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樣說吧,古代有一個秀才,縣太爺也要客客氣氣,現(xiàn)在哪怕博士,估計村干部都不會鳥。古代才是窮人翻身,現(xiàn)在都靠走關系。

最佳貢獻者
2

考進士的難度就像買彩票

不說狀元,考取進士的難度,可以用一句話描述:難于上青天。中國近1400年科舉考試歷史中,平均每375萬個讀書人才能考中一個進士。狀元呢?進士的頭名叫狀元,應該是皇冠上的明珠,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打一個比方,在古代有時候一個省才考幾個進士,甚至剃光頭。舉一個例子:就拿高考大省河南、山東、江蘇、四川等所有考生加起來,還錄取不了一個人!3750000:1,恐怖嗎!高考和科舉考試哪個更難?

一個秀才的功名就讓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望而卻步

一個縣那么多考生,就給5個左右名額,你怎么考?知道范進中舉后為什么發(fā)了瘋嗎?南海神童康有為,那是官宦世家,從曾祖就給愛新覺羅氏打工,家庭教育也好,遺傳基因,財力支持,康有的條件非常人能比!小時候康有為是有名的神通童,考秀才連續(xù)三次敗北!考舉人,考了20年!康有為都崩潰了。康有為的科考經(jīng)歷很勵志。≡倏戳硗庖粋科考達人洪秀全,洪秀全都被科舉考試給逼瘋了,屢試不第的洪秀全最后那次從考場出來回家后,閉門不出,大病一場,胡言亂語,把家人嚇得夠嗆,以為這孩子考傻了!洪秀全說他是上帝的二兒子,耶穌是他哥,因為屢試不第這件事,耶穌直接把孔老夫子叫到天上,天府對老夫子嚴厲呵斥,天兄耶穌 一個勁埋怨:你看你把我二弟都逼成什么樣了!老夫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說話,居然偷偷逃跑,洪秀全奉命下凡捉拿老夫子,要斬邪留正!這就是太平天國起義的最初源頭!倘若大清有先見之明,干脆賞洪秀全一個舉人或進士,那就沒有以后的太平天國運動了!

現(xiàn)在的高考錄取率很高,含金量已經(jīng)很低了。二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3

古代的狀元放到現(xiàn)在的話,可以說是比現(xiàn)在我們所知道的所有學歷比如說高考狀元,碩士,博士乃至博士后都要高出一截,原因也很簡單,從科舉開始到科舉結(jié)束,一共產(chǎn)生的狀元就只有599個人,可想而知這狀元的含金量之高。

從隋唐之后,一直到清朝結(jié)束,我國古代就是一直都在使用的科舉制。古代的這個科舉制也是類似于現(xiàn)在的高考,就是全部一起來考試嘛。但是不同的就是古代的科舉制是為了選拔官員而設立的,基本上只要高中,不說能不能成為狀元,就算是中舉也能走上仕途。

而科舉制還是比較的公平,完全靠自己的實力,不存在什么關系戶之類的,并且歷朝歷代對科舉的舞弊也是相當?shù)膰栏瘢韵胍蔀闋钤嵌际侨f中無一之人。而一旦成為了狀元就能直接入仕,并且起點還非常的高。歷史上很多有名的丞相之前都是狀元出身。

而正是因為科舉制能夠直接入仕,也就導致了想要考中非常的困難,很多到了五六十歲都還在科舉上奮斗。就比如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年紀一大把因為中舉直接瘋掉了,可想而知科舉制度之難。而很多人不知道的就是這個中舉的范進最后成為了朝廷的四品官員,可想而知那身為第一的狀元。

而我們現(xiàn)在的狀元每一年,各個省份都是有狀元的,所以現(xiàn)在的高考狀元肯定比不了古代的狀元。而狀元之后的大學生,碩士乃至之后的博士,博士后也不必了當時的狀元,當然這里肯定不是指的學識,而是指的在當時的一種地位。這也很好比較,現(xiàn)在的博士,博士后雖然不多,但是也不是很稀少,而古代的狀元一共也就是599個。

4

大家好,我是頭條創(chuàng)作者左擔道,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古代的狀元,是地位的象征,是一步登天的節(jié)奏,F(xiàn)在的什么學歷也趕不上。像我們現(xiàn)在平常的學歷都得自己找工作。除非你非常優(yōu)秀,會被一些好的單位招聘。但是這也需要經(jīng)驗積累的,也就是說,以后的前途還是要靠自己在單位里打拼,憑著自己的能力。但狀元就不同了,如果當了狀元,就??等于當官了。


當年陳世美如果沒有當上狀元。他就不可能當上駙馬,成為皇親國戚。說不定到現(xiàn)在還在地里刨石頭呢!

古代都相信: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那個時候,作為一個普通人,只有學習讀書,走科舉之路,才有出頭之日。

可與制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三個環(huán)節(jié)。鄉(xiāng)試,每三年才能考一次,只有3%的人才能考中成為舉人。所以當時如果哪個村莊有一個舉人的話,就相當榮耀門庭的一件事了。


當上舉人之后,還要到京城參加會試,會試的錄取率也非常低,不會超過三成。這個時候如果考中,那就被稱為貢士。

如果當上貢士,才有機會參加殿試,第一名者才是狀元。由此可見,原來的科舉考試是多么的艱難。如果第一次考不過去就得再等三年。

在唐代有一個人叫尹樞的人,在他中狀元的時候,年齡都已經(jīng)71歲了。如果這個年齡在我們現(xiàn)在,如果你夠努力,幾個博士后也應該能考到了。


以上就是屬于左擔道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5

各地秀才同今各地頭名學霸,更別說舉人、及甲、三甲了

6

我是麻辣語文劉老師,專注中國文字,解讀文學魅力。

古代狀元是科舉制度的產(chǎn)物,是科舉制度最后一級考試(殿試)的第一名,與現(xiàn)代的教育制度也有可以比擬的地方,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博士生全國聯(lián)考第一名吧。它的難度與現(xiàn)代教育的難度相比,更難。

我們科普一下科舉制度,以便人們對科舉制度有更清晰的了解。

古代科舉制度從大的方面講,分三級(見下圖第三四五級),但如果更詳細些講,分五級:

從上圖中,我們知道,院試也就相當于我們的高考,第一名秀才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省高考狀元;沒有經(jīng)過院試的考試,是沒有資格參加后面的科舉考試的。也就是說,在參加科舉考試前,你就必須經(jīng)歷府試(相當于現(xiàn)在初中畢業(yè),考過稱童生)和院試(高中畢業(yè),考過稱秀才)兩個關口。這是取得科舉考試的資格證明。

考中童生和秀才的,都有一些國家待遇給你,比如童生可以參加國家在各地首府開辦的學校里免費學習,有學習津貼的。秀才去參加鄉(xiāng)試的時候,有路費和學習津貼。而且他們在學習期間免除徭役,安心學習。秀才見了長官可以稱“學生”,對方一聽就明白了,這是讀書人,是要給予尊重的;秀才可以從事教育行業(yè)。

到鄉(xiāng)試的階段,相當于全國各省直轄市最優(yōu)秀的考試一起到京城參加的選優(yōu)比賽,對照現(xiàn)代的本科學歷吧?贾械慕信e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就有了免除稅賦的待遇。而且有候補基層官吏的資格。地位不到舉人的,見面要稱你為“舉人老爺”,或者簡稱“老爺”。由于你家的土地不交稅,所以你家的土地會越來越多,你會越來越富有,一般的大地主老爺,就是從這里來的。當然那些被皇帝賜給很多土地的豪族不在這個范圍內(nèi)。范進中舉的那個范進為什么中舉后會高興地發(fā)瘋?因為他從此脫離了“勞動人民”的基層,正式進入了“士族”階層,不僅僅可以當?shù)刂鞲患椅,還有機會當官了。

第四級會試,就是從舉人里面選拔能進入官場的人選,選拔出來的稱“貢生”,只要當了貢生,就正式進入官場,當然首先要接受“太學”等專業(yè)的官員培訓機構的培養(yǎng),再分派到各個崗位上去。如果沒有取得“貢生”的資格怎么辦呢?第一,你還是舉人老爺啊,該得的待遇一點不少;二你可以繼續(xù)參加考試啊。這個資格永遠有效。這個級別相當于現(xiàn)在的研究生選拔了。我們耳熟能詳?shù)奶撇⒁卜Q唐解元,就是在會試的過程中被誣告抄襲,被剝奪了一切功名待遇;

第五級殿試,參加殿試,其實就是皇帝親自看看這一屆都有哪些人才,并且給這些人才進行分級。其實分級的事情,大臣們都能干好,但為了顯示皇帝對人才的重視,要皇帝親自選拔出最優(yōu)秀的三個人來,這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是一個級別,稱一甲,叫賜進士及第;剩下的貢生們,會被分為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這個級別,可以與現(xiàn)代的博士生相比了。

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xiàn)代的考試相比,難度更大。為什么這樣說呢?

古代學習基本靠自己,和家庭,國家沒有義務教育制度,所以,寒門出貴子的現(xiàn)象非常少,真正有資格有條件學習的,還是“豪門貴族”子弟,和那些富家子弟。所以,知識屬于被壟斷的,進而政治也是被壟斷的,輕易不會給“寒門世子”機會,除非你特別優(yōu)秀,或者你有特別的機遇,這都是很少出現(xiàn)的。

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決定了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這個體系中來,并且有相對平等的機會靠自己的學習出頭,找到自己的路。


7

科舉考試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窮人翻身的機會,如果能夠有機會考到狀元的話,分分鐘就能夠擁有大量的賞賜以及土地?赡苓@樣說的話還是有些朋友不明白,到底古時候狀元放在現(xiàn)在來說的話,能算是一個什么樣的學歷呢?

很多朋友們都拿古時候的科舉來和現(xiàn)在的高考做比較,認為他們都有異曲同工之處。的確,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都是相對比較公平的考試,能夠為國家更好的選取人才。同樣也給了一些處于貧寒家庭中的學子翻身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利用自己的勤奮好學來換取更好的人生。

不過盡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們的不同點其實更大。首先要說的是,古代的狀元要比現(xiàn)在的高考更難考,如果能夠成為狀元的話,將會直接成為一名官員,而且還算是比較大的官員,職位和現(xiàn)在的相比差不多能是省委級別的。而通過高考的學生,不僅需要繼續(xù)讀完大學,而且還要從考公務員起一步步走,仕途之路可以說更加漫長。


另一方面,狀元在古代地位是非常高的,就連秀才他們的地位都要比普通人高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古代文盲實在是太多了,大部分人都是以種地為生,所以他們不需要讀書寫字。而這些飽讀詩書的學子們就凸顯出了地位,也就有了在仕途上向上攀登的機會。不像現(xiàn)在的社會人均大學生,大學學歷成為了非常普遍的學歷。


總結(jié)來說的話,狀元的地位要比今天的博士都要高,不知道朋友們你們對此如何看待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下你的見解,來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吧。

8

我認為相當于哲學\法學,社會學等博士畢業(yè),因他對治國,從政等方面科舉考試中要提出見解,而高考只是單方靣的文化課。所以科考定比高考難,因為這個獨木橋更窄,更軟更易斷裂。

9

這里是陪伴成長筆記,來回答你的問題。

高考在即,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在我國現(xiàn)行的學歷教育中,博士研究生是最高的學歷和學位。古代的狀元放到現(xiàn)代至少是博士研究生的學歷學位,并且是最優(yōu)秀的博士,未來會培養(yǎng)成為院士或部級高官。反過來則不成立,即不能把博士生的學歷等同于狀元。在科舉考試中,把在國家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中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稱為狀元。每屆考試中只產(chǎn)生一名狀元。在古代考取狀元以后就可以高官厚祿,名揚天下。有的被皇帝招為駙馬,成為皇親國戚,從此平步青云,盡享人間的榮華富貴?既钤枪糯x書人終生的夢想。有道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科舉考試源自隋朝,從民間選拔文官人才。發(fā)展到明清,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

從低到高分為院試(府、州、縣的長官監(jiān)考),通過后為秀才,相當于初中會考;鄉(xiāng)試(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相當于高考;再高一級的是會試,(禮部(教育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這一關差不多相當于本科畢業(yè)設計或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答辯,通過的算是優(yōu)秀畢業(yè)生就有資格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廷試,由皇上主考)。凡能通過殿試的,最起碼也能撈個進士(博士學位)。

殿試前三名是狀元、榜眼、探花,相當于優(yōu)秀青年科技(文學)工作者吧,待遇屬于未來培養(yǎng)成為院士的資源供給。一般會直接主政地方(縣),過渡幾年就調(diào)回中央六部。

那到底科舉考試和高考相比哪一個更難呢?我認為考試就存在著競爭與淘汰,對古今的讀書人來說,他們要想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都不容易。

科舉考試和高考二者從形式、內(nèi)容和結(jié)果有很大的不同。

考試的形式和內(nèi)容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暫且不談。單從考試的結(jié)果來說,古代的科舉考試,考生們是為了考取功名,有了功名就可以做官了。最低的功名是秀才,考中了秀才以后,考生雖不能做官,但卻有一定的待遇。比如見了縣官兒可以不下跪,可以開辦私塾。秀才考中舉人之后,就可以做官了。我們在作家的筆下認識了,沒有撈到半個秀才的孔乙己,窮困潦倒。認識了終于中了舉人的范進,馬上被人稱為老爺。正是論語中寫到的:“學而優(yōu)則仕。”

高考,對現(xiàn)在的孩子們來說是人生的一次大考。“狀元”一詞很能拔動高考生的心弦。那些拼命苦讀的學霸們渴望得到這一稱謂。每年高考后,一些媒體很快就挖掘出不同層級的狀元,比如某校的,某縣的某市的某省的文理科狀元。省級的自不必說,單憑是縣級或市級的重點中學的高考狀元就會受到清華北大的青睞。整整12年的求學,參加高考后,即使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即使你是所謂的狀元還要經(jīng)過至少4年的本科學習,畢業(yè)后本科學歷不占什么優(yōu)勢了,繼續(xù)進修讀研究生。讀了碩士,讀博士。不知不覺中10來年又過去了。畢業(yè)以后,還是要面臨擇業(yè)的難題。

寫到這里,我突然感悟到:科舉考試和如今的公務員考試倒是有幾份相似。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即將高考的莘莘學子們寒窗苦讀,勤學奮進,終極目標是為了推進人類的文明得到傳承,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10

院試(秀才)鄉(xiāng)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層層考?忌线M士后就由皇帝面試,然后定狀元榜眼探花三甲。這些三甲進士在中樞各省副職(侍郎之類的)磨練一段后,就可以外放到地方任省委委員級別的干部。今天博士能見到老大,被老大面試么?全國狀元走仕途也得從科員做起,比古代科舉狀元不可同日而語。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