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第五十八》:“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
不知道古時候是不是真的有那種云游四海隱于市的得道高僧或者道長,擅于看相。這不,于謙七歲的時候,就有和尚看到于謙后表示“這孩子以后是個能‘扶大廈之將傾’的宰相”。
很慶幸,他說對了!
二 鋼鐵“直”男
1 就是土特產(chǎn)也不送。
于謙·《入京》:“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應該說于謙年輕的時候運氣還是不錯的,在起步的階段,遇到了大明朝著名的“三楊”內(nèi)閣。楊士奇、楊榮、楊溥都非常欣賞于謙,于謙早上上的奏折,下午就能得到回復。
然而“三楊”相繼去世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權的宦官王振上臺了。那招權納賄,清算陷害,是手拿把攥。群臣是爭相送禮,諂媚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外地官進京的時候,都會給王振帶各種真金白銀或者奇珠異寶作禮品。“不懂事”的人,自然就會遭到王振的格外關照!
有人勸于謙,不肯送金銀財寶,那帶點土特產(chǎn)去也不行嗎?
不行!
2 不計浮沉為百姓
《明史·列傳第五十八》:“正統(tǒng)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積谷各數(shù)百萬。請以每歲三月,令府州縣報缺食下戶,隨分支給,......。’威惠流行,太行伏盜皆避匿!
前面不是說到于謙連土特產(chǎn)都不愿意帶給王振嗎?王振知道后,心想“此人竟敢如此狂妄?”,當即發(fā)揮他擅長的栽贓陷害,指使他人彈劾于謙,順手就給他弄到死牢里去了。
令王振萬萬沒想到的是,百姓聽說他要弄死于謙,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聯(lián)名上書,群情激奮,搞得王振趕緊找了個臺自己下來了。但是此后也是明里暗里有機會就整于謙一下。
于謙最終官復原職任巡撫,沒有時間理會自己之前的委屈。查訪到山東陜西地區(qū)的很多流民都來到河南乞討,立馬上奏朝廷請求開河南豐滿之倉,賑流亡大明百姓!
三 這一聲“吶喊”澄清玉宇
《明史·列傳第五十八》: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明朝的“土木堡之變”絕對是明朝的大事記之一。瓦剌來犯,奸宦王振脅迫明英宗朱祁鎮(zhèn)帶上明軍精銳主力玩兒似的親征,結果皇帝被俘,主力全軍覆沒,就在離京城不遠的地方。
這個世上有很多人能錦上添花,在勝利的時候高談闊論,談笑風生,只有極少的人能夠在危難的時候,屏氣凝神,逆風取勝!
大明朝非常幸運,于謙就是那個“少數(shù)派”!
瓦剌抓了皇帝,全殲了京城精銳主力軍,此時說一句去“抵抗”,就好比要身體被掏空的你再去跑3000米。顯然朝堂都慌了,皇室,群臣都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有膽小如鼠的叵測之人提議遷都。
有些妥協(xié),如果真做了,可能這輩子也“圓”不回來了。
說到遷都,對大明而言,大宋朝是個最好也最近的“前車之鑒”。大宋朝雖說有錢,但皇室總是很慫,軍事總是很弱。五代的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給了契丹,宋初最能打的兩個皇帝沒弄回來,后面的慫皇帝就更弄不回來,終北宋一朝如鯁在喉。
靖康之變,嚇的遷了都,然后直至滅亡也只有那半壁江山。
所以,于謙這一聲大喝,是勇氣的象征,是血性的體現(xiàn),是大明,是漢文化江山的止血鉗。
(《大明風華》蘇可版“于謙”)
不止會說,還會做。
于謙被命為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總指揮官后,于內(nèi),奏請立新帝郕王朱祁鈺,穩(wěn)國家,破瓦剌攜朱祁鎮(zhèn)令大明投鼠忌器之策;于外,調(diào)動全國軍民八方來救,城內(nèi)軍民,整軍容,固城防,肅內(nèi)奸,穩(wěn)戰(zhàn)局!
北京缺糧,無法支撐源源而來的龐大援軍,離北京不遠的通州有糧倉,但陸路艱險,也無兵可運。靈活的于謙當即命令通州附近的援軍,全部從通州過,每人都攜帶合適的糧食,一舉雙得,軍糧與運輸問題都解決妥當。這是不是頗有數(shù)百年后我軍進行人民戰(zhàn)爭時的戰(zhàn)術風范?
不計前嫌,量才使用。從土木堡逃回來的大將石亨原本被入罪下獄,但于謙知道他帶兵還是有能力的,就放他出來戴罪立功,結果證明,于謙這個決定是極大的正確!
四 至死行志
《明史·列傳第五十八》:“謙自值也先之變,誓不與賊俱生。嘗留宿直廬,不還私第。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揮朵兒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慟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復酹奠如故。”
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于謙誓不與敵人共生存。從不回家,就住在值班室,有嚴重的痰癥病也不改其行。奪門之變,英宗復位,一幫奸佞構陷于謙,置之死地而后快。軟弱的朱祁鎮(zhèn)最終沒能堅持心中的正義,冤殺了于謙。
死時,護國英雄,大明少保,兵部尚書于謙,家徒四壁,無余財!
得于謙奮力而保全的皇太后得知于謙死后,哀嘆多日;陷害于謙的曹吉祥有個叫“朵兒”的下屬,把酒灑在于謙死的地方祭奠他,曹吉祥當即發(fā)怒,鞭打了一頓,然而第二天,“朵兒”仍然潑酒為于謙祭奠。
這可能就是“正氣”的力量。
結語
歷史上的很多名臣,都有瑕疵,比如后來的張居正,的確是大才,但他的生活作風是有問題的;然而于謙,是里里外外,純純正正的德才兼?zhèn)洹?/strong>
死后沒多久,那些陷害他的渣滓禁不起考驗暴露了,于謙也被平反了。對個人而言,他很冤,太冤;但對于國家對于百姓而言,他是英雄,一個成功的英雄。
他崇拜文天祥,終究也做成了“文天祥”!又或許,在他自己看來,他一點都不委屈!
尋歷史魅力,樂當下之人,我是“史海浮沉假行僧”,感謝閱讀,感興趣別忘了關注交流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