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要看得更遠古一點。首先分清楚雍正時代的讀書人是一個什么樣的階層。

1.讀書人是“士”,士為“四民”之首。讀書人是紐帶。

什么是四民?簡單來講,就是讀書人、農(nóng)、工、商。在一個社會里,如果按照階層劃分,那么就會有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名門望族,這是標準的統(tǒng)治階級,而農(nóng)、工、商,則是典型的被統(tǒng)治階級!笆俊币彩潜唤y(tǒng)治階級,但是卻享有特權(quán),是標準的統(tǒng)治階級與典型的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紐帶。這是在戰(zhàn)國以后,秦朝建立的時候就確定下來幾千年未變的祖制。

到 了雍正時期,“士”的人群主要叫法有三種,一是儒戶(秀才等讀書人)。二是宦戶(監(jiān)生)。三是官戶。不管怎么叫,都是士人。

這類人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一是享有一定的特權(quán)。這些特權(quán)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比如說一個舉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見到縣官可以免跪,有的甚至可以領(lǐng)取少量的俸祿,在接受法律懲處上與工農(nóng)商也有所不同等等。再比如清朝入關(guān)的時候,可以依照官員品級免除一定量的丁役,免除士紳本身的差役和其他一切雜務(wù)。應(yīng)該說,這些士紳階層,都享有法定的免役權(quán)。

二是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士的階層人數(shù)雖然不多,但是歷史影響力較大。以清初入關(guān)時候為例,滿清從北方打到南方,卻遭受到來自江南士紳階層的強烈抵抗,清政府啟用投降大清的洪承疇,出臺多項安撫拉攏江南士紳的政策后,方才占領(lǐng)南方各地,而這些政策措施的基礎(chǔ)就是保留士紳階層經(jīng)濟和政治利益。不僅如此,從層級劃分來看,政府與農(nóng)工商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通過士紳階層產(chǎn)生和聯(lián)系的,信息流從政府到庶民,必須要經(jīng)過士紳,所以,士紳的“中介”作用也不容小覷。

三是士紳不法行為難有管控。士的階層不僅享有一定特權(quán),同時他們還具備向政府和農(nóng)工商人“雙向奪權(quán)”的銳力,比如:他們與地方官勾連,包攬訴訟,分享政府司法權(quán);橫行鄉(xiāng)里,欺壓良善庶民;包攬政府征收錢糧之權(quán),伙同官員侵吞稅收;抗交自身賦稅;將宗族姻親田產(chǎn)登記在自己名下,從中漁利等。

2.雍正改革的刀子對準的是誰,為什么要對讀書人動刀子?

《雍正王朝》里面,雍正激起讀書人的改革是“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項改革意味著讀書人出仕之后,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樣,要繳納皇糧國稅和徭役,其實就等于剝奪了讀書人享有的以上特權(quán)。

雍正之所以要對他們動刀子,口頭上是說要平等對待,實際上是為了維護皇族的利益,獲得更多的稅賦和徭役,加固自己的統(tǒng)治。

真實歷史上的“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雍正實際上對準的是不法士紳或讀書人,打擊的也是那一小撮違法士紳,其改革并沒有進入深水區(qū),改革的范圍及其有限。

3.改革本身是一種“分蛋糕”的行為,就會有流血、就會有犧牲、就會有斗爭、就會有痛苦。

莫說是雍正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但凡是改革,就是一種利益分配,就是一種“分蛋糕”的行為?滴趿艚o雍正的江山可謂千瘡百孔,不僅僅是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還有更深的階級矛盾,而這些矛盾的歸宿點實際上是利益分配的問題。雍正通過這些改革,一方面是要將利益分配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另一方面則是緩和階級矛盾。

而在改革當中,讀書人的利益首先被觸動,所以,他們罷考,他們抬出孔圣人的牌位與雍正的改革政策對抗,其實就是要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這種斗爭是長期的,也是正常的。

沒有那種改革能夠兩全其美,只要是改革,就會得罪人,這是因為利益格局被打破造成的。

最佳貢獻者
2

雍正不光得罪了天下讀書人,大部分的皇族,文武大臣以及八旗子弟都得罪光了。

歷代王朝到了一定時期,便會有人站出來想要實行新政,以革除弊端,變法圖強。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道德經(jīng)》中有句話說得很好,“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反之”。通常情況一下,一個人有錢有勢,那么他的子孫肯定比普通人起點高很多,這樣幾代人積累下來便慢慢的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

封建王朝隨著時間的積累,必然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這樣的人。由于它們的壯大,這些人一方面不斷的兼并土地,通過各種手段壓榨底層老百姓,以滿足自己。另一方面由于他們自身的勢力,與朝廷盤根錯節(jié),朝廷也不太好對付他們。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深受其苦,同時,朝廷也沒有辦法募集到足夠的錢糧來加強國家的實力。這樣子,如果不變法,長此以往,朝廷是堅持不了多久的。

歷史上的王朝新政無非兩種,一是找出一個讓大家都能受益的辦法,另一種就是打擊小部分人讓大部分的人受益。毫無疑問第一種是最完美的,也是阻力阻力最小的,只是歷史上這樣的新政通常是在王朝初期。因為那個時候新王朝剛剛建立,人口數(shù)量少,老百姓迫切需要休養(yǎng)生息。比如漢朝初期便是這樣,幾代皇帝不斷的降低賦稅,天下大治。

大部分中后期的王朝選擇的新政主要是第二種,打擊當時國內(nèi)的豪強,加強朝廷的權(quán)力,想辦法現(xiàn)實利益再分配,讓大多數(shù)的老百姓受益,以緩解封建王朝本身的內(nèi)部矛盾。所以雍正繼位時候,為了革除康熙晚期的弊端,他實行的新政只能是走第二條道路。

雍正怎么實行新政?簡單說就是打擊當時雍正朝的利益階層,讓這些人能夠給底下老百姓留一點活路,朝廷也能夠多收點銀子。首先,分析一下當時雍正朝的有那幾個大的利益階層:

第一,天下的讀書人。這些人雖然讀的是圣賢書,很多也是從底層走上來的,但是一旦他們?nèi)〉霉γ,那么他們就能夠憑借自己的功名,不用向朝廷納糧。這樣自然而然,很多老百姓就會賣掉自己的土地,而在他們這些人手底下種地,從而避免向朝廷納糧。放到現(xiàn)在就是如果一個人高考考取了多少名,那么他便不用交稅。那么自然而然,越來越多的公司會讓他掛名。這個問題康熙其實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只是他過于年邁了,沒有精力去做這些事情。

第二、朝廷的文武官員。清朝的官員延續(xù)了明朝官員俸祿低的做法?墒钦玎w思道雍正所言,一個人如果甘守貧窮,那么他為什么出來做官呢?所以在雍正時期,大部分的官員都是不大清白的。一方面來說朝廷的做法是有問題的,官員俸祿遠遠配不上他們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來說,康熙晚年的時候,過于仁慈了些,對下面的人太過放縱了。

第三、滿清權(quán)貴以及八旗子弟。這些人可以說是清朝權(quán)力的根基,是最堅定的支持者。不過,由于康熙晚年,九龍奪嫡,很多滿清權(quán)貴對雍正是敵對的,不斷的暗中和雍正較勁。比如總理王大臣八爺胤禩、還有九爺、十爺、以及曾經(jīng)的大將軍王十四爺。雍正如果不打壓他們,自己的圣旨估計出不來紫禁城。

八旗子弟就更不用說了。這些人早已經(jīng)沒有祖先的驍勇,很多人甚至連馬都不會騎了。入關(guān)以后,他們除了學到一些吃喝玩樂本事,可以說是百無一用。八旗子弟人口高達數(shù)百萬之多,天天游手好閑,不種地,不工作,一直靠從朝廷領(lǐng)糧餉過日子。長此以往,大清朝真有危機的時候,他們能夠干做什么?

后面雍正的新政基本都是圍繞著三股勢力進行的,比如李衛(wèi),田文鏡實行的士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給土地讓八旗子弟去耕種。可想而知,雍正得罪天下讀書人也是必然的。畢竟他們這樣子發(fā)展下去,對封建王朝終究不是好事。

歷代的皇帝都是不太敢得罪讀書人的,不過雍正可不是個普通皇帝。他是個什么事情都干做的人,哪怕是得罪天下讀書人,冒天下之大不韙,他也是在所不惜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guān)注歷史是什么!

3

關(guān)于這個問題,分析的最為透徹的是錢穆先生。

按照錢穆先生的觀點,清朝入關(guān)以來,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對待漢人的做法十分高明。一方面,他們到中國來,漢人當然要反抗,反抗的領(lǐng)導者,當然是讀書人,于是他們開科取士,承襲了此前的考試制度,漢人中的讀書人依然可以做官,并允許做政府里最大的官,以此籠絡(luò)讀書人,使讀書人有出路,不出頭去領(lǐng)導民眾造反。

但另一方面,滿人還有一個更加高明的做法,就是通過壓迫知識分子,來討好下層民眾,把知識分子和底層民眾剝離,以此分解漢人的抵抗力。

把這個根源分析清楚了,就明白《雍正王朝》中,雍正為什么要得罪全下讀書人了。實際上,得罪讀書人的,不僅僅是雍正,還有康熙和乾隆,且貫穿于整個清朝。有清一代,讀書人沒有自由結(jié)社的權(quán)力,還有多如牛毛的文字獄,這都是為了壓迫讀書人而采取的措施。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要實施官差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取消讀書人的不用納稅、不用服徭役的特權(quán),看起來是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其實卻是實實在在的討好了底層的民眾,而底層民眾可比讀書人要多的多,得罪了讀書人又怎么樣,難道你還能造反不成?最后可以看到,讀書人還是妥協(xié)了,畢竟大量底層民眾可是支持雍正的哦,我想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吧!

4

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后半段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雍正排除阻力,頂住壓力進行他的“改革(推行新政)”。雍正推行的新政大體上有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火耗歸公

第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第三,攤丁入畝。

第四,鼓勵旗人從事農(nóng)耕以自食其力。

第五,改土歸流。

當然,雍正還使用嚴酷的包括罷官抄家的手段追繳康熙遺留的“國庫欠款”問題。

從雍正的這幾條新政來看,雍正得罪的不止是讀書人,他得罪的是兩大集團,第一個集團就是士紳集團,第二個集團就是“旗人集團”,得罪的方式都是一樣,就是雍正的新政剝奪了這兩個集團的“特權(quán)”。

旗人的特權(quán),只是清朝的特色,而讀書人或者說士紳們的特權(quán)卻是中國自秦始皇大一統(tǒng)封建社會開始讀書人一直享有的特權(quán)。

那么讀書人究竟有哪些特權(quán)呢?

簡單的講,如果僅僅是讀書人的話,并沒有什么特權(quán)——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沒有什么實質(zhì)的特權(quán)。但是讀書人一旦通過科舉考取了功名之后,那么就會得到相應(yīng)的很實用的特權(quán)。

讀書人的功名,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得到的“職稱證書”,這個“職稱”分為:秀才,舉人,進士,分別是參加縣級,省級,和國家級科舉考試的“職稱”。

獲得秀才“職稱”的讀書人,就獲得了作為讀書人的第一個特權(quán):不服役,不納糧(免除人頭賦稅)。

如果獲得舉人“職稱”的讀書人,就可以獲得更大的特權(quán):免除舉人家里擁有的土地的“所得稅(土地稅賦)”,同時還有了做官的優(yōu)先權(quán)力。

至于獲得了進士的“職稱”,那就算是真正的進入了“仕”的階層,加官進爵,開府建衙——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自古以來,中國的讀書人的所有夢想就是通過讀書進而科舉進而獲得特權(quán)最終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一員——學而優(yōu)則仕。支撐讀書人就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清朝的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當中,那個考了一輩子的讀書人范進,也是把自己的一輩子押到了科舉考功名上,他的唯一夢想就是獲得讀書人的那些終極特權(quán)。

他考中了秀才的時候,那點讓自己感到小有成就的小特權(quán)連他那個殺豬賣肉的老丈人都看不上。但是當他考中了舉人的時候,范進這個落魄老秀才就立刻成了“范老爺”,而他自己居然就“興奮過度而精神短暫失常”,這個舉人的特權(quán)誘惑力有多大就可見一斑,而后來范進考中進士的時候,只是看到范進一步一步從一個窮光蛋變成了真材實料的“范老爺”。

讀書人的特權(quán)(功名)是讀書人這個團體不惜用生命來捍衛(wèi)“階級特權(quán)”,也是讀書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基石。雍正的新政向讀書人的特權(quán)開刀,就是嚴重侵害了讀書人的核心利益,嚴重的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

所以,讀書人在朝廷的代表“清流集團”就合伙反對雍正的新政,田文鏡在河南實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就遭到了讀書人的抵制,甚至發(fā)生了河南學子集體“罷考”的惡性事件就不足為怪了。

那么雍正為什么一定要去得罪讀書人呢?或者說,雍正為什么一定要拿讀書人的特權(quán)開刀呢?

其實,雍正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雍正是一個很理智的不輕易感情用事的人,他非常的清楚,得罪讀書人沒什么好結(jié)果,他也告誡他的繼任者寶親王弘歷:千萬不要輕易得罪讀書人。

但是,雍正自己卻不得不冒著得罪全天下的讀書人去推行他的新政,因為他爹給他留下的這個江山社稷已經(jīng)是一個徒有其表的空架子了。

國庫空虛,稅收不暢,吏治腐敗,是雍正登基之后面對的最為嚴酷的現(xiàn)實,這三樣,哪一樣都能讓大清亡了國。雍正的新政,就是要改變這個危險的狀況,他的辦法就是“與士紳爭利”以充實國家的實力。

康熙朝后期出現(xiàn)的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國庫空虛”,造成空虛的原因其實有兩個,一個是國庫的存銀被朝廷各級官員“借走了”,并且是“有借無還”,第二個就是國家的稅收出了問題,而造成這個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而這個土地兼并和讀書人的特權(quán)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從表面上看,電視劇當中所反應(yīng)的是“士紳一體當差”這個新政羞辱了讀書人的斯文——自古以來讀書人就應(yīng)該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就應(yīng)該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祖師爺就是這樣)”。李紱,陸生男,謝濟世等清流領(lǐng)袖也是以這個為理由反對新政的,但是,問題的實質(zhì)并非如此。雍正真的不缺像書生這樣的人去干徭役的活。

雍正和讀書人(士紳)之間真正的矛盾是“一體納糧”。同時雍正也并非看上秀才們的個體人頭稅,攤丁入畝已經(jīng)基本上把人頭稅并入了田畝稅當中,雍正看中的是田畝稅,而稅收不暢的根源就是田畝稅的收繳很不利。

在康熙和當時還是四阿哥胤禛討論國庫虧空和吏治腐敗的問題的時候,談到了稅收不暢,最根本的就是天下的耕地,嚴格意義上說是各地上報的需要上繳田畝稅的耕地數(shù)量越來越少。

那么需要上繳田畝稅的耕地都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這些耕地都被“集中”到讀書人(有功名)的手里去了。

讀過《儒林外史》或者說讀過《范進中舉》這一段的人都知道,范進中了舉人之后,就成了范老爺,巴結(jié)他的人很多,有送錢的,送宅子的,送奴才的,還有送地的。

作為舉人的范進,未必就能夠當上什么官,以舉人身份當官的讀書人在歷朝歷代都并不普遍,舉人僅僅是有了當官的資格而已。但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巴結(jié)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舉人已經(jīng)有了實質(zhì)性的特權(quán)。

除了和官府之間的關(guān)系性質(zhì)發(fā)生了本質(zhì)變化之外,舉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權(quán)利,就是“不納田畝稅”,也就是說,舉人名下的土地,是不納稅的。

所以,一旦某個像范進一樣的窮光蛋中了舉人,就會有地主甚至是少量土地擁有者為了逃避田畝稅,把自己的土地“過戶”到舉人名下,給舉人交一些遠少于朝廷田畝稅的“租子”。這樣相當于“雙贏”。

但這個結(jié)果就是“朝廷的稅源大幅度減少”,同時,稅源的減少造成稅賦的大幅增加,進一步造成土地兼并更加嚴重。

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雍正的“士紳一體納糧”,只有取消了讀書人的這個特權(quán),朝廷的稅源就會有保障 ,針對無地百姓的人頭稅就可以大幅減少,既有利于國家的富裕,又減輕百姓的稅負,雍正在這些矛盾的權(quán)衡當中,選擇了得罪讀書人,其實也只有得罪讀書人,朝廷的稅收才能有所保證,同時只有敢于得罪,也能得罪的起讀書人,雍正的新政才會得以順利實施,雍正才有可能收拾好康熙留給他的爛攤子。

雍正對于讀書人“士紳集團”的抵制和抗爭采取的是“毫不留情”的鎮(zhèn)壓的辦法,一意孤行的的推行新政,加上毫不手軟甚至是殘酷激烈的追繳國庫欠款,雍正用了十三年的時間,以得罪天下讀書人和士紳集團為代價把一個僅有不到八百萬兩的國庫充實到了五千萬兩,這個成績是在不增加對百姓的賦稅得基礎(chǔ)之上實現(xiàn)的,很了不起。

但是,得罪了讀書人,雍正也是付出了讓自己背上一個“荒淫無道的暴君”的惡名的慘重代價。

這個惡名,雍正背了至少兩百年。但這個惡名背的挺值得。雍正犧牲了自己的名聲,成就了“康乾盛世”。

5

謝謝邀請。

這里所說的雍正得罪天下的讀書人,應(yīng)該是電視劇里面所指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施政改革。

本來讀書人,只要博取功名,有個秀才的身份,就不用當差納糧,一心搞搞道德學問就行了。但是雍正看到了這里面的弊端:這導致了大家都以做空頭學問為榮,農(nóng)工成了小道。長此以往,天下的讀書人,乃至天下人,都只會坐而論道了,也就是,勞動不光榮,不勞動不貢獻反而越光榮。

所以雍正取消了讀書人的這一特權(quán),要求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同樣要作貢獻。這就被有些地方的讀書人認為是侮辱斯文,好比是讓知識青年上山鄉(xiāng),和工農(nóng)接合,他們就不干了。

從電視劇來看,這并不是雍正要有意得罪讀書人,而是他要解決讀書人特權(quán)帶壞了整個社會風氣,影響國家財源的問題。




6

是要拯救民生得罪既得利益集團,既得利益集團運用儒教思想奴役百姓達到壓制百姓的目的,從而更大比例的占有社會資源和發(fā)言權(quán)危及到了雍正的王道統(tǒng)治!

7

反正做點事沒得不得罪人的

8

因為他老爸為了坐穩(wěn)天下,拉攏讀書人,給的太多了,現(xiàn)在早已經(jīng)坐穩(wěn)了,而且家里要撐不住了,所以,雍正就把之前給的拿回來一些。

都給了人家了,人家還用的很舒服,你這要拿回去,人家肯定罵你啊。

9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要看得更遠古一點。首先分清楚雍正時代的讀書人是一個什么樣的階層。

1.讀書人是“士”,士為“四民”之首。讀書人是紐帶。

什么是四民?簡單來講,就是讀書人、農(nóng)、工、商。在一個社會里,如果按照階層劃分,那么就會有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名門望族,這是標準的統(tǒng)治階級,而農(nóng)、工、商,則是典型的被統(tǒng)治階級!笆俊币彩潜唤y(tǒng)治階級,但是卻享有特權(quán),是標準的統(tǒng)治階級與典型的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紐帶。這是在戰(zhàn)國以后,秦朝建立的時候就確定下來幾千年未變的祖制。

到 了雍正時期,“士”的人群主要叫法有三種,一是儒戶(秀才等讀書人)。二是宦戶(監(jiān)生)。三是官戶。不管怎么叫,都是士人。

這類人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一是享有一定的特權(quán)。這些特權(quán)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比如說一個舉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見到縣官可以免跪,有的甚至可以領(lǐng)取少量的俸祿,在接受法律懲處上與工農(nóng)商也有所不同等等。再比如清朝入關(guān)的時候,可以依照官員品級免除一定量的丁役,免除士紳本身的差役和其他一切雜務(wù)。應(yīng)該說,這些士紳階層,都享有法定的免役權(quán)。

二是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士的階層人數(shù)雖然不多,但是歷史影響力較大。以清初入關(guān)時候為例,滿清從北方打到南方,卻遭受到來自江南士紳階層的強烈抵抗,清政府啟用投降大清的洪承疇,出臺多項安撫拉攏江南士紳的政策后,方才占領(lǐng)南方各地,而這些政策措施的基礎(chǔ)就是保留士紳階層經(jīng)濟和政治利益。不僅如此,從層級劃分來看,政府與農(nóng)工商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通過士紳階層產(chǎn)生和聯(lián)系的,信息流從政府到庶民,必須要經(jīng)過士紳,所以,士紳的“中介”作用也不容小覷。

三是士紳不法行為難有管控。士的階層不僅享有一定特權(quán),同時他們還具備向政府和農(nóng)工商人“雙向奪權(quán)”的銳力,比如:他們與地方官勾連,包攬訴訟,分享政府司法權(quán);橫行鄉(xiāng)里,欺壓良善庶民;包攬政府征收錢糧之權(quán),伙同官員侵吞稅收;抗交自身賦稅;將宗族姻親田產(chǎn)登記在自己名下,從中漁利等。

2.雍正改革的刀子對準的是誰,為什么要對讀書人動刀子?

《雍正王朝》里面,雍正激起讀書人的改革是“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項改革意味著讀書人出仕之后,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樣,要繳納皇糧國稅和徭役,其實就等于剝奪了讀書人享有的以上特權(quán)。

雍正之所以要對他們動刀子,口頭上是說要平等對待,實際上是為了維護皇族的利益,獲得更多的稅賦和徭役,加固自己的統(tǒng)治。

真實歷史上的“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雍正實際上對準的是不法士紳或讀書人,打擊的也是那一小撮違法士紳,其改革并沒有進入深水區(qū),改革的范圍及其有限。

3.改革本身是一種“分蛋糕”的行為,就會有流血、就會有犧牲、就會有斗爭、就會有痛苦。

莫說是雍正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但凡是改革,就是一種利益分配,就是一種“分蛋糕”的行為。康熙留給雍正的江山可謂千瘡百孔,不僅僅是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還有更深的階級矛盾,而這些矛盾的歸宿點實際上是利益分配的問題。雍正通過這些改革,一方面是要將利益分配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另一方面則是緩和階級矛盾。

而在改革當中,讀書人的利益首先被觸動,所以,他們罷考,他們抬出孔圣人的牌位與雍正的改革政策對抗,其實就是要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這種斗爭是長期的,也是正常的。

沒有那種改革能夠兩全其美,只要是改革,就會得罪人,這是因為利益格局被打破造成的。

10

我這個歷史小白比白菜還要白,哈哈哈。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