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國的省級行政區(qū)中,很少有像四川省這樣地勢“涇渭分明”的。有些省區(qū)多以平原為主,如江蘇;有些省區(qū)全是高原,如西藏。四川省卻有約一半是高原,約一半是盆地,在地圖上就能看得明明白白。

四川省位于我國西南部,北接甘肅省,東北以秦嶺接陜西省,東與重慶市為鄰,東南接貴州省,正南是云南省,正西以金沙江(長江上游)為界接西藏,西北接青海省。四川省面積約49萬平方公里,轄18個地級市和3個州。

四川省的西部是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東部,也稱為川藏高山峽谷區(qū)或川西高原。這里海拔都在幾千米以上,地形極為復雜,四川省的3個州全部位于這一高原板塊。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面積約15.3萬平方公里,是四川省面積最大的地級行政區(qū)。甘孜州東北是阿壩州,地勢沒有甘孜州那么高,但比四川省內其他地級市的地勢高很多。甘孜州南面是涼山州,首府是著名的西昌市。涼山州位于橫斷山脈的東北區(qū)域,是云南中部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地勢很高,地形錯綜復雜。

除了這3個州,四川省18個地級市有17個位于青藏高原以東的四川盆地及過渡帶的山區(qū)。四川省唯一不在四川盆地的地級市是攀枝花市,夾在云南省麗江市、楚雄州與四川省涼山州之間,是我國的鋼鐵重鎮(zhèn)。

這17個地級市是:省會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廣元市、巴中市、達州市、南充市、廣安市、遂寧市、資陽市、資陽市、蘇軾的家鄉(xiāng)眉山市、樂山市、內江市、自貢市、宜賓市、瀘州市。成都市以西還有個雅安市,界于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

四川盆地的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四川盆地還分為“盆邊”和“盆底”。所謂盆邊就是四川盆地的邊緣山地,約有10萬平方公里。所謂盆底,就是四川盆地海拔較低的中間部分,約有16萬平方公里。四川盆地并不只在四川省境內,重慶直轄市的部分地區(qū)也屬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還有一個著名的別稱,就是天府之國。實際上,天府之國最早并不是指四川盆地,而是四川盆地以北的關中平原。劉邦手下的謀士張良就稱贊關中沃野千里,為天府之國。不過,四川盆地的地理條件決定了這里也是可以稱為天府之國的。萬里長江出宜賓之后,在四川盆地的南部向東北流去。長江在四川盆地有很多條從北向南匯入長江的支流,從西到東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等大河。在秦朝時,蜀郡太守李冰建設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四川盆地的百姓。四川盆地成為中原王朝重要的糧食產地,人口非常多。東漢全盛時期,益州(以四川盆地為主)的人口有七百多萬。諸葛亮在隆中給一無所有的劉備畫大餅時,說得非常清楚:“益州沃野千里,國殷民富,將軍豈有意乎?”劉備當然有意了,但實力不允許啊。有了諸葛亮做軍師,劉備一飛沖天,最后攻占益州,終成帝業(yè)。

歷代在四川建國者,國號多為蜀,比如三國蜀漢,五代十國時有前蜀與后蜀。所以四川有時也簡稱為“蜀”,只不過四川的正式簡稱卻是川,包括車牌,也是川A、川B、川C等。

有人覺得奇怪,四川為何叫“四川”,而不叫“三川”、“五川”呢,這里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在宋朝初年,朝廷在今四川地區(qū)(包括重慶直轄市)設了4個省級行政區(qū)。這4個行政區(qū)是益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益州路包括成都、雅安等地;梓州路包括綿陽東部、遂寧、南充、廣安、內江、自貢、資陽、宜賓、瀘州等地。利州路包括四川省北部的廣元、巴中、南充北部,以及陜西省的漢中。夔州路包括四川達州、重慶直轄市、湖北省恩施州、貴州省東部等地。這4個路在當時統(tǒng)稱為川陜四路,簡而稱之,就成了“四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朝設四川省,四川省至此出現(xiàn)。

第二個說法:四川境內有四條大河,既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沱江。江河在古代也稱為“川”,孔子曰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彼臈l大川,所以簡稱為四川。

另外,四川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熟知的別稱。我們都知道山西省也稱三晉大地,湖南省也稱三湘大地,四川省其實也稱為三蜀大地。之所以稱三蜀,不是因為四川曾建過蜀漢、前蜀、后蜀(實際上不止三個蜀國)。在西漢早期,在今四川東部地區(qū)曾設蜀郡、廣漢郡、犍為郡三個郡,故稱三蜀大地。

四川省是我國地形非常復雜的省,這也意味著四川有各種奇異的景色。想看險峻高山,想看大江大河,想看肥沃平原,四川應有盡有。

最佳貢獻者
2

四川這個名字,最初來源于北宋的川峽四路合稱。現(xiàn)在的四川省管轄范圍只有原始四川定義的2.5路,但不可能吃飽了撐著去改名二點五川。

四川的最初得名,是北宋川峽四路的合稱。川峽四路分別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



益州路首府益州,即成都,管轄區(qū)域包括益州、眉州、蜀州、彭州、綿州、漢州、嘉州、邛州、簡州、黎州、雅州、茂州、維州、陵州和永康軍。益州路大致就是今天的成都市和周邊地區(qū)的雅安市、德陽市和綿陽市的安州區(qū)、北川縣、江油市等地。

梓州路首府梓州,即今天的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梓州路管轄區(qū)域包括四川省綿陽市的三臺縣、鹽亭縣;遂寧市;內江市;自貢市;宜賓市;南充市;廣安市;瀘州市;達州市的渠縣、大竹縣;重慶市合川區(qū)、潼南區(qū)、銅梁區(qū)、大足區(qū)、榮昌區(qū)、永川區(qū)和貴州省的六盤水市、畢節(jié)市以及云南省昭通市等區(qū)域。

利州路首府興元府,即今天的陜西省漢中市,利州路管轄區(qū)域包括興元府、劍州、利州、閬州、洋州、巴州、蓬州、文州、龍州、興州、集州、壁州、三泉縣,相當于今天的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平武縣,巴中市、廣元市和陜西的漢中市等區(qū)域。

夔州路首府夔州,即今天的重慶市奉節(jié)縣。夔州路主要管轄區(qū)域是今天的重慶市大部分地區(qū),也包括湖北和貴州的少部分地區(qū)。

總的來說,四川名字的起源川峽四路中,夔州路與今天的四川完全沒關系,益州路全部在今天的四川境內,梓州路大部分在今天的四川境內。利州路的首府在今天的陜西,但管轄區(qū)域有一半多在四川境內。川峽四路,今天的四川可以算占有2.5路,和原始定義的四川已經區(qū)別很大。但今天的四川不可能蛋疼的改名為二點五川,只會按傳統(tǒng)繼續(xù)叫四川。

3

四川現(xiàn)在只有三川嗎?據(jù)我所知,四川的由來是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后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按川來說的話應該是長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這四江也流經四川。四川歷史悠久,假如說現(xiàn)在四川只有三川就要改名,小明現(xiàn)在長大了不是就要改成大明了?

4

四川,不是四條河。

宋代初期,原四川地區(qū)分利州路(治所今天廣元)、益州路(治所成都)、梓州路(治所綿陽三臺,當時叫梓州)、夔州路(治奉節(jié))。所以當時簡稱川陜四路,后期再設四川制置使、宣撫使,四川因此得名。

元代正式設四川行中書。

明代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四川省如明制,雍正時期,分遵義地區(qū)給貴州。

當時的四川省如圖:

解放初期,四川分四。

今日四川地圖:

因此,四川已經得名千年,為何要無聊改成二川三川呢?

5

川,兩山之間稱為川,常言山川即是。當然一般夾溝不起眼,根本不在大庭廣眾視線內,自然就是指名山大川了。名山大川之多,數(shù)不勝數(shù),還能叫九十九川或千川不成?只能點其代表性就足以稱道。提問說四個川不夠數(shù),只有三個川了,甚至只有兩川半了,并且質問為什么不改名?看來有人要做改名專業(yè),而找不到目標游說了,還搬出某朝來作敲唇的磚。剛過去的事都管不了,四川這名就脹了誰睜不開的眼?好象是誰自己家的事,可以隨便拿出來搬弄。還是先歇著吧。(恕我不贊同對國家版圖的某一塊不尊重)

6

感謝邀請!川”即“大河”的意思。四川,顧名思義,是“四條大河流經之地”。這個說法,仿佛有幾分道理。因為,現(xiàn)今四川省境內正好有四條自北向南流向的河流: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因為“四川”這個名稱起源于宋代,而不是“望文生義”地起源于“四條大河”——雖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實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

7

哪個說只有三川?以前有四個川,重慶直轄帶走了合川,才剩下汶川青川北川三個川的,[大笑][大笑][大笑]

8

在北宋時期,1001年,朝廷對全國的行政區(qū)劃進行調整。將地處四川盆地一帶的西川路一分為四,變成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朝廷還設置了“四川制置使”這種官職,來統(tǒng)一管轄這一片地方。久而久之,人們簡稱為“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9

。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后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10

川戲 川酒 川茶 川菜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