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稱某親王,自然是要區(qū)分于郡王。不過親王郡王不是只有清朝才有,之前的朝代,從唐代開始,王爺就都有親王郡王之分,只不過“親”、“郡”二字不在王號中體現(xiàn)出來。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字王為親王,二子王為郡王,直接就能看出他們的差異了。而清朝大多數(shù)親王郡王都只有一個字,所以加“親”、“郡”二子予以區(qū)分。

(漢朝沒有親王郡王之分,單字王與雙字王平級)

最初的封王,沒有親王郡王之分,就是王。比如漢朝的那些王,封地或有大小,但級別就是王爵。也無所謂封號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比如同樣是漢景帝和賈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彭祖和中山王劉勝就是一個級別,沒區(qū)別。到了晉代,首次出現(xiàn)了郡王的稱呼,指的就是封地為一個郡的王。漢晉時期,王國與郡平級,所以這個郡王也就是原來漢朝的王,只是稱呼首次這么叫而已。


(唐朝親王郡王區(qū)分)

真正出現(xiàn)親王郡王區(qū)別是在唐朝,唐代規(guī)定,皇帝的兒子和兄弟封親王,皇太子之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襲爵位的為嗣王,不承襲爵位的為郡公,部分可以加恩封為郡王。品級待遇上,親王正一品,食邑萬戶;嗣王、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這就是親王郡王的區(qū)別了。

(江夏王李道宗,唐朝宗室遠(yuǎn)親,兩個字封號,郡王)

但唐朝親王、郡王的封號中都沒有“親”、“郡”二字,要區(qū)分的話就是看究竟是一個字的封號,還是兩個字的封號。比如唐高祖李淵的兒子,就是親王,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等,封號都是一個字。李世民即位后他的兒子也是如此,魏王李泰、吳王李恪、越王李貞、晉王李治等。而唐初兩大戰(zhàn)神,雖然也是李唐宗室,都是李淵堂侄的李孝恭、李道宗,就只能做郡王,他們的封號分別是河間王、江夏王,就是兩個字。

(唐玄宗李隆基,不同時代分別做過親王:楚王、郡王:臨淄王、親王:平王)

我們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玄宗李隆基,他第一次受封時父親李旦第一次在位,他以皇子身份獲封楚王,是親王。后來李旦讓位于母親武則天,李隆基不再是皇子而是皇孫,就變成了臨淄王,是郡王。結(jié)果伯父李顯復(fù)位,父親李旦成為相王(親王級),李隆基依然是臨淄王。后來李顯駕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擁護(hù)父親李旦復(fù)位,李隆基又成了皇子,就獲封平王,是親王了。之后他做太子、皇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唐朝說完了,宋朝和唐朝基本一樣,分王(也就是親王)、嗣王、郡王。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從一品。元朝沒有了嗣王爵位,直接是王與郡王。當(dāng)然唐宋元在郡王之下還有國公、郡公等名稱大小不一的各級爵位。


到了明朝,正式將宗室爵位和功臣爵位分開,宗室基本十歲獲封。依然是皇帝兄弟和兒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十歲立為世子,其余兒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十歲十歲立為郡王世子,其余十歲封鎮(zhèn)國將軍。然后依次是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zhèn)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功臣爵位就是公侯伯子男一類。

明朝的王爺,一樣是親王封號一個字,比如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朱棣做了皇帝后兒子封親王:漢王朱高煦等?ね鮾蓚字,比如朱高煦的兒子就有濟(jì)陽王、臨淄王、淄川王、任城王等。


到了清朝,也是宗室爵位與功臣爵位區(qū)分。宗室爵位分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和碩貝勒、固山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清朝實行降級世襲制度,除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一共十二家,十個親王,兩個郡王)外,其他都是嫡長子降一級世襲。功臣爵位除公侯伯子男外,還有輕車都尉、騎都尉、云騎尉、恩騎尉。


清朝進(jìn)行了一個根本性改變,那就是王爵沒有自己的封地了,全都居住在京城。所以他們的封號不再是地名,而是美稱。無論親王郡王都是用美稱,大多都是一個字(開國時期有些例外)。比如睿親王、廉親王、禮親王、莊親王、直郡王、循郡王等等。


而且如果親王下降為郡王或者郡王上升為親王,封號是不變的。比如第一代慶親王是乾隆最小的兒子永璘,最初是乾隆年間封貝勒,嘉慶即位后封慶郡王,后晉升慶親王,等永璘去世,兒子綿愍就降級繼承爵位為慶郡王,后來綿愍無子,后來經(jīng)過幾個其他支的繼承人又獲罪,到了奕劻繼承時只是一個鎮(zhèn)國將軍了,連府邸都被沒收了。他慢慢爬,終于又做到貝子、貝勒,最后又封為慶郡王,以致慶親王,還成了鐵帽子王。經(jīng)過這么長時間,慶這個封號一直沒變。

所以,清代親王、郡王加“親”、“郡”兩個字就是因為他們這些爵位一來不是地名,只是美稱,二來親王郡王是可以改變級別的,但是封號不變,用“親”、“郡”加在封號里是表明區(qū)別。

最佳貢獻(xiàn)者
2

其實,親王和郡王之分,早從西晉時期開始便已經(jīng)有了。親王一般專封皇子或是皇帝的兄弟,而郡王一開始為太子之子的封號,后多為親王子孫的封號。唐朝時起,部分分封的節(jié)度使等武臣,或是位高權(quán)重的文官等,也都有獲封郡王。

到明朝時期,對宗室的分封制度就發(fā)生了變化。明太祖朱元璋授予自己的兒子們以親王封號,并且授以兵權(quán)。特別是分封于北方邊境的藩王,不僅擁有直屬的護(hù)軍,還可統(tǒng)率邊軍出征,被稱為塞王。直到靖難之役后,朱棣逐步解除藩王兵權(quán),加強對宗室藩王的限制和監(jiān)視,最終形成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明朝宗室的分封,是漢族王朝中,最為完善的。男性宗室子弟的封爵,分為八級,即親王、郡王、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zhèn)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明朝的親王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字王,如周王,燕王等,就藩封地稱國,死后可擁有謚號;郡王也就是二字王,如靖江王等。明朝宗室只有這兩級為王爵。

而親王的封號直接被冠以“親王”字樣,唯有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通常叫法則是在“親王”前冠一字,比如成親王、安親王、裕親王等。親王后一級的郡王,在清朝稱之為“多羅郡王”。

此外,在清初分封的諸王中,功勞較大的還會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后來清朝中后期,也有四位親王被授以鐵帽子王的封號。終清一代,共有十二名鐵帽子王,其中十名為和碩親王,另有兩名為多羅郡王.......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本文作者:小賤賤

3

首先在滿清整個朝代,不是所有封王的都是親王,王這一個職務(wù),在清代是分著等級。

1、滿清皇室爵位共分十二級: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同時在滿清建立之時,封過三個漢人王,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滿清一朝,僅有以上三個漢人王。

2、和碩、多羅都是滿語,和碩意為:一方。和碩親王是王爺?shù)燃壷凶罡叩囊坏取?/p>

和碩親王簡稱親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內(nèi)扎薩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只有皇室中的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

3、多羅”,滿語意為禮、道、理。多羅郡王,簡稱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

4、清朝封爵方式有兩種:一是因軍功受封,為功封;一種因皇帝之后而受封,為恩封。按照制度,恩封的后代在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降至最后一個等級再襲。

5、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俗稱:鐵帽子王,即:世襲罔替,配享太廟。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

親王,即代表其曾有在宗室繼承人序列,地位尊貴榮華。郡王,宗室其余人員因功、恩得到的封號,較親王地位較低。正由于清朝皇室地位等級的森嚴(yán),所以在稱呼之時必須區(qū)分。

4

王,作為帝國的封爵始于西漢。

此時,所有的王,不管是楚王,還是淮南王陳留王,或者劉備自封的漢中王,都是一個級別——國王。王,都有自己的獨立王國官僚和軍隊體系。

曹魏開始設(shè)置親王郡王,親王就是皇帝兒子或者兄弟,郡王最初是太子的世子,后面推廣到宗親大臣,比如郭子儀封汾陽王。

這里,就有一個命名的問題。

大體上,親王以春秋戰(zhàn)國諸侯王命名,剔除夏商周秦漢隋唐宋這些大一統(tǒng)王朝后(唐代初期的秦王漢王屬特例),楚齊魏晉為第一等親王,燕魯吳越這些是第二等,其余的滑許蔡則是第三等親王。

郡王則是以秦漢時期的郡命名。比如太原王襄陽王什么的。

唐代出現(xiàn)第三種王,比如楚王的兒子繼承則稱呼為嗣(楚)王。嗣王高于郡王,但低于親王。宋代繼承唐制,但封的嗣王合計只有四個,基本廢黜了。元代正式取消。

不過也有特例。比如中山王、鐘離王這些并非郡王,而是二字親王。同樣,楚王指封地楚國境內(nèi)某地的親王,楚郡王指封地楚州的郡王。齊王也類似。

到了清代,不再以封地為號,一般都是用美號做封號。同時,在封號中就明確了親王郡王等級,比如禮親王、克勤郡王。

但一字和二字依舊不是區(qū)分王爵等級的唯一要素。比如,直郡王、平郡王是一字號的郡王,順承親王錫保、平西親王吳三桂都是二字號的親王。

26歲封直郡王的愛新覺羅·胤禔:

所以,漢族王爵的一字王,大體可以認(rèn)同為親王,不需要專門稱呼為親王,而且也并非所有王都是親王。滿清則是直接在稱呼上明確親王郡王的等級。

5

漢人王朝的藩王,有封地,就藩后,可以作威作福一方。而清朝,這些王,是有封號沒封地的,有任事的任事,沒有任事的只能領(lǐng)奉祿,因而不是藩王,而是親王。

6

大家好,我是作家客凌溯,今日回答問題:為什么清朝的王爺被稱為某親王,而其他朝代直接稱某王?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種誤解,“親王”是是最高的爵位,而并非所有王爺都可以稱為“親王”的,那這里面有什么區(qū)別呢?

皇帝的兒子常被人習(xí)慣稱為王,但有時并非是爵位!

在秦朝以前,一國之君被稱為“王”,比如齊王、楚王、趙王,但在秦朝以后,嬴政確認(rèn)“皇帝”稱號為最高君主后,王便從最高處掉了下來,變成了皇帝的臣子。一般的“王”都是由皇帝冊封,給予百姓和封地,而這樣冊封的“王”大多都是皇帝的兒子,比如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未當(dāng)上皇帝以前就是“秦王”。而這里的“秦王”等稱號未必是爵位之稱。就像是忽必烈的名字也很長,我們只稱他為忽必烈一樣,有時候就是個簡稱。以下是唐朝的爵位制度:

唐朝爵位制度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曰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曰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曰開國縣公,食邑千五百戶,從二品;六曰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品;七曰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曰開國縣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曰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 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進(jìn)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

在中國歷史中,當(dāng)然也不乏異姓王的存在,在明末清初,就有吳三桂、耿精忠等人,他們都是有著戰(zhàn)功而被封為王的,但他們也是有爵位的。

清朝較其他朝代相比,皇權(quán)進(jìn)一步加強,爵位制度更加明確嚴(yán)格。比如雍正皇帝就曾被封為“雍親王”,而他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在雍正繼位時卻還是貝子,但因為他是皇子,便也被人習(xí)慣稱為“王爺”,但不代表他的爵位就是“王”。以下是清朝宗室的爵位制度:

所以,某親王是對爵位的全稱,而某王就像是一種習(xí)慣稱呼?偨Y(jié)來說,被稱為某王的,一些是人們對于皇子稱呼的習(xí)慣,二就是以前朝代的爵位制度不明確、不嚴(yán)格,三就是一種簡稱。

7

簡單粗暴給看法,清朝的某親王,要面兒,有面兒,俸祿也不低,但是撐破天也就是家族企業(yè)里面對自己家族做出巨大貢獻(xiàn)的皇室成員,而早期的王朝的王,創(chuàng)業(yè)初期,大BOSS給自己家優(yōu)秀的家族成員,還有就是和自己打江山的員工有突出貢獻(xiàn)的,早期畫的餅,定的小目標(biāo),想不到被實現(xiàn)了,于是區(qū)域負(fù)責(zé)人這種有錢有面的就給了。

區(qū)別大了去,清朝的某親王,是除了皇帝那個位置外的最高級別了。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親王,二、郡王,三、貝勒,四、貝子,五、鎮(zhèn)國公,六、輔國公,七、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八、不入八分輔國公,九、鎮(zhèn)國將軍,十、輔國將軍,十一、奉國將軍,十二、奉恩將軍。

最有名的就是鐵帽子王,世襲罔替,聽起來就好帶勁,但是都必須在京都,被皇權(quán)監(jiān)視,可以參政議政,也可以悠然自得,但沒有上意,也不能隨便出京,但是早期王朝的王,也有因公受封,有皇族宗室。更多的有封地,有一定的自主權(quán),但是出現(xiàn)不服管教的時有發(fā)生。

封爵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因軍功受封叫功封,一種以皇帝直系子孫受封叫恩封,命好,生在帝王家,當(dāng)不了皇帝,混個王爺也是稀松平常。。清初以軍功封者多世襲。以恩封者則一般每一代降封一等襲爵。親王降至鎮(zhèn)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zhèn)國公降至輔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以后均世襲罔替,不再遞降。如果還想重新升級,拿就拿出真本事來,為皇帝分憂,為社稷出力,呼呼呼的升回去,也未嘗不可。

清朝吸取了前面王朝更替的教訓(xùn),清朝把王爺直接歸納到整個朝廷的體制內(nèi),使用同一個標(biāo)準(zhǔn)。皇室貴胄,有功就封賞,沒有吃祖上的老本,真的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8

清朝的親王是一種爵位,一般是皇室的親戚才會被封為親王,親王屬于王爺?shù)囊环N,其全程是和碩親王,他的正室配偶為親王妃。清朝的這種親王一般有品級,有八大王系,多為滿族貴族,和皇帝都是沾親帶故的。

而清朝以前王爵多為皇子,皇帝兄弟被封王,也有文官武臣功勞大被封王的。漢朝開始,王爵一般分為親王,郡王兩等。隋唐之后多以兄弟,皇子為親王。多有分封土地,王宮衛(wèi)隊,地位相對要高。

9

清朝同時有多種王爵,所以需要分別稱呼。明代只有親王和郡王,基本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不用另外區(qū)分。宋代王爵分為王,嗣王,郡王三等,嗣王極其少見,所以實際上也是兩等,一樣可以用字?jǐn)?shù)區(qū)分。唐也差不多。清朝就復(fù)雜了。他有藩王,有親王,有郡王,還有蒙古王爵,所有這些王爵,有一個字的,有兩個字的,有好幾個字的,字多的不一定等級就低,字少的不一定等級就高,所以清代稱呼王爵往往要用把代表等級的親字郡字加上,不加不行。但也有例外,比如世襲鐵帽子王,非正規(guī)場合可以直接稱呼王號,不用再加等級。

10

習(xí)慣性稱呼,親王是高于普通王爵的,是王爵中的第一等。

其實明代同樣有親王,皇子分封的就是親王。

而清代同樣有一般的王爵,比如大名鼎鼎的吳三桂,就是平西王,而非平西親王。

這主要是稱呼上的差別。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