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個人的角度,魏延之死是挺可惜的,這是一位對蜀漢忠心不二,而且是從劉備部曲出身,軍事才能也沒得說的一員大將,魏延的去世對于蜀漢將領(lǐng)方面來說的確是一重大損失,無論他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還是領(lǐng)軍打仗方面在蜀漢都是超一流的。
所以對于魏延的死有二個字表示:惋惜。
站在蜀漢穩(wěn)定,蜀漢大局的角度,魏延必須死,沒得選。
為什么說魏延必須死?
魏延資格太老了,諸葛亮一死,無人可以節(jié)制魏延,一個無法節(jié)制的武將是一個國家的危險信號。
諸葛亮在死前作了這樣的安排: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jié)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fā)。
為什么安排魏延斷后,因為魏延的忠心絕對沒有任何問題,所以不擔(dān)心他投奔魏國。不像劉封死前說悔恨不聽孟達之話投降魏國。魏延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他是死忠。
諸葛亮這樣設(shè)計是給魏延機會,如果真想處死魏延,諸葛亮?xí)谏澳孟隆?/p>
這樣的設(shè)計就是讓魏延選擇,服從,則一切好說,不服從則自然手起刀落。
魏延是一員戰(zhàn)將,他的政治情商是欠費的。
延既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這是他的群眾緣。魏延的想法很簡單,諸葛亮死了,就應(yīng)該由我接任。有這樣想法的還有一個楊儀。
楊儀和魏延是死對頭,他們能夠在諸葛亮帳下相安無事,全靠費祎從中周旋。費祎從劉禪被立為太子之時就追隨,他的兒子娶了劉禪的女兒,他的女兒嫁給劉禪的太子劉璿。
所以當時有好幾股勢力在這里絞斗,但是魏延對此毫無感覺,他本能認為自己就是接諸葛亮的班的。
諸葛亮已經(jīng)讓蔣琬接班,這一點劉禪同意了。蔣琬的資格比楊儀還要低,那怎么辦?
蔣琬連楊儀都鎮(zhèn)不多,別說是魏延了。楊儀是文官,亂也亂不了哪里,但魏延手中有兵。
從蜀漢的角度看,當魏延選擇帶兵繼續(xù)北伐之時,他就已經(jīng)上了蜀漢必死名單。
事實證明諸葛亮選擇蔣琬的眼光是對的。蜀漢繼續(xù)保持平穩(wěn)。
魏延之事發(fā)生之后,使得蜀漢對武將的節(jié)制成了一個傳統(tǒng)思維。不管是蔣琬,費祎,還是諸葛瞻第一個反應(yīng)就是試圖對姜維進行節(jié)制。
如果魏延不死并掌權(quán),局面將會像姜維主政時期一樣,頻繁北伐掏空家底。
當楊儀和魏延都說對方造反。這個時候劉禪問信誰?
蔣琬當然說信楊儀不信魏延,因為楊儀比魏延容易搞定,不但如此,蔣琬還是怕楊儀,姜維等人搞不定,親率中軍從成都出發(fā)以防不測。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姜維其實就是魏延的翻板。
一個集體只需要一種聲音,一個大局,這一點很多人會忽略掉的,因為只有一個聲音才能團結(jié)。所以魏延之死很可惜,但也必須死。
以一將之死換蜀漢平穩(wěn),這筆帳很多人都會算,只是的確過于殘酷,又是沒有任何辦法,就如同當年劉備流淚殺劉封,諸葛亮流淚殺馬謖一樣。相信諸葛亮做了這次安排,在夜深人靜之時也會為魏延惋惜,長嘆和落淚,但是一切大局為重,刀還是必須落下。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