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有族譜家譜的話,不要說三代五代,就是十八代二十八代,也是能夠知道的。

比如我們楊姓,是從義烏遷過來的,始祖是楊虎。我爺爺還在世的時候,曾跟我們聊天,說那時村里專門有人管族譜,哪一家生了男孩,取了名字,就在族譜上寫上,過上幾年還要修訂。我們出生的時候好像就不講究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好多年都沒有修訂了。我爸說他看到過族譜,但我們就不知道了。

以前在中央電視臺看到一期節(jié)目說的是金姓,說他們是活金死劉,當時好像是看傳說一樣。原來還真的有這樣的事,我有一個同事,他是姓金的,可是后來在一次聊天中,他又說他姓劉,可把我給搞糊涂了。我就問他,你到底是姓金姓劉啊,他說他們是活金死劉。祖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宗親,因為王莽篡位,誅殺劉秀九族宗親,當時有一房宗親,逃出了京城。來到當時的會稽,為了躲避追捕,就把劉改成了金姓。后來劉秀做了皇帝,他們又懇求劉秀,允許他們死后復姓為劉。后來就一代一代流傳至今。我的同事呢,他的爺爺后來又遷到了我市,他說在他們村里就他們一家姓金的?墒撬麄冇屑易V。他爺爺死后就葬在了這里,墓碑上就是劉姓。

我們隔壁村有郭姓家族,他們說他們的祖上是郭子儀,是郭子儀的一個兒子遷過來的,他們有族譜,有家譜,有郭子儀的畫像,每年都要祭拜呢。

族譜家譜在中國有這悠久的歷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記載了每個家族的歷史,也承載著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情結(jié)。族譜家譜因為五六十年代的歷史原因,也有過一段時間的斷層,沉寂,F(xiàn)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修訂族譜,尋根問祖的熱情又在各地開始興起。

前段時間我老公他們村里也說是要修訂族譜、家譜。還專門打電話來問我們的信息。修訂族譜家譜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所以還要募捐集資。我老公和我同姓,算起來500年前還是一家呢!

最佳貢獻者
2

出生成長在六O、七O后的我們,是知道自己的根,源自哪里的!我姓亓,一般人不認識。讀做:qⅰ ,同齊、旗同音。我祖上在元朝末年,從江蘇淮安,遷移山東萊蕪羊莊村!至我輩22代人了!上推5代人,分別是:亓元貞、亓心齋、亓笑春、亓瑞芳、亓東利。

3

我們弓長張氏,族譜系統(tǒng)闡述了賜姓到今的遷徙和歷程,與中國歷史朝代演變有重大的關(guān)系,中華民族五千年古國文明,張氏家族也不斷發(fā)展和播遷全國各地,世界諸埠,名人輩出,愛國愛家,儒家文化源遠流長,無愧天地的漢民族客家人。張氏族譜內(nèi)容本人己數(shù)次發(fā)布,在此不作再重復。

4

旌陽張氏自唐嶺南五府節(jié)度經(jīng)略處置使康公祖孫四代至我父親三十五代生歿葬記載明確無誤,張氏全國通譜也用的是我們的譜系,可追溯至唐文獻公(九齡)與燕國公(張說)通譜系,F(xiàn)謹將世系下列,以供本家參考:下圖接:康公堂九皋一樹勛(捷)一益芳一仕漢一國勵一德譽一原平一垂紳一少九(韶九)一萬鎰一經(jīng)一錫榮一耀嘉一南夫一周用(九七)一福英一繼志堂誠立一振昂一佰彝一感恩堂一禮一鈞指一庭詔一巨衍一元旃一亨意一利球一貞銓一建桂一仁安堂道熤一統(tǒng)升一祥和堂采臣一…



5

我家是我列祖從當時的順天府,寶坻縣,耶律各莊9歲時旱災跟一位同族老人闖關(guān)東來到現(xiàn)在吉林省松原市的農(nóng)村,前幾年我去尋根,在那里的家譜中找到了祖宗的名字。到我這代6代,

6

我的根源遠流長,從軒轅皇帝始,各代名人:周文王、武王、周勃、周瑜、周如錫、周弘謙、周敦頤

7

我們家沒問題!大約在200多年前,我的八世祖楊倫與四個弟弟一起攜老母離開山東老家闖關(guān)東,最后落戶于遼寧安東縣(現(xiàn)東港市)。至我已是十三世。

經(jīng)口口相傳,我們的祖籍地是山東登州府福山縣三甲駐六甲社大山夼楊家。經(jīng)多年的考證,此地應該為現(xiàn)在的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qū)高疃鎮(zhèn)上疋山夼村或下疋山夼村。此地有楊姓,但是與我們連不上宗。

根據(jù)我個人的經(jīng)驗,滿足兩點,闖關(guān)東后裔回山東尋親比較容易。一是闖關(guān)東的時間離現(xiàn)在越近越好尋;二是小姓好尋。

而我們家則恰恰相反,楊姓本身就是大姓,闖關(guān)東時間又這么久遠。所以漫漫尋親路,屈指已十年,但依舊一無所獲。

8

我是劉氏一脈,上祖由河南至江西瑞金為官,任職縣令。生下十四大房,主要分布,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傳至本人二十五世,是江西傳至河源,傳至廣州。由河源至廣州今有十三世。都有族譜記載,廣州所有太公的山墳還存存,歷年重陽都進行拜祭,居我了解,大家族的,家族觀念強的,都有專人記錄。即是那家生下男燈,在雙歲年,要在祠堂掛燈,并進行喜賀,燈上寫上父親的大號,即字輩名,然后寫上上燈男丁的字輩名,燈掛一年,大年三十除燈,送燈,其間,管事抄錄燈兒入族譜,所以,有些家族是可上查多代祖先。

9

都說咱是山東人,

千里迢迢去尋親。

身世渺茫無處覓,

思之不禁淚沾襟。

這是去年山東半島旅游回來寫的一首所謂的詩。明知不可能的事,略表心懷而已。我們姜姓,可能闖關(guān)東比較久遠的緣故,連我爺爺也說不清老家的具體地點,只籠統(tǒng)的知道是山東登州府。況且沒有家譜,估計尋根問祖是很妙渺茫的事了。但我山東一行,有這點心思,也許祖先也不會怪罪我們吧。

10

我是木子君,前來回答問題。

尋根問祖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大工程。如果往上數(shù)個三代五代,就想弄清你的根在哪里,還是很難的。

三代五代不過百余年的歷史。在這百余年內(nèi),一個家族很少能有很大的遷徙動作的。想就此清楚你的根,還是很難的。

想要尋根的話,就要查自己的族譜了。

雖說已經(jīng)進入現(xiàn)代社會,但好多大的家族,對于家譜的編撰,還是很用心,很下力氣的。在農(nóng)村,好多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好多姓氏一年一度都有統(tǒng)一的祭祖活動。

族譜的記載,一般最少都有十代二十代左右,甚至更久,所以,通過族譜尋根問祖還是可以的。就比如我家吧,我家的祖譜上是這樣記載的,隴西裔,橋李氏,傳到如今,已經(jīng)十九代矣。

對于我的家族來說,最大的遷徙,便是洪武年間的大移民。經(jīng)過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整個中原十室九空,人丁稀少,于是從戰(zhàn)爭稍少,人口損失不大的山西等地進行人口的補充。當時在官府的強令之下,好多家族都在山西洪桐的老槐樹下進行集合,然后強制遷徙,流向全國各地。而方言中的好多詞匯和生活習慣,都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

比如說,上廁所叫解手。比如說,以前的好多老人喜歡背著手走路,便是遷徙中,被長期綁著手走路養(yǎng)成的習慣。

而我們這一姓氏的最早的祖先,便是兄弟三人,落戶到我們這里,已經(jīng)十九代了。還有一首三十六字的詩作為我們輩份的排序。比如說,離我最近的四代的輩份第一個字為:裕、廣、元、書。而我正好是元字輩。雖然說我的名字里沒有這個字。

說到祖譜,我記得我們橋李氏的祖譜是由我們村的幾個老人操辦的,他們?yōu)榇诉付出了不少人力物力。

一是直接到山西桐洪去尋根問祖。

據(jù)說九十年代去的時候,當?shù)氐睦相l(xiāng)一聽說是河南過來尋根問祖的,都非常熱情,說起來兩淚汪汪。而現(xiàn)在,如果你還去洪桐那個槐樹下,發(fā)現(xiàn)那里已經(jīng)成了著名的景點,收費還不便宜。

二、挨家挨戶統(tǒng)計,再縣志古籍。

修族譜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有的家庭倒好,祖祖輩輩都世居于此,而有些,他的子系后代遷到別的省別的市都有可能。有的人少的,離得遠的可以電話進行咨詢。如果遷徙到外地的,人丁比較興旺的,還要親自到所在地進行登記。

三、如果你的家族人丁比較少,還沒有修過族譜的話。

這個就比較麻煩了,只有尋找專業(yè)人士進行幫忙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