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延是蜀漢功臣,對蜀漢的建立與維系都有功勞。

魏延是劉備破格提拔,鎮(zhèn)遠將軍漢中太守,比追隨多年的趙云職權(quán)還高,而魏延也用他的付出獲得認可,魏延駐守漢中而蜀漢無憂。

諸葛亮是審慎型領(lǐng)導(dǎo),凡事親力親為,但魏延是變通型將領(lǐng),能夠因時因勢克敵,性格差距使諸葛亮疏遠魏延,魏延也愈發(fā)對諸葛亮有微詞,但從史籍而言,并沒有魏延謀反的證據(jù)。

魏延作為統(tǒng)軍將領(lǐng),能夠御敵于國門之外,楊儀主導(dǎo)朝政穩(wěn)定民生社稷,兩者本應(yīng)該和睦相處,但楊儀難以駕馭魏延,寧愿濫殺功臣,不愿蜀漢出現(xiàn)動蕩,所以魏延是以諸葛亮的名義被冤殺。

事實上子午谷奇謀是值得嘗試,若能突襲奪取長安,對于提振擁護漢朝士氣,即便失敗或者被擊敗,能夠以奇兵拖延住曹魏主力的方向,為諸葛亮奪取西北爭取時間,可謂是利大于弊,諸葛亮錯失時機很可惜!

所以,根本沒有什么反骨,無非是功高震主威脅到皇權(quán),諸葛亮有本領(lǐng)能駕馭,所以留魏延沖鋒陷陣,楊儀卻并不能駕馭得了,只能自斷臂膀誅殺功臣。

最佳貢獻者
2

站在一個人的角度,魏延之死是挺可惜的,這是一位對蜀漢忠心不二,而且是從劉備部曲出身,軍事才能也沒得說的一員大將,魏延的去世對于蜀漢將領(lǐng)方面來說的確是一重大損失,無論他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還是領(lǐng)軍打仗方面在蜀漢都是超一流的。

所以對于魏延的死有二個字表示:惋惜。

站在蜀漢穩(wěn)定,蜀漢大局的角度,魏延必須死,沒得選。

為什么說魏延必須死?

魏延資格太老了,諸葛亮一死,無人可以節(jié)制魏延,一個無法節(jié)制的武將是一個國家的危險信號。

諸葛亮在死前作了這樣的安排: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jié)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fā)。

為什么安排魏延斷后,因為魏延的忠心絕對沒有任何問題,所以不擔(dān)心他投奔魏國。不像劉封死前說悔恨不聽孟達之話投降魏國。魏延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他是死忠。

諸葛亮這樣設(shè)計是給魏延機會,如果真想處死魏延,諸葛亮?xí)谏澳孟隆?/p>

這樣的設(shè)計就是讓魏延選擇,服從,則一切好說,不服從則自然手起刀落。


魏延是一員戰(zhàn)將,他的政治情商是欠費的。

延既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這是他的群眾緣。魏延的想法很簡單,諸葛亮死了,就應(yīng)該由我接任。有這樣想法的還有一個楊儀。

楊儀和魏延是死對頭,他們能夠在諸葛亮帳下相安無事,全靠費祎從中周旋。費祎從劉禪被立為太子之時就追隨,他的兒子娶了劉禪的女兒,他的女兒嫁給劉禪的太子劉璿。

所以當時有好幾股勢力在這里絞斗,但是魏延對此毫無感覺,他本能認為自己就是接諸葛亮的班的。

諸葛亮已經(jīng)讓蔣琬接班,這一點劉禪同意了。蔣琬的資格比楊儀還要低,那怎么辦?

蔣琬連楊儀都鎮(zhèn)不多,別說是魏延了。楊儀是文官,亂也亂不了哪里,但魏延手中有兵。

從蜀漢的角度看,當魏延選擇帶兵繼續(xù)北伐之時,他就已經(jīng)上了蜀漢必死名單。

事實證明諸葛亮選擇蔣琬的眼光是對的。蜀漢繼續(xù)保持平穩(wěn)。



魏延之事發(fā)生之后,使得蜀漢對武將的節(jié)制成了一個傳統(tǒng)思維。不管是蔣琬,費祎,還是諸葛瞻第一個反應(yīng)就是試圖對姜維進行節(jié)制。

如果魏延不死并掌權(quán),局面將會像姜維主政時期一樣,頻繁北伐掏空家底。

當楊儀和魏延都說對方造反。這個時候劉禪問信誰?

蔣琬當然說信楊儀不信魏延,因為楊儀比魏延容易搞定,不但如此,蔣琬還是怕楊儀,姜維等人搞不定,親率中軍從成都出發(fā)以防不測。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姜維其實就是魏延的翻板。

一個集體只需要一種聲音,一個大局,這一點很多人會忽略掉的,因為只有一個聲音才能團結(jié)。所以魏延之死很可惜,但也必須死。

以一將之死換蜀漢平穩(wěn),這筆帳很多人都會算,只是的確過于殘酷,又是沒有任何辦法,就如同當年劉備流淚殺劉封,諸葛亮流淚殺馬謖一樣。相信諸葛亮做了這次安排,在夜深人靜之時也會為魏延惋惜,長嘆和落淚,但是一切大局為重,刀還是必須落下。

唉!

3

看過《三國演義》,新三國的人想必都知道。魏延是蜀國五虎上將關(guān)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去世之后蜀漢最厲害的大將。

一直跟隨諸葛亮北伐,屢建功勛。

但最后還是被諸葛亮設(shè)計殺害,但到底又是為什么會被殺呢?

在古代,反骨是什么意思呢?

反骨又叫枕骨,腦上面突出的地方叫腦構(gòu),耳后突起的地方叫完骨。

在古代的時候,腦后有反骨的人都會被稱為不忠不義和將來會造反的人,當然最主要的一點是魏延的性格。

建安24年,劉備自稱漢中王,治所定在了成都漢中作為成都的主要屏障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于是選擇誰擔(dān)任漢中太守成為了重要之重的事情。

當時劉備麾下大臣都認為張飛最適合擔(dān)任漢中太守。

最后劉備卻是選擇了魏延。

一日,劉備宴請大臣,當大家的面問魏延,你準備如何鎮(zhèn)守漢中?

魏延直接回答道,若曹操舉兵而來。吾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為大王吞之。

據(jù)歷史記載,劉備沒有看錯人,在魏延鎮(zhèn)守漢中期間,魏延功勛卓著。

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病死之前,召開秘密軍事會議,沒讓魏延參加,諸葛亮決定撤軍回成都時,魏延負責(zé)斷后,姜維作為副將,楊儀任退軍指揮,如果魏延不服從,接著按原計劃行事。

對于這樣的退兵方式,不出諸葛亮所料,魏延很不滿意。

諸葛亮之所以這么做很大的一部分,你覺得自己病死之后,后主劉禪駕馭不了魏延。

所以臨死前為了給自己的接班人,掃除障礙。

所以不惜設(shè)計殺掉魏延。

4

我的看法是:歷史問題不是咱們能夠討論清楚的,咱們只能是瞎猜測。只能看誰的實力和權(quán)利大,勝的活著,輸?shù)乃绬h!至于反骨之說那只能是歷史的措辭罷了。

5

魏延的死也不過是蜀漢朝廷中權(quán)力斗爭的犧牲品把了。魏延一死蜀國再無大將可以堪當眾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