《舊唐書》
《舊唐書》成書于后晉,由晉高祖石敬瑭下令,翰林學士劉昫、趙瑩編著,是唐朝的第一部官修朝代史。很遺憾,《舊唐書》對此事不著一字,一片空白。
③《新唐書》
《新唐書》是宋仁宗年間,由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呂夏卿等人合編的一部唐朝官修國史。我們今天將后晉時期編撰的唐史叫《舊唐書》,其實它成書時就叫《唐書》,只是由于該書編撰倉促,出現(xiàn)大量不如人意之處,所以宋仁宗下令重修《唐書》,這就有了新舊版本。
《新唐書》對這段歷史的記載是:
“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fā)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后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
這個記載,就是今天大多數(shù)人篤信的歷史。
④《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成書略晚于《新唐書》,他是司馬光的個人著作。不過,請大家一定要記住,《資治通鑒》不是歷史,它是司馬光個人對歷史的解讀,立足點放在評價歷代政治得失,閱讀對象是皇帝。也就是說,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初衷,是通過對政治得失分析,給后世君王治國提供一面鏡子。
《資治通鑒》的記載是:
“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fā)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后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后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2.四部史料記載辨析
首先,從文字內(nèi)容看,《資治通鑒》基本采用了《新唐書》的記載,只是措辭稍有不同,將武則天殺女,由含糊的“斃”,改成了更具體的“扼殺”。另外,基于《資治通鑒》的性質(zhì),可以不對它作討論。
從成書時間上看,《舊唐書》比《唐會要》晚一百多年,《新唐書》又比《舊唐書》晚一百多年。這個事件差很重要,因為年代越久,史料缺失就越嚴重,史料辨析就越困難。
《唐會要》是本朝人依據(jù)《實錄》編寫,無疑可信度最高!杜f唐書》成書于戰(zhàn)亂時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時期,《實錄》出現(xiàn)大量遺失。所以,后唐、后梁都曾經(jīng)懸賞征集唐朝史料。
所以,《舊唐書》幾經(jīng)增補,雜入了一些遺文和故舊傳聞,其可信度明顯不如《唐會要》。
《新唐書》成書于五代之亂后的北宋,以《舊唐書》為藍本,雜合民間個人筆記等,由宋祁和歐陽修,分兩個階段編撰而成。從體例和內(nèi)容完備度,要比《舊唐書》高幾個檔次,但其真實性遠不如《舊唐書》。
最可信的《唐會要》,記錄是安定公主暴卒,武則天借題發(fā)揮,《舊唐書》則一字不提。假如武則天親手殺女,這條信息的份量,《舊唐書》怎么會不記載?假如《舊唐書》編撰時沒看到這份資料,請問年代久遠的《新唐書》從哪兒來的資料?又為何不見資料來源的任何其它旁證?
所以,從史料考證看,《唐會要》記載更可信。
王皇后究竟因何被廢
如果王皇后沒有殺害安定公主,她為何被廢呢?《新唐書》記載:
“昭儀乃誣后與母厭勝,帝挾前憾,實其言,將遂廢之。 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及濟瀕死固爭,帝猶豫;而中書舍人李義府、衛(wèi)尉卿許敬 宗素險側(cè),狙勢即表請昭儀為后,帝意決,下詔廢后!
《舊唐書》的記載,“稍有”差別:
“后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事發(fā),帝大怒,斷柳氏不許入宮,將廢后。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固諫,乃止。俄又納李義府之策。永徽六年,廢后及蕭良娣皆為庶人!
兩本史料的差異看似不大,其實不。
1.巫祝的性質(zhì)不同
按《新唐書》說法,王皇后沒有施巫祝,是武則天陷害。《舊唐書》則說,王皇后確實施巫祝了,而且是和她母親柳氏共同作案。
2.廢后的根源不同
《新唐書》說,因為王皇后被強加了巫祝,因此被廢后!杜f唐書》則說,巫祝事件后,由于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反對,廢后被阻止,最終促使王皇后被廢,是李義府的推動。
這兩個記載,其實同時推翻了武則天殺女栽贓王皇后的可能性。試想一下,按《新唐書》的記載,皇后殺公主,這該是多大的罪?怎會不了了之?
安定公主死于永徽五年五月,王皇后被廢是永徽六年十月,一年多的時間,“案犯”逍遙法外,連皇帝都無可奈何,這事可能嗎?
真相應該是《舊唐書》所寫,王皇后由于巫祝事件,在廢與不廢兩派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李義府起了決定性作用。
王皇后與武則天之爭背后的政治內(nèi)幕
李義府時任中書舍人,由于得罪了長孫無忌,被貶壁州司馬。就在詔書下發(fā)前,李義府提前得知信息,他與王德儉密謀,當夜覲見高宗李治,陳述廢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立場:
“義府即代德儉直夜,叩閣上表,請廢后立昭儀。帝悅,召見與語,賜珠一斗,停司馬詔書,留復侍!
因為這個建議,李治大喜,不光停發(fā)貶黜李義府的詔書,還按照他的建議,廢了王皇后,改立武則天。此后不久,李義府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成了宰相。
李義府哪來這么大能耐,竟然幾句話就能翻云覆雨?太夸張了吧?
一點不夸張,因為李治一直苦苦等待的,就是李義府這種人的出現(xiàn)。因為他要與長孫無忌等,掣肘皇權(quán)的門閥勢力決裂,他需要幫手,李義府為代表的寒門士族,讓李治找到了依靠。
不光李義府與長孫無忌是寒門與門閥之爭,武則天與王皇后、蕭淑妃之爭,也是寒門與門閥之爭。王皇后和蕭淑妃都是關(guān)隴門閥集團家族,本質(zhì)上他們與皇權(quán)之間存在很深的矛盾。從唐朝建立之初,皇權(quán)與門閥之間的斗爭就沒有停止過。
而武則天出身于寒門之家,她的家族從其父武士彟開始,才步入貴族圈,唐初編制的《氏族志》,武氏根本沒資格入選。
所以,李治廢王立武,跟愛情無關(guān),他們就是政治聯(lián)盟,為了共同對付門閥士族。李義府的進諫,讓李治意識到,他依賴的寒門士族其實力量并不弱,堅定了他與門閥斗爭的信心。
李義府說話管用的蹊蹺,就在這里!
也就是說,王皇后被廢,其實跟安定公主之死沒有一毛錢關(guān)系!其背后是政治利益的刀光劍影!
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個記載,多年后,武則天登基前夕,徐敬業(yè)從揚州起兵,宣布討伐武則天。他讓大才子駱賓王起草了一份《討武曌檄》,其中有一句:“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所謂“弒君鴆母”純屬沒邊的胡說八道,怎么不把她殺女寫進去?這個情節(jié)不夠分量嗎?這也從側(cè)面證明,武則天殺女就是后人的編造,當時根本沒這種說法。
為什么后人堅信這段偽歷史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得出結(jié)論:所謂武則天殺女事件,就是段偽歷史,雖然《新唐書》黑紙白字寫在那里,根本不可信!
我分析得應該算比較清楚了,把政治背景都交代了,但是我相信依然會有人指責我:你這是在為武則天翻案!
呵呵,我憑什么為武則天翻案?她能給我一塊錢,還是能給我點個贊?
讀歷史要有冷靜的思維,和客觀的角度,要學會脫離古人的視角局限性,這樣我們才能看清全貌,不會陷于盲目相信。
比如,《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為何污貶武則天?很簡單嘛,女主不符合儒家尊卑思想,武則天篡唐更違背了忠君思想,嫁于父子兩代人,更是被儒家思想所不齒。唐朝不大好貶低武則天,畢竟她是李唐祖先,宋人沒有這個忌諱,必須一腳踩死!
其實武則天的命運還算好的,像她這種被歷史誤解,刻意污損的人物還有很多,比如王莽、隋煬帝、秦始皇等等。
幾千年儒家思想,就這么都信了,連我們今人很多都被誤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