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詞叫血濃于水,但對胤禛和胤禵這兩個親兄弟而言,貌似并不適用,從小到大沒有親情的培養(yǎng)過程,也沒有真正的利益糾葛,真正發(fā)生大事件還是疑似奪位,這哥倆的關(guān)系能好?不能夠。
由順治二次登基到康熙年間,滿八旗開枝散葉,人數(shù)也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態(tài)勢,所以他倆的母親烏雅氏,雖然是滿洲正黃旗,但是僅憑這樣的身份就想提高身價,那是萬萬不能的,13歲入宮算是白板一塊,生下胤禛后才賜嬪位,但也沒有資格撫養(yǎng)親子,不得不說,這對人母來說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折磨,畢竟是自己第一個孩子,只能看著胤禛交由她人撫養(yǎng)。
無論是何原因造成胤禛的離開,從母性上來說,畢竟烏雅氏虧欠了胤禛母愛,但尤其到了胤禛即位后,德妃的表現(xiàn)好像對這個兒子極其不待見,德妃也沒留下心路筆記什么的,我們只能猜測,正是因為失子之痛,讓烏雅氏更加想要一個孩子,自己獨立撫養(yǎng),也是心想事成,時隔兩年,她的第二個兒子胤祚出生,可惜5年后,胤祚夭折,德妃再次陷入失子之痛。
盼來盼去,年復(fù)一年,生出來女兒三個,最終才生下了胤禵,那個時候烏雅氏已經(jīng)一路由白板升到了嬪,又由嬪晉升到妃,她具備獨立撫養(yǎng)自己骨肉的權(quán)利,親手帶大的胤禵,能不把自己所有的母愛,所有的感情都毫無保留的傾注給他么,所以同是兒子,也就有了遠近親疏,這也不算奇怪,不過烏雅氏也確實有點問題,僅此而已。
鋪墊過后,我們知道,胤禛并非烏雅氏帶大,他是由佟佳氏撫養(yǎng)成人的,做為康熙的第三任皇后,身份貴重,大名鼎鼎的“隆科多舅舅”就是佟佳氏的弟弟,以這后臺來看,胤禛自小也是多占便宜少吃虧的主兒,直至成人,也就他敢搶胤礽的“走私”生意。
再看這邊的胤禵,貌似得到了母親的更多關(guān)懷,但是出身問題始終縈繞,揮之不去,這讓胤禵對胤禩有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出身同樣不高,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拼出一份前程、一條坦途,但是皇位之爭哪來的什么坦途,試想,如果僅僅是結(jié)黨老四的話,胤禵用得著玩命么?
正在康熙帝斥責胤禩的不良居心的時候,胤禵竟然在康熙氣頭上力挺胤禩,如果不是老五,胤禵怕是會被康熙真的一劍捅死,所以我覺得這里面必定夾雜著一些個人感情因素,而并非全是政治企圖,回過頭來看出身,再看后期胤?等人對老十四的支持,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各懷鬼胎,這里面多多少少也有抱團取暖的悲愴調(diào)調(diào),同是表面親近,實際不受待見的人,一到事兒上,立馬看出皇帝老爹對這些兒子的親疏了。這是奪嫡上半場的背景。
總結(jié)來說,胤禛和胤禵關(guān)系真不咋地,其中原因之一,胤禛和胤祥的脾氣對路,胤祥的感恩心忒強,搞得胤禛都被感動了,他倆無與倫比的好,年齡相差也并不很大,算是一起長起來的,胤禛對胤祥的人品、秉性都是非常看重的。
胤禵這方面,見不到面是不可能,但是成長環(huán)境會有不小的差別,說白了,也玩不到一塊去,胤禛的臉也是硬了些,沒辦法,天生就這脾氣秉性,不明就里的人看到,只能是覺得他不好相處,甚至有點裝,能和老四玩到一塊兒的,也就胤祥。
以胤禛的隱忍性子,他不會把本心露給別人,落人口實,他就一直默默的看著,氣著,當親王那陣子,潛邸不是沒人,很多人都勸胤禛籌謀一下,但無一例外的都被痛斥一番,包括年羹堯,對他的口氣同樣很不客氣,可見胤禛的翻臉速度。
而此時,因為上次的充斥胤禩事件,康熙帝消氣后,一是覺得太過沖動,影響了本來不錯的父子關(guān)系,胤禵恐怕會真以為他這個當?shù)臅缌怂怯X得胤禵護親情,懂感情,仁義厚道。比如胤褆這位嫡長子,看到胤礽倒大霉恨不得抄家伙就上,剁了胤礽,有點當初莽古爾泰弒母的風格,這種人誰都無法容忍的,反觀胤禵呢,還不錯,懂的兄弟親情,知道回護兄長。
康熙帝是否不合時宜的錯發(fā)了誤導(dǎo)信號呢?玄燁到死也沒說,我們只能看他的做為,他的做為是讓人充滿美妙遐想的,尤其是胤禵,包括四爺黨也頻頻示好,好像九子奪嫡的迷霧即將散去,一切終將露出端倪。
西北邊陲大亂,策妄阿拉布坦的胸膛藏著一顆并不怎么安分的心,聲東擊西之下,竟然想染指西藏,誰的身體誰知道,康熙帝當然明白自己不再年輕了,親征這類事可能會真的要了自己的命,尤其是讓胤礽這個逆子氣出了心悸的毛病以后,自感身體大不如前,所以決定讓胤禵“代父”出征,一是康熙帝有心無力去不了,二是雖然去不了但這事太過重大,所以無論是在出征造勢上,還是儀式規(guī)格上,都有超出,然而這就更令胤禵浮想聯(lián)翩,想象空間巨大!
是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理解錯了么?我只知道,胤禵班師回朝已經(jīng)有人跪迎于他了,一時間成為角逐場上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所有人都知道,康熙帝不知道?僅以當時的態(tài)勢考慮,只有兩個可能:
①利用胤禵施障眼法,讓胤禵吸引火力和注意力,變相保護胤禛。
②真的有心,但也真的沒有想好是否傳位十四。
美女作伴之下,在軍中飲酒,可能也是讓康熙帝看清了胤禵的不堪重用吧,至于為什么打了勝仗,那是康熙帝運籌帷幄,他才是真正的遙控掌軍人,現(xiàn)在看來,無論是送行的隆重,還是所謂的大將軍王頭銜,也不過是把胤禵當做支起軍心的幌子罷了。
就在胤禵頭頂著大將軍王的耀眼光環(huán)而意氣風發(fā)的時候,雍正已經(jīng)繼位成功,回到京師的胤禵一時適應(yīng)不了這角色的變換,在拜祭康熙的時候,不肯向雍正帝下跪,有侍衛(wèi)來拉,他還將了雍正一軍,要么侍衛(wèi)死,要么處分我,而已經(jīng)接受現(xiàn)實的胤禩則讓胤禵下跪,胤禵雖然聽勸,但是下跪后,心內(nèi)猶自憤憤不平,一聲不吭,絲毫不具臣子之禮,這是顯而易見的。
不單要接受雍正帝繼位的結(jié)果,還要接受自己被改名字的現(xiàn)實,允禵心中的憋悶可想而知,幾經(jīng)沉浮之后,最終允禵被革去爵位,囚于景山壽皇殿,直到乾隆帝登基,允禵才被釋放,封奉恩輔國公,十年后封貝勒,轉(zhuǎn)年晉升為君王,授正黃旗都統(tǒng),又七年過完跌宕起伏的一生,謚號“勤”。
雍正帝和允禵的一生,早期并無什么交集,維系兄弟關(guān)系的也僅僅就是血脈而已,相互之間,誰都看不慣誰,胤禛愛胤祥,胤禵愛胤禩,只不過后來自己有了“基本面”,允禵才開始活動心思籌謀得繼大統(tǒng),正處于人生巔峰洋洋得意,不料一朝跌入谷底,要向關(guān)系最不好的,最不起眼也最不可能得繼的兄長叩首稱臣,繼而怠慢獲罪。
雍正好歹還念著同母的這份香火情,沒有直接下死手,一應(yīng)待遇雖然想都不要想,但是能活到乾隆二十年肯定不會僅僅是因為允禵體格好,雍正沒有真正苛待他才是真的,沒辦法,沒有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即便是同母所出又如何呢,他倆屬于互相“傷害”,相互不親,不及一起長大的兄弟。
而即便他們這對親兄弟沒有分開,并且在同樣環(huán)境一同長大,兄弟情深,關(guān)系好到無以復(fù)加,又如何呢?遇到皇位之爭,哪里會有什么親情,最終還不是你死我活的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