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從字面意思就就可以看出這是北宋的奇恥大辱。北宋兩個皇帝徽宗、欽宗被金文人俘虜,還有大量王公貴族宮女被金人押送到北方,一路上受盡非人般折磨。
崖山之戰(zhàn)是南宋滅亡的最后一戰(zhàn),雖然失敗,但是非常悲壯。南宋很多官兵力戰(zhàn)而死,很多大臣跳崖投來海自盡,大臣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自殺。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杰,永遠值得后人尊敬。。。
靖康之恥從字面意思就就可以看出這是北宋的奇恥大辱。北宋兩個皇帝徽宗、欽宗被金文人俘虜,還有大量王公貴族宮女被金人押送到北方,一路上受盡非人般折磨。
崖山之戰(zhàn)是南宋滅亡的最后一戰(zhàn),雖然失敗,但是非常悲壯。南宋很多官兵力戰(zhàn)而死,很多大臣跳崖投來海自盡,大臣陸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自殺。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杰,永遠值得后人尊敬。。。
靖康之恥、崖山之戰(zhàn)雖然都是滅國之事,但靖康之恥體現(xiàn)的是北宋朝政的昏瞀,而崖山之戰(zhàn)體現(xiàn)的卻是中華文化熏陶下南宋軍民的高尚情節(jié)。
靖康元年正月,金軍第一次攻宋,東路軍在完顏宗望帶領(lǐng)下打到汴京城下。宋欽宗迫于形勢起用主戰(zhàn)派李綱為親征行營使,部署京城的防御。李綱剛把京城守備設(shè)施布置就緒,完顏宗望所率金軍就已兵臨城下,向開封的宣澤門發(fā)起猛烈進攻。李綱組織開封軍民堅守城池與金軍展開激戰(zhàn),把攻城的金兵擊退。完顏宗望見開封一時難以攻下,便施展“以和議佐攻戰(zhàn)”的策略,宋欽宗原本就是一個畏敵如虎的昏君,便急忙派使者去金營議和。但李綱堅決反對同金軍議和,宋欽宗便借故罷免李綱的行營使一職,廢掉李綱主持的親征御營司,藉以向金人表示議和的決心。宋欽宗此舉激起了開封軍民的強烈憤慨。太學(xué)生陳東等在宣德門上書,要求復(fù)用李綱,罷免主張和議的李邦彥、張邦昌等人,數(shù)萬人不約而同來到皇宮之前,聲援和支持陳東,要求宋欽宗接見,并砸碎登聞鼓,打死宦官幾十人。宋欽宗不得已宣布再用李綱,為尚書右丞,讓李綱主持京城四面的防御。這時宋朝各路二十萬勤王大軍已陸續(xù)趕到京畿。面對這種形勢,完顏宗望知道以6萬兵馬孤軍深入是難以攻下開封,于是在得到宋欽宗同意割讓三鎮(zhèn)后,于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二月率軍北還。金兵北還,河北一線的戰(zhàn)局雖暫時平靜,而河?xùn)|的戰(zhàn)事卻繼續(xù)緊張進行著,從靖康元年二月至七月,宋軍曾三次動用四十萬大軍大規(guī)模敵馳援太原,均被金軍擊敗,致使宋軍主力耗折殆盡。
靖康元年六月,宋欽宗因為厭惡李綱屢言備邊之策,借入援太原之際,派他為河?xùn)|、河北宣撫使,強行把他趕出朝廷。八月,李綱因入援太原失利,又被罷去兩河宣撫使之職。沒想到兩個月后,金軍再次南侵。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分東西兩路進兵。這時宋將王稟堅守太原已達八個多月之久,因糧盡援絕,九月初三日被攻破。完顏宗翰乘勝南下,直逼黃河北岸的河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縣。完顏宗望的東路軍也于十月初攻入河北重鎮(zhèn)真定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
金軍的這次南侵已擺出了一舉滅亡北宋的態(tài)勢,然而宋欽宗卻一心只想投降,在軍事上并不做認真的準備,以致使兩路金軍未遇抵抗,便順利向東京汴梁挺進。十一月金軍東西兩路大軍會師開封城下,并展開強大攻勢。由于開封城內(nèi)兵力有限,士氣不振,不久汴京就被攻破。雖然汴京城破,朝廷依然決意投降,但汴京軍民不愿作亡國奴,抗敵情緒極具高漲,要求參戰(zhàn)的人達三十萬之眾。金軍見汴京軍民已做好展開巷戰(zhàn)的準備,不敢貿(mào)然進占全城。于是故伎重施,提出議和要求,向宋王朝索銀要物。然而至此危在旦夕之時,宋欽宗仍不能醒悟,他派宰相何栗去金營乞和,完顏宗翰和宗望卻要宋欽宗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宋欽宗不得已親自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fā),對自發(fā)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zhèn)壓,然后金軍大肆搜括宋朝宮廷內(nèi)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當時正是嚴冬季節(jié),大雪紛飛,被擄掠一空的汴京軍民遭受饑寒無情的襲擊,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shù)。宋欽宗的投降政策,使汴京軍民遭受無以復(fù)加的災(zāi)難。
從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第二次包圍京城到靖康二年四月張邦昌偽政權(quán)建立前,宋徽宗、宋欽宗及北宋官員一直幻想不惜任何代價、通過斡旋方式保留政權(quán)。
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雙方達成協(xié)議,該協(xié)議規(guī)定:(金國)準免道宗(宋徽宗)北行,以太子康王、宰相等六人為質(zhì),應(yīng)宋宮廷器物充貢;準免割河(黃河)以南地及汴京,以帝姬(公主)兩人,宗姬、族姬各四人,宮女二千五百人,女樂等一千五百人,各色工藝三千人,每歲增銀絹五百萬匹兩貢大金;原定親王、宰相各一人,河外守臣血屬,全速遣送,準俟交割后放還;原定犒軍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錠,須于十日內(nèi)輸解無缺。附加條件是:“如不敷數(shù),以帝姬、王妃一人準金一千錠,宗姬一人準金五百錠,族姬一人準金二百錠,宗婦一人準銀五百錠,族婦一人準銀二百錠,貴戚女一人準銀一百錠,任聽帥府選擇!睆恼露巳掌,北宋政府開始履行以上協(xié)議,按照金人的要求向金軍營寨輸送女性,最早送去的是蔡京、童貫、王黼家的歌妓各24人,其中福金帝姬(公主)作為蔡京家中的女眷也在遣送之列,被送往皇子(斡離不)寨。史載,福金帝姬見到斡離不后,“戰(zhàn)栗無人色”,斡離不下令奴婢李氏將福金帝姬灌醉,乘機對其實施強暴。福金帝姬是“靖康之難”中第一個被金軍統(tǒng)帥蹂躪的宋朝公主。當年,女人仍然不是人,是男人的附屬品。北宋的男人們?yōu)榱吮C瑺奚四腥说淖饑,開始吧女人貢獻給敵人了。盡管開封府官員刮地三尺,卻無法滿足金人的索求。為茍延殘喘,宋徽宗、宋欽宗開始拿婦女抵債。開封府官員除對照玉牒將宮廷、宗室婦女全部押往金營外,還搜括京城民女甚至已經(jīng)嫁人的宮女充數(shù)。這些被強行抓來的女性“皆蓬頭垢面,不食,作羸病狀,覬得免”,而開封府尹徐秉哲為了邀功,竟“自置釵衫、冠插、鮮衣”,將上自嬪御、下及樂戶的五千名婦女盛裝打扮送出京城,交付金軍。以勝利者自居的金軍從選送的五千名女性中“選收處女三千,余汰入城”,當然,被淘汰的兩千名女性應(yīng)屬于被金兵糟蹋后由于身體虛弱等原因不便帶走而已。由于無法滿足金軍索要的金銀數(shù)目,宋徽宗和皇室成員也沒能逃脫這場噩運:二月初七日中午,在金軍元帥粘罕、斡離不和上萬名騎兵的嚴密監(jiān)視下,宋徽宗率妻妾、子婿婦、女奴婢從皇城絡(luò)繹而出,經(jīng)內(nèi)侍指認點驗后,“太上后妃、諸王、帝姬皆乘車轎前進;后宮以下,騎卒背負疾馳”。在交接過程中,金兵對其行李也進行了嚴格檢查,凡金銀玉帛“不許帶往南熏門交割”。隨后一些躲藏在民間的宮廷、宗室女性也被金兵陸續(xù)搜出。最終金人選定嬪妃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其中皇帝妃折錢加倍,共折合金13萬4千錠;嬪御98人、王妾28人、宗姬52人、御女78人、近支宗姬195人,共折合金22萬5千5百錠;族姬1241人,共折合金24萬8千200錠;宮女479人、采女604人、宗婦2091人,共折合白銀158萬7千錠;族婦2007人、歌女1314人,折合白銀66萬4千2百錠;貴戚、官民女3319人,折合白銀33萬1千9百錠。以上婦女共折合金60萬7千7百錠、白銀258萬3千1百錠。即便如此,除去已經(jīng)繳納的金銀數(shù)目,北宋政府還欠金人“金三十四萬二千七百八十錠、銀八十七萬一千三百錠”。這11635名被出賣的女性分別被關(guān)押在青城寨(原大梁城南五里,今開封城南)、劉家寺(今開封城外東北)兩個金軍大營。四月一日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六千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北宋從此滅亡,這就是所謂的“靖康之難”,也稱“靖康之恥”。
崖山之戰(zhàn)是大宋王朝最后的絕唱。沒有勝利,沒有依靠,結(jié)局從過程的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唯一的生路只有默默的接受做奴隸的命運。這是一個民族在面對滅亡之前,所有不愿意做奴隸的人們,共同的心聲;蛟S可以用文天祥的詩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描述堅守在崖山的數(shù)十萬不愿做奴隸的人的心聲。
至元十五年六月,忽必烈為徹底消滅南宋勢力,命張弘范為蒙古、漢軍都元帥,率水、步騎軍二萬由海道南下,都元帥李恒率步騎由陸路南下,會殲?zāi)纤螝埐俊?/p>
陸上,張洪范部將生擒勢單力薄的文天祥,陸上宋兵被消滅凈盡。元軍直逼廣州沿海,堵死了趙昺登陸的路,也切斷了行朝和陸上的任何聯(lián)系,水師直逼崖山。元軍主帥張弘范等人的軍隊到達崖山。關(guān)于崖山布防,有人建議張世杰:“北兵用水軍堵住?冢 我軍就不能進退了,為什么不先占據(jù)?凇e幸取勝,這是國家的福份;不能取勝,仍然可以向西撤退!睆埵澜軗(dān)心軍隊長時間在海上有離散之心,就說:“連年航行在海上,什么時候是個了呢?現(xiàn)在應(yīng)該與敵人決一勝負!睆埵澜芟铝顭龤u上的所有建筑,全部人馬登舟,依山面海,將千艘戰(zhàn)艦用粗大纜繩連環(huán)起來,結(jié)成一字長蛇陣,又在四周高筑樓柵,宛如城堞。趙昺的龍船安置在中間。這陣勢,已明示全軍,生死存亡,在此一戰(zhàn)。不久,張弘范的兵開到,占據(jù)?,打柴、汲水的道路全被堵死,宋軍啃干糧啃了十多天,口渴了,向下捧海水來喝,海水味咸,喝了就嘔吐泄肚,宋軍極度困乏。張世杰率領(lǐng) 蘇劉義、方興每天大戰(zhàn)。張弘范得到張世杰一個姓韓的外甥,給他官做,三次派他前去招降張世杰,張世杰歷數(shù)古代的君臣說:“我知道投降了,不僅能生存而且能富貴,但是我為皇帝死的志向是不能動搖的。”
張洪范針對敵情,要火燒連營。他仿效東吳周瑜的做法,將艨艟斗艦,滿載油膏,乘風(fēng)縱火,想一舉取勝。豈料,陸秀夫、張世杰早有防備:艦船厚土灰泥,兩邊有長木撐持,元軍火船無法靠近,全部自燃沉海。
巧計不成,只得硬攻!昂I闲谐碧幵趶埡榉逗屠詈隳媳眾A擊之中。不久,宋屬將陳寶降元,元軍攻愈急,晝夜不息,宋師雖困猶勇,敵不可破。
祥興二年二月初六,云壓樓船,海浪如山。對峙兩軍都高度緊張。宋軍四周包圍著四支威猛的元軍。陸秀夫和張世杰做好了分工,他負責(zé)近衛(wèi)皇帝;張世杰指揮戰(zhàn)斗,各自嚴陣以待。
早潮退去的時候,陸秀夫發(fā)現(xiàn)元軍順流作試探性地攻擊。張世杰率部抵抗。元軍退去。及至中午,潮水猛漲,局勢漸趨平靜。陸秀夫和張世杰正商議退敵之策,忽聽元軍帥船鼓樂齊鳴。陸、張不知道這是敵軍發(fā)動進攻的信號,以為是元軍戰(zhàn)斗間隙飲酒作樂呢,就放松了警惕。不料,鼓樂起處四面元軍吶喊聲起,千艦齊發(fā),合圍過來。是夜又大霧,風(fēng)雨交加,咫尺不能相辨,降元宋將張弘范與李恒兵分四隊,對宋軍進行四面夾擊,元兵惡攻,晨戰(zhàn)及昏,宋軍兵力消耗殆盡,潰不成軍。
元軍突破外圍防線,殺入宋軍陣營,勢如破竹。兩軍肉搏,血流成河。宋軍最終全面崩潰。主帥張世杰見大勢已去,計劃抽調(diào)精兵入中軍,將小皇帝趙昺接到后,以十九艘船奪港沖出。
張世杰率帥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御船過于龐大,被外圍的船只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yīng)。
當時天色已晚,海面上風(fēng)雨大作,對面不辨人影,陸秀夫惟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
陸秀夫抱宋帝昺投海而死,二十萬軍民大多投海而死,崖海十萬浮尸,最終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張世杰獲此慘狀,悲痛欲絕。于是命蘇劉義長子,尚書、水軍都統(tǒng)蘇景瞻斷后,他與劉義乘月黑風(fēng)高駕船奪港護著楊太后等沖出重圍逃脫。隨張世杰突圍的楊太后聞知宋帝昺已死,亦都投海而死,張世杰帶剩余殘兵沿海漂流,不久亦遇上大風(fēng),任船自沉而死。
千古絕唱
崖山之戰(zhàn)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余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何其壯哉!
宋朝的靖康之恥和崖山海戰(zhàn)都不是愚蠢的咎由自取,而是綜合國力所決定。彼時宋弱敵強,那就是“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之故。“聯(lián)金滅遼”與“聯(lián)蒙滅金”1120年,宋金兩國經(jīng)過討價還價,達成盟約,史稱“海上之盟”。盟約的主要內(nèi)容為:金國攻取遼中京(今內(nèi)蒙古赤峰)、宋攻取遼南京(今北京),遼亡后宋朝必須把原本給遼的歲幣轉(zhuǎn)給金國,金國同意將燕云十六州歸還宋朝。1232年,南宋與蒙古簽訂盟約,即“聯(lián)蒙滅金”,雙方約定:金亡之后淮河以南歸宋,宋則為蒙提供軍糧。
“靖康之恥”與“崖山海戰(zhàn)”遼亡之后,宋朝失去遼國屏障直接面對金國鐵蹄。宋朝對遼用兵,金國全部看在眼中,發(fā)現(xiàn)宋朝原來如此不經(jīng)打,20萬大軍還打不過守在遼南京的2萬殘兵敗將,被金國嗤之以鼻,故而早有南下滅亡北宋之意。礙于盟約,需要一個借口。此接口既使不是北宋自己發(fā)生,金國也會主動制造,主要原因乃是宋軍羸弱,不經(jīng)打。遼國降將張覺被金國封為臨海軍節(jié)度使,然而其心系宋朝,于是暗中投降宋朝,宋朝也接納張覺投降。完顏阿骨打震怒,誓殺張覺以雪恥。至完顏阿骨打死,金國南下之意日盛。借口張覺事件,大軍直抵汴京。宋徽宗、宋欽宗自己喪失良機,最后造成被俘,連帶宋朝皇室、大臣、百姓,史稱“靖康之恥”,宣告北宋滅亡。
“聯(lián)蒙滅金”盟約簽訂后,南宋兩淮精兵隨即北上,奪取金國唐、鄧二州;同時按照盟約支援蒙古大軍糧草三十萬石。1234年金國蔡州滅亡,宣告金亡。此時,蒙古有意調(diào)轉(zhuǎn)槍頭對付宋朝,但礙于盟約需要借口。此時非北宋時期有張覺事件,故而蒙古需要自己制造借口。蒙古故意北撤大軍引誘南宋軍隊進入汴京、洛陽,果然南宋軍隊中計,大軍開進洛陽,史稱“端平入洛”。進入汴京、洛陽的南宋大軍,被蒙古人挖開黃河大堤將兩淮精兵全部淹死。蒙古以此為借口,開始進攻南宋。直至“崖山海戰(zhàn)”爆發(fā),南宋十萬軍民跳海,宣告南宋滅亡。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有沒有盟約,因為北宋、南宋的軍力羸弱,必然會遭到強鄰的窺視。
說北宋、南宋毀約,不過是一借口爾。沒有張覺,還會有李覺、劉覺……;沒有端平入洛,還會有入汴京、入河南等等……宋軍羸弱,金國、蒙古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宋朝的靖康之恥和崖山海戰(zhàn)不是愚蠢的咎由自取,自己先背棄盟約;而是自身實力不足,遲早的事。如果題主說宋朝是愚蠢的咎由自取,那本身的思想認識也與當年北宋、南宋末期諸人差不多了,可笑更可悲。歷史教訓(xùn)如此深刻,竟然還怪宋朝毀約,就算宋朝不毀約那結(jié)局也是如此。也許唯一能夠改變結(jié)局的,那就是宋軍強大,王師能夠北定中原、收復(fù)燕云十六州。
靖康之恥發(fā)生在公元1126年到1127年。沉迷于書畫,不務(wù)皇帝正業(yè)的宋徽宗,宋欽宗這父子倆無力抵抗金兵南侵,也淪為了金兵的階下囚。同時被金兵控制的還有大量的王宮貴族,以及普通百姓。靖康之恥直接導(dǎo)致了北宋的滅亡,國君被俘,這也成了大宋歷史上無法磨滅的一大恥辱。靖康之恥是很多漢人都不愿提及的一場國恥,是對當時深受儒家思想灌輸,注重君臣禮節(jié)的大宋漢族官民的極盡侮辱!
天道輪回,金人如此殘暴,以至于到公元1234年正月,宋蒙聯(lián)軍攻破了金國的蔡州城,金哀宗完顏守緒傳位后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亦在亂軍中被殺,金國的降臣帶著孟珙找到了金哀宗的尸體。孟珙把尸體一分為二,一半歸宋,一半歸蒙古。并分了金國皇帝的儀仗器械和玉璽等寶物。金國徹底滅亡。蒙古對金國降民的做法對比靖康之恥有過之而無不及!太后、皇后、妃子、公主等宗室女眷皆成蒙古人胯下玩物,殘暴的蒙古國也對金國進行了大屠殺。其后,南宋拿著完顏守緒的尸身在臨安祭祖,靖康的羞辱也得到了雪恥。
歷史進化到南宋末年,1279年,南宋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廣東崖山進行了大規(guī)模海戰(zhàn)。結(jié)果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沒,陸秀夫背少帝投海自盡,十萬軍民跳海殉國!蒙元最終統(tǒng)一中國,中國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整體征服!
崖山海戰(zhàn),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jié),之后元,明,清三代的文明形態(tài)與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是中國第一次全面亡國,使中國從農(nóng)業(yè)帝國向商業(yè)社會轉(zhuǎn)型的嘗試化為泡影,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史家有“崖山之后無中國”一說,可見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之深遠!
這兩次歷史事件對漢文明有著沉重的打擊,是華夏歷史的最低點 ; 好在后來南京帶領(lǐng)江淮子弟兩次再造中華!!
這兩個節(jié)點的時間雖然不同,但內(nèi)因是一樣的。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者為了不斷鞏固皇權(quán)的一己私利,將國家民族推向水深火熱,我們能說什么
民族內(nèi)戰(zhàn)。民族災(zāi)難。
宋欽宗靖康二年,宋徽宗第九子宋高宗趙構(gòu)在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直至紹興十一年,宋金達成紹興議和,劃定宋金以東起淮河中流,西至大散關(guān)為界,南宋與金對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岳飛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宋恭帝德佑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被俘。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害后,謝翱泣血吞聲寫下一首《書文山卷后》詩作:魄飛萬里后,天地隔幽明。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丹心渾未化,碧血已先成。無處堪揮淚,吾今變姓名。
宋亡以后,有些愛國志士尚在海上漂流,劉辰翁在山中避難,借“春感”寓亡國之思: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fēng)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柳梢青]小詞,最后三句,凄清欲絕。
佷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靖康之恥,最后一個字,恥,是最準確的評價,何以為恥,皇帝荒淫無度,不聽忠言,最后導(dǎo)致,滅國,此為恥,本可避免此悲劇,但是皇帝昏庸無能,導(dǎo)致了北宋滅國。
崖山之戰(zhàn),是南宋最后的悲歌,因為對手的實力是壓倒性的,無法取勝,但是有氣節(jié),拼死抗爭,直到崖山之戰(zhàn),被后世廣為傳頌,很多人是惋惜南宋,因為遇到了,橫掃世界的蒙古鐵騎,結(jié)局雖是注定,但是崖山之戰(zhàn)表現(xiàn)出了南宋的氣節(jié)。
導(dǎo)致北宋亡國的靖康之恥使人感到窩囊、恥辱,而南宋對元的最后一戰(zhàn)——崖山之戰(zhàn),給人卻是悲壯、慘烈的感覺。
北宋末年,朝綱混亂,奸臣當?shù),以宋徽宗為首的封建統(tǒng)治集團窮奢極欲、醉生夢死、腐朽不堪,一方面搞得民怨沸騰、民不聊生,以致爆發(fā)了方臘等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另方面,北宋末年土地愈來愈集中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他們利用特權(quán),侵占公田,隱匿人口,致使國家稅收日益減少,幾無充軍之坰。1125年,金兵大舉進攻宋朝。1126年1月,金兵兵臨汴梁城下,嚇破膽的宋徽宗急切間傳位給兒子欽宗,而欽宗也是個無能之輩。這時,多虧李綱、種師道等率軍拼死抵抗,迫使金兵知難而退。此后,朝廷中主和派占了上風(fēng),他們裁撤、解散各地趕來的勤王軍,不積極加強防御。1126年,金兵卷土重來,最終攻入開封城。1127年3月,金兵將徽宗、欽宗二帝及皇族、宮人、朝廷命官等三千余人擄往北方,北宋滅亡。徽宗、欽宗二帝最終客死東北。
崖山之戰(zhàn)發(fā)生在1279年3月19日。在此之前,1276年2月4日,元朝丞相伯顏率大軍兵臨臨安城下,臨朝聽政的謝太后攜小皇帝宋恭帝向伯顏投降。之后,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擁立趙罡為帝,是為端宗,繼續(xù)抗元。1278年端宗病逝,趙昺又被擁立為皇帝,史稱宋末帝、宋少帝或宋幼帝等。1279年3月19日,宋降將張弘范率元軍大舉進攻崖山,宋軍不敵,陸秀夫身負小皇帝投海自盡,聽到噩耗的張世杰和皇家宮眷、大臣、將士幾萬人也隨即墮入大海,宋軍全軍覆沒。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漢族政權(quán)唯一兩次均被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所滅的朝代,這是大宋自身原因,還是冷兵器時代游牧民族軍事力量強大的原因,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