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微言卿觀點】中國擁有悠久和輝煌的歷史,史籍浩如煙海。然而,或是因為維護統(tǒng)治者政治需要、或是史家以訛傳訛,很多歷史都被不同程度的修飾了。篡改或虛構(gòu)后的歷史反倒成了我們的常識。在此僅舉幾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睦樱喝U讓、烽火戲諸侯、趙氏孤兒、楊家將。
三代禪讓,假的!
從小我們從歷史課本上就學(xué)過“堯舜禹”三代帝王禪讓,權(quán)力交接極為和諧,充滿脈脈溫情,成為家喻戶曉的美談,《史記》也如此記載。然而,這是假的。
晉武帝咸寧五年(279年),一個叫做不準(zhǔn)的盜墓賊挖開了戰(zhàn)國魏襄王的陵墓,出土了一本記載中國上古史的古書,即《竹書紀(jì)年》,他的諸多記載與傳統(tǒng)的正史記載不同。關(guān)于三代,書中是這么寫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薄八辞魣蛴谄疥,取之帝位。”“舜放堯于平陽!薄八辞魣颍瑥(fù)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通俗點說就是,堯晚年德政敗壞,傳位給兒子丹朱,但卻被舜給搶走了。舜把堯關(guān)押了,還殺了丹朱,絕對是夠心狠手辣,類似說法在《山海經(jīng)》中也可以找到佐證,比如《山海經(jīng)》稱丹朱為“帝”。
《史記》之所以如此記載,是因為司馬遷看到的是被儒家篡改過的上古史。儒家崇古,為了宣傳仁義道德,讓人看到一個美好的上古時代,告訴諸侯實行仁政德政,不惜將堯舜禹權(quán)力交接的殘酷斗爭,描繪成了一個美好的傳說!禪讓,只是儒家給歷史予以了包裝而已。
烽火戲諸侯,假的!
傳說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寵妃褒姒不愛笑,周幽王為博得美人一笑,命人點燃烽火。各路諸侯看到烽火后,急忙率領(lǐng)軍隊前去勤王,可是當(dāng)他們趕來時,卻沒有發(fā)現(xiàn)敵人。當(dāng)褒姒看到各路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終于笑了。后來,敵人真的進犯都城,周幽王再度命人點起烽火,可這次沒有一個人帶兵前來。結(jié)果周幽王被殺,西周宣告滅亡。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對“烽火戲諸侯”之事提出疑義,并稱“此委巷小人之談”。目前也沒有任何資料證明,“烽火”這種報警系統(tǒng)在漢代之前就存在了。根據(jù)考古資料以及相關(guān)史料現(xiàn)在漸漸得知,諸侯并沒有袖手旁觀,而是前來勤王的。還有就是周幽王亡國并非因他戲弄諸侯,而是源于內(nèi)部的權(quán)力斗爭,廢長立幼的錯誤決定。
因此,“烽火戲諸侯”只是司馬遷對《呂氏春秋》等內(nèi)容斷章取義后,加工改造出的一篇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學(xué)作品。
趙氏孤兒,假的!
趙氏孤兒,在中國家喻戶曉,經(jīng)過同名電影的傳播,更是廣為人知。然而,這也是一個流傳了千年的假故事。
史載,晉景公不滿趙氏專橫跋扈,指使寵臣屠岸賈發(fā)動“下宮之難”,趙氏的大人們被斬盡殺絕。只有趙朔的妻子先一步逃出,產(chǎn)下遺腹子趙武。為了保全這個血脈,趙家的兩個門客程嬰和公孫杵臼便定下計策。程嬰將自己剛出世的孩子替換了趙武,又假意出賣了公孫杵臼,晉景公的寵臣屠岸賈錯將程嬰之子殺死,而程嬰則帶著真正的趙氏孤兒隱居起來。多年后,心理愧疚的晉景公得知趙氏還有后人在,就恢復(fù)了趙氏家族的地位,又攻滅屠岸賈為趙氏家族報仇,而大事已成的程嬰最終自盡以謝公孫杵臼。
這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實際上漏洞極多。首先,趙氏孤兒是一件足以震動諸侯各國的大事,但在《春秋》《左傳》中卻不見這樣的記載,程嬰與公孫杵臼的這種情誼本該是儒家大力宣揚的,但在孔門的言談中卻不見只言片語,豈不反常;其次,屠岸賈這個人除了《史記趙世家》外,不見于任何史籍的記載,《左傳》中沒發(fā)現(xiàn)他的任何事跡,很有可能就是個編造出來的人物。再次,按照《趙世家》的記載年代,趙武的出生時間比他父親的去世時間晚了7年,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因此,這又是一出歷史“創(chuàng)作”大劇。
楊家將,大半是假的!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廣為流傳,楊令公、佘太君、楊六郎、楊宗保、穆桂英等人的非凡事跡,令人是欽佩不已,
楊令公楊業(yè),又名楊繼業(yè),一般的說法是楊業(yè)有七個兒子、一個養(yǎng)子,人稱“七郎八虎”。楊老令公報效大宋,血濺沙場。陣亡后,楊家八子繼承父志,義無反顧地投身抗遼一線,差點滿門犧牲。楊家所有寡婦、姑娘,在佘太君的帶領(lǐng)下繼續(xù)抗遼出征,人們形成了對楊家一門忠烈的敬佩和贊頌。但如果認(rèn)為都是真的,任微言卿只能說:小說和電視劇看太多了。根據(jù)《宋史》的記載,主要不足信的有:
- 楊六郎楊延昭其實是楊業(yè)的長子,所謂的楊六郎其實是楊大郎。
- 楊宗保、穆桂英是杜撰出來的人物,楊宗保、穆桂英的兒子楊文廣實際上是楊延昭的兒子。
- 老夫人佘太君也并非姓佘,其本姓“折”,山西折氏。
- “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天波府”,也只是楊家的普通府宅,不是皇上賜的。
- 同樣,楊五郎削發(fā)為僧、四郎探母的說法,在正史之中也同樣是沒有任何記述的
楊文廣時期,北宋已經(jīng)與遼國議和,在這之后,楊家徹底走向了沒落,基本消失在宋朝的政治、軍事舞臺上了。
當(dāng)然了,歷史上被杜撰、虛構(gòu)、偽造、篡改的事跡還有很多,可以寫出一本書來了。無論怎樣,都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愛恨情仇。但歷史終歸不是藝術(shù),我們要學(xué)習(xí)和借鑒的,還應(yīng)該是被還原了本來面貌的真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