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在那時的男權(quán)社會中,這是非常不被人接受的。所以雖然武則天在當政期間有所作為,但是從古至今世人對武則天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有人對她持肯定態(tài)度,說她在位期間唐朝經(jīng)濟發(fā)展穩(wěn)定,還有人說她心狠手辣,自私自利。

武則天身上一件較有爭議的事情就是她到底有沒有殺死自己的女兒安定思公主。

據(jù)《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為了扳倒王皇后,就殺死安定思公主,以此來陷害王皇后殺死公主。

據(jù)說武則天在王皇后去看望公主后就把公主掐死在被子中,當唐高宗來看望公主時,武則天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把公主抱過去,卻發(fā)現(xiàn)公主已經(jīng)死了,宮女說王皇后來看望過公主,于是唐高宗就以為是王皇后把公主殺死的,起了廢后之心。

但是我認為這種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首先,成書于五代的《舊唐書》和《唐會要》中曾經(jīng)記載安定思公主夭亡,但是并沒有說是什么原因。

唐朝科技不發(fā)達,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能平安長大,也許公主只是患病,卻無法醫(yī)治而死。

而后人看不慣女人當政,就想辦法抹黑武則天,污蔑她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

而記載了武則天殺死自己女兒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成書于宋代。宋代距唐朝武則天時期的時間是比較久遠的,所記錄的歷史肯定會有所偏差。

而且宋代理學思想比較發(fā)達,講究三綱五常,女子地位地下,有可能是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宋代人就根據(jù)民間流言,杜撰了武則天殺死公主這一事件。

其次,武則天根本就沒必要以殺死自己女兒的代價來扳倒王皇后。

武則天在唐太宗時入宮,卻并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她與當時的太子李治在唐太宗重病期間暗生情愫。

唐太宗病逝后,武則天進入感業(yè)寺,而此時,她與已成唐高宗的李治還是藕斷絲連。后來唐高宗在感業(yè)寺與武則天相遇。

此時王皇后正與蕭淑妃爭寵,為了扳倒蕭淑妃,王皇后就主動向唐高宗提出讓武則天進宮,這一想法得到了李治的大力支持。

武則天進宮后,迅速得到了唐高宗的寵愛,風頭甚至壓過了王皇后和蕭淑妃。而且武則天此時已經(jīng)育有一子,武則天根本沒必要再去爭寵。

當時王皇后雖然是皇后,但是李治心屬于武則天,且有意立武則天為皇后,只是受到朝中大臣的阻撓而無法實現(xiàn)。

但是武則天當皇后是遲早的事,只是時間問題。更重要的是,倘若誣陷一事暴露,對她是非常不利的,武則天不會做這樣的事。

最后,不合理的一點就是唐高宗的反應。

史書中記載唐高宗知道王皇后殺死安定思公主后大怒,起了廢后之心。

但是并沒有記載他對王皇后做出什么懲罰,這肯定是不符合現(xiàn)實的。

在古代,殘害皇嗣是非常嚴重的罪名,唐高宗不可能不對王皇后做出什么懲罰。

如果真的是武則天誣陷王皇后殺死公主,她肯定會對唐高宗吹耳旁風,讓他懲罰王皇后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并沒有。

有可能是安定思公主得病不治身亡,有可能是王皇后妒忌武則天便殺死了公主,最壞的可能就是武則天為了權(quán)利之爭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

但是,在殺死自己的女兒后,自己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種事情武則天這種聰明絕頂?shù)娜耸遣粫龅摹?/p>

世人說在權(quán)利面前,什么都是無所謂的,但是,我認為人性是不會被權(quán)利所掩蓋。更何況虎毒不食子,武則天怎么可能忍心殺死自己的女兒呢?不管怎么,歷史就是歷史,都已經(jīng)過去,我們所有的想法都只是猜測,只是,我認為一個母親,不可能會為了任何事情而殺死自己的孩子。

最佳貢獻者
2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登上皇位的這條路上總是充滿了荊棘。為了能夠在權(quán)力的斗爭當中取得勝利,她不惜犧牲了自己的子女,在這些犧牲者的名單里面,最小的居然是她剛剛出生不久的女兒。據(jù)說當初為了扳倒王皇后,武則天親手扼殺了自己襁褓當中的女兒。當然歷史上關(guān)于武則天殺死自己女兒一事尚有爭議,但是根據(jù)后世史書的記載,這件事應該是確有其事。

在正史上關(guān)于武則天殺女的記載,至少可以找到兩處。一處是在《新唐書》,另一處則是在《資治通鑒》。

據(jù)《新唐書·則天武皇后傳》記載:“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fā)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褍x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后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卷一九九同樣記載了:“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覆,敷又翻。)上至,昭儀陽歡笑,發(fā)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后殺吾女!’昭儀因泣數(shù)其罪。(數(shù),所具翻。)后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類似的記載在《唐會要·卷三·皇后·天后武氏》里面同樣出現(xiàn)過“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

這三處記載簡單的描述了武則天襁褓當中的女兒的死亡經(jīng)過。因為當時武則天與王皇后兩人爭寵已經(jīng)達到了劍拔弩張的境地,一次王皇后來看望武則天的剛出世不久的女兒。武則天正苦于沒有計策扳倒王皇后,便親手扼殺了自己的女兒并嫁禍給王皇后。當唐高宗看到自己女兒的尸體之后,勃然大怒下令廢掉王皇后,武則天由此贏得了這場后宮的權(quán)力之爭。

既然史書已經(jīng)明確記載了武則天殺女兒一事,為何后世仍然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這主要是因為在比《新唐書》跟《資治通鑒》成書更早的《舊唐書》對于武則天殺女一事只字未提。

《舊唐書》成書于五代,編撰時間前后不過是五年,超乎了以往大型史書的編撰時間。之所以能夠成書如此之快,主要是因為《舊唐書》的編撰材料都是現(xiàn)成的!杜f唐書》大量的文字都是在唐朝時期都已經(jīng)撰寫完畢,相當于是晚唐給自己編撰的一本史書。書中關(guān)于武則天的篇章都是唐中宗、唐睿宗,最遲到唐玄宗時代就已經(jīng)編輯完成。作為武則天兒子的唐中宗、唐睿宗自然不希望自己的母親為爭奪權(quán)力而殺害親生女兒的事情被后人所知,所以在《舊唐書》里面便沒有了武則天殺害女兒的記載。

撇開三部史書的記載,以武則天的為人,相信她確實是可以做到親手殺害女兒的。在武則天登上皇位的路上,犧牲的不僅僅是她的女兒,就連她的兒子也多次被她所害。長子李弘至今死因可疑,次子李賢被武則天逼令自殺。而李賢的三個兒子,一個被殺,一個死于幽禁,唯一幸存的李守禮因為常年受杖責,傷及筋骨,甚至能到知陰晴的程度。

據(jù)《舊唐書.李守禮傳》記載:“時積陰累日,守禮白于諸王曰:‘欲晴。’果晴。愆陽涉旬,守禮曰:‘即雨!B澍。岐王等奏之,云:‘邠哥有術(shù)!囟Y曰:‘臣無術(shù)也。則天時以章懷遷謫,臣幽閉宮中十余年,每歲被敕杖數(shù)頓,見瘢痕甚厚。欲雨,臣脊上即沉悶,欲晴,即輕健,臣以此知之,非有術(shù)也。’涕泗沾襟,玄宗亦憫然!弊鳛槲鋭t天的親孫子卻因為祖母的迫害而備受風濕之苦?梢娫跈(quán)力面前,武則天沒有什么是不可以犧牲的。

類似遭遇的還有她的三兒子唐中宗李顯,當皇位距離武則天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李顯、李旦兄弟二人屹然成為了母親的眼中釘、肉中刺。為了登上皇位,唐中宗李顯一度被廢,流放到外地,并且的流浪的時候還時刻擔心母親派人來暗殺他,活生生的把李顯嚇成了一個膽小如鼠的人。

可以說這樣一個對子女如此寡淡的母親為了權(quán)力,去殺害襁褓當中的女兒也不足為奇。

3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和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歷史故事。

武則天為了權(quán)勢,不惜犧牲任何人的性命。駱賓王的《討武曌檄》中說她:

“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駱賓王罵武則天罵得可是酣暢淋漓,讀來甚是痛快,上數(shù)罪狀基本不假,但他漏了一些,還有侄子、女兒、姐姐等。

但駱賓王寫作的時候為了現(xiàn)實需要,有夸大的成分,她到?jīng)]有謀殺親夫。

下面敲重點,我們看下其是否親生扼死過女兒?

我們來看一下史料。

《舊唐書》記載:“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

舊唐書的記載非常簡單,是自己把剛出生的孩子給掐死的。

《新唐書》記載:“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fā)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昭儀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娼,今又耳邪!”
《資治通鑒》記載:“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fā)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后殺吾女!”

《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都比較詳實,并且大同小異,我們一起分析。主要內(nèi)容是:皇后看望,昭儀殺女,昭儀驚泣,皇帝大怒。

以上三部史料,都認同確實是某人為了換取皇后的位置而做出的慘絕人寰的事情。

我化身一次偵探,帶大家穿越一下。

根據(jù)當時情況來看,孩子已經(jīng)出生幾天了,并且很健康,沒有無端暴斃的可能。

在這個時間內(nèi),嫌疑人有且只有兩個,一王皇后,二武則天。天下所有的人認為武氏一定不會殺掉孩子,那結(jié)果就明了了。

依我來看,武氏但殺女陷害這招肯定不是蓄謀已久,而是臨時想出。王后一來,武氏是臨時起意,足以看出她確實足智多謀,應變能力強,并且心狠手辣。

那武則天的作案動機是什么呢?她為什么要行此狠棋?

其實武則天,這樣做的重要原因是王后的地位太高,難以扳倒。

王皇后出身于名門大族,向來沒有什么過錯,并且她和李治的婚姻是受到先帝太宗認可的。唐太宗臨終前對長孫無忌說,我的好兒子和好兒媳就托付給你了。所以,高宗欲立武氏為后,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的一致反對。

武氏的心腹們的地位始終不可能與長孫無忌等人相提并論,武氏只能暗地里動刀子。

擊垮王后,莫過于先擊垮皇帝對她的感情。而對武則天來說,這比較容易做到的。王后無子,又是包辦婚姻,高宗跟她的感情很一般,故此武氏敢陷害王皇后。

事實證明,高宗篤定是王后無疑,讓大臣彈劾王后家族。武氏同時給高宗瘋狂吹枕邊風,扳倒王、蕭二人,成功上位。

武氏就像一位高明的圍棋大師,操縱著一顆顆棋子,隨時準備為大局而犧牲。這就不難理解,她日后會害死更多的親人了,并且禍亂天下了。

一個連自己親人的性命都不在乎的亡命之徒,還有什么可顧忌的呢?

4

第一次聽說武則天殺自己的女兒,還是在初中的歷史課上,當時的歷史老師戴著厚厚的眼鏡(怎么也有800度),說武則天那叫個厲害啊,為了爭寵連親生女兒都敢殺。后來有一熱播劇叫《至尊紅顏》,賈靜雯在劇中飾演武媚娘,當然我很迷這部劇啊(主要是男演員們個個都很帥),而這部劇中殺死武則天女兒的人變成了她的閨蜜徐盈盈(徐婕妤),當時我也不以為然,覺得這是在為武則天洗白罷了,畢竟老師說什么都是對的嘛~

好了,不糾結(jié)誰對誰錯,直接看史料記載吧,這下又尷尬了,看完史料我又糾結(jié)了。在《舊唐書·本紀第六》結(jié)尾部分中記載著一句話,我沒理解啥意思:

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tài)也。

到了《資治通鑒》中,司馬光更是毫不客氣:

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fā)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后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后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司馬光認為,當年的武則天就是為了陷害皇后才對自己的女兒痛下殺手。而《唐會要·卷三》中也僅僅記載了小公主的暴斃而亡,可沒說武則天下了死手:

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后之意。

關(guān)于武則天的爭議還沒結(jié)束,在其等后位之后,由于李治的身體比較羸弱,宮中傳言李治準備提前讓李弘繼位,李弘可是咱武后的親生兒子,但是當時的武后可是身體倍兒棒在官場上也是春風得意,所以就有人說后來李弘是被武則天毒死了而非病死了。所以武則天的子女們但凡半路暴死就總會把這根暗殺的線引導這位女人身上,所以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也不知道了…


文/車邏輯的邏輯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5

我認為,聰明的武媚不會新手扼殺自己的女兒

1.出生一個月,連名字都沒有的小公主就匆匆離開了人世,誰是兇手?個人認為小公主死于一氧化碳中毒;小公主死于永徵四年年底,當時是寒冷的冬天;在北方的宮中取暖,往往是緊閉窗戶門扉,再在偌大的銅爐里,燃燒木炭,眾所周知,木炭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燃燒不完全呢?則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進入人體后會嚴重阻礙氧氣與血液結(jié)合,最終使人死亡;在當時,人們不懂得這一點,后宮的太監(jiān)與宮女顯然沒有人為他們科譜這方面的知識,取暖時沒打開門窗及時排出有害氣體,導致了小公主的暴斃身亡。


2.其實,她女兒夭折的時候,經(jīng)過武媚的縱橫捭闔,王皇后已經(jīng)不受高宗待見了,而且皇子李弘已經(jīng)出生,武媚遲早會上位,她自己也心知肚明,高宗有這個決心,王皇后和蕭淑妃已處于朝不保夕、不堪一擊的狀態(tài),為此再付出一個親生女兒的性命,代價太大了,武媚當然不干了!

唐高宗將廢后之事公開化在永徴五年底,他以皇后無子為由親自到自己的舅舅,開國元勛長孫無忌官邸尋求支持;長孫無忌作為關(guān)隴集團的代表人物,在李治上太子位時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但對此事,長孫無忌卻罔顧左右而言他,讓高宗自討沒趣,在隨后的永徴六年六月,唐高宗召集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就廢后一事開了專題會議,小公主之死(永徴四年底)距當時已經(jīng)一年半了,如真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載的那樣,唐高宗完全可以以小公主之死作為王皇后的一條罪證在會上羅列出來,但自始至終,這個會議沒有涉及此事。

3.公元684年9月,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初唐 四杰”之一的駱賓王為此起草了《討武檄文》,駱賓王在檄文中把武則天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痛快淋漓,并以凝練的文筆,字斟句酌地陳述了武則天殺害丈夫和母親等的情節(jié)以引起公憤,但對武媚親手殺女之事沒有只字片語。如此重要的攻擊武媚的證據(jù)不被才華橫溢的駱賓王采用,不是駱賓王疏忽大意,忘了素材,而是此事純屬虛構(gòu),子虛烏有。

6

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有的可能性大,沒有的可能性小。

《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記載:“史臣曰: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這里說的就是武則天把襁褓中的女兒掐死了。

《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記載:“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fā)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昭儀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娼,今又耳邪!”

《資治通鑒·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上》記載:“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fā)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后殺吾女!”

按此三部正史的記載,武則天殺親生女兒這事是有的。

但也有很多歷史研究者懷疑此記載的真實性。理由有大致如下幾條:

一、《唐會要》的記載與以上三部史書不同。

《唐會要·卷三·天后武氏》記載 “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后之意。”

只說昭儀所生女暴卒,沒說是武昭儀掐死的。

《唐會要》,北宋王溥編輯,錄入了唐德宗時期蘇冕的四十卷本及唐宣宗時期崔鉉的《續(xù)會要》,保存唐代國史資料比較多,但流傳至今脫誤也較多。

二、《舊唐書》沒有正面提及此事,是在武則天皇后本紀的“史臣曰”中寫下了此事:“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

三、駱賓王的《代李敬業(yè)討武曌檄》中只寫了武則天“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為什么沒寫她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

其它懷疑的理由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我認為,判斷歷史事件的真?zhèn),要從人性、史料編撰者所處時代、資料來源渠道、模擬復原當時實際場景等方面來分析。

一、《舊唐書》是后晉劉昫編撰的,《新唐書》是宋歐陽修和宋祁編撰的,《資治通鑒》是宋司馬光編撰!短茣肥翘瞥K冕以唐高宗至德宗時期史料編撰40卷、崔鉉、楊紹復等續(xù)編至武宗時期40卷,后又由五代宋初王溥搜集唐宣宗至唐末史料,編撰《新唐書會要》100卷,基本涵蓋了整個唐朝時代。但流傳至清朝僅存抄本,脫誤較多。

按說史料編撰者是當朝或延后新朝代較近時期寫的史書可信度應該比較高,但也存在當朝編者為“尊者諱”的情況,當朝人寫史,不敢寫皇帝的丑事,直接寫個“暴卒”完事,所以很多史料往往是后朝人寫的可信,因為撰者沒有忌諱。

二、很多皇宮本事是怎樣是流傳出來的?記得以前看過一本史書,好像說的是有人駁斥“帝與妃”的枕邊語,寫書者是如何知道的?

想象恢復一下武則天殺女兒的場景,分析武則天做此事的難度極大:王皇后走后,她要先把侍女一干人找個理由趕出宮,才敢下手殘忍地掐死親生女兒,用被子蓋上。還要算準高宗駕臨的時間,如果掐死女兒后,高宗沒來,豈不前功盡棄,白白殺死女兒?

抑或是武則天事先收買了侍女?

三、歷史的長河里,淹沒了海量的事實真相,后人只能根據(jù)正史、野史、民間傳說來了解百年、千年以前的事。

撰寫史料的人也有從個人好惡出發(fā),美化、妖魔化前朝帝王的情況,更有跟著當朝皇帝走,皇上欣賞前朝的誰,我就美化他、她;皇上厭惡誰,我就丑化妖魔化他、她。

綜上:三部正史記載的事,武后掐親生女兒的事可能真有,從她毒害王皇后、蕭妃的殘忍看,舍不得孩子套不來帝位。但后人懷疑此事真?zhèn)蔚母鞣N理由也值得思考。

打住,這個問題我回答的模棱兩可,無奈!

7

武則天,一個名副其實的女天子,她的事跡在中國的歷史上廣泛流傳,并成為中國婦女的驕傲!

今天這個題所提出的武則天殺女確有其事嗎?

我們從失書上記載的資料看,這個事件記載的比較模糊,可以說是模棱兩可,只是在一些個流傳和影視劇中表現(xiàn)出,武則天殺死了自己的女兒。

當然流傳只是流傳,沒有一定的根據(jù),而影視劇只是一個文學藝術(shù),有藝術(shù)加工的可能。

所以我們只能以她的性格,和當時武 則天所處的環(huán)境,我們來推斷一下,她是否有 殺害自己女兒的可能。

史書中記載,武則天16歲進宮,是個才人,但其性格非常的潑辣。

唐太宗李世民得一匹寶馬,其性格非常的剛烈,無人能馴服。

那 時武則天本想把它馴服,卻被重重的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武則天競持刀刺死了這匹馬,可見她的手狠。

就在武則天把持的朝政以后,發(fā)現(xiàn)他的兩個兒子,妨礙了她的大業(yè),競用毒酒把兩個兒子雙雙毒死。

至于如何對待她的政敵我們就不多說了。

我們在回到武則天,在生他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的環(huán)境。

此時宮內(nèi)的斗爭非常的殘酷,而又激烈,當王皇后與武則天聯(lián)手除掉了肖妃后,王皇后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武則天。

此時武則天在宮內(nèi),沒有任何勢力,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俗話說,最毒不過婦人心,以武則天心狠手毒,做事果斷的性格,掐死自己的幼女,嫁禍于王皇后,完全具備心理條件。

武則天,以犧牲自己親生女兒的生命為代價,除掉政敵,保住自己的位置,己至實現(xiàn)它做女皇的夢想,完全是劃得 來的。

在古代,以犧牲自己親骨肉為代價,贏得政治上的勝利,這樣的例子很多,那個努爾哈赤,不就是殺死了自己的大兒子嗎?

8

武則天殺女(安定公主),并栽贓王皇后,導致王皇后被廢,這段歷史是真是偽,其實一點不難辨析。我們只要將相關(guān)記載羅列出來,然后對史料加以辨析,再結(jié)合政治背景分析,真相大體可以水落石出。

武則天殺女的史料辨析

初唐歷史,及武則天殺女事件,主要有四本史料可以參考,按成書時間先后,分別有《唐會要》、《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我們對這四部史料,做一個簡單分析。

1.四部史料記載

①《唐會要》

《唐會要》是唐德宗時期的士曹參軍蘇冕的個人作品,新舊唐書中,都有蘇冕個人傳記,以表彰他的《唐會要》貢獻。

《唐會要》記載了從唐高祖至唐德宗,九朝的歷史,以典章制度的變革為主軸,是歷代史學家研究唐朝歷史的珍貴史料。此后,《唐會要》又經(jīng)擴編,涵蓋整個全唐史。

關(guān)于武則天殺女事件,《唐會要》的記載是:“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立之意!

意思是安定公主是暴卒,并未說武則天殺女,但是武則天卻拿女兒之死做文章,誣陷王皇后,導致高宗李治有了廢后之意。

②《舊唐書》

《舊唐書》成書于后晉,由晉高祖石敬瑭下令,翰林學士劉昫、趙瑩編著,是唐朝的第一部官修朝代史。很遺憾,《舊唐書》對此事不著一字,一片空白。

③《新唐書》

《新唐書》是宋仁宗年間,由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呂夏卿等人合編的一部唐朝官修國史。我們今天將后晉時期編撰的唐史叫《舊唐書》,其實它成書時就叫《唐書》,只是由于該書編撰倉促,出現(xiàn)大量不如人意之處,所以宋仁宗下令重修《唐書》,這就有了新舊版本。

《新唐書》對這段歷史的記載是:

“昭儀生女,后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fā)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后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后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

這個記載,就是今天大多數(shù)人篤信的歷史。

④《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成書略晚于《新唐書》,他是司馬光的個人著作。不過,請大家一定要記住,《資治通鑒》不是歷史,它是司馬光個人對歷史的解讀,立足點放在評價歷代政治得失,閱讀對象是皇帝。也就是說,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初衷,是通過對政治得失分析,給后世君王治國提供一面鏡子。

《資治通鑒》的記載是:

“會昭儀生女,后憐而弄之,后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fā)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后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后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2.四部史料記載辨析

首先,從文字內(nèi)容看,《資治通鑒》基本采用了《新唐書》的記載,只是措辭稍有不同,將武則天殺女,由含糊的“斃”,改成了更具體的“扼殺”。另外,基于《資治通鑒》的性質(zhì),可以不對它作討論。

從成書時間上看,《舊唐書》比《唐會要》晚一百多年,《新唐書》又比《舊唐書》晚一百多年。這個事件差很重要,因為年代越久,史料缺失就越嚴重,史料辨析就越困難。

《唐會要》是本朝人依據(jù)《實錄》編寫,無疑可信度最高!杜f唐書》成書于戰(zhàn)亂時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時期,《實錄》出現(xiàn)大量遺失。所以,后唐、后梁都曾經(jīng)懸賞征集唐朝史料。

所以,《舊唐書》幾經(jīng)增補,雜入了一些遺文和故舊傳聞,其可信度明顯不如《唐會要》。

《新唐書》成書于五代之亂后的北宋,以《舊唐書》為藍本,雜合民間個人筆記等,由宋祁和歐陽修,分兩個階段編撰而成。從體例和內(nèi)容完備度,要比《舊唐書》高幾個檔次,但其真實性遠不如《舊唐書》。

最可信的《唐會要》,記錄是安定公主暴卒,武則天借題發(fā)揮,《舊唐書》則一字不提。假如武則天親手殺女,這條信息的份量,《舊唐書》怎么會不記載?假如《舊唐書》編撰時沒看到這份資料,請問年代久遠的《新唐書》從哪兒來的資料?又為何不見資料來源的任何其它旁證?

所以,從史料考證看,《唐會要》記載更可信。

王皇后究竟因何被廢

如果王皇后沒有殺害安定公主,她為何被廢呢?《新唐書》記載:

“昭儀乃誣后與母厭勝,帝挾前憾,實其言,將遂廢之。 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及濟瀕死固爭,帝猶豫;而中書舍人李義府、衛(wèi)尉卿許敬 宗素險側(cè),狙勢即表請昭儀為后,帝意決,下詔廢后!

《舊唐書》的記載,“稍有差別:

“后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事發(fā),帝大怒,斷柳氏不許入宮,將廢后。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固諫,乃止。俄又納李義府之策。永徽六年,廢后及蕭良娣皆為庶人!

兩本史料的差異看似不大,其實不。

1.巫祝的性質(zhì)不同

按《新唐書》說法,王皇后沒有施巫祝,是武則天陷害。《舊唐書》則說,王皇后確實施巫祝了,而且是和她母親柳氏共同作案。

2.廢后的根源不同

《新唐書》說,因為王皇后被強加了巫祝,因此被廢后!杜f唐書》則說,巫祝事件后,由于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反對,廢后被阻止,最終促使王皇后被廢,是李義府的推動。

這兩個記載,其實同時推翻了武則天殺女栽贓王皇后的可能性。試想一下,按《新唐書》的記載,皇后殺公主,這該是多大的罪?怎會不了了之?

安定公主死于永徽五年五月,王皇后被廢是永徽六年十月,一年多的時間,“案犯”逍遙法外,連皇帝都無可奈何,這事可能嗎?

真相應該是《舊唐書》所寫,王皇后由于巫祝事件,在廢與不廢兩派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李義府起了決定性作用。

王皇后與武則天之爭背后的政治內(nèi)幕

李義府時任中書舍人,由于得罪了長孫無忌,被貶壁州司馬。就在詔書下發(fā)前,李義府提前得知信息,他與王德儉密謀,當夜覲見高宗李治,陳述廢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立場:

“義府即代德儉直夜,叩閣上表,請廢后立昭儀。帝悅,召見與語,賜珠一斗,停司馬詔書,留復侍!

因為這個建議,李治大喜,不光停發(fā)貶黜李義府的詔書,還按照他的建議,廢了王皇后,改立武則天。此后不久,李義府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成了宰相。

李義府哪來這么大能耐,竟然幾句話就能翻云覆雨?太夸張了吧?

一點不夸張,因為李治一直苦苦等待的,就是李義府這種人的出現(xiàn)。因為他要與長孫無忌等,掣肘皇權(quán)的門閥勢力決裂,他需要幫手,李義府為代表的寒門士族,讓李治找到了依靠。

不光李義府與長孫無忌是寒門與門閥之爭,武則天與王皇后、蕭淑妃之爭,也是寒門與門閥之爭。王皇后和蕭淑妃都是關(guān)隴門閥集團家族,本質(zhì)上他們與皇權(quán)之間存在很深的矛盾。從唐朝建立之初,皇權(quán)與門閥之間的斗爭就沒有停止過。

而武則天出身于寒門之家,她的家族從其父武士彟開始,才步入貴族圈,唐初編制的《氏族志》,武氏根本沒資格入選。

所以,李治廢王立武,跟愛情無關(guān),他們就是政治聯(lián)盟,為了共同對付門閥士族。李義府的進諫,讓李治意識到,他依賴的寒門士族其實力量并不弱,堅定了他與門閥斗爭的信心。

李義府說話管用的蹊蹺,就在這里!

也就是說,王皇后被廢,其實跟安定公主之死沒有一毛錢關(guān)系!其背后是政治利益的刀光劍影!

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個記載,多年后,武則天登基前夕,徐敬業(yè)從揚州起兵,宣布討伐武則天。他讓大才子駱賓王起草了一份《討武曌檄》,其中有一句:“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所謂“弒君鴆母”純屬沒邊的胡說八道,怎么不把她殺女寫進去?這個情節(jié)不夠分量嗎?這也從側(cè)面證明,武則天殺女就是后人的編造,當時根本沒這種說法。

為什么后人堅信這段偽歷史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地得出結(jié)論:所謂武則天殺女事件,就是段偽歷史,雖然《新唐書》黑紙白字寫在那里,根本不可信!

我分析得應該算比較清楚了,把政治背景都交代了,但是我相信依然會有人指責我:你這是在為武則天翻案!

呵呵,我憑什么為武則天翻案?她能給我一塊錢,還是能給我點個贊?

讀歷史要有冷靜的思維,和客觀的角度,要學會脫離古人的視角局限性,這樣我們才能看清全貌,不會陷于盲目相信。

比如,《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為何污貶武則天?很簡單嘛,女主不符合儒家尊卑思想,武則天篡唐更違背了忠君思想,嫁于父子兩代人,更是被儒家思想所不齒。唐朝不大好貶低武則天,畢竟她是李唐祖先,宋人沒有這個忌諱,必須一腳踩死!

其實武則天的命運還算好的,像她這種被歷史誤解,刻意污損的人物還有很多,比如王莽、隋煬帝、秦始皇等等。

幾千年儒家思想,就這么都信了,連我們今人很多都被誤導了!

9

是否是真兇無可勘查,但確實是武則天下令處死了她,也葬在自己的墓陵。

自己的女兒被人竄慫著奪權(quán),看著是明正言順,若成事,當有多大面積的動蕩,也注定成不了,不然就不會那她女兒來出頭。擺了陣勢多好,這就是一個投機,籌碼就是公主。輸了代價是設(shè)計的公主,贏了是交代一個許諾的皇帝位。

但是如果真成了,武則天玩完,女兒一樣沒有好結(jié)果。如果沒成,就這事,武則天歸天后,女兒一樣在前后處在風口浪尖,頃刻齏粉。自古皇家無親情,沒辦法,有時候講親情代價就是死亡。

對公主來說是個死局。對武則天來說是個打擊,是個攻伐和報復,其實 都早已看開了。

知道了開頭,明白了結(jié)尾。

按公事來說對公主不公平,按親情來說公主不仁義。

最后有沒有掉包的可能?

其實,我們都在瞎掰。

古今多少事

豆腐小壇盅。

10

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武則天的女兒是被她掐死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一旦敗露后果太嚴重。畢竟這是在宮廷最黑暗的的后宮進行政治斗爭那是相當殘酷的,稍有不慎非但達不到打擊對手的效果,相反一旦被對手抓住把柄那對自己簡直是致命的打擊,所以任何像武則天這樣成就帝王大業(yè)的政治家來說,她是絕不會靠這種玩命式的賭博方式去打擊對手的話!能消滅敵人的人,首先要會生存據(jù)說武昭儀的長女安定公主剛出生不久,便在王皇后探望之后離奇暴斃,武昭儀的盈盈淚水,讓憤怒的高宗不假思索地認定王皇后便是殺嬰的兇手,事情雖無由證明,王皇后卻也無法自解,最后不了了之。但高宗對王皇后的印象從此一落千丈.然而在局外人的眼中,此事殊不合理,作為一國之母的王皇后有什么理由去殺一個寵妃的女兒呢?

就算真的是妒火攻心,那對象也應該是皇子弘。因此,長期流傳的一個說法,就是真正兇手實際上正是小公主的親身母親武昭儀,因為沒有這樣嫁禍于人的舉動,她很難向皇后的位置再邁進一步。但《舊唐書》并未記載此事,加之虎毒不食子,故近人頗有不相信者,認為當時嬰兒死亡率很高,小公主是正常死亡,只是被武昭儀所利用而已。 不過,最為勁爆的說法還是近來才有的——這位小公主也就是武則天的女兒根本不存在,完全是司馬光編出來的!

論者認為,武氏長子弘出生于永徽五年(654年)初,次子賢生于永徽五年年尾,而小公主是中間出生的,那么一年之中怎么生得出三個孩子來呢? 誠如胡戟先生所言:“許多人懷疑武則天手殺女兒的可信程度,一個母親如何下得去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如果對武則天可以像常人一樣論理,那么她就不成其為武則天了。 當時的情勢之下,武則天除非施展宮廷陰謀,腳踩自己女兒幼小的尸體,否則是很難朝皇后位置進一步的!热粵]有退路,她決不安分守己聽天由命。于是下毒手嫁禍于人的做法,也就是在最不合情理的情理之中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