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什么救世主,歷史的車輪可快可慢,但方向不變。
但筆者這里只想抬個杠,諸葛亮真被捧過頭了嗎?
魯迅先生評三國“諸葛多智幾近妖”,這個看法多被后人采納,的確,三國演義因為起源于評書文學(xué),說話人受時代局限,只能從自己的想象賦予了諸葛許多傳奇,來支撐民眾對他的崇拜,有些描寫如“借東風”“八卦陣”真是吹噓過頭了,放今天屬于高級黑,但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真的過譽了嗎,恐怕未必!諸葛亮不僅不是司馬懿,郭嘉之流可以望其項背的,歷史上能比得上他的人少之又少,三國說他自比管仲,真是太抬舉管仲了!不在一個量級!
論據(jù)一,諸葛亮當時把蜀國的銅錢分為大小錢,首創(chuàng)面值與重量不符的貨幣,與蜀國的硬通貨蜀錦掛鉤,任何國家要購買蜀錦,就必須拿貨幣和蜀國的銅錢掛鉤,熟悉吧?和老美收割我們的手段一致吧?僅此一項,就鑄就了蜀國在三國時期的金融霸權(quán),六出祁山都不能拖垮的經(jīng)濟實力,如此眼界學(xué)識,豈是一幫儒生可比。
論據(jù)二,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魏國人口九倍于蜀國,一度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力,世界歷史上的戰(zhàn)爭,從來都是進攻方占便宜 ,就因為六出祁山的震懾,讓魏國一直把重心放到滅吳。和戰(zhàn)略家相比,一兩場戰(zhàn)役的軍事勝利算什么?曹操的勝率更低,他不是軍事家嗎?他勝率低是因為他永遠都在開疆拓土的路上!伴隨著他的“敗”,魏國越來越強大!所以看歷史真不要被表象騙了,諸葛亮的進攻也絕不是進攻,那是一種姿態(tài),讓魏國一直誤判形勢的姿態(tài)。也因為這樣的姿態(tài),諸葛亮為蜀國爭取了幾十年的和平。他要真的窮兵黔武,蜀國人口會越打越多嗎?他死后蜀國的老百姓會修祠堂修廟宇的懷念他嗎?以他對少數(shù)民族的懷柔他真如表現(xiàn)的那么好戰(zhàn)嗎?