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要看得更遠古一點。首先分清楚雍正時代的讀書人是一個什么樣的階層。
1.讀書人是“士”,士為“四民”之首。讀書人是紐帶。
什么是四民?簡單來講,就是讀書人、農(nóng)、工、商。在一個社會里,如果按照階層劃分,那么就會有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名門望族,這是標準的統(tǒng)治階級,而農(nóng)、工、商,則是典型的被統(tǒng)治階級!笆俊币彩潜唤y(tǒng)治階級,但是卻享有特權(quán),是標準的統(tǒng)治階級與典型的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紐帶。這是在戰(zhàn)國以后,秦朝建立的時候就確定下來幾千年未變的祖制。
到 了雍正時期,“士”的人群主要叫法有三種,一是儒戶(秀才等讀書人)。二是宦戶(監(jiān)生)。三是官戶。不管怎么叫,都是士人。
這類人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一是享有一定的特權(quán)。這些特權(quán)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比如說一個舉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見到縣官可以免跪,有的甚至可以領(lǐng)取少量的俸祿,在接受法律懲處上與工農(nóng)商也有所不同等等。再比如清朝入關(guān)的時候,可以依照官員品級免除一定量的丁役,免除士紳本身的差役和其他一切雜務(wù)。應(yīng)該說,這些士紳階層,都享有法定的免役權(quán)。
二是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士的階層人數(shù)雖然不多,但是歷史影響力較大。以清初入關(guān)時候為例,滿清從北方打到南方,卻遭受到來自江南士紳階層的強烈抵抗,清政府啟用投降大清的洪承疇,出臺多項安撫拉攏江南士紳的政策后,方才占領(lǐng)南方各地,而這些政策措施的基礎(chǔ)就是保留士紳階層經(jīng)濟和政治利益。不僅如此,從層級劃分來看,政府與農(nóng)工商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通過士紳階層產(chǎn)生和聯(lián)系的,信息流從政府到庶民,必須要經(jīng)過士紳,所以,士紳的“中介”作用也不容小覷。
三是士紳不法行為難有管控。士的階層不僅享有一定特權(quán),同時他們還具備向政府和農(nóng)工商人“雙向奪權(quán)”的銳力,比如:他們與地方官勾連,包攬訴訟,分享政府司法權(quán);橫行鄉(xiāng)里,欺壓良善庶民;包攬政府征收錢糧之權(quán),伙同官員侵吞稅收;抗交自身賦稅;將宗族姻親田產(chǎn)登記在自己名下,從中漁利等。
2.雍正改革的刀子對準的是誰,為什么要對讀書人動刀子?
《雍正王朝》里面,雍正激起讀書人的改革是“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項改革意味著讀書人出仕之后,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樣,要繳納皇糧國稅和徭役,其實就等于剝奪了讀書人享有的以上特權(quán)。
雍正之所以要對他們動刀子,口頭上是說要平等對待,實際上是為了維護皇族的利益,獲得更多的稅賦和徭役,加固自己的統(tǒng)治。
真實歷史上的“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雍正實際上對準的是不法士紳或讀書人,打擊的也是那一小撮違法士紳,其改革并沒有進入深水區(qū),改革的范圍及其有限。
3.改革本身是一種“分蛋糕”的行為,就會有流血、就會有犧牲、就會有斗爭、就會有痛苦。
莫說是雍正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但凡是改革,就是一種利益分配,就是一種“分蛋糕”的行為?滴趿艚o雍正的江山可謂千瘡百孔,不僅僅是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還有更深的階級矛盾,而這些矛盾的歸宿點實際上是利益分配的問題。雍正通過這些改革,一方面是要將利益分配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另一方面則是緩和階級矛盾。
而在改革當中,讀書人的利益首先被觸動,所以,他們罷考,他們抬出孔圣人的牌位與雍正的改革政策對抗,其實就是要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這種斗爭是長期的,也是正常的。
沒有那種改革能夠兩全其美,只要是改革,就會得罪人,這是因為利益格局被打破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