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謙不是王公貴族世襲官位,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參加全國公務員考試而走入仕途,通過這種人擠人的考試而進入官場的于謙肯定不是一個庸才。起初于謙在官場也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物,后來明宣宗在平定朱高煦之亂時,于謙作為一個隨身小秘書,眼看敵弱我強的絕對優(yōu)勢下,在明宣宗面前充分發(fā)揮文人的辯論優(yōu)勢,現(xiàn)場大放厥詞把朱高煦批的是體無完膚,也就是這個時候于謙才走入明宣宗的視線。由此也可看出,于謙很會把握時機,自此之后明宣宗就開始給于謙升職加薪。

后來明英宗上臺,說起來明英宗大家肯定就會想起那個宦官王振了,當時這個王振可以說是非常的火,地方大員來見明英宗都要先給他上供。脾氣率直的于謙就不吃這一套,自然也就會被專權跋扈的王振收拾了,后來在一些百姓和大臣們的斡旋下才得以保全自己?吹竭@里是不是感覺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該委婉的迂回一下呢?像于謙這種寧折不彎把命搭進去了,基礎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后期作為。

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變時得到了報應,明英宗聽信王振建議御駕親征到底還是把自己搭進去了。土木堡之變瓦刺軍將明朝的元氣大損,明英宗也當了瓦刺的俘虜。這個時候明朝剩下的智囊團就提議要跑路了,準備用遷都來避禍,大多大臣同意此方案,但于謙卻力排眾議要堅決防守。并且當時形成以于謙派系為主擁護明代宗繼位,于謙擁護明代宗不能說全為他自己一己私利,但有一個現(xiàn)實擺在面前,就是他這種行為涉及到站隊,而且他這次站隊也為他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后來于謙的一套防御拳打的還真不錯,讓再次來襲的瓦刺軍一點脾氣也沒有。這時候的瓦刺軍就拿出了明英宗這個俘虜來威脅,于謙這個人只會在乎大局,不會在乎明英宗死活,這件事又讓他站錯隊的傷口上撒了層鹽。后來明英宗奇跡般的再次奪回帝位,自然也會給于謙秋后算賬,說白了于謙眼里只有公正的工作,卻沒有工作之外該搞的感情,這樣的結果就是自己通過不懈努力好不容易穩(wěn)定了大明朝,不但要拱手送人,還要被殺,F(xiàn)實生活中有可能我們踏踏實實做了很多工作,卻不如一些專攻和領導搞感情的馬屁精升職快,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一直都存在著。

點擊關注更多精彩歷史

最佳貢獻者
2

謝謝邀請!簡答如下:

于謙(于忠肅,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終年59歲),字廷益,號節(jié)庵,漢族。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謙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太平里(今浙江杭州上城祠堂巷)。祖居考城(今河南民權縣程莊鎮(zhèn)于莊村)。永樂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后官至兵部尚書,明朝著名大臣,民族英雄。名詩《石灰吟》的作者。后人將其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于謙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朱瞻基器重,升任巡按巡撫江西、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朱祁鎮(zhèn))時期,于謙因不徇私情,不會請客送禮得罪了當時權貴王振,遭王振黨羽誣陷下獄。釋放后起為兵部侍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瓦剌俘獲,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九月初六日,明代宗朱祁鈺立,于謙繼任兵部尚書,整飭兵備,部署要害,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后又親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督戰(zhàn),破瓦剌之軍。瓦剌也先挾英宗向明軍逼和,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王為輕”拒絕瓦剌無理要求。也先(額森)以無隙可乘,后被迫釋放英宗。

于謙還有一個“救時宰相”的美稱。“兩袖清風”是明朝于謙的代名詞,于謙不僅在生活中主張清廉,同時他在政治舞臺上依然秉持清廉的作風。于謙為官期間,他敢于為民請命。只要有作奸犯科者,于謙絕對會毫不留情的懲處打壓。有詩為證:(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因明代宗朱祁鈺病中大意,發(fā)生了明朝的著名事變(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英宗朱祁鎮(zhèn)復辟,于謙隨后被誣下獄。后在石亨等人的密謀下,以謀反罪名誣陷于謙,被英宗朱祁鎮(zhèn)批準處死。1457年2月16日,清廉剛正的于謙、范廣等人最終被推上斷頭臺。

于謙死的很冤枉,世人也知道于謙是被冤枉死的。他遇害時,京郊婦孺無不涕泣。當時有民謠:

京都老米貴,哪里得飯廣。

鷺鷥水上走,何處覓魚嗛。

(飯廣指范廣,魚嗛指于謙)

明憲宗朱見深時,于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朱翊鈞時,改謚“忠肅”。

綜上,于謙是一個剛正清廉,忠厚愛民,肯干實事,干成事實的好官。也是一個不善變通,為官場不喜人物。

回答完畢,不知列位以為如何?

3

如何評價明朝大臣于謙?


我是煮酒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于謙的死,不僅僅是他個人、家庭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更是整個大明王朝的悲劇。于謙的一生,正應了那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從他立下“他年獨占麒麟閣”、“腳踏樓梯步步高”、“一飛飛上天”的志愿之時,其結局就已經(jīng)注定——石灰的最終歸宿,豈非就是粉身碎骨?

于謙(公元1398年-公元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人。于謙少年便有“赤帝子斬蛇當?shù)馈钡男貞眩麍允孛?jié),“自是書生守名節(jié),莫慚辜負指迷人”,他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登進士,其時,虛歲二十四。

于謙為官數(shù)十年,曾任少保、太子太傅、提督軍務,至于兵部尚書,于謙為官時,明朝官場烏煙瘴氣,明袁崇煥曾有言,“勇猛圖敵,敵必仇;振刷立功,眾必忌。況任勞之必任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勞不厚;罪不大,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從來如此”。于謙是淤泥中的清蓮,為官任事,志在為民,“豺狼當?shù)理氫z殄,餓殍盈岐在撫巡”,“寄語郞官勤撫字,循良衣缽要人傳”,昭雪冤囚、興修水利、疏解游民、落獄論死,凡此種種,不在話下。

明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敗傳來,明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王振等權臣死,英宗被俘,幾近亡國之禍。明朝廷內(nèi)外,人心惶惶,“群臣聚哭于朝”,“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危亡之下,方顯英雄本色,于謙痛斥南遷論,“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勢去矣,獨不見宋南遷乎”,他激流勇進,擔下重任,總領機要,“保固京師,奠安社稷”。

其時,王振余黨急于擺脫罪責,與廷臣相互抗辯,朝堂之上大亂,王欲避開紛亂,“謙堅立不動,掖王且留,請降旨宣諭順罪應死”,順,即馬順等一干王振余黨。時人贊之,“當其時,舉朝倉皇,莫知為計。至倡南遷之議,而忠肅公以一貳卿,奮然當?shù)溩冎疀_,獨任天下之重,力排邪說,尊主重皇”,忠肅公,即于謙。明朝能夠在土木堡之變之后撐下來,于謙功不可沒。

“上北狩,廷臣間主和,謙輒曰:‘社稷為重,君為輕’”,擁立郕王即位,為景泰帝,整肅軍紀,“人人主戰(zhàn)守,無敢言講和者”,“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后隊斬前隊”,十月,于謙“躬擐甲胄,率先士卒,以死自誓,泣諭三軍”,數(shù)日苦戰(zhàn),終退瓦剌,保住京師。人們常說力挽狂瀾于即倒,于謙是實例。

如果英宗死了,于謙所做的一切便無可挑剔,但英宗終究還是回來了。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jiān)曹吉祥趁景泰帝重病期間入南宮,興奪門之變,擁太上皇朱祁鎮(zhèn)復辟,“以兵迎帝于南宮,御奉天門,朝百官!『,殺于謙、王文,藉其家”。

在那個君天下的時代,在那個混蛋的時代,無論你做什么,都不能把手伸向皇位,否則就是叛逆——便有救國之功,也不被皇帝放在眼里,棄市、籍家,不過是他的一句話而已。

4

于謙,浙江杭州錢塘人,年少有為,23歲時就考取進士,因隨明宣宗朱瞻基親政,數(shù)落謀反的漢王朱高煦有功,被破格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為當?shù)氐娜嗣裰\取了大量的福利,深得當?shù)厝嗣竦淖鹁春拖矏邸?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不聽勸阻,帶兵親征,在土木堡被俘,一時群龍無首,朝廷亂了陣腳,京城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于謙鎮(zhèn)定自若,他調(diào)兵遣將,積極防御,迅速穩(wěn)定了局勢,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一時間他成了明王朝的主心骨,定海神針。


于謙積極輔佐新帝整頓朝綱,鏟除奸黨,國內(nèi)推行惠民政策,使民眾能安居樂業(yè),加固邊海防,防御外敵侵入,使得國內(nèi)形勢一派大好,扭轉了動蕩的局勢,得到了新帝的充分肯定,賦予他更大的權力,支持他的工作。于謙性格剛強,最看不起那些懦弱的大臣、皇親國戚,因此也得罪了不少的重臣,為他以后的命運埋下了禍根。


明英宗在一些憎恨于謙的大臣的支持下,復辟再次當了皇帝,于謙被冤入獄,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死在了自己誓死保衛(wèi)的這片土地上。


于謙一生光明磊落,浩氣凜然,他在國家生死存亡危難之際,屹立不倒,力挽狂瀾,挽救了明王朝,幾乎說是再造了一個明朝,即使被冤入獄也毫無怨言,真應了他的那句話“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真英雄也。

5

于謙,字廷益,杭州人,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后世多以于少;蛴谥颐C公尊稱之。

于謙是永樂年間中的進士,宣德年間嶄露頭角,正統(tǒng)年間一戰(zhàn)成名,在代宗朝是一代名臣,英宗復辟后被冤殺,令人扼腕嘆息不已。

于謙為人正派,行事果斷,兩袖清風,不事權貴。他最大的功績倒不是其清廉的操守和執(zhí)政時的公平公正,而是土木之變后的力挽狂瀾。他幾乎是憑著一己之力,打消南逃提議,堅定組織首都保衛(wèi)戰(zhàn),運籌帷幄,且親自出城迎戰(zhàn),終于擊敗瓦剌人的進攻,為大明王朝能夠得以延續(xù)立下汗馬功勞。

可惜的是,英宗后來復辟,在小人的攛掇下以擁立外藩的莫須有罪名將于謙殺害。這也是英宗在歷史上頗受非議的最重要原因。在我看來,于謙是重名輕利、重國輕君、偉大的、超越時代的民族英雄。

6

歡迎來到“小王史論”

提起于謙,我們可能立馬會想到他曾經(jīng)寫過的一首詩——《石灰吟》,內(nèi)容如下: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據(jù)說他寫這首詩時年僅十二歲,而他寫的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這位明朝年間的大臣究竟有何作為。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出生于杭州府錢塘縣,明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后世更是被稱為“民族英雄”一般的存在。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死后又追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傅等職,來表彰他一生的貢獻。一生主要成就有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后來又組織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挽救大明朝于危難之間。我們可以這么說,要是沒有他,明朝有可能會在明英宗手里亡國。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功勛卓著的人物卻被明英宗冤殺,實為可惜。他一生最著名的事件應該是組織“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我們具體來了解下于謙的生平事跡。

少有壯志

于謙出身于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因此,他年輕時便刻苦讀書,志向高遠。立志要考取功名、報效國家。而且,他還非常敬佩文天祥,時常用文天祥的事跡來鞭策自己,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在他七歲時,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八歲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游街!庇谥t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shù)馈!睆倪@個對聯(lián)里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于謙以后將有大作為。終于,他于永樂九年考取功名,踏入仕途。

平漢王朱高煦之亂

宣德年間,漢王朱高煦起兵反叛,于謙以御史身份跟隨明宣宗御駕親征。在這場叛亂被平定后,宣宗讓于謙數(shù)落朱高煦的罪責,于謙義正辭嚴、聲色震厲,將堂堂漢王竟罵的抬不起頭來,不停地磕頭謝罪,稱自己罪該萬死。當即獲得了宣宗的賞識,于是就被派去任職江西巡撫。到達以后,針砭時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政策,積極有為,平反了數(shù)百起冤獄,口碑很好,獲得當?shù)匕傩盏膼鄞鳌?為官清廉 在于謙任職期間,當時內(nèi)閣由“三楊”主持,當時國家政治清明,國家在欣欣向榮地發(fā)展。等“三楊”,英宗逐漸寵信宦官王振,致使王振掌握朝廷大權。當時,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員為了巴結王振,都爭先恐后地進獻金銀財寶。唯有于謙,從不去巴結王振,不給王振任何賄賂,每次進京辦事,都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你這樣就不怕得罪王振嗎?他瀟灑一笑,甩了甩袖子,說道“只有清風”,眾人敬佩他的氣節(jié)。但也因此使王振不滿,后來在王振的指使誣陷下,于謙被下獄,判處死刑。百姓知道后,一時間群情激憤,聯(lián)名上書,為于謙喊冤,請求釋放于謙,后來,王振迫于壓力,釋放了于謙,僅僅是降了職。做官做到這份上,能如此得到百姓的愛戴,這一生值了。

保衛(wèi)京師

這場戰(zhàn)爭可以說是于謙最大的功績了。土木堡之變后,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瓦剌人俘虜,朝廷大為震驚,很多大臣們都希望南遷。在這個緊要關頭,于謙站出來了,他臨危不亂、力排眾議,一方面急忙讓朱祁鈺上任,一個國家不能沒有主事之人;另一方面,他升任兵部尚書之后,全權主持京師防務,他整飭軍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zhàn),率軍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入侵。面對瓦剌首領提出的各種苛刻的條件,他一概不允,最終使瓦剌人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在和議后,他仍然積極備戰(zhàn),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為明朝發(fā)展做出了大貢獻。

《明史》贊曰: 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jīng)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fā),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恤。公論久而后定,信夫。

總結:于謙一生,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黎民,他憂國憂民,將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國家;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實為官場之楷模!

在這里,我想引用《明朝那些事》的一段話為他做結尾。 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于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zhèn)湔撸Ч庞钟袔兹耍?/span>

文/小王史論

7

于謙是忠臣,他曾經(jīng)在明朝危急存亡的關健時刻,拯救了即將傾覆的大明王朝。

公元1449年,由于明英宗聽信權閹王振的鬼話,在尚未完全做好戰(zhàn)爭準備的時候,便匆忙率領50萬大軍出塞,試圖效仿明成祖朱棣也來個御駕親征,以求痛擊屢次騷擾邊疆的瓦刺。

然而,明英宗不僅低估了瓦刺軍的實力,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而且還過于高估王振的“指揮才能”,將戰(zhàn)場決策權完全交給了王振!然而,當明軍前鋒被瓦刺軍殲滅后,明英宗和王振便失去了戰(zhàn)勝敵人的信心和勇氣!

于是,明軍便由進攻轉向了大敗退!最終在土木堡之戰(zhàn)中,因為誤中瓦刺的計策而被徹底擊潰!不僅幾十萬大軍傷亡殆盡,而且50余位文武大臣也幾乎折損一空,就連明英宗本人也成了敵人的階下囚!

可想而知,這場自明朝開國以來,從末發(fā)生過的大慘敗,將會給明朝帶來何等嚴重的沖擊和震蕩!一時間整個朝廷亂作一團,一些失去了信心的大臣,同時也喪失了抵抗敵人的勇氣!于是,便出現(xiàn)了主張將都城遷回南京,以便躲避瓦刺軍鋒茫的聲音。

在此危機時刻身居兵部侍郎之職的于謙,駁斥了主張遷都的建議!他以南宋王朝的教訓為例,向朝廷表明:一旦遷都南京,不僅等于放棄了整個北方,而且瓦刺軍還會在占領了北方之后,利用北方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效仿當年的金國以北方為跳板,不斷向南方發(fā)起進攻!如來一來,即使大明放棄了北方,也不可能獲得安寧,反而會陷入南宋王朝那樣的絕境!

于謙的奮力爭取,穩(wěn)定了混亂的朝廷,群臣擁立明代宗即位,迅速穩(wěn)定了人心,朝廷得以集中了全部力量與瓦刺軍對抗!于謙一面堅壁清野,將通州的糧食統(tǒng)統(tǒng)運往北京,堅決不給瓦刺軍留下就地補給的機會,一面又緊急佂調(diào)地方部隊馳援京師,抓緊時間做好了應戰(zhàn)準備!

公元1449年農(nóng)歷十月,瓦刺首領也先挾持明英宗為人質(zhì),迅速沖到了北京城下!但是在明朝早已做好抵抗準備,于謙也已經(jīng)安排好了作戰(zhàn)計劃的時候,瓦刺軍已經(jīng)喪失了戰(zhàn)場主動權!結果,瓦刺軍被明軍打得大敗而逃,從而以后再也沒有能力進犯北京了!

由此可見,明朝之所以能夠轉危為安,正是于謙力挽狂瀾的結果!因此,有一種稍嫌夸張的說法認為——于謙對明朝有“再造之功”!的確,如果不是于謙在明初最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主張抵抗瓦刺軍的入侵,而是任由眾臣遷都南京,恐怕明朝早已夭折,又怎么會有近300年的國祚呢?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于謙精于謀國卻昧于謀己——精于謀國,體現(xiàn)了于謙公忠體國毫無私公雜念,因此他是明初少有的直臣、忠臣和能臣!昧于謀己,則體現(xiàn)了于謙以清廉而自守,從無結黨營私的念頭!否則,即便是明英宗發(fā)動了“奪門之變”,重新奪回皇位,又怎能迫使于謙輕易就范?

綜上所述:于謙不僅在明初最危急的時候,發(fā)揮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關鍵作用。而且在取得了偉功偉績后,也沒有居功自傲結黨營私,因此堪稱是明初少有的忠直大臣。雖然于謙因為明英宗發(fā)動政變而被害死,但是他的氣節(jié)與忠義,也足以使其彪名史冊而不朽!

8

我認為他是德才兼?zhèn)洌瑧n國忘家,志存天下之人!是真真正正的能“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的人!

一 小屁孩兒有大志向

比古代強了不知道多少倍的現(xiàn)代社會,大多數(shù)小孩兒們想的都是哪兒冰淇淋好甜,那兒的棒棒糖美味。

然而在那個完全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15世紀的社會,小于謙傾心于讀書,慕名于文天祥,將文天祥的畫像懸于座位之策,幾十年如一日。


《明史·列傳第五十八》:“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


不知道古時候是不是真的有那種云游四海隱于市的得道高僧或者道長,擅于看相。這不,于謙七歲的時候,就有和尚看到于謙后表示“這孩子以后是個能‘扶大廈之將傾’的宰相”。


很慶幸,他說對了!

二 鋼鐵“直”男

1 就是土特產(chǎn)也不送。

于謙·《入京》:“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應該說于謙年輕的時候運氣還是不錯的,在起步的階段,遇到了大明朝著名的“三楊”內(nèi)閣。楊士奇、楊榮、楊溥都非常欣賞于謙,于謙早上上的奏折,下午就能得到回復。


然而“三楊”相繼去世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權的宦官王振上臺了。那招權納賄,清算陷害,是手拿把攥。群臣是爭相送禮,諂媚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外地官進京的時候,都會給王振帶各種真金白銀或者奇珠異寶作禮品。“不懂事”的人,自然就會遭到王振的格外關照!


有人勸于謙,不肯送金銀財寶,那帶點土特產(chǎn)去也不行嗎?


不行!

2 不計浮沉為百姓

《明史·列傳第五十八》:“正統(tǒng)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積谷各數(shù)百萬。請以每歲三月,令府州縣報缺食下戶,隨分支給,......。’威惠流行,太行伏盜皆避匿!


前面不是說到于謙連土特產(chǎn)都不愿意帶給王振嗎?王振知道后,心想“此人竟敢如此狂妄?”,當即發(fā)揮他擅長的栽贓陷害,指使他人彈劾于謙,順手就給他弄到死牢里去了。


令王振萬萬沒想到的是,百姓聽說他要弄死于謙,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聯(lián)名上書,群情激奮,搞得王振趕緊找了個臺自己下來了。但是此后也是明里暗里有機會就整于謙一下。


于謙最終官復原職任巡撫,沒有時間理會自己之前的委屈。查訪到山東陜西地區(qū)的很多流民都來到河南乞討,立馬上奏朝廷請求開河南豐滿之倉,賑流亡大明百姓!


三 這一聲“吶喊”澄清玉宇

《明史·列傳第五十八》: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明朝的“土木堡之變”絕對是明朝的大事記之一。瓦剌來犯,奸宦王振脅迫明英宗朱祁鎮(zhèn)帶上明軍精銳主力玩兒似的親征,結果皇帝被俘,主力全軍覆沒,就在離京城不遠的地方。

這個世上有很多人能錦上添花,在勝利的時候高談闊論,談笑風生,只有極少的人能夠在危難的時候,屏氣凝神,逆風取勝!


大明朝非常幸運,于謙就是那個“少數(shù)派”!


瓦剌抓了皇帝,全殲了京城精銳主力軍,此時說一句去“抵抗”,就好比要身體被掏空的你再去跑3000米。顯然朝堂都慌了,皇室,群臣都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有膽小如鼠的叵測之人提議遷都。


有些妥協(xié),如果真做了,可能這輩子也“圓”不回來了。


說到遷都,對大明而言,大宋朝是個最好也最近的“前車之鑒”。大宋朝雖說有錢,但皇室總是很慫,軍事總是很弱。五代的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給了契丹,宋初最能打的兩個皇帝沒弄回來,后面的慫皇帝就更弄不回來,終北宋一朝如鯁在喉。


靖康之變,嚇的遷了都,然后直至滅亡也只有那半壁江山。


所以,于謙這一聲大喝,是勇氣的象征,是血性的體現(xiàn),是大明,是漢文化江山的止血鉗。

(《大明風華》蘇可版“于謙”)


不止會說,還會做。


于謙被命為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總指揮官后,于內(nèi),奏請立新帝郕王朱祁鈺,穩(wěn)國家,破瓦剌攜朱祁鎮(zhèn)令大明投鼠忌器之策;于外,調(diào)動全國軍民八方來救,城內(nèi)軍民,整軍容,固城防,肅內(nèi)奸,穩(wěn)戰(zhàn)局!


北京缺糧,無法支撐源源而來的龐大援軍,離北京不遠的通州有糧倉,但陸路艱險,也無兵可運。靈活的于謙當即命令通州附近的援軍,全部從通州過,每人都攜帶合適的糧食,一舉雙得,軍糧與運輸問題都解決妥當。這是不是頗有數(shù)百年后我軍進行人民戰(zhàn)爭時的戰(zhàn)術風范?


不計前嫌,量才使用。從土木堡逃回來的大將石亨原本被入罪下獄,但于謙知道他帶兵還是有能力的,就放他出來戴罪立功,結果證明,于謙這個決定是極大的正確!


四 至死行志

《明史·列傳第五十八》:“謙自值也先之變,誓不與賊俱生。嘗留宿直廬,不還私第。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揮朵兒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慟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復酹奠如故。”


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于謙誓不與敵人共生存。從不回家,就住在值班室,有嚴重的痰癥病也不改其行。奪門之變,英宗復位,一幫奸佞構陷于謙,置之死地而后快。軟弱的朱祁鎮(zhèn)最終沒能堅持心中的正義,冤殺了于謙。

死時,護國英雄,大明少保,兵部尚書于謙,家徒四壁,無余財!

得于謙奮力而保全的皇太后得知于謙死后,哀嘆多日;陷害于謙的曹吉祥有個叫“朵兒”的下屬,把酒灑在于謙死的地方祭奠他,曹吉祥當即發(fā)怒,鞭打了一頓,然而第二天,“朵兒”仍然潑酒為于謙祭奠。


這可能就是“正氣”的力量。


結語

歷史上的很多名臣,都有瑕疵,比如后來的張居正,的確是大才,但他的生活作風是有問題的;然而于謙,是里里外外,純純正正的德才兼?zhèn)洹?/strong>


死后沒多久,那些陷害他的渣滓禁不起考驗暴露了,于謙也被平反了。對個人而言,他很冤,太冤;但對于國家對于百姓而言,他是英雄,一個成功的英雄。


他崇拜文天祥,終究也做成了“文天祥”!又或許,在他自己看來,他一點都不委屈!


尋歷史魅力,樂當下之人,我是“史海浮沉假行僧”,感謝閱讀,感興趣別忘了關注交流喲~

9

有道是“有賴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風景秀麗的人間天堂杭州,是眾多英雄人物生活甚至歸宿之地,西子湖畔,有廣為人知游人如織萬眾敬仰的岳王廟,卻也有相對落寞的于謙祠。能與岳飛相提并論,歷史其實已經(jīng)對于謙給出了客觀的評價。簡單地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國士無雙。



于謙的歷史功績

對于于謙的功績,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在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不聽百官勸阻,執(zhí)意御駕親征,并帶走了京師最精銳的“三大營”和眾多世家勛貴,北上征伐也先,因指揮混亂,慘敗于土木堡,英宗被俘,重要大臣及勛貴50多人被殺,史稱“土木堡之變”。消息傳到北京,許多大臣力主南遷南京,于謙力排眾議,告誡郕王朱祁鈺和眾大臣,南遷可能重演宋朝南渡的悲劇,并擁立朱祁鈺登基,是為明代宗,在明代宗的支持下堅持固守北京,并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擊退也先進攻。沒有于謙挽狂瀾于既倒,在“土木堡之變”之后,史書可能就要寫南明和北明,明朝覆滅可能會大大提前。

于謙的個人操守無可挑剔

于謙為官一貫清正廉潔,兩袖清風。正統(tǒng)年間,太監(jiān)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chǎn)去?”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边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1457年,趁明代宗病重,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fā)動“奪門之變”,迎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復位。并唆使英宗處死于謙,于謙被抄家時,家無余財,真正體現(xiàn)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人生誓言。



有的人會認為,于謙政治上“情商不高”,沒有防止“奪門之變”的發(fā)生,也沒有利用當時手中握有的軍政大權撲滅政變,而是束手就擒。但是,我認為這恰恰是于謙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如果有利于國家,他可以帶頭擁立明代宗,也可以為避免朝政動亂,對英宗復位聽之任之,真正的做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而避趨之。無論怎么做,都沒有個人私心在內(nèi),做人為官坦蕩,無愧于國士之名。

10

朱見深(商輅草制):“卿以俊偉之器,經(jīng)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于謙畫像

明憲宗即位后下令給于謙平反,恢復于謙官職,赦免其家人,并特別賜祭。本文開頭這段話正是出自明憲宗朱見深之口,這是由當時著名的宰相商洛代為起草的祭祀誥文,這個規(guī)格可謂是非常之高,皇帝親自主持平反昭雪,當朝宰相親自執(zhí)筆作祭文。這也算是對一代忠臣在天之靈的告慰!

杭州西湖風景區(qū)于謙祠

于謙其人

洪武三十一年于謙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太平里一個普通家庭,其祖上三代均為高官,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間任工部主事,到父親于彥昭這一代隱居家鄉(xiāng)錢塘縣。

少年時期的于謙刻苦讀書、志向高遠,他從小就敬佩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民族英雄。他們的英雄故事對于謙的成長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甚至一生都在家中供奉文天祥像,幾十年如一日。

于謙書法

關于于謙出生有個軼事典故:于謙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的父親做一個夢,夢見一個緋袍金幞的神對他說:我感動于你們于家對我的供奉,也感動于你們于家一門忠義,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轉世投胎,來做你們于家的子嗣。

于謙父親聽了這話,大吃一驚,趕快口稱遜謝,說不敢當。但夢中那位金神說完轉眼就不見了。于父醒來不久,于謙就出生了。之所以給孩子起名叫“謙”,就是“以志夢中遜謝之意”。 就是說對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還一直惴惴受之不安。永樂十九年(1421年),23歲的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從此正式踏上為國為民的仕途。

為官謙虛清廉,敢于為民請命

明朝中晚期后,政治腐敗,大多數(shù)官員貪圖享樂,窮奢極欲。于謙在他們這些人當中算是異類。和他一起的同僚前呼后擁,官威赫赫,只有他不事打扮,不重穿著,外出也頂多是瘦馬一匹。于少保為官的清廉可見一斑。

于謙不僅為官清廉,還敢于為民請命。公元1430年,當時吏部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宣宗直接手書于謙名字交給吏部,提升于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晉豫。于謙到任后輕車簡從、微服私訪,四處體查民情。

所轄區(qū)內(nèi)只要發(fā)現(xiàn)重大問題立即上書,一年上書幾次,凡是水災旱災人禍等事宜都及時具書上報。在巡視時候只要發(fā)現(xiàn)各地官員騷擾百姓、欺壓良善,即命令御史逮捕法辦。

公元1441年,晉豫兩地災荒,農(nóng)民缺衣少食。于謙上書建議朝廷將河南、山西積蓄的數(shù)百萬斤糧食調(diào)撥給缺少食物的百姓。請在每年三月份時,令府州縣報上缺少食物的下等民戶,然后按份額支給他們,先給豆類和高粱,其次給小米和麥子,最后給稻谷,待秋收后償還。年老有病以及貧困而不能償還的則給予免除。

于謙祠

保國安民,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國之棟梁,社稷之柱石是那種在危機時刻決不退縮,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而于謙就是這樣的人!

正統(tǒng)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大軍來勢洶洶,大有一統(tǒng)中原之勢。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王振貪功,鼓動英宗親征。于謙等人極力勸阻,但是英宗不聽,結果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倉促出戰(zhàn),兵敗土木堡,英宗被俘,20萬大軍被擊潰。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示意圖

消息傳到京城,朝野上下為之振動,負責監(jiān)國的郕王朱祁鈺緊急招集文武大臣商量戰(zhàn)守對策。面對這樣的危險局面,城中很多百姓和達官顯貴們紛紛準備逃跑,一時謠言四起,人心惶惶。朝堂圍繞上戰(zhàn)與遷也展開了激烈的紛爭。此時于謙力排眾議,強力譴責那些南遷逃跑路線的人,指責他們是亡國之論。

于謙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輕易遷移。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由于于謙力主抗戰(zhàn),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nèi)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也得到郕王肯定。于是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師防御。

在于謙的盡心籌劃和正確領導下,當時的京師軍民團結一心抵御瓦剌大軍,取得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

文章總結

于謙的一生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社稷。他的忠誠報國,心系百姓,為人坦蕩值得后人學習。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是于謙人生最為輝煌的時刻,他以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氣勢和實際行動避免了明朝覆滅的可能。所以于謙不愧是明代杰出的英雄人物,雖然奪門之變后含冤至死,但是他的事跡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于謙自己曾以《詠石灰》一詩,表述其志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詩中表述的那樣,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