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代小說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橋段,那就是很多人在離開酒館之后扔下一些銀子就走了,他們也不著急讓店家找錢,并且店小二也不會去清點客人到底給了多少錢。其實這是因為白銀在我國古代是一種流通的貨幣,到了宋朝的時候才開始大面積的使用。并且銀子也是有等級的。
我們先來談談古代的銀子
好一些的銀子會被官府做成元寶的樣子,這樣的銀子品質(zhì)比較高,也被稱之為紋銀。這些是由官府按統(tǒng)一標準制作成的,上面刻上官府的標志,但是也有一些銀子的品質(zhì)較差,這樣的影子叫做底銀。其中也摻雜了不少的銅,所以底銀的價值就不如紋銀了。古時候名字的購買力還是可以的,據(jù)說在明朝的時候,50文可以買一斗米,十多米就是一石,在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兩石大米,如此粗略的算下來,當時的一兩銀子相當于現(xiàn)在的2000塊錢,到了明清的時候,一位四品官員每個月的俸祿差不多是20兩左右,而這20兩足夠讓一個普通人家用一年了。
銀子在古代算得上是大額的貨幣了,而在古代大部分人購買東西時使用的是銅板。像銀子這種東西在古代普通人手里還是比較少的,所以吃完飯留下銀子就走的人,他們算得上是大戶人家了。如果真遇到有客人用銀子來支付的話,一般情況下,飯店是找不開的,如果客人要求找錢的話,他們就會借用精確的稱量工具了。
有客人拍下銀子就走只能說明客人出手闊綽,懶得要零頭。這樣的行為店家當然是不會去制止的,因為客人留下的銀兩定然是只多不少的。雖然說在古代銀兩沒有特定的價值,但是他的地位卻是非常高的,既然有人留下銀子就走,有的時候店小二一眼也能看出來,他們便不會再去追著客人了。
為何店小二不數(shù)數(shù)錢夠不夠?
1、古代基礎貨幣是銅板,金銀物品都屬于大額面值
在古代,銀子這東西對于人們來說,屬于稀有金屬的一種,尤其是明朝海外貿(mào)易沒有開展之前,國內(nèi)的白銀數(shù)量更是稀少,市面上流通的貨幣都是以銅板為主。
古代的銅錢價值也是在不斷波動,以明清時期為例,一個銅板約合人民幣0.2元,也就是說5個銅板是1塊錢。人們?yōu)榱朔奖憬y(tǒng)計,一般是把銅錢串成一串,這一串就是1000個銅錢,也被稱為一貫,所以稱呼很多有錢人就是“腰纏萬貫”,也就相當于現(xiàn)代的百萬富翁。
而日常花銷的時候,人們?yōu)榱藬y帶方便,也會把錢拆成一小串,防止丟失,也方便結(jié)賬計數(shù)。在外面付賬的時候,商家自然會對這種銅板進行數(shù)錢的操作,如果是碎銀子的話,就需要用稱來對銀子進行稱重。
2、只有古裝劇的大俠會留碎銀子,正常人根本不會這樣做
根據(jù)古代正常情況來講,如果購買貴重首飾,或者進行大宗金錢交易的場合,是需要對銀子的真?zhèn)芜M行鑒別,然后再稱重,如果是普通的下館子吃飯,很少有人會直接掏銀子。
而在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一般為了體現(xiàn)角色的豪氣、大度、闊綽,就會直接讓他們點2斤牛肉,2壇好酒,然后臨走再拍桌上幾枚碎銀子,最后店小二捧起銀子,望著那瀟灑的背影,笑著說:“大爺慢走~”
其實放在那個時候,是基本不可能的,正常來講,牛肉屬于珍貴的勞動力,相當于現(xiàn)代的拖拉機,豈能是隨意宰殺的。再者,吃一頓飯也就是幾十個銅板左右,不至于直接掏出價值1000銅板的銀子付款。
因此,看電視劇的時候,也就打發(fā)時間圖一樂,真要是去較真,古裝劇的漏洞是賊多的,經(jīng)不住仔細推敲,也沒有太大的必要去鉆牛角尖。
3、店小二可以根據(jù)外觀、質(zhì)感、硬度來判斷銀子的真假
假如真要是有人進了豪華大客棧,點了一堆山珍海味,需要銀兩結(jié)賬的時候,店小二也會根據(jù)客人的衣著打扮、言行舉止來初步判斷他是否有錢,其次再根據(jù)這個銀子的外觀,掂掂重量,如果再不放心,那就用牙輕輕的咬上去,由于銀子的質(zhì)地比正常金屬要柔軟,所以很容易留下牙印。
以上的鑒定方式,可以很快速的鑒別出銀兩的真假,只要是真的銀子,重要差不多,完全不需要用秤去細秤,店老板是穩(wěn)穩(wěn)的賺了。
對于這種留銀子直接走人的顧客,他們也是有自信這些銀子遠遠超過飯錢,店家也是希望這種稀客可以多來消費,要是每天光顧的客人之中,有3成這樣的,當掌柜的做夢都能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