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備進位漢中王,此時他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都具備了。天時: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是大漢的宗室;地利:占有荊襄、兩川之地;人和:關(guān)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都是萬人敵,還有魏延、馬岱、劉封、孟達、王平、關(guān)平、周倉、廖化、黃權(quán)等等眾將軍。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劉備進位漢中王的經(jīng)過:

曹操率領(lǐng)大軍退兵到斜谷,孔明算到他棄漢中而走,所以派馬超等眾將軍,兵分幾路攻擊。曹操在混戰(zhàn)中被魏延射了一箭,門牙丟了兩顆是險些喪命。三軍的銳氣都丟盡了,是匆匆忙忙的班師回朝,又被馬超率領(lǐng)大軍追殺,曹操命令軍隊急行軍,是晝夜奔跑不停,一直到了京兆,才放下心來。

劉備命令劉封、孟達、王平等將領(lǐng),攻打上庸諸郡。申耽等將領(lǐng)聽說曹操已經(jīng)丟棄漢中撤兵了,于是都投降了劉備。劉備是漢中大捷,犒賞三軍,人心大悅。于是眾將都有推尊劉備為帝王之心,都來找軍師諸葛亮。諸葛亮和法正等人找劉備,說:*現(xiàn)在曹操專權(quán),百姓無主;主公仁義聞名天下,今有兩川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討國賊。事不宜遲,便請擇日*。劉備大驚說:*軍師之言差矣。劉備雖然是漢之宗室,是臣子也,若這樣做,是反漢矣。*張飛說:*異姓之人,都做了王,何況哥哥是漢室宗派!稱皇帝有何不可?*劉備斥責說:*不要多言!*最后大家都退了一步,請劉備稱*漢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筑壇于沔陽,方園九里,分布五方,各設(shè)旌旗儀仗。群臣以次排列。許靖、法正請劉備登基。進冠冕璽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子劉禪,立為王世子。封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為軍師,總領(lǐng)軍國重事;封關(guān)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其余各擬功勛定爵。

劉玄德既為漢中王,遂修表一道,差人送到許都呈于漢獻帝。




最佳貢獻者
2


這是個好問題,打中了劉備粉的七寸,這是要命的。


喜歡劉備,把劉備看作為英雄,這沒有問題。劉備的奮斗經(jīng)歷的確很勵志,是許多人應該學習的榜樣。


但是,如果把劉備自稱漢中王、自立為帝,說成是名正言順,那就是不了解歷史,睜著眼說瞎話。

劉備進位漢中王,是毫無法理依據(jù)的。如果勉強說有,那就是“強權(quán)即為真理”。


首先說劉邦白馬盟誓。


劉邦臨死前與大臣們立下誓言:“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誅之”。

這說得很明白,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劉氏的天下啦,再也不需要異姓諸侯王。

曹操被封為魏王,不管你有多么大的功勞,不管是否出于皇帝的本意,因為你不姓劉,你就該被天下共誅之,這是曹操被詬病的根本原因。

與本題無關(guān),這里不去探討曹操這個魏王是否合理的問題。


其次,異姓不能為王,是不是劉姓就可以隨便稱王呢?


整個東西漢時期,除了王莽專政,這個更復雜,暫且不是,名正言順的異姓王就只有曹操。

除了異姓諸侯王,所有的劉姓諸侯王,都是當朝皇帝的直系近親。沒有例外,沒有之一。


反倒是皇帝,血親可能更遠。就說漢獻帝的父親、漢靈帝劉宏,就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孫、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劉炟的玄孫。


劉炟之后,經(jīng)過了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漢沖帝劉炳、漢質(zhì)帝劉纘、漢桓帝劉志等七位皇帝,又選出了劉炟的玄孫、解瀆亭侯劉宏為新帝。


不必去仔細分析,看看中間隔著這許多皇帝,再看看解瀆亭侯的爵位,就清楚漢靈帝繼承皇位,血緣上與漢桓帝究竟有多遠。


但好在還沒有出五服之外,也算是要緊的宗族。


豹眼沒有去考證,像這個五服之內(nèi)的諸侯王,恐怕很少,甚至是沒有。

這說明了啥?

靈帝的迎立,是權(quán)臣的伎倆,為得是便于控制,但諸侯王除了天大的功績,只有近親宗族才可以得到。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后,即便是真的,但血緣關(guān)系太遠,是沒有資格封王的。

否則,幽州牧劉虞、幽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等等所有姓劉的人,豈不都可以為王呢?


認為劉備姓劉就可以為王,這完全是扯淡,沒有一點法理依據(jù),更是不了解歷史。





第三,以功績來論,漢代劉姓子孫沒有因為功績而被封王的先例。


就算劉備一直匡扶漢室,也小有成就,不過就是一個州牧的成就。

就算夠得上封王,那也是漢獻帝下詔吧。

總不能劉備自己下個通知,說我要自立為漢中王,你批不批我都是王了。

我知道曹操必定從中作梗,我就不等你同意,先把工作干起來再說吧!


這跟袁術(shù)自立為帝有啥區(qū)別?


我要做皇帝了,通知天下一下,難道還想著讓漢獻帝同意嗎?把皇帝位禪讓給袁術(shù)嗎?

劉備這個自立漢中王,與袁術(shù)稱帝無二,沒有任何法理依據(jù)。


第四,強權(quán)即為真理。


我就要稱王,干就完了,不服就來打我哦!

這就是一個強盜邏輯。


不要去說篡漢、篡魏的問題,歷史是發(fā)展的,要不現(xiàn)在還是秦N世,而且一直傳下去,哪里還有東西漢哦。


起碼曹魏、西晉還有名義上的禪讓,蜀漢、孫吳連這一點都沒有。


漢末三國時期,公孫氏割據(jù)遼東五十多年,雖沒有獨立建國,但沒有啥區(qū)別;漢中張魯沒有稱王,但三十多年的獨立王國。


不管是否稱王稱帝,那就是一個勢力的問題,沒有任何法理可言。


劉備自立為王,自己都沒有足夠的底氣,在給漢獻帝的上表中說,等到鏟除了漢賊、平定了天下,就去向皇帝請罪。


這就足以說明,劉備這個騷操作是沒有法理依據(jù)的,是自立為王的。


自立為王沒有啥不可以的,就像朱元璋在稱帝之前,也是先為吳王,沒人說朱元璋做吳王這事不可以。


但必須說這都是沒有法理依據(jù)的,任何時期,都不可能從法理上認可,你強大了,你就可以稱王了。


大當家的從不承認,還有人天天想著為王,如果有法理依據(jù),豈不遍地是王。


豹眼認為,劉備具備了一定的實力,想自立為王,誰也拿他沒辦法。但就沒必要去替他尋找法理依據(jù)了,因為根本就不存在這個東西。


3

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法理依據(jù)是什么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事先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發(fā)現(xiàn)大家都說的不錯。但是有一點,大家都好像沒有說。

就是咱要人有人,要將有將,要謀臣有謀臣,要兵有兵,要地盤有地盤,要糧有糧,要武器有武器。天時地利人和。古人不是說嘛,有槍就是草頭王,如果沒有這幾點,就算他姓劉也沒有用。

張王李趙遍地劉,漢朝的時候姓劉的數(shù)量可以算是非常大的姓了。就算是少數(shù)民族也有被賜姓劉的。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實力。在玄漢的時候,不是有一個姓王的算命先生冒充姓劉,是漢成帝的兒子嘛。他也稱帝了,還把被現(xiàn)代人稱為“位面之子”“大魔導師”的劉秀(后來的漢光武皇帝)折騰的不輕。如果他最后贏了,他就是劉子輿,漢成帝唯一的兒子,如果談傳承,更始帝劉玄、抽簽皇帝劉盆子、光武皇帝劉秀都不如他。

綜上所述,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法理依據(jù),就是有實力和地盤。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歷史上還真有一個不姓劉的漢中王,他就是唐朝的李瑀,是唐睿宗李旦的孫子。受封為漢中王。

4

歷史上第一個稱漢中王的不是劉備,而恰恰是大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劉邦先項羽一步平定關(guān)中惹得項羽大怒,但在鴻門宴時劉邦有驚無險最后化險為夷;項羽自任西楚霸王后出于對劉邦的忌憚封劉邦為漢中王,把他分到了當時落后和交通不便的巴蜀和漢中一帶。其后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率軍東出與項羽爭雄,歷經(jīng)四年終于擊敗項羽建立了大漢帝國。劉備占據(jù)漢中,本身又是漢室后裔,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曾占據(jù)過巴蜀與漢中的劉氏宗親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漢高祖劉邦了。他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并自任漢中王,未嘗沒有希望自己能和先祖劉邦一樣,以漢中王之位最后席卷全國奪得天下。漢中王的背后其實隱藏不住的也是劉備的野心。

5

不合法,但是合理!

劉備在219年和曹操對峙了長達兩年之久并擊殺了夏侯淵之后,耐不住寂寞的劉備終于忍不住自立為漢中王。這對于跟隨劉備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恩賜”。畢竟這些人跟著劉備跑生活,要求的就是榮華富貴,劉備稱漢中王后,自己也能跟著“雞犬升天”了。畢竟大家都跟你劉備混的,混了那么多年了沒給點好處,大家還跟你混個屁啊。但大家都高興了,但劉備卻處于兩難的境地。因為無論什么說,劉備這個“漢中王”是自立的。而在漢朝,自立為王那可是大罪。這點就好比我們玩一品官老爺或者麻雀飛青天這類游戲一樣,亂封王也是機制之一。

漢高祖登基之后,劉邦登基后就和群臣們立下盟約,他們以殺白馬的方式定立盟約。當然當時還沒有關(guān)羽來拜,他們是以比較古代盟誓來締結(jié)誓約的,其主要方式就是殺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涂在嘴唇上,以示恪守盟約,而此盟約的內(nèi)容為確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那么劉備這種自立“漢中王”這種行為合法性如何呢?為何很多人都說劉備此行為是恬不知恥呢?是不是跟劉邦的這種規(guī)定有關(guān)系呢?要搞清楚這種行為,我們還得先來看看同時代也封王的另一個猛人曹操。

畢竟曹操很早以前就封魏王了。但魏王這個稱號法理性上確實比劉備更加合法點。畢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在自己手里,手續(xù)都是現(xiàn)成的,想要章啥蓋章,想補啥手續(xù)補啥手續(xù),要紅頭文件有紅頭文件,因此他的魏王法理性還是比沒有任何法理性的,自封自立的劉備法理性要強太多。因此劉備自立漢中王確實是飄了點,劉備自立漢中王的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畢竟要知道曹操曹丕早晚得篡位,一旦魏帝登基,他可以直接用后邊他當皇帝那個理由直接當皇帝。但是他自立漢中王確實是給自己安了個亂臣賊子的稱號,畢竟當時的心向漢的人還有很多,他這么一搞,那些維護漢帝的人心不就散了。

這里從劉備自立漢中王后,他和關(guān)羽的矛盾爆發(fā)的原因之一。當年那些所謂向漢人士去投靠劉備,而劉備自立為王后,當年靠所謂興復漢室,還與舊都,就變成一句口號,和阿彌陀佛沒什么區(qū)別,別少看當時的人,聰明人早就知道劉備是怎么回事了。所以在孫權(quán)不得志的龐統(tǒng),在躬耕的諸葛亮,才會接受劉備的邀請,其實就等于現(xiàn)在初創(chuàng)公司,諸葛亮等人等于技術(shù)人脈入股,要求就是后來的官拜丞相。劉備不稱帝,諸葛亮怎么上位,李嚴,法正等人又怎么上位。所以說雖然不合法,但也得上。確實也是恬不知恥。

當然了,劉邦自己說過的話都經(jīng)常當放屁,而且漢朝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東漢西漢,這么長的時間里再把劉邦的話當金科玉律也沒啥意思。,再說了劉邦的原話是非劉氏而王者天下攻擊之,不代表姓劉就可以自立為王,劉啟、劉徹當皇帝時削蕃推恩就是搞的劉姓諸侯王嘛。因此對對錯錯也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歷史雜談##歷史回眸#

6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占據(jù)荊州、益州、漢中等地之后進位漢中王,他是先稱王,然后才上書漢獻帝求獲認可,這也是當時的軍閥們慣用的伎倆,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和名義上的朝廷備案。

劉備稱王就意味著自立一國,當然需要有合法的法理依據(jù)來證明這個王是代表正義的,還需要把稱王的原因和理由布告天下,這些相關(guān)的法理依據(jù)(自吹的)在群臣勸諫劉備稱王的上書中,以及劉備稱王后給漢獻帝的上書中都有明白的表示。

在以馬超為首的群臣上書中,先把曹操放在漢賊的位置:“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zhí)天衡;屎筇樱c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

然后把劉備的正面形象展現(xiàn)出來:“左將軍領(lǐng)司隸校尉豫、荊、益三 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fā),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nèi)”。

最后以漢初異性王聯(lián)合勛貴鏟除諸呂之亂為例,表示只有稱王才能號召天下人消滅曹操:“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 念在弭亂。自操破于漢中,海內(nèi)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zhèn)衛(wèi)社稷,光昭萬世也”。

前后疊加,有理有據(jù),看起來長篇大論,實際上的主要意思就是漢賊曹操稱王了,皇叔劉備要和他對著干,身份要對等。

稱王之后,劉備自己寫給漢獻帝備案的上書中也再次強調(diào)稱王的意義:“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丑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 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quán)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

主要意思是講自己稱王是為了;剩是拿鏟除諸呂之亂為例,還特別強調(diào)了,現(xiàn)在到底還是大漢朝,異性的曹操都稱王了,劉氏宗親也必須要出來一個王跟曹操死磕,這個王非劉備莫屬。

古人做什么事大多講究名正言順,特別是稱王立國這種大事,劉備稱王要找法理依據(jù)比曹操好找得多,因為他到底是姓劉,從起家以來就一直都打著漢室宗親的招牌。

當初西漢建國后,漢高祖劉邦鏟除異姓王,并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此后的兩漢將近四百年都嚴格遵守這條誓言,連王莽篡漢之前都沒有稱過王。

現(xiàn)在出來一個曹操敢異姓稱王,打破了四百年延續(xù)下來的規(guī)則,堂堂漢室宗親還能落后于曹操?所以劉備稱王的法理依據(jù)是充足的。

至于為什么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被漢獻帝封王,而劉備要到三年后才稱王?當時還沒拿下漢中,劉備也還沒有真正的在戰(zhàn)場上擊敗過曹操,怕天下人不服而已,到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zhàn)大敗曹操的劉備才有底氣稱王。

7

劉備自稱他是西漢正統(tǒng)皇族后裔、西漢高祖劉邦嫡系子孫、也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所以這也是他進位漢中王的法理依據(jù)。也使自己進位漢中王合理合理,名正言順。

8

一說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的兒子,賈夫人所生,封于中山,稱中山靖王。他喜酗酒、好女色,共計生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劉貞的兒子被封為陸城亭侯。武帝元鼎五年時,劉貞因酎金案(“酎金案”:天子祭祀宗廟的時候,同姓諸侯王全都要參加,并且拿出一定數(shù)量的金子作為助祭的費用,稱之為“酎金”。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削弱諸侯分散勢力,以諸侯金子成色差、分量不足為借口,削奪了106個諸侯的爵位和封地,劉貞也包括在內(nèi)。)失去爵位,封地被取消。從此,劉貞的這一枝屬就居住在涿郡涿縣。而劉備即是涿縣劉貞之后。

  據(jù)《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人。劉勝的兒子劉貞,在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為陸城亭侯,因為酎金案失去了侯位。顯然,《三國志》作者陳壽是采用了這一說法,而陳壽是蜀漢末期西晉初期時人,他的記載還是很有信服力的。而同樣出自于《先主傳》中的劉備宗長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并且這位劉元起先生經(jīng)常資助劉備,將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從此中敘述之中,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劉備并不是孤貧家庭,相反在他的背后還有一個龐大家族,僅《先主傳》一處,就記載劉備叔父子敬、宗長元起、元起子德然三人。按此例推論,雖然劉貞失去侯爵名位,但畢竟是富庶之戶,傳到劉備這代時,已經(jīng)枝繁葉茂的大家族,故而劉備應是劉貞后人。

 另一說認為劉備是常山憲王劉舜之后。此說佐證是《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注引《典略》中的記載說:“備本臨邑侯枝屬也!迸R邑侯劉讓是常山憲王劉舜的后人,常山憲王劉舜與中山靖王劉勝是親兄弟,同是漢景帝的兒子。而《典略》作者魚豢是三國時期魏人,與劉備屬于同時代,故而此說也有一定的可信度。不過,無論劉備是常山王的后代,還是中山王的后代,都是漢室皇裔子孫,只是后人支屬不同而已。

為了法統(tǒng)能夠讓天下人信服,自然要有一套合理的出身,至于真的是不是,那就不好說了,或許有了更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許有一天會證明這些事。

9

法理先放一邊,稱王只是稱帝的前奏。朱元璋常說:“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就這個布衣都敢自稱“吳王”,何況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后呢!畢竟獻帝為了拉攏劉備對抗曹操親自查的族譜然后公然稱劉備為“皇叔”。劉邦曾說“非劉姓者為王,天下共擊之”。若依高祖之意,曹操的“魏王”才是沒有任何法理依據(jù)!缎挛宕贰ぐ仓貥s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所以亂世梟雄稱王稱帝者僅有法理是不可行的,有強兵健將才是真理。毛主席老人家還說“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嘛!主席之言,信是有之!




10

曹操都可以稱王,他劉備為什么不能,劉備稱漢中王在于向天下表明,非劉不王,強調(diào)劉備合法性號召天下共同對抗曹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