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西周在歷史教科書上有著為數(shù)眾多的知名人物,東周的存在感就顯得很薄弱了。無論是“春秋”還是“戰(zhàn)國”,那些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實際上跟東周王室都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在諸侯眼里東周王室也不過只是個傀儡罷了。不過這實際上并不適用于東周建立的幾十年,至少對于東周王朝的第二代王周桓王來說,振興周王室是他在很長時間內(nèi)的一個根本目標和支配著他前行的動力。
一、 西周的殘局
周幽王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同樣是一個充滿了各種梗的男人,尤其是那個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簡直是霸道總裁的典范,當然最后的代價似乎高了一些,為搏紅顏一笑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實屬不值。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歷史上評價極低的君主,當我們深入去考究他命運的故事時,卻會在背后發(fā)現(xiàn)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首先關于“烽火戲諸侯”這件事,如果稍微用一點邏輯去思考的話,其中是有很多解釋不通的疑點:比如點燃烽火讓諸侯趕來都城如果只是為了博褒姒一笑,那么不同地區(qū)的諸侯來來回回的距離是有限的,怎么能夠?qū)崿F(xiàn)那種同時到來的壯觀場面;更有甚者,以西周王朝的聯(lián)絡速度,到底是不是通過烽火來起到抵御蠻族入侵的作用都很值得懷疑。綜合這幾點,對于“烽火戲諸侯”這件事的可信度事實上很成問題。
因此,有一種說法是,幽王因為想削弱諸侯外戚的力量,因而企圖廢掉原有的太子姬宜臼以及其來自申國的王后來重整早已經(jīng)被滲透的王權。結果因為這個舉動得罪了申侯,因此被申侯聯(lián)絡戎狄之人趁機打進鎬京,幽王毫無防備被當場殺死,此后申侯為了掩蓋這點,就將一口黑鍋扣到了周幽王頭上,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當然這個說法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但是考慮到后來周平王繼位后有相當數(shù)量的諸侯對其王位的合法性并不承認,并且還出現(xiàn)了有諸侯擁立幽王的弟弟,史稱周攜王的另一個周王與他對立長達二十多年,似乎幽王的死中包含的信息也非常巨大。
二、無可奈何的平王
既然平王的繼位有著并不充足的合法性,那么自然而然他對諸侯的采取的態(tài)度也只能是以妥協(xié)退讓為主。其實客觀的說在平王時代周王室的權威絕對沒有到達后來那種極度衰退的程度,雖然不至于說諸侯對其言聽計從,但是公然違逆其意志的表現(xiàn)是不敢出現(xiàn)的。但是就是因為平王本身的軟弱性和先天的不合法性,他在五十年的統(tǒng)治時間內(nèi)幾乎毫無作為,放任各大諸侯擴張自己的權力網(wǎng)絡,最后在他去世時將一個實質(zhì)上近乎崩塌的爛攤子給了自己的孫子,東周二代王桓王姬林。
此時的東周能夠保留的權威已經(jīng)極其有限,不斷擴充的各大諸侯,尤其是以鄭國的莊公為主,拼命的蠶食和侵吞王室的土地人口,并且抓住一切機會對王室進行遏制打壓。在他們眼里,即使令其他諸侯國成為霸主,也比周王室恢復自身權威進而重新對他們施加影響力要好很多,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桓王開始了自己的奮斗。
三、繻葛之戰(zhàn)
桓王不傻,他自然也不會一上來就把所有目標都集中在對鄭國作戰(zhàn)上,畢竟鄭國此時已經(jīng)成為了紙面實力最強的國家。他首先從晉國下手,積極干涉晉國的“曲沃代翼”事件,通過在其中左右搖擺的態(tài)度嚴重削弱了晉國的力量。此后又積極聯(lián)絡魯國,一飲一啄,將這兩個姬姓諸侯國的態(tài)度和立場把握的一清二楚,直到這時他才開始對鄭國下手。
首先桓王主動換上了一套強硬的態(tài)度,暗示鄭國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祖父的時代,諸侯國們不可以再跟以前作威作福乃至于控制國政。在桓王的思維方式中,自己畢竟是周天子,莊公還是要給自己的一個面子的,不能公開撕破臉,沒想到莊公完全不在意桓王的態(tài)度,在國家統(tǒng)治和國際關系上的政策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公開與魯國交換祭祀土地而不將此事告知天子。這種行為在傳統(tǒng)的宗法制度上是大不敬的表現(xiàn),桓王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的手段失去作用了,莊公也是個老江湖,于是他開始考慮其他的方式。將鄭莊公在王室內(nèi)部的官員職務解除,如果說前者莊公還能視若無睹,那么后者則是等于直接剝奪了鄭國在王室的大義名分。這種行為對鄭國在整個春秋時代國際環(huán)境中的威望都是一個直接打擊,當涉及到這種具體的矛盾是,鄭莊公就無法在坐視不理了。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桓王認為時機已到,糾合了幾個一直以來對鄭國有所不滿的小國對鄭國展開了進攻。莊公見此情況也只能擺出迎戰(zhàn)的態(tài)度,其實最開始莊公是有些無力的,畢竟此前極少數(shù)出現(xiàn)這種以諸侯國的身份直接對抗天子的活動,但是又不能夠坐以待斃。這時鄭國的大夫子元對鄭莊公提出了一個建議,先進攻陳國的軍隊進行試探,如果陳國軍隊輕而易舉的敗退,對整個王室的軍事力量都是打擊,這個時候觀察王室軍隊的態(tài)度,如果桓王還不進行撤退,那再對王室的中軍進攻,這種行為進可攻退可守,主動權始終在自己手中。莊公依照這個計劃行事,果然陳國一觸即潰,而桓王親自指揮的中軍其實力也不過是外強中干,士氣高昂的鄭軍將其打的潰不成軍,連桓王自己都中了一箭,狼狽的逃回了都城。繻葛之戰(zhàn)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桓王對于王室權力的振興因此中道崩殂,而莊公則因此成為了打破春秋時代國際秩序的第一位強人,群雄爭霸的國際形勢不可避免的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